彩球的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8 23: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彩球的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球化;涉外会计人才;社会需求;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1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85-02
一、引言
当前是一个全球经济化时代,高校涉外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来往贸易日益频繁,外资企业纷纷入驻我国的经济市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2013年我国正式在上海建立了自由贸易实验区,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不断发展。正是由于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实用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涉外会计人员面临着很好的工作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充分掌握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各项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培养措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实用型涉外会计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员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类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的不断创新改革,对于涉外类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当前涉外类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涉外类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根据市场的调研分析来看,大多数的企业要求涉外类会计人才学历要在专科及专科以上,只有极少部分的招聘单位会录用高中或者中专学历的涉外会计人员。根据这个结果可以了解到,招聘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其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体现在大中型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涉外会计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工作,单位更加注重的是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而不是表面上的学历证明。
2.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在对400家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来看,存在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财务等专业背景,35家企业能够接受非财会类专业背景,另外的123家企业对于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与此同时,招聘企业当中,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和资格证书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其中存在221家企业提出了招聘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35家要求招聘人员持有初级会计证书,45家要求持有中级会计证书,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证书要求的企业仅仅存在11家,而且安排的岗位大多数是以财务主管为主的。在工作经验要求上,大多数企业对于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存在少部分企业要求在10年左右时间。同时,对于求职者的外贸会计工作经验要求上,存在8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贸企业、进出口公司的财会工作经历,要了解掌握进出口的税务环节,具备国际结算、进出口结算的能力。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需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职业道德上,主要包括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职业操守、个人品信以及学习观念等。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上,强调会计人员既要积极配合公司的运作管理,还要加强与公司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高层领导提高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要通过定期组织涉外会计人员进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上坚决履行责任和义务,不被利益所诱惑而私自篡改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对于涉外会计求职者的职业技能要求上,5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用能力,4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能掌握运用各种财务软件进行办公,35%企业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和其他部门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英语作为涉外会计人才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被众多企业所看重,存在95家企业提出求职者必须通过英语四、六级,能读懂各种英语会计信息,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有156家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熟练各种办公软件,包括office、Excel以及ppt等,110家企业需要求职者能熟练运用一种以上的财务软件。
三、当前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成本与门槛过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入驻中国进行资本投资,我国众多公司也在国外进行挂牌上市。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在国外上市的我国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都是较大的。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重点高校都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去不断培养涉外会计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它通过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合作联合举办了会计师本科教育项目,有效建立起先进的教育课程体系,教师采用全英文的教材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和办学门槛让一些高校望尘莫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聘任更多专业化的涉外会计教师,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教育无法最大化满足社会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影响了我国各类涉外会计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通常认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满足于社会各个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而不是走向国际化的会计岗位。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并不能马上就胜任会计岗位上的工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积累一定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有效的适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在会计专业划分上过于明细,开设的审计、财务管理、电商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并没有与会计专业存在太多的联系,导致涉外会计学生自身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术不过关,未能充分掌握丰富的经济知识,给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教学
涉外会计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因此,在涉外院校中通常都会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不断提高涉外会计学生的英语能力,能读懂外国的会计书籍和各项政策准则。然而,存在大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对于外国会计内容书籍的学习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教师只会盲目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外语会计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双语教学当中,从而无法分辨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
(四)忽视经营管理和道德法规教学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过于注重学生会计核算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所以,在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置安排的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涉外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校缺乏会计学概论的教学。与此同时,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太少,学校无法有效开展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营预测等相关课程,学生无法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阻碍了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目标。
(五)高校涉外会计办学条件有限
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投入高校的教育资金有限,高校的教学资源受到了限制,无法有效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当前,高校涉外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以自己为主体,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过于被动,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高校由于办学成本有效,与社会企业合作实践活动偏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性不足,自身的会计水平只能体现在成绩单上,而不是社会实际会计岗位当中,这种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会计人才需求。
四、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改革措施
(一)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课程教学观念
高校在开展涉外会计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掌握到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教学课程要紧密的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积极改革现有涉外会计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思路,不再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高校会计教师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不断提高学生涉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涉外会计要涉及到国际贸易,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涉外会计课程为核心,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在将来进入社会后最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校的涉外会计教学课程结构,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课程作为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还是得有效开设英语、计算机应用、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统计学等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以涉外会计作为核心,结合社会企业涉外会计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涉外会计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传统会计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学习了解到涉外会计的特殊性。高校要加强与涉外企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交流,有效将这些单位建设成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要高度重视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校在资金条件满足下,能引入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丰富实用软件的教学。在教师团队建立上,能有效聘请专业化、高素质的涉外会计教师,他们具备了丰富会计理论实践知识,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社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这群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涉外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外资企业或者中外合作企业当中的重要财务领导进行主题讲座,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和客座教授,向学生们传授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
篇2
稳定压倒一切
稳定指两个方面:一是画面不能晃。有些镜头像醉汉一样东摇西晃,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单手持机、行走拍摄或长焦拍摄等原因引起的,在拍摄时要想方设法保持摄像机的稳定,否则你会劳而无功最后在剪辑时一筹莫展,挑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再精彩的情节也会大打折扣。很难让人“从一而终”坚持看下去。二是画面中的地平线或参考线类标志性拍摄物不能倾斜(追求特殊效果除外)。这种画面会让眼睛有种失去平衡的感觉,画面效果也会带有一些滑稽的喜剧因素,比如楼房如比萨斜塔般摇摇欲坠、人歪立而不倒……这种镜头也是不能用的。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确保取景中的水平线(比如地平线)及垂直线f如电线杆、大楼)和取景器或液晶屏的边框保持平行。
推拉摇移要有目的性
在初期摄像的时候,很多人喜欢使用推拉镜头,当时可能觉得这种拍摄方式带有空间跨越性.并不深究推拉镜头背后的意义,以至于想推就推,想拉就拉。让大家不知其所欲述何物。其实推拉画面是从特写到全景或从全景到特写,一般需要一种内在或外在的情绪引导.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打个比方,在一片树林里.树枝上的一只鸟叫可以让镜头从树林的全景拉到小鸟的特写,这声鸟叫可以说是一种引导。它激发了观众听其音想观其形的欲望,推拉镜头这时候就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随意没有目的引导的推拉摇移镜头不仅会增加观看时的眼睛的疲劳,甚至会让观众产生诸如旅游时被导游牵着鼻子走,感不感兴趣都要到此一游的反感。
拍摄要有节奏
画面有自己的节奏.一般来讲镜头拍摄节奏要与拍摄主体后期制作的体裁相吻合。一个比较鲜明的比较是慢节奏与快节奏节目中镜头的区别,比如央视《电视散文》栏目,它主要以抒情写意为主,所用的镜头舒缓,使用推拉摇移的速度也比较慢.切合散文优美抒情的风格。而体育类的节目大多属于快节奏.画面停留时间相对缩短.画面切换相对加快,切合体育节目竞争的激烈气氛。像很多专题片,一般都是根据解说词选择画面,一些推拉摇移画面的拍摄如果太慢或太快都不是很适合的,太慢就容易造成拖沓,信息量少且所费时间长.以至于有时出现解说词已经念到下一句了。上一个镜头还没有完,太快则容易一晃而过.让人看不清楚。我碰到过这样的镜头,拍得很稳,构图也不错,但由于速度不适宜而不得不放弃。
拍摄景别、角度要丰富
镜头主要分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等。角度可分为平拍、仰拍、俯拍等,拍摄时一定要注意多景别、多角度拍摄素材.这样在后期制作时才有挑选的余地,不至于画面枯燥单一,让人感觉平淡乏味。在平常的拍摄中,我们一般还是以单台摄像机的平视角度拍摄居多,对一个拍摄主体。多景别、多角度拍摄很重要。我做过一次同学聚会的片子,在编辑同学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时.由于机位少,又始终只有一个角度,同学们发言的镜头切换就比较单调.镜头里也一直是主体一个人在说。这时候.摄像者如果一直打开摄像机,保证同期声不间断,然后再去拍拍同学们聆听的表情、会议室的大场景或者某个同学的神态特写就可以给后期编辑备下很多的挑选素材。后期编辑时,我们可以先出同学说话镜头.然后让同学发言的同期声延续.但画面却切换到聆听的同学,切换到会议室里五颜六色的气球.切换到某个同学会心的笑容,这样组接出来的画面不仅信息量加大了,而且画面表现的内容也丰富多了。效果无疑比镜头一直对着说话人要好很多,但这里面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必须保证同期声不间断,否则这种注重同期声效果的编辑会因为镜头跳跃、声音不连贯让人有支离破碎之感。
在这种场合的拍摄中.容易让人遗忘的还有空镜头等环境场景的拍摄.空镜头可以比喻为书画作品中的“留白”.它们运用的恰到好处可以给作品增加很多韵味,也给观看者提供了一个联想的空间,在前面提到的同学会编辑中,我当时看到了摄像者拍摄到的聚会地点的一个碧波荡漾的水库,就把这个镜头插到了片中,寓意同学们友情纯洁如这潭深沉碧绿的湖水,效果不错。
所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拍摄中稍加留意.多尝试一下各种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拍摄.你会发觉画面活泼了许多.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了。
做好场景的“清道夫”
在后期编辑时.我碰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拍摄的画面很稳.构图、光线也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前景或背景中有一个破凳子、烂垃圾袋,或者在主体面前结结实实地竖了一个电线杆子,诸如此类的“败笔”等.让人觉得大煞风景.心里堵得慌。这就说明我们在拍摄时没有注意清场,未及时排除一些干扰物,使得画面留下了瑕疵。
作为一个拍摄者,他除了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外,同时他也在扮演着“导演”“场务”“灯光”等角色。要拍好素材.一定要做个有心人,有时在现场中只需要举手之劳.拍摄出来的画面就不会留下遗憾。
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G124-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中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设计教育不像艺术教育成熟,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问题。比如在中国教育在高中阶段时存在着文化成绩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就改学艺术和美术现象,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可以弥补由于文化课的不足而不能进入大学的遗憾。再有就是艺术类的学费远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的学费,这就促使有办学实力的学校极力扩招,没有办学实力的学校争相开设设计专业。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按照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从而限制和扼杀了许多优秀设计人才的萌芽,这本身就是不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是对设计人才的糟蹋。而在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门槛很低,这种降低考试分数的做法就相应地就提高了对特殊才能的要求,给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一个机会,让具有艺术修养和丰富创造力而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样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的总体数量并不匮乏,但是优秀的设计师却寥寥无几,所以一些企业和设计机构由于在国内找不到符合要求的设计师而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外的设计师。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一大批设计类的毕业生(据估算有7\10)开始转行。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过的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个不是指设计师的数量而是质量。
二、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完善内部因素。
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展现着一定的文化水平。如果把设计与文化内涵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造型、讲工艺、讲技术、讲材料等,抛弃了设计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设计作品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所谓的“灵感”的拼凑;因此,要求设计师不但要掌握技术层面的知识结构,还有有更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协调外部因素。
第一,政府支持。首先,通过一系列政策,对于优秀的设计产品给予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下功夫。同时通过这些政策,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的创新方面给予重视,增加相应的投入,比如日本的G标志奖。其次,增加对于设计教育的关注,增加对设计教育的投入,制定关于教育方面的法规。再次,扶持这类公司进一步增强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为企业提供的更好产品设计服务。
第二,企业协助。眼下,在中国,设计单位和学校直接的互动依旧停留在设计竞赛上。这种看似双方互利的做法,实质是远远不能满足设计教育的发展。我认为设计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互助可以有以下的途径:首先,学校和设计单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学生为单位提供设计方案。其次,设计单位派资质深厚富有经验的设计师到学校为同学作兼职老师,面对面交流。最后,设计单位可以和学生合作承办工作室,在导师的协助下,使学生尝试各种实际的项目。
第三,教育要引导。首先是从儿童的教育抓起。我国的义务教育仍然停留在语文、数学的学习,对于艺术方面的教育完全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庸物,即便有了美术课,往往重于形式方面和技巧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审美的熏陶。所以要将中小学纯美术教学转变为美术与设计相结合的创造性的课程,从而达到艺术教育对象的普及化,同时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出发,发展艺术教育的多元化。
其次要改革现行招生制度。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对于艺术类的文化成绩要求很低,这样就带来很多考生不是对专业十分热爱而报考的,而是因为文化课不好,不转学设计艺术就读不了大学的结果,而又有一批专业技能很出色的学生却由于文化课的束缚而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中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改革。具体的措施是招生考试可由原先的技能选拔转向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来。
再次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点结合教育体系 。我们必须调整设计教育体系,对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点结合的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是要把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档次分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培养,专科教育,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本科教育,在培养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培养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则可以走理论研究化的路线。
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又可以作为国家的、行业的、群体的一种策略、一种工具,这种策略和工具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立足本土,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学校、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一条顺应时展、先进的、合理的育才之道。
参考文献:
篇4
一、当前涉外会计人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需要通过实习工作的经验积累,逐步适应实践的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经济知识的培养,各课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如财务管理、电商管理等,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过关,缺乏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能准确了解到工作中的语言文字信息,从而无法适应涉外会计人才的相关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对涉外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通过市场调查,大中型的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学历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也有部分企业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知,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招聘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证明文件。其次是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通过对400家企业的人才要求分析可以得知,有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人才具备会计专业,30家企业可以接纳非财会类的专业背景,另100多家企业没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要求。招聘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资格证书也有相关的要求。半数以上的企业要求招聘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专业人才,一般都是财务主管类的工作岗位。最后,在涉外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上,大部分企业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有少数企业要求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职业能力上,还包括求职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个人品信等。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既需要会计人员对公司财务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密切联系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交流,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
高校在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会计培养市场上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各高校应当将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低层次会计人员就业难的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却出现上升趋势。涉外会计岗位的综合性要求学生既具备会计专业核算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趋势变化,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调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篇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因此,本文主要对酒泉地区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谈谈我院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关键词 技能 社会需求 培养
在我院示范校的建设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对酒泉地区企、事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一、酒泉地区会计职业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酒泉地区的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即:“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和“研究会计的人”。其中,“查会计的人”,一般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而且这个方向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通过对酒泉地区财政局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的资料显示,酒泉地区的过关率不到2%;“管会计的人”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 等。对这类部门,必须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在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很大,2009年,酒泉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且,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研究会计的人” 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是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一般很难培养前面的这三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将其定位于“做会计的人”,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酒泉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就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
二、酒泉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正确的预测,参与经营决策和实行监督,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等),尤其在一些企业中,要求会计人员会进行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和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熟悉财经写作的要求;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一些单位在录用会计人员时,除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时,还得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资格证书,在一般的纳税企业中,会计人员要会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并且会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2.解决问题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主要是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我们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或小键盘数字录入,比如:“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在录用会计人员时,必须会用五笔键盘输入法,而且对录入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进行一定的图表处理功底,在银行招聘柜员时,必须会用小键盘数字录入;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好多单位都已经去掉了手工做账,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做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会熟练的操作一门会计软件的全部处理过程,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账―结账―会计报表”的全部处理过程,比如:速达或者用友等会计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社会适应的能力
会计岗位是一个岗位群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处理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作为酒泉地区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要在会计人员的方向和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改革
1.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 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个人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率。
2.实行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法就是将会计工作内容划分为若干种技能,然后,对每一种技能制订出具体的达标标准,依据标准再制订出一系列技能培训方案。教师按照技能培训方案进行各项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示范性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做好每件具体的事,使学生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首先进入所描述的企业会计情景现场,通过让学生参观、观察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会计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如计算机文字录入和数据录入、五笔打字、点钞、验钞、钞票捆扎、算盘的计数、填制单据、盖章签字手续、登记账簿、装订凭证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技能成绩评定要灵活多样,提高技能质量
对技能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针对不同的技能课程采取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必要求相同,如:文字录入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法主要参照学生的定时录入速度和正确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软件的内部录入和外部参照资料录入两种。具体标准根据录入汉字总数和正确率评定。
(1)基本标准:35个汉字/分钟,85% 正确率。
(2)强化标准:50-70个汉字/分钟,90% 正确率。
(3)升级标准:80-100个汉字/分钟,95%以上正确率。
再比如:“点钞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
(1)票币整理技能考核办法:给出面值不等的票币,限时不限量。
(2)假币识别技能考核办法:给出百张假币与真币,在5 分钟内鉴别真伪。
(3)点钞技能考核办法:给出若干捆练钞券,限时不限量。
(4)验钞机使用技能考核办法:用验钞机现场考核。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的技能的培养还得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在自我总结和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 - 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到课堂授课,可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行业的现状和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交流,实地考察,可让学生参与到展示设计项目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利用好展会密集时会展企业提供的多样临岗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战能力,获得设计和管理经验。这样可以打破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惯例,让学生“边学边做”或“先做后学”,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了解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总之,订单式培养,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在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面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能贴合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灵活组织教学,让学生实地跟踪展台从现场搭建到撤展拆装的完整流程,轮流在各种岗位完成企业委托岗位工作任务,也较为系统地完成展览设计与搭建工程的现场实践学习任务。
二、传统单一专业订单培养的缺点
1.企业需要多方面设计师
以灵通公司为例,其麾下拥有型材展示部、商业展示部、平面印刷部等,涉及展示行业的方方面面,灵通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实业(集团)公司,生产各种展览家具、展览电器灯具、展具配件等近千个规格的系列产品。企业各部门岗位对员工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单一一个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多方位需求。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不同于酒店管理、模具等其他专业,一般企业不需要几十个单方面的设计师,传统单一专业订单班学生很难都安排到一个企业实习、就业。
2.容易得到的不珍惜
订单企业是学生实习的第一个单位,学生通过临岗对订单企业有所了解,加上心态上的转变还没调整好,往往只看到所了解公司的缺点,觉得其他企业会更好。另外,订单企业是学校安排好的实习单位,太容易得到的反而认为不好,加之,实习时学生还没毕业,没有生活的压力,总想给自己找退路。
三、订单培养新思路
1.专业群订单
展示设计教育是多学科多领域各专业互相交叉,它融合了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和多媒体设计从“二维”“三维”到“思维”的学科内容,涵盖了广告、产品、景观、媒体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另外,展示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涉及范围广,因为所有产品都可以进行展销而设计如食品展、电子展、汽车展、服装展等等,设计师在进行展览设计时必须就产品内容进行相关的设计。基于展示行业的多专业支持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群的建设,进行订单培养。如我院建立的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群,它是依托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这一实力雄厚的校企合作企业,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第一、二年不同专业学生还在原班级进行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进行企业相关知识渗透,第三年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知识、企业文化宣讲,择优选择有兴趣的不同专业同学组成订单班,确定岗位方向,强化行业相关核心技能培养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并针对企业不同岗位,到企业不同部门进行实习,培养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样培养的学生可满足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
2.行业通用知识与企业专项知识并重
如上所述,普通的订单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而企业之间又存在相互竞争的利益关系,多个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分别选单,需要政府的组织与协调,暂时有点难度。对于学校来讲,一方面,订单企业的选择很重要,好的企业对学生是财富,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想借用廉价劳动力,不注重创新的企业,对学生是伤害。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完全可通过自身的教学设置规避这种局限性,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知识而忽略了行业的通用信息。对学校来说,必须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通用性,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增强抗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
3.学校与企业适时对接
虽然经过订单培养,大大缩短了准员工的适应期,但学生从准学生进入社会,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心里转换过程,比如现在的大学生自认为了不起,对于企业的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负面情绪,甚至顶撞等现象,再比如,受到一些表现不好员工的影响,自己也偷懒,或者没有人生规划、人生目标等,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并加以引导,通过企业文化宣讲、座谈、优秀员工讲座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制定有效激励机制,使学生对企业有认同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企业生活。另外,对于学生到企业后表现出的问题及欠缺的部分,教师要适时跟踪,加以总结,在后续的课程中要加以改进,比如,学生自认为设计师是呆在设计部门,让他们到车间实习一段时间自认为是没必要的,而型材展位的特殊性要求要精通材料与工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期间就要灌输实践重要性的思想。
4.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素质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就业至关重要,具有良好素质的人,会有良好的发展。设计类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但也有不愿意受拘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遇到问题、挫折就会消沉、停滞不前、不会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缺点。这样在订单企业就业后,往往一遇挫折就打退堂鼓,也不利于后期的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人交往的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业务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发展潜力。让学生到其他企业也可以适应。
篇7
【关键词】高职 会计岗位 会计 培养
一、会计岗位的需求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工作者,大部分应聘者都是通过网络查询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自己的招聘信息,通过分析各大招聘网络中企业对于所招聘的会计岗位的描述,笔者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岗位人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项基本要求外,最多出现的岗位需求描述就是“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多数学生都无法达到这项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教育现状,特别是会计高职教育,基本仍沿用本科教育模式,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知识滞后零散,造成我国会计人员适应面狭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显得无所适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高职特色不明显。目前我国现行高职会计教育仍沿用本科教育模式,而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需求数量不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会计人员的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会计教育理应区别于本科教育,重心应放在能力培养上,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培养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直接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有些业务在中小企业里比较少见,但我们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加以介绍,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其教学计划中明显看出课程的课时分配上重视理论轻实践。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知识偏多偏深,而由于实践教学课时有限,教学的广度深度却远远不够,致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相脱离,从而致使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改革建议
(一)改革要符合经济环境。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会计必然要受时代变革的影响。传统会计基础理论局限于适应工业经济时代,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对知识经济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解释和指导,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需求、供应及处理的多元化、会计处理凭证电子化,促使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和网络财务的产生。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扩展到事中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据以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将随之发生变革,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
(二)重视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会计核算实际技能、会计专业实践能力被企业和学校普遍认同,但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必须经过企业培养才能上岗,表明学校的“认同”与培养教育的“效果”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及会计技能的培养,理论只要够用即可,所谓够用即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作为教学内容,间接的理论知识应予以放弃,课程开设上必须削枝强干,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基本业务,放弃不常见的、特殊的以及难度大的会计实务的教学,以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应对基本的日常的会计工作需要,至于应对高、深、难的业务,那是属于高职后续教育任务,高职的理论目标就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达到初级会计师的要求。
(三)提高学生素质。目前高职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于本科而言并不高,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存在招生不足现象,进而进行补录。可见,高职学生起点较低,接受知识能力有限,经过短暂的三年学习之后,不能要求他在校期间掌握其从事工作的所有能力,即我们应更注重会计专才的培养,而不是通才教育。因此,我们只能要求他们首先掌握最核心的能力,也就是会计职业能力。
篇8
关键词:混凝土,大体积,配合比,施工,控制
[前言] 商品混凝土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精心设计调整配合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1、原材料的选择:
商品混凝土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5~C30之间,为保证工程质量有些施工企业原材料的要求略高于国家标准,尤其在重点工程中,对几种主要材料的要求如下:
(1)水泥:硅酸盐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博士论文,施工。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应采用水泥水化热比较低的P.S.A42.5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低,质量稳定。博士论文,施工。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另外水泥质量要稳定,批量要足够用,保证水泥的安定性合格,应在试验室检验强度等级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28天强度指标要求,按试验室检验的强度等级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2)细骨料:采用中砂,控制细度模数2.4~2.8,含泥量≤1%,泥块含量≤0.5%。其他性能指标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的规定。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
(3)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连续级配的5~31.5mm花岗岩碎石,针片状含量≤10%,含泥量≤1%,泥块含量≤0.5%,其他性能指标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3-2006的规定。选用粒径相对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本身的温升。
(4)粉煤灰: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减少水化热,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是必要的。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限量为25%以下。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强度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水泥用量的10﹪以内较好,也可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博士论文,施工。控制45μm筛余≤18%,需水量比≤105%,其他指标不得大于规范Ⅱ级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实际生产上大多选用施工附近电厂的粉煤灰,并且逐车检验,以确保性能稳定并满足配比要求。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并以试验确定配合比。当混凝土超强较大或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可采用等量取代法;当主要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可采用外加法。粉煤灰的超量系数见表1
粉煤灰的超量系数 表1
篇9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原则
Large volume concrete requirements for raw materials and mix proportion design principles
A bu li mi ti•wu shou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Authority, Xinjiang kashgar 844000)
Abstract:The large volume of mixed soil engineering in modern construction, such as various forms of concrete dams, port buildings, basement floor of the building, as well as large equipment base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ut for the concept of mass concrete,there has been a variety of claims. China's concret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norms "that belongs to the large volume of concrete, building the basis of minimum edge size within 1 to 3 m range.
Keywords:mass concrete; material requirements; mix proportion design principles
1.对原材料要求
(1)水泥;
a.水泥品种。混凝土温升的热源主要是水泥在水化反应中产生的水化热,因此选用中热或低热的水泥品种,是控制混凝土温升的最根本方法。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程设计规》(JGJ55―2000)中建议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当采用硅酸盐你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延暖水化热的释放。对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应进水水化热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直接法)进行,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50kj/kg根据国内外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内部混凝土,主要考虑抗裂性能好,兼顾低热和高强两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矿渣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外部混泥土,除抗裂性能外,还要要求抗冻融性,耐磨性,抗蚀性,强度较高及干缩较小,因此一般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当环境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时,应采用抗硫酸水泥。
b.水泥用量。根据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每立方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因此,为控制混凝土温升,降低温度应力,避免温度裂缝,在满足混泥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提前下,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
(2)细集料:大体积混凝土的中的细集料以采用优质的中,粗砂为宜,细度模数宜2.6~2.9范围内。
(3)粗集料:大体积混凝土宜优先选择以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集料配制。这种连续级配粗集料配置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较少的用水量,节约水泥用量,较高的抗压强度等优点。石子选用卵石或碎石均可,但要求针片状少,颗粒级配符合筛分曲线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堵泵,减少砂率,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在选择粗集料粒径时可根据施工条件,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当石子的最大粒径较大时,混凝土的密实性较好,并可以节约水泥。选用较大的集料粒径,确实有很大优越性。但是,集料粒径增大后,容易银起起混凝土的离析,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必须调整好级配设计,施工时加强振捣作业。
(4)粉灰煤。粉灰煤可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早期水化热。大量的工程研究实践证明,当粉灰煤的参量在20%以内时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也不会降低过度,混凝土的成本有所降低,但不会很多;当粉煤灰的掺量在20%~40%时,可改善混凝土的绝大部分性能,但改善一些性能的同时也使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暖慢,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冻性能将有所降低,混凝土的成本显著降低。,其粉灰煤的掺量大都在这一范围。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因为可以采取90d或180d后期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验收的依据,因此,还可以适当提高粉煤灰的掺入量。
(5)减水剂
A.暖凝减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推迟水化热的峰值,一般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加入暖凝剂,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单纯采用暖凝剂已经比较少见,一般常用暖凝凝减水剂。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常用暖凝减水剂的掺量为:木质素磺酸盐类为0.3%~0.5%;糖蜜类减水剂为0.1%~0.3%;羟羧基酸及其盐类为0.01%~0.10%;无机暖凝剂为0.1%~0.2%;其中糖蜜类减水剂掺量高于0.5%时,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捉凝。
B.高效减水剂。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高效减水剂:FDD,JM-H,UNF,AF,MF等品种。FDN掺量范围为0.2%~0.5%常用掺量为0.4%常温情况下掺用FDN的混凝土,其初凝时间可延长0.5~2h,适于炎热气候下使用。此外,掺用FDN外加剂可使混凝土的内部温升有所降低而延暖温峰的出现。萘磺酸盐高效减水剂(JM)减水率均在20%以上最大的可达23.6%.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其减水效果更加明显,最大减水率可达31.8%,28d强度较普通混凝土一般可提高35%~60%。掺JM的混凝土,其初凝时间可延暖10h左右,这一特性为避免或减少施工冷缝提供了保证;掺JM的水泥基材的水化热峰值明显降低,且峰值出现的时间向后推迟达24h,有效降低了早期水化热,其1d水化热仅为群水泥浆体的1/7,从而有效地减小或避免了温度裂缝的出现;JM抗泌水,抗离析性能好,且泵送摩阻力小,便于泵送。
C.膨胀剂。大体积混凝土常用的膨胀剂主要有明矾石膨胀剂(EA-L)锃酸钙膨胀剂(AEA),U型膨胀剂(UEA)硫铝酸钙膨胀剂(CSA)及复合膨胀剂(CEA)等。UEA掺量可经试验确定,一般来说,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UEA掺量为8%~10%填充性混凝土其UEA掺量为12%~25%,对于配筋率较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用上述掺量上限。
2.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的核心是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内部温度及其变化,以达到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温度裂缝的目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在保证基础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耐久性等要求和满足施工工艺特性的前提下,应按照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和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的原则进行选择。这样就可以使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温差和降温速度控制的难度降低,也可以降低养护的费用。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对泵送混泥土还应进行泵送试验。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应按现行的《普通混泥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执行。
(3)混凝土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混泥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有关规定:
(4)在确定混泥土配合比时,还应根据混泥土的绝热升值,温度及裂缝控制的要求,提出必要的砂,石料和拌合用水的降温,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篇10
【关键词】社会需求,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连锁经营作为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正以最快的速度由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向全国各地区延伸,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促进了高等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连锁经营管理在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授课形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上,都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毕业后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重新构造。
1、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目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主要特征:以培养知识够用,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程度为标准,以“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培养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为培养规格;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或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运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学生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和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较鲜明、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做” 一体化模式、“前校后厂”模式等。
2、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有“够用的”专业知识,也需有必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现有一些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深入进行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没有深入进行岗位需求分析,没有深入进行连锁企业发展状况分析。最终造成专业特色不突出,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
2.2设置教学内容的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性。一些高职院校在选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时,未参照社会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 未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理论和方法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而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小版”,力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实际需求与能力培养的分离,缺乏一致性。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交替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增加一些实训和顶岗实习。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门用于实践的经费少,企业的接纳能力有限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造成一些实训和顶岗实习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影响。
2.4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他们在工学结合的教学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一是在学校期间,学习上不刻苦,纪律性差,不能严格完成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是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劳动和工作锻炼, 面对企业的工作时效与要求,不能适应,叫苦叫累,造成有的学生不愿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习,甚至实习中途逃离,使工学结合难以顺利进行。
3、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零售业和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实践体系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上应该有所改变。
3.1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以就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为依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现代零售业和服务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连锁经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零售连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服务连锁企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连锁企业门店管理、品类管理、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卖场设计、商品促销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2构建需求导向的教学实践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除了增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外,还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增加相关的实践环节,使培养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办虚拟企业等以满足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实践需求。
3.3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聘请连锁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顾问,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堂和企业实训的教学环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培养过程中,每年可考核阶段性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在毕业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综合性评价,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求,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艳秋,李鸣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
式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