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23: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篇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诸多课程中,语文课程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热点,而阅读教学是引发热议的焦点、实践变革的难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涵盖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大领域,同时,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课程领域的划分,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性。无论如何划分,语文课程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大支柱性内容。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是语文学习之母,是语文教育之本。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发展的基础,可谓支撑语文课程大厦的顶梁柱。

二、“视域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分析

(一)学生:文本世界的意义生成者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复制文本的意义,文本是无法脱离读者的接受而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产生联系。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是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等)都无法代替的。阅读是一种活动,谁也不会否认,阅读行为不能在没有读者本人的参与下进行――正如不能把舞蹈同舞蹈者分开一样。

(二)教师:角色丛林中的对话者

从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的角色看,教师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也在丰富、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清朝诗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反映了不同人生阅历带来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应的迥异。从教师的教学角色看,教师处在文本与学生的中间位置,不仅要理解文本的意义,还要将自己的阅读理解通过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兼备阅读与教学的双重特质:阅读是途径,教学是依归,因此,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读者。我们可以作一个隐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游客和樵夫的双重身份:游客――过了河回过头看看桥是什么样的,仅此而已;樵夫――帮助学生从河的这头渡到河的那头。

三、“视域融合”在教学设计中的分析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幸福是什么》为例对“视域融合”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撇开教学要求的束缚,以自身的最真实的感想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出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即:幸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的形式,是人们在明白自己被别人所需要时给予了别人帮助或者自己渴求得到满足时便能获得满足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与爱相关,这种爱包含着自爱、对亲友的爱、对世人的爱、对世界的爱,大爱、小爱,是心灵美好的重要体现。基于这种理解对该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

①初读课文,简单归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揣摩课文的描法,积累词句。

②结合实际,简要说说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并分享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感想。

③总结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依照教学设计进行了初读课文,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小孩遇见了神,神指引他们去探索追寻幸福的涵义,十年之后他们明白了幸福的含义,即“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很显然,学生们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中虽然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点,但无法将文章的内容升华上去。可以说这样概括文章内容很适合于考试中的应答,但离我们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标准远远不够。因此,教师需要用自身的理解“视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突破自身的“视域”界限。

问题:你觉得自己现在幸福吗?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并且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少一点家庭作业,多一点玩耍的时间,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小小要求就是幸福的。

问题:文章中给出幸福的含义是基于“劳动”得出的,幸福一定要依靠劳动来体现吗?

篇2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篇3

摘 要: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注重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这一理论要求教学设计与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一课为例,阐述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分析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求,并简要指出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意义学习 学生主体情境创设价值引领

姜根华,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雅静,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强调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注重认知与情感价值合二为一。纵观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呈现出重认知而轻情感价值的局面。只重视学生的理智发展,片面地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忽视丁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情感,致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得不到合理自由地表达,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知识的纯粹记忆。在此,笔者结合“难报三春晖”一课对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运用进行阐述,探讨思想品德课如何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并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

过渡语: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会忘记我们的容貌,但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爱我们。岁月给了父母忧愁,但是未使她们的爱减去半分。在这个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爱我们如生命一般。在我们成长的这十几年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爱,请大家循着音乐静静地写下爱的清单,回想你与父母之间爱的记忆。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本堂课奠定了一个基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爱的清单”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这一份“爱的清单”(“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和“父母为我做的事情”)。提问: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并说一说写完这份清单之后,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互换自己的爱心清单,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渡语:这份爱的清单犹如一座爱的天平,它们只有相互对应才是温暖的,只有相互关切才是温馨的,只有相互惦念才是幸福的。关切、惦念都是爱的表达,都确证了爱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爱与被爱的一生。让我们走进爱的历程,从平安起步。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上学时和放学后,学校门口挤满了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以及家长下雨天接送孩子的照片),并请学生思考问题:1.你是否有过父母接送的经历?2.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你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感想?3.没有经历过的同学们,你们曾经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有家长接送?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还愿意让他们接送吗?4.父母为什么乐意不厌其烦地接送孩子,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并请学生做一个“爱的告白”:1.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父母为你做的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2.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你做的哪件事让父母最开心。

过渡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切实经历过的图片,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并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回报父母的就是“开心学习,平安成长”。)

【第二板块——独立是一种回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开学第一天》(自己做一个电子相册),并提问一

反思一:父母背上扛着的仅仅是行囊吗?如果不是,在你看来还有什么?

反思二:20年前父母的背影和现在的背影一样吗?如果有变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反思三: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感恩。那么,我们该如何感恩父母呢?

【教师】请学生阅读学生资料包上的材料,并回答——结合“特殊的招聘会”的两个小片段,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

过渡语:父母希望我们能够独立,独立意味着我们成长了,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请记得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的父母。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于年老的父母却是最温情的关爱。

【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

【教师】提问:“年老的父母最需要什么,你是否知道?是房子?是钱?是保健品还是家用电器?”播放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并提问——想一想:老人说“什么都不缺”,在你看来,老人真的什么都不缺吗?老人对孩子说:“都忙点好啊!”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情感。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微波炉只能加热食物,但却温暖不了老人的心;家庭影院只能不断重复着美好的画面,却无法抚慰老人孤独的心灵;老人最需要的不是房子,也不是钱,而是儿女在身边的陪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家人的团圆。陪伴是最好的孝心,团圆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以上是“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意义学习重在对“意义”的理解,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载体,以情感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教授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1.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意义主体。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意义学习的前提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设计显主体。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即是“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①。活动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活动的学生可参与性,选取学生熟悉而典型的事例创设情境,利用简洁而巧妙的问题构建学习脉络,借助多样的方式丰富课堂。例如,在导入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爱的清单”。并请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在这一活动设计中,每一学生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参与其中,以主体身份完成“爱的清单”,并与同桌交流感想,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指引者和学生的倾听者。

其次,目标定位重全面。实现意义学习,即培养“完整的人”,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传统教育只强调知识与智力,忽视了对人的情感、价值、想象、灵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一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不完整的人。而“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不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成分,还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想象、幻想、直觉、灵感、信仰等非理性成分”。②在制定“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先就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进行解读,即“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例如,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中,第一个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的考查,重在认知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后两个问题则上升到了精神和价值层面,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完整发展。

最后,交往互动共发展。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针对问题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诉说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重温了儿时的记忆。这一过程中笔者在此体悟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而学生在教师分享之后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以情境为载体,开启思维意义。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即是将教材知识寓于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思维意义的价值追寻与挖掘。

首先,真实情境显意义。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使学习活动与学生个体的经验相结合。罗杰斯提出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主张“从做中学”的观点。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等理念。“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的情境都为真实发生的事例。例如,在导人部分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讲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却始终没有忘记爱自己的孩子。利用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导人新课,用意在于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我们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变差,但是他们对于我们的爱却不会减少。

其次,巧妙设问促理解。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设问必须要明确“谁是问题的相关者”,注重“人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确保问题的封闭性和完整性。“难报三春晖”一课的问题设置注重教学情境的关联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设问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领悟教学情境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第一个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在展示材料“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之后,从依次的设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特点:第一,设问立足于学生全体,不仅关注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也在意没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如此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第二,问题层层递进。问题一是基础性的,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问题二和三则对学生进行了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接送的态度;问题四是更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换位思考,父母为何接送孩子,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第三,问题与事例紧密结合,借助父母接送孩子这一事例设置问题,使学生敢于回答,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最后,合理编排遵规律。对父母的回报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我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父母的回报方式以及回报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本堂课的情境选择和编排注重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尊重。此外,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利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笔者将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即“平安是一种期盼”、“独立是一种回报”、“陪伴是一种孝心”,这三个板块其实就是人成长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大学之前;第二阶段:大学阶段和成家之前;第三阶段:成家之后。在这三个板块中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3.以价值为目标,彰显情感意义。由于受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一味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教学活动视为教材知识的纯粹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感价值的重要性,并将情感价值引领作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石。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课,更是一门德育课,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基于意义学习理论,为了实现情感价值对学生的引领,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解读文本,确立价值。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就“难报三春晖”一课而言,传统课堂一般将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局限于学习成绩优异,致使学生产生只有成绩好才是对父母的回报这一思想误区。事实上,我们不妨对“难报三春晖”解读为“能报三春晖”,即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对于父母的爱能够报答,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报答的方式不同。基于此,我们将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让学生明确在每一阶段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其次,诗意语言,传递价值。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优美诗意化的语言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也便于价值的传递和理解。例如,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衔接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前半段旨在说明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我们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应该在生活中细细体会;而后半段则表达出孩子在成年后对父母的回报即独立。通过这样的诗意话语传递价值,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篇4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1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 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 感受颇深, 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2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龄。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长进,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愿每一位教师朋友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3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篇5

一、微课的内涵

1. 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在国外,微课程( 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

在国内,微课的最早的雏形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2011年,针对传统40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参与面小、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支持学习资源),参赛的作品同步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的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2. 微课的概念是什么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3. 微课的资源构成有哪些

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4. 微课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来概括。见表1。

二、微课的设计方法

1. 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

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视频式课件”,仍然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是:相当多的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学到微课的“外表”而没有掌握其“精华”。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至10分钟内的微课,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此外,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至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师生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2. 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以著名童话故事《灰姑娘》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微课制作)。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中国和美国教师对该童话故事的讲解存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国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美国教师的教学智慧呢?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要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分别是:

第一步,揭题设问,激趣导入。

第二步,切入主题,逐步推进。介绍美国教师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见表2);继而展开微课的重点,逐个介绍五个问题以及五个引导,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向学习者提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

第三步教学回顾,引起学习者反思。通过再次设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牵引学习者回顾五个问题与五次引导。

笔者简要设计了该微课的录制脚本,如表3所示。

(2) 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的质量。目前微课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笔者认为,该微课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在做好音频调试、屏幕设置、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等准备工作后,正确操作该软件,就可一键搞定。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细节,如间隔太长、时间太短、字幕标题等问题,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作为在线教学视频,也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是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的应用程度,必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高可用性设计的意识。一是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笔者先是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提问“您一定给孩子讲过故事吧”,继而引出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个女孩……后来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构建一个童话故事的情境,引人入胜,为下文讲解作铺垫。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如注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和字号搭配、颜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错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则与要求。笔者先是选用表现力较强的孩童个体和群体两种类别的图片,值得说明的是,图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间,不宜过于花哨;继而,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对所添加的图片设置不同的动作,增强动态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软雅黑和宋体的字体搭配;最后,重视PPT颜色的协调搭配。三是注重教师的讲解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讲解节奏,语速流利,尽量避免口头禅的出现等。

三、结语

篇6

传统的《原理》教学活动将讲述理论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同时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近年来,有条件的学校已经配有《原理》课程的实验室及相关软件,在教学总学时中分出少部分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性学习,较好地弥补了《原理》传统型教学的不足。但由于高校竞相开设会计专业,大量的师资需求必然导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稀缺,无法采用丰富多样、鲜活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加之考核形式单一,大多以一套综合性试题进行学期考核,使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流于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和单个科目或账户的应用,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以致在后来学习《中财》时,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教学者也认为普遍存在轻视《原理》教学难度的现象,使之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原理》的教学水平,为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实施实践性教学设计,使实践性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原理》课的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为起点,结合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方式,最后由教学有效性分析系统评价实践性教学效果,进一步对教学方法作出改进的系统工程。西蒙于1996年提出: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守系统性原则,通过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分析体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实践性教学设计不断得到优化。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前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子系统,而后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子系统。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必须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充分考虑子系统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各子系统在教学设计大系统中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3.可行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真正成为具有提升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设计,必须符合可行性原则,具有较强操作性,可以大面积推广和学习。除了考虑学生接受程度教师师资水平外,还应考虑教学条件、地区文化差异、减轻学生负担和时间成本效率等因素。4.反馈性原则实践性教学有效性分析要采用教师、学生、课堂作业、学期考试、后续课程学习情况调查等多维度的反馈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用以改良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其实主要是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修正和完善。

三、《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步骤及方法

1.认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者在知晓《原理》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料,须合理确定本学期详细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时分配、重点难点、案例选定、情景设计、资料阅读、板书设计等方面。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关于教师教的时间合理分配问题,有学者通过黄金分割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占用黄金分割时间为28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当然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5-28分钟。为了凸显《原理》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教的时间也以控制在30分钟内为宜。2.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做好学生学情分析,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理解新知识的困难和学生之间的差别。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水平,学生有哪些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知识有多少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修,有多少内容需要老师讲解,对理解本章内容要做多少“铺垫”?他们有无兼职的社会经验,性格特点怎样?这些情况的了解会有助于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设计。3.合理选择或创设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多样实施会使知识鲜活,教学方式的准确应用会激活课堂、使冰冷的枯燥的学习变为使学生幸福的元素,教师和学生真正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成为课程的创作者和主体,师生从“貌合神离”到“志同道合”,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原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大部分知识对初学者来说具有抽象性。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既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景教学的适当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创设学生“心理挣扎”的机会,提供了学科现实意义的学习机会。相比直接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理解得快、记得也牢。4.适时安排课后实训实训可以分为初级、综合和全面三个层次。初级单项训练内容涉及《原理》中单项账户的设置及性质,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等内容,旨在锻炼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熟悉和掌握。综合实践项目不仅涉及综合业务的会计处理,还包括会计处理所涉及的凭证制作,尤其原始凭证的制作,还有业务流转中所涉及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均要求学生能熟记在心,可以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实训则是通过要求学生制定企业基本财务制度,比如费用报销制定、原料采购制度、会计凭证保管制度、财务报账制度等来锻炼他们文字书写、专业管理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和企业相关岗位对接的能力;书写实训报告及总结既是对学生实训思路与收获的梳理,文字能力的锻炼,也是学校准备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5.全程实施考核评价。为了保证《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必须制定科学到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的内容上,应该摒弃传统的仅对专业素质进行的片面考核,转而对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专业判断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内的全面考核;在考核的标准上,要以会计专业初级职称水平的社会职业人为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注重过程和潜能评价,以利于学生后续学习水准,切忌“一锤定音”的结果性评价;在考核手段上则鼓励采用课堂提问、实训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加权评分。另外教师评价时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即便学生的做法或结果错误,也应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出错误的原因,促使改正或补救。还应提倡学生自评与互评,既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动机。

四、《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了解以上《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方案的适宜程度,我们对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现随机抽取我院13级会计专业的300名学生、13级实施实践性教学的8名专业教师、以及6家实习单位(被调查学生中有6名业余兼职会计的学生所任职的单位)的有效问卷303份(其中学生290份,教师8份,用人单位5份)调查问卷为样本。统计如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填写调查表的学生48.86%认为《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课堂气氛”为“良”以上,有64.83%的学生认为对实践性教学有较大兴趣,54.14%的学生认为实训难易适宜度为“良”以上,有71.08%的学生认为对“能力培养”起到良好以上作用,有35.89%的学生认为对后续潜力有提升作用。说明实践性教学总体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产生了兴趣,在能力培养、后续潜力培养方面学生认可度也较高,尤其是能力培养方面没有人认为效果差;而后续潜力培养方面,有8.01的学生认为差,反映出实践性教学的薄弱之处,需加以完善。从教师的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对《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总体持认可态度,除了“实训适宜程度”8人中有5人认为“中等”,“后续潜力培养”有一人认为“中等”外,其余数据均显示“良”以上。教师们反映上课气氛大为好转,备课是比以前辛苦了,但上课变得轻松了,很有成就感。从实习单位的情况看,5家反馈意见的单位中有4家认为“能力培养”为“良”以上,“后续潜力培养”则是100%认为“优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调查问卷中还涉及有到2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内容很有难度,无法独立按时完成,还有学生文字反映教师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引导他们完成实训任务,在有些业务的会计处理上模棱两可,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深入思考积极改进的地方。另外用人单位样本数据太少,不具有广泛性,不足以说明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随着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后续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补充样本数据的不足。

五、结语

篇7

一、力砍多余环节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有过于细密的环节,数目繁多的提问,教师甚至把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设置得天衣无缝,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一种固定、僵化的“线性序列”。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教育的本质被可悲地异化了。

以下是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一文时的教学预案设计:

1、尝试读,感知文本

师:这篇课文在143页,共490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2、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请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3、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4、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与大师苏格拉底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边交流边讨论,师参与其中。)

5、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孙老师的教学预案十分简单。可仔细体会,却给我们诸多启示:正是没有细密的、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认真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正是由于预案设计的简单,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如此学生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留出弹性区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预案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

有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做了一番“文章”: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兴安岭是什么样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两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

上述教学中即时生成的环节,生动地体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特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不妨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灵活展开教学;特别是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时,教师更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应及时抓住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

三、推行板块设计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倡导板块设计。在预案设计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了解,仅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调整。灵活开放的板块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位老师在《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中,按照板块式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1、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2、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3、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似是为自己的成功寻找理由……他们满怀探求之心,纷纷埋头课文,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

篇8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英美文学课程;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教育及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当代人才竞争的中心环节,其决定性因素是竞争者的人文素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低下,大学生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脆弱,导致大学校园里频现投毒、自杀等恶性事件。因此,极有必要在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英美文学课程包含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阻碍了对这项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教师注重讲解文学知识,脱离学生实际,完全忽略了文学作品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功能。其次,课堂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因此,由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中教学形式的弊端,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体验式教学

较为系统的体验教育概念是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学的代表人物杜威(J.Dewey)提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来于体验,学生要在活动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教师在其中仅担当合作者和指导者。体验式教学原理可大致归结为:

教学目标的实践化成原理、教学互动的适应性原理、教学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教学情境的心理场原理。教学目标的实践化成原理强调训练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学会知识,教学过程是依托实践问题的解决、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的适应性原理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适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设计实施能引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活动;学生要主动领悟教师的教学期望,积极研究教学素材,适应各种教学风格,做出合理反应。教学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主张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水平,以便鼓励学生自主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学情境的心理场原理认为校园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与人格魅力、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都能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并从中体验知识,从而获得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英美文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转变离不开体验式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教师和学生必须通力合作,搭建这一转变的通道,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一)课前准备

教师必须清楚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与学生实际问题相关的素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泛滥,大学生容易受到侵扰。《威尼斯商人》中夏洛特为金钱不择手段,最后导致众叛亲离。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夏洛特的悲剧?什么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意识到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性,认识到疯狂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在实践化成原则指导下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摆脱盲目、随意选择素材的状况,并设计出与学生有切实联系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真实的生命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讨论

教师要以体验式教学的自组织原则为指导,抛弃教师满堂言的教学形式。由于大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的文化和经济差异往往成为他们发生冲突的根源。教师可以在分析《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时引导学生探讨该如何评价他人,引导学生将眼光转向身边的歧视现象。学生们很容易就开始了一场对地域歧视的批判,认为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口音、外貌、贫穷而轻视他人,同学们应该彼此尊重,共同打造和谐集体。这样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文学作品蕴含的人文价值观化为做人的自觉性规则,从而实现人文素养教育。课堂讨论活动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自组织原则和师生互动适应性原则,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课外环境

校园广播、网络中心、自主学习中心,以及v座、沙龙、戏剧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有助于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获得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继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正是体验式教学所需要的心理场。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潜在动力与人文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从而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力。

四、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英美文学中深刻的人文内涵可以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但传统的教学设计割断了知识向学习者内在素质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在中体验知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重视环境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重要意义。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应该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黄玉军.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9).

[2]唐一萌,陈艳玲.论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

篇9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14-03

The Applications of AGRS Motiv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MA Xin-jun

(NO.1 Railway Middle School , Hailaer District, Hulunbeier 021000,China)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Keller professor presented ARGS motivation model( ARGS model )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Re search. ARGS motivation model is a teaching process ,mainl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should use attention, relativity, confidence and satisfaction to arise students’studying moti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studying ability , the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my gains and thinking about ARGS model.

Key words: AGRS motivation model (ARGS mod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applications;policies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即,是要求学生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的的前提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所具有的好奇心在减弱,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也在减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成了苦差事,经常有教师为自己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困惑,即使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未必能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想学习,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前提。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哪来?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凯勒教授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学习动机激发方法的理论框架。当我看到教授的ARCS模式介绍时,心里豁然开朗,决定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问题设计教学策略”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使用非常得当的教学策略,但是,实际运用的教学效果且并不理想,总是觉得少点什么,现在明白了,是少了些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使我的教学设计再出色,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也不会得到提升的。基于此,我在掌握原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引入了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用动机来提高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简述

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ARCS动机教学模式,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ARCS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

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弗罗里达州大学凯勒教授提出的。在这一模式中,凯勒教授把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分为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便组合成了ARCS动机设计模式,简称为ARCS。凯勒教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关键的作用。

1.1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注意才能进来。注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设计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学习者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意或无意的将注意力指向学习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切身性

切身性就是让学习者在所学的知识与所处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关的联系,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经验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原因是什么”及“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对此类问题的了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3信心

信心是指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信心策略就是让学生相信他们具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与决心,否则,纵使他们的注意被吸引了并有了切身感,他们也很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信心可以促使学习过程中行动力的维持,进而达到预期的成果。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这样一种信念:学习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会做,更是为了证明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1.4满足感

满足感是一种可以令人感到获得愉悦,幸福的积极感受。它来源于愿望获得后的奖赏。在教学过程中,满足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与其期望值相一致的时候,所感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满足感是维持学习者持久动机的重要条件。

2“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1注意策略

注意力等于事实。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首先唤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材料具有新异性、变化性、不一致性时,才会比较容易地唤起学生的注意。

2.1.1游戏——注意策略之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般将游戏引入教学设计中。游戏的特点是“玩”,玩可以提高注意力,但玩有二种结果:即“玩索而有得”与“玩索而无得”,玩好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玩不好,聪明反被。并且,仅仅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够的,真正的挑战是维持注意力。与认知有关的好奇心,尤其有利于维持注意力。

2.1.2创设情境——注意策略之二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种情境来支持其学习行为的延续。

2.2相关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强调知识的相关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相关性策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告诉学生如何将他们现有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再如,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对他今天会起到什么作用,学习的内容对他的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等等。但我在教学中常用以下二种相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1学科整合——相关性策略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指在软件的学习中引入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几何画板是打开几何世界之窗的现代工具,传统的数学学习都是学生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各种理论与定理,而几何画板这个软件且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基于此,我开设了“几何画板选修课”。这一项教学改革深受学生的喜爱。

2.2.2走近生活——相关性策略之二

教学内容:5.1.4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材)

图像的合成是指把原来的多幅图像合成一幅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喜欢做“大头贴”,而且平时会拍一些数码相片,于是我就在这节课准备了很多世界风景图片,然后让学生学习将一个小动物用抠图的技术将其与原图像分离,再与风景图片合成在一起,这样,学生回家后,就能把照片里的自己与世界各风景图片相合成,一会儿在埃菲尔铁塔下拍照,一会儿在美国大峡谷中拍照,用这款软件在世界各地旅游了一圈儿。他们还学会了为衣服增加漂亮花纹,去除人物红眼,学得不易乐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真是太过过瘾了!

此外,还有一些特效,学生们也很感兴趣,比如制作后天的冰冻等灾难效果等。在教学设计时,多注意引入生活中学生喜爱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提升了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可谓两全其美。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这门课了。

由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入与学生们贴近的生活常识及其它学科的知识,会取得一箭双雕的学习成果。利用“相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强有得的手段。

2.3信心策略

信心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对成功的自信,让学生深信:我自信,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使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期望。除了对教学感兴趣并产生切身感之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能力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做了以下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1复杂问题简单化——信心策略之一

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指:用最简单的例子说明最复杂的道理,主要用于解决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教学内容必修教材:1.1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学生对这一概念理解得不是很深透。针对这个比较抽象的定义,我将它分成几个小问题进行剖析,再将这几个问题的结论整合在一起,就得了信息的概念。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如下:

第一个问题:信息从哪里来?

[结论1]信息源自任何事物。第二个问题:信息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信息有没有形状?

[结论5]我们看到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事物所产生的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看不到,摸不看,但又确实存在的。通过这三个问题,五个结论,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也打下了理论基础。

如今,学生每当遇到一个难题时,都会想到我给出的这个学习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学编程时,学生就会自己把一个程序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再也不怕攻破不了的难题,于是,学习的信心大增,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2.3.2分层作业——信心策略之二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教师会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以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分选做作业与必做作业,选做作业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做,必做作业由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做。一些学生在完成必做作业后,可以在组长的指导下继续学习,来完成选做作业。由于是分层作业,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各自不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也不相同,只要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就会受到教师的表扬。

2.4满意策略

满意策略就是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成就感到满意。教师要对于学生的成功要给予公正的评价,让他们对成绩产生积极的体验。学生的行为结果假如与学生积极的期望一致的话,导致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保持学习者持续性的学习动机。

2.4.1点评作业——满意策略之一

点评作业,让我与学生加深了沟通。留作业是我近二年在教学中新采用的一种方式,以往信息技术教师是从来不留作业,不批作业的,我在听过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讲课后,奖做作业引入了课堂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点评作业,学生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体会到老师的鼓励,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种满意感。

2.4.2赏识教育——满意策略之二

在每节课中,学生只要完成一个作品,我就会点名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也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如果看到出色的作品,还会立即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中,都有一个“优秀作品展”文件夹,里面放着全年组十个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大作,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一种满意感,学生的兴趣会一直持续下去。

总之,ARCS动机模型中的注意策略、切身性策略、信心策略和满意策略四者之间相辅助相成,通过注意策略来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任务来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而在完成任务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最后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即时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以学习的满意感,四个要素没有什么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而,ARCS动机设计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行动力与表达力,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策略”及“任务驱动模式”等各种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行为。ARCS动机设计理论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及指导方向,因此,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美)James P.Raffini著.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M].梁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冬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9.

[4]李嘉.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办公自动化,2010,(8).

[5]袁悦.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及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幸福体验;幸福意识;教育幸福指数;幸福教育

“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其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育本身应有的人文价值目标(即幸福教育),睿智而又充满理想的光芒。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我国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老师,我们在管理班级和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幸福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负高效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在教育上依然施行的是应试制度,中考和高考仍然是学生必过的两道高大的门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其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效率不高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注重不断学习与自身发展,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设计,让备课由教案向学案转变,让教学活动由授课型向活动型转变,让学习活动由接受型向自主探究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主动而科学,课堂效果就会变得高效而轻松,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学生方面:我们要引导他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科学利用时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合作与共享、克服自卑战胜消极、自我激励提高热情、“五步”纠错、勤学好问、合理休息、合理调整心情等。效率高了,学习就变得轻松了,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二、树立幸福观念,努力创造幸福

幸福是什么?心理学上说: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到底能拥有多少幸福的体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好好珍惜;在于你能不能把勤学苦练和努力拼搏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坦然践行;在于你能不能把为家庭、社会和人类尽义务当成一种幸福,而后欣然为之;在于你能不能把无私奉献、超越自我当成一种幸福,而后不言放弃。有了正确的幸福观,才有了正确的幸福体验,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所以,加强对孩子幸福观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

教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既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给他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灌输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要以爱心教育和诚信教育为本,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学生养成在思想上具有民族情结、国家情感、国际情怀,在道德品行上有基本礼仪、基础文明、基本规范、基本准则,具有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幸福观,志向高远,能吃苦耐劳,具有丰富知识和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

三、家校社会合作,消除消极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教育是一种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担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与他们加强交流与合作,站在关心孩子、爱护下一代的立场上,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和提升孩子幸福感上必须达成共识。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提升广大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寄生在社会这个大格局里的生命群体,他们的幸福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及家庭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全社会都关心学生,关注和爱护成长中的他们,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幸福的氛围,他们才有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