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贴春联正确范文
时间:2023-04-10 18: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贴春联正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做到“观察细致、说话有条理”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能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同学进行叙述。回忆的过程即是事情经历的再现,又是有条理地说话的准备。要想叙述清楚一件事,如果没有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对所准备的内容的合理的层次安排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也应该成为“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一个标准。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的是“聊聊春节”。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很多,学生应该对这个内容活动有话可讲。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并不像教师预想的那样。注意观察的和不注意观察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从下面的两篇“口语交际”的文章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来。
例文1:春节到了。我真的很高兴啊!那天我一早就起来了。我先刷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吃过早饭我又看了一会儿书。爸爸妈妈在忙着烧饭,我就一个人出去找小朋友玩了。玩到中午回家吃饭,今天的菜可多了,到了晚上菜更多。春节真好啊!
例文2:春节贴春联真有意思。今年我和爸爸贴春联,我做爸爸的小帮手。我们先贴大门上的春联,爸爸选了一副春联,我拿着糨糊瓶,爸爸用排刷蘸了糨糊,把它均匀地涂在新联的反面,再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大门上。我嚷着要爸爸让我贴厨房门上的春联,爸爸同意了我的要求。我学着爸爸的样子,选了一副春联,用排笔蘸了糨糊,涂在春联的反面。哪知排笔只蘸了一点儿糨糊,不够涂。于是脆把手伸到糨糊瓶里,挖了一大块,往春联反面一放,用手掌涂抹了几下,一副皱巴巴的春联终于贴到了门上。
从上面的两个例文,我们不难看出细致的观察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第二个例文作者描述爸爸很轻松的贴好春联,而我贴春联却贴得“皱巴巴的”。这些地方作者对爸爸和“我”是怎么贴春联的细节的描述就是细致观察的结果。
二、让“知识”内化为“素质”
“口语交际”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口述时或者写在作文本上的内容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但离开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应有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分别安排的是“学会商量”和“约请”这两个内容。
学生课堂上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课后,他们遇到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不是去和别人商量,耐心地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突现了“小皇帝”的形象。约请别人时,该有的礼貌有时也不见了。我记得在本学期快要结束时,我请班上的一位同学去约请体育老师为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那位同学可能以为是老师请他去约请体育老师的,所以他到体育老师的办公室就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们老师叫你下午给我们班的同学测量一下身高、体重呢!”说完就好似完成了任务似地离开了。
“口语交际”的内容,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运用,而离开课堂“口语交际”的效果就不能令人满意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的师生总以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只要我们能在课堂上说出来,在作业,试卷上能正确的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口语交际”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了。它没有能够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而学生所显示出来的课上和生活中不一样就不足为奇了。
三、从“知识积累”走向“拓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说几条广告语,学生大多都能背出几条,但是要让他们自己也来设计广告语时却比较困难。广告语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商品的优点,不过于自夸,还要使人读起来顺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能有所“拓展创新”也是我们“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
篇2
小学一年级
教学内容
学唱 《龙咚锵》
教材分析
《龙咚锵》是一首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们敲锣打鼓欢庆新年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龙咚锵》,充分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过新年”的热闹氛围,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2. 初步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鼓、镲,感知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并能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能积极参与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基本掌握鼓、镲的演奏方式,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用具
钢琴、鼓、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学生在《春节序曲》的音乐声中进教室。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
师生听赏,并随音乐律动。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这段音乐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创设与本课相宜的环境,以《春节序曲》为音乐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受过年的气氛,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深入体验,自主探究
1.认识鼓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出示小鼓),它是―
生:鼓。
师:谁会敲一敲小鼓。(请学生试奏小鼓)
师:小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咚咚”。
师:你们看,鼓的肚皮圆圆的,里面空空的,能发出非常好听的“咚咚”声。我们现在也来学一学,把小嘴巴张得圆圆的,一起来学一学鼓的声音,要发出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
2.节奏游戏
师:我们用鼓来做一个游戏,叫做“比比谁的耳朵灵”。老师敲出一个节奏,请你用声音模仿出来。(提醒学生用“咚”读出节奏,注意强弱的变化)
师:仔细听好,这四个音乐中哪个音最长?
生:第一个音。
师:你能用身体乐器模仿出来吗?(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法打出来)
师:老师又增加难度了。仔细看好,我在最后一个音后面加了一个什么动作。(师用动作表示休止符)
师:这个动作表示这儿不能发出声音。因为这儿有一个“ ”,表示要停。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听音发声练习
师:小朋友们的小耳朵可真灵。我们知道音不仅有长短、强弱,还有高低这分。小鼓说还要考考大家,听,它唱了三个不同的音,你们认识它吗?
(生认读“ 、 、 ”)
师:这三个音谁最高,谁最低?
生:“ ”音最低,“ ”音最高。
师:跟琴唱一唱。要唱出小鼓清脆而有弹性的声音。
(学生模唱)
4.认识镲
师:小朋友们唱得可真好,鼓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的名字叫镲。(点击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镲的声音。(师击镲)
师:它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声音?
生:“锵”。
师:镲的声音非常大,而且回声很长,为了让它停下来,老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师演示“”和“”,生模仿,练习和掌握休止符)
5.认读锣鼓谱
师:鼓、镲常在一起演奏表现人们高兴的心情。如果把这些声音用图形的形式写出来那就是锣鼓谱。
(课件展示锣鼓谱)
在乐队中,演奏家们都是按照这些锣鼓谱来演奏的,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①读一读
②拍一拍
③分组合作演奏
设计意图: 轻松的音乐游戏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体现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本环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敲一敲、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拍一拍等方式认识鼓和镲,掌握其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以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熟悉歌曲中的重点节奏;以认一认、听一听、唱一唱等方法融视唱练耳、发声练习为一体,感知歌曲的基本旋律音,为歌曲学习打好基础。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把显性知识变为隐性教学,层层剥离、步步为营,以润物无声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为进入新歌学习做好扎实的铺垫。
三、学唱歌曲,创造表现
1.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合作得可真棒。有一首歌曲就叫《龙咚锵》,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赏《龙咚锵》)
师:你听到小鼓、小镲欢快的歌声了吗?
2.复听歌曲
师:它们为什么敲得这么欢快呢?我们仔细来听一听。(再次听赏《龙咚锵》)
师:它们在庆祝什么节日呀?
生:过新年。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庆祝新年的?新年都有哪些习俗?
生:舞龙灯、放鞭炮、贴春联等。
师: 是啊,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家的门上贴上春联,表达美好的愿望。老师这儿有一幅春联就表达了我们现在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一起认读对联。
上联:过新年呀龙咚龙咚锵
下联:多快乐呀龙咚龙咚锵
教师先有节奏地读出对联,再请学生跟着教师有节奏地读出对联,练习节奏:
3.重点练习“”的节奏
师:“过新年呀”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最长?
生:“年”字。
(学生跟读)
师:春联除了有上联和下联,还有横批(出示“龙咚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再听歌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随音乐一起默唱,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龙咚龙咚锵”。(出示词谱,第三次听赏歌曲)
师:歌曲中出现了这几次“龙咚龙咚锵”?
生:五次、六次。
师:到底是几次呢?(出示不同的色块,跟琴模唱)
师:问题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龙咚龙咚锵”有什么变化?
5.练习第四乐句
教师读节奏,重点练习“”。
师:看好老师是怎么拍出这段节奏的。(边读歌词边用动作打拍子,准确读出歌词,注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龙咚龙咚锵”,听一听旋律一样吗?(分别认读,视唱歌谱)
师:跟着老师的琴轻轻地唱一唱。(跟琴轻唱)
6.自主学唱跟唱
7.接龙练唱
师:老师跟小朋友一起来唱这首歌,老师唱前面的“过新年呀”,你们接“龙咚龙咚锵”。
师生接龙,生生接龙。
8.完整跟唱
师:现在老师把速度加快了!看你们能不能跟上!过新年了很快乐,小朋友们脸上要怎么样啊?
生:有笑容。
9.再次练唱全曲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脸上都笑得很美。过年有时候我们很开心,但是我们唱歌不能喊唱,要唱出欢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来。
10.创作表现歌曲
① 加衬词
师:过新年真热闹,敲锣打鼓放鞭炮。我们能将这些声音融进歌曲中吗?比如,过新年呀龙咚龙咚锵,嘭!多快乐呀龙咚龙咚锵,啪!老师加了模仿什么声音的词?
生:鞭炮。
师:你还能加上什么词,来表现节日欢乐的心情?(师生讨论创编)
加上衬词演唱歌曲。
② 出示鼓镲图谱,为歌曲伴奏
师:加上我们的鼓镲伴奏来唱一唱。
设计意图: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以多次聆听的方式,了解歌曲内容,感悟音乐要素;以认一认、唱一唱、比一比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解决歌曲的难点;以创编衬词、鼓镲伴奏的方式创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以及手、脑、口的协调能力,使学生一步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件打击乐器鼓和镲。其实在打击乐器家族里,它们还有好多的好朋友。(课件出示锣、钹等乐器图片,一起认一认,读一读)
师:这些打击乐器最能烘托热烈气氛了,只要有它们出现的地方一定是一个欢庆热烈的场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欣赏锣鼓齐鸣的视频片段,学生模仿锣鼓和镲的演奏动作)
设计意图: 教学有它的延展性,本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课堂进入生活,让生活融入音乐的氛围,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五、课堂小结
师:伴随着热闹的鼓乐声,我们今天的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祝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天天快乐,健康成长!
篇3
1 课外识字,丰富库存
识字是一年级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识字并不单纯围绕课文进行,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他们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把识字活动从课本引伸到生活,从课内引伸到课外,从学校引伸到社会。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快乐地识字。比如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牌等识字,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如来到超市,认识食物及各种商标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从报纸、食品包装袋上剪贴一些生字,制作识字小报等,拓宽识字渠道,进行课外识字指导,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将学过的识字方法付诸实践,以扩大识字量,最大程度提高识字的灵活性。
2 课内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对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读;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另外,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还可以与同学、教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个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会爱上书籍,从而自觉去读喜欢的书籍,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2.2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2.3 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课内外相结合,享受写作之乐
3.1 写“生活随笔”
记日记、写片段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日记题材,如何将生活变成文字,将文字还原成生活。可以结合着单元训练重点,组织小范围的采访活动、喂养小动物、植树种草,参观工厂等,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从身边的小事到社会的大事,皆可纳入笔端。目的是培养学生选材、组织素材的能力。
高年级应重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我们要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找出一些奇特的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入手:组织参观游览活动;访问名人;社会调查;当语言文字小医生;设计广告词;写、贴春联。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情感,增长阅历,增长知识。
3.2 传“读后感接力本”
写作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在班级中开展读后感日记接力棒,写后可以请家长或同学点评,这样既便于学生相互传阅、学习,又满足了多维度交流的需要。“读后感接力本”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为全班同学创设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篇4
一 、凸现主体 回归儿童生活
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让儿童从自已的世界出发,用自已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已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已的方式研究社会,是品德课的核心理念。
1、 联系真实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同样如此。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
在教学《秋游回味》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外去野外收集一些树叶和种子,再把收集到的树叶、种子按表格中的要求加以整理。上课时,我安排了“树叶、种子博览会”、“秋色大比拼”、“秋游小盘点”这三个活动。整堂课,我努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特别是在“秋色大比拼”中,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树叶、种子,我们可以用它们做些什么呢?很多孩子就进行了创作拼贴画。在“秋游小盘点”中,我让学生整理这次秋游活动中所有的物品:除了我们的作品和剩下的树叶、种子,还有些什么?学生总结出了“按照够自己吃喝的标准带东西就行了,这样就不会浪费”。整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秋游回味》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理念。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注意节俭、不铺张浪费的良好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学会生活”。
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的接受都非常自然。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2、体验真实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上课之前,我感到我们班的学生(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的,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好笑。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三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活动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我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又让学生体验肢残人拉拉链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特别无助,他们尝试用嘴巴咬,却怎么也咬不到,急得汗都出来了。体会哑语时,由于学生平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很少有和聋哑人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尝试表演交流时,同伴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打手势的学生急得直跺脚,恨不得大声地说出来。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二、结合实际 提升生活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了我们:人在活动中生成,在不断的活动中获得了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不断解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自身期望之间的矛盾,逐步形成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
1、捕捉真实的生活体验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人物、事件或事实。为了让孩子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之前,我启发学生在家中观察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在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妈妈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爸爸无私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爸爸深沉的爱……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抱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才真实的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课前如果孩子们有了这些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入情入境,我们的教学又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2、尊重多元的真实感受
斯普朗革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能袒露自己的内心,敞开独特的心灵,展示真实的自我。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 民俗文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18-02对外汉语教学从宏观上着眼,既包括语言要素教学,也包括文化要素教学。而其中文化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日常交流,同时也是学习语言要素之后具体运用与实施的重要方向。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近年来也倍受广大学者以及师生们的关注。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文化教学内容当中的精华,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通过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成交际背景,可以对语言输出、语言运用以及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督促其进行有效的汉语学习。
一、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初探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经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及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习俗,而中国作为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大国,更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在宏观角度包括以下范畴:农村及城市民俗文化、古代及新生民俗文化、口语相传及物质资料民俗文化。而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可以概括为:物质民俗(重点包括饮食及服饰民俗)、社会民俗(重点包括岁时节日及娱乐民俗)、精神民俗(重点包括信仰及艺术民俗)和语言民俗(主要指以谚语、谜语、歇后语为主的民间熟语)。
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更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各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积累的文明成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长远的学习与研究具有指导作用。长期使用母语的人们乐于掌握民俗文化知识,而处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尤指离开所在国前往目的国学习语言与文化的人)也倾向于对趣味文化知识的接收。因此,建设好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这门学科,不仅可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体系,更能使得中国文化迅速拓展到世界各地,使得文明之花永开不败。
在研究与探讨过程中,笔者更是通过对高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统计数据,从而更为直观地总结与明晰应该从何种角度、以何种程度、用何种方法来进行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其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想要学习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也表示愿意专修或选修专门的民俗文化课程,他们表达了更为接受多媒体、影视以及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并也希望可以深入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他们对于民俗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生词过多,文化差异过大等均表示了担心与忧虑,这也为我们将要进行的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安排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总之,这样的调查结果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实际指导,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示。
二、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实践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遵循以下重要原则:首先是广泛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其次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再次是适量性与适度性相结合。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应从民俗文化包含的方面着手,进行经典的教学示例。比如:
1.服饰民俗:除了介绍我国古今服饰特点及种类之外,还应该将学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遇到的民族服饰加以重点强调。“旗袍”是民族服饰中颇具特色的一项,教师可以大量地展示相关服饰图片,而后从“旗袍”二字着手介绍其来历、特点、种类以及民族寓意,指导与解答学生疑问。
2.饮食民俗:除了介绍我国东南西北各地方的餐饮特色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传达“菜系”之说,这是了解中国饮食最全面,也最权威的途径。因为不同的美食几乎被囊括在了这八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这种“总―分”的介绍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识记。其中教师也可以现场演示“包饺子”的全过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学习民俗文化的乐趣。
3.居住民俗:除了介绍我国因不同自然环境而呈现出的不同居住方式及建筑特色之外,更要以图片、纪录片以及影视作品进行相同居住习惯的整合以及不同居住习惯的区别。其中,更可以以北京“四合院”这样的特色建筑示例,一方面讲解此建筑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传达出中国和谐、统一的民族理念。
4.岁时节日民俗:除了介绍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的具体分布时间外,还要介绍在特定的节日中,人们会有怎样的庆祝方式,以及此种庆祝方式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可对春节中长辈和晚辈之间互赠红包、拜年、贴春联等习俗传递给学生,使其学以致用。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更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如何将直接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以及自觉实践法巧妙地融合,然后加以应用,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量,更是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估。
三、民俗文化中语言教学的功用
对于民俗语言的良好掌握,一来能有效地增强识别其他语言类别的敏感度;二来更能有效化解文化冲突带来的语言冲突,有效地克服语言障碍;三来可以避免语用失误,为进行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最后,纯熟的民俗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谈话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
民俗语言教学内容共分为四大板块:
1.语音教学:作为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民俗文化,语音表达最为特殊的还要属北京语音。其重点也在于学生对轻声及儿化音的掌握。例如,“背心”“独门独院”“铺盖卷”“月份牌”“笔尖”等词,本身不带有“儿”后缀,但实际交际中,尾字后要进行“儿”化的处理。再如,“饽饽”“烙铁”“爷们”“爱人”“点心”等词,则要将尾字读成轻音。
2.汉字教学:遵循“部件法则”,教师应对汉字进行归类总结与详细讲解。例如,服饰民俗中“袍”字的出现频率甚高,而“袍”字中“衤”旁是与衣服材质有密切联系的,它表达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其另外一半“包”则表示了这个字的读音。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字意与字音,并有可能指导今后的汉字使用。
3.词汇教学:词汇较汉字难度稍高,但却是由汉字相互组合而成,因此了解大意并不困难。例如,民俗语言中会经常接触与“洋”字相关的词汇,“洋枪”“洋火”“洋画”“洋蜡”“洋伞”等,由于“洋”可以解释为“外国”,所以再加之后面的字的意思,本词便不难理解。而学生今后再遇到这样的词,也能较为轻松地明白与辨识。
4.熟语教学:民俗谚语、歇后语是最具趣味性的语言形式。例如,谚语中的“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以及歇后语中的“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等等,这些语言生活气息浓郁,因此学生容易也愿意接受。将生动有趣的词语运用到生活中,也是外国学生在异国学习的一个重要收获。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研究脚步不会停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真知。同时也坚信,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会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日益完善并成就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