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为主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中秋为主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招: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原意是指画竹子时要先在心里想好竹子的形象,然后才能画好。后来引申为人在做事情之前就打好了主意。果冻们准备办黑板报时是不是也得胸有成竹呢?动手之前一定要构思好,最好先在纸上设计好整体结构。
办黑板报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
1.板报主题:一个没有主题的黑板报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
2.板报的内容安排,也就是版面设计:小作文放在什么位置,插画放在什么位置―这些都需要精心布置哟。否则,乱七八糟的黑板报,谁看着也不会舒心啊。
看了第一招你还是觉得一头雾水?那就让我们来把这两个问题各个击破吧!
第二招:各个击破
1.板报到底放什么内容?
每一期黑板报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黑板报主题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节日类的,比如“庆国庆,迎中秋”“欢度元旦”;也可以是学习、表彰类的,比如“学习雷锋,做好事”。
选取的主题要简短明确。主题选出后要放在黑板上突出的位置,用最大号的字体写出来,使同学们一看就能了解板报的中心。另外,板报的内容也要与主题紧密结合,如果是以“感谢你,我的老师”为主题,则要以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或者感谢老师辛勤付出的文章为主。这个时候,如果板报上出现了《我爱我家》之类的作文,就与主题不符了。节日类的黑板报一定要与时间相符合,比如“迎国庆,庆中秋”只能在9、10月写,因为国庆节和中秋节是9、10月的节日。
板报内容大放送
一月份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 六月份 儿童节
二月份 春天来了 九月份 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三月份 学雷锋,做好事 十月份 庆国庆,迎中秋
四月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一月份 文明在我心中
五月份 爱劳动,树新风 十二月份 安全知识记心中
阿庆:灵儿姐姐给了这么多主题,可以供我们用一年了。其实,我们几个早就想好了主题。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的主题就是“读书心得”!唉!万事开头难,黑板那么大,我们该从何写起呢?
灵儿姐姐:别担心,让我们击破第二点!
2.我给板报“美美容”
版面设计就是整个黑板报的结构布局,主要包括文字的排列、报头画设计、插图和花边的设计。
文章整齐放:
选定主题后,要选几篇围绕该主题的文章,并计算好每篇文章所占版面的大小。然后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的位置。
画龙需点睛:
黑板报一般都要有一个醒目的报头画。报头画要配合黑板报的主题设计,如以植树节为主题的黑板报,报头画可以设计成小朋友们植树的场景。报头画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题文章的上方或者中间。
美容有妙招:
文章誊(téng)写完之后,版面上会留下一些空隙,我们可以画上花边和插画。花边画在文章之间,不仅能将不同的文章间隔开,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使黑板报不再单调。需要注意的是,插画要跟文章的内容相符合哟。
注意:要把重要的文章放在醒目的位置。至于文字,既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这样能够防止版面过于单调。
板报草稿设计好了,说干就干!我们几个立刻行动起来,很快便完成了黑板报!果冻们,你们心中的黑板报是怎么设计的呢?试着写一写,画一画吧!
第三招:终极秒招
下面我再来告诉大家几个轻松办黑板报的独门秘诀吧!嘘!不准外传哟!
办黑板报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写错字或者画错画而把黑板涂改得模糊一片。那么,怎样才能迅速把黑板擦干净呢?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新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5
人们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他人传递信息。因此,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才能保证文字的合理运用和信息的良好传递。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基础教学,对学生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也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育领域也开始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意识未能完全形成,其学习动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兴趣。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它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丰富教学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将多种素材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如声音、文字、影像等,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同时,新媒体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而发展,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双方之间的即时沟通,及时解决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写作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素材积累不足,学生便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阅读的资料有限,教师又无法要求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去重新体验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描写“牡丹”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但是对于牡丹的具体种类、形态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牡丹的简介、图片、视频等,在习作前先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为学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请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在每张图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种类说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种类牡丹颜色和形态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体会到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义。小学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所吸引,能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并尽可能多的记忆上面的信息。在观察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与牡丹相关的视频,展示牡丹成长、绽放的过程,使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惊奇。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便会发现一些学生对牡丹繁多的品种十分感兴趣,还进行了仔细的描写;一些学生则着重描写了牡丹的代表意义,引入了教师提供的诗词;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习作中感叹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其思维的拓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建立素材资源库。例如,运用QQ建立“习作资源群”,将每一次习作的素材上传至群文件中,在为学生布置习作题目后,要求学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应的素材,通过素材获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优秀写作素材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将更多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发写作欲望
一讲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会大吐苦水,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写得笼统,不够具体。尽管教师反复引导、提示、启发,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只好通过编造、抄袭来交作文。那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不再感觉生活单调,不再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例如,在进行“写一种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先提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并将小动物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的观察重点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发上来的视频达到了二、三十条,有拍小金鱼的,有拍小仓鼠的,有拍小乌龟的……教师选择其中精彩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播放,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等到开始写作时,学生的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涌出,真实而流畅。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主要动力。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录制小视频传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师将优秀的视频集中起来,做成课件。在作文课前,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并配以欢快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能够立即进行回忆,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叙述自己回忆中的春天。在新媒体的运用和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融入了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写作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这类题目,就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例如,在要求学生以“温暖”为题进行习作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身体感知上的温暖,但是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创设温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温暖的内在含义。如为学生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片,并询问学生看过广告片的感觉以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怀,或是为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传递温暖的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温暖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温暖事件,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习作内容充实且蕴含丰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四)指导构思方法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新媒体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思方法,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连贯有序。例如,在描写“中秋节”的习作训练中,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学生便也会在习作中对教师提到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为指导学生进行良好构思,教师可以将PPT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秋节的来源和时间等,其次向学生讲解古代中秋节的习俗,最后描述现代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并在每一部分设置过渡语,使学生在习作时也能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将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为学生制作网络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教师运用这一手段,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化出来,并以线段连接思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习作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习作进行良好构思。
(五)建立交流社区
新媒体能够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习作交流社区,为学生、家长提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途径。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上传至博客、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学生在这些新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会立即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习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同时,在的习作的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获得积极评价后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刺激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家孩子的优缺点,明白指导习作的方向;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够实现彼此的理解包容,进一步实现对孩子习作学习的鼓励与支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获得百花争鸣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构思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陶象胜.教学媒体融入 享受习作快乐――多媒体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58-60.
[2] 袁贞宏.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34-135.
[3] 邱胜东.多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 (10):149-150.
[4] 张燕.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巧用多媒体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1):59-60.
篇3
人文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变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德育,班级的人文建设能有效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班级人文建设应以班主任为主体、科任教师为主,发挥全体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面前树立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会潜意识地模仿。因此要求学生作到的,自己必先做到。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必须注意自身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敬佩的朋友。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高雅的美感形象,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高雅的美感形象要求教师不仅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而且还要能纯洁高尚,对学生要宽容、大度、热情、笃实。这样心灵美与外在美才能和谐统一。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教育效果。
渊博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文理兼通。另外,作为班主任,对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
崇高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是爱心和奉献精神,“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学生服务,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
班级的人文建设还应运用班集体的氛围、制度、环境等要素来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格和文化素养。良好的班级文化,无论是在发展学生素质,还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上,都能起到催化剂作用,是塑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载体。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布置一个溢满书香的教室会让学生精神焕发,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不妨给班级来一个别具一格的雅号,如“开拓班”、“自强班”、“黄牛班”、“群英班”等,将班名挂在教室前门天窗上。不妨把本班的班训贴在前黑板上方,在教室的四周可以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人警句。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班名与班训,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定期举行黑板报创意设计比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参加班级人文建设。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可以在教室一隅开辟一个学生作品专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作品包括书法、绘画、作文、优秀作业、优秀试卷等。学生作品既要展还要评,如对学生的优秀作业可以赋予“最具实力奖”、“最佳书写奖”、“最具潜力奖”、“最大进步奖”等评语。
二、健全班级的文化制度
篇4
一、立足学校特色教育实践,
完善感动教育的理念系统
学校以“感恩奠基人生,感动滋养生命”为办学理念。围绕办学理念提出了学校的一训三风,分别是:校训“心动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校风“知恩感恩,情满校园”;教风“乐教善导,以爱化人”;学风“好学善思,与爱同行”。感动教育特色的建构将努力把“感动”的元素渗透到学校各个领域,形成学校的感动文化,以感动提升特色学校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立体渗透以“感动”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和价值驱动。
二、营造以感动为主题的校园环境,
凸显环境育人的功能
以“感动”元素作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主题,努力实现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熏陶心灵,内化言行。每班有感恩园地――展示学生在家里、社会、学校所做的活动照片或所写的小随笔,还有以“感恩日志”为主要内容的班级日志,主要记录发生在每位同学身边的让人感动的小故事;每个年级有以“感恩的心,做最棒的自己”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展示栏,师生作品涉及作文、绘画、剪纸、作业、手抄报、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激励和榜样作用;学校有每年央视评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感动校园的师生图片介绍;还有全校师生参与的围绕感动教育书写的“感言悟语”优秀作品选登,有感恩励志的古今故事文化墙,等等。以这些生活在师生中的真人真事来激励、内化、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三、打造“感动课堂”主阵地,
注重全科渗透德育工作
“感动课堂”是我校渗透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感动课堂”以 “生本为基,感动为魂”为核心理念,面向学生未来,注重全科渗透德育。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以学生经历激情、灵动、喜愉、振奋等课堂情感体验,以感动的力量构建高效课堂,以感动的手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进步中感动,在感动中进步。如在互助学习环节中采用“小老师教学法”,以学生教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意识,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具有阳光自信的心态和成为一个合格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四、培育“感动教育”精品活动,
引导学生收获感动人生
1.将“感动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学校坚持每个学校管理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对学生在校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关注,及时给予“星级”表扬,这些“星”涵盖了科技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书写之星、文明之星、节约之星、环保之星、艺术之星等18项内容,并和学校的“星级评选办法”结合,让同学、班主任、家长写下寄语,签名认可,每两个星期利用全校举行的升旗仪式集会,开展 “感动之星”评选抽奖活动。这一活动成为让所有学生心跳和期待的项目,同时也为年度校园感动人物评选积累素材。每学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每月评选“感动少年”和“感恩班级”,每年定期开展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并隆重颁奖,人员涵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关心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人士。这一活动开展三年来,已成为我校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和特有的德育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为让学生真正把感恩之心植根于行,学校将每个月的1号作为当月感恩日,引导学生、教师在当日做一件让他人感动的事,体现感恩于行。
2.重视体验式德育
开展以“感恩”为文化追求的节假日系列活动:教师节――给老师们献礼,感谢老师的无私奉献;“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写信、做家务、自制小礼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重阳节,中秋节、感恩节、春节――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感受浓浓的亲情和爱的回报;劳动节、国庆节――与家人一起外出参观,观看电视节目,感受祖国的富强、伟大,幸福生活的快乐,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六一儿童节――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全员参与活动表演,感受来自父母、老师、亲人对自己的健康成长的关爱。
学校还结合一些专题教育开展主题活动,如:“感恩自然”――创模工作我能行;“感恩生活”――整脏治乱我先行;“感恩生命”――消防、交通、应急疏散、法制教育我参与; “感恩先贤”――中华经典诵读;“感恩先烈”――唱红歌、祭扫烈士墓;“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爱家乡、爱祖国活动,等等。
每学期,三至六年级固定开展“感恩书信”大赛活动,学生们以其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用书信的方式感谢在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的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以此净化他们的心灵,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通过开展以上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学生在体验、参与系列活动中懂得了担当,也更加自信。
五、升华“感动教育”活动内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
近年来,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努力培育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2013年科技活动和综合实践类活动中捷报频传: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有两项小发明获国家专利,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个,省级奖47个,市级奖项10个,区级奖项27个,参与人次达2000余人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社会责任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活动和师生参与中得到升华。
2.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85%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学校将竹竿舞、打陀螺、斗角鸡、推铁环、校园袋鼠、花样跳绳、乒乓球等二十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的、民间的、传统的、现代的项目融入大课间,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作为特色活动类课程常态化开展。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的熏陶下,从胆怯、自卑、离群逐步变得阳光、自信、快乐。为他们搭建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参与分享的平台,让他们从中感悟到活动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孩子们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身心处于健康状态。这是我校大课间活动的最大亮点和收获,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以特色活动课程为载体的最好例证。
3.紧密结合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篇5
关键词: 现代;命题插花;借景抒情;自然美;故乡恋;节日贺;时代颂;人间情;创作;广东园林
中途分类号:J5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插花,就是运用植物为主的素材将大植物自然中的自然植物之美与人工的装饰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来,从而反映创作者内心感悟的一门综合艺术,其与盆景等其他造型艺术一样,都有着“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誉。
插花艺术最讲究的是插花作品的意境,而对插花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以形传神,以景抒情,借物写心,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花艺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古代插花更多的是表达创作者自身的内心所感所悟,而现代插花的创作者则偏向通过插花使插花与观赏者在心灵上与花艺创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果不可以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插花作品也就明显失去了其自身的没有了观赏价值。
现代命题插花为是一种先有根据固定命题,再进行作品创作的一种插花形式,多见于插花展览及插花比赛。,相同的命题,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最核心的是一样的,那就便是结合时代特色、借景造景抒情传情,以通过插花的形式艺术再现表现命题所传达的含义,意在形先,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形成有强烈吸引力,能打动人心,并引起广泛共鸣的艺术作品[1]。
1 中国现代命题插花历史回顾
近20年来,中国插花艺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和繁荣时期,。命题插花随着各类插花展览及大赛的举办,命题插花开始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国际插花赛事有“亚洲杯”、“世界杯”,国内最权威的插花赛事为中国花卉协会组织的中国花艺杯插花花艺大赛――既“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这些赛事的举办对为中国现代命题插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1 “中国杯”之命题插花
1.1.1 2005沈阳首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
2005年6月10日一13日在沈阳举办了首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大赛由中国花卉协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让生活更美好”。比赛命题作品为“二人餐桌”、“新娘捧花”和“东方艺术插花瓶插”三项。
1.1.2 2009西安第二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
2009年4月,由中国花卉协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在西安灞生态区举行,全国20多个城市5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均为“命题作文”,既即餐桌花―团聚,、东方式插花―春韵(篮花),自由作品―生命。
1.2 中国现代命题插花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类插花大赛与展览的举办,我国现代命题插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每次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精美的作品,涌现和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大赛和展览一次比一次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有成绩。
但同时,也表露暴露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最其中主要的就是缺乏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个人特色,形不达意,或形不含意,重形式而轻内涵;其次是不少作品构图拘谨、造型不活、缺乏时代新意;再就是作品保鲜期不长,生命力较短暂。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文化底蕴不足、基本理论不扎实、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技巧不了解,故而导致了创作思路不丰富,技巧不熟练。
2 现代命题插花创作之特点分析
现代命题插花创作就像命题作文写作一样,首先需要对命题进行分析、理解,融入自己的理解,然后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
下面试以理论归纳结合实例分析的方式对命题插花的创作特点进行浅薄的分析,也许可以以期对为现代命题插花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1 现代命题插花的题材分类
现代命题插花的题材类型根据其内涵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成以下五大类:自然美、故乡恋、节日贺、时代颂、人间情。此处的自然是广义的自然,包括了宇宙间的万物;故乡的含义是广泛的,不单指出生地。
一为自然美,此类命题主要传达的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此自然是广义的自然,包括了宇宙间的万物。
二为故乡恋,此类命题主要传达的是对自己的故乡或者某一特定的城市、乡村的情意,故乡的含义是广泛的,不单指出生地。
三为节日贺,此类命题主要传达的是对节日的庆贺之意。
四为时代颂,此类命题主要传达的是对某一时代某一事件的讴歌之意。
五为人间情,此类命题主要传达的是对人世间各种情感的抒发之意。
2.2 现代命题插花的创作重点与作品实例分析
现代命题插花的作品不仅造型要有艺术美,而且内涵要丰富、深遂、点题,传递出创作者个人的情感、气志气、感悟,表现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1]。
故而,现代命题插花的创作重点就是对命题的内涵进行延展、提炼,然后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构图选材,将创作者的内心感悟通过插花作品表现出来,获得广大观赏者的共鸣。
下面分别对以常见五大类常见命题插花题材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2.2.1自然美――“帘卷秋风”
命题插花最常见的题材就是以大自然为题材,。以《秋》“秋”这一命题为例,创作前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秋》“秋”这一命题的内涵进行延展。通过联想,由《秋》可以延展出众多的创作元素,如:秋在中国传统五行文化中属金,主肃降,是一年中的第三季,连接着盛夏和寒冬;是一天中白日开始短于昼夜昼短夜长开始的季节;还是是收成收获的季节,秋风扫落黄叶的季节,盛开的季节;是收起凉席转而、挂起挡风帘的季节,等等。接着从题材所涵盖的众多这些内涵中选取自身感悟较深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作为作品创作的切入点,。如“帘卷秋风”(图01,选自唐秋子作品)这个作品,就以秋乃盛夏及和寒冬的衔接季为作品创作的切入点,命名为“帘卷秋风”,在构图在和选材上选用了草席,隐喻盛夏的凉席和隐喻寒冬的挡风帘的草席,在构图上设计两头相背卷曲而立形成主构架; 主花材打破常规,没有选择秋季常见的Chrysanthemum,而改用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在粉掌Anthurium andraeanum的陪衬下以直线形式排布于草席左侧,顶部点缀冬之语――蓬莱松Asparagus mgriocladus,而右侧帘卷基部是一丛仲夏的水蜡烛Typha orientalis Presl自然挺立,其上垂下串串唐棉Asclepias fruticosa L.及垂苋Amaranthus,寓意秋的丰收,基部再配以小天使Philodendron cv. Xanadu叶形成灵动的曲线,曲直结合,相互映衬,――隐喻日照开始缩短,生命由盛放转入了结果储藏期, 立意新颖,而造型简洁,通过有限的实景投入来表现宏大的主体形象,调动观赏者无限的联想,来表现宏大的主体形象。
2.2.2故乡恋――“云山珠水映花红”
每个人都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员,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并逐渐形成对其有着自己的理解,故乡恋即是创作者对故乡之情的表达,这一命题插花类型最应该从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两方面着手进 行构思创作。
以“云山珠水映花红”(图02,选自唐秋子作品)这一作品为例,创作者长期生活在广州,其创作这一作品时,就选用了最能代表广州地貌特征的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和及广州的悠久神话传说――五羊衔五穗赐予广州人民五谷丰登,作为作品创作的切入点。在构图上设计选用五个成品锥型柱高低错落而立,象征白云山及五麦穗,;选用设计过江龙Entada phaseoloides蜿蜒绕“山”而过,象征珠江;,由此形成作品的主构架,勾勒出该作品的线性结构。而广州的另一内涵形象――花城,则通过众多以红色为主调的、不同形态不同的众多花材――天堂鸟Strelitzia reginae Aiton、红兰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串串金Jasminum nudoiflorum Lindl.、石斛兰Dendrobium、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绿掌Anthurium andraeanum等植物来表现,依山而设,主次搭配,勾勒出该作品的面状结构及点状结构,点线面结合,形成完整的构图。创作者还选用了葵芯叶Livistona chinensis R. Br飘于“山”上,给整幅作品增添带入了灵动感,又恰当地的点明了“云山珠水映花红”这一主题,很好地的体现了意在形先、,以形达意这一创作理念思路。
2.2.3节日贺――“红红火火贺新春”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带有浓厚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如我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本族人民欢度普天同庆的时节,故而,节日贺这一命题插花类型最应该从民族文化及普天同庆喜庆这两方面着手进行构思创作。
以“红红火火贺新春”(图03,选自唐秋子作品)这一作品为例,创作者选用了最能代表过春节的美好兆头――最有代表意义的“开门红”作为作品表达的切入点。以红色作为作品的主色调。敞开的红褐色大门作为作品的主构架;红苞蝎尾蕉Heliconia latispatha Bentham cv.Distans倚门而立,寓意开门红、,节节高升,粉色的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粉菠萝Aechmea fasciatacv.Variegata、紫红色的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acephala DC.围绕红苞蝎尾蕉布置,烘托着出热烈红火的节日气氛,形成该作品的主焦点;垂序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 & Pavon由另一侧门梁上方悬垂而下,恰似串串爆竹迎接着新春的到来,而黄色的兰Oncidum陪衬垂序蝎尾蕉悬垂而下,如串串爆竹绽放的金色星光,腾飞跳跃,为该作品的次焦点;其下绽放的绿色羽衣甘蓝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农作物获得丰收的美好愿景,也烘托了红色的欢快;作者还选用了此外,还有众多大小不一,或置于地面或悬挂起来浮于空中的红色藤球,好似大花灯笼高高挂,寓指意着新春佳节所有人都可以圆圆满满,凸显节日的喜庆气氛,起到了点缀的作用;整个作品综合运用了空间的进与退、位置的高与低、体量的大与小、质感的粗与细、线条的曲与直、色彩的浓与淡、,形态的动与静、意境的虚与实等对比处理手法,使作品做到了主次分明、,分工清晰,在构图和主题表达上各司其职,相辅相承,共同表达出了“红红火火贺新春”这一主题。
2.2.4时代颂――“奥运珠江情”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涌现了很多值得大家讴歌的时代事件,同时我国还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很多古人创作的辉煌历史也是值得我们去敬仰赞美的,时代颂这一命题插花类型就是用插花的形式来表达对古今中外重大历史时刻的歌颂赞扬之情意,故其在进行构思创作时应首先应提炼出某这一历史时刻的特色,作为作品创作的切入点,然后再构图选材。
以“奥运珠江情”(图04,选自唐秋子作品)这一作品为例,作者身处广州,时逢2008年我国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该作品就是在2008年我国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奥运为主题创作的。奥运的最直观代表就是五环标志,代表了五大洲人民团结在一起,超越对手、超越自我,共享进步;而本届该届奥运的特色为――首先这一是我国首次举办的首届(第29界)奥运会,其次本届奥运的,二是主题为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为贵”表达了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际和谐关系的理想向往与追求。我们相信,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故而“超越” 与“和”就是就成为了作品创作的一个切入点。所以在作品造型上,创作者选用了黑色五环、渔网、藤球搭建勾勒主构架,黑色五环标志高高在上立于一侧,其上悬挂洁白的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点出了奥运的主题;由五环延展出几个张开的渔网――渔网具有多重的寓意,既即代表了收获,还象征代表了着法网,喻指示着公平公正,又代表了江河海,喻指示着五湖四海;渔网之间放置多个藤球――圆形的藤球最能直观体现“和”文化;在主花材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红苞蝎尾蕉,高低错落、主次搭配地立于五环之下――代表了节节高升、自我突破,喻示着“超越”;在色彩的运用上,作者选择了蓝色作为背景色,黑色作为构架色,传统的中国红、尊贵黄为主色调,而圣洁白、和谐绿、神秘紫则为配色调――既即点出了奥运承办地中国,又喻示了运动竞技比赛结果的神秘性,还代表了运动竞技比赛的公平公正,弘扬本届奥运的和谐之风。“奥运”这一宏大的主题通过作者通过对作品形态的构造、花材的选用、色彩的处理,对本届奥运“超越”与“和”这两大核心理念进行演绎,充分传达表现了五湖四海的朋友聚到中国通过运动竞技这一形式共同收获和平进步的快乐及自我超越的兴奋感、成就感、荣誉感这一主题思想,凸显了作者。对本届奥运“超越”与“和”这两大核心理念的演绎。
2.2.5人间情――“有朋自远方来”
人世间最感人的就是一个“情”字,这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众多的人类情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对“情”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故而人间情这一命题插花类型最能体现创作者的个性色彩和文化素养。
以迎宾作品――“有朋自远方来”(图05,选自唐秋子作品)为例,迎宾礼的最高境界就是孔圣人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者用前一句作为作品的外在之名,而用后一句“同乐”作为作品创作的切入点,那就是――“同乐”,并选择了篝火晚会作为作品创作的外在表现蓝本。在构图上,作者选用了白色的龙桑枝条编成直立的方形,作为作品的主构架,喻示篝火;龙桑Morus alba Tortuosa枝条之上采用了天堂鸟作为主花材,高低错落成左右互动姿态,宛如翩翩起舞的舞者,其下的小天使叶则如舞者身上的罗裙,而左侧垂下的垂苋Amaranthus恰似舞者舞动的罗带,一派欢腾景象,寓意台上欢舞的迎宾者;而在龙桑枝条的右下角,作者选采用了绣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作为主花材,喻示宾客,红掌为辅花材,喻示掌声,寓意和台下欣赏篝火晚会的宾客;在整个作品辅花材的运用上,作者还选择了如烟花的烟花菊Leucospermum cordifolium和如炮仗的垂序蝎尾蕉做点缀,喻示欢快的气氛,整个作品的构图、选材都围绕主题展开,在有限的方寸空间内,通过有限的实景投入,就形象地演绎了主题思想,达到了以形传神的创作目的。
2.3 现代命题插花创新发展之展望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个性与文化内涵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反映,都其离不开本地区、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位置,、历史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和制约。简单的模仿不是创新,创新必有本,就如大树必有深扎入土的庞大根系一样,无根之树既不能茂盛生长更不能开花结果。
插花技艺之妙在于“孰能精其妙,精能通其窍”,而插花意境的体现之妙却“存乎于心”,插花技艺可以模仿学习,但是插花的意境只能自我思虑、提炼。命题插花虽确定了大的主题方向,但是各个作品还是应该有其独特的小意境,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意境深邃隽永的完美作品。
创新之路需要前赴后继的创新之人,而创新之人必有不断进取之心,必有在插花领域不断精进的志向。
创新有本始为新,本就是本土文化,本族特色,本我风采。命题插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先有“意”后有“形”,如何能够创作出更贴切“意”的作品,给人眼前一亮、心中一震的感受,除了要不断累积各种插花素材的物理、精神特性知识及各种新的表现技艺,能够达到“量材运用”的境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创作必要扎根于本土之中,如大树一样不断汲取营养,牢固扩大自身根基,同时不断学习外来艺术所长,加以消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博采众长,根基稳固始图革新” [2]。
注释:
文中所有作品的创作者均为唐秋子,图片皆由唐秋子提供。
参考文献:
[1] 王莲英、秦魁杰 .《插花员》[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8月,8:第1版第149-180页
[2] 杨和明 .《漫谈中国书画与传统插花艺术》[J].《广东园林》,1993,年第(4期第)5-8页.
作者简介:
篇6
面对高考,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史金霞
高中的众学科中,语文非常不幸的面临着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社会上关于“语文误尽苍生”一类的指摘也劈头而来。 “少慢费差”的高中语文,在数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诸多科目的边缘夹缝中品尝着冷落与无奈。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篇7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专题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
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天津文综卷•8(选)北京文综卷•40(非选)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天津文综卷•9(选)福建文综卷•25(选)北京文综卷•40(非选)
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广东政治卷•17(选)江苏政治卷•21(选)浙江文综卷•41(非选)广东文综卷•31(选)江苏政治卷•18(选)山东文综卷•29(非选)天津文综卷•13(非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非选)
注:“选”指选择题,“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电影、电视、图书等文学艺术作品,在新时期形成的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要结合网络文化,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其对人们的影响,深刻理解国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是高考的常考点。从题型上看,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从考查方式上看,通常结合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等考点进行综合考查,有时也会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因此,复习本专题时要有整体的观点,在理论体系中把握本专题知识,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中理解本专题知识,弄清本专题知识的价值。
【考点指津】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考点拓展:
文化只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拓展:
(1)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永不改变。
3.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拓展:
(1)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都是就优秀文化而言的,颓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可能把人生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
(2)区分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主要内容强调优秀文化同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动相结合,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这一精神的作用下产生持久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
举例欣赏文学作品、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精美歌舞等,使人视野开阔,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拼搏、进取、团结、创优”的奥运精神鼓舞奥运健儿不断创造辉煌,激励着国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
联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二者具有同一性
【高考回眸】
(2011•北京文综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知识范围明确,需要考生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回忆起来,并结合材料有选择地应用。
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设计】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成语或诗词的寓意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耳濡目染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 “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 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3.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4.《安徽日报》记者2011年9月2日从安徽省文明办获悉,根据中央文明办部署,中秋节前后,安徽省各级文明办积极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之所以要通过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为人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因为
①文化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11年 9月1日,深圳市政府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市长许勤在会上指出,从大运会的申办、筹办到举办,全市各区各部门团结协作、斗志昂扬、奋力拼搏、不负重托,大力培育和弘扬了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合力攻坚的协作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这些崇高精神。弘扬上述大运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在大力继承和弘扬大运精神的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受到大运精神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形式各异的
7.2011年8月30日,以“垃圾围城、文化解围”为主题的第二届垃圾与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主持人芦俊在发言中指出:垃圾之事看似很小,其实很大。最小的事情是最难的事情,最脏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同时,垃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投入、技术的支撑,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为垃圾处理的核心最后是减量,而真正减量的源头在于每个人。每个人的改变关键在于心灵的启迪。那么心灵的启迪需要文化来化人,需要艺术来养心。
(1)社会问题的解决,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8月16日,由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两基”迎国检校园文化建设督查活动顺利结束。督查发现,有个别学校设在校内各处的激励语存在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不符合教育环境的问题。对此,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文化”课题小组,着力帮助各校提升校园文化水平,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句话都能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材料二 由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举办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全国启动仪式于2011年9月5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这一项目将投入24.5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全国各地建设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16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5年内达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覆盖15%、20%、30%乡镇的建设目标。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各地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的薄弱状况,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2)结合材料二,谈一谈应如何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答案
1.C 提示: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有①③④。②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B 提示:网络语言“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被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A、D观点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可排除。
3.A 提示:人们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B、C、D显然与题意不符,故选A。
4.B 提示:①③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5.D 提示: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大运精神属于优秀文化,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
6.C 提示:同种文化对人们影响不同的原因在于人自身,而非文化。
7. (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有先进、优秀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只有先进、优秀的文化才能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因此,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正确的,但笼统地认为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科学的。
(2)①政府应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宣传有关垃圾危害的知识,引导人们自觉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便更好地通过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②政府应积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③政府应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垃圾处理问题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须关注民生,加大对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鼓励社会各界为垃圾的处理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