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台词范文
时间:2023-04-11 10: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杰明巴顿台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返老还童》;大卫•芬奇;本杰明•巴顿;叙事策略;主题
电影《返老还童》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富有奇幻色彩的“返老还童”的生命经历。编剧在保持原著传奇性的风貌下,对其进行了精彩改编,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与此同时,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为影片大大增色,一举囊括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化妆、视觉效果和艺术指导三个奖项。本文试图从别具匠心的叙事模式、独特的意象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台词三方面,来分析影片的叙事策略及其呈现出来的主题,即导演对时间与生命的独特思考。
一、别具匠心的叙事模式
影片为了呈现出主人公本杰明富有奇幻色彩的“返老还童”的生命经历,采用了他者叙述与自我追忆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来讲述主人公“倒带般”的人生。不仅制造出一种“陌生化”效果,还传达了主人公对回流的生命状态的独特思考。
首先,影响影片叙事模式的两条叙事线索:一条发生在2003年新奥尔良的飓风来临之际,年老的黛西躺在医院病床上病重垂危,女儿卡洛琳守护在她身旁,拿出尘封已久的日记本念给她听――黛西临终时的追忆;另一条则是这本日记的主人本杰明从1918年开始的传奇经历――本杰明对其人生轨迹的自述。两条线索各自展开,又彼此交错着向观众娓娓道来本杰明的传奇人生,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导演对此所采用的叙事手段。影片中,在没念日记之前,卡洛琳与母亲黛西在镜头前的对话属于第三人称叙事;开始念日记时,卡洛琳的朗读则属于第一人称叙事;紧接着本杰明的自述通过他的第一人称叙事进行过渡,主要是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展开。我们以影片开头那一段为例:“这是我最后的遗言,也是遗嘱。我没留下什么,没财产,没钱,真的。我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的名字叫本杰明,本杰明•巴顿。我的出生很不寻常,那时一战刚结束,后来我听说,我出生的那个夜晚特别好……”电影里对于两个场景的变换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即在卡洛琳的朗读声中画面逐渐从病房内转换到本杰明的故事场景,同时卡罗琳的朗读与本杰明的自述之间重叠了部分声音和画面,两者的声音互为画外音。除此之外,影片还利用了大量的闪回镜头去辅助呈现这一叙事模式。对比画外音的主观情感表达,闪回镜头更具客观写实性,它是该片使用最多的剪辑方式。这样的叙事手段不仅让影片具有更加厚重的时间感,而且极具张力。如影片中本杰明不同寻常的出生就是通过闪回形式,用双重倒叙的方式表现出来。片头黛西的叙述将画面切回到一战结束之际,她讲到新奥尔良的火车站里安装了一个新的挂钟,挂钟的制造者是盖图先生,他的儿子不幸死在了战场上。盖图为了寄托丧子之痛,将挂钟设计成按照逆时针运行的样子,影片中随之出现一系列时间倒流的镜头――在战场上死去的人们重新站了起来,又回到出发去征战的火车站。
影片别具匠心的叙事模式,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生命状态极其丰富的人物和真实奇幻的情节,还看到了影片是如何将21世纪的技术和19世纪的文学叙事技巧相融,把主人公逆行的生命历程与回环往复的时空流转互渗相交,用以表现20世纪的这部史诗传奇。
二、独特的意象
从某种角度而言,《返老还童》是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影片在精彩的故事背后,常常会有时钟的滴答声响起,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本片的一个关键点。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些意象来巧妙地隐喻时间,最主要的无疑是时钟意象,特别是片中倒行的时钟。影片一开始就不惜用了5分多钟从黛西的视角来讲述一段钟表匠的故事:双目失明的钟表匠盖图先生制造出一口举世瞩目的倒行大钟,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让在一战中牺牲的儿子可以活过来。在这个荒诞但却美好的期盼中,本杰明出生了,如同盖图先生的愿望被实现了。影片将本杰明逆行的人生轨迹与大钟的倒走联系起来,意味着时光能够倒流。实际上,时钟作为一种寓言式的隐喻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充满象征意味。如影片最后,给了那座倒行的时钟一个特写镜头,飓风席卷了整个新奥尔良,弃置在仓库里的大钟依然在静静地倒走。显然,这里的时钟隐喻了时间和生命。
另外,蜂鸟也是影片中较为独特的一个意象,它一共出现过三次:一次是在小酒馆里迈克船长向人们介绍它;一次是本杰明在告别拖船时;第三次则出现在飓风来袭前黛西的病房窗外。影片告诉我们,“蜂鸟不是一般的鸟类。它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 200下,它的翅膀每秒扇动80次。要是让它无法扇动翅膀,不到10秒就会死掉。这不是一般的鸟,简直就是奇迹。有人用摄影的方法观察了它的慢动作,它们的翅膀是这样的。”船长用手比划出一个在数学上代表“无限”的符号。对于蜂鸟有限的生命而言,它的心跳和飞翔就是无限和永恒。在这里,蜂鸟不仅仅是一种惟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与本杰明一样,都是宇宙中奇特的生命。它让我们明白:“不论生命是向前还是向后,也许所有的一切都不意味着什么,只要我们好好对待我们的生活,生命没有什么不同。”[1]
养老院是影片中又一个别具意味的意象,它基本贯穿了整部影片。对于常人而言,养老院是走向生命终点的地方。但对本杰明而言,它却是生命开启的所在,是思考生命意义的场域。在这里,老人们温和、淡定、豁达、幽默的性情让本杰明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他不断目睹死亡,但从未抱怨,淡定地面对死亡,思考生与死这一关于生命状态的人生主题。正如影片中本杰明的旁白所说的一样,“死亡也是这里的常客,人们来到这里,又安静地离去。你可以感觉到有人离开了。那时房子里总是寂静无声。这是个值得成长的美好地方。在这个地方,人们过往生命中的矛盾。每天只关心天气,洗澡水温度,一天行将结束的阳光。总会有人来重新填补死者的房间。”养老院与世无争的那种氛围,为他的性格打上了善良、平和、从容的底色,让本杰明比其他人更早看透了生命的无常。
纵观全片,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而且这些意象出现时的片段也都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一个个象征和隐喻穿插在影片中,揭示了一个个深邃的人生主题”[2]。
三、富有哲理性的台词
梅普尔夫人是让本杰明最记不清楚名字但却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养老院里那位戴着钻石、穿得很漂亮但却孤独的老妇人。她在影片中话虽不多,但句句充满哲理。在教本杰明弹钢琴时对他说:“无所谓你弹奏得怎样,重要的是你弹琴时的感受,情不自禁沉浸于音乐中。”这就像是每个人离去的时候,对于自己走过的一生,他收获的不是名利和财富,而是他的经历一样。也即是说,生命的状态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当梅普尔夫人帮本杰明理发时,她又说道:“本杰明,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有多么重要。”这句话,让本杰明陷入了深思。尔后,面对自己身边的亲人一一离去时,我们都看到了他的从容淡定与平和。
同样,奎尼作为收养本杰明的一位黑人女性,她的台词也深深地启发着影片内外的人。她说:“这个孩子,他是个奇迹。”她将每个生命都看做是上帝的儿女,他们生而平等。尔后奎尼对韦瑟斯说“你永远不清楚接下会发生什么”,一句简淡的话,却饱含着深意;当本杰明的童年充满了别人对他的嘲弄时,奎尼却告诉他:“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终点是一样的,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你有你自己的道路,本杰明!”这让格外孤独的本杰明备受鼓舞,更加勇敢地面对只属于他的孤独,就像本杰明的黑人朋友欧缇。欧缇经历坎坷,曾经被关进动物园,每天有3 000人来动物园把他当做动物参观。然而,他却开朗自信。他曾对本杰明说:“很多时候人们是孤独的。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们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话语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奎尼的博爱和欧缇的乐观开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一生被闪电击中七次但还好好活着的多斯先生,戏份不多但却十分出彩。无论是在修屋顶、过马路取信,还是遛狗、开车想着自己的心事,他都会遭到意外的闪电之灾。即便如此,他却认为,“虽然眼瞎了一只,耳也聋了,但老天爷总是不断地提醒我,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有多幸运。”面对生命中的诸多无常,我们从多斯先生身上看到的不是抱怨,而是一份平静。确切地说,应该是平和,这一点让本杰明也感触良多。与多斯先生的平淡中显见真意的话相比,迈克船长临终时的遗言则更加触动了本杰明:“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发狂,可以破口大骂,诅咒命运,但到头来,还是得放手!”这一段台词,不仅让本杰明面对命运的无常时,懂得了洒脱和释然。
正如导演通过本杰明在影片中的独白一样,揭示了他奇特但又真实的生命感受。他逆行的人生轨迹,“使其在他人身上毫无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积极的尝试与感受。从而也就对生命、生活、情感、世界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思考与理解。”[3]这也是影片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发人深省的是影片最后通过两组蒙太奇镜头,以画外音的形式去表现两段富有深意的台词:“一件事情,无论是太早,或者对于我们来说太晚,都不会阻拦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4]这是电影里本杰明在日记本里写给女儿卡洛琳的一段话。另一段则是片尾:“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可以悠闲地坐在河边;有些人,会被闪电击中;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有些人,是舞者。”这两段深刻而不晦涩、感人而不煽情的台词,让人感受到寓意深远的人生主题――勇于开启生命的征程,勇于面对一切全新的可能。
四、结 语
他者叙述与自我追忆相结合的叙事模式,讲述主人公“倒带般”的人生,让我们对影片中的奇幻色彩多了一份真实感;别具意味的独特意象,适时出现,让我们从物的层面体会到了导演所要指向的富有深意、引人深思的主题表达;充满哲理性的台词,叙议结合,则让我们从人的层面对时间与生命的独特思考有了更加深入细微的感受:假如生命可以重来,我们应该珍惜匆匆时光,用行动去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体味人生、笑对挫折、顺应无常,勇于开启生命的征程,勇于面对一切全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斌.传奇具备真实,魔幻饱含情理――《返老还童》评析兼与原作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3).
[2] 李超.解读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反映出的人生主题――从时钟隐喻谈起[J].电影文学,2009(22).
[3] 林瑜.时间不止 生命不息――评《本杰明•巴顿奇事》[J].电影文学,2009(16).
篇2
——观《返老还童》有感
工商1502高依晨
其实在大学之前真的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加上最近刚好在经历一段不曾体验但又不得不说很难熬的失恋时间,也不只是因为在别人提起经典而自己不曾听闻而惭愧,也不觉当别人都在影院追着最新院线时自己还抱着电脑,看着上个世纪的怀旧情怀,总之各种原因,最近在恶补老片子。
其实内心也一直有经典情怀,总觉得即便会有人喷,会有那么多不解,但或许他被称为经典总有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或许正是"经得起多大的诋毁,才受得起多大的赞美".
《返老还童》是印象最深的,且不说女王凯特和男神皮特的演技,或者其中我窥探到最多的是班杰明与黛西不同寻常的爱情,这世间的阴差阳错总有一种让你遗憾入骨。第三次遇见,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刚刚好相会交融,度过一生之中最宝贵但在常人看来在寻常不过的恋人时光,如若将凡人比作同向的涉嫌,那么他们就刚好是方向相反的射线,一旦相交,就再也没有回头。"当我皮肉松垮时,你还会爱我吗?"从凯特口中吐出的台词温和沉稳但敛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神伤;"当我长青春痘时,你还会爱我吗?"他说。当他的女儿慢慢长大,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他收拾好要为母女俩留下的财产,将支票倾情放在屋内的书桌上,在黑暗的房间里,他想最后回望,却正好迎上黛西的目光,四目相对时,我开始哭,一直哭,从流泪到哀嚎,哭到最后我竟不知道,我到底是在为什么哭,是他们明知相遇即分别的一生的爱情,是这世间所有的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的人生,还是我自己。
这或许更是一场关于性命的领悟 ,一场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史诗,影片以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大钟开始,一口倒走的大钟,他想让时光倒流,试图战死沙场的儿子重生,试图减少一场战争的进行,还有麦克船长的艺术家梦,多次出现的雷声是何用意呢?性命中的意外会有很多次,但即便这样,这位老人仍坐在养老院中并没有因雷击而离世,在我看来,这是在告诉班也是告诉观众,人总是要完成生命带来的使命,寻求安身立命之平和,安心和归属感。
"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去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的放手让一切过去。"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一次是船长临终前对班所说,一次是在父亲离世前告诉他,最后一次是在他游历世界知识告诉自己的。人生如白驹过隙,短到欢乐之时不过数年,这生死之间的一瞬,竟也是说来就来,凡物质必不永恒,但当死亡真的来临,不管你以怎样的姿态,也不论你是否做好准备,都请坦然放手,没有什么可以长留时间太阳每一天都会照常升起,正如无法阻挡的降临的出生与死亡一样。
或者也窥探出了生命的意义,可能电影想给我们传达的太多,又或者一千个人的一千种解读过于深刻,这场奇遇,因为爱而显得浓墨重彩。
蜂鸟
——观《返老还童》有感
孙天辰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本杰明的成长与大部分普通人似乎是千差万别。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翁变成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这是他奇异的人生旅途,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逆生长,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母亲因为诞下一个八十岁的"男婴"难产而死,父亲因为恐惧将自己抛弃在养老院,这是本杰明人生的开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蜷缩在轮椅上,过着一个"新生儿"不该有的老年生活,身体的衰老使他无法行走,直到他遇见了一个神父。
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上帝真的听见了信徒呼喊"哈利路亚"时的笃信与真诚,总之,神父用他自己的方式,让本杰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跌了人生的第一跤,又第一次一个人爬起。就在本杰明站起后,神父却倒下了,生死不知,但我能够肯定的是,本杰明之后的路上,再也没有遇过这个让他迈出第一步的神父。
第一次带本杰明走出那个满是肥皂味的养老院的人,是一个勇敢的黑人,在本杰明的眼里,他有着讲不完的冒险故事,和一个身材高大的女朋友。他让本杰明第一次知道世界的奇妙,但他最终又踏上了冒险的道路,与本杰明草草作别,再也没有出现。
本杰明还遇见了一个忆不起名字的老奶奶,他在日记中写到:"有时候我们最不记得的人,我们对他的印象最深。"——而这个老奶奶,教会了本杰明弹琴。
音符的世界是最神奇的,钢琴就像是魔术师的匣子,每按下一个琴键,就会有一个声音从匣子里溜出来,虽然曲会终人会散,但就像老奶奶所说,"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爱的人,否则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重要呢?".终于,在一个午后,老奶奶安详的去世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温煦的阳光照在身体上仅存的余温,以及墙边的那台钢琴……
有一天,本杰明拄着拐棍一摇一晃的出门时,结识了一个叫黛西的小女孩,黛西有着漂亮的眼睛。她用她蓝色的眼眸,洞穿了本杰明与外表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她发现本杰明与她之前遇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所以她愿意触碰他布满皱褶的脸,愿意与他靠在一起听袋鼠的故事,直到他们分开。
后来,本杰明渐渐健壮起来,离开了养老院,上了一条名为切尔西号的拖船,认识了一个叫迈克的酒鬼、船长、懒虫兼艺术家。迈克是一个痞子,也是一个疯子,他带着本杰明去妓院逍遥,让本杰明第一次体验了;他在身上纹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美其名曰艺术;他习惯喝的烂醉如泥,然后在周末的时候睡一上午;在遭遇敌军的时候,他在驾驶室里愤怒的吼叫,娴熟的操控着切尔西号。
他所做这一切,只是将对生活的无奈发泄出来罢了,只是将对无法完成艺术家这个理想的不满发泄出来罢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迈克被机枪打的肚破肠流,瘫倒在陪伴他一生的切尔西号的驾驶舱之际,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不顺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一切愤愤不平,你也可以诅咒命运,但到头来,你还是得放手。".迈克,就是这样一条"疯狗",最终,他平静的放手了。
离开切尔西号,本杰明又结识了一个名为伊丽莎白的女人,两人发生了婚外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她也是第一个让本杰明全心全意爱上的女人。但伊丽莎白选择了离开,悄无声息地结束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只留下了一张字条:"Nice to meet you.".
本以为两人的故事到此结束,可是造化弄人,多年以后,当本杰明在电视上再一次看见伊丽莎白时,她已经成为第一个成功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伊丽莎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没有什么不可能".那一刻我愣住了,就像影片中的本杰明一样。即使已经分开多年,当年的感情依旧互相影响着,虽然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日夜。伊丽莎白选择了离开,但她还是尽力留下了对本杰明的一切感情。
在影片的最后,飓风袭击了美国本土,大雨所积成的洪水涌进了各个角落,淹没了屋里的那口巨大的钟,黛西也在同时悄然离世。
其实不论你是冒险家、艺术家、舞蹈家、神职人员、钢琴家、船长、游泳者、纽扣生产者、甚至被雷电劈了七次……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会将一切都带走,将你推向死亡,你明白,却阻止不了,所以你恐慌,害怕淹死在这时间长河中。
但仔细想想,一个人的人生沉没是必然的,但是一个人的人生沉默则是可悲的。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就好像本杰明的那个比喻——蜂鸟。
篇3
何谓“奇幻逆缘”?如果肥罗在科林蒂安还是腆着个大肚子在场上梦游,如果阿德回到弗拉门戈只是为了里约热内卢夜店里丰乳翘臀的舞娘,如果贝隆、里克尔梅那种慢吞吞的足球早已被世人所遗忘,那么这段逆缘就无任何奇幻成分可言。事实明摆在我们眼前,近五年来这一伙“南美返乡团”绝对不是历史上那些“养老团”,他们回来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因此焕发出“第二春”,或者说“第×春”。
在大学生队这种级别球队踢球的贝隆尚能被南美各国足球记者推选为2008年南美足球先生,此时,你也许才会发现,这群人不是越变越老了,而是越变越小了,就像电影里的本杰明・巴顿一样。
“明天,当我满脸长满青春痘时,你还会爱我吗?”这句经典台词也是这群南美回乡老兵留给你我最浪漫的一个问题。
早去早回 畸形掠夺的回扣
职业生涯参赛440场,进球134个,创造这个数字的不是一名前锋,而是1978年世界杯阿根廷队的伟大队长帕萨雷拉。1982年,帕萨雷拉加盟佛罗伦萨,后来又转投国米两年,1988年他返回河床,并于1989正式挂靴。帕萨雷拉的履历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众多识时务的南美球员希望“善始善终”的心愿,值得注意的是,帕萨雷拉出国时已年近30岁,返回阿根廷时已年满35岁。
无独有偶,萨莫拉诺返回智利科洛科洛队、邓加回到巴西国家队时都已是36岁的高龄,马拉多纳回博卡时也35岁了,那个时代的南美球员返乡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退役仪式”,形式主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据法国《队报》2008年11月的统计,最近十年,南美洲仅巴西每年向全世界输送的球员就稳定在800―1000人,被豪门哄抢,或者被万人瞩目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球员都被分配到欧洲各大联赛的俱乐部进行“加工培养”,这其中,素质好的、运气好的也许会逐渐扬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欧洲梦,不适应的、运气差的就会长期“滞留”在欧洲低级别联赛的小球会,或者直接被“退货”回国。但正如《队报》资深记者伊斯特指出:“这些巴西小孩,有很多都没有被欧洲真正的认识或接纳,他们来欧洲的时候太小,一切都还没有成型就被退还,这是命运的残酷,也是欧洲足球人才链的巨大损失。”
以罗纳尔多为例,他1994年这一年就完成了三件在他的前辈身上很可能要跨度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大事:3月首次进国家队,5月打进国家队第一球,8月就以470万美元的身价转会埃因霍温。那时,肥罗尚未满18岁!诸如此类的“资源掠夺” 在今日足坛的欧美贸易链中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变态到很多南美球员一场本国职业联赛都没踢过就被贩卖到欧洲的地步,正因如此,现在不少南美球员到了27、8岁左右就已有被欧洲“榨干”的迹象,而他们的生理年龄绝对没到职业暮年,比如里克尔梅回博卡时才28岁,这种“去得早回得也早”的现象发生很像是欧洲对南美人才畸形掠夺的一种“回扣”,这个现象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新一波返乡团的素质与性质都与二十多年前的养老团截然不同,年龄首先就确保了他们不是欧洲淘汰下来的“废品”。
曲高和寡 风格才是生态美
穆里尼奥说:“不是切尔西不适合贝隆,是整个英超都不适合贝隆。”弗格森不是不喜欢贝隆,而是屡次给他机会之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贝隆的风格与曼联不配,英超的节奏更容不下这样的中场球员。
在世界足球风格流派的界限日趋模糊,尤其是南美洲球员越来越“欧化”的大背景下,还会出现诸如贝隆和里克尔梅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真不愧为世界足坛最后的“原生态话题”,风格论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伪命题,但在南美球员身上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对我而言,足球就是游戏,我需要在球场上尽情享受自己的比赛。”里克尔梅说。这位即便在阿根廷国内都充满巨大争议的“极慢大师”天生不是属于欧洲联赛的球员,他享受足球的那种过程并不为大多数欧洲球队所接受,巴塞罗那和比利亚雷亚尔是全欧洲最讲究地面配合、球路最细腻的俱乐部,即便如此,里克尔梅的“木吉他”风格还是显得太古典、太不食人间烟火了,所以最终他还是只有回到糖果盒里,品尝那种“自产自销”的甘甜。
因“水土不服”而返回南美足坛的球员本来不属于“伪劣产品”范畴,这其中反而暗藏有曲高和寡的旷世天才,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伯乐的慧眼。最喜欢里克尔梅的佩克尔曼就说过:“罗曼(里克尔梅)应该回阿根廷踢球,这里每家俱乐部都有他的位置,他也不需要去适应谁,他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步调踢球。”事实证明佩克尔曼的话没错,里克尔梅回博卡的近两年时间,不仅成为球队的战术核心,在马拉多纳的国家队惨败于拉巴斯高原之后,球迷首先呼吁的人也是里克尔梅,虽然罗曼已经单方面表示退出国家队。在6月初与哥伦比亚的高压之战中,马哥不得不起用贝隆为组织核心――一个曾被英超所拒绝的南美足球先生。
从南美球员出口欧洲的传统来看,阿根廷和乌拉圭球员的适应能力最强,而哥伦比亚最弱,巴西因出口数量大、位置覆盖面广而不易整体定论,但几乎所有的南美球迷都知道,哥伦比亚的国内联赛观赏价值极高,艺术感很强,巴西联赛同样如此,在这些联赛中,个性球员数不胜数,他们为表演而踢球,他们更提供给我们一种评估的角度,那就是因风格而在欧洲“早谢”的球星回归故土多半是要发光的!
水涨船高 心态全靠球迷给
比尔・贝斯威克是英格兰著名运动心理学家,先后在米德尔斯堡、伯明翰、狼队等多家球会担任过“心理辅导师”,在他看来,南美球员的心理素质要比欧洲球员弱很多,他一般一周会为欧洲球员做一到两次心理辅导,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但如果是南美球员,尤其是进攻型球员,他每周都会做不少于三次心理辅导,他说:“关心球员的心理健康与关心他们的生理健康一样重要,尤其是心理起伏很大的南美球员,他们在没有跑道间隔的众多英国专用球场内就像是一个三岁的孩子。”
南美球员普遍天性热情,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和外露,正因如此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对绝大多数南美球员而言,他们去欧洲踢球的前一两年都要面对极其苛刻的审判,无论是教练席上还是看台上的眼光,都是冷冰冰、纯功利计算的。这种氛围会大大影响南美球员的心理,导致他们在球场上过于紧张、对失误感到沮丧和不安,原本具备的表演天赋更是瞬间全毁。肥罗、梅西和卡卡这种一帆风顺的早熟天才毕竟是极少数案例。
南美足坛的“看台文化”则与欧洲全然不同,巴西球迷对球星的痴迷程度更是举世无双。据统计,科林蒂安队只要有肥罗出场的比赛票房就狂好,在总共600多万雷亚尔收入中,有510万都来自罗纳尔多出场的比赛,占了全年收入的81.3%,在罗纳尔多签约后对圣卡埃塔诺队的首次亮相中,比赛收入居然高达近55万雷亚尔!5月31日巴西联赛第四轮,有7.1万球迷到马拉卡纳现场观看了阿德里亚诺回归弗拉门戈的首秀,当阿德下半场进球时,马拉卡纳球场大屏幕上打出“皇帝归来”的字样,里约球迷齐声高唱:“贫民窟!贫民窟的节日!”
眼下一个潜在的心理暗流是,南美足坛长期处于欧洲足坛的“原材料基地”,一直是贸易链中的“卖”方,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大国的联赛已经被掠夺性“淘宝”搞得破败不堪,在此背景下,肥罗、里克尔梅和阿德这些巨星居然会回来,并保持上佳的状态,这好比一个乞丐突然捡到了一个钻戒,对于这样的“奢侈品”能为自己所享用,南美球迷的心理从一开始就是感恩、陶醉和包容的。正因球迷如此,回来的球星更加轻松自如,他们可以享受最纯粹的快乐足球,在这一享受过程中,他们的最佳状态自然而然的回来了,毕竟当考生和当偶像的心理是有天壤之别的。
与生俱来 在家的感觉真好
阿德里亚诺今春在穆里尼奥眼皮底下上演的足球版《越狱》现在看来都让人感觉不可思议:3月底,他利用回国参加预选赛的机会,滞留巴西不归,并失踪了3天,然后当他现身的时候,他宣布了无限期休战;4月,他与国米正式解除劳动合同,5月,他就与弗拉门戈队签约,巴西记者打趣说:“阿德这三大步,在NBA都看不到!”
听听阿德这个浪子怎么说吧――“我回家了,我回到巴西是为了重新找回幸福感。在意大利,踢球压力很大,生活没有乐趣,我太累了……!”南美与非洲一样光怪陆离,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人情风俗极其浓厚,其实不要整体拿南美与欧洲比较,就是南美洲各国与国之间,风俗差异性也极大,绝不类欧洲那样“一元化”。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造就出五彩斑斓的人性。阿德的回归演说曾让现场球迷和记者集体落泪,他说:“我不想再做国王,也许在欧洲踢球会赚更多的钱,但是钱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要找到做人的快乐!”
- 上一篇:教师节感谢老师的语句
- 下一篇:最低海拔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