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成语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5 08: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马的成语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篇1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没了。夜里从汉营里传来楚歌声,项羽伤心地唱道:“力气拔山盖世,可是时机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我们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们该怎么办?” 半夜项羽突围,逃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士兵,但是追兵却有几千。 项羽说:“我起兵八年,打过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输过。今天这是老天要亡我!” 逃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有只船,可渡一人一马,可是项羽说:“当初八千子弟随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刎颈乌江边。

五代诗人汪遵写道:“在兵败、弓折、威风扫地后,项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江东已经可以看见了,可是却不能回去,英雄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忧在。”

“单枪匹马”比喻一个人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篇2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他们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新课标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一,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当学生不理解某一成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来揣摩成语的大概故事内容,进而理解成语所体现的内涵。

第二,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由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而联想到成语的故事内容、具体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根据不同的角度对成语进行归类,譬如根据典故进行分类,根据其引申义进行分类,根据成语的感彩进行分类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第四,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感到一筹莫展,不知从哪里入手,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成语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故事进行新解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这一点与笔者在上文中谈到的根据不同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是一回事,根据相同范畴,不同角度把成语集中起来,比较学习,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适时补充一下意思相近的成语,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

四、成语教学时要注重浸润其中的儒家思想

篇3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户外教学; 有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7-02

1 引言

户外教学是语言文化学习的第二课堂。参观学习能把社会实践和语言文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学习者在游览中了解相关知识,感受中国人文自然精神,加强语言交流,领悟文化内涵。

作为广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示范性基地,户外教学(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汉语教学的一个特色,每学期由华文教研室专职教师负责,安排留学生一至两次课时到市内外进行汉语言(文化)户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教研室经过了几年的尝试与探索。然而,如果仅限于对景点的参观,则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未能把汉语学习和文化学习更好地联系起来。之后,教研室开始组织不同年级留学生到不同地点参观学习,但如若只限于“行―观”式的走马观花活动,学生依然处于游走失控状态。纵观其他院校,也有类似的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对低年级新生组织“广州一日游”观光活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对外汉语系每学期安排“语言实践周”活动,让学生自主利用这一周时间,提供数条出游路线由有意向的学生选择并组团出游。

对于如何选择汉语户外教学的目的地,如何与汉语及文化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组织教学工作,均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显示,目前对汉语户外教学也未见有研究性的专文。

2 教学新模式:以广州市越秀公园成语寓言园为例

课外活动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语言实践为目的的课外活动,是语言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能收到课堂教学收不到的效果。[1] 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寓教于乐,也更能体现趣味性,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更能发挥情感因素作用,排除心理障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同时,它能提供自然习得的机会,接触真实的交际情景,比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再者,活动采取任务型教学和竞争比赛形式,能鼓励学生积极竞争,激发进取心,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一定要体现运用汉语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活动如果与汉语的运用无关,则不能列为语言实践活动,而是其他目的的课外活动[1]。为了使课外活动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需要做周密的设计:事前要有一定的语言准备,活动中最好要有教师参加,就语言问题给予指导;活动后对语言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

本文讨论的是以户外环境为依托的语言实践活动,试以“广州市越秀公园成语寓言园户外教学活动”为例进行分析。越秀公园成语寓言园由数十组成语和故事的雕塑组成,雕塑分散遍布在一个园区之内。本次教学目的是以对成语、寓言、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了解和学习为主,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1 任务前

本次户外教学的对象为已有一年以上汉语学习基础的华文速成班、C1和C2班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教学目标为:1、通过图片、资料,课前简单了解越秀公园,了解广州乡土文化知识。2、参观公园内的成语寓言园前,预习园区内成语“狐假虎威”“熟能生巧”“杀鸡取卵”“滥竽充数”“掩耳盗铃”“对牛弹琴”、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狐狸与乌鸦”“三个和尚”“水中捞月”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国民间传说,理解其意义及寓意,领悟其文化内涵。教学过程安排如下:1、负责老师收集相关教学材料,准备教案,联系参观事宜,确定时间。2、科任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及图片:成语、寓言和中国民间传说。3、实行任务型教学,布置教学任务:每班分组进行。要求每组学生在参观前,查阅几个成语(寓言)的意思并解释,其中速成班讲解第1-4个,C2班讲解第5-8个,C1班讲解第9-12个。活动将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最后设附加题,看哪个班、哪个同学解释得最多最好。①

2.2 任务中

在此次户外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学生自导自游的方法,本文称之为“连连看―边看边学”模式。由于任务前,教师已印发每生一份教学资料(资料上标出园区内12个成语、寓言和民间故事的名称及其对应的雕塑照片)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分组完成任务“看雕塑猜成语(故事)”,准备讲解该组对应的4个成语(寓言和民间故事)。此外,还列出6个未具名的成语或故事(“盲人摸象”、“后羿射日”、“太公钓鱼”、“黔驴技穷”、“铁杵成针”和“王羲之墨池”)作为附加抢答题,供学生比赛作答。参加此次教学活动的共有20名学生。3个班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成语故事的讲解中来。每个成语由一位学生讲解,讲解时,带队老师和任课老师组织其他学生围聚在旁听“小老师”讲解,有效控制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走向。从中,我们可见学生们都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他们通过问老师、问同学、上网查找等方式找寻到每个任务的答案。讲解时,或生动传神,或引经据典,或套用自身例子;其他听讲的同学也表现得饶有兴趣。速成班学生还猜对了附加题6个成语(故事)中的4个。

2.3 任务后总结与反馈

活动结束后,笔者以个别交谈的形式以取得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并对学生进行了不作任何作答导向的书面调查,收回11份有效问卷:6人认为“很有意思”,4人认为“比较有意思”;认为此次活动“收获很大” 的有5人,认为“比较有收获”有 5人。数据结果及之后与学生的访谈均表明:成语寓言园户外学习活动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学生习得成语的情况良好。活动半个月后,笔者对学生们进行了成语(故事)测查,7人能按问卷要求正确写出4个在此次教学中学到的成语,2人写出了其中两个。这种形式的户外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一大原因是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主动开口,而且开口率高,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力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调查结果还表明:“边走边看边学”、“可以当小老师、小导游”、“成语园里的动物、人物很有意思”、“有比赛” 均是吸引学生的因素。随后,笔者利用在新浪网上建立的博客――留学生网上家园②,与学生分享活动教案、相片、视频和博客文章,进行网上互动与学习。该网站已在我校留学生中宣传推广。

3 余论

根据“广州市越秀公园成语寓言园户外教学活动”的经验,如果教学对象为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我们可采取:模式1、以成语寓言园为构想基础,将这一模式推广,引申为“边走边看边学”模式。此类选址地(广州)有:雕塑公园、人民公园雕塑群、英雄广场等。模式2、任务型教学的实地演练。如:安排给学生购买任务或调查任务,即到商店购买指定的物品,或者要求他们作一项社会调查(比如“关于留学生吸烟情况调查”“植物园进园游客情况调查”等调查项目)。

如果是汉语初学者或零起点者,则可采取观光形式,如安排广州一日游,走马广州花城、观摩羊城八景,使他们通过参观对城市人文文化获得感性认识。

户外教学是我校汉语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从中总结该教育的经验,使之更上一层楼,成为效果更为显著的教学模式。对于其有效模式的探索,目前笔者所拥有的经验仍相当不足,但“众人计长”,相信集腋成裘,一定能更好地完善汉语户外教学。

附注:

①②越秀公园成语寓语园教学资料、视频和图片,可浏览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留学生网上家园blog.省略/qiaozhuanliuxuesheng。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了便于理解和尽可能引起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这类作品中往往会引入较多的动物形象并将其拟人化。但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氛围不同,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价值入手,以狐狸、狗两种动物为代表对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进行简要对比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动物形象;中日

由于儿童文学中的故事通俗易懂、结构单纯,导致很多人对其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创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儿童文学要求作品有鲜明的主体和鲜活的角色,除语言要幽默风趣外,故事本身还要有教导意义,同时还要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并不简单。众所周知,儿童纯洁、好奇的特质让这个群体总是对动物情有独钟,因而无论是在现当代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古代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会有较多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有拟人化的丰富的情感和行为活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动物还会有固定的设定,比如狼总代表着坏的、邪恶的势力,而羊、兔、都是善良、友好的化身,猴子、老鼠都较为聪慧敏捷等。总之,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往往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或决定性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与价值

儿童文学从概念上而言,是区别于成年文学的一种文字,单从其文字风格和行文内容及特点来看,其主要特点是纯真、质朴、简单以及充满童趣,而从其作品内涵和作用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性,儿童处于低年龄阶段,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尚不健全,思想和意识很容易受周围环境所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一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通常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都会有较强烈的教育意义;二是形象性,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儿童群体所接受,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会以人物、动物形象的语言、动作来打造角色的性格,体现角色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利用这些形象展现出作者的意图;三是趣味性,儿童的注意力会较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和吸引,因此儿童文学会以简单易懂、风趣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儿童的注意;四是故事性,儿童文学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虽然当中会有较多的具有丰富人格的人、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作为主人公出现,但这些角色组成了一个个紧凑、有趣的故事情节;五是知识性,以教育为目的之一的儿童文学,必然少不了知识性,故事当中所包含的色彩、动植物、地理等知识都能够帮助儿童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熟悉程度。

二、中日儿童文学动物形象对比

在中国关于儿童文学的形式较多,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谣以及诗歌、戏曲当中都包含有儿童文学的内容。而日本在江户时期出现了草子文学,草双子就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故事和童话。中国与日本儿童文学共同的地方在于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其中包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与儒家有很大关系,并且这种思想与形式也一直保存至今。与中国儿童文学一样,日本儿童文学也大量运用到动物形象并进行拟人化,但由于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环境、政治背景等都不太相同,两国人民对于一些动物的普遍形象认知也不尽相同。我们主要通过狐狸、狗、猫、青蛙几种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狐狸”

在中国,由于狐狸经常损害人类的利益,例如偷食鸡鸭等,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反面形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妲己、《西游记》中的狐狸精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狐狸貌美、魅惑、狡猾奸诈、祸国殃民,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类似于《狐狸打猎人》、《狐狸和仙鹤》等作品中,狐狸也是以“坏的”、“伪善”的形象出现,及时在一些作品中,如《再被狐狸骗一次》中赋予了狐狸有爱的一面,但仍然没有完全去除对于狐狸狡猾、偷盗等特性的描写。

在日本儿童文学中,狐狸的形象则与在中国大相径庭,因为其多被塑造为正面的形象出现,即使是在今天,日本国中也有很多人供奉“荷稻神”,而“荷稻神”的本体形象就是狐狸,日本人将其看作是神的使者。被誉为“日本安徒生”的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动物作为主体塑造对象,而其中对狐狸的刻画与描写更是非常到位和传神,不仅仅是新美南吉的作品,日本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都将狐狸看作纯真、善良、可爱、聪慧、乐于助人的形象。

(二)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狗(犬)”

纵观中国历史,对于“狗”的客观形象描述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代之前,人们会以“犬马喻君子”、“狡兔死,良狗烹”等美好的语句来将狗拟人化,甚至在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还普遍存在着犬图腾崇拜,而元代之后,狗的形象开始发生改变,如“狼心狗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词语中就包含了对狗的贬义和轻视,相应的,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狗的形象也在发生着转变,例如二郎神身边的哮天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为了为虎作伥、奸诈可恶的负面形象。而也有将狗塑造为忠义救主的形象,在一则民间故事中,主人旅途劳累偶遇一瀑布,盛水喝时却被自己的狗将杯子打翻在地,主人一怒之下将狗打死,最后探查却发现瀑布上方有一条毒蛇腐烂在水中。现今社会对狗的喜爱也是众所周知,狗开始以“人类的朋友”身份出现,儿童文学中狗也被塑造成为忠厚、正义的形象。

在日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狗有看家护院的身份,因此日本人对于狗的喜爱和尊崇也是由来已久,《桃太郎》、《让枯树开花的爷爷》等民间故事中狗也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中的“八公”引得无数大人小孩的喜爱,也感动了所有人,可以说,“狗(犬)”可爱、忠实的形象占据了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也随之决定了其在日本儿童文学中的形象与地位。

(三)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猫”与“青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是一种亦正亦邪的动物,一些民间传说和话本中的猫妖可以是危害四方、扰乱民生的恶妖,也可以是为民除害、聪明机智的善妖,因此体现在儿童文学中也经常分为善恶两派。据史料记载,日本的猫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因此根据捕鼠保粮、报告时刻、预测暴风雨等特性,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猫与中国儿童文学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存在家猫报恩(如《猫媳妇》)、野猫杀人(如《猫与南瓜》)、老猫恩将仇报(如《猫唱歌》)三种类型。青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四通八达,财源广进”,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多为可爱、善良,其在日本儿童文学中分强者、弱者两类,或精明凶狠,或勤劳、善良却懦弱,或机智而冷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受欺压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其对创建平等社会的期待。

三、结语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日儿童文学中很多动物形象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如纯洁善良的兔、羊,朴实勤劳的牛、马等,但民间信仰、社会活动以及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日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差异化,如狐狸、狗等。以动物喻人这种方式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该动物的某种习性的赞美或抵制,这对于我们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发展、经历文化差异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中日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更深入了了解和研究两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为两国的艺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哲学 激发兴趣 联系实际 学用结合

哲学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它是一座充满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同样对哲学这门学科充满着好奇,非常想进入这座神秘的殿堂。他们都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

然而,现实的哲学课堂似乎成了抽象、空谈和枯燥的代名词,学生大都是开始喜欢,学了厌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现在的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克服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存在的偏、难、繁、旧、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克服了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困难。但哲学课堂教学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这种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哲学课的好奇和兴趣,以达到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哲学课,喜欢哲学这门学科的目的呢?

我认为主要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前面我们谈过,中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哲学使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都对哲学充满着好奇,都希望进入哲学这一神秘的殿堂。他们已经有了兴趣,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领进来,让他们沉下心,用心去领略哲学的魅力;让他们原有的兴趣不衰减,让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进来后接触的不尽是枯燥的概念、抽象晦涩的理论、令人眩晕的思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寓教于乐,在“乐”字上动脑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哲学的快乐。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趣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俗语、名人名言等。我们知道中学生大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他们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材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例如我在讲授“主观符合客观”这一框题时,根据“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讲述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应该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脸红不语。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运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展示这幅画面,让学生找出这幅画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发言,但都没找出问题所在,接着我便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最后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没能发现这个问题呢?画家为什么会闹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并掌握了“主观来源于客观,主观要符合客观”这一基本原理,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就可以引用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既容易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原理,又丰富了知识,更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引用一首西方古代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这一基本知识,又能对学生的生活有所启发。

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有名的经典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的趣事,如庄子与惠子在濠河边著名的关于“鱼乐否”的辩论,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在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时如何被学生反诘等。只要我们每一课都坚持这样去做,就会换来学生的热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哲学课。

二、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学用结合,让哲学课“实在”起来

《生活与哲学》课程编写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把哲学原理和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哲学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运用,进而有效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哲学不是玄虚的,它有较强的实践性。

篇6

审视我们周围的学校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热衷于课堂的新颖和繁华,与真实、朴素、有效的课堂渐行渐远。表现为偏离本质,课堂在弯路中游离目标,导致教学程序的繁琐、教学指令的模糊、教学主线的缺失等。追求时髦,课堂在形式中虚耗成本,导致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严重浪费。因此,还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的本色,是对时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还课堂之真实性、有效性、生态型的一种教学本真的探索。

二、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解析

关于“简约”这一理念,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易经》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宋代苏轼则认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郑板桥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都包含着古人智慧大道。语文教育界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认为,简约有效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以时间、精力、资源的“下限”,去换取质量、效果、品质的“上限”,使教师和学生在低消耗、低成本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指出: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

三、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寻

(一)有的放矢,制定简约明了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认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二)以简驭繁,探寻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

国家级名师吴正宪老师提出教学设计要比课堂教学展示还要重要,要围绕化繁为简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对教学程序、教学主线与板块设计等手段,寻求简约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途径,实现教学的简约回归。

1.整合策略。课堂要简约,首先就必须整合,把繁杂整合成简要,把弯道整合成直路,把长线整合成短线,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我在今年5月3日“富阳――平湖两市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二两段时,整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体验问题:假如我把哈利波特能够变形的魔法石给你,你最想变成柳宗元笔下的哪种景物?是“石”、“树”还是“鱼”?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生成非常精彩。

2.主线策略。“教学主线”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北京李卫东名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他将一般老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教学主线之中,用一条教学主线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1)从课程的角度设计

郭初阳老师在执教《伊索寓言》时,他从1.0版《开玩笑的牧人》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寓言拓展开,创作了两篇寓言2.0版《说真话的牧人》和3.0版《发出声音的牧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唤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

(2)从品析的角度设计

浙江省语文名师吴积兴老师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了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教学主线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从探究的角度设计

李镇西教学《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几条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李老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每一条主线都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嘉兴市语文教研员徐玉根老师在秀洲区新塍中学“下水课堂”时,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他带领学生探雪中“痴景”,究张岱“痴情”,走进了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正如他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发表的文章《在期待中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一样,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课堂的生成非常精彩。

3.板块策略。板块策略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我在2012年3月参加嘉兴市名师送教秀洲区新塍中学时,教学《好嘴杨巴》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板块:①好嘴杨巴――“好”在……②好嘴杨巴――“好”吗?③好嘴杨巴――更“好”!三大板块,使课堂简洁、清晰、流畅。 4.图式策略。图式法是以精炼的语言、图片,象征性的图式符号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在教学《狼》时,北京名师李卫东采用观看四幅图片来推进复述情节、把握形象等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反响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他通过媒体播放沉船时的影片,汹涌的海水霎时涌进船舱,吞没一切,甲板上的人群慌作一团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以少胜多,确定简约有效的教学内容

篇7

作者简介:车建修(1974- ),男,汉,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兰州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简述了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及雕塑小品的种类及其作用,以南京水木秦淮休闲街区的部分雕塑小品为例,引用了一些城市较成功的雕塑小品,对南京水木秦淮的部分雕塑小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在当前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中,要努力提高城市雕塑小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真正用艺术精品来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升公共环境的艺术品位。

关键词:公共环境;城市雕塑;雕塑小品;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视;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

Plain Analysis About Urban Sculptures In Public Surroundings

CHE Jian-xiu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加之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也日新月异,与之配套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也就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包括一些小市镇、小城镇都开始注重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建起了许多城市绿化广场、居民休闲广场和濒水公园。城市景观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装饰艺术小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装点和美化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它们同城市主体建筑一起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本文这里说的公共空间环境就是指城市中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市民休闲广场、街道、居住小区、公园、绿化广场等等。而所谓的装饰小品,则是指除大型的、主题性的和纪念性的城市艺术品之外的小型的如雕塑、装置性作品、纤维艺术、水体艺术、建筑物构造体等城市公共艺术品。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装饰小品以雕塑小品居多,本文以南京和兰州城市中有代表性的个别雕塑小品为例。

一、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艺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的发达,国际交流的频繁,使国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关注和期望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城市建设也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协调,都在努力创建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积极设计和兴建了一批以弘扬本城市的传统文化,彰显本城市个性特色的现代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如休闲广场、濒水公园、景观大道等。这些城市公共环境的兴建,不但美化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而且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个城市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住房水平的改善,居民对住宅区的文化品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现在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也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将建筑、绿地、花卉和树木、城市雕塑小品、广场、喷泉,甚至小到路灯、邮筒、座椅、公厕、垃圾筒等公共设施诸要素进行综合的、艺术的布局,使其空间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合理,创造一种更加宜人的生活空间,能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从而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社区或城市的环境质量,改进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它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都市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所以,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包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尊重,无疑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前提。

所谓景观是一个既新鲜而又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它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景观可以被认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存,我国景观艺术历史非常悠久,是从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园林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新时期的城市化、现代化浪潮把城市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成长轨道,摆脱了旧的体制、发展格局和生长方式的中国城市所焕发出来的活力一度为世人所瞩目。我国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行业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在众多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公共艺术品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主要以城市雕塑、壁画、装置性作品、水体艺术、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等形式出现,尤其是各种城市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雕塑艺术有着烘托环境、昭示主题的功能,它和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城市雕塑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雕塑及城市雕塑小品的分类

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所熟知。古今中外,雕塑名作数不胜数,雕塑也就成了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雕塑艺术逐渐从架上艺术走进我们的城市,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雕塑。多年来,有关“城市雕塑”的概念诠释很多,有的称为公共雕塑,有的称为环境雕塑,也有称为景观雕塑、风景雕塑、室外雕塑的,或直接称其为公共艺术的。自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交给中央的《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市雕塑”的提法后,这一名称已为我国学术界普遍采用。参见于美成等著《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性城市的改造和扩建,中国城市雕塑创作日渐活跃,作品数量逐年递增,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使得城市雕塑的题材日益丰富,手法不断创新,在吸纳、融会外来雕塑艺术与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本民族传统雕塑语汇、精神的借鉴和思考,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题材上由主题性、人物题材、纪念性城雕占了主体地位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语言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大型的城雕不甚枚举,如深圳的《拓荒牛》、兰州的《黄河母亲》、西安临潼的《秦统一》、山西长治的《炎帝像》等。同时,在发展单个城雕的同时,以举办不同的国际雕塑大赛为契机,全国各地建立了多处国际雕塑公园。如最早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之后又有长春国际雕塑公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共十多处,以及部分城市十多公里的雕塑长廊。这些成为我国雕塑艺术大花园里的一个个艳丽盛开的花朵。

对于大型的城市雕塑,我国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单纯模仿西方各种流派的手法和形式;有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概括写意、注重神韵的思想,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等等。同上,第173页。)不论那一路风格,目前都取得了颇丰的成果,这里笔者主要就目前城市环境建设中出现的众多的城市雕塑小品展开论述。

所谓雕塑小品,就是相对于大型的、主题性的或纪念性的城市雕塑而言的,是指放置在居住区、休闲娱乐区等小型公共区域中的,不需要大型的尺度和空间,不需要像大型纪念性雕塑那样宏伟和震撼,具有纯粹艺术性或情趣性的小型雕塑作品。就其艺术风格来看可分为具象、抽象和意象三种基本风格。题材内容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形及山石等。不同的题材内容通过艺术家以不同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总体来看,目前出现的城市雕塑小品中还是以具象作品为多,新时期的具象雕塑创作以新的视角挖掘了具象雕塑传情表意的作用,如在全国各大城市主要商业步行街上出现的反应该城市旧时街头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景的雕塑,人物造型生动、传神,仿佛把观者带进了那个年代。像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南京路、南京山西路等都设有这种雕塑,这种雕塑比较普遍,各个城市几乎都有,如立于兰州西关十字西单小广场上的《热冬果》(由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青年雕塑家靳勒创作),反应了旧时兰州街头卖热冬果的一幕,慈祥的老人穿着宽大的老式棉衣,佝偻着身躯在凛冽的寒风中,为过往的行人精心烹制着自己的热冬果,一个衣不合体的小男孩抑或是老人的孙子在旁边看着锅里热气腾腾的热冬果,不由自主的嗦起了自己的小手指,小男孩可爱的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观者在赞叹雕塑家精湛的技艺的同时,不由的对这一老一少产生了几分爱恋,心底会泛起一丝的酸楚。当笔者每每经过此处,都不忍要驻足欣赏一会,看着这一老一少的画面,内心的烦恼和和忧愁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南京莫愁湖公园的莫愁女雕塑以历史传说为依据。莫愁女雕塑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她的勤劳、善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雕像既有传统手法,又富于装饰效果。来来往往的游人无不驻足端详一番。在各个城市中,动植物题材的雕塑小品更是数不胜数。

与具象雕塑不同,抽象雕塑以一种高度概括化,主观化的创作手法,通过对点、线、面、体以及色彩的有意味的组合,来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抽象亦即抽取、提炼。抽象雕塑以几何语言来间接反映外在世界。通过穿插、交迭、分离、与错位构成一定的直观形象,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此类雕塑以表现体育题材及动植物的较多,如大连星海广场群雕《星海奥运风》

意象雕塑即以意成象,是介于具象于抽象之间的一种风格。从字义上看,意即有意味,取向之意,也有人所流露的情态之意。这里的意象是以客观物象为参照,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将情感、观念融入作品之中,从而表达出更深的意味,如杨明的《蚀》。陈运龙《深谷甘泉》(图一)则取木、石、色彩与流水之形融为一体,含蓄中将抽象与意象合二为一。意象雕塑自人类远祖最早开始创造雕塑时就已产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参见王琳、乐大雨编著《装饰雕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山石雕塑小品是我国传统园林中的一种主要造景手段,造型千姿百态,寓意隽永,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我国景观工作者渐感自然山石不能满足现代园林的需要,因而塑造一种人为的假山石,特别是那些构成小景独立配置、供人观赏的假湖石、假钟乳石、假化石等,它们的造型以及恰到好处的配置,都不失为一种另赋新意的艺术品。城市景观中的雕塑小品还应包括那些运用雕塑艺术造型手段处理的果皮箱、座椅等,它们虽然不属“高雅”的雕塑艺术品,若处理得好将会增强园林环境的气氛。参见郑永进、李宇雪《园林雕塑小品的特点和设计方略》一文,《科技信息》,2008年第11期。)

三、对目前南京市部分雕塑小品的分析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大型城雕都有一定的数量,因其投入较多,一般都由国内外或省内外有名的专业雕塑家来完成,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准都相对较高,但对于一些雕塑小品来说,由于其体量小,也因其不会被安放于城市的重要地段而不被重视,往往出现一些艺术水准不高的雕塑作品。或者城市与城市之间互相模仿,甚至照抄,机械的复制,使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氛围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城市的形象。一些艺术水准不高的雕塑作品,不但起不到美化环境,陶冶市民情操的作用,反而还会让观者产生歧义。如南京市落成不久的水木秦淮休闲街区,是南京市民健身、散步、休闲游玩的理想场所,自然条件、绿化和景观布局都相当的不错,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雕塑小品以提升环境的情趣和氛围,然而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雕塑小品,制作工艺粗糙,艺术品位及生活情趣不高。难怪会有人在《金陵晚报》上撰文,批评此处的雕塑小品。笔者曾三次来此处查看,发现虽不像报道的那么严重,也许是观者的成人思想作祟,抑或是观看角度的偏差。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处雕塑小品艺术质量不高的事实。

漫步于水木秦淮,你会发现其中雕塑小品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放置于绿荫深处的雕塑小品(如图二),运用的手法各异,形象特色过于庞杂,或中或西,艺术形象缺乏时代感(如图二1、10、11),艺术加工提炼不够,没有形成一个总体的艺术特色,也缺少雕塑小品所特有的情趣和艺术加工,有些过于追求客观再现(如图二,4、7)。缺少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艺术品位不高,应该不是出自专业雕塑家之手,最具代表性的要算立于河沿绿化带中的运动员系列七尊立雕(如图三),不论从艺术手法,还是表现技巧看。都不能算是完美作品。既没有形体结构的美感,也没有线条块面的节奏,更谈不上表现运动健儿轻盈矫健身姿的韵律感,给人的直觉感受就是粗糙、简陋。作为一组系列作品,艺术表现的语言应该是一致的,但该组作品的表现手法圆的圆、方的方,各唱各的调,形象结构松散,甚至有出入,俨然不如初学者的作品。不知是不是笔者眼拙,不识真正之艺术。当然,其中也不乏精美之作如(图四),动物形象生动可爱、极富情趣,有些制作也比较精美。但(图四、7)中的雕塑小品在很小的范围内机械复制一般地出现了几次,从而降低了观者的好感,如能在形象表情上稍作变化,则效果会大不一样。另外(图五中的1、3)在整个区域内重复出现,过于平淡与重复,失去了雕塑小品在空间环境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小品设计策略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小品起到了美化我们的城市空间,陶冶市民情操,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的作用,所以对于雕塑小品的创作和放置,都要经过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的反复推敲和论证。切忌粗制滥造,生搬硬套。水木秦淮作为南京市新建的市民休闲街区;作为一个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环境;作为南京市的一张新名片。其在的雕塑小品创作和放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的建设中并非个案,许多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中,需要努力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尤其要重视城市公共环境中雕塑小品的艺术质量,不能因为其体量小而忽视对其质量的监督。杜绝媚俗的、肤浅的、粗制滥造和品位不高的雕塑小品出现在城市环境中,污染我们的精神家园,要做到宁缺毋滥。

对于雕塑小品的取材应与环境相协调,要有统一的规划构思。题材的选择要善于利用本地方的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考虑到所在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点。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就是选择了人们所熟知的民间传说。艺术手法上要尽量做到适合中国人的、大众的审美习惯,创作具有相当艺术品位的雕塑作品。如丝路重镇兰州市滨河北路的黄河风情线中的《成语雕塑园》(如图六),以传统的写实手法创作了“指鹿为马”“凿壁借光”“龟兔赛跑”等一系列传统故事,创作手法娴熟,人物表情生动,深受兰州市民的喜爱,也是孩子们嬉戏与接受教育的理想场所,丰富了市民的精神家园。

对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品的建设,既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照搬照抄,如把西方的成功的雕塑作品复制到我国;也不能国内的城市互相照抄,要不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就会出现中国、外国一个样;国内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镇一个样。这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就雕塑小品而言,要邀请专业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中进行挖掘,如以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人物等为题材,创作大众所熟知的、适合公众审美习惯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故事情节的优秀的雕塑小品,通过这些有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的雕塑小品来教育身处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人们要养成勤劳、谦虚的优良品德;弘扬团结友善、互尊互敬、明礼诚信的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避免采用那些口号式和标签式的题材,用以一当十的城市雕塑小品的精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提升我们的公共环境艺术品位。

(注:文中图片除图一来自《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外,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责任编辑:高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