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时间:2023-04-11 08:1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王熙凤 服饰 性格特征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常常需要通过外貌、衣着来表现,通过外貌、衣着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特征,也是一个最有效的和不可缺少的文学手法,正所谓“衣服可说是一个人的第二皮肤和第二性格”(杉野芳子:《服装设计》)。
作为《红楼梦》主角之一的王熙凤,曹雪芹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部书中,她是性格最丰富、最生活化的一个人。她美丽、机敏、善言、能干,但也贪婪庸俗、冷酷狠毒,作为封建桎梏下的女性,她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她的贪婪庸俗、冷酷狠毒,因此,人们也容易忽视她的其他性格特点,甚至在《林黛玉进贾府》这样一段节选的文字中,我们往往也以其服饰描写来佐证她贪婪庸俗的一面。王熙凤的贪婪庸俗是通过她的服饰表现的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看到的是这样的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黛玉是雅之又雅、心细如发的人,她对这身打扮的评价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不难看出,凤姐的这身打扮,给黛玉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何来庸俗之有?
再说,初进贾府的黛玉一路走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可见贾府非同一般。如果王熙凤穿着庸俗、没点水平,在这个具有高贵气质的女儿国中一定非常扎眼,别说贾母、三春、黛玉、宝钗、史湘云这些人容不得她,只恐怕早被媳妇丫鬟们耻笑了去了。环境不允许王熙凤服饰庸俗,可见,她的庸俗并不体现在服装上。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中,兼有面容神态与服饰描写的主要有两人,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贾宝玉。宝玉出场时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换了冠带再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先后两身打扮并未见得朴素大方,倒和王熙凤一样的金银玉饰、珠光宝气,甚至都用了当时流行的“石青”色,然而人们并没有从这身打扮得出贾宝玉“庸俗贪婪”的结论。这是不是受宝玉总体性格特点的影响呢?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众多,比较集中的有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等部分。薛宝琴、宝玉、黛玉、湘云、探春等人,在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景中,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的,十来件大红衣裳,绚丽耀目,映着大雪,好不齐整。她们赏雪景,她们也和雪、梅花一起共同创造美景。“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众人不俗的审美水准。王熙凤虽不大识文断字、不会作诗,但在服饰审美上不能太差吧,至少还不至于“庸俗”。
再从贾母来看。她是贾府的“老祖宗”,是王熙凤最有力的靠山。王熙凤在各个方面都力求赢得贾母的赏识,力求承悦贾母。贾母富贵荣华、乐享顺年,聪明在王熙凤之上。她的身世阅历形成了她在服饰上高超的审美水平。贾母给宝琴一件众人不知是何物的野鸭毛织的金翠辉煌的斗篷;给湘云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宝玉去给舅老爷过生日,她给了一件名叫“雀金呢”的乌云豹氅衣,是“哦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她对服饰的面料、作工、色彩都极为考究,极有鉴赏力,每到一处,每见一个人,都细致地观察装束、服饰。她还给宝钗布置过闺房,给黛玉换过窗纱。贾母喜欢热闹,希望贾府能永世显赫,故喜欢暖色调,讲究富贵华丽,讲究色彩鲜艳光泽。在这样一个见多识广又极讲究的人面前,王熙凤如果打扮不得体,恐怕要大大失宠,她也不能在老祖宗面前表现出她的贪婪来吧。
那么这一回的服饰描写,究竟体现出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点呢?结合她的出身、生活境遇,这身华丽耀眼、色泽姣艳的服饰,隐含着她富贵显赫的家庭背景,表现着她对服饰的审美品味,甚至表现出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更表现出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结合她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黛玉一下子就看出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聪明机变与威严。可以说她的服饰表现的不是贪婪,而是富贵华美;不是庸俗,而是气质高贵、气势非凡。
曹雪芹在整部《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服饰的面料、式样、纹样、色彩、出处等都具有极深的造诣,这与他祖辈连任江宁织造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大师,他更懂得通过服饰来传递各个人物在贾府里的不同地位,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修养、伦理道德观念、消费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更有意于通过服饰的外在形式,向人们传达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意蕴。我们又怎么能对王熙凤这样复杂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贴标签式的分析呢?
我们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不能只作简单的单线式联系,对人物进行泛性格化的理解。作为教师,特别不能把这样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传递给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合理分析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章方松.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
[3]李希凡.“真的人物”的典型与艺境――论王熙凤形象和性格的构造.
[4]薛瑞生.机关算尽太聪明――王熙凤论.
篇2
一、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个出场,作者一开始就将光束王熙凤的性格刻画上,并且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刻就引起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一进入贾府,看到的是贾母这位“老祖宗”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刑、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而这“来者”,居然如此放肆,并且这“来者”一到,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可见,“来者”非同寻常:她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她是贾母膝前的开心果!
曹雪芹先生又不惜浓墨重彩去描写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春风满面,笑里藏刀。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
接着,曹老先生又借助贾母的戏谑透露了王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王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跃然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串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人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为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
作者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她的人未到而声先闻、她的服饰容貌、她的赞美机变……无不是向新来的林黛玉透露这样的信息:我才是贾府的大权独揽者!
二、贾宝玉:渲染铺垫,欲扬故抑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家里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三、林黛玉:反复点染,渐入佳境
节选部分对林黛玉的描写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第二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第三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篇3
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在关注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我能行”。加上赏识是一种尊重、理解、宽容,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在赏识爱的前提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赏识又是一种欣赏和赞美。赏识的原则就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指责。然而,有些教师说:作为高中生,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教师再去费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学生怎样去学,不需要赏识。其实不是这样的,不管是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需要赏识,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当分析王熙凤的特点时,学生们分析的结果有:她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贾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等等。但是此时,有一位同学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他说:“王熙凤比较能干,就是当代的女强人,要是没有王熙凤支撑着贾府,恐怕贾府的衰落将会提前更多。”不管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应否定,要允许在课堂上有第三个声音的存在,这样的题目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答案,若是教师死板地按照教材大纲给定的结论,去否定该生的观点或是忽略该生的发言,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打击,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学语文,不愿意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语文教学效果还是不佳,教师在抱怨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地把教材要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仍旧这样低呢?教师始终不会明白,在他拒绝接受不同意见的时候,学生已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那高效的课堂当然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学会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优点、长处,让学生在自信、尊重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4
【关键词】《红楼梦》;封建社会;女性人格
由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基本没有经历明显的性格变化,所以我们很难通过其中的某个人物来探讨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历程。然而,如果从中选取几个典型形象来作为封建社会女性在相应人生阶段的代表,就不难推知这一历程。
由于封建社会女性的活动领域一般局限于家庭,所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家族制度产生的。同时,因为贵族女性所承受的家庭约束远甚于平民女性,所以对贵族女性生存状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封建家庭对女性人格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王夫人和贾母这四个贵族女性作为典型形象,用以探讨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历程。
一
林黛玉是女性本真人性的代表。与大多数封建社会女性的恪守礼法不同,林黛玉具有鲜明的个人思想与情感,对她而言自由与尊严的价值远高于生命本身。身世和性格是造成黛玉坚持个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寄居生活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封建礼教没能深入她的思想。其次,性格的叛逆使她不愿受制于封建礼教。而她对个性的坚持突出体现在她的多愁善感和孤高自傲的性格上。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多是因情而发,她对“人欲”的高扬正体现了她对“天理”的蔑视。林黛玉素来不劝宝玉近什么仕途经济,也不稀罕“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但对“词艳曲”却十分痴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就记述了她对《牡丹亭》的“心痛神痴”。她之所以感慨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残垣”的戏文,正是因为她与杜丽娘一样都渴望有美好的爱情来点亮生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她对青春白白流逝的惋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是她对爱情无望的无奈。而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身世是造成林黛玉强烈渴望爱情的主要原因。虽然,贾母视她为“心肝肉儿”,但敏感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仍使她感到孤苦无依,“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正是她对爱的强烈呼唤。
林黛玉孤高的性格更加体现了她对个性的坚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体现出寄居生活已成为了她巨大的精神负累。但她并没有像宝钗、探春那样为得到贾府上下的普遍认可而抛弃个人的性格与情感,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明知自己的多愁伤感已受到许多人非议却仍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虽无力改变自身的现实处境,但她坚持做一个精神的斗士,正如她所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二
在经过封建礼教教化之前,宝钗也应是黛玉式的人物,也应有本真的性格和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在《红楼梦》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她曾经的影子。第二十七回里写有宝钗看见一双蝴蝶,“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才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子应有的活泼自然。
但封建家庭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宝钗的本真的个性。出身名门的宝钗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她“读书识字”,用封建正统思想来规范自身;她“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具备了贤妻良母的基本素质。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封建道德深植于宝钗的思想之中,这集中体现在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林黛玉痴迷于“词艳曲”,而薛宝钗却把红玉对贾芸的爱恋看成是“奸狗盗”。 年轻人本应强烈渴望纯洁美好的爱情,而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竟能使一个花季少女把它视为下流不堪之物,这充分体现了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极大压制。相反,对于“待选入宫”宝钗却没有丝毫反对,这种蔑视女性人格的制度却被她理所当然地认可了。一个人如果在最具有叛逆性格的年龄,尚且放弃“人欲”,因循礼教,那么,在此之后,他又怎能不“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宝钗对爱情的否定是她服从封建礼教的突出体现。
同时,自身欲“上青云”的追求是宝钗性格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同于林黛玉的傲世独立,薛宝钗渴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她极力赢得封建社会的普遍认可。她装作猜不出元妃的灯谜,她专门点贾母喜欢的戏,她拒绝证实王夫人否定的药方。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死了,宝钗用“失了脚掉下去的”来宽慰王夫人,一个仅十几岁的女子竟可以这样地漠视生命,对金钏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视而不见。可见,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不仅造成了宝钗思想感情的丧失,更侵蚀着她善良的人性。
三
婚后的宝钗不仅将继续克己守礼,还将丧失善良的人性,王夫人正是如此。
作为贤妻,王夫人把贾母和贾政的意志奉为天理,从不显露个人的思想感情。第四十六回里贾母因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把王夫人也一齐怪上了,“王夫人忙站起,不敢还一言”。贾母无理的斥责难免使王夫人内心感到委屈,但是在三从四德的妇德体系下,她不能对婆婆的意志表现出一丝的不满。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王夫人虽爱子心切,说话仍没乱了礼法。“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却也要看夫妻份上。”王夫人首先肯定了丈夫的做法,继而才用老太太和夫妻情分来劝他。情急之下王夫人仍能克制爱子之情,可见贤妻之德已深入其骨髓。此外,王夫人对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完全服从,进一步完善了她作为“贤妻”的必备品质。尽管众人都厌恶鄙夷赵姨娘,但王夫人只在第二十五回中因贾环烫伤了宝玉才骂了她一回,此外从未对她表现过不满。而且,第三十六回中王夫人还因少了赵姨娘的月钱而盘问了王熙凤。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对女性情感和人格的莫大践踏,而王夫人竟可在这一制度下做得无可指摘,可见其为恪守妇德已经完全放弃了个人感情。
作为良母,王夫人千方百计给宝玉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但这不仅出于母爱,还掺杂了王夫人恪守妇德和追求利益的成分。一方面教育好家族未来的继承人是对整个家族应尽的重要责任;更重要的是,母以子贵,宝玉如能顺利地继承家业,王夫人就有望成为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而如果由贾环继承家业,那么王夫人的家族地位将一落千丈。
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应该具备良好的理家能力,同时还要“宽柔以待下人”,以维护“祖宗颜面”。但事实上,这两点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封建家族内部等级秩序的存在决定了统治者必然要压迫被统治者,又何谈“宽柔以待下人”?但王夫人通过让王熙凤来理家达到了治家与“宽柔”兼顾的目的。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对王熙凤说“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的人,所以我才偷个空”,可见王夫人让王熙凤理家,主要是为了省心。当然,王熙凤与她的亲戚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避免王夫人亲自去做伤人害人的事,有利于维护她的“宽柔”形象。绣春囊一事不仅使王夫人的理家能力受到了邢夫人的质疑,也威胁到了贾府的“脸面”。为了巩固自身权威,挽回贾府“脸面”,王夫人决定抄检大观园。但此事执行者是王熙凤,这样,表面看来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就成了王熙凤,而不是吃斋念佛、心慈手软的王夫人。当然,王夫人仍掌握着治家的实权。“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回中,王夫人向王熙凤查问了月钱的发放情况并吩咐了给林黛玉做衣服的事。可见,飞扬跋扈的王熙凤不过是个人,而“像木头似的”王夫人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由此,王夫人便在实权在握的情况下树立起了自己“怜贫恤老”“斋僧布施”的良好道德形象。 但是,出于母爱和对自身前途的考虑,王夫人对宝玉的事总是亲自处理,从而使她的伪善得以显露出来。
王夫人一直担心宝玉与女子们的亲密关系有碍宝玉的成才,这从黛玉初到贾府王夫人对她“你以后不要睬他”的交代中就可见一斑。第三十回中,宝玉两次三番和金钏说话,王夫人都不予理睬,一旦金钏回答宝玉王夫人便即刻给她定了“下作小妇,好好的爷们,都让你带坏了”的罪名,“宽仁慈厚”的王夫人全不管“跟了太太十来年”的情分,在明知金钏被撵出去无脸见人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下,“亦不肯收留”。金钏的死无疑有碍王夫人“宽仁慈厚”的形象,也破坏了贾府“宽柔以待下人”的传统。因此,王夫人给自己开脱说,只是“一时生气”撵的金钏,本是想“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的,不料金钏“气性大”竟投井死了。而当正在为金钏“垂泪”的王夫人见宝钗来了,开口问的却是宝玉,当得知宝玉并未对金钏的死做出什么反映,王夫人才又说起此事。她说金钏“忽然”投井死了是“一桩奇事”。待宝钗讲了一番“据我看来”的说法,王夫人还是“我心不安”,最终用银子和衣服了却了“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的金钏的死。如果王夫人只是“一时生气”害死的金钏,那么把“恹恹弱息”的晴雯“现从炕上拉了下来”由人架着撵了出去,已经把她的自私歹毒暴露无遗。
四
如果贾宝玉能够顺利地成为贾府的继承人,王夫人就能成为像贾母那样的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家长。作为贾府的当权者,贾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封建家族利益,为此她的迫害对象已扩展到了骨肉至亲。
首先,贾母的伪善比王夫人更高一筹。第二十九回中,贾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济世者以广济苍生的姿态通过对小道士菩萨一般的怜悯彰显了皇亲国戚应有的懿德。这一点薛宝钗和王夫人都难以做到,因为她们的目光仅在一己之私,而贾母则是站在统治者的高度,把整个贾府的形象当作自身形象来维护。但仅从贾母连最心爱的丫鬟鸳鸯死了娘都借故不准回家守孝就可见其剥削阶级的本质。第五十四“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对袭人守孝的前后不同态度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她的伪善。贾母听说袭人因守孝没陪宝玉出来,便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待得知袭人主要是留下尽奴隶的职责,贾母便不予追究,还关心起袭人母亲的死来。可见,只要不威胁其统治利益贾母就会摆出一副“惜老怜贫”的慈善面孔,而一旦统治秩序受到威胁她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镇压。
其次,为了家族利益,她可以舍弃亲情。作为封建家族的当权者,贾母深感对家族兴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她十分“溺爱”家族继承人贾宝玉。但这种“溺爱”也是有底线的。第五十六回中贾母曾对甄家人说“像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她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贾母虽意在以此显示诗礼之家严明的家风,但这也说明当亲情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贾母会舍弃前者。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所说的“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的话则昭示了他志向不改的决心,由此可见其被贾母抛弃的必然性。贾母对年轻一代婚姻的态度也体现了她对亲情的漠视。在第五十回中贾母严厉地谴责了佳人才子的书。她说那些见了男人就想起终身大事的小姐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并以自家姊妹们不听这些书,不懂这些话为傲。可见,贾母虽百般宠爱她们,但一旦她们坏了“世宦读书家的道理”,也必将被无情地抛弃。由此可知贾母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贾母甚至可以抛舍最心爱的宝玉和黛玉,这可谓是她漠视亲情的突出体现。
五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女性的人格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林黛玉到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女性在思想上建立起完善的封建道德体系,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判断和个性特征的过程;从薛宝钗到王夫人是女性人性恶化,由受害者转变为迫害者的过程;从王夫人到贾母是女性上升为封建家族统治者,为维护家族利益而漠视亲情的过程。
女性第一阶段的人格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本真人性的丧失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道德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否定“人欲”,尤其否定。为了宣扬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封建礼教要求青年男女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婚姻关系,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爱情。因此,宝钗对爱情的唾弃体现了她对对礼教的绝对服从从而造成了她本性的丧失。
女性第二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性的恶化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贤妻良母的行为准则。因为,对于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恪守道德是基础,而治家有方才是关键。如上文所述,这不仅关系到家族秩序,还关系到家族形象。而治理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封建家族将必然造成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从而造成了女性家庭管理者人性的恶化。
女性第三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亲情的漠视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男权制度。封建男权制度决定了男性家族继承人对于封建家族的重要性。
如果他们无意发展家族事业,必将遭到严酷的镇压。同时,男权制度还决定了女性的附属地位,她们没有恋爱的自由更完全选择婚姻。封建家族统治者对于她们违背这一规范的任何行为都将给予坚决的镇压。对于青年一代的镇压造成了女性家族统治者对于亲情的漠视。
可见,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规范造成了女性人格的恶化和人性的扭曲,大观园里这些纯洁美好的女子也终将变得如王夫人般伪善,如贾母般冷酷。林黛玉的红颜薄命固然可悲,但她至少得以“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宝钗却只能以冰雪聪明之质、天香国色之资身陷“渠沟”,尚不自知。所以,千红万艳的真正可哭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她们的香消玉殒,而在于其水质灵魂的陨落。而身陷“渠沟”之后,她们又将难以避免地从被害者转变成迫害者。封建社会压迫和残害女性的工具竟是女性自身,这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最可悲之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M].周汝昌点校.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2] 吴宝成.捧心西子“泪”为魂——林黛玉之哭浅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 李哲,宋伟. 普通大众生存悲剧的代表——薛宝钗[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4] 霍彤彤.20世纪贾母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
[5] 王素.论王夫人[J].新学术,2008,(6)
篇5
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人了满洲旗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父亲曹烦都在南方经营丝织业,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姑姑人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摺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动态。因此,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康熙末年,皇子们争权谋位。雍正即位后,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曹雪芹的父亲曹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在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叙述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借此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杜撰(dù zhuàn) 敕造(chì) 纨祷(wán kù) 翠幄(wò)
钗钏(chāi chuàn) 厢庑(wǔ) 璎珞(yīng luò) 錾银(zàn)
黼黻(fú fú) 忖度(cǔn) 阜盛(fù) (jì)
宸翰(chén hàn) 裉(kèn)
敛(1iǎn) 攒(cuOn)
盥(guàn) (juàn) 嗔(chēn) 懵(出ěng)
孽(niè) 憨(hān) 幺(yāo) 羹(gēng)
靥(yè) 螭(chī) 绾(wǎn) 觚(gū)
嫡(dí) 惫(bèi) 绦(tāo) 雌(wěi)
2.词义
攒:凑聚。 绾:旋绕打结。
觚: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形容:身体面貌。
盥:洗。 :挂,缠绕。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 便宜:biàn 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 懵懂:不明了,糊涂。
外道:见外、客气。 嗔视: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稍许,稍微。 还愿: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顽皮。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结扎、束缚。 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忖度:推测;揣度。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 风流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二)整体把握
1.浏览《红楼梦》,概述前五回内容。
【明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通灵宝玉一方面暗示宝玉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宝玉性格的“顽劣”从天而降,难以为世俗所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心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系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2.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给课文划分五个部分。
【明确】从开头到“林姑娘到了”为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接下来到“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为第二部分,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再到“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为第三部分,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再到“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为第四部分,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再到结尾为第五部分,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三)重点研讨
1.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是什么样子?小说描写与介绍贾府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外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2)布局。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3)陈设。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看到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如此描写与介绍贾府,主要是为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提供场景。一是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二是象征地位身份,显现人物关系。如贾府大门、“荣禧堂”和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显示出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暗示人物个性,表现生活情趣。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说明其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小正房内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人出入其问,暗示其为好色之徒。
2.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众人眼中的宝玉有什么不同?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宝玉出场前,王夫人说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宝玉母言之“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如此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表明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宝玉出场时,又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观察他。在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没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两首《西江月》词,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歌
颂其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亦暗示宝玉的悲剧结局。其“愁”与“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其“傻”与“狂”亦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3.宝玉看到的黛玉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有什么不同?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王熙凤见到黛玉惊异“这样标致”,惊叹竞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注重的是博得贾母的欢心;而宝玉看到黛玉,作者用“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描写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4.王熙凤见到黛玉后有哪三个动作?其意图是什么?她的表情为什么出现“喜――悲――喜”这样的变化?
【明确】三个动作“携”“打量”“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可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王熙凤表情两次改变,表明她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课后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绾着(guǔn) 内帏(wéi) 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 忖度(cǔn) 宫绦(tā0) 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 戏谑(xuè) 嗔视(chēn) 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 两靥(vàn) 憨顽(hān) 鬓发如银(b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为( )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④”!
C.①,“②,
③。 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9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5.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 (2) (3) (4)
6.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7.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哪种回答是如实回答?为什么前后如此矛盾?
8.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篇6
关键词:木石前盟;性格;情商;封建道德伦理;缘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4-01
《红楼梦》被誉为跨越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凝聚着清代作家曹雪芹(1715―1763)一生的心血和情愫,它以描写生活于昌明隆盛之邦的一干风流冤家的不幸遭际为主线,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处于众星拱月般的中心地位。宝黛的爱情悲剧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爱情悲剧之一,也是《红楼梦》前八十四回宝玉人生最绚丽多彩的篇章。那里面公子翩翩、佳人风流,可偏就造就了一个千古难弥的悲剧。我曾埋怨过处处是桎梏牢笼的封建社会,也曾一度认为薛宝钗的多余,但再三读红楼后,我发现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一、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讲述的是女娲娘娘补天时,一顽石修炼成灵性,一仙草修成女体的故事。这段美丽的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奠定了宝黛之间爱情的因果报应。“造历幻缘”时,绛珠草出生在林家,她神话的出身体现在她的姓上,姓林,森林的林,即木头,植物,从而暗示她的前身是草木。石头化身的宝玉出身在贾家,“宝玉”之名暗示宝玉的神话前身。因为黛玉的来世意在报答宝玉给她的生命馈赠甘露浇灌之思,仅此一点便可断定宝黛的爱情不会以圆满的婚姻终结。黛玉以停止流泪结束了她对宝玉的爱情,“泪干而情完”,“泪枯而石烂”。临死时黛玉诀断地说:“我欠的眼泪已经全部流完了”。正如枉凝眉中所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啊,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悲剧在一开始便已注定,有没有宝钗,他们都总归有缘无份。如果说木石前盟是显性的悲剧根源,那么书中主要人物在大观园中的居住地便是悲剧的隐性根源。
二、世外仙姝寂莫林
从宝黛的性格来看,一个多愁善感,心思慎密,一个大大咧咧,结果就是相互猜忌,不断的误会和冲突将他们越隔越远。
林黛玉是贾府为数不多的主子之一,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在父母双亡后,寄身于钟鸣鼎食的贾府,这对从小孤单的她来说无异于把一个根本不会舞刀弄枪的人一下子推到了战场之上。她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完全是依赖于贾府而成为“主子”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我又不是正经主子。”是“主子”,但又不那么名正言顺(“正经”)――这就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特殊地拉,这“特殊主子”的身份,使她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于是,她暗暗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种紧张、拘谨甚至带着一点儿敌意的为人处世准则怎么可能构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呢?由于林黛玉一开始就把他人放在可能耻笑她的对立面,所以,她往往无端猜测,
宝玉从小生活在贾母,王夫人的溺爱娇宠和贾政严厉教育的夹缝中,在大观园这个烂熳的女儿国里,和一群花一般娇艳的女孩子一起渐渐成长,既保持了一颗纯洁的童心,却也因此导致发育不健全,缺乏正视现实的情商,他成了一个特殊化的矛盾人物。晴雯死后,他做《芙蓉女儿诔》生命的逍逝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件大事,而且,晴雯的死完全是人为的,但宝玉宁可相信一个小丫头的胡诌,也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后迎春错嫁孙绍祖,探春远嫁,妙玉遭污,都让他痛苦不堪,但他除了哭之外,没有任别作为。
贾雨村在谈起宝玉时这样说道:“上则不能为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贾宝玉没有明确的做人目标和没有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到底的决心。这一性格特点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牢笼中的挣扎
宝黛的爱情悲剧,不简单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上演,而不是她或是他。多少年来,中国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人类的正常情感,父母之言,媒约之言才是婚姻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相爱,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轻浮。在宁国府那样的牢笼里,她只能让人感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张生还可以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可宝玉和黛玉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泣泣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府依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要肩负新一代管理家务。在这方面的才能,宝黛二人孰劣孰优,恐不需赘言了吧。宝钗家境殷实,有钱有势,而且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如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下诌者,临下必娇。”而宝钗竟可以两全。
“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人世间的痛苦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宝玉,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化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玛丝洛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三春手及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四、结语
原来最初书中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
“魂归离恨天,情归无稽崖,“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
参考文献
[1]邓云乡著.《红楼识小录》[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