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20: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调节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调节教案

篇1

为了合理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中各方的责任,需要对第七十六条进行解析。我们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既不能简单地一概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不能一概适用无过错或严格责任原则,而应该确立一个归责原则体系,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责任承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只有这样才最有利于对受害人保护,同时也不至课加给加害人过重的责任。道路交通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归责原则顺应了当代世界道路交通责任法制的发展潮流,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法律观。为了充分满足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合理分散机动车驾驶人的赔偿责任,应该全面推行法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并加快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一、保险公司的无过错责任

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款规定确立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对于该款规定的理解,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如果肇事车辆参加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那么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伤害或者是财产损失,那么保险公司就应当首先予以赔偿,不论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是否有过错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如何。

第二,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各种损害(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超出了责任保险的责任限额,对于超出部分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只有超出责任限额的部分,才由交通事故当事人按照下文所确定的归责原则进行分担。

第三,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确立。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所谓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是指以汽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对汽车事故受害人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这里所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为强制保险,因此以后机动车要投入运行,必须要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在诉讼法意义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赋予了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即受害人可以直接以保险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主张损害赔偿。在保险责任限额内保险人对受害人负有无条件支付义务;这种请求权是法定的请求权,并且独立存在。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和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也赋予受害人以直接请求权。

二、机动车之间的过错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该款规定确立了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过错责任的原则。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从主观恶性程度上可以分为一般故意与恶意,过失依其程度可分为重大过失、一般过失以及轻微过失。侵权行为法理论关于过错的判断主要有所谓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主观标准主要是通过判断行为人的心理状况来确定其有无过错,其核心在于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其行为的后果。客观标准主要是通过某种客观的行为标准来衡量行为人的行为以及实施行为时的心理状态。这实际上是从行为人行为的外在特征来推定其主观方面有无过错。我们认为,判断加害人是否在实施加害行为时存在过错,其标准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但客观标准又是多元的: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他人之权利和利益负有一般注意义务的人,应当尽到一个诚信善意之人的注意义务;对于他人之权利和利益负有特别义务的人,应当尽到法律、法规、操作规程等所要求的特别注意义务,例如机动车驾驶员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注意义务比一般注意义务要高。

司法实践中确定过错比例大小的原则应当是:故意大于过失;恶意大于一般故意;重大过失大于一般过失,一般过失大于轻微过失。

三、机动车对行人、非机动车的无过错(严格)责任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和第二款的规定:

第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该款规定确立了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无过错(严格)责任原则,机动车驾驶人不得以自己没有过错主张免责。

第二,减责事由。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主张减责。

第三,免责事由。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在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发生的情形下,依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十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十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对此做出规定,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如果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发生,机动车驾驶人也应该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

无过错责任适用的法理依据,一是报偿理论,即“谁享受利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机动车的所有人、驾驶人在享受机动车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自然应由他们承担因机动车运行所带来的风险。对报偿理论的正确理解是针对那些直接的、持续的享受利益者来说的,而非针对那些间接获得利益者。二是危险控制理论,即“谁能够控制、减少危险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机动车驾驶人在上路之前受过专业的训练,对于道路交通规则也很熟悉,因此他们能够最好地控制危险;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能够促使其谨慎驾驶,尽量避免损害发生。三是危险分担理论,也即学者所称之“利益均衡说”,道路交通事故是伴随现代文明的风险,应由享受现代文明的全体社会成员分担其所造成的损害。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经常被撞伤或撞死,而肇事者一般不会有人身伤害,此时要求肇事者分担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仍不失公允。

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对所谓“行人违章撞了白撞”说法的否定,但我们所称的无过错责任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由机动车驾驶员承担全部的损害赔偿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机动车驾驶人一方的减责和免责事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符合法定的条件下,机动车驾驶人是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无过错责任是从整个社会利益之均衡、不同社会群体力量之对比,以及寻求补偿以息事宁人的角度来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的,它反映了高度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公平正义观,也带有社会法学的某种痕迹。无过错责任对于个别案件的适用可能有失公允,但它体现的是整体的公平和正义。为限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局限性,法律通常设定一些免责或减责事由。

需要强调的是,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保险公司承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对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的部分才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因此,实际上机动车驾驶人的赔偿责任已经大大减轻了,不会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部分媒体所称“发生交通事故司机负全责”的观点并不正确,容易误导司机和行人。

另外,如果受害人属于70岁以上的老人、10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残疾人,法院可不适用过失相抵(至少应该在适用过失相抵时对于他们的过错打上较大的折扣),以充分救济这些在生理上和智力上存有缺陷的社会弱者,进一步体现道理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

四、理论争议与实践操作

学者关于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应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还是严格责任存有较大的争议,但其实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类似的概念之争。在侵权行为法理论上,严格责任本为英美侵权行为法中的概念,它并不是绝对责任。如果承担严格责任,则仍有一些(尽管是有限的)对责任的抗辩理由可以援引,但是,当事人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不能作为抗辩的理由。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在英美侵权行为法中,其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大致等于大陆法系的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加上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形式(过错推定)适用的范围。大陆法系的“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形,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由于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因此在大多数场合可以互换使用这两个概念。

具体到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称之为无过错责任或者严格责任都是适当的。因为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都不考虑机动车驾驶人在事故中是否有过失,而且法律也明确规定了一些免责和减责事由。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交通事故,首先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范围内承担责任;对于超出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再由机动车驾驶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机动车驾驶人可以主张法定的免责和减责事由,可见称之为无过错责任抑或严格责任在司法操作中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的原因规定为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而不是仅仅指过失)和意外,确认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运行是高度危险作业的一种,因此原则上应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理。对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可见,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是一致的。

汽车责任保险起源于德国、瑞典、挪威。目前,法国、英国、美国、韩国、智利、新加坡、日本、瑞士、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专门立法或在民法典中规定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可见,实行机动车强制保险是各国或地区的立法趋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顺应了这种趋势。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对于有效地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保护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二是分担肇事者的责任。分担被保险人的损失无疑是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且肇事者还可以从繁琐的赔偿解决程序中解脱出来,享有诉讼程序方面的便利。

篇2

关键词;观察;实验;高效率;生活化

一、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对基层学校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生物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教师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二、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课堂实例生活化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效捷径

课堂实例生活化,使课堂亲切而生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是有效教学的宝典。在“神经调节”课上将突触间隙比喻成一条河,提问:“神经冲动如何跨过它,传到突触后膜?过河可用船或建桥,哪种方式好?”同学们各执一词,课堂气氛活跃。师引导生分析:用“船”快、灵活,符合“调节”的本义。随即提出:这“船”究竟是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神经递质。老师把DNA的提取过程比喻成洗衣服。DNA是衣服,其上的蛋白质等杂质是衣服上的污垢,溶解析出滤取相当于浸泡搓揉漂洗。同学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会:再浸泡搓揉漂洗一遍,衣服更干净,DNA再溶解过滤提取的意义不言自明。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1]。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牢固,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为课本知识提供生活背景,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练习到位,精讲精炼是巩固生物课堂高效教学手段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例如,在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时,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请学生辨别等,其检测和巩固效果都非常好。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五、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催化剂

许多前辈,讲课娓娓道来,但设计的问题开放、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意义,学生饶有趣味地思考,思维力度、密度大。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我们在何时观察F2种皮、果皮的表现型?分析种皮、果皮性状的遗传方式。” “你如何评价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成分?” “比较一个细胞内核DNA、一个细胞核内、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尝试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一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上述三种变量的变化曲线。” “‘S’型种群增长曲线中,与横轴平行的K值所对应的虚线是渐进线吗?”老师问得谦虚,似乎在向同学们请教,学生讨论、回答得积极,满足了表现欲,品尝成功感。

课堂,让思维活跃为主导,而非知识堆积。教师只做“引路人”,当“催化剂”,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做学习的主人。

六、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目的

篇3

本学期主要任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一个单元共6章生物学内容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测、推理、想像、交流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3、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质疑习惯与能力。

6、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与正确的思维方式,敏锐的观察、思维、猜测、演绎、推理、想像、反应能力等。

7、激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活学活用能力,强化兴趣,激发动能。

8、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自主进行分析、整理并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9、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关心社会发展,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能力,激发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10、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积极、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树立服务他人,造福别人的价值观。

11、培育学生热爱生命,珍重健康,关心他人,包容他人,乐与助人的纯洁崇高的思想品德、美好心灵与人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事的方式、能力与技巧。

12、学习几种常见的识图方法,培养锻炼识图能力,培养通过读图、识图进行分析、思考、演绎、推理、想像得出结论,获取新知的能力。

13、强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永不停歇,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教材重点与难点

1、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与计划生育思想

2、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及注意的问题

3、探究:骨骼的成份与特性

4、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与功能

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5、人体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探究: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6、血液的成份与功能;血型及输血;人道主义精神。

7、人体的血液循环

8、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

9、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10、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肾的结构与功能

11、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与功能;几种激素的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

12、人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条件反射概念;健康的学习方式

13、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良好的眼保健习惯

14、关注生物圈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习惯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

量的措施

1、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确立新型的教学观与育人观,吸收、消化再创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活动单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与能动性。

2、精心钻研课程与课程标准、教材,科学、准确分析班情、学情,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与认知规律,因材施教,选择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3、严谨治学,做好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反思,精心打造“有效课堂”,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4、精心组织教材与策划教案,切实贯彻并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并使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5、充分利用反馈机制,进行深度交流,征求学生意见,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行为。

6、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造就,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如课外探究、学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发明等,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培育良好情感,激发崇高理想,养成好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生物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技巧、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获的广泛的生物学活动经验。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生物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运用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质量,关注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所表现出来的突出性的特点、特长及情感态度等,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9、运用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生物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生物与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的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生物学活动中来。

10、是面向全体学生,既重视培养激励优生,又关注与转化后进生,善于做各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对所有学生都有一颗浓浓的爱心。

11、通过举办讲座、开展辩论会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与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作用和意义,熏陶感染学生美好的情感,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实习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植情商。科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思考、分析、观察、实验、推理、论证、想象,培养实验技能技巧,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观察、实验、推理、论证,培养实验技能技巧,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锻炼实践能力与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培育美好情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如到医院参观人体标本,观摩医生医术等,丰富学生生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激发兴趣,增强实习实践能力,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种理想的种子。

15、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的辩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16、熏陶、感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热爱生命,珍惜健康,增强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17、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及教科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水平与本领,发扬严谨、塌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与学生。

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

12.17—2.18§8.1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观察:动物的与卵子(如虾、鱼等)

22.21—2.26§8.2人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

§8.3人体概述(1)

33.1—3.4§8.3人体概述(2)

§9.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1)

探究实验:骨骼的成份与特性

43.7—3.11

§9.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3)

探究实验;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53.14—3.18§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1)(2)

探究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63.21—3.25

§9.3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10.1血液和血型(1)

观察:人血涂片

73.28—4.1

§10.1血液和血型(2)(3)

实习:血常规化验

84.4-4.8§10.2血液循环(1)(2)

习题练习与讲解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94.11—4.15

复习与练习试卷练习、讲解

104.18—4.22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学习经验总结与介绍

由好学生做学习经验介绍

114.25—4.29

§10.3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1)(2)

实习:测肺活量

125.2—5.6§10.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五一放假实验:人体呼吸时气体成份的变化

135.9—5.13

§10.5人体能量的供给

§11.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1)(2)

观察:肾的形态与结构

145.16—5.20§11.2人体废物的排出

§12.1激素调节(1)

实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155.23—5.27§12.1激素条件(2)

§12.2神经调节(1)

观察:脑的外形与结构

实习:膝跳反射

165.30—6.3§12.2神经调节(2)

§12.3感知信息(1)

观察:眼球的结构

调查:班级或学校近视眼率

176.6—6.10§12.3感知信息(2)

§13.1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13.2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

调查报告:本地环境状况调查

186.13—6.17单元复习§8——§10

归纳、总结、练习、分析相结合方法

196.20—6.24单元复习§11——13

归纳、总结、练习、分析相结合方法

篇4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尝试成功;主体;角色转变;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36-2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其内在结构是对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揭示。本文结合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中运用“尝试成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中如何理解“尝试成功”模式的本质与特征

“尝试成功”教学本质是一种倡导“以尝试促成功”的基础教学理念,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其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巴尔扎克说过:“容易成功和难于成功同样能刺激人的欲望。”课堂内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尝试活动,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突出了对主体意识发展的追求,而且,由于尝试到成功过程中教与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培养和提高,符合生物新课改突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精神。

特点之一:“尝试成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在教学活动前,生物教师要根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及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备案、确定尝试方法及过程;尝试活动中,对学生及时给予指导、暗示;尝试成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升华。这样有助于克服尝试中的随意性。但尝试教学中的训练活动应体现为学生的需要,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也应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

特点之二:“尝试成功”教学是由各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尝试的全过程不应单纯局限于学生的外显活动,如实验操作、探究等,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内隐活动,如观察学生的思维反应、情绪再现等,并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能促使内外活动及时转化,使学生通过尝试掌握技能,训练了思维。

二、“尝试成功”教学对生物课堂的要求

“尝试成功”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步骤为:尝试自学――出示尝试任务――学生讨论――尝试练习――教师讲解――成功重演。其过程构建为尝试性实践活动,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教师在其间发挥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学生主体尝试的情境。提出尝试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亮出观点后可由学生自学。学生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可向教师反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和帮助;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密切注意学生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很多时候,精彩的导言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如果这节课需要用到挂图、模型、标本、课件等,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参考;如果有板书,也在这个阶段展示出来。板书要写得简单明了,象一些箭头图、括号图,最好还有点趣味性。写板书的方法可多样,有时可先只写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第二阶段边讲边写。

2.有效地推动尝试学习活动的进展。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去尝试,了解学生尝试学习的实际进展,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在尝试学习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引导他们在好奇中达到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素质。当前新教材内容多样,知识点全面,大量前沿问题、常见问题的列出为丰富课堂活动提供了素材。笔者在必修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教学时,把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进行整合,采用提问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哪些物质?(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3)细胞膜中只有这两种物质吗?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形成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得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讲述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发问:组成细胞膜的三种物质是如何排布的?学生一时无法结出答案,但也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又提供事实。(4)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通过对问题4的分析讨论,学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第5个问题:(5)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提出的同时出示细胞膜的模型和结构模式图(必修1P68),让学生对照研究得出结论。科学、有目的、有步骤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课堂创造一个积极探索的环境,可促使尝试成功。

3.要组织学生集体总结成功经验。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比较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还有要注意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如吃咸菜为何感觉渴?海洋植物为何不“烧苗”等。通过讨论尝试学习过程中的得失,疏通思想,理清思路,进而实现经验概括,为获得更大成功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尝试成功”教学中生物教师的角色转换

“尝试成功”教学的组织、实施、指导要靠教师。“尝试学习”教学的全过程表明了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对教师角色定位已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的富有艺术的引导。因此,教师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可以使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优异的素质去推动“尝试成功”教学的顺利实施。

1.观念转换――教师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观念的转换是教育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也是适应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的转换开始。

首先,要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以尝试促成功”是“尝试成功”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切入点,是其教学灵魂,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尝试成功”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应达到的程度,而且要考虑学生通过尝试获得知识与成功的全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已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某一课学习的成功对他们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必修3在讲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加强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可对学生价值观起到震撼性的教育效果。

其次,确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发展。教师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尝试成功”教学正是为达到这―师生观所作的有益尝试。教师尚没有全面地教,学生先行尝试练习。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其领悟,从而掌握正确的认知。教师应把每一堂课看作是师生共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扩展新知识的过程。

2.能力转换――教师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必须打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沿袭多年的程序模式,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重新组合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获得“尝试成功”教学的新颖性和高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首先是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面对新教材,教师也要经历一个改造加工进而转化为尝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尝试成功”教学的要求优化构思和教材处理,设计能力型问题情境。其次是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尝试学习充满着探索过程,学生的探索过程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迅速作出反应,因势利导,通过新的尝试获得所设计同等的或更高层次的成功。再次是组织管理的能力。尝试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尝试途径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多渠道……这一切打破了课堂教学中的一般主导性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运用尝试学习的魅力而控制课堂的方法。最后是追求新知的能力。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大脑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一样,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追求新知的途径是多种的,可以把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主渠道。因为教育科研能力根源于教育实践,只有坚定的科研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才是追求新知的具体表现。

3.方法转换――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可靠保证。“尝试成功”教学并非排除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而是在教学新理念下注入新内涵。受教育者自身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和生源优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尝试成功”教学方法不必拘于一格。在浓郁的民主氛围下,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开展,一是正面引导,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循路探径,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尝试取得成功;二是反面探究,在失败的尝试后,让学生再次审视问题,重组眼前信息和已有知识,调整思路方法,重新试探而获得成功。教师在学生尝试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正确指导,使学生有充分的心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发展个性。

新课程中高中生物结构模块式有了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尝试成功”教学迎合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环境下必将体现强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教师能及时转换角色,以新观念为主导,以新方法为手段,定能创设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