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审计范文

时间:2023-04-08 14: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察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察审计

篇1

2008年,做为集团审计监察部的员工,我将继续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按照集团的制定的计划和审计监察部的部门工作目标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为创一流工作制定严格的标准,并认真、严格执行。力争在2008年争创一流工作标准,我的具体工作职责与标准如下:

一、继续配合部门领导做好房地产开发、源头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结算审计管理工作

目前,集团房地产开发业务表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预计2008年将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0个多亿,审计监察部承担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工程造价过程控制和审计结算的管理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本着“优质、高效、谦虚、积极”的工作标准为集团房地产开发业务服务好,服从集团大局,响应集团的各项号召;源头工程中孙村热源厂、东泉供水公司、两河片区自来水加压站项目、两河片区热源厂项目、两河片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孙村及两河片区供热、供水管网以及中心区舜雅路自来水加压站项目已大部分建设完毕即将进入工程结算审计阶段,审计监察部将面临更加沉重的担子,怎样将上述源头工程的结算审计工作做好,如何解决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的大量纠纷,如何使审计结果有利于集团,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争创一流工作标准的成败。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必须本着“优质、高效、谦虚、积极”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一流工作标准。

二、做好合同评审与资金支付审核工作

合同评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虽然这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在评审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可能会给集团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在争创一流工作标准的过程中我必须本着上述原则来完成这项工作,优质、高效的完成合同评审工作,不能让集团签订的合同中留有败笔。同样,资金支付审核工作也是审计监察部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不能够对集团支付的每一笔资金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核,那可能会给集团带来潜在的巨大损失,为此,日常工作中我必须以争创一流工作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做到任务到手不推托,做到“优质、高效、谦虚、积极”。

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建设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监察审计工作,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公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署《内部审计准则》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内部监察是依法对全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系统审计和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控制风险,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单位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

第三条公司所属各部室、子公司应按照本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监督。

第二章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职责

第四条公司设监察审计部,作为公司内部监察审计机构,负责公司内部监察审计工作,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第五条监察审计部应当保持独立性,公司各内部机构部门、子公司应当积极主动配合监察审计部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妨碍监察审计的工作。

第三章内部审计的范围及权限

第六条内部监察审计的范围:

监察审计部应根据公司各阶段工作重点和董事会的部署,组织安排监督审计工作。主要负责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作作风建设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审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财务监督:对公司财务计划、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与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公司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公司资金和财产管理情况等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二)工程项目监督:对公司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变更、中间计量支付、验收、结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参与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的有关会议,参与工程变更、工程验收现场查看,对工程款中间计量支付是否与完成工程量、合同支付方式相符进行核实签字。

(三)合同审核:由法律专业技术人员对公司合同初稿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的法律审核把关,并签署意见。

(四)资产经营监督:对公司承包租赁合同、租金收取、国有资产使用、投资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参加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有关会议、参与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重大经营决策和投资方案执行情况审计监督。

(五)对子公司的重大议事规则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大宗物品采购、财务、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审计;人事任免,工资、奖金发放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六)配合综合办对公司员工工作作风进行监督考核。配合综合办对各部室、子公司工作进度进行监督考核。

(七)对公司大宗物品采购进行监督审核。

(八)专项监督审计:对与公司经济活动有关的特定事项,向公司有关部门或个人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董事会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九)董事会、董事长交办的其他监督审核事宜。

第七条内部审计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二)公司规章制度,董事会决议。

(三)公司经营方计、计划、目标。

第八条审计机构的主要权限:

(一)召开与内部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审核公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检查公司资金和资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必要时索取相关资料复印备查。

(三)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公司规章制度和企业管理存在缺陷,应向公司领导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合理化建议。

(四)向董事长会反映其他相关情况。

第四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九条根据集团公司具体情况,拟定内部审计项目计划,报董事长批准后实施。实施审计前,应提前三天书面通知被审计部室、子公司(领导临时决定的突击性审计任务除外)。每季度至少对各部室、子公司进行监察审计一次,不定期对各部室、子公司进行专项监察审计。根据监察审计情况出具监察审计报告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正式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七天内向董事长汇报。

第五章审计人员及管理

第十一条内部监察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内部监察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十二条公司建立特邀内审员制度,特邀内审员用于临时补充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协助解决内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公司在内审人员不足时,由内部审计负责人提出建议,报经董事长同意批准,方可聘请特邀内审员。

第六章审计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监察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建全监察审计档案管理制度,监察审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由内部监察审计人员负责。

第十四条审计档案管理范围:

(一)监察审计通知书和监察审计方案;

(二)监察审计报告及其附件;

(三)监察审计记录、监察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

(四)反映被审单位和个人业务活动的书面文件;

(五)董事长对审计事项或审计报告的指示、批复和意见;

(六)监察审计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报告;

(七)申诉、申请复审报告;

(八)复审和后续审计的资料;

(九)其他应保存的资料。

第十五条档案管理具体办法参照公司档案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执行。如借阅审计档案,应经有关领批准。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十年,永久档案的保管期限为长期。

第七章附则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纪检监察;职能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有其重要的意义

1.畅通信息渠道,实现线索及案源共享。近年来,企业发生的经济腐败案件大多与企业管理粗放和资金监督失控有关。而审计部门通过经常性的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一些带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其存在的源头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整改意见,并将信息、线索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沟通,前移纪检监察工作的关口,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密切配合办案,力求各自优势互补。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若各自孤军奋战,不但耗时费力,而且难达理想效果。两部门通过工作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由审计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规范其被审计对象的业务行为;另一方面由纪检监察部门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使其警醒和认真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变事后查案为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对于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利用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惩处职能对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追究,以增强震慑力,使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审计专业优势,抓案件线索与查办。在实施审计中,通过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能直接发现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在查处案件中发挥审计的“侦察兵”作用。纪检监察部门可把审计结果作为备案材料,建立干部廉政档案,使之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能够全面、客观地对领导干部加以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内部审计对纪检监察转来的举报以及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有关需要审计的线索,可以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安排和审计项目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

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的融合有其重要的作用

1.内部审计能够加大案件初查工作的保密性。在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的过程中,初查工作的保密程度不仅影响案件查办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案件查处的成败。在案件初查阶段由审计部门根据事先安排开展,纪检监察部门不直接出面,不会在企业内部引起很大的反响,往往可以使那些违纪违法人员在思想上放松警惕,不但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同时也可以取得最大的初查效果。

2.内部审计能够提高案件查处的效率。在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直接查账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查账方法及业务水平上要求也很高。通过审计不仅可以发现案件中存在的大部分书证,而且审计时获取证据相对快速便捷,节约了查案取证的宝贵时间,使办案人员集中更多精力来突破违法违纪事实,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案件的查办质量。

3.内部审计有利于查案的社会效应。在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过程中,案件线索来源的可靠性是查案工作的生命线,有的案件由于缺乏可靠的线索而无法深入调查,群众举报的线索可靠性必须要经过初查后才能证实,内部审计工作在这个环节上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专项审计在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财务违法违规问题后,虽然也可以在经济上给责任人处罚,但对违纪违法分子威慑作用有限。而与纪检监察部门有机结合后既节约了案件查处的成本,又提升了惩治腐败和打击违纪违法行为的力度。

4.内部审计能够起到以惩促防的作用。各被审计对象虽然都有比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制度执行等方面的漏洞。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上存在的问题,促使案发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促进制度的执行力,预防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职能融合的具体措施

1.收集证据要掌握方式方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判断如果是经济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对关键审计证据从司法的角度进行审视,判断其证据的目标是否直指犯罪构成要件,对相关人员触犯刑法事实的认定是否清楚,尤其对依法追究个人和单位责任的证据,要查看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一是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二是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三是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四是审计人员对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2.案件移送资料要完整及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区别审计证据和法律证据的异同,借鉴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证据观,对关键证据的取得要跳出审计的常规程序,及时主动取得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及早掌握关键性的证据。通过审计锁定除案件线索以外的所有涉案构成要件的事实资料。包括嫌疑人身份、涉案资金来源、性质、数额,贪污挪用的时间范围,具体操作过程的手段等,并结合案件线索事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定性、定罪的可能性等进行初步的审计分析,并做出审计移送该案的结论,及时将上述资料作为审计查案线索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这是审计查处案件线索的主要工作,也是审计查出案件线索能否顺利移交和最终得到处理的关键性工作,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足以认定,避免关键审计证据缺失,以免给案件受理机关进一步调查造成困难。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审 内控 协调工作思路

近年来,根据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要求,上市企业须构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控、内审和纪检工作其本质均属广义的监督范畴,都是在建章建制的基础上,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活动,促进规范,保障企业目标实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员配备不足、同一事项多头监督、所提供的各类材料往往相同等情况,不利于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为解决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监督行为重复的问题,不少上市企业将内控管理职能放在审计部门,也有的将内控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监事办职能合并,设立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履行上述职能。那么整合后的部门如何合理使用职能组合、专业组合来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利用专业优势和工作定位的差异性深入开展监督和管控活动,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综合监督体系的建立。笔者结合上市公司的工作实践和探索,谈谈内审与内控和纪检工作协同工作思路:

一、资源整合,加强工作联动

(一)加强部门内的联动互补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最终目的又是高度一致的,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开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外,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同时在上市公司开展的内控日常监控监察以及年度内控自评价活动中,可以将审计人员纳入到评价小组成员,全过程参与内控评价,将审计工作深入到业务流程,达到前移审计关口目的;另一方面纪检工作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内控评价的线索,开展效能监察和调查,规范权力运行,也可以参加到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专项审计项目中,这样无形中也前移了纪检监察工作关口,消除隐患,有效的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内控、内审和纪检合署办公的部门成为公司监督的主角,在开展一些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资金集中、权利集中的高风险领域的监督工作时,可作为牵头组织、有效利用其他专业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展相关监督活动。如物资采购、人工成本管理等方面,组织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既弥补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的缺陷,又提高了监督效果,同时参加的部门作为职能管理部门也更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二、方法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主要是内审人员审核评价会计信息、财务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主要手段是审核、抽样、座谈、调查、复核分析等;纪检监察主要是承担着对党员、领导干部行监督,对违犯党纪、政纪行为进行惩处的职能,其主要手段是取证、查证、调查、核实。从控制层次上讲,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内控、内审和纪检工作的侧重点和监督手段有所不同,但工作对象和目标一致,监督方法和手段也有重合之处,如询问、调查、检查、审核、分析等。因此在工作方法上的有效结合,可避免重复监督,例如:将内控日常监控和日常审计相结合,日常监控关注点是管理流程、制度的全面性、执行的有效性等;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是指标完成情况、财务规范性,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也是审计的重点;而纪检监察对内控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可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现的线索,超越审计权限和手段的重要事项作进一步的查证和处理,从而弥补内控和审计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的局限。

三、信息共享,强化监督效果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整个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而作为内控工具的内部审计,也应地将监督范围前延到事前和事中,更好发挥其在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课针对内控评价发现的缺陷,以风险为导向,有重点的安排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来开展进一步的复核分析;而通过日常内控评价以及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也将结果信息及时与纪检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纪检监察可以尽早谈话、教育,抓好违规违纪源头治理,实现教育和预防为主的目标。这样既弥补了内控和内审对于查出问题时采取的处理手段缺乏刚性的缺陷,同时也弥补了纪检工作由于人员的限制不可能经常深入到业务中去、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局限性。

四、结果共用,形成监督合力

内部审计利用内控日常监控以及事务所对公司年度内控审计的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和内控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缺陷,视情安排开展专项审计或在日常审计中作为工作重点,并跟踪问题的整改情况;内部审计对举报以及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有关需要审计的线索,可以组织审计。

对于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内控日常监控中作为重点,从业务流程进一步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样审计和内控评价结果相互借鉴,监督的触角相互延伸,监督的深度和效果得到提高。

篇5

根据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人大财经工委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于5月14日—5月22日就全市贯彻实施《审计法》情况,到市审计局、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单位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先后取了审计局和上述被检单位的工作汇报,并抽查了部分审计档案。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审计法》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市政府及审计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对规范会计核算,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审计法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的审计法律意识。为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审计工作,市政府及审计部门在审计法的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在电视台开辟了《审计法》的宣传专栏,播放了市政府市长发表的电视讲话及《审计法》全文,并在市区各主要街道张挂宣传标语横幅。二是成立了专门的业务辅导组,组织各单位财务、内审人员进行认真学习培训,以会代训班参加学习培训人员达300多人。三是充分利用审计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宣传审计法律知识。四是邀请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召开审计工作会议,争取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有力地推动了审计法贯彻实施。

2、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审计工作任务。近两年来,市审计局较好履行了法律规定的职责,对依法应该审计的事项都有计划地进行审计,审计监督覆盖面越来越大。依法按规定开展了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开展了对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个基层信用社等金融单位的审计;开展了对我市住房公积金、民政救灾款物、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开展了107国道改造工程、三湾工业园前期投资、团湾水库工程、水利局防汛大楼、通乡公路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审计;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先后对85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任中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据统计,*5年完成审计项目56个,*6年完成审计项目58个。

3、审计工作成果显著,依法查处了部分单位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规行为。通过查看审计档案,我市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市财政违规列收列支的数额大,财政周转资金难收回,市、乡两级隐形赤字负债多;②侵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情况多,数额大;③自立项目收费多,数额较大;④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依然存在;⑤超标准列支业务招待费等。对查出的这些问题,审计机关基本上作了处理。据统计,*6年共完成审计项目58个,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290万元,责成追回被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167万元,处理上缴财政88万元,提出合理化建议142条,向纪检、监察、检察移送6起。*5年共完成审计项目56个,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4000万元,责成追回被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355万元,处理应上缴财政76万元,提出合理化建议42条,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3起。同时,市审计局还将审计情况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为政府宏观调控,为人大加强对财经工作的监督提供了参谋决策依据,从而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审计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市审计部门为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先后制订了《现场审计工作纪律》、《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审计组廉政责任的若干规定》等制度,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审计工作能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文书均严格按法定要求送达和报送有关单位和领导。审计档案管理规范,档案资料收集比较齐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执法,对查出的违纪违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均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与处罚,并注意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审计决定。近年来所有被审计单位没有对审计局执法提出过行政复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执法力度不够大。一是审计层面不够宽。审计局在审计项目安排上存在人为选择,审计层面较窄,因受重收缴、轻监督的利益驱动,对有处罚承受能力的执收部门和经济部门审计较为频繁,甚至“年年审的现地方”,而对权力部门和经济状况差的事业单位和亏损、破产企业,则从没审计过,使一些违纪违规单位得不到及时查处。二是处罚力度不到位。一方面对查出的违纪金额,没有按政策和法规进行处罚,大多数处罚都是协商处罚。例如*5年至*6年共查出违纪金额7290万元,而收缴市财政的只有164万元。另一方面对大要案查处不力,对发现的一些严重违纪线索查得不深不透。三是执法手段不强硬。在违纪问题处理和收缴罚款上,很少使用“向社会通报审计结果、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冻结存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审计应有的处罚手段,使处罚对象认为违纪罚点钱就完事了,影响了审计权威性。如市教育局违规收费的问题,是年年查、年年有,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审计监督质量不够高。首先,审计结果不够客观。一些审计报告结论不够真实准确,甚至不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调查反映,审计人员在被审单位查出的部分违纪问题和金额,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审计执法带有人情味出现偏差。其次,审议建议不够恰当。一些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分析问题不够深透和准确,所提建议套话、空话多,没有实质内容和可操作性。再次是为政府经济工作参谋不力。目前我市审计机关依然是“就审计论审计”的思想框框,没有更多的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分析决策的背景,从机制、体制和制度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审计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审计工作人员和经费不足。市审计局现有干部职工22人,内设股室7个,其中行政领导8人,有的股室仅有一个人。为完成法律规定的经常性审计项目和上级安排的各项审计任务,审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审计质量有时就得不到保证,如有的审计笔录和审计文书上存在草率涂改的现象。由于没有学习时间,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目前,审计机关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的业务人员不多,以至对那些使用电脑管理财务收支单位的审计难以开展。同时人员和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审计执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有的审计项目反停留在查帐这个层面上,只触及皮毛,未触及实质,难以发现大要案线。致使审计监督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检查。

三、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审计监督水平。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全方位、高质量地做好审计监督工作。一是要把重点审计和全面审计结合起来。要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抓住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热点敏感问题不放,突出对财政收支、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金融机构及国有民营企业的审计。同时,要把所有使用国家资金、占用国有资产的单位纳入审计工作的视野,拓展面上审计,消除审计死角,规范经济秩序,遏制违纪违法和腐败行为。二是要把审计数量与审计质量统一起来。既要保证审计项目任务地完成,提高审计覆盖率,更要注重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益,确保审计结果准确无误,公正客观。三是要把审计执法与审计服务联系起来。一方面要严格依法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不搞关系审计和人情审计。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以处罚收缴为目的,而要重点在监督服务。对被审计单位违规及管理上的漏洞要帮助查找原因,采取积极的规范管理措施,进行跟踪防患服务,增强审计监督实效。

篇6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4号)等法规规章的规定,并经省政府法制办前置审查,为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管理,规范审查机构审查行为,提高审查效能,保证审查质量,现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审查机构的条件、责任和义务

(一)各审查机构的审查人员应配置齐全。审查机构中专职从事审查工作的审查人员数量不得少于各专业审查人员要求数量的50%。审查机构认定标准的未尽事宜,按照建设部第134号令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审查人员包括专职审查人员和兼职审查人员。专职审查人员是指仅受聘于审查机构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兼职审查人员是指从外单位聘用的非专门从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技术人员。

审查人员只能在一个审查机构从事审查工作。兼职审查人员不得审查与本人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企业完成的施工图。

(三)各审查机构的专职审查人员有注册执业资格的,其注册执业关系应注册到该审查机构。根据我省勘察设计注册人员队伍现状,已取得审查机构资质的专职审查人员注册关系转移的过渡期延长至**年12月31日。

(四)在过渡期**年12月31日前,申报审查机构资质认定的审查机构,有注册执业资格的专职审查人员必须同时提供注册执业印章或转移注册关系。

(五)根据建设部规定,审查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65岁,考虑到我省注册人员的实际情况,允许审查机构中建筑、结构专业的审查人员可各有1人超过65岁,但不能超过70岁,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六)各审查机构应加强对审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审查质量和审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业务能力不高或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审查人员应及时予以调整。

(七)审查机构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负责,承担审查责任,审查机构法定代表人对施工图审查全面负责,审查人员对其审查质量负相应的审查责任。审查人员在审查时,经其审查合格的施工图,仍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问题,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

(八)做好项目审查合格后的备案材料报送工作。在项目审查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审查机构应将审查合格书、审查合同、不良行为记录(如没有,应零报告)等材料报送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九)规范审查程序,保证审查质量。施工图审查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执业注册、签章等市场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政策性检查,提出政策性审查意见;

2、审查机构法人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个专业的审查人员并提出相关的审查要求,分专业进行审查,提出分专业审查意见;

3、进行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提出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意见;

4、进行抗震设计专项审查,提出抗震设计专项审查意见;

5、审查机构法人或委托技术负责人组织会审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审查意见,汇总形成审查综合结论意见,并向建设单位反馈;

6、审查合格的,审查机构将审查合格书等材料报送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审查合格书经备案后,审查机构应在全套施工图(包括须经审查的设计变更文件)的每一张图纸上按规定加盖审查机构审查专用章(由审查机构自行刻制);

8、审查不合格的,审查机构应当书面说明不合格原因,并将审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注册执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问题,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应当要求原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施工图报原审查机构审查。

审查合格书、审查综合结论意见、政策性审查意见书、各专业审查意见书、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意见书、审查意见汇总表以及不良行为记录单等式样由省建设厅制定统一的文本格式(见附件),自20**年1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通用。审查合格书应具有各专业的审查人员签字,经法定代表人签发,并加盖审查机构公章。

(十)审查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审查效能。既要提高服务时效,又不能降低审查质量。要在法定审查时限内,尽量缩短审查时间,缩短审查工作日,有条件的,也可组织审查人员上门服务。

(十一)各审查机构应建立健全审查质量保证制度和审查岗位责任制度,加强自律,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各专业的审查至少应有1人审查和1人复审,并应有完整的审查记录和签字,认真统计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并及时汇总,确保审查质量。

(十二)加强建筑节能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强制审查力度。审查机构要将建筑节能审查作为施工图审查的重要内容,严格进行建筑节能审查,落实建筑节能审查责任,把好建筑节能审查关。在审查过程中凡发现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应定为不合格设计,凡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一律不能审查通过,并按有关规定予以不良行为记录,及时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各市应定期组织本地区设计单位通报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设计单位的节能设计水平。

(十三)加强抗震设计专项审查工作。抗震设计专项审查工作是从源头上保证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重要措施。各审查机构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抗震设计作为施工图审查的重要内容严格审查。凡不符合抗震设防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抗震设计,审查机构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未经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不得进行施工图审查。

(十四)继续实行勘察文件前置审查制度,加强前置审查工作。勘察文件应提前送审,原则上由承担该项目施工图审查的审查机构进行审查。未经审查合格的勘察文件不得交付使用,设计单位不得将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勘察文件作为设计依据。凡依据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勘察文件设计的施工图,施工图审查机构不予审查。审查机构在审查中发现勘察质量问题,要及时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工程勘察文件前置审查不收费。

(十五)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审查机构应将审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或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不良行为如实记录,对一次审查合格率低的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情况等重大事项依照所涉及工程项目的管理权限,及时向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十六)审查机构应建立施工图审查情况季报、年报制度。为及时掌握施工图审查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准确评价全省工程勘察设计水平,各审查机构应当及时记录、整理审查项目的数据信息情况,向所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施工图审查情况统计报表》,抓好施工图审查数据信息报送工作。

(十七)认真做好存档工作。审查机构应当在审查合格后,对包括审查记录和审查合格书在内的全套审查资料进行存档备查,其中施工图应当至少保存至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一年以后移交建设单位。

二、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施工图审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并接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一)审查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的建设规模,实事求是地合理测算本地审查机构的设置数量,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审查机构认定初审及相关工作。

(二)省建设厅结合各市审查机构设置数量,对本省所需审查机构的数量进行测算、调整,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查机构条件,负责认定全省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并向社会公布。

(三)实施审查人员信用登记制度。对审查机构符合条件的审查人员进行信用登记,建立审查人员信用信息库,对审查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四)加强对审查机构审查项目的备案管理。

1、对审查机构在项目审查合格后报送备案材料办理备案手续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工作,并应在审查合格书上加盖备案专用章。未经备案的审查合格书不得作为申请施工许可证的依据。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时,应对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资格)等政策性审查内容是否符合规定进行核实。

(五)对于技术力量薄弱、无审查机构的县(市),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市区域内的审查机构在县(市)建设局(委)设立施工图审查受理窗口或者办事机构,县(市)建设局(委)应明确有关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本县(市)区域内施工图审查的受理和审查合格项目的备案工作,以提高服务时效。

(六)加强对审查机构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监管。

1、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审查机构的监督检查,每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次。我厅将对全省的审查机构采取项目调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审查机构及审查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罚,加大处罚力度。

2、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好准入清出关,对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及时报省建设厅依法撤销对审查机构的认定;要杜绝只追求经济效益不求社会效益和审查质量,甚至低价恶性竞争降低审查质量、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或不审查、对勘察设计存在的问题但不报告主管部门等不良现象。

3、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审查机构承接业务范围的监督管理。禁止任何单位未经认定或超越认定范围承揽审查业务。未经认定或超出认定范围从事审查的,所出具的审查合格书无效,由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审查机构收回审查合格书,并根据建设部第134号令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七)建立施工图审查不良行为记录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按分级管理的权限,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审查机构报告的不良行为记录和重大事项,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上报。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统一由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实汇总后于每季度末15日前报送我厅。我厅将对各市报送的情况,包括被处罚的单位及人员、不良行为记录、一次审查合格率低等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勘察设计单位资质等级动态管理的主要依据。

对不按要求上报不良行为记录和重大事项或故意隐瞒不报的,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依法进行处罚。

(八)实行施工图审查数据信息季报和年报制度。各审查机构向所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施工图审查情况统计报表》,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汇总后报我厅勘察设计与标准定额处。各市的季度统计报表应于季度末15日之前报送,年度统计报表应于下一年度1月10日之前报送。

三、关于审查任务的委托和承接

(一)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图审查,应当与审查机构签定审查合同,合同中应载明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载明国家规定的审查内容、审查时限。

(二)建设单位应委托本省的审查机构审查,特殊情况确需选择省外审查机构审查的,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应向项目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做好跨省审查项目的跟踪备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根据建设部的规定,省外审查机构进皖承接审查业务的,必须到项目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审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遵守我省施工图审查有关规定和地方标准,规范审查行为,保证审查质量。

篇7

【关键词】 合同;采购;审查;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采购的买方代表的是企业实施采购行为,货物的质量、价格等等关系到本机关或组织的利益,一旦忽视合同的审查和保管,直接危害到企业的利益。因此,在整个采购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不仅要审查供应商提供的物品是否符合要求,还要核实物品的质量是否符合采购标准,不能以次充优,滥竽充数。除此之外,还要审查供应商本身的资质,以及采购程序是否合法等。要做好采购合同的审查和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主体、标的、数量、质量、价格、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

(1)主体

在合同当中必须明确双方的基本情况和资质要求。如最基本的审查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地址、年检等基本信息,保证其基本信息准确合法。以明确供应商的资质要求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要求。

(2)明确物品的质量、数量、价格

明确物品的名称、数量、品牌、型号、质量、品质要求、价格、含税单价(税率明确)等要素,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还需要明确标的物的数量计算方法、执行的技术资质和要求。

(3)交付方式

交付方式包括了货物的交付方式,如由哪一方负责运送,承担运送费用,另一方如何配合等;还包括了价款的支付方式,即给付现金还是票据,何时以何方式给付等。

(4)违约责任

如果合同的一方发生了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违约行为,那么必须承担相应的违约后果。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违约后责任的承担方式和救济方法。

(5)争议解决条款

在采购合同的签订中,必须约定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的解决方式,“先小人后君子”,约定解决方法,一旦发生纠纷,就有了处理的依据。如约定仲裁庭仲裁或特定法院诉讼的解决方式。

二、明确对合同审查的内容范围

1. 基本内容的核对

对合同的审查,最基本的要求是审查合同的语句表达是否有错别字、是否通畅、是否有歧义,以及合同内容是否和竞标、补充约定的内容相一致;合同内容的约定是否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等。这项工作也许是最枯燥和乏味的,但却是合同审查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求。

2. 主体资格

审查合同的主体资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合同双方的基本情况。如供应商的营业执照、行业许可证明、签约人的身份资格等。第二,合同的签订符合法定的程序。像大批量的涉及金额比较大的采购合同需要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供应商,择优选择合格的供应商。为了防止商业贿赂等不公平竞争情形的出现和维护企业的利益,合法的程序才能带来实质的公正。

3. 履约能力

合同双方的履约能力是合同实质审查的重要方面。所谓履约能力,就是合同双方履行合同约定内容的能力。对采购方而言,主要是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授权,可以是概括性的职能授权,也可以是特别事项的临时授权。对供应商而言,主要是指供应商本身的经营状况,银行资信、审计情况等,以判断供应商的资产负债情况和产品质量担保情况。

三、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管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合同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在合同签订成功后,加强对供应商的督促,不断跟进合同的最新进展,对于需要按照样品或图纸加工的物料,如果存在加工周期长、监控过程复杂且变数多的现象,要求供应商提供进度安排,方便联络和协商,确保物料能及时运送。另外,要做好货物的验收和入库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和供应商沟通,协商解决的办法,使损失最小化。

四、合同审查及管理的后续工作

1、 合同的存档

首先,从合同的订立到合同的履行整个阶段中,做好一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合同双方的义务能很好的得到履行;另一方面,可以在发生纠纷的时候作为证据使用。其次,在合同存档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存档制度,不要根据个人的习惯随意留存合同。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或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合同的分类和及时更新、存档。第三,在合同的存档中,要做好核实工作,注意存档的合同具有原始的文件证明效力,印章签名清晰,不要出现存档文件是复印件或未经签署的文件等。

2、合同台账

负责采购的部门、机构或公司,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应建立合同的履约台账管理制度。详细的书面记录双方的履约情况,并配合保留履约的原始凭证。适当的时候,取得对方负责人员的签字盖章确认,以更好的督促合同的履行和提供救济的证据链条。

3、恰当的处理合同纠纷

若单位与供应商所签订的合同出现纠纷时,可先与供应商协商解决,以求尽快和平的处理,或者请第三方协调解决。若仍无法解除纠纷,则可通过法律途径或者由仲裁机关进行仲裁。

4、 管理人员要遵守合同管理纪律

人是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合同的签订人员与合同的审查管理人员都要遵守合同的管理纪律,不泄露合同内容,不私自更改合同内容,在合同签订及资料保管中充分考虑本机关和单位的切实利益,并妥善保管和维护合同。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构建;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21-02

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涵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虽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但没有明确界定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具体内涵,笔者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根据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证据的收集情况、悔罪态度等,审查其是否具有再次犯罪或者妨碍诉讼的危险性,以决定是否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一直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护的观念,加之司法实践中各政法机关将逮捕率、起诉率作为考核指标,办案人员往往是就案办案,构罪即拘、构罪即捕一直是一些办案人员的主导思想。笔者对扬州市一基层检察院的逮捕情况进行了统计,2008年的逮捕率为88.8%,近三年的平均逮捕率也达到了76%。而逮捕后,除侦查机关变更逮捕措施外,检察机关鲜有对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明确规定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并将审查的权利授予检察机关,为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带来机遇,同时使检察机关也面临着挑战。

(一)强化了法律监督职能。

近年来,检察机关如何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探讨的热门话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并将审查的权利赋予检察机关,为检察机关对审前羁押程序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有利于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的羁押,保障在押者的合法权益,强化了人民检察院在人权保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执行、变更强制措施进行监督,防止公安机关随意变更强制措施,出现关系案、人情案,维护司法公正提供了保障。

(二)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一项新的工作机制,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必然会面临一些困难。

1.人员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案件在基层,而基层检察机关普遍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困难。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要办理大量的案件,监所部门普遍人员配备较少,检察机关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落到实处。

2.审查程序如何进行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了对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但该条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司法实践中应由检察机关的哪个部门负责审查,审查的具体程序如何进行,审查的标准等未明确规定。虽然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开始尝试羁押必要性审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各地检察机关实际情况不同,在今后执法办案中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如何审查、由哪一部门来审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被害人权益如何保护

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对无羁押必要性的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对于解决一押到底,尊重、保障在押人员的人权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被害人尤其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的被害人权利是否会受到损害,变更羁押措施是否会引起被害人的不满,引发涉检上访事件发生,如何在保障在押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不损害被害人的权益?

4.检察建议如何落实

由于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羁押必要只有建议权,如果建议不被采纳,或有关机关不按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将如何救济,如何保障检察建议的刚性,切实保障人权,维护检察权威?

三、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构建

逮捕是一种为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因此它的法律定位只能是预防和程序保障,而不是预期的刑罚。逮捕是一把

刃剑,运用得当,能够发挥保障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功能;运用不好,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和危害[1]。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既可对权利进行救济,也是深化司法改革,落实、强化检察监督权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机制。但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还要具体细化。

(一)审查部门

从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不难看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为检察机关,但未明确由检察机关哪一部门负责审查。有人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是侦查监督部门。”[2]有人认为“公诉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有无继续羁押必要进行严格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3]还有人认为“由监所部门的驻所检察官根据在押人员的实际情况向办案单位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检察建议的工作机制。”[4]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检察资源条件下,侦查监督部门应对做出逮捕决定的案件尤其是可能变更逮捕措施的案件进行跟踪。公诉和监所部门审查案件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时,审查逮捕的理由是否有变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羁押的必要。如逮捕证据发生变化,或逮捕理由消失,公诉和监所部门应及时通知侦监部门,确无羁押必要的,可以建议释放或变更。监所部门应当及时提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间的相关表现,为侦查监监督、公诉部门做出是否建议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提供依据。

(二)审查阶段和期限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要经历侦查、起诉、审判等诉讼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法院判决前任何诉讼环节均有可能出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因此,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审查阶段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到法院判决前的侦查、起诉、审判所有诉讼环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多长时间内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时时审查还是定期审查,定期审查规定多长时间较为合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侦查机关有2个月的侦查时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因短时间内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全面了解,无法对其是否具有羁押必要性做全面的评估,因此笔者建议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羁押1个月后,对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较为合适。 (三)审查的标准和程序

逮捕的目的是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检察机关审查的标准应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逮捕措施不会妨碍诉讼的顺利进行。检察机关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要变更强制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即一是发现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二是逮捕后发现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但这种情况在审查逮捕时未被发现;三是逮捕以后患严重疾病,或者是在逮捕前已患病而在审查逮捕时未被发现的;四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羁押期已满,但案件尚需继续查证、审查的;五是对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5]。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具体程序可参照审查逮捕操作程序,即侦监、公诉、监所部门如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羁押必要,需要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由具体承办人收集无继续羁押的证据材料,提出建议,提交部门集体讨论,由检察长做出是否建议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

(四)补救措施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但该规定也留有遗憾:检察机关的建议如不被采纳或有关机关不将处理结果通知检察机关该如何处理?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威如何体现?检察监督权如何落实?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发出建议有关机关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应同时报上级检察机关备案,如建议不被采纳,应由上级检察机关通知同级侦查机关,保障建议的刚性,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检察权威。

四、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习,转变执法理念

此次刑诉法修改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检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新刑事诉讼法,理解、领会新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精神,准确理解强制措施尤其是逮捕的功能,严格把握逮捕条件,要转变重打击轻保护的观念,树立权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发挥刑事诉讼法律的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功能,有效防止对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侵犯,为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二)合理配备检察工作人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权利赋予检察机关强化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但基层检察机关

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尤其是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面临办案压力,监所部门人员配备较少,在现有的人员条件下,难以承担起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任务。因此,检察机关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检察人员,相应增加侦监、公诉、监所部门的办案力量,为检察机关顺利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提供人力保障。

(三)加强检察机关职能部门配合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一项新的工作机制,也是涉及检察机关多个部门的工作。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审查逮捕,对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理由最清楚,公诉、监所部门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的案件发展情况和在看守所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要充分发挥侦查监督、公诉、监所部门的协调、沟通,各部门相互配合、分段负责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四)化解社会矛盾,注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羁押必要性审查无疑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有可能损害被害人的利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是否会损害被害人的权利?是否会引发涉检上访事件?因此,笔者建议对涉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法律保护其他合法利益的案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后需要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及时与被害人沟通,赋予被害人相应知情权和监督权,将依法办案和化解矛盾结合起来,以维护在押者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切实防止因办案的简单化或逮捕措施变更不当而引发涉检上访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计划.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逮捕数量与逮捕率的理性解读[j].政治与法律,2006,(3).

[2]郑东.羁押必要性审查四项内容待细化[n].检察日报,2012-05-23.

[3]姚红秋,韩新华.审查起诉环节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构建[j].中国检察官,2010,(6).

篇9

一、加强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及时传达贯彻市纪委八届九次全会和全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责任的落实。强化政治担当,加强监督执纪,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年初我局调整充实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有效增强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强源头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完善落实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加大防治腐败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力营造高效廉洁稳定和谐交通大环境。于2月份组织全体职工签订了《遵规守纪承诺书》,对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内容做出公开承诺,要求干部职工对照承诺,提高自律能力。3月份,开展为期两天的廉政教育学习培训,邀请了县检察院、县纪委的同志进行授课,突出党风党纪,预防职务犯罪,以生动的实例给全体干部职工上了一堂廉政警示课,让党员干部接受了廉政教育、加强了党性锻炼。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注重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坚持领导带队上路检查,对容易出现公路水路“三乱”和群众反映较多路段进行重点监控。持续加大治超力度,实现交通、公安联合治超工作常态化,每周定期开展联合治超工作,有力打击了超限超载行为。今年以来检查大型车辆1000余台次,处罚超限超载货车220辆。开展了打击“黑出租”专项整治行动,查扣黑出租、黑班线31部。非法营运“黑”车明显减少,净化了客运市场,维护了市场秩序。

二、突出重点领域,建设有交通特色的惩防体系

县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交通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工程建设中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在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时按规定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招标,杜绝违规操作。二是严格投标企业资质,规定达到二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才可以参加投标,以防实力不强的企业完成不好建设任务,影响工程质量;三是与中标企业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安全施工合同》等合同的同时,签订《建设廉政工程合同》,规范企业行为。四是在工程质量监理中实行多方监理,互相监督。我们作为全县交通工程的主管部门,为各项工程聘请高等级公司进行监理,同时还规定各乡镇政府作为项目业主,派出人员对各自工程进行监理,交通运输局也派出专门人员实施监理,这样形成了各项工程三方监理的局面,互相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做到了工程全过程在公开、公正、透明情况的推进。

三、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效率

篇10

人民法院二审办案时间的规定

1.人民法院在二审中的办案时间。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特殊情况下可以经过特定程序再延长一个月,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对自己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有权决定具体审限。

2.人民法院在二审中的办案时间的起算。根据200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并于同年9月28日起施行的《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2000年《若干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第一审人民法院移送的上(抗)诉材料及案卷材料后的五日内立案。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可见,对人民法院在二审中的办案时间应作这样的认识:自第二审人民法院收到第一审人民法院移送的上(抗)诉材料及案卷材料后的第六日起,如案件不属最高人民法院办理,那么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或两个半月将案件审结,否则,即构成程序违法。

检察机关参加二审案件办理工作的规定

1.检察机关参加二审案件办理工作的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对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第二审案件,同级检察机关都必须派员出庭,并且,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在开庭十日以前通知检察机关查阅案卷。可见,检察机关参加二审案件办理工作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接受第二审人民法院的阅卷通知、查阅一审案卷并接受开庭通知、派员出席第二审法庭,其中,接受第二审人民法院的阅卷通知是检察机关办理二审案件工作的第一步。

2.检察机关参加二审案件办理工作的起算时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在开庭十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据此,检察机关参加二审案件办理工作的起算日期是从接到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开庭十日以前的阅卷通知之日。

3.检察机关的阅卷时间。显然,第二审人民法院只有在已经对二审案件进行立案后,才可能书面通知检察机关查阅一审案卷。因此,检察机关的阅卷时间实际上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办理第二审案件的审限的一部分。并且,从刑事诉讼法律条文本身的规定来看,这一阅卷时间至少有十日。

检察机关二审办案时间的现状

明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司法机关在二审中的办案时间的规定后,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检察机关在二审中没有独立的办案时间,其办案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是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限。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依法开庭审理的第二审公诉案件,自开庭十日以前向检察机关发出阅卷通知的第二日起,检察机关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期限,不计入第二审审理期限。2000年《若干规定》第九条也明确规定:“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不计入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期限。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一方面将检察机关查阅一审案卷的时间限定为七日,另一方面将检察机关查阅一审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从第二审审理期限中扣除。显然,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是从维护法院办案时间的角度出发对刑事诉讼法关于第二审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的突破,先不论这一规定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效力如何,姑且就这一规定本身给司法实践的指引、导向和规范作用而言,它直接导致了检察机关办理二审案件在时间上的不受限制性,换句话说,就是使检察机关获得了无限期办理二审案件的时间。因为,检察机关完全可以通过超过七日阅卷的方式使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发生“中断”,至于这种“中断”会持续多长时间,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未予以规定,因此,对这一时间的掌握完全取决于实际办理案件的检察机关。

立法应规范检察机关在二审中的办案时间

从客观上讲,刑事诉讼法在设计第二审程序时,仅对第二审法院办案期限进行规定,而未给予检察机关独立的办案时间,与其对第二审程序的功能设计是不相符合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第二审程序实行的是全面审理,并且原则上都要求“两造俱备,师听五辞”,显然,由于检察机关相对独立的级别设置,对一审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二审检察机关是不可能完全知晓的,因而如同一审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时需要法定的审查起诉期限一样,二审检察机关在办理二审案件时同样需要审查上诉或抗诉的期限。没有审查上诉或抗诉的期限,二审检察机关在客观上是难以全面掌握案情和充分行使二审检察职能的,而这势必直接影响到第二审程序功能的实现。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原则上给予检察机关七日阅卷时间,一方面,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至少十日直接相违背,另一方面也与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冲突。例如,对某些疑难、重大、复杂的案件尤其是抗诉案件而言,仅给予检察机关七日的阅卷时间是显然不够的。因为,在这一期间内,检察机关要认真查阅全部卷宗材料,要按照1998年《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对原审被告人进行提讯、复核主要证据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案件的书面审查意见即二审案件结案报告,制作讯问被告人、询问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和出示、宣读、播放证据计划,拟写答辩提纲,形成二审出庭意见,同时,案件的具体承办人在办理案件时还要严格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案件的办理流程的规定和本院制定的与此相关的制度管理性规定开展工作,如对案件进行逐级汇报,对抗诉案件向检委会作专门报告等。

针对检察机关阅卷时间超过七日的实际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又通过司法解释将超过的日期排除在二审法院的办案期限之外,将案件无限期地“流放”和“搁置”于二审检察机关。姑且不论二审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责任意识如何,单就这一做法给诉讼参与人尤其是诉讼当事人带来的影响而言,其最明显的不利后果是造成了司法机关对原审在押被告人的无限期“合法羁押”。例如,如果检察机关因为特殊情况把案件办了一年半载,那么,自一审时即被羁押在看守所里的被告人就得在里面“等待”一年半载,并且无法援引任何法律依据来要求司法机关对这种羁押措施予以撤销或变更。显然,这种无限期的“合法羁押”对被告人的伤害是巨大的,与刑事诉讼程序保障诉讼参与人尤其是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