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9 22: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谷雨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说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了,这首诗委婉地写出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到之后“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闭馐子赏跷?吹氖?端驮??拱参鳌酚咳胛业难哿保?掷镄屑洌??怂坪醢盐掖?敕直鹬?埃??执幼掷镄屑洌?叶恋搅俗髡叨耘笥鸭唇?度サ奈拗?氡?В??瘢?还善嗔勾永铎系摹断嗉?丁分型嘎冻隼础!拔扪远郎衔髀ィ?氯绻常?拍?嗤┥钤核?迩铩<舨欢希?砘孤遥?鹗且环?涛对谛耐贰!崩铎媳簧咸旄秤栉牟桑??咸煲哺秤枇吮?烁?????且晃痪?鳌;蛐硭?腔实壑凶钣形牟傻模?彩俏娜酥凶钣腥?Φ模??桓鋈吮患性诹礁隽煊蚶锩妫?欢ɑ崾艿缴撕ΑK?蔷?鳌??龉???凰?俏娜恕??恍椅娜恕K?乃?型纯嗖荒鼙环⑿梗?谑撬?椭挥杏眯醋鞯姆绞嚼磁判棺约旱耐纯唷
小时候,我因诗的韵律而学习诗,认为读诗是一种高尚优雅的事情,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本,并没有领会诗之意,所以我只是诗之芽。
之后,我因诗的意思、故事而学习诗,认为诗歌是人类最美好记忆的载体,但我只领会了诗之意,并没有领会诗之情,所以我只领会了诗之叶。
篇2
古色古香,汉语成语,拼音是gǔ sè gǔxiāng,意思是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出自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色古香成语的解释及近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古色古香成语的解释形容字画、器物等带 有古代的色彩、情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
古色古香成语的近义词古香古色 [ gǔ xiāng gǔ sè ]
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
琼楼玉宇 [ qióng lóu yù yǔ ]
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常用以指仙界楼台或月中宫殿。
雕栏玉砌 [ diāo lán yù qì ]
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古色古香成语的造句1、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古色古香的诗,来描写姥姥家那郁郁葱葱、茂盛青翠的树木花草。
2、行走在优雅古道,一路溜达着古色古香所给人带来的韵致。
3、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栋紧挨着一栋,古色古香,与石头砌成的拱桥相互辉映,人行其中,好像穿越到了古代。
4、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清明上河图,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房屋。
5、在落日的映衬下,古老的小镇更增添了几分妖娆与妩媚,那饱经沧桑的老街更加古色古香。
6、走过石墩,我们到了柳江古镇的中心,进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
7、九华山寺内的大雄宝殿,古色古香。
顶楼的琉璃瓦,宽深各五间。殿前院落宽敞,由门至顶共四层。游客可以在古树下停留眺望,一览山色。
8、一路沿巷子探寻,过街骑楼,重脊髙檐,透着一股沧桑厚重,廊坊河埠,临河水阁,流出一带古色古香。
9、火炉前有个古色古香的四脚小桌,颜色很陈旧了,但是桌子永远是干净的。
10、古色古香的房间里,大红的喜字贴的到处都是。
11、漫步街头,装潢考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古筝声声,茶道茶艺有声有色,品的是有钱和有闲。
12、墓地左边,并排树立两座古色古香的牌坊,寓意永彰叔度之贤德。
13、出了门,穿过街来到对面的居所,那也是古色古香的宅屋,里面却有个读私塾用的大堂屋,原来就是三味书屋。
14、昭通,一座不失现带气息却又古色古香的城市,安静地站在云南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15、古色古香的游船,在船桨的欸乃声中,咿咿呀呀,满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畅游在十里荷花,歌舞声色,纸醉金迷,粉脂香飘,娇娘声浪,秦淮河岸的琴韵里。
16、我们下了游轮,登上一艘文龙雕凤、古色古香的木质游船。
17、期间亭台楼阁,迤逦从容,使夜色下的开封显得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18、三桥景区的两岸,老屋河埠、石桥流水,有着浓厚的古色古香味道。
19、站在古色古香的有成桥上东望,九龙峰、云门峰拔地而起,两峰夹峙如门,此即黄山西大门。
20、夫子庙大成殿墙外的东西市场,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小店铺里,经营出售古玩玉器,文人书画、香袋玉佩,等工艺品。
21、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雕花漏窗阁楼,酒旗飘逸,牌楼伟岸,评弹雅韵不时地从楼宇茶馆中飘出,丝丝入耳。
22、两边的木制建筑虽然古色古香,透着一些赭红的色调,但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实并非年代久远,更没有一点儿斑斑驳驳的痕迹。
23、鲁迅的故居简朴,自然,又有些许古色古香,无论是哪一处的故居,给人的感觉皆不是奢侈而豪华的,是一种舒畅而清新的美妙感受。
24、在绿树环绕,风车路灯以及周边同样古色古香的灰瓦粉墙明清建筑的衬映下,更显得雄伟壮观了。
25、高大巍峨,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金黄色琉璃瓦红色廊檐的、古色古香古代宫殿阁楼形状的龙腾阁。
26、井边是一排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顺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转过楼角,便是伏波宫了。
27、小桥流水河岸两边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仿宋建筑挤挤挨挨鳞次栉比,酒旗茶牌招摇飘逸。
28、古色古香的飞檐峭壁的仿古过街楼建筑下停满了一辆辆小卧车,墙角边的芭蕉树紫藤花像风铃般摇曳着身子。
29、氽来钟阁古色古香,表现出古代工艺建筑的特色。
篇3
关键词:中古佛经 词语考释
中古汉译佛经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这些词语曾经是汉语词汇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佛教经义和促进人们的日常交流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近十年来,有较强口语性的中古汉译佛经的语言学价值已逐渐被相关的研究者们所认可。佛经词语的考释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有待考释的词语仍不在少数。因此,本文选释了常出现在中古佛经中的“拘”、“毁犯”、“侵损”、“弥覆”和“羸损”这五个词语,并对其得义之由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另外,由于《汉语大词典》有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纂宗旨,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备的一部大型辞书,本文即主要以之为参照,对《汉语大词典》做出相应的补充,以供辞书编纂者和汉语史词汇研究者参考。佛经引文均据《大正藏》,T后面的数字表示引文所在的册数,p后面的数字表示引文所在的页码,a、b、c分别指上栏、中栏和下栏。
一、拘:指因腿脚不能伸展而行走不便
1.盲者得视,聋者得听,拘得行,病者得愈,痖者得言,狂者得正,偻者得申。若被毒者,为毒不行。百鸟禽兽相和悲鸣。妇女珠环相作声。当尔之时,见此变化,莫不欢喜。(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第八卷)
2.盲视聋听,痖言跛行,病愈狂正,拘得伸。诸被毒螫,毒螫不行。裸者得衣,贫者得财。飞鸟走兽,相和悲鸣。(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上卷)
3.尔时三千大千国土,诸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伛者得申,拘者得手足,狂者得正,乱者得定,病者得愈,饥渴者得饱满,羸者得力,老者得少,裸者得衣。(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第一卷)
4.若婴儿童子壮年耆老,聋盲痖、癃残拘、疥癞痈疽乃至四百四病,以陀罗尼力作大医王,现病人前,为说种种诸治病法,各得除愈。(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中卷)
按,“拘”之词义,《素问・生气通天论》:“短为拘”王冰注:“缩短故拘挛而不伸。”故“拘”有挛缩不伸之义。双音词有“拘拘”,《庄子・大宗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体拘挛也。”成玄英疏:“挛缩不申之貌。”“” 之词义,《玉篇》:“跛,不能行也。”又《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也。”王冰注:“,谓挛,足不得伸以行也。”故“拘”连用,指因腿脚不能伸展而行走不便。是词《汉语大词典》失收。
二、毁犯:违反、违背
1.昔有比丘,精进守法,少持禁戒,初不毁犯,常守梵行,在精舍止,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第六卷)
2.时彼父母为此女故,造僧伽蓝,又请诸比丘尼共住寺中。时长者女于戒律中有少毁犯,诸比丘尼驱令出寺。心怀惭愧,不能归家。寄住他舍,生大恚。(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第六卷)
3.须菩提,阿惟越致常行十善而不毁犯,常于梦中守行十善,教人令行。见人行者,代其欢喜。以是像貌具足,知是为阿惟越致菩萨。”(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第十二卷)
按,“毁”的词义,《说文解字・土部》曰:“毁,缺也”,段玉裁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由此“毁”引申有“破、坏”义。故《孝经・开宗明义章》“不敢毁伤”陆德明释文引《仓颉篇》注曰“毁,破也”。又《小尔雅・广言》注:“毁,坏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杜预注:“毁则,坏法也”。用于破坏法则、禁戒时即义为“违反、违背”。“侵”的词义,《说文解字・犬部》曰:“犯,侵也”。由“侵”引申为“抵触”,见《玉篇・犬部》:“犯,抵触也”。由“抵触”引申为“违反、违背”,《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陵政,则杜之”郑玄注:“犯令者,违命也”。又例六“终不毁犯(如是禁戒)”与下文“不能破四禁”对应。综上可知“毁犯禁戒”既是“破戒”,故“毁犯”意为违反、违背。是词《汉语大词典》失收。
三、侵损:损伤、损害。
1.若有困厄依恃他人,乃至一念尚应报恩,况复多时受斯重恩?而不能报,反生贼害,岂当不受如是报也?如人热时止息凉树,是人乃至不应侵损是树一叶。受恩不忘亦复如是。(三国吴支谦《菩萨本缘经》下卷)
2.比丘如是思惟:众生已侵恼我。众生虽侵损我,我法不应报。我若恼众生,则为自损。(姚秦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第十六卷)
3.又解脱者名曰无病。所谓病者,四百四病及余外来侵损身者。是处无故,故名解脱。无疾病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经》第五卷)
4.施主虽无厌,受者应知足。如何侵损,他家财物竭尽,我等以食分与之,犹复割夺。(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第十卷)
5.善男子,如师子王所住之处,一切禽兽不得侵损一切苗稼。菩萨亦尔,国土聚落居住之处,外道禽兽不能损侵善法苗稼。(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等译《大乘宝云经》第三卷)
按,“侵”有损伤义。《文选・嵇康》:“一怒不足以损性。”李周翰注“侵,损也”。又《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侵,伤也。”又《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成玄英疏:“侵,伤也。”“损”亦指损伤,如《广韵・混韵》:“损,伤也”。故“侵损”是有两个词义相同的词根构成的双音节词,义为损伤、损害。是词《汉语大词典》失收。又有“损侵”,见例5,义同“侵损”,《汉语大词典》亦失收。
四、弥覆:覆盖。
1.十五,沸星下现,侍太子生;十六,天梵宝盖弥覆宫上;十七,八方之神奉宝来献;十八天百味饭自然在前。(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上卷)
2.十五,沸星下现,侍太子生;十六,释梵宝盖弥覆宫上;十七,八方之神捧宝来献;十八天百味食自然在前。(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上卷)
3.其池岸上有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4.尔时,帝释遥见佛来,即于妙胜殿上敷置众宝师子之座,以万种杂宝而庄严之,万种宝帐弥覆其上,以万宝网而绞络之,次上万种众妙宝盖。天缯杂宝,以为垂带。万种璎珞而庄严之,万种宝衣以敷座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卷)
按,“弥”有覆盖义。如《文选・司马相如》“罘网弥山”郭璞注“弥,覆也”。又《文选・张衡》“弥皋被冈”薛综注“弥:犹覆也”,李白《大猎赋》“弥峦被冈”王琦辑注亦引《西京赋》薛综注。“覆”的词义,《说文解字》释义:“也。一曰盖也。”“弥”与“覆”均有覆盖义,故“弥覆”为覆盖之义。这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是词《汉语大词典》失收。
五、羸损:身体病弱。
1.大仙当知,我年朽迈,身力羸损,家贫空乏,困于仆使。若欲满我本所愿者,幸可惠施二奴仆使。(三国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第二卷)
2.是时众生一切心中无有善愿,是故常闻地狱声、畜生声、……种种工巧疲厌声、疾病患苦羸损声。是时众生各各常闻如是等声。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第六卷)
3.(迦叶菩萨)复次:“世尊,世有病者,身体羸弱,若偃若侧,卧着床褥。尔时家室心生恶贱,起必死想。如来今者亦复如是。当为外道九十五种之所轻慢,生无常想。(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经》第十一卷)
4.“善男子,诸佛如来无有饥渴大小便利,身无羸损疲乏病苦,为众生故现行乞食。然诸众生谓如来食,而诸如来实不食也,示现教化诸众生事,于一切事无所分别自然成故。”(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法集经》第一卷)
5.我昔曾闻诸佛世尊用一衣一食住,过恒河沙劫一加趺坐,亦过恒河沙劫。而身无羸损,力无疲倦,唯为怜诸众生故。所以者何?欲令众生咸皆安住如实法中,复令众生悉得真法。是故如来方便示现譬喻言说耳。(隋那崛多等译《大法炬陀罗尼经》第十卷)
按,“瘦”的词义,《说文・羊部》:“羸,瘦也。”由“瘦”引申为“弱”,见于《易・大壮》:“羸其角”焦章句“羸,弱也”,又见于《左传・桓公六年》:“请羸师以张之”杜预注和《国语・周语中》:“此羸者阳也”韦昭注。又有“劣”义,《礼记・问丧》:“身病体羸”陆德明释文“羸,劣也”,亦见于《淮南子・主术》:“夫载重而马羸”高诱注。“损”的词义,《说文?手部》:“损,减也”,可知损的本义是减损,当用在身体时,则指身体虚亏,例如:《汉语大词典》“损”字条举嵇康《养生论》例。又有“损瘦”,《汉语大词典》释义:“犹消瘦;瘦弱”,并举晋张敏《神女赋》例。[3]故“羸损”指身体病弱。是词《汉语大词典》失收。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六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2].(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3].(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4].(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5].(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6].(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篇4
【关键词】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1.1 强化诵读。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古诗词,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章,在古诗词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1.2 古诗文,不仅要吟诵,而且还要识记。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以其凝炼生动的词句,优美和谐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语汇,充沛真挚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享誉世界,那些精确、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应时刻给学生“传达”这些意识和观念,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当然,古诗文的背诵对一个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我们除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要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和意识、调动其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积极性外,还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班级的“每日一诗”、学校的“赛诗会”、开放性口试等形式,都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辅以科学的记诵方法的指导,如:反复诵读助记法、长文短学法、结合语段重点语句助记法、借修辞手法助记法、借表达方式助记法、抓内容要害助记法、抓行文思路助记法、情节导记法、名言警句导记法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和习惯,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
2 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
2.1 古诗词的理想教学。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跌宕,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诗词文本和生命灵魂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把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融进日常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素养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只有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才能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理想的古诗词教学要求师生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古诗词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才能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2.2 多角度切入教学。在诗词教学中,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审度并掌握古诗词的规律,立足于文本,做到突破语言外壳,进而对古诗词的字句进行细细推敲和琢磨,与古诗词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达到共鸣,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美妙境界。
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进行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通过和现代语言的对照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精妙词汇,对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也能有更深刻的领略。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当古诗词通过字音的变化而形成音律,古诗词的美感将得以发挥。
篇5
一、读书悟,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古诗词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渐进诗歌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诵读方法:范读与仿读。课前,教师范读或播放教材录音带,扫除文字障碍,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每一首诗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让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仿读,确定诗词的情感基调,感知形象美。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指导学生把重音放在“予独爱”三字上,且稍放慢语速,这样诗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就表现出来了。
学生在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应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述之情的契合点,恰到好处的点拨激起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写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几只小船在抢着往前划,而正在沙滩上休息的一群鸥鹭受惊起飞的画面,则一群沉醉不知归路的好友互相追逐嬉戏之乐也可知了。
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迪真理。学生在体验了诗词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反复品读,悟出诗词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学生的审美才能从“体验”的层次上升到“鉴赏”的层次。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再现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后,再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诗人们所表达的感情。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中写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学生反复品读,从对比中悟出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领悟到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愤,也理解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二、讲中背,不失人文色彩
说到背书,学生就头疼,尤其是初二初三的文言文,篇幅较长,学生还没有学就开始打退堂鼓。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化大为小、各个击破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如果段落较短,但里面却有长句,那就先让学生花三十到九十秒钟的时间把长句背下来,剩下的就好解决了。如果段落较长的,就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它分层。根据每一层的长短给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读,然后背诵。在这样的强制训练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在预订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成功的感觉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后面的环节就好操作了。这一段的几层都背下来之后,又给出两至三分钟的时间读背整段。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准备,因此,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而对少部分强记能力稍微弱的学生,允许他们半看半背。再要求他们课后读几遍,趁热打铁,把课文下面的注解读熟。
要想在考试中多得分,做到这些还不够,因此记忆有遗忘的规律,同时中学生又有贪玩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背书进行到底:即要求学生课后任意找个时间到老师那儿背,背完课文教师还要抽查学生对注解的把握。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还根据中学生好胜的心理,规定背书日期,设立“背书能手奖”。这样的引导和把关,帮助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篇6
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垂钓》 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
4.《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 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5.《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当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条青溪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篇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唐·柳宗元《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宋·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4、宋·苏轼《西江月·梅花》
篇8
2、用法:一般作谓语、定语。
3、例句:父母双双惨死之后,剩下了一个孤独无依的他。
4、同义词: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影只、孑然一身。
5、反义词:儿孙满堂、济济一堂。
篇9
1、生命教育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亲情观念教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爱惜粮食教育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勤奋顽强教育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时间观念教育
《明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人际关系教育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7、进取精神教育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坚强意识教育
《梅花》
篇10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本文将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几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诗人、词人借雨抒情。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坡。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