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13 19:0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说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说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16-03

当前说课已逐步成为考核教师业余能力的重要手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说课能从一个侧面较好的反映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一般说课时间为15分钟左右,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课题说清楚,并富有创意呢?

一、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教学过程四个基本环节,有的老师在这些环节中或者次序调整或者加入一些内容如说教材整合、教学板书、设计感悟等,以期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谈谈自己说课的体会。

1.说教材。说清要讲的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四课内容,第一单元的内容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属于历史重大变化的交叉点。纵向看明清活跃的儒家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对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近代的革命志士又从中受到启迪。横向看,与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思想又有着异同。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根据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安排:

知识目标:列举明清主要的思想家及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把握儒家思想发展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概括。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列举明清主要的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规律。

4.内容整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做了如下的整合,以适应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在讲授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时,以讲授王夫之为例,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分析王夫之思想分析为例,接着展示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5.教具准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6.课时安排:《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内容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思路决定出路,理念支配结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决定其课堂效率高低、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方针,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中心目标巧妙的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以史料探究法锻炼学生阅读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学生研读史料,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感性引向理性;“学贵有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疑讨论法的运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分组合作法、研究讨论的方法,自主寻求答案,在自己原有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及语言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在认知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要求老师通过讲授点拨法不断引导学生走近史实。在运用设疑讨论法时要特别注重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地创设、知识地迁移、问题地拓展、活动地安排、练习地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说学情和学法

掌握将要教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和原因、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

1.学生的理特点:学生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决定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稳定,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学生学习事半功倍的基础。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从感性逐步转化为理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概况性、自觉性得到很大提高,学生能够逐步的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但是易激动走极端。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教学方法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老师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2.学情分析:

(1)学习顺利分析。《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情分析如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代表性儒家大师及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和理解,熟悉各个时期主要儒家代表人物的主张,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是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并且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在带领学生分析史料,并锻炼学生探究史料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学习障碍分析。学生在文言史料解读以及全面看待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还存在障碍,不能准确的理解明清之际儒家的主要思想,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关键文言史料的理解和解读不清,从而对主要儒家思想把握不准。在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还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部分知识学习时存在着割裂的现象,加上学生这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不够成熟所造成的。

3.学习方法分析: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本节课可以采用资料查阅法、比较法、小组协作法、归纳法等,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这一思想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通过“引”“研”“比”“评”“升”五个环节设计内容。

1.引。导入环节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这节课的导入笔者选取的是学生熟知的《鹿鼎记》里一段黄梨洲与韦小宝关于黄宗羲民主著作的对话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几乎都知道《鹿鼎记》里的人物,但学生往往不清楚文学小说和历史真实的联系。

2.研。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研读有关李贽的相关史料,并以“穿越”的形式,借韦小宝之口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老师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讨和回答,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有关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王夫之,从王夫之的生平到主要能体现王夫之主要思想的史料研读,全面的掌握王夫之的思想内涵及影响,为学生分析黄宗羲、顾炎武提供范例,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研读史料,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3.比。学生通过上面自己的分析对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自我学习情况如何?为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也为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设置了“比较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并能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评。在“评”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学生评价思想家的思想及探究儒家思想演变规律是怎样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能够整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全面的看待儒家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它所体现的历史意义,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及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升。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最后的升华环节,是把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总结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时,为更好的学习近代史相关内容,明确民主思想的影响,总结如下:“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的隆隆炮声,唤醒了一些知识分子尘封的历史记忆,近代的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才深深想到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价值,他们受到启发,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寻找历史依据。所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但它对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弊端的无情批判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好的结束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在一段《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当中结束,进一步营造情景,引入遐想,即:“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五、设计感悟

1.成功之处:

(1)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鹿鼎记》里的片段引入,以流行的穿越剧的形式,充分利用虚拟历史联系主要思想家。

(2)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并带领学生分析、采取读取史料―研读史料―总结史料的模式进行。

(3)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学习中。

2.不足之处: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六、说课中的误区及反思

1.说课前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准备。教师的说课是否精彩,往往决定于课前的准备,很多老师在准备说课时仅仅把说课当作对教案的复述,这种情况造成教师说课定位不准,材料收集不足的情况,没有课前充足的资料准备,在说课时往往缺乏厚重感。这就需要老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并能正确的解读课程标准,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教材内容。除理论准备外,还需对所教授班级的学生情况有深入了解,如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学习态度习惯等。通过这两方面的准备,才能为好的教学设计提供前提。

2.说课是创新教学设计的展示。创新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理念、学情掌握及教材内容的再次升华,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导入不宜求新求异。有些老师的导入设计过于求新而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现脱节,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在导入环节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而学生往往忽略内容进行设计,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与本课内容的联系,做到贴切自然,不做作,一般导入方式有歌曲、故事、谜语、视频、问题等方式,一般这些设计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带有直观性、形象性、目的性、思辨性等特点。

其次,创设情境要真。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及环境对个体的言行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历史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在创设情境时一般采取播放、展示图片、展示史料等手段,而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更好的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篇2

高考真题再现

《2013福建省高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25.(15分)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

甲:Mg(NO3)2、NO2、O2 乙:MgO、NO2、O2 丙:Mg3N2、O2 丁:Mg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得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

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取器连接后,放人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 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________

② 称取Mg(NO3)2固体3.79g置于A中,加热前通人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________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 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未见明显变化。

④ 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 . 0g

⑤ 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人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 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_______是正确的。

② 根据D 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因为若有O2,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侧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里进一步研究。

一、考点分析

本题为化学实验综合知识题,首先这道题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题目分成三段,从“化学实验问题与猜想的提出化学实验过程化学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出题的模式为语言叙述和图形结合,有一定的文字阅读量。要求考生对文字、反应装置图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2013年的实验综合题同往年相比,题目略有变化和创新,以往四年的高考实验题主要注重化学实验前、实验后的考查,2013年的实验题除考查化学实验前,实验后的分析,加大了实验过程的考查力度,更强调了化学实验过程的分析,即加大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实验的过程。这也是2013年的实验题的一大亮点。本题考查Mg(NO)3加热分解后的产物的探究,以及实验基本操作。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守恒规律的应用,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物质检验中的排除干扰问题等。考点多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考题将多个实验操作综合起来考查,试题立足基础,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不难,但依然体现学生实验能力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课改实验化学科命题策略。

二、解题思路的分析

(1)第一小题四种猜想的判断:Mg(NO3)2中Mg、N、O的化合价分别为+2、+5、-2价,NO2、N2、Mg2N3中氮的化合价分别为+4、0、-3价,O2中氧的化合价是0价。故甲、乙、丙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有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特点。而丁猜想只有化合价的降低,没有化合价的升高,该猜测不成立。

(2)第二小题最后一个装置中有气泡,说明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N2将装置中的空气赶出的目的,是防止对分解产物的O2的检验超成干扰。加热操作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着重考查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

(3)第三小题中①Mg(NO3)2易溶于水,Mg2N3能够与水反应:Mg2N3+6H2O=3Mg(OH)2+2NH3,MgO难溶于水。将固体溶于水,未见明显现象,故乙猜想正确。

②中Na2SO3为弱酸强碱盐,溶液颜色退去,说明氧气能够氧化Na2SO3为Na2SO4,明确这一实质后不难写出化学方程式:2 Na2SO3+O2=2 Na2SO4。

最后未检验到氧气,则是由于NO2、O2与水共同作用可以产生HNO3,被NaOH吸收,导致无法检验O2的存在。

三、思维方法分析

本题以考查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思维方法为主线,以化学的学科知识为载体,体现了形象思维、类比推理、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本题对Mg(NO)3加热分解后的产物的探究,对这一问题提出四中猜想,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以考查学生的拓展化学学科知识,和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此题的设计别注意实验报告的严密性,在最后还有交代“③ 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里进一步研究。”

这道题思维量较大,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同时,结合题干中实验过程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很好的体现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例占整份试题中的60%以上,由此“思维能力”成为了2013年高考化学的关键词。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对在定性实验中物质的相互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创新之处,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1.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考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解题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实验题的解题中就出现了“分水岭”。基础较好的学生仔细审题,是可以做出的,基础较差的甚至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做实验题首先要克服的是畏难情绪,考生答题表现出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而且三科理科综合,前面的种种“拦路虎”,使得不少学生解题时间不够,不少学生首先选择放弃作答。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多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给学生精选习题进行训练和适当的拓展延伸。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训练",来规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多给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既能感受到动手的乐趣又能得到化学素养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2.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最近几年的高考实验综合题命题方向和特点,尤其注重体会思想和观念思想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思维方法的培养。本题高考实验综合题中,除了考查学生掌握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要求和过程,以及了解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必要性。还着重考查掌握如何得到科学准确的化学实验结果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化学实验思维体系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及感悟

总之,2013年化学实验综合题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我们在今后的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注意落实以下几点:

1.夯实“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从文字、图、表等情景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