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危害范文

时间:2023-03-30 02: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危害

篇1

这个民主大众化的网络可不是轻而易举就得来的。它是由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贝纳尔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于1989年发明的,他当时的设想是建造一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以平等原则相互交流的平台。然而,他的这一设想正在受到来自电信和电缆公司以及其他网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威胁,因为他们都想强制实行一套新的收费制度,造成各个网站之间高低贵贱、等级分明的体系。那些主流大公司所拥有的网站将付得起这些新的收费,可是平头百姓们的小人物网站则有可能被排挤在外。

一向为人低调的蒂姆爵士近来却开始大力支持“网络的中立性”(net neutrality), 呼吁所有网站继续保持网络上的人人平等原则。蒂姆爵士当年创造全球资讯网时,正是有心采取了一种分散的建构,使得任何拥有一台计算机的人都能够上网,并收发信息。

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开放式结构,才使得利用互联网的商业交易和通讯活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05年,重组后的AT&T公司当时的总裁突然大发牢骚,说他搞不懂为什么那些网站可以 “白白使用我的通讯管道”,这一下可像炸了马蜂窝,一时间令虚拟空间再也无法风平浪静。网际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们要求对网站收费,因为网站是靠网际网络才拥有了顾客群。那些付不起新费用的网站只能以更慢一些的速度上网了,甚至也许根本就上不了网。

一旦互联网成为一个等级社会的话,那就会在许多层面上造成危害。例如,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因为他们不喜欢某些网站的政治观点就关掉网站。即便网络服务提供者们不以网站的内容为由而有所歧视,网络使用费的收取必然会自动排挤、孤立那些比较小、比较穷的网站。

想象一下在线视频的情况就知道了,高速联结存在与否可是在线视频的生命线。现在,网络使用者可以在网上观看BBC全球台这样的频道,这些可是他们家里的有线电视都不提供的节目,而且,他们还可以打开像这样的视频论坛或站点,甚至可以把自己创作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上去。一旦实行阶梯式收费政策的话,那么,网络使用者可能只好从几大主流频道获得视频了。

蒂姆爵士预计,未来还会出现不少重大的网络创新,其中许多都牵涉视频。他认为,有朝一日,人们将能够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或者在政治抗议活动的现场用自己的手机拍下照片,并把这些照片重组,创造出还原现场的三维影像。可是,这类的发明创造很可能会受到高速连通费用的阻碍,因为传送视频影像都必须要走这些高速连通。

反对网络中立的公司一直以来都企图误导大众,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给网络放开手脚”这种口号看起来很像是一种大众的需求,是要保护网络维持现状。可是实际上,他们所极力主张的却是叫政府松开手,不要再保护网络了,这样他们就可以亲自下手宰人了。

篇2

关键词 网络成瘾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106-02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到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可能会沉迷于网络,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

一、网络成瘾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1.荒废学业。有些网络成瘾的学生为了上网会想方设法的旷课,他们缺乏正确的观念和意识,整日整夜的上网。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学期末可能会考试不及格、留级甚至退学等。白白浪费了美好的青春时光,荒废了学业。

2.影响人际交往。学生在网络中得到心理满足,得到认可,会越来越封闭,表现为与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

3.影响身体健康。网络成瘾,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不活动,缺乏适当的锻炼,会使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不仅会导致忧郁、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还会造成视力下降等。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都极为不利。

4.影响心理健康。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集体观念淡漠,容易自我虚化,整天想入非非,心理不健康。网络的虚拟世界给这些学生带来了极大地心理满足,使他们对网络更加沉迷,从而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导致脾气暴躁,沉默寡言,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此外,网络成瘾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躁的情绪。更为甚者会导致失眠、思维迟钝、抑郁等症状。这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5.影响家庭。家长花钱供孩子读书,但是有些学生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大肆的挥霍时光,给父母的心灵带来了创伤,给家庭带来了阴影。而且网络成瘾的学生为了支付高额的上网费用向父母要钱,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6.危害社会。网络成瘾的学生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可能会为了筹集到上网费用不择手段,危害社会,比如进行敲诈勒索、偷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解决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强化干预。强化干预分为两种,一是奖励,一是惩罚。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如果发现他们有减少上网的倾向时,学校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表扬。倘若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网络里越陷越深,就一定要给予处罚,比如记过处分等,及时的纠正错误,以防他们越陷越深。

2.教师要加强网络思想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或者社会上的诱惑没有分辨能力,极有可能犯错误。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搜集学习资料、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提高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正确使用网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网络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转移学生的兴趣。由于网络成瘾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成绩差,对学校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把兴趣从虚拟网络世界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他们的生活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以此促使他们的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对那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灵活性和聪颖度并不逊色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与他们肯定,找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帮助网瘾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渐地使之产生自信心。

5.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安装互联网呈现激增态势,很多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网络,并对网络的使用十分熟悉。作为家长,要时常提醒孩子适度上网,严加管教,杜绝孩子网络成瘾。当学生进入学校后,缺少了父母的监管,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为网瘾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学校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成瘾的迹象,在对学生长时间上网的行为制止的同时,还要与家庭多沟通,共同监管学生上网。学校要提醒家长在学生假期回家后,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放任了学生上网的行为,此外,还要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乱花钱,从而会减少上网所花的费用,降低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杜绝染上网瘾。因此,加强对学生网络成瘾的管控,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总之,要杜绝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学生使用网络要适度,要正确地使用网络,让网络带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进步,让学生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预防;家庭教育;学校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23-01

互联网能让青少年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有利于青少年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造潜力的激发。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青少年学生成为“低头族”,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就青少年的成长来说,网络成瘾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迷于上网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冲击。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化身成绝顶高手,在网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这种性质的网络沉溺有时是家长和教师说破嘴皮也难以挽回的。还有一些本身对学习存在抵触情绪的学生,将上网宣泄作为减压方式。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交友”,或者利用网吧玩网络游戏,有的还把周末时间用来与网友见面,或在家里研究游戏技巧。这样,浪费大好的学习时光,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不健康的网站对学生思想成长造成冲击。互联网世界也充满着陷阱,一些犯罪活动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比如跨国诈骗。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网站不计其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也藏身其中。一些网站传递的不良信息很容易使青少年受到毒害,有些青少年因为好奇却又自控能力差,沉迷于不健康的内容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虚幻网络有时对学生造成精神伤害。有些青少年在现实中是家长口中的好孩子,他们积极向上、待人友好、踏实本分,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消极、颓废、和杂乱无章。这种虚拟人格若固定下来,并通过网络不断强化,往往就进入潜意识,导致部分青少年经常出现与现实形象大相径庭的行为,形成巨大的人格反差,逐渐形成“网络双重人格”,造成人格分裂。

二、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对策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更加严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全社会还没有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前,家长和W校应该承担起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主要责任。

(1)在家庭教育方面,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关键。家长应该花时间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给予孩子所需所想的理解与安慰。在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上,家长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1)正视网络,科学引导。要帮助孩子解决网瘾问题,家长就要学会上网,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和监督人。家长要引导孩子浏览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站,把握孩子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孩子自控力较差,父母需要适时提醒,督促孩子做到上网有度,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浏览不良信息。2)转移视线,提升自信。家长应当肯定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音乐会、美术馆,并适当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遇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其合理的建议;寒假暑假可以陪孩子外出旅游,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家长还可以在社区组织有益的网络竞赛,通过家庭比赛和交流,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

(2)在学校教育方面,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根本。1)落实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回归课堂。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大多是因为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挫败、压抑的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失望。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从虚拟网络回归课堂。2)建设校园文化,让青少年爱上学校。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教化、辐射、陶冶和激励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比如举办英语节、艺术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与互联网有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经典名著阅读小组。要有意识地让青少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避免青少年被网络锁定。3)加强辅导干预,让青少年心理正常。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要开设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对有网瘾症状的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要通过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帮助青少年尽快摆脱网瘾,回归正常的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问题。网络成瘾毁掉的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在和未来,更是他们的家庭。但如果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被新技术甩在身后,那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危险。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规范管理,趋利避害,给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海丽.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丽水学院学报,2008(01).

篇4

>> 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及其治理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法律规制分析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 治理网络谣言 法律如何亮剑 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谣言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网络谣言的法律成本 网络谣言的治理分析 依法治理网络谣言的必要性 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认清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 网络谣言的内生路径及治理对策研究 微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网络谣言公关治理研究初探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9/23.

[3]袁国礼.知名网络爆料人周禄宝被批捕[N].京华时报,2013-08-25(5).

[4]网络公关曝出“黑色利益链”[N].中国企业报,2010-11-10(2).

[5]陶禹舟.刑拘网络谣言“推手”,杨澜叫好[N].新民晚报,2013-08-22(3).

[6]宋识径.“中石化女处长非洲牛郎门”造谣者被刑拘[N].新京报,2013-08-26(3).

[7]孙万怀,卢恒飞.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J].法学,2013(11):3-19

[8]张海林.网络谣言“罪与罚”[N].瞭望东方周刊,2013(33).

[9]李恩树.“谣翻中国”者为出名挣钱,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N].法制日报,2013-08-22(2).

[10]盖幸福.圣元乳清来源揭秘,早熟事件圣元损失超20亿[N].齐鲁晚报,2010-08-17(3).

篇5

小朋友们,玩多了电脑游戏会上瘾,沉迷于网络,还会天天心不在焉,天天都想着游戏的事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作业质量下降,影响力视力,还影响了智力。以后什么事也做不了。

我还在电视上看见了一些节目,说:“中学的哥哥姐姐中有极个别的都迷上了网络游戏。因为沉迷于网络,所以逃学,不回家……”我觉得玩电脑最好就玩几十分钟,娱乐一下就行了。不要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这样会毁了你的一生。到网吧里去也不好,花的都是真实的钱,玩的却是虚拟的。

我们可都不要沉迷于网络哟!

篇6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 认知过程 行为特征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计算机发明及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体现,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在为其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心理沟通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依赖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特点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使用电脑,并成为网络的主要受益者。但作为具有特定发展特点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点的网络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granic & iam-ey. 2000)。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olson, 1994)‑也有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的知觉( peioeption of reality)、自我感( sense of 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过程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从互联网的使用中受益;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hess,1999)。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技能可能产生影响。有人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tong, 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同时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

    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斯普劳尔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 & faraj , 1995 )。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特克勒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的产生(turkle, 1996)。也有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具体地说,他们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即使是因为交流而使用互联网,也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联网使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

网络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其双刃剑性,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利用其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借以满足其特定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因此,要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其短暂性,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觉察和监督,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也认识到了加强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规定了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积极建设教育网络。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健康发展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为青少年创设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就决定了明天的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因此,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站,就是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网上调查、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

篇7

Aviva在Blog中写道:“这两天一直没有写博客,原因是我的博客被大量的spam comment所困扰,这让我感到愤怒。起初的时候是一个做seo的网站发了几十条评论,在删除这些评论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调查一下这些评论的来源,后来几经周折终于知道这一系列spam程序的发放者三叶草的QQ(28195960)以及他的一些相关资料,根据我掌握的情况,落伍的很多站长对此人也是恨之入骨,可见此人真是烂人一个。”

后经过受侵者Aviva的调查发现,发往pjblog的垃圾评论都是三叶草用java开发的一套 spam machine发送的,而且以每套1000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Aviva曾经多次警告过这位Blog侵扰者,但对方却嘲笑地回答要想彻底摆脱spam那是不可能的,更糟糕的是对方竟告诉其过几天自己的软件开始销售后,Aviva所要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目前个人网站中的这几百条垃圾回贴。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Aviva决定在适当的时候诉诸法律,可是却无奈于对方的“谁会管呢?”的嘲笑。

其实,曾经有过与Aviva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曾经有网友在不断遭遇网络骚扰后发出这样的声音:“我该怎么办?我真不想再在网上待着了。我每天都害怕,晚上睡觉也睡不着。我甚至想过自杀!”

由此可见,网络骚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已经慢慢演变为一种社会危害,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骚扰也随之增多,在Google中输入“网络骚扰”一词,竟有1,620,000条相关信息。

根据韩国互联网安全委员会的统计:这些网络暴力粼粼种种,有网上辱骂,有性骚扰,有网上盯梢。对这样不端行为的投诉去年已经翻倍到8406起。投诉最多的是网上诽谤,在2005年类似的案例已经增长到3倍,达3933起。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网络骚扰问题上,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而唯一可参照的便是民法的“性骚扰”或者其他的一些法律,而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要求原告就被告原则,被告在哪里就要到哪里去,然而互联网的空间范围广、IP地址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许多人及时遭遇了类似Aviva的网络骚扰,也很难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律师们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应当首先对于某网站的两个帖子申请证据保全,以免帖子被删去后失去调查的线索。随后,可要求帖子的网站提供信息者的IP地址等情况,也可申请有关公证部门依法调取,锁定信息者。再搜集一些受到骚扰、精神受到伤害的证据,即可以向法院提讼。

因无法制约,网络骚扰比传统的骚扰方式对人的精神损害将更大,这也值得政府及相关部门引起重视,一些电脑专家指出,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容易沦为犯罪工具。政府应加强有关立法和思想道德教育。真该有个具体的专应用于网络的管理法才好。

篇8

于是,小王向小邓交涉,要求删除小邓微博上有关他的隐私信息,但小邓拒绝删除。无奈之下,小王花费3000元对小邓的微博侵权内容进行公证保全,并为调查取证花费了若干复印费、装订费、文具费、交通费等。

之后,小王花费3万元聘请律师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讼,要求小邓赔偿其因维权而产生的保全费、律师费等相关费用,并赔偿20万元精神损失。

经审理,海淀区人民法院认定小邓侵害小王隐私权,判令小邓赔偿小王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并驳回请求赔偿其他费用的诉讼请求。

点评

张 婷(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

这是一起较为常见的利用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民事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认定侵权责任没有多大疑问,争议在于赔偿的数额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可见,法律对于财产损失范围的规定并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对于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如何计算,更没有明确规定。

对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益的案件,法院在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后,一般会酌情判决侵权人赔偿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于被侵权人主张的律师费、公证费等因诉讼而发生的实际费用,法院往往不支持。由于法院判决的精神抚慰金数额一般都比较低,这就导致了被侵权人的维权成本高于法院判决的赔偿数额,加大了被侵权人的维权难度,也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兴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为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0月10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作了细化,特别是对被侵权人为维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是否纳入赔偿范围作了规定。

篇9

不良信息成隐患

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了《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社交网站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91.4%,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在10岁及以前的比例高达63.4%,中国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呈现出低龄化特征。

然而,网上专属未成年人的网站却不多,未成年人接触的网络与成年人没有什么不同。报告指出,就被调查未成年人的主观感受出发,有72.5%的人表示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被调查者称不良信息多来自广告和视频,“不雅图片”以63.5%的比例高居榜首,其次是“视频”和“暴力游戏”等形式。青少年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辨识能力较低,但是模仿能力惊人,身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之中的他们,难免会被不良信息所惑,最终走上歧路。

手机上网监管难

“现在有不少孩子上小学就开始用手机上网了,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北京市政协委员万建中对未成年人过早使用手机有一丝担忧。据调查,目前约有72.8%未成年人拥有手机,其中八成的未成年人曾用手机上网。万建中表示,由于手机上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手机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终端已经完全是个小电脑。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几率也在增大,手机上网的隐蔽性使得家长对其上网的管理更加困难。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项目部主任邵德海表示,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监测移动网络的工具很少,很难像监测传统互联网一样方便快捷,这就导致在目前状况下监测移动网络的难度很大。家长方面虽对此有所提防,但不少家长反映:“对于这些,孩子们比我们懂得多,我们就算留心也是防不胜防。”

打造纯净空间堵不如疏

篇10

《老男孩》、《筷子兄弟》、《一触即发》、《66号公路》、《看球记》……短短一年多时间,微电影忽然从“草根阶层”登上大雅之堂,就连张艺谋、姜文等大导演也纷纷投身其中。

有业内人士称,微电影开启了视频广告全新的商业模式。

引力传媒副总裁桑志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微电影,“它除了是一种情感营销模式,更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一种补充。”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伟栋则表示,广电总局的限广令对传统电视广告的影响很大,促使本就具备创新优势的微电影被更加看好。

在“微电影”汹涌的淘金热潮中,有传统的电影工作室以及传媒广告公司,也有盛大等互联网企业,还有分布各个城市的中小制作团队。究竟谁能淘得多少真金?

微电影营销的创意法则

对于微电影来讲,“内容为王”——在互联网这个消费者具有充分自主选择权的环境下,广告的强制性已经不复存在,若想吸引消费者,则必须将内容做得更加出色。

“相比传统广告而言,微电影更注重整体故事的构造,通过讲述故事把品牌的诉求点或情感诉求点告诉公众,而并非单纯在画面上出现某一产品或品牌LOGO。微电影意在引发观众探寻,并最终参与互动。”红柿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策略产品总监商宏伟称,他个人非常看好微电影的营销方式。

李伟栋认为,微电影最主要是简洁和创意,以一个故事去诠释一个品牌或产品。传统广告大多只是产品功能选择,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大。

广告客户平均花费20万~30万

目前,广告收入仍是微电影的主体收入。广告客户定制变成了微电影的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为20万~30万元。

2011年,微电影《镜中迷魂》就为刚刚成立的若般电影工作室赢得了4000万次左右的点击量。对于一部“零成本”的微电影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我们拍这部微电影就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去年我们就拍了7、8部,今年计划拍20到30部。”兼任导演与若般工作室负责人的若般称,愿意在电视上投广告的公司大多也愿意投资微电影上,不过产品的目标群体一般在40岁以下,以推广业务、打品牌的居多。

若般表示,制作一部微电影的时间跨度通常在一个月内,成本则根据选择演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部微电影成本少则可以控制在五六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微电影的成本主要在演员身上,如果企业选择明星当演员,那成本相应会提高,当然点击率也会提升。

手机、视频网站和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微电影争取点击率的最佳平台。“好的微电影,即使不与视频网站合作,也可能被放到视频首页,我们生产内容,他们内容。通常来讲,我们不会向客户保证一个过高的点击数,但也会定一个最低值,如300万次。”若般提到。

夏威传媒CEO刘庆则表示,一部微电影的发行费用在3万元~5万元之间,与企业要求的点击率挂钩。发行费主要用于与视频网站合作,使视频能够被放在比较好的位置以吸引更多的点击量。

华影盛视CEO赵雨润(微博)坦言,公司的微电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制作成本,二是营销推广成本。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如果不算上大牌演员,差不多1万元/分钟,此外公司给客户还要承诺推上平台,这里面会涉及发行成本以及推广成本。推广成本总报价是20万~30万元,不过到视频网站仍是免费的,它毕竟不是电视剧。

考核标准待健全

微电影作为新的营销方式,效果如何?商宏伟认为,传统的考核标准并不能衡量微电影的传播质量。公司正慢慢建立一些考核的标准,考核范围从目前单纯的点击量延伸至评论和与观众的互动等。

此外,公司每个阶段对于微电影的诉求会不一样,公司会在不同阶段定一个主题,组成一个系列。由于前期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刚开始,提出的要求就是让品牌有更大的曝光度;再下一个阶段也会把产品放进去,做一些产品的互动,再以后也许就是事件营销。这样一来,每一次微电影的主题都会不一样,这与公司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商宏伟称,可由几个方面看效果:一是让观众觉得这个微电影是个有趣的东西;二是通过观众点击和一些软性广告的植入,提升收益;三是以校园为平台,挖掘更多的创作团队。如果前面三个都成立的话,那赢利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