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情人电影范文
时间:2023-04-02 00: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亲的情人电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杜拉斯及其文学作品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是法国著名的剧作家、作家以及电影编导。杜拉斯出生于1914年,家住越南嘉定,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师,他的父亲在她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拉斯”是她父亲家乡的地名,因此她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采用这个笔名,其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关爱,这也是她名字的来源。杜拉斯被称为法国文坛上的一位旷世奇才,她不仅能够引导世界文学的时尚之风,还能坦然的走入通俗读者的群体内与之进行交流。自从她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在1950年发表之后,就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期她又创作了《情人》和《广岛之恋》等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杜拉斯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她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尤其是杜拉斯晚年的《情人》这部小说,曾获龚古尔文学奖,这是法国文学界最高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获得了畅销,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中国,《情人》的汉译本出现之后,也曾掀起了一股“杜拉斯热”。
二、 小说《情人》和电影《情人》
杜拉斯小说《情人》中,作者采用一种沧桑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位中国有钱人家的少爷和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故事凄凉赶人,情感细腻。1991年著名导演阿诺将《情人》改编成电影,1992年正式上映,获得了大卖。男主人公是侨居越南的中国北方青年,女主人公则是法国殖民地的一位白种人,并且当时男主人公已经30岁且家庭非常富裕,女主人公却只有15岁,她一无所有。当时的社会中很多人还存在着种族歧视的思想,再加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恋情不被世人所理解。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由香港著名的影帝梁家辉扮演的,而女主人公则是由法国著名女星珍・玛琪((Jane Marc)扮演。影片通过对主人公的人物服饰以及动作等的设计,将无声的小说变成有声有形的电影,让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欣赏和感受两人的情感纠葛,以及在爱情的困境中的两个人如何扫除情感的绊脚石的过程。整部影片将两个人的爱情演的伤感而又浪漫,将小说中的唯美和浪漫表现的非常到位,让人回味无穷。
三、 电影《情人》中的形象语言分析
(一)《情人》中的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与欣赏它的人所进行的对话与交流。在这部电影中,阿诺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女主人公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电影中有一段以会议的方式插入的旁白,采用的是纵向流动的镜头,对女孩的穿着进行了从头到脚的详细展示,这与杜拉斯在小说中的描述契合,她的打扮与常规女孩的打扮有点不符合,但是简朴宽松的连衣裙下细腻的肌腹暴露了她的青春朝气,而不合时宜的男士礼帽则让她略显叛逆,这为她在后来与男主人公相恋的情节发展中为了爱情而勇敢的冲破世俗的界限埋下了伏笔,同时,磨破的高跟鞋一方面显示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贫穷窘迫的生活状态。男主人公在出场时是穿着纯白的西装,从一名专职司机驾驶着的乌黑锃亮的高级轿车里走出来,轿车与女主人公乘坐的破旧的公交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西服象征着他所接受的西方教育,洁白的颜色也暗示了男主人公真情浪漫的性格特点。另外,男主人公走出车门之后掏出手帕,优雅地轻轻在额头印了印以拭去汗水,这精妙的勾画出衣服富家阔少的斯派。
在电影的结尾,男主人公在家庭的压力下,与一位中国女子结婚了,他像一个木偶一般迎娶父亲为他指定的这个新娘。阿诺将这场婚礼的场面设计得喜庆而又隆重,张灯结彩的划船,喧闹的鼓号和唢呐。女主人公也来到了婚礼的现场,她没有任何的吵闹,只是静静地靠在栏杆上,观看着这场不属于她的婚礼,注视着男主人公,平静的脸上带了一点忧郁。她头上还是戴着那顶男士礼帽,但是身上穿的却是越南当地的带有东方特色的衣服,这暗示了女主人公不惜背叛自己的身份,想要跨越与男主人公之间的种族界限的心理。男主人公偶然抬头,看到站在不远处的女孩,两人在喜庆的鼓乐中无言地凝视对方,一切的无奈和痛苦都不言而喻。杜拉斯在小说中采用的是新小说的叙述手法,而在情节安排上则采用了双线发展的方式,这也是阿诺这部电影拍摄的主要思路,电影通过象征、暗示等方式,将作者在小说中所展现的两人痛苦、无望的爱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二)《情人》中的肢体语言对主人公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每一个情节的发生都是要有前因和后果相互呼应的。阿诺在进行电影执导的时候,为了能将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精神层面转化到肢体接触上,使整个故事的发展能够产生一种巧妙的契合,他在影片中加了一段原小说中没有详细描写的场景。这个场景主要描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从湄公河渡船上岸之后,男主人公要求送女主人公回学校,当轿车经过一座凹凸不平的木桥时,两个人都同时将手放在座椅上来使身体保持平衡,不经意之间的碰触,让男主人公心动,他小心翼翼地握住了女主人公的手,在这种肢体的亲昵中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心中对对方的爱恋,微妙的勾画出一幅暧昧的画面。为后来两人的情爱缠绵提供了可观、可信的脉络。
四、《情人》中女性意识的脆弱本质
杜拉斯在《情人》这部小说中对敢于挑战旧的社会原则、追求精神世界里的自我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诠释。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在男权覆盖的社会里,一个女性为了自己的爱情而挣扎、而奋斗的过程,当然她也不仅仅是为了爱情,也是为了追求一种独立和自由。《情人》站在女性的视觉角度上,对女性思维自我思想意识和心理变化等进行了揭示和暴露,向我们展现了女性意识的产物,进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女主人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并不盲从,能够脱离感情的本身对其隐含的处境进行冷静的分析,并结合现实中的金钱和权力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清楚的意识。虽然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确实有物质上的需求,但是她的内心深处是有自己的追求的,她渴望能够摆脱家庭的束缚,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男主人公却被家庭的枷锁所束缚。女主人公无论是在自己的家庭纷争中,还是在与男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的时候,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思想意识,体现了女性的独立价值,更是对女性饱满的情感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进行了有效的突出。但是,当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残酷无情的现实世界发生碰撞的时候,梦想与自由只有被撕扯得不堪入目。杜拉斯在女性独立世界的书写时,通过肉体的遏制等个人感受和经历,对女性内心深处的梦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深刻的揭示。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对这种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展现:女主人公发现男主人公的黑色轿车在学校门口停着,感觉到男主人公在等她,她慢慢地走过去,隔着玻璃车窗亲吻男主人公。两个人内心都非常激动,但是最终都没有推开那层象征着家世、地位和种族的玻璃窗,这不仅为电影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同时也体现了女性意识中脆弱的本质。
篇2
光棍节既是公认的热门档期,也是公认的炮灰档。去年的光棍档大战,除
>> 惨无人道的厮杀时间! 清代惨无人道的黑煤窑和弱肉强食的生态链 杀时间 帮人轻松杀时间的软新闻时代 千万不要杀时间 跟没时间的男人道晚安 今夜无人道歉 美文素材写作借鉴与妙用(四):杀时间 季后赛的厮杀 成都报业的“捉对厮杀” 天穹下的生死厮杀 互相厮杀的欲望年轮 江门古渡口的铁血厮杀 高端水:江湖里的隐秘厮杀 遂川上空的大厮杀 无人机攻击问题国际人道法研究 人道的徽记 胡雪岩的“人道”眼光 总理的人道 人道的栖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惨无人道的厮杀时间! 惨无人道的厮杀时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雷神2》之下,还剩什么?
光棍节既是公认的热门档期,也是公认的炮灰档。去年的光棍档大战,除了《寒战》成功突围,其余电影全部沦为炮灰。到了今年,有十部电影一起上映,炮灰指数自然相应增加。首先应该剔除的是《雷神2》,这无疑是最安全的一部。它只是不小心挤进了这个档期,把它放在其他档期,票房同样会很好。而除了《雷神2》,其他几部都有可能成为炮灰。按炮灰程度,我们可以把剩下的几部片子简单分成可能“光棍”、基本“光棍”和注定“光棍”三个级别。 可能“光棍”
《甜心巧克力》、《意外的恋爱时光》,这两部电影都是可能炮灰的片子。因为从阵容上,他们都有一两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比如林志玲、比如郭采洁与房祖名。但是,除了阵容,这样的片子又都很难在质量上给观众太多信心。它们多少会有些票房,但应该都不会太理想。 基本“光棍”
《诡拼车》与《有种》可以列入这一组。单从阵容上,两部影片都与上述几部相差甚远,不过却也有那么一两个看起来比较眼熟的面孔。虽然他们基本上已经注定了“生不逢时”的命运,但是我们还是要给其些许信心,因此将之放在第二档。 注定“光棍”
至于《孪生密码》、《光的棍》、《少女灵异日记》与《爱·回家》这四部,都是注定炮灰的片子。因为他们具备炮灰电影的所有条件:毫无认知度的阵容,毫无吸引力的故事,甚至连片名都那么莫名其妙。比如《孪生密码》,你很难通过这个片名猜到这到底是个什么片子,以及它有哪些可以吸引我们的地方,这样的电影显然不会让人提起任何兴趣。还有那部《光的棍》,影片直接用了一个病句作为片名,以呼应这个奇怪的档期。这样的片名总会让人想起张猛的那部口碑佳作《钢的琴》,只是《钢的琴》这个名字是有寓意的,它蕴含着影片的力量。可这《光的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很多电影一拍出来就注定要成为炮灰,他们只是选择了在光棍节这个档期成为炮灰罢了。去年有8部,今年有10部,明年会有多少部一起在光棍节上映呢?这很让人好奇。而这其中将有多少部会成为炮灰电影,则更让人好奇了。 内地电影档期知多少
元旦档:传统电影档期,多以贺岁片为主。
春节档:几大热门档期之一,今年的票房大片《西游降魔篇》就出自这个档期。
2月14日情人节档:传统的情人节档期,针对情侣观众上映各种爱情题材影片,近几年情人档热门影片包括《将爱》电影版、《爱》、《101次求婚》等。
3月8日妇女节档期:专门针对女性观众的档期,曾上映《桃姐》、《萧红》、《铁娘子》等女性题材影片。
4月初的清明节档期:由于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这个档期也随之形成。一度想打造成鬼节档期,却由于市场并不成熟,逐渐蜕变成普通的假期档。
五一档:传统的电影档期,也是春节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档期,每年都会有大量热门影片抢在这个档期上映。2011年《倩女幽魂》大战《关云长》、2012年《匹夫》、《杀生》、《黄金大劫案》三片齐映、2013年《致青春》对战《钢铁侠3》等热门电影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档期。
六一儿童节档期:专门针对儿童观众的档期。每年会有很多动画片选择这个档期上映,最成功的莫过2011年的《功夫熊猫2》。
暑期档:最重要的电影档期,各种热门大片都会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广义的暑期档指的是5-8月,狭义的暑期档则专指7、8两个月。
七夕情人档: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由之形成国内第二个情人节档期。《宫锁沉香》、《HOLD住爱》、《爱到底》等爱情片都曾在这个档期上映。
国庆档:同样是年度热门档期。《画壁》、《白蛇传说》、《二次曝光》、《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热门影片都选择了这个档期上映。
万圣节档:来自西方的鬼节档,每年会有大量恐怖片选择这个档期上映。今年有《诡婴吉咪》、《冷瞳》等恐怖片选择此档期上映。
光棍节档期:由于《失恋33天》的大热而逐渐确立,类似情人节档期,主要以上映爱情电影为主。
贺岁档:内地最早也是最热门的一个档期。广义上,进了12月就算进了贺岁档,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节后才算终止。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的《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前几年的热门商业片都诞生于这个档期。
篇3
角色:女学生“公共汽车”
1996年张元拍摄《东宫西宫》时,刚从芜湖师范学校毕业的赵薇,正在北京等待电影学院的三试通知书,无事可做下有朋友要她去一个剧组帮忙。就这样,《东宫西宫》里的女学生“公共汽车”成为赵薇的第一个电影角色。由于影片涉及敏感的同性恋题材,所以在国内遭到禁映。
最想看到谁的电影纪录?写信告诉我们,你将有机会得到陈奕迅、梁家辉主演的《舞尽人生》VCD(共两盘)。特别鸣谢齐鲁音像出版社友情提供奖品(0531-85036627)。
决战紫禁之巅 (2000)角色:飞凤公主
赵薇饰演皇帝的妹妹,也是叶孤城刘德华背后的挚爱。有机会与偶像刘德华浪漫地隔纱亲吻,但伊人没有因此紧张雀跃,反而哭得收不了口。难道赵薇开心得哭了?非也!只是赵薇被当时的气氛感动得哭了。
少林足球 (2001)
角色:卖馒头的太极高手阿梅
在这部把足球、动作、功夫、喜剧融为一体的影片中,赵薇饰演的阿梅暗恋星,无奈因样貌奇丑而自卑,不敢向星表露爱意。片中赵薇不仅被剔了光头,连原本一双最引人注目的大眼睛都没保住,愣是给化成了乌黑一片。好在影片在香港的票房创下当时香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天下无双 (2002)
角色:酒楼店东李风姐
对于“日本军旗装”事件引爆的轩然大波,赵薇指出“工作就是舒缓压力最好的方法”,而这部被赵薇视为“异想天开,不按正常逻辑”的《天下无双》,正好成为她的精神治疗。赵薇、梁朝伟、张震、王菲分别饰演两对兄妹,他们在江南不打不相识,并展开了几段曲折离奇、诙谐有趣的恋爱故事。赵薇在喜剧表演中已经摒弃了那种极度的夸张,开始收放自如。
夕阳天使 (2002)
角色:杀手阿群
美女、探险、枪战、爱情一样都不少。本片中, 赵薇和舒淇扮演一对无往不胜的杀手姐妹花,莫文蔚则演一个对她们紧追不舍的女警。三位女星在枪林弹雨中比拼性感,成为影片一大亮色。这是赵薇首次拍摄动作片,其扮相令人眼前一亮,她已然摆脱了小女生的稚嫩和生涩,展现出成熟性感的风姿。
今年已是赵薇入行的第十个年头!从十年前的大大咧咧,到如今的成熟洒脱,我们见证了盛名之下一个女孩的成长。让我们沿着电影的轨迹,回忆赵薇留下的十个“脚印”。
天地英雄 (2003)
角色:将军之女文珠
赵薇演的文珠与校尉李、来栖有着微妙的情感纠葛,前者是她心仪的救命恩人,后者则是关爱她、护佑她的男子,可这两个救命恩人却不得不相互追杀。大漠孤烟、响马捕快、宝藏沙暴、美女豪杰,在这部男人味很浓的片子中,赵薇好似“沙漠里的一滴水”,是惟一的女演员。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在戈壁沙漠拍摄的三个月,让赵薇感觉像是闭关修炼,而她的表演风格也完全改变,不再夸张,不再激情,淡然如水。
绿茶 (2003) 角色:女博士吴芳
没演《绿茶》前,赵薇就觉得自己的个性似绿茶,开始是淡淡的,慢慢扩散开来,才能品出味道。《绿茶》中,赵薇饰演的女孩白天是冷静理智的女博士,晚上却做起了开朗热情的陪聊女。职业装、眼镜、低胸衣、酒瓶、唇印、暧昧而放肆的眼神,这些对赵薇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赵薇把这部电影称为实验性电影,展示了她成熟另类的一面。这是赵薇与姜文继《天地英雄》后的第二次合作。
炮制女朋友(2003)
角色:富商之女张宁
赵薇饰演的张宁与留美归来的父亲重逢,父亲找到设计师阿祖来包装她,想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淑女,却闹出了不少笑话。20多种新造型呈现了一个“百变小魔女”,赵薇又一次给观众带来了轻松和愉快,但是票房却不尽如人意。
玉观音 (2003)
角色:缉毒警察安心
因为一年之内连续有四部电影上档,所以有人将2003年中国电影称为“赵薇年”。在拍摄《玉观音》期间,一部同名电视剧已在荧屏火爆登场,对这种无形的竞争,赵薇自然压力不小。片中赵薇扮演的缉毒警察安心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对于这个角色,赵薇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钟爱,却受到了观众的质疑,票房惨败。
篇4
纪录片《爱与狗同行》的主旨是爱与失去,导演陈安琪拍它的原因,也是因为失去,陪伴了她十六年的小黄狗,终因衰老直至死去,她除了不停为它录影,多留下一些与它有关的影像,没有别的办法控制这局面,扭转这如期而至的失去。在它临死前最后一年留下的影像里,它已老眼昏花,走路都要撞墙。失去,在刚刚得到时,在尚还拥有时,已经潜伏,已然注定。
陈安琪由此开始思索,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失去,在一只小狗身上,有人生的哪些映像?我们该如何面对爱与失去?她于是与大导演严浩(或许你还记得他导演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合作,遍访包括黄贯中在内的八十六个与狗有缘之人,拍下他们和狗的故事,选出十个片段,组成了《爱与狗同行》。
《爱与狗同行》完全打破纪录片必然沉闷的印象,以清新怡人的故事,催人一看再看。而这些故事,都和爱与失去有关。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用婴儿车推着狗出门散步的Christine的故事,她是别人的情人,他生了癌,他的妻子和他另外的情人都不愿照看他,倒是早就准备跟他分手的她,每天给他炖燕窝,最终治好他,“连他的老婆都对我改观”――她怕的是失去,即便那是自己早就准备离开的人。还有那个穷女人May,她辛勤做工,只为养活她收留的一百只流浪狗和七十只猫,她常常幻想如果中了,就第一时间买一大片地供它们奔跑,她的丈夫恼她,发了狠誓,绝不帮她,然而,片子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上山去帮她料理狗舍,但嘴上还兀自说着“下一世让我遇见你,我一定掉头走”。与狗有了纠缠的人,全都刀子嘴豆腐心。还有那个为狗举行葬礼的女人,那个牵着一条狗的流浪汉,那个和小狗重逢的外国女人,一次次,它令人热泪盈眶。《爱与狗同行》是送给忠心耿耿,却总会先我们离去的小狗的一朵玫瑰花。
但它并非简单的催泪电影,它意在探讨人生更深刻的主题,它要借助小狗的眼睛,看看我们自己的倒影,从狗和人的故事里,去考察人生的缩影,所以,它另设一条故事线,即陈安琪和弟弟对父亲的宽恕。她恨他丢下母亲再无音讯,恨他让本就是孤儿的母亲第二次尝到被抛弃的滋味,然而,一个个人与狗的故事拍下来,一点点旧日痕迹寻访搜罗之后,她却与弟弟决定原谅父亲。她猜想他当年也有不得已,也非常窘迫,于是决心让横亘在心里的刺被化掉,因为,连那些动物,也总在无条件地爱,它们总是宽恕,总是信任。而人生有更大的不得已在一切之上,生老病死,辗转流离,每一瞬间都在失去,每一个转身之后都有什么不可挽回,就是立刻原谅,也唯恐来不及,就是扑火一般去爱,也生怕已经太迟。所以,要爱,要宽恕,还要快。
那个与走失的狗重逢的女人Sally的话,是她的心得,也是我们的心得:“我学到的就是,当你爱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恐惧失去所爱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爱得更多,如果害怕失去你所爱的,就爱得更多吧。”
篇5
[关键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纯洁;残酷;美丽;人性;战争
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玛莲娜》,与《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同属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系列,由莫妮卡・贝鲁奇、圭塞佩・苏尔法罗主演,该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自少年雷纳托的视野出发展现了玛莲娜这位西西里最美丽的佳人纯美与残美的一生。影片一经上映便揽获众多大奖:2001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及最佳原创配乐提名;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及最佳外语片提名;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2001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女主角提名,此外还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金卫星奖、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奖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的外衣下深刻地展现了战争中扭曲的社会与人性的丑陋和邪恶,通过塑造玛莲娜动人心魄的美与美的消逝成功地将美丽与残酷融合,从而展现了颇具悲剧感的残美特质,时隔多年依然令人回味。
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纯美特质
(一)西西里的美丽佳人玛莲娜
在男主人公少年雷纳托和伙伴的谈话中,导演为影片预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即玛莲娜是西西里最美丽的佳人,她每次出行都伴随着全镇男人们殷羡的注视与全镇女人们嫉妒的目光。影片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坦言,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剧本完成后迟迟未能投入拍摄的原因是未能寻找到合适的女主人公以成功诠释这种传说式美丽,直到他发现了莫妮卡・贝鲁奇。莫妮卡・贝鲁奇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意大利的翁布里亚区卡斯提罗小镇,曾为职业模特的她因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对女主人公玛莲娜外在层面的成功展现与内心层面的出色刻画而名声大振,荣获2001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同时进入国际影坛并陆续参演了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一度被称为“首席性感偶像”,凭借在电影拍摄中超凡脱俗的气质与美丽延续了意大利美女影星的传统,尤其是莫妮卡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对玛莲娜纯美形象的塑造,使西西里的这位美丽佳人在众多意大利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独具异彩,成为这部影片在时隔多年的当下依然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片中玛莲娜每次步态轻盈、目不斜视地行走在小镇的路上时,路人均纷纷驻足,男人们脱帽致意或目光灼热地凝视,导演通过这种冷傲与热烈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玛莲娜无与伦比的美丽,小镇的男人们因玛莲娜已婚而深深惋惜,此时的玛莲娜是众人眼中无法企及的纯美女神,这也成为玛莲娜日后悲惨生活的重要原因,当她的丈夫因消息的误传而被认为战死沙场后,镇上一直嫉妒仇恨玛莲娜的女人们拒绝为玛莲娜提供食物,战时的紧张经济状况也使政府停发了她的津贴,这些极端的客观情况使玛莲娜面临着失去丈夫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困境。在一次空袭过后,玛莲娜教拉丁文的父亲被众人从废墟中抬出,父亲的死亡让玛莲娜在小镇失去了仅剩的依靠,她最终在百般无奈下沦为。影片中,导演并未通过过多的心理描写或台词旁白诉说玛莲娜的困境,但诸多场景的设置已经将她的困境展现在镜头面前:玛莲娜为了换取面包与白糖,在镜子前剪掉自己的长发;在众人的仰望中身着黑衣祭祀自己战死沙场的丈夫;孤独地躺在床上啜泣等。即使在这样描述玛莲娜窘迫生存状态的场景中,导演也不遗余力地展现她的美,由此影片因玛莲娜的纯美特质逐渐被摧残而产生了极强的悲剧效果。
(二)雷纳托眼中的纯美女神
影片以男主人公少年雷纳托的视角推进故事情节的同时从侧面展现了玛莲娜纯美的特质。就在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那一天,十三岁的雷纳托得到了生命中第一辆脚踏车并由此加入了一群脚踏车少年的队伍之中,他们疯狂地骑着脚踏车在耀眼的阳光下穿梭于小镇的街道中,等候在玛莲娜可能经过的地方并近距离观赏她的美丽。与其他脚踏车少年不同,雷纳托对玛莲娜的情愫少了几分性的意味,更多的是情窦初开时期的爱慕与崇拜,即使在世迁后,雷纳托依然将玛莲娜视为心目中最为纯美的女神。
在遇见玛莲娜后,雷纳托开始极度渴望长大:偷穿父亲的长裤;抢坐成人的理发椅;梦想参加反法西斯训练营等。同时他开始在信中向玛莲娜所说自己炙热的情愫,“玛连娜小姐我的心像火一般灼热,曾写过好多封信件,但一直没有勇气寄给你,是因为我不想让你受到伤害,请原谅我这次寄信给你吧,这个城镇有很多关于你的闲言闲语,造谣说你有一个秘密情人,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你不会有情夫的,除了你的丈夫,你惟一爱的人就是我。”当小镇盛传玛莲娜有一个秘密情人时,雷纳托坚信心中女神的纯洁。同时心中这句“除了你的丈夫,你惟一爱的人就是我”也体现了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雷纳托对玛莲娜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源于其内心纯真的爱恋,雷纳托经常幻想自己与玛莲娜独处的场景,尤其是在窥视到玛莲娜几近断食的困境与被流言蜚语包围时的无奈后,雷纳托便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拯救玛莲娜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然而这一切只能停留在幻想之中,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小男孩,雷纳托无法对抗现实中对玛莲娜蠢蠢欲动的小镇男人们与伺机报复她的小镇女人们,即使在玛莲娜被小镇女人们剪发、毒打之时,雷纳托也与众多看客一样怯于靠近、无力制止。在幻想之外,雷纳托通过向神灵祈祷:“你必须保护玛莲娜,至少几年,然后由我负责!”话语中的真诚与稚气与西西里小镇中浑浊的环境与成人世界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导演并未将雷纳托设置成为改变玛莲娜残酷的生存境况的转折性因素,但却通过他对玛莲娜纯真的爱恋展现了玛莲娜纯美的特质,凸显了玛莲娜在残酷环境中的美,使影片更具余音绕梁般的现实批判性。
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残美特质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及整部影片在玛莲娜沦为军妓时发生了纯美向残美的转变。这一转变并非玛莲娜主观意愿,而是在小镇男人们觊觎与小镇女人们的仇恨中追捕被推向堕落的深渊。
(一)小镇男人们的觊觎与卑劣
在玛莲娜所生活的小镇中,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垂涎于她的美丽。当玛莲娜款步行走在小镇的路上时,老年律师拿倒了手中的报纸,父亲的好友借机长吻她的双手,外表绅士的男人们脱帽致敬……包括尚在学校的男孩儿们也经常谈论玛莲娜的美丽,吹嘘着自己与玛莲娜在目光或肢体上的接触,甚至因玛莲娜父亲耳聋而在他的课上说尽侮辱其女儿的话。可以说对于玛莲娜在性的层面的追捧与谈论已经在整个小镇的男人中间弥漫开来,尤其是在玛莲娜的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误传至小镇之后,觊觎玛莲娜美丽容颜与曼妙身姿的男人们终于等到了对其下毒手的机会,除了男主人公雷纳托对玛莲娜真挚的情感之外,其他小镇的男人们对于玛莲娜的情感都蒙上了一层卑劣的情彩。
在全镇举行玛莲娜丈夫的祭奠仪式后不久,年轻的军官与年老的牙医均来到玛莲娜家中献媚并希望与其建立情人关系,在二人的争执中此事东窗事发,连带玛莲娜在内的三人在舆论的逼迫下卷入官司,当玛莲娜孤独坐在审判庭中央面对法官逼迫式的询问与众人质疑的目光时,惟一帮助她的就是她父亲的好友――一位丑陋年老的律师,他像小丑一样在法庭中上窜下跳,仅仅为了在胜诉后玛莲娜能够用身体报答他。其中导演为其设置了一段精彩的对白,即“玛莲娜惟一的罪过就是她的美丽”,导演借巧舌如簧的律师之口点明了玛莲娜悲惨命运的根源,因为太美丽,玛莲娜遭遇全镇男人们的觊觎,忍受着他们卑劣的行径。尤其是在玛莲娜的父亲在空袭中遇难后,男人们趁机为玛莲娜提供面包与白糖以换取玛莲娜的身体,在这种窘困的环境下玛莲娜逐步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换取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其女神式的高贵与纯洁被破坏殆尽。
(二)小镇女人们的嫉妒与仇恨
小镇的男人们希望玛莲娜堕落,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物质上的引诱获得玛莲娜的身体以满足自己多年来的夙愿与称雄的欲望,同时作为男人们的妻子,小镇上的女人们虽然仇恨自己的丈夫迷恋玛莲娜的美丽的行径,但也怀抱着与男人们共同的夙愿即希望玛莲娜堕落,这样她们就可以证据确凿地将玛莲娜视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可见女人们已然成为小镇卑劣男性的帮凶。在她们助纣为虐的行径中展现出了男权话语下女性的自我异化及自相残杀,小镇女人们以男性的目光审视自己,以丈夫的关怀为生存价值,以家庭的完整为最高目标,从而在对女性同胞的诋毁与迫害中丧失了自我。
在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中,小镇女人们并没有向玛莲娜伸出援手,反而对相比之下的下层女性即无依无靠的玛莲娜极尽刻薄之词与残酷之行为。在这样无助的环境下,玛莲娜剪掉长发,脱去黑色的丧服,公然装扮艳丽地走在小镇的路上并沦为一个为入侵意大利的德国士兵服务的高级。不久之后,德国战败,在西西里全镇欢庆祖国的胜利时,小镇的女人们将玛莲娜这个德国军妓从房间里拖出,剪掉她的头发并使用各种家常工具将玛莲娜当街暴打,发泄自己长期以来对玛莲娜的嫉妒与仇恨。而曾经垂涎玛莲娜的美丽的小镇男人们却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当玛莲娜、肮脏的身体暴露在这些人性扭曲的旁观者的视野中时,她纯美的特质已然在残酷的客观环境下趋于残败。
小镇女人们对玛莲娜残忍的行为不仅展现了男权话语下女性的自我异化,而且体现了在战争这一极端的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扭曲,战争的摧残使人性中的邪恶因素被最大限度激发从而发生共振,当玛莲娜丈夫战死的消息误传至小镇后,她从一个高傲的美丽佳人成为一个孤独的弱者,这一转变必然使其成为众人发泄人性之恶的焦点。数年之后,玛莲娜与丈夫回到西西里的小镇,此时战争的硝烟弥散殆尽,玛莲娜的美丽也因时光的流逝与悲惨的经历而不再耀眼,纯美的特质也在经历残酷的破坏后逐渐消散。
[参考文献]
[1]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OL].http://.cn/m/f/f/,2008-10.
[2]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4] 张京媛.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姜静楠,田川流.电影学概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6] 黄裴.原罪之舞――评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J].电影文学,2009(02).
[7] 李超.《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窥见中长大[J].戏剧丛刊,2003(03).
[8] 俞洁.人生如蚁而美如神――托纳多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文本细读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篇6
如果说《饮食男女》在用儒家文化讲述家庭的中庸之道,用剧中老父亲味觉的丧失来比喻父权的丧失 ,《饮食男女2012》则讲述了一则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一家人的爱情故事”。从立意上看,就像红酒与啤酒,同样都是酒,前者需要慢慢品,价钱也很悬殊,后者稍有不慎,打开瓶盖就是白色泡沫满天飞,充满腥味儿,再怎么吆喝,也还是啤酒的价钱。且《饮食男女2》中主打素食,亮点在于那一道“莲花盅”,原本含苞待放的莲花,被热汤水汽蒸得瞬间盛开,席上客人皆拍手称奇。情调是有了,内容在哪里?导演似乎想用不食人间烟火味的素食以明心境,这有点狐假虎威信佛要吃斋的意思,可惜影片的风格,不论是演员的出演,还是桥段设置,明显充满了“荤味儿”。李安用归亚蕾玩的是冷幽默,剧中的老爸没爱上归亚蕾却爱上归亚蕾的女儿,曹瑞原却把老了17岁的归亚蕾活生生拉出来跳国标舞,大腿踢得横七竖八逗观众一乐,还摇身一变成为了老爸年少失之交臂的恋人,弄了一出跨越50载的不了情,这让归亚蕾险些陷于“为老不尊”的笑名。
子女们的爱恋在《饮食男女》中复杂却不简单,各自的选择看似冒失却耐人寻味,探讨的是未婚先育、情人与正室、大龄待嫁女青年等永恒话题,年轻一辈即将独立而出开始新生活的兴奋彷徨,让老父亲爱莫能助,子女们对老父亲的没落也无能为力,这是与年代无关的共性话题。《饮食男女2012》正如其名,讲的是2012的快餐爱情,在对子女爱恋关系的设置中,一对“酸男甜女”的情侣蓝正龙、霍思燕,因“钻石王老五”张孝全的介入,打翻了一整缸干醋,“三角战”狼烟四起,面对相继的风波,导演走起了偶像剧路线,老父亲成了陪衬,只是让他在结尾处再升华一下,成为一段老恋情的男主角,化为一个仪式般的符号,也让气氛瞬间石化。
我们除了饮食还能干什么?饮食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还是一种家庭关系缔结的文化?这是“饮食男女”的众生态,如果仅仅停留于饮食的表面探讨什么是饮食文化,什么是健康饮食,以此为外壳并基于李安《饮食男女》的立意来做出一部试图去感化人心灵的电影,注定失败。大家常说 “食色性也” ,可人生并不是靠吃素就能获得净化的,有句话这么说“靠,你当我是吃素的啊!”也许是过于在素食的概念中沉迷,让导演误认为观众也是吃素的了吧。
台湾著名导演、编剧和电影监制人。他一手扶植李安、蔡明亮、林正盛等导演。近几年他监制的作品头衔多半是挂名,比如《追爱》还有《饮食男女2012》。
篇7
关键词:构图 原则 特性
绘画中讲构图,电影也有构图,电影中构图是指电影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方式。虽然电影是一种“活动影像”,但在时间的流程中,如何通过每一帧画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达到视觉上的愉悦并传达出创作意图,则是艺术问题。构图的重要性在画面中非常关键,它的好坏决定影片是否能顺利进行,目的在于增强画面表现力,更好地表达画面内容,使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独特,主体突出,意图明确,它是电影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
一、构图原则中的守法“公民”,视觉上美的享受,再现一幅幅漂亮的图画
构图的原则在电影中运用得当,不仅能使画面给人视觉的享受,且令人回味无穷,让画面奏出更优美的弦律。如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采用完美的构图,用了绘画中的构图原则,当金色的阳光撒在西北大地时,看守士兵站立的位置恰巧是画面的黄金点,不远处跑过灵动的羊群,加上那一望无垠的空旷背景,观者仿佛看到新的希望即将出现。到后来,为了表现主人公等自己的爱人而未等到时的失落与孤独,画面还是一望无际的西北大地,画面中出现一棵孤寂地枯树,主人公无力的倚靠在树边,旁边放着自己心爱的理发箱,听着那首熟悉的音乐,给人一种无限惆怅的感觉。它出现的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一幅幅古典油画,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再如《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站在门框的时候,就是黄金分割点构图。将人物至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整部电影色彩搭配明快鲜艳。中国电影《黄土地》,张艺谋在谈及这部电影的构图时说:“就是注重视觉的表现性,突出黄色,用高地平线的构图法,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当画面中出现娶亲这一片段时一队娶亲人马以斜线出现在画面的最上部,过后,一群打腰鼓的人群再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这种构图的表现手段,正是绘画构图方式的运用。表现陕北的电影作品还有不少,但为什么《黄土地》的画面造型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呢?我认为是摄影师通过构图巧妙地吸取了国画艺术的某些特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把构图看作是“听不见的旋律”。他们认为听得见的旋律是优美的,而听不见的旋律更优美。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通过画面表现了听不见的旋律的佳作,更耐人寻味。电影虽属视听艺术,而且声音的艺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进一步的认识与开拓,然而画面造型在影片中仍是起主要作用的。电影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可见的艺术形成来表达思想。这就要求画面造型的作者――摄影师,更加深刻地看到自己的神圣职责。让画面讲话,让画面奏出更优美动人的旋律,这更符合电影的特性。构图一词在拉丁语中有组成、结构、联结等含意。电影中运用完美的构图使的人们能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有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比在美术馆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绝对是一次视觉佳肴的享受。
二、构图中“有法求无法”,随剧情创新运用,自然生动
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规矩,也就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这三条客观法则是不能违背的,但懂得法则的人却不会被法则所束缚。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比如电影《暖春》为了表现儿子和儿媳内心对父亲不理解冷漠,采用框架式构图用窗子的框架做前景,增加了画面的纵向对比,使画面产生深度感,显的父亲在他们心中的渺小和不重视,为后面的剧情发展打下了铺垫。前苏联电影《母亲》,巴维尔的父亲酗酒后回家,采用仰拍镜头,画面中父亲的背影撑出了银幕的边框,接下来母亲一个俯拍镜头,画面中母亲却佝偻着身子缩在画面中央偏下的位置,在影片最后,导演将母亲牺牲的画面和一些高耸雄伟的建筑画面剪辑在一起,构图上的“崇高感”很好地渲染了革命者牺牲时“草木为主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氛围。《红色沙漠》是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色彩在影片中似乎不只是自然色的再现,更多的具有了主观性、情绪性。沼泽地是灰色的,是因为主角当时的心情决定了它应该具有的灰色,房间里一片粉红,因为情人正沉浸在一片桃色之中。影片的画面构图充满张力,有着浓浓的抽象派绘画的意味,突出了女主角的混乱的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颠轿”片段中,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这时画面的构图也在不断变化,一会对角线构图,一会斜线构图,突然就会出现充满银幕的桥,简练饱满的构图,静止与动态的强烈对比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度美和自然美,将剧情推向一个。构图不定式运用,始电影画面的节奏感更强,人们的心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也越来越接受一些超常规的影片。
在电影艺术表现中构图并不是独立的起作用,只有它在影片的各个细节中互相渗透,相互作用随着剧情发展,不断的对剧情润色和升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独特艺术语言,电影中构图的运用让人们变得开始去参与电影与电影互动,不自觉的去思考,去品位其中的味道,而且有了它们密切的配合才使得我们这些影迷朋友在休闲中更好地体会生活的快乐。除了构图的运用,色彩、光线、蒙太奇手法、音乐等都是构成电影的关键要素,其中光线是生命、是灵魂,没有光线我们将看不到荧幕上的任何东西更何谈影片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所以电影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共同在影片中发挥各自的角色,使影迷们能欣赏到一部部完美的影片。我相信未来电影的发展将会更好地将美学思想和民族的东西运用到其中,带给我们更美好的、和谐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家庭电影;文化取向
1传统文化与韩国家庭
综观韩国历史,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有所改变,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韩国文化之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传统儒教在韩国社会实际生活中仍然起着某种调节社会人际和家庭亲族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儒教思想在调节个人所面临的物质和精神关系方面的意义,也越来越为世人所注意。儒教的基本理念,诸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大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已经深深地根植于韩国文化之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诚如高丽大学编写的《韩国民俗大观・序》中所说的那样:“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也占有绝对的比重。……所以,在当今现代化、西洋化风潮中,韩国在东洋三国中仍然是一个父家长制、血缘主义最强的社会。……韩国人所具备的纯韩国人式的性格、思考方式、行为规范仍以此为准绳。”[1]透过韩国的家庭电影和电视剧,我们看到了儒家的家庭伦理,如夫妻之间的相敬互爱,父子之间的仁慈孝顺,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尽管现代家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居共住,但和谐温暖的家庭仍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成为社会和家庭主要行为规范的同时,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价值观如潮水一样涌入韩国,改变着韩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是伴随着韩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变革而出现的。在经济领域,韩国接受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2518亿美元,1995年达到了4526亿美元。据此人均国民产值 1990 年达到了 5883美元,1995 年达到 10037美元。1988年韩国成功举办奥运会,1996年底加入世界经合组织(OEC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务实性对策,不仅迅速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局面。1999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7%。[2]1961年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7亿美元,2006年8771.9亿美元,在45年中韩国经济总量增大了404倍,创造了“东亚奇迹”。[3]政治经济体制的变改,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于家庭的影响就在于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家庭为本位的东方家庭观念开始受到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家庭观念的冲击。表现在家庭电的创作中,一方面是对传统家庭中亲情的呼唤,另一方面则是对新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性权利的探寻。前一方面的代表作是《父亲》(1998年第35届大钟奖最佳影片)、《一屋两婆孙》(2002年第39届大钟奖最佳影片)、《马拉松》(2005年第42届大钟奖最佳影片)、《冰棍》(2006年)、《向日葵》(2006)、《路》(2006)、《我的儿子》(2006)等。后一方面的代表作是《家族》(2003)、《拜见妻子的情人》(2006)、《外遇的好日子》(2006)等。
2回归传统:母爱的光辉和父爱的反哺
篇9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主题 现实寓言 未来预言
一、前言
贾樟柯导演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起便自称“电影民工”,随后以其一以贯之的诚恳的创作态度以及其带有泥土质感并极具诚意的电影而蜚声海内外影坛。自1995年起,除去纪录片和公益短片之外,贾樟柯导演的剧情片有:《小山回家》(1995)、《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每当一个导演的新作问世之后,我们不禁会把它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比较,都会问问这个导演变了没,比如,2015年在《山河故人》上映之后,我们都会疑问并思考:他还是不是之前的那个“假科长”?而通过对比发现,贾樟柯导演坚持表达的“东西”并没有变:在这前7部作品中贾樟柯导演一直坚持的主题创作元素已经十分稳定和统一,而从第8部作品《山河故人》中这种主题思考更加明显,原来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的贾导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展示的背后其实是其从未停止过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都集中体现在《山河故人》中:在追求物质和金钱、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中国人最终到底失去了什么,中国社会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危机。而这样的主题内涵其实一直渗透在贾樟柯导演的每部作品里,只是前面几部作品以更加含蓄和客观的方式展现,而在后面的作品中导演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后期作品的解读也能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前期作品的主题内涵。通过梳理这8部作品我们发现,导演一直在关注中国底层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情感迷失、道德缺失,只是前期作品关注生存困境多些,后期作品关注精神困境多些,并且家庭解体、交流障碍等问题渗透其中,而到了《山河故人》已经将二者融合并且上升到价值观混乱和文化失落的高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由于其人物设置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且在许多年来一直启用固定的演员出演其电影,导演、演员与电影中的角色一起经历时间的洗礼,一起经历青年时期的《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中年时期的《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和老年时期的《山河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河故人》更加有对过去的总结、告别和对未来的预示的意义。从1996-2015年这近20年间,我们熟悉了王宏伟、赵涛、梁景东、韩三明、“郭斌”的面孔,这20年间,戏里戏外,他们都从青年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经历人生琐事、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们一起听过的那些流行的华语歌曲、外语歌曲,一起见证国家和社会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一起感受着我们中国人的变化,他们和中国每位普通人一样,他们就是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贾导在给中国人和中国做电影、做记录。这种坚持带我们的感受不亚于提名了“奥斯卡奖”影片的《少年时代》带给我们的震惊与感动。这同时是导演在用电影与中国人谈话。
二、过去与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寓言
在过去90年代社会转型之下的中国和当下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人民面临着巨大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而这种困境需要有人替他们表达出来,形成一个个影像寓言,用以警醒世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经常用隐喻蒙太奇来展现――将展现动物的生存状态镜头与展现人的生存状态镜头剪接在一起,达到了讽刺与渲染的效果。对于贾樟柯导演为何总是喜欢用动物的状态来隐喻人的状态,也许可以从2001年拍的5分多钟纪录短片《狗的状况》里找到答案。短片有5分多钟,其中有整整5分钟是在注视小狗在卖狗人的袋子里挣扎、最终只能露出头来、无奈地等待被卖或者被宰命运的,伴随着的是狗狗绝望的声声惨叫。导演用一种悲天悯“狗”的情怀去注视一只狗以及旁边被拴着的狗,他担忧它们的命运,从而联想到人的状况,本是同个世界的生灵,相煎何太急呢!于是在纪录片《无用》里,服装设计师马可与狗狗和自然的亲近让人能够领悟其“o用”品牌具有自然泥土气息的风格。在《世界》里,在假沙漠、假金字塔前拴着的骆驼与犯错被哥哥扇耳光的“二小”置于一个画框中,其意义不言自明。而“成太生”幻想骑着自己巡逻的白马与情人相会的段落也具有隐晦意义。在《天注定》里导演更是用多组隐喻蒙太奇将当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镜头与各种处于困境中的动物镜头――被农民残暴鞭打的马、被割喉的鸭子、游过马路的蛇以及离开河水的金鱼相剪接在一起,在结构影片的同时产生了悲剧的力量,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山河故人》里的“梁建军”凝视的那只在笼中上串下跳的老虎也如他自己一样,在生活的困境中作困兽犹斗状,他也产生了跨越物种的同病相怜感。而三条陪伴着“沈涛”的狗,似乎比爱人、家人陪伴得更长久、更忠诚。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吧,谁也别小看谁,尽管它是一条狗,因为在当下中国很多贫苦的百姓的生活状态也许悲哀到还不如一条狗的呢。用动物隐喻人类,使电影更加具有一种寓言味道。
贾樟柯导演正是这样用影像纪录现实,将这种小人物的命运的悲剧性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予以展现:
(一)卑微理想之后绝望的平庸
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他更加倾向于表达底层与边缘人,比如无业青年和民工的迷茫的理想与最终不得不接受的令人绝望的平庸。《小山回家》中的“小山”厌倦厨师工作却不知所从,《小武》中的有“情义”(用自己“赚”来的钱给母亲买戒指、爱护歌女“梅梅”)和“道义”(将偷来的钱包里的身份证投进公安信箱)的并自称“手艺人”的小偷“梁小武”并无正当“手艺”而整日游荡街头、无所事事,在歌厅工作的歌女“梅梅”在给母亲的电话中谎称自己在北京被导演启用,《站台》中不愿意“走穴”的文工团演员“尹瑞娟”想通过考进省艺校为人生寻找更大的舞台而最终却放弃理想、直接结婚生子,《任逍遥》中想赚“快钱”的“小季”和“斌斌”最终尝试去抢银行,《世界》中“成太生”想要给“赵小桃”美好的生活却抵不住来自外界诱惑与现实压迫最终险而双双自杀,以及到北京赚钱的“三明”的弟弟最终死于工地事故且其父母只能得到一笔薄薄的赔偿金,《三峡好人》中“小马哥”死于斗殴再无法展现“江湖气概”了,《天注定》中四位主人公本来都是心怀美好愿望但最终却被逼上绝路,《山河故人》中因感情问题与作为男人的尊严而选择外出打拼而最终却带着病痛回归故里。
(二)情感迷失之下的道德感缺失
现实生活中,悲哀小人物是同时面临情感迷失,甚至极端化为道德感缺失。而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需求的无法满足确实常常会引起个人尊严受损而导致的道德滑坡或者说道德感缺失,所以说虽然情感、尊严和道德这三者没有明显和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有时的确会相互影响。而在贾樟柯电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类缺失。在《小武》中,影片的三个段落就是分别以“梁小武”的友情、亲情、爱情的迷失来划分的,同时他作为朋友、爱人、亲人的尊严受损,对于“三只手”的习惯他没法“浪子回头”。同样地,三种主要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的迷失让《站台》里的“张军”对女友不负责任,让《任逍遥》里的“斌斌”与兄弟合伙抢银行,让《世界》里的“成太生”抵不住情人诱惑甚至犯法,让《三峡好人》里的“斌哥”抛弃妻子和家庭,让《天注定》里的四位主人公没有了温暖的包裹而走上绝路,让《山河故人》里的“张到乐”对着父亲不礼不敬。
(三)物质与金钱追求之下家庭瓦解悲剧
家庭是情感寄托的地方,没有了感情,家则无法完整;没有了家庭,感情也就四处飘荡,无处安放。在贾樟柯电影里,尤其是在中期作品《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和《山河故人》里,“丈夫或者妻子去外地打工,后来抛弃家庭和原配”的情况经常出现――例如《世界》里“成太生”的情人“廖姐”、《三峡好人》里的“沈红”,《天注定》里的“小玉”的情人以及在大年三十那天“三儿”遇到的牌桌上斗殴的“留守”男子、《山河故人》里“沈涛”和“米娅”等等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代表人物,而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生存。而通过影像文本分析背后的原因,不难看出在90年代社会变迁、人们为了生计或理想而形成的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在某种必然性中被迫瓦解。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与社会转型,贫富差距继续加剧,社会阶层固化,腐败现象严重,城市向农村进行拓荒,生活在小城镇里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由辛苦的“农民”变成了更加苦命的“农民工”,由“种田者”变成了“打工者”。他们在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城市花花世界里挣扎着,有的继续走向平庸,有的甚至被迫走向绝路。《世界》里的主人公们依然是“农民工”,他们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生活着,真正的“世界”不属于他们,等着他们的依然是平庸;《天注定》里的主人公们也依然“注定”是命运悲剧的承受者,不得不走上绝路。
而以上所述关于中国人的“物质需求”、“理想需求”、“情感需求”等需求缺失,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人类的从低到高的各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人尤其是底层人身上都是没有得到满足的。古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如若“仓廪不实”、“不知礼节”,那么这个社会常常出现《天注定》里的现实状况也是“注定”的。
不难发现,贾樟柯用8部剧情电影向世人讲述了这样一种“现实寓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只讲求GDP的国家,只追求物质和金钱的社会是无法稳定的,人们的各种需求――物质与精神,都是需要被满足的,否则中国人是不幸福的,习惯遗忘的中国人的“mountains”终将会“depart”的。
三、中国社会的未来预言
而通过前7部电影的“现实寓言”的铺垫,在最近的第8部电影《山河故人》里,导演对中国人、中国山河的未来进行了大胆地预示:“mountains”may“depart”。贾樟柯导演用电影向中国人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中国是不是一个有未来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不是一个有未来的民族?如果继续当下中国发展现状,未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将会怎么样?中国人有钱了之后呢?
在《山河故人》里导演设置三个叙事时间段落,用“1999年”回顾中国社会的过去,用“2014年”审视中国社会的现在,用“2025年”预示中国社会的未来。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段落里,电影展现的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虽然是中国当下的不算普遍的现实状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实状况将不会是个案,而会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也算是一种对未来社会普遍状况的“预示”。
(一)发达传媒之下的交流障碍与孤独个体
在贾樟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意象便是“传媒”。因为传媒的飞速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中,人们由开始的“节奏不适”和“目不暇接”到“逐渐适应”,再到“学会遗忘”,“学会孤独”。从《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导演始终关注着“传媒”对人的影响――传媒越来越发达,交流越来越方便,但是交流障碍却越来越严重,人们却越来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无奈的孤独感比过去简单的情感缺失更严重,越来越多的交流工具使得人们似乎放弃了“不必要”的面对面交流。换句话说,如果过去的情感缺失是人们自身不主动面对面交流,那么交流工具的便捷更加重了面对面交流的不必要性和多余感,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淡,人们也都等待着对方的主动而越显孤独。
在研究传媒对人的影响方面,贾导可谓电影里的预言家:“在飞速发展的传媒面前,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进而瓦解,这也许就是人变得越来越冷漠的原因。我们越来越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传达思想的方式已经被改变。”①
从《小山回家》开始,导演就用不断切换的电视频道音响来挑战着观众的听觉、用随时分解的屏幕挑战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让人们反思自己当下的交流生活。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身在其中,跟随与适应其变化的步伐是不知不觉和不知反思的,而导演却用电影提醒了我们:要及时反思这种变化与影响。在他的其他电影中,广播、电视、电影、call机、手机、Ipad等传媒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信息不发达的小城镇来说,这些传媒工具所传达的信息,他们是信的,其接收也是不加选择的,于是大家接收一样的新闻、听一样的流行歌、看一样的电影、用一样的社交工具。他们被这些传媒工具所包围,沉醉其中,模糊了现实与视听幻想的区别,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和不愿意思考。在《天注定》里,真实枪杀事件新闻里周克华的原型――杀人不眨眼且沉默寡言的“三儿”杀人抢钱之后乘车逃逸镜头与正在播放《放逐》里枪战镜头的移动电视机剪接在了一起;《三峡好人》里最终“火拼阵亡”的“小马哥”则是《英雄本色》里人物的翻版,在对“小马哥”模仿者这一角色的可爱之处会心一笑之后,不禁让人反思其悲剧行为与结局的原因。也许有时人们更愿意和电影电视交流,宁愿沉醉于真真假假的影像世界里,也不愿意和周围人交流,宁愿变得与电影里的人变得冷酷也不愿意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道德。
而到了《山河故人》,导演则直面传媒对人们交流能力的负面影响。“2025年”段落所展示的手机越来越高级,可是人们连打个电话联系的勇气都没有、连面对面静心交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精确的谷歌翻译始终没法将“张晋生”父子的常年矛盾、代沟问题解决,靠的还是“米娅”这个活生生的人。
在电影里,导演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十分细致地展现了新媒体中“谷歌翻译”的无能:
“张到乐”给父亲发的信息是:
Just wanna tell you that I plan to quit college.
Don’t even know what I wanna do.
Maybe just live for the moment,simple as that.
I mean,nothing really interests me right now.
I could be doing anything.
翻译过来意思应该是:“我只想告诉你,我打算离开大学。我甚至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也许只是暂时这样。我是说现在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吸引我,做什么都一样,都可以。”
而高科技的透明手机屏幕的大特写的细节镜头中显示谷歌翻译结果却是:
“我要向你告白,我想退出大学。我进而了解自己不需求什么,一段时间,生活简单,做什么都可胜任。取决于我的兴趣。”
懂英语语法和语义的人不难发现,因为这种机械翻译忽略了英汉翻译之间技巧性问题和语句之间微妙的关系,导致翻译的结果与“张到乐”短信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令人啼笑皆非。而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张到乐”对父亲提出的所谓的“I need to talk”的“talk”方式竟是“发短信―谷歌英译汉”,而大特写的细节镜头展现父亲“张晋生”短信发送者都是与“银行”、“售枪”、“旅行”等有关的,唯一一个“山西同乡会通知”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而父子之间常年的交流障碍更凸显两人的孤独。
在夜深人静之时,手机、pad游戏丰富多彩也没办法化解“沈涛”的孤独与忧伤。
“沈涛”母子的生活里随时都有Ipad的干扰――与Ipad里“继母”的对话时间挤占了生母与儿子的亲情互动,而“到乐”对生母的陌生感更让其选择了与熟悉的“继母”的舒适交流。这种情况正如你我的生活里随时都有个叫“微信”的人。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
――你等下我先回个“微信”。
――好的。
――好了,你刚刚说什么来着?
――额,我也忘了。
――好吧,那我们直接去吃饭吧。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然我们也不会太过感伤,因为我们有了更多交流对象和交流方式的选择,于是少了面对面交流的“不得不”的“必要性”。
于是,对于“沈涛”的愤怒,观众也是深有体会的了;在以各种眼花缭乱的传媒为伴的“张到乐”与父亲之间的交流障碍也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了。而这也正体现贾导的忧虑:交流工具的发达并不代表人们之间的交流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交流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而这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二)全球文化融合下的价值观混乱和文化失落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一方面,中国经济腾飞,人人高唱GDP,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文化生活多样性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在人人向“钱”看,人人抛弃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苦乐主义”和“道义精神”而标榜西方的“快乐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同时,中国本土的文化与传统却被抛弃在了时代大潮后面,被善于遗忘的中国人所遗忘。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未来可能性状况,在西化的大潮中,中国失去了她本来的面貌,中国的“mountains”都跑向了世界各地,在作为“遗忘主体”的“张到乐”身上,我们看到了多种可能: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忘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美德,忘记了葬礼上要给逝去的祖宗磕头,忘记了中国式传统的婚礼应该是什么样的,忘记了过年是要吃饺子和团圆饭的,忘记了中国话怎么说,忘记了中国字怎么写,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和姓,换句话说就是忘本,忘了老祖宗。
影片中“张到乐”忘记了自己的中文名和姓,只记得他父亲当时为追求金钱而为他取的名字“Dollar(美元)”,也忘记了自己的生母,那句玩世不恭的话“I have no mother”令人深思,耐人寻味。也许当所有人都向往外国的月亮,都“Go west(影片插曲)”后,中国就真的不存在了,那时候的中国山河就真的破碎了,影片片名意味深长,至少代表导演想用影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表层所展现的“乡愁”和“怀旧”,而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四、结语
自1995年《小山回家》起,贾樟柯导演一直坚持其в腥宋墓鼗澈蜕缁嵩鹑胃械奈囊掌创作,并且在娱乐片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市场,逐渐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15年一部《山河故人》带来了2600万的票房,是贾导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影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票房中绝大部分是贾樟柯导演的影迷支撑的,而普通观众更愿意去看“爆米花电影”。但是从2006年的《三峡好人》300万元票房到今年的《山河故人》2600万元票房,在票价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说9年观众增长9倍,那么可以乐观地讲中国的文艺电影是有希望的,电影类型的格局会有所改善,至少电影院里并不全是“爆米花电影”。在贾导监制的短片《语路》中,被采访者昆曲艺术家张军说:“很多唱昆曲的现在都转行去唱歌跳舞了,但是我想,唱歌跳舞的多我一个不多,而唱昆曲的少我一个就真的少一个了。”这句话如果用在贾导身上可以这么说:拍商业片的多他一个不多,但是拍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片少他一个可真就少了。中国现在正缺这种能够让观众反思的影片,因为一个国家的国民不能缺少思考的能力。
国内文艺片的市场培育也需要时间,毕竟中国人被压抑了这么多年,刚脱掉“以苦为乐”的包袱,刚刚学会了享受,学会了快乐的能力,学会了大胆表达对快乐的追求,让大众勇敢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现实以及其中黑暗、残酷的东西也是需要时间的。或者说,吃惯了“爆米花”,懂得了养身之后,也会想吃点清淡的、有营养的东西,也会想品茶、品人生。正如刘恒在谈到鲁迅时说的“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所以艺术电影或者有艺术气息、人文情怀、社会反思的电影是十分重要的。而贾樟柯导演的前7部剧情片的坚持以及这次《山河故人》的成功,或者说在中国市场方面比他之前的电影成功,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事情,也是值得具有“文人思考”的人们所值得庆幸的。
注释:
①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2-66.
[3]万静.从《山河故人》看贾氏电影的探索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5(22):110-111.
篇10
但眼下恐怕没有哪个明星能盖过梁家辉的光芒,2011年,梁家辉一口气拍了三部电影。尤其是《太极》拍摄周期近300天,加上开拍前的功夫训练等,几乎是无喘息地拍了大半年的戏。
而差不多同时到他手上的剧本《寒战》又在故事层面把他吸引过去:“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看到我们香港终于有编剧和导演可以从一个非常新的角度来制作我们的招牌类型警匪片,很兴奋。我觉得这是香港电影警匪片新的希望。”
梁家辉总给人勤勉的印象,一以贯之30年。二十几岁就凭《垂帘听政》(李翰祥导演)里的咸丰帝当上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很快以一部《爱在他乡的季节》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1992年主演法国影片《情人》打破法国电影两年来的票房纪录,一炮而红于国际影坛,西方观众视野里终于有了一张忧郁而迷人的中国人的脸。
“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梁家辉说自己是普通平凡的人,跟绝大多数男人一样,不平凡的只是他的角色,并不是梁家辉本人。至于传统,家教而来的影响,往往根深蒂固于心。
“我出生在普通的香港家庭,父亲是会计,母亲在成为全职主妇前也做过电影院里的接线员,家里没有太多的规矩,但父母都是非常传统的人,很多影响潜移默化。比如,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或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夫妻俩都应该一起面对,而不是互相抱怨。”
8岁前,梁家辉被在电影院工作的母亲带在身边,为方便看管就放在放映机那束光底下看电影,像极了《天堂电影院》里的小男孩。天命之年,幡然醒悟走哪一条路还真像是注定在命里。他不喜欢离自己太近的角色,尽量尝试呈现那些不存在于自己身体之内的性格,“就像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就像是一种释放”。
多年前,梁家辉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有生之年要到达“三极”——南极、北极和珠峰,但去完南极,他便放下了这个想法。
“抵达南极的那一天,眼前一片非常漂亮、雄伟的雪山,我们一船人蜂拥而上。雪山上便处处是我们的脚印,在纯白的底子上格外刺目。我登上了一座雪山之后,背对大家在那片宁静的世界发了45分钟的呆,脑海里一片空白,耳朵里没有任何声音。那是纯净的力量,但同时我悔恨自己霸占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是作为科研考察是可以去的,而我这种普通人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去南极绝对是一种破坏,人类对地球的欲望不加以收敛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