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0: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物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物说明文

篇1

2、这头小猪外表很酷,穿着一件金光闪闪的小裙子,脸总是笑眯眯的,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它的身体是挺直的,高但是10厘米,四肢和身体几乎连为一体了,正因它穿了1条长长的裙子把下半身全遮住了,看起来就像一位美丽的公主。

3、它的头顶有一个洞,直径但是2厘米,圆圆的。这是什么呀?噢,原来钱是从这儿放进去的。再看这小猪的脚底,有一个像头顶一样的洞,这是把钱取出来的“道”呢!

4、母亲一向期望我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小猪帮忙母亲实现了这一愿望,我开始学着把平时不用的钱存起来,这样我就不会乱花钱了。

5、每当我需要用钱来买一些领悟上用的文具时,小猪会乐意地摇摇屁股,钱就出来了,好像在说:“快去吧,领悟用具可不能不买。”可当我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时,仿佛听到小猪在说:“怎样回事?又乱花钱了。

篇2

>> 传统的发明:历史共同记忆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 记忆与想象:海丝文化圈中的“陈三五娘”研究 “陈三五娘”背后的故事 寻找历史的共同记忆 “传统的发明”与仪式实践 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反思 共同的记忆与孤独 论说课的环节与设计 构筑中日共同的历史记忆 论说话的多少 张的“性善”论说 “传统”的僭越与“发明”的边界:羌族舞蹈文本的嬗变 陈玉娘 岛国回来的羽球“第一花旦” 黄埔军校: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记忆 现代中国的德国论说 几种理论“品性”的论说 论说课的基本程序 蒋渭水思想文化遗产与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构建 家族历史的“遐想”与历史记忆的“失忆” 重建乡村的共同记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陈泗东.陈三五娘是否真有其人[G]//泉州市洛江区南音协会陈三文化研究室.陈三五娘闽台论文选.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9.

[12]杨秋香.陈三故里古迹踏寻 追忆《陈三五娘》曾经的故事[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dszx/qz/2014-10/10/c_1112769743.htm.

[13]郭慧杰、陈智勇.陈三坝与“陈三五娘”传说[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msyy/szf/content/2014-10/10/content_4976430.htm.

[14]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5]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荔镜记荔枝记四种[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16]陈益源.《荔镜传》考[J].文学遗产,1993(6).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与形式[M].钱佼汝,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篇3

(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学校553507)

【摘要】说明文写作是初中阶段学生必学的一种新文体写作方式,然而学生却只是浅尝辄止,缺乏一种明确的方法指导,本文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处一些简单可行的小技巧,方便同行相互学习。

关键词 概念;习惯;角色;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和写说明文都是回避不了、绕不过去的硬任务。特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针对性地出了几个单元的说明文阅读文章,目的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说明文这个文体,为说明文的写作做铺垫。然而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 笔者结合几年的写作指导经验总结出一些小技巧,在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第一、要清楚认识什么是说明文。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会做错或者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事物的准确认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才能让他们准确地写出说明文,当然给学生介绍说明文概念的时候,不能抽象的、教条式的直接告诉学生:“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这样过于抽象笼统。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药品、家用电器等使用说明书,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常见的小纸条分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交流从说明书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常见的小小实例,学生自然就明白说明文就是一种给人以知识文体。他们不但能快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还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结构框架。

第二、培养学生爱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要想准确全面的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前提条件是要对它特别熟悉,全方位了解,说明才有说服力。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要记住事物独有的特点,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征。抓说明对象的特点,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写作之前不妨先让学生去观察,去收集资料,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习惯了,写作的素材也就更丰富了。

第三、转变角色让生换一种方式去写作。说明文写作就是把自己已知的事物清楚、明白地陈述给读者,让别人对你所说的事物有所认识。这个陈述过程竟然和推销员推销产品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妨放弃以前那种枯燥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改变一下心态,转变一个角色,轻松愉快地掌握写作的要领。怎么做呢?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销售员,说明的对象就是要推销的产品;而我们读者就是顾客,看要怎样推销才能让顾客全面地认识你的产品,让顾客心动, 想要买你的这一产品。只要顾客心动了,那证明说明成功了。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推销口语秀活动。这样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下,学生不知不觉就能摸到一些写作的门路。何乐而不为呢?

篇4

关键词:说明文;初中语文;阅读

说明文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以看出,中考说明文的阅读考查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和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要正确地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学生重视的。

一、区分说明文和议论文

学生往往分不清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议论文,所以常常在解答“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的题时,解答为“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议论文的知识,因此,首先应该弄清文体。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基本的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阐明事理的文章。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的文章。

二、熟记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弄清说明文的对象,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即“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

1.理清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一般情况下,时间、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如,表时间顺序的名词有:从前、如今(现在)、以后,或者直接用具体的×年×月×日等。表空间顺序的名词有: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等。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一般可以判断成逻辑顺序。还有事物说明文多为时间、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多是逻辑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应抓住中心句和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熟记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作诠释等。

特别不要把“作比较”说成是“对比”,把“打比方”说成是“比喻”。同样一个句子,在说明方法的解题中,应叫“作比较”或“打比方”。而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解题中,才答成“对比”或“比喻”。也就是答题时,应认真审题,切记不要答错了知识的归类范畴。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周密,从语言的风格上还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阅读题,一般有以下八类:(1)找准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2)概括说明内容,提取相关信息。(3)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结构。(4)掌握说明方法以及作用。(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认识感悟。(7)分析列举。(8)归纳探究。

在这里,我不想一一去解说,我只想谈一下学生答题中的一些常见错误,教大家一点答题的技巧。

例如,在解答说明方法的题目中,有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据”,写成“例数字”。不要看只有一字之差,你写错了一个字,这一分你就没有了。“例(lì)”是可以做依据的事物的意思,是一个名词。而“列(liè)”是行列,排成的行等意思,是一个动词,怎么能混用呢?

还有,在解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会使用效果词,也会使得分大打折扣。现在我把常见说明方法的效果词总结如下:(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4)作比较,强调突出了……(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6)下定义,严密准确地说明

了……。

此外,还有关于加点词语是否能去掉,并说明为什么?很多学生只能答“不能去掉”,至于“为什么?”就答不上了。这类题的答题技巧,可以运用这样的公式:不能去掉+解释词语+定性+加点词语使这个句子表达什么意思+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如,请分析“潜水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中,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就应该这样答:不能去掉,因为“大体上”是限制性的词语,意思是“大致、大概”,句中表达这是大致的分类,还有其他类型,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会产生新的类型,该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篇5

关键词:语文;中学;说明文;重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说明文占有很大的比重,相比较于其它文体的阅读理解来说,说明文的阅读有着自己比较独特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重点,只要抓住了说明文的阅读重点,那么答题自然不在话下。本文详细论述了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于事物性的说明文我们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印象。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使抽象的事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常会运用“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会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非常明显和引人注意,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都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些顺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是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因为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胡耀珍.实用性说明类文本有效阅读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3).

篇6

激发兴趣说明文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师费尽了心血,效果却很不理想。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

一、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二、在明确目标中激发兴趣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以前,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自觉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入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其中科普说明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入选时尚能反映当时的科技水平。但由于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常常是一经选定就若干年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有些课文的局限就渐渐显示出来,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大了,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补充新的内容,避免教材的局限,尽量使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比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五、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六、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当然,运用多种教学法教说明文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综合地运用。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期共同探讨。我相信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

七、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篇7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科学性强,准确精密,如我们在说明文中常常遇到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起准确表达作用的数字,它们都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在平实中表现出准确之美。这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是会重视的,我在这就不展开了。

另一方面,不少说明文的语言变枯燥为有味,浅显生动,很少使用晦涩艰深的专门术语,而是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新颖别致的词汇加以说明,同时适当地运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比拟等修辞和说明方法,说得生动而形象,让人产生一种美感,说明文中的语言美比比皆是,比如《说“屏” 》等文章也运用得特别形象、可爱。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目的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欣赏,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二、艺术手法美

说明文要把说明对象说明清楚,主要是靠运用说明方法来实现的。但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桥之美》一文:“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作者在此既运用了环境描写,巧妙地突出了桥所在的背景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惟妙惟肖地说明了桥的形象及具有生命感的特点。

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为此我们在分析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作者采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是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对说明文结构加以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美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思路就十分的清晰,层次也十分的分明。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的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条理也非常的清楚;第四部分是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通俗易懂,构思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品尝赏析,这样就必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结构美。

四、感情美

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事理说清楚,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充满着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请看茅以升的《这个石拱桥》,全文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为中国石拱桥在世界上占有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从题目中就可看出,作者在石拱桥前面特意加了“中国”一词加以限制,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的石拱桥情有独衷。再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来骄傲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接着在例举赵州桥之后,用议论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然后在具体声明卢沟桥的特征之后,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赞语,自豪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之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解放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

篇8

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语文《桥之美》一文的教学,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初二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的方法。老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训练,应该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思考一些不典型的说明文呢?

我们首先要复习典范的说明文,巩固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比如区分事物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其次掌握说明文的特点顺序和方法。最后引导以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阅读。思考时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深入地判断分析。

我在上《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争论。有些争论的问题,甚至在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圆满的解答。其他任课老师们教学中也遇到同样问题,大家讨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争论焦点归纳以下两点: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该文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有很多学生认为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桥”。因为文章中列举了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桥。有的学生认为是“桥之美”,文章虽然写了不少桥,但是没有写到桥的特点,写各个地方的桥是为了说明“桥之美”。但是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特点是“桥之美’,那么它应该属于事理说明文,而文章中没有说明桥美的原因,以及怎样美的内容。于是老师、学生都茫然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桥之美》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温习说明文分类知识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思考,从文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找教学参考书《初二语文全解》,看看别人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依据,还是不能统一看法,并且各持己见。有的同学找来资料,证明是事理说明文;有的同学用别的参考书阐释是事物说明文。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认为是文艺性生动的说明文。

面对此情况,我跟学生一起采用梳理文章段落的办法,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

《桥之美》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引出主体桥;第二段介绍美术工作者眼中的桥之美;第三段比较石拱桥的结构美和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四段举例乌镇、江南乡间、颐和园和广西等不同环境的桥,说明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作用的不同的桥之美;第五段举《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好桥的形式美和画卷里的环境,以及画家们处理好表现不同桥之美的形式,而桥在小河、高山峡谷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第六段举例并比较,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直线桥和在成昆路上的直线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第七段总结桥之美指: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通过梳理段意,归纳段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文章为了说明“桥之美”,归纳了桥之美的特点:桥之美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了说明此特点,采用了举例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的思路是:生活中桥之美是因为它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到艺术领域里,摄影者和画家表现的桥之美的不同形式,也必须与桥所在的环境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得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而不是桥。文章归属事物说明的类型;因为本文重在说明“桥之美”的特点。并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篇9

【关键词】中考语文;答题策略;说明文

很多初中生做说明文题目时,心存畏惧心理,也知道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特点,但让其分析语言怎么准确?却答的不够全面;知道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但让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又是无从下手,特别是近几年中考考察的,根据课文内容筛选信息出的选择题,得分率是更低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就以江苏徐州2014年的中考语文,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为例进行阐述。

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语言特点

我们常说,说明文的相关答题技巧和语言特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语言特点,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考查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特点。

(一)第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做题进行考察说明文的较准确的语言。例如文章中,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的语言特点。

这种答题格式为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通常选择下面这些词:“目前的”“完全”“所有的”等是从时间,范围来准确的说明了“黑匣子”的特点。

(二)第二种题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替换成别的词语?并且简单地说明原因。

这种答题格式一般是:1.不能;2.加点词语在原来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3.要替换的词语是什么意思;4.如果替换了加点的词语,这句话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造成事物脱离实际的情况。5.加点的词语能体现这句话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

能否删除限制及修饰性的词语?

解答这种题目一般是:1.能或不能;2.找出修饰词语。例如:表示程度关系的有“非常”“几乎”等词语,表示数量关系的有“有余”“多”等词语,那么表示估计关系的有“左右”“大约”等词语;3.如果删去了这些词语,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脱离了实际;4.这也词语让说明文更能体现出内容的科学严谨。

(四)第四种题型

请说出不能删去某几个字或词的理由。

这些字或词往往都有固定的一些语法作用出现在句子中,例如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或者主语以及下面句子中某个现象的结果或原因,如果删去,既不符合句子的语法,让句子少了一些成分,导致语句意思不通顺;还会造成句子没有完整的内容,在逻辑上缺乏关联性。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种题型,最近几年中考语文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考的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

(一)列数字

通过数字的列举来说明,具有说服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保证内容准确无误的作用。例如文章中,“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就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密封盒异常坚固的特点,让读者对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

(二)打比方

运用暗喻、明喻等修辞方法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文章中“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飞行记录器的重要性,通俗易懂,以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三)摹状貌

经过详细的描写突出事物的体貌特征及特点,不仅能对事物形象进行生动说明,还能让说明文的阅读价值更高。

(四)引用

把以前的资料原话或某些名人名言引用到现在的文章中,作用是强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真实可考的。

(五)作比较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突出说明对象的影响、地位等特点

三、说明顺序及结构

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中运用逻辑顺序比较多。一般来说,出现在说明文中的各种顺序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性语言,同学们可以通过出现的这些词语去辨别是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说明文具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这几种并不复杂的结构,找出文章结构,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互相铺垫,关系紧密,我们可以同时对顺序和结构进行理解分析。

四、中考中常见的说明文考点

最近几年最常见的中考语文考点包括:考察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分辨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以及最近几年常在最后出现的开放性题目等。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中,就比较全面的对我们提及的这些考点进行了概括,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概括黑匣子特征,根据自己推断和文章内容选择关于黑匣子介绍不正确的选项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说明文在教学中,需要从内在规律开始入手,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要想到语言特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这种有意识练习,不仅让同学们对说明文了解、熟悉了写作规律,还让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各种答题技巧,以致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静.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策略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9):64

[2]于书杰.中考说明文阅读解答策略[J].成才之路,2012,(4):76-77

[3]高红梅.中考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技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3):216

【作者简介】

篇10

【技法导航】

条理清楚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因为说明文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而要做到条理清楚,就必须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一、安排好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文章只有结构安排妥帖了,才能便于读者理解事物和事理,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

1.“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就是先总的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然后分开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特性,结尾再加以归纳总结。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开头先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对荔枝作总的描述,然后分别介绍荔枝的生态与生产知识,最后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对文章作了归纳总结。

用这种结构写作时要注意:分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写得具体、实在,且各项分说内容要与总说部分相照应。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指先把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分解,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比如,凡是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就都归到外部特征,凡是属于事物的内部本质的,就都归到内部本质,二者不能混淆。

3.递进结构。递进结构,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层层推进,并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神奇的极光》一文分三个部分,先从神话传说谈起,介绍极光现象,接着说明极光的外观形态,再进一步说明极光的成因,三个部分从表象到特点再到成因层层深入,这就是递进。

递进结构常常和并列结构兼用。这两种结构形式交错运用,既能合理地排列各项内容,又能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联系。

二、安排好写作顺序

在写说明文时,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选用合理顺序,有条理地反映事物或事理本身的规律、特点。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一般也有三种: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写作时可以先拟一个提纲,把重要的表时间的词罗列出来,再根据这些词语,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

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发展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例如,介绍动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的发展、工程的进行、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等。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来进行说明的顺序。写作时要注意选好参照点,确立立足点,准确运用方位词,依据构成部分的顺序,或者从外到里,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说明介绍时还要尽量注意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根据事物内在联系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采用逻辑顺序写作时,要依据事物的本身特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就是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的。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条理清晰,晓畅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