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长城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长城的句子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蜿蜒” “奇迹” “名副其实”等词语的意思。

2.在阅读、品读和感悟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并由景生情、由景联想的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圈、画、读、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词语、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应当把课堂的自交给学生,因而本课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同时,还着重考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在品词析句中提高读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录像铺垫,激情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片子(教师播放一段长城的影像资料,同时教师旁白),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赞誉。它纵横千年,绵延万里,让人称奇,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去领略它的伟大与神奇。(教师板书课题:长城。)

(点评:长城气魄雄伟,本文作者的文笔也是大气磅礴。同样,一个气势磅礴的导语也能振奋学生精神,尽快将学生带入学文的最佳境界。)

二、初读课文,词语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再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师巡视,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蜿蜒“是什么意思?

师:在哪句话中出现的?试着读一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就是曲里拐弯(同时用手臂做个动作)。

师:他的解释真是形象啊!不过,他的解释很口语化,能不能再换个说法?

生:弯弯曲曲,形容长城弯曲绵延的样子。

(点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进行,学生乐于接受。)

师:非常好!谁还遇到了疑难词语,借助一些方法已经理解的?

生:我开始不理解“垛子“是什么意思,就看了一下79页的图,发现图上画得很清楚,就是城墙上有缺口的地方。

师:指给大家看。(生略。)

师:老师要表扬他。他能结合图画去解决疑惑,可见他很会学习,好!

(点评: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理解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师:看得出,还有一些同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将予以解决,请同学们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注意。

(点评:学文的第一步是读懂课文,而读懂的前提是扫清词语障碍,解疑的环节很有必要。)

三、师生探究,理解感悟

1.生速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一切,均来源于长城给他带来的巨大的震撼。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画出给作者带来巨大震撼的句子来。

生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全长六千多千米。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板书“伟大的奇迹”)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一句能看得出作者对长城的评价。

师:谁找出的句子和他相同?说一说。

生:从“伟大”一词可以看出长城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师:很好,同学们找得很准!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长城的高度评价,也是作者对长城由衷的赞美。试着读出你对长城由衷的赞美!

(点评:学习课文一般遵循总分总的顺序。教师让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有利于学生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进一步了解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也使学生掌握整体入手学习文章的方法。)

师:说说你对“奇迹”的理解。

生:与众不同,很少出现的。

师:是啊,奇迹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或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点评:对“伟大的奇迹”的品读,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学习方向明确。)

2.默读理解,交流发现。

(1)感受长城的“长”。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分享一下?

生: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

师:(板书:长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长城很长,而且弯弯曲曲。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这句话吗?

(评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读是重要的内容,我们应侧重于发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并让他们在读中体现出自己的感悟来。)

师:同学们,你从她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把“蜿蜒盘旋”突出了,我能感受到长城弯弯曲曲在群山中的样子。

生: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中我感到长城仿佛“活”了。

师:是啊,这位同学把句子读活了,除了得益于她深刻的感受外,还来源于作者的文笔功力。谁来具体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表现出了长城的长,还把长城写活了。

师:这就是比喻句的好处,形象生动地再现描写的事物。作者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什么手法表现长城的长?

生:运用了数字法。

师: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用数字后,我们能具体知道长城的长度,更有说服力了。

师:所以,作者说:之所以称为万里长城,是——

篇2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对王菘舟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曾经有幸听过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当王老师的一声“下课”响起时,竟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们还陶醉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之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热烈地鼓起掌来,王老师教学中的“玫瑰”、“鲜花”已把学生、听课教师深深地迷醉,尤其是那动情的语言,犹如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每一个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弦,让我们心驰神往。

1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片段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2 “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片段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3)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相比之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师参与的痕迹是如此的鲜明,学生感情的激发是如此的牵强,抓住词句分析太过理性,理性分析下感受到的“长城的伟大”显得那么的苍白,而比喻句的教学太过“工具性”,可以想象,这样教学中到处充斥着教师烦琐的语言,老师烦琐语言中的巨龙只是一条死龙,老师烦琐语言中的长城只是一座没有情感的建筑物。

3 “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片段

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

篇3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n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n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i( )去植物园sn b? )。

4.hun: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o xi幔? )

2.郊外(ji"Do xio) 震惊(zhn zhn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

篇4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的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2 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篇5

关键词:课堂;激情;学习习惯

【现象点击】

最近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举手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而其他学生无论老师怎么调动,都不举手。也时常感觉有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和盲从的现象。老师们都说是秋天让学生躁动不安。教师也经常在课上批评许多学生,可学生依然一如既往。教师在上课时的情绪也一落千丈,教学效果很不好。

【深度思考】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渊博的学识,无私奉贤的精神是每位老师必备的,但如果我们要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语文教师,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还应具有饱满的激情和幽默智慧。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一、巧妙地导入――打好良好习惯的基础

在各类各级竞赛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浓墨重彩的导入语设计,那些被精心打磨的语言,或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或“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极为绚丽的直观画面。

如,在上秋游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师问: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好吗?学生兴致一下高涨:好!接着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郊游歌播放,学生跟着一起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郊游。学生兴致很高昂,立刻就进入课堂当中去了。

又如,我们学校陈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你们过年开心吗?

生:开心!有很多零食吃,有新衣服、新鞋子穿。

师:可是,有个小女孩就没大家那么幸福了。(讲到这里,学生们都觉得惊奇)这一年大年夜,天气很寒冷,天又飘着大雪,小女孩又冷又饿,可是还要赤着脚到大街上卖火柴。

师:她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呢?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就知道了。

陈老师用了一段简短而且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入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意境。

二、巧妙地朗读――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

学生是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他们身上焕发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只有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安排纳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成性和丰富性。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朗读对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清楚朗读不仅对理解句子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语感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读,如进行个人读、分组读、齐声读、接力读等,同时,教师也应敢于下水给学生范读,要懂得,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是学生向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激情澎湃的朗读对提高学生朗读的感情和语感能力往往要比播放录音效果好得多。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巧妙地将多种朗读形式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语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要让小动物们赞美小露珠,我给学生戴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头饰,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青蛙、蟋蟀、蝴蝶,当你见到这么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来跟他打打招呼,来赞美一下小露珠。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老师自己也戴上小露珠的头饰,与学生互动,学生就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使课堂情境宽松和谐,很好地达到了效果。

又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我就采用了男女分读,先分读后合读的朗读方式。如,读“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诗篇。”三句时,男女分读,女生、男生分读一、二句,再合读第三句。这是一种群体的竞读形式,竞读中男女生不甘示弱。最后的合读,加强了语势。先合读后分读,比较适合读一些总分结构的句子。分合朗读的方法,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三、巧妙结束语――造就良好习惯的保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又要重视结束语的运用。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随着一堂课接近尾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情绪下降,课堂气氛常常会由热烈变得冷清,此时教师必须能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练习或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

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我在结束时说:“今天你们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此言一出,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韩佳琪说:“老师,我家里有电脑,我可以上网查资料呢!”(在农村,有电脑的家庭屈指可数)家里有电脑的孩子活跃了,可是大多数孩子家里是没有电脑的。他们显得无精打采,可是在这几个孩子的带动下,他们立刻加入到发言中来:“老师,我可以和韩佳琪一起查资料。”“老师,我可以和××一起交流……”

呵呵,没想到孩子的积极性挺高,这样的安排能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想,这应该归于“拓展法”。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篇6

一、结构类仿写题――看清结构,模仿有据

例 (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不要慨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_________,_________;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开拓一条怎样的路,_________,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解题方法】解答以结构为命题点的仿写题,要先把握例句的结构,先看它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的,要分析句子成分的关系(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等):是复句的,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并列、因果、假设等)、再按例句的结构仿写,同时注意语气、内容、修辞等方面的要求。

示例: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装订一本怎样的书

【提升训练】

1 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死湖,只好让污泥环绕。只有――。

【答案示例】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2 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以我国著名自然景观为例,仿写语句。例句: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仿写: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巍巍泰山,就像一位历史巨人。矗立于齐鲁大地,她是祖国沧桑历史的见证。②九曲黄河,犹如一条长长的彩练,横亘于中华大地,她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

二、修辞类仿写题――抓住特色,创新出彩

例 (2008年甘肃金昌市)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解题方法】此道题仿写时内容必须切合“幸福”。句中必须引用古人诗句。还应注意排比修辞的要求。修辞仿写题主要涉及比喻、排比、拟人、反问、设问等常用的修辞格。解答这类题时,最关键的是了解某种修辞特色、要求。如,比喻往往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它要求新鲜、生动;排比则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整齐而富有气势。

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提升训练】

1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能构成排比,并且每句开头的词语的第一字都是“信”。

信念,让热情永不止息;_________;

【答案示例】信赖,让托付恒久不变信心,让梦想终将实现。

2 依照下面的例句。以“生命”为话题,选择新的喻体,写一组句子。

例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驶向更广阔的海域。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假如生命是云,不要炫耀色彩的绚丽。也不要放浪地飘游,我将悄悄化作细雨。洒向万物生息的大地。

3 依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三、诗歌类仿写题――形神兼备,追求文采

例 (2008年湖北成宁市)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咱身的价值。

灯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仿写短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例子一般很具哲理性,仿作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②诗歌借形象表达思想,仿写时要看清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③追求高远的意境。

示例:灯泡:因为有一颗火热的心,才给人们送去光明。短尺:以你有限的生命,量出无限的长度。

【提升训练】

1 请模仿下面这节诗的形式,表达你对“友情”或“网络”的感悟。

时间

时间是夹卷着冰雪的风暴,

会染自我们青春的额头:

时间是一道湍急的江水,

会淹没我们生命的行舟。

【答案示例】①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会拂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去我们眼角的泪痕: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阳光,会照亮我们孤寂的心房。②网络是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会带给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网络是充满温馨的家园,能抚慰我们受伤的灵魂。

2 依照示例,从下面字中为自己选一个字,作为你的行为准则,也相当于是一个字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个字呢?并对其作注释。

示例: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勇:勇敢顽强,勇于拼搏。修:修身养性,提高修养。立:自强自立,顶天立地。

3 下面这首小诗借“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选择另一事物表达你对另一话题的思考。

一片玉瓣,

是一滴生命:

剥落了生命,

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答案示例】书:一面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船: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

菊: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

四、思维类仿写题――巧思显智,妙想出奇

例 (2008年广西南宁市)图文题

仔细观察右边的这幅图,参照所给示例,为图中的女孩写一段赞美辞。要求:语句通顺,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示例: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你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

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以形象思维为考查点的仿写题,一般是要求将一个事物比喻为不同的事物,这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发挥联想、想象,写出新奇的比喻。以抽象思维为考查点的仿写题,一般要求就具体事物揭示生活哲理。或揭示形象语句的精神实质,这需要研究事物的特征。使“物”与“理”相得益彰。体现对比思维的仿写题,最好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相反性,思考解答。要仿照所给的示例来写,用上要求的修辞手法,态度要“赞美”。运用修辞,点出人物,勇敢、镇定等精神,语句通顺。

【提升训练】

1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消息传来,万众欢腾。你的同学为此而写了一首七律,请你补充完整。要求押韵,平仄不作要求。

“神七”问天有感

冲天神舟破云霄,__________________。

浩瀚长空排万险,缤纷景象绘千娇。

江山一览垂青史,日月齐辉射国昭。

看我炎黄多豪迈。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以“人生”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70字左右)

300多年前,一艘贩运黑奴的帆船触礁沉没。船上的水手和100多名黑奴。全被抛进无情的大海里。一名苏格兰水手,靠着顽强的毅力,漂流到了一个荒元人烟的小岛上。28年后。这名水手被路过的一艘帆船带到了陆地上。

当人们问及这名苏格兰水手何以能生还时,他说,当时,我看到不远的地方有一根稻草,也许是幻觉,其实什么也没有,我无论怎样游,总是不能接近它。因此,我就努力向前游,企图抓住那根稻草。

答:人生

3 “雨露计划”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再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制订的。阅读下面的图表。为“雨露计划”写一则宣传标语。

雨露计划

主要内容: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

主要目的: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

自2004年实施以来

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30亿元

转移就业经过培训的贫困地区劳动力300多万人

带动1000多万人告别贫困

要求:使用对偶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4 某校文学社准备出版校内刊物,主要内容是报道学校新闻、传递高考信息、刊登学生作品等,特向同学们征求刊物名称。

请你为校刊拟一个恰当的名称,并附上一段不超过40个字的文字说明,分析拟写该名称的原因。示例:刊物名称:晨曦

理由:晨曦初露。不久就会霞光万道,象征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你所拟写的刊物名称:

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示例,仿写两条“学校生活条目”,要求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形象生动,蕴含哲理。

示例:黑板――一只手牵动了几十双眼睛的地方。

阅览室――令人向往的精神快餐部。

6 仿照例句,另选喻体,写两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朋友对生活的意义。例句:朋友,是你穷愁潦倒两眼望天时,盘旋在你上空的那只鹰。

答案示例

1 俯瞰九州掀浪潮 同歌华夏大风谣

2 人生本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只是在苦难面前,人们往往看不见那根稻草。那根稻草就是人们心中的信念。只要心中有了这根稻草,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坚持到底。

3 ①阳光普照提升技能走向再就业;雨露滋润发展经济步上小康路。

②政府出资解决就业困难,体现爱民情怀;百姓得利接受技能培训,告别贫困生活。

4 (1)①梧桐。②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学校的刊物会引来学生很好的作品,传播更多的信息。(2)①繁星。②学生的作品犹如繁星,点缀校园文学的天空。(3)①跨越。②跨越青涩的高中生活,迎来瓜果飘香的大学时光。

5 教师――点亮理想之火的燧石。

篇7

关键词:儿歌语言;均衡美;修辞手法;文化渊源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培根说:“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海森堡说:“美是各种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1]。均衡为美是中国人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追求,正如刘勰所说:“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在右服发也。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踸踔而已。”[2]儿歌语言也尽显均衡之美,笔者试加分析并探究其文化渊源。

一、儿歌语言体现的均衡

儿歌语言的均衡美主要表现在辞格的运用方面。根据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体现语言的均衡美的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对照、排比、顶真、回环。这些修辞手法在儿歌语言中随处可见。

(一)对偶

修辞学家陈炯指出:“倘从文化语言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对偶,这种汉语中独有形态的辞格,汉文化中的珍品,最富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历来为汉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运用。”[3]事实的确如此。而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辞格,其特点就是句子成队、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像“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对偶名句。当然,儿歌的对偶不像古诗对仗那么讲究“工对”,连词性、平仄、韵部都务求规整统一,而是多用更为自由灵活的“宽对”,彼此只求“大概对应”即可。从上下联意义上的联系来看,其对偶可分为三种:一是正对。这是儿歌对偶形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上下联意义相近,内容互补,彼此往往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或抒发同一种感情。如(1)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天边漂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草原赞歌》

(2)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做什么?”

“哎哎哎,我在学唱歌。”……——《打电话》

(1)句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比赞美之情;(2)句凸现了小娃娃的快乐活泼。由于对偶辞格上下两句之间字数相等,意义关联,轻重得当,其均衡对称之美一目了然。

(二)对照

“对照”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偶是形式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对照是内容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如(3)“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小槐树》

这类儿歌幽默诙谐,可使儿童轻松愉快,也可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

(三)顶真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的辞格,就是“顶真”,也称“联珠”。如(4)“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野牵牛》

(5)“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做习题》

在这里我们看到,大凡运用顶真手法的句子,不仅上下相连,语意贯通,而且彼此也都大体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因而也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之美。

(四)回环

回环就是重复前一句的结尾部分,作为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结尾部分。其特点是前后词语、句式相同而语序不同,彼此意思也各异。当然,儿歌的回环,彼此之间只要“大体相同”即可,不必字词全同。如“骆驼驮着货,货用骆驼驮。”(《夸骆驼》)就是以回环形式,用以赞扬骆驼的吃苦耐劳精神。

(五)排比

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什么好》)就是以排比问答的形式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二、儿歌语言均衡美的文化渊源

为什么儿歌创作者喜欢运用对偶、顶真、回环、排比等这些富有整饬均衡之美的辞格?我以为,根本原因在于由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固有特征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使然。具体有三:

一是传统诗歌创作手法的秉承。如顶真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就有体现。如《大雅·既醉》第二章结尾是“介尔昭明”,第三章起头便说“昭明有融”;第四章结尾说“摄以威仪”,第五章开头就是“威仪孔时”,如此蝉联,直至八章。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前八句都是顶真。

二是与传统思维有关。江南曾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修辞》一文中认为,汉语修辞对偶等辞格的昌盛与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二元对待观有必然联系。事实的确如此。而所谓的二元对待观,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兼容而非水火不容。《周易·大传》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阴阳说”,《老子》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有无说”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具体到语言修辞,则强调“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4]所以,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以求彼此均衡对称。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便是。

三是与汉语特征有关。从书写来看,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汉字是表意为主的方块文字,可以不多不少地字字连写,规整排列,显出立体感,给人予均衡对称的视觉美感。从语音来看,一方面,汉语多是单音语,可以一音对一音,彼此弄得非常整齐;另一方面,汉语元音较多又有辅音相间,加上声调的抑扬顿挫,颇有音节整齐、音调铿锵、上口悦耳的听觉美感。那么,长期耳濡目染这种语言文字,势必生成一种追求均衡完整的心理趋向。朱光潜先生就深有体会地说:“用排偶既久,心中就无形养成一种求排偶的习惯,以至观察事物处处求对称,说到‘青山’,便不由你不想到‘绿水’……”。[5]由于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人们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偏爱平衡对称、以均衡为美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大家都喜闻乐见,广泛运用,也就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定势,因而自古而今,长盛不

衰。王希杰在《略说汉语、汉语修辞和汉文化》一文中就指出:“在历史上,四六对偶曾被当作美的典范,虽然‘五四’时曾是新文化的打击对象,但是直到今天,单双音节的对称搭配,对双音节的偏爱,依然有

强大的势力,这反映了汉人的均衡美感,对称心理的强大优势和巨大生命力。”[6]而儿歌本身就是人们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的艺术载体,其作者和受众也以均衡为美当然不足为奇。

参考文献:

[1]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P45.

[2][4]刘勰,丽辞[A],文心雕龙[M].

篇8

愉快 高兴 兴奋 喜悦 惊喜 快乐

喜出望外 兴高采烈 心花怒放 心喜若狂

一脸欣喜 哈哈大笑 喜气洋洋 得意洋洋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洋洋得意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 气势汹汹 神情沮丧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泪流满面 喜出望外

1、小玲那小小的身体里好像有盛不下的朝气和快乐,它们从她黑亮的、调皮的眼睛里,微上翘的嘴角上,衣服的每个皱褶中,欢跳着喷流m来。

2、大家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脚下好像生了风,走得又快又有劲。

3、她们手拉手像两只小鸟似的畅快飞奔,飞过出野,飞进村庄,飞到了大院

4、他心里好像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好像全世界的蛇胆都在自己肚子中翻腾,他受不了,想把这种苦吐掉,但是这东西刚倒嘴边,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空留他一口苦涩。

5、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

6、爸爸变了,那才叫人舒畅呢。我欣慰,我开心,比什么都令人欢欣鼓舞。

7、成语卡片是我课余生活的好伙伴,每制成一个新的成语卡片,我心里就甜丝丝的,像吃了蜜…样。

8、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9、风轻拂我的青丝,亲吻我的脸,点点温暖充斥着我的心,微微地泄漏了嘴角,我笑了。原来,世界这个世界存在童话般的温暖。

10、我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长出了五色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真是快乐无比。

11、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12、他看看四周,觉得草都在对他微笑:看看苍天,白云也像他一样悠然自得:他禁不住张开双臂,撒开两腿,乘着春风得意地飞跑起来。

13、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14、一张张面孔,都兴高采烈地泛起红光。

15、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16、他忽而死死盯着那水果搅拌机,好象他自己的心在那儿搅拌、流血,再把那破碎的心植回胸膛,却也只剩一摊死水。

17、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戏。

18、爸爸同意了她的要求,她顿时心花怒放,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

19、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20、天灰蒙蒙的,十分得冷,小草低下了头,树枝弯弯曲曲,抬起头,发现乌云密布,没想到雨竟已静悄悄地下了起来。

21、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22、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23、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凝聚着强烈的激情,所有人的眼里都闪耀出欢乐的火花。

24、他的脸色舒展开来,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25、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27、阳光在教室里洒下炫目的光辉,照亮着…张张快乐、兴奋的脸,()每张脸都像一朵花。

28、我一接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心情像庄稼人久旱逢雨。

29、他不觉得悲,但心中又不知是什么滋味,然而他忽而明白了:他现在心里早就麻木了!他嚼着口中的菜,却觉得那菜似是泥做的,但要真是泥做的,也应该有些泥滋味吧!

30、明天就能亲自登上万里长城了。我躺在床上,想啊想,那是我天天想,夜夜盼的美事。

31、几句贴心话,说得他黑胡楂子都充满了笑意。

32、突然,门帘…掀,小妹像吃了喜鹊蛋似的闯了进来,张着没有门牙的小嘴格格笑着。

33、贝贝笑了,像快乐的小鸟儿把两臂向前伸着。

34、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5、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依旧对我不屑一顾。

3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7、路两旁的麦子,好像在对她点头,油菜花也好像对着她笑。

38、看到这情景,我乐得在地上翻了个跟头,高声地笑着、叫着,拍着手,跺着脚。

39、我穿过思念齐眉的年代,手指苍白。多情而悲伤的句子,是时光腰身的流年,像水一样蔓过四季。你仍像是没有归航的船!

40、米袋沉甸甸地压在身上,但是,我心里却感到无比轻松、愉快,脚步也似乎分外轻捷。

4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42、听了这话,我像吃了蜜糖似的,一直甜到心里。

4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44、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4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46、我看着这蔚蓝的大海,不由地哼起了歌,心情像迎着海风飞驰的帆船一样轻快。

47、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48、我们放学了,就好象欢快的小马驹撒开了缰绳。

篇9

【关键词】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新题点

表达技巧,又称为艺术技巧或写作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中涉及最多且较为复杂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数年来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设题点,即鉴赏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相对容易的一个题点,一般分为修辞格辨识和表达效果阐释两例考查形式。辨识修辞手法,解题需要掌握考纲列举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阐释,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抒情和描写是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两大重点。抒情方式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考查侧重于揣度间接抒情借用景或物或史的真正用意,即梳理写景抒情诗景与情的关系;看明咏物诗借咏物而寄寓的志或理,揣透咏史怀古诗因古迹史事而触发的现实感慨。描写考查则多趋向诗歌的局部,从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变化、细节描写、白描等常规角度思考多为省力。

表现手法是有着较大争议的概念,高中语文教材没有把它解说清楚,高考命题者也是见仁见智。笔者建议表现手法的鉴赏备考要以掌握对比、烘托、衬托等常用技巧为宜,不宜过多纠缠概念。

细梳一下近年高考的诗歌考题,除了上述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设题点外,我们还能发现以“结构技巧”为鉴赏设题点的若干考例。

2010年高考就涌现出三例:全国Ⅱ卷选择宋诗《梦中作》,要求考生鉴赏“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江苏卷要求考生就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诗”“具体分析”陆时雍的诗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参考: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辽宁卷选择的是陈与义的《雨》,要求考生对“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的说法作出评判。(参考:同意。除了诗题和首句直接点明“雨”,其它都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2011年,这类考题更是多见。浙江卷要求鉴赏《蝶恋花·出塞》“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参考: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天津卷要求就“《暴雨》‘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参考: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山东卷要求“结合全诗”《咏山泉》,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参考: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与前两句构成抑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全国卷则要求从周邦彦《关河令》的“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参考:时间推移。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深夜(更深、人去、寂静时)。江苏卷要求说说《春日忆李白》“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参考: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湖北卷说《登城》《望湖楼晚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要求“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参考: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散文的布局谋篇,因其篇幅长度和体裁特点早已聚焦了众人的目力。“散文写作笔法分类目录”,在第一大块“布局谋篇”中就列述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志”、“从背面入笔”、“以小见大”、“过渡巧妙,转折灵活”、“紧密呼应,互相衔接”等别具一格的构思技巧。而诗歌的篇章结构或因其篇幅的短小还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其实,从诗歌的篇章结构也往往能看出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来。鉴于此,本文权且把此点称作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新题点”,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之意和警惕之情。也为了便于备考,笔者结合历年考例把诗人常常借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的几种“结构技巧”逐一梳理,略述如下。

一、扣题呼应,统摄贯穿

2006年高考广东鉴赏诗歌选择了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考题——“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明考意象实指题文相扣的要求。这与诗歌鉴赏模式“一词领全诗型”颇有相似之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比如2005年江苏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和2006年四川考题“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周密《夜归》)”,答题分析时都要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承上启下的句子。

二、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特殊的位置可能存在特别的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和卒章显志,就是诗歌结束处经常用到的两种结构技巧。七绝《从军行七首(其二)》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作结,在写景中寄寓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这就是作者王昌龄构思的高妙。卒章显志,顾名思义,即指在诗歌的末尾点出诗歌蕴含的情感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将神话传说和实境交织在一起,直至尾句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现实呼喊,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三、以小见大,着眼细节

“看似寻常最奇崛”,扣住寻常的细节,以小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深沉的主题。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张籍)”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临发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而金昌绪《春怨》摄取的仅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的却是重大的社会课题。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看似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民众所承受痛苦的时代内容。

四、抑扬转承,铺垫过渡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语言应用

要学好一门语言,不单单要从单词、语法、发音上入手,事实上真正影响一门语言学习的是对于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将决定我们学习的深度;反过来,学习语言其实也是为我们深层次了解对方文化做准备——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本文从三方面就了解文化差异对学好英语、应用英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了解文化差异对文字表达的必要性

我们与外国人交流,最常接触的无非文字、语言、行为三方面,此三者皆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就要先从文字入手。

我们每个人学习英语最先接触的就是26个字母,和汉字类似的是英语中的这些字母相当于我们汉字的偏旁,每个单字母(偏旁)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则能构成不同的意思,这些“字”组合起来也能表达不同于原意的意思。

学习英语句子,我们或许能明白字面意思,但深层次的“意会”则只能靠我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如“If I'm late again,the boss will raise Cain.”直译为:“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叫醒该隐了。”这样翻译成汉语看起来会让人莫名其妙,为什么我迟到老板要叫醒该隐呢?事实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在西方《圣经》文化中,该隐是嫉愤的代名词,用它来精妙地比喻老板的愤怒是十分地道的说法!

又如,你听某人对另一人说Do you think Mary will quit her job now that she's pregnant?另一个人则回答:Yeah, when pigs fly! There is no way she is giving up her career!这句话中的“when pigs fly”字面意思好似说了件与Mary是否辞职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当猪飞的时候”,事实上这个地道的说法其内在含义是暗指Mary要辞去她的职务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猪是不可能会飞的”。

诚如上文所述,假如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按照我们自己汉语的“惯性思维”去“翻译”他们的文字表达,毋庸置疑,我们会觉得很多对话或文章真是“荒诞无稽”。

二、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述的必要性

文字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应用语言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标(最终目标是文化互鉴)。

20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老外”正是怀抱“古国探秘”的美好愿望来到中国的,学懂的中国话大概就是“好山好水好人家”这类“通用语”,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甚了解。于是便有这么一则笑料:一位粗通中文的国际友人在畅游北京后为了表达他对中国的赞美,对其中国朋友说:“中国,好地方!”他的中国朋友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谦虚美德”,就回答曰:“哪里哪里!”只见这位外国友人抓耳挠腮蹦出了句:“北京、长城,都好!”

这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典型的诙谐例子,姑且不论故事的真假,其中隐含的道理却发人深省。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的敬重,所以当中国人相互表示赞扬或祝贺时,会一个劲地自谦;西方人则不然,他们相互表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十分坦诚和自豪并简单表示感谢而已。当我们“惯性”地认为谦虚是世界共通的特点的时候,我们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便陷入了一个“尴尬而善意的误会”之中。

三、了解文化差异对言行相称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外国人到中国,最直观的厌恶感源于国人的围观;中国人到外国,最直观的自卑感源于外国人的守礼。由此可见行为其实也是无声的语言,在沉默中流露出我们的情感,故有“肢体语言”之说——我们学会了应用语言,但若行为和语言不相称,我们难免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以中西方人餐桌文化为例:中国人餐桌上的“随便吃”英译为“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th.”不管在中西方文字语言里这句话表达的都是好客之情,再联系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法,自然也就能理解中国人在餐桌上热情地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夹菜的行为了——这在国人认为是十分正常而且礼貌乃至表达亲近之意的行为,但是在西方人看来,用沾满了主人口水的餐具为客人服务是十分不礼貌的,事后即使我们再妙口生花也难挽他们厌恶之心。现在我们社会上开始有公筷之说,起源便是这种语言和行为上有所分歧导致的“善意”的传达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