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天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8 00: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春天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春天的诗歌

篇1

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课有关春天的古诗,在诗中让学生体会春光的美好。

二、注重作品的积累

在上《春天的种植》这课时,我注重了学生作品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种瓜种豆,鼓励学生也去动手种一种。我让学生回家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布置教室“植物角”,一方面美化了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产生“我能行”“我最棒”的愉快体验。第二天孩子就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令我欣慰的是品种很多,有油菜,有青菜,有芦荟,有吊兰,还有黄豆和黑豆的种子……我赶紧用相机把孩子的作品记录下来。

三、注重活动的积累

在上《我和春天一起玩》这课时,有一个活动是玩中探趣,教孩子们做一个风车。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风车,有很简单的纸风车,也有彩纸做的风车,还有在自己买的风车基础上重新又做了一个风车安在了上面。我很开心,在课上,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风车出去玩。玩风车的过程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常识。使孩子们的玩和兴趣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能在玩中探趣,能在玩中探知。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我当然也没放过这个开心的时刻,用我手中的手机记录下孩子快乐的时光。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在上《我心目中的春天》时,我就很轻松地上完新课。平时一滴水,用时太平洋。由学生种植的植物导入,在观赏自己玩风车的情景进入新课,再由小百灵唱春天这个活动深入,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音乐《春天在哪里》欣赏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专门用一个版面记录课上做好的春光图,有红花绿草,有柳枝小燕,有诗歌,有蝴蝶。因为下个课时就有一个活动是把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自编一份“手抄报”,这样我就可以直接用这节课的版面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一份“手抄报”

也不用花心思去寻找素材了,多好啊!看来平时的不断积累,真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学流程完成比较顺利,因为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歌曲,熟悉的画面,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与老师配合比较默契。正因为此,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没有停留的时间,也就没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慢下来,让学生好好回味。这是专家给我的建议,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不应该是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脚步,完成教学流程,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回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案: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心中的春天》

(一)本课活动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描绘心中的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有关春天的诗歌,KT板,学生带好画画用的学具。

(三)活动过程

活动①――小百灵唱春天

1.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种下了一盆盆植物,学生观看自己种植的芦荟、油菜、青菜、吊兰;春天到了,我们制作了一只只风车。(课件出示同学们课间玩自己制作的风车照片);春天到了,我们教室门前金黄的迎春花就是我心中的春天,出示课题《我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KT板上贴上柳树、绿草、小燕子……)

2.是啊,我们眼中的春天是红的花,是绿的草,现在我们跟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出示春景图,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3.小结:大家唱得真好!从歌声中我体会到了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体会到了春天给每一个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4.春天到了,刮起了柔和的春风,下起了淅沥的春雨,让我们跟春风和春雨一起玩吧!打开书26页,先自己读然后配乐朗诵这首诗歌――《春风和春雨》。

5.春天到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支歌《小燕子》

活动②――小诗人颂春天

1.我们大家都爱春天,我们还学过了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和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课前我们也搜集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我们来开一个朗诵会,好吗?

2.学生上台朗诵,相机出示孟浩然《春晓》,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分别写了春天的早晨,春天的雨和春天的柳树。诗歌《春天来了》《春天的脚印》《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学生朗诵完就贴在KT板上。

活动③――小彩笔画春天

1.我们喜爱春天,春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让我们用画笔把心中的春天画下来吧!这是我搜集其他同学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打开书27页,把春天画下来。

2.伴随着钢琴曲,学生画画,教师适当指点。

(可画自然风光,也可画活动的情况;可单幅呈现,也可多幅展示。)

3.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每幅作品的独到之处。

4.大家画得真好,我真想和同学们出去看看,出去走走,一起去郊游吧!在歌曲《郊游》中结束。

篇2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13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的步伐,传统的音乐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大胆改革、创新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下就是我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初探。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赋予学生快乐的体验

1.指导型教学。音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说疑、释疑、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新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讲述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感慨万千的写下爱国诗篇的背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纷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在这种氛围下,趁势提问:“演唱时应带着什么感情?”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得出要带着深情的、激动的、期待的、迫切的、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去演唱。演唱时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准确地把握了歌曲的表现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探究式教学。教师是学生探索真理的引路人。探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尽量让学生大胆动脑思考,让学生标新立异,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型教学。情感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特点,被置于音乐教育的首要地位。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把握好情感体验的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方式的综合探究,赋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1.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音乐教师应用诗歌、图形、声像、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例如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童声合唱曲《渴望春天》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等资料,上课时我不急于让学生欣赏歌曲,而是运用《美丽春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配合音乐朗诵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然后再导入欣赏歌曲阶段,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拓宽了空间。

篇3

关键词:自读古诗;自主发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0-1

何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这一词目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其二便是“发觉”的意思。笔者以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之“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其优势是显然的。首先,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发现结论,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内部动机的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古诗学习中发现的过程也是激励学生的智慧,发挥他们潜能的过程。再次,能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和规律,可以起到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作用,学得活,记得牢,并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总之,“发现”是实施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古诗学习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比较符合古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因为古诗教学是凭借“文选型”的学习教材进行的,古诗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不是直线排列而是螺旋递升的。学生对每首古诗的几个生字以及几个新词,完全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对于古诗的思想内容,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来感受。这就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读古诗,自主发现,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让学生在摘录中发现古诗中的春景美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摘要:

甲同学摘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假如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摘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摘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摘要:“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摘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做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中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让学生在体会中发现古诗中的春情美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和众不同的春天。

三、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古诗中的春意美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非凡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预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让学生品评一番。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

篇4

一、培养音乐兴趣是提高学生感受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我们音乐教师应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品质,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形成热爱音乐、向往音乐持久稳定的情感。如许老师在执教歌曲《七子之歌》时,是这样做的:他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讲述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感慨万千地写下爱国诗篇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昂,纷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在这种氛围下,许老师趁势提问:“演唱时应带着什么感情去演唱?”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应带着深情的、激动的、期待的、迫切的、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去演唱这一结论。教师通过介绍歌曲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歌曲学唱时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准确地把握了歌曲的表现情感,演唱效果非常好。

又如:官老师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童声合唱曲《渴望春天》时,她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等资料,上课时运用《美丽春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配合音乐朗诵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然后再导入欣赏歌曲阶段,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拓宽了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让灵动的音乐充满了音乐课堂。

二、重视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时代的要求。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启发和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把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乐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欢愉。如:张老师在执教歌曲《猎人合唱》一课时,组织学生模仿猎人打猎的动作和活动,通过学生模仿猎人射击追捕的动作,边唱边动,引导学生感受猎人在森林里快乐打猎的情景,让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这种重视艺术实践的方法,提高了学生音乐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灵动的音乐氛围。

音乐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有效尝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熊老师在执教歌曲《青春舞曲》时,她根据歌曲欢快、热烈、幽默的风格特点,将音乐歌唱和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歌曲中编进新疆舞蹈动作,学生在欣赏歌曲音乐的同时,教师边歌唱边舞蹈进行示范,这种边唱边跳的歌唱形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大胆、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整节课全体学生都能自然、自信、大胆地参与到边歌边舞的音乐互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与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三、培养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心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讲解、提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调式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勇于表述自己对所听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我先通过播放乐曲,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流畅清新、明快的节奏热烈激动、丰富的和声圆润柔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联想、边哼唱边体验,学生尽情地思索、想象。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湖面,晚上太阳下山了,一只小舟在湖面上”。随着对音乐的感受深化,不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灵动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随之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了优美的诗歌、散文,课堂上气氛活跃,整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篇5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随着《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不断深入实施,结合本学期市小语科“聚焦常态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教研展示活动,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农村语文老师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进行单元学习: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开拓学生学习思路,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如第二册第一组围绕“美丽的春天”这个主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一组的学习,学生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从课外寻找大量的教育资源,如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曲赋、歌曲等,学生在读读背背中,领略到了春天的美好,激起了对春天浓厚的兴趣。课后教师发动他们自己找找有关春天的资料。用学生搜集到春天的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春天”环境。有的学生背诵了有关春天的诗句;还有一位女孩子说自己是在春天出生的,就像是个春姑娘,想为大家唱一支春天的赞歌……学生们的创造欲和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刻被唤醒,创造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有人这么说:“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曾看到一位老师这样教学《诗经?采薇》:她抓住“杨柳”“大雪”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构设情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就可以构设这样的情景:柳丝在春风中舞动,蝴蝶、蜜蜂飞来飞去,野花姹紫嫣红地开在路边,在这样灿烂的春光里,主人公背着包袱,在路边亭子里挥泪告别妻子、父母奔赴战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也一定会悲从中来,甚至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洒下同情的泪水。学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作者则可构设这样的情景;冬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田野中一片萧索景象,而在这样凄清的环境中从军数年历经沙场艰险的主人公却带着胜利的消息荣归故里。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定会为主人公感到由衷的高兴、欣慰。如此声情并茂地讲述,学生言义兼得,情感又怎能不爆发出来呢?

二、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充实学生学习源泉

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要想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必须优化课内外衔接。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课内外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综合性学习。

1.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课前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课时才告诉学生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零”。语文是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是作者知识、生活、能力、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反映。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开放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目标向课前开放,让学生在课前就根据开放性目标中的显性和隐性目标,通过阅读导读、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社会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提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知识,并根据多方面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课堂参与质疑和反馈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学生通过开放性的自主语文学习,在课堂中的学习起点不但绝对不是“零”了,而且有了质的飞跃。在开放的过程中,学生与信息媒体合作、与家庭成员合作、与社会(社区)合作、与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合作,不断陶冶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能力、情感等,逐步形成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探索、学会求异思维的能力。

2.紧绕教材出发进行课后延伸

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为课外学习的选题指引了方向。语文学习的着眼点不仅要前延至课前,而且要向课后延伸。要让学生“带着许多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后,积极参与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完善、升华。教师要大胆改革教材的编排要求,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加大学生课后社会实践活动的跟踪、调研、检测、考查力度,不断总结有效的经验,使课后延伸落到实处。

3.围绕教材的教学进行课外阅读

在利用教材重组教学中,语文教材使用中所运用的重组、延伸、提升与整合策略,是一体化的思路。对教材进行重组是按课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选择文本,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综合性学习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阅读的材料是广泛的,图片、音乐、诗歌、散文乃至听别人说话都是丰富的阅读,不同的形式还有不同的欣赏方法。在这当中,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我校的语文教师利用《乡村语文报》《现代小学报》《岭南少年报》这些课程资源,用日记、赏识点评、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另外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经典诵读节”“感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利用拓展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它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体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兴趣;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

一、命题引趣

“好题一半文”,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以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写小动物,我就命题为《我喜欢的――(某动物)》;如写人物,我就命题为《我最喜欢的--》(某人物);如写玩具,我就命题为《我心爱的玩具》……这样的题目,引发小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体验和兴趣出发,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易写乐写,就能写出生活的情趣来,写出有趣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写出独特的个性文章来。

二、范文引趣

我们要尊重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每次教到精美范文,我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黄山怪石》我就指导学生仿写“金丝峡”,读了《变色龙》我就指导学生仿写“小动物”……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

三、生活寻趣

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我让学生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引导小学生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一记在自己带的小本子上,然后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这样的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

四、实践凝趣

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教学中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开展班内优秀作文讨论会;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想象生趣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象的每一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的想象。指导学生写童话,是想象作文训练的好方法。譬如在指导学生写童话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跳好“续写仿写创写”三步曲。例如学了“乌鸦喝水”,我就指导学生写“小乌鸦喝水”;学了“龟兔赛跑”后,我就指导学生写“新龟兔赛跑”等等……,这样,就抓住了小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极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创作的欲望,习作兴趣的种子就会在童话的园地里开花、结果。

篇7

摘要:我们教材中的许多古诗,用词巧妙,字里行间耐人回味,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包含的意境及其深远。但正因为精短,许多老师在面对古诗教学时,经常手足无措,有时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有时一首古诗半节课就上完,剩下的时间无所事事。要让一首古诗在一节课堂里面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就是古诗教学的“春风”.

关键词:古诗;拓展;背景;教学形式;想象空间

诗人贾岛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琢磨不定,不觉撞入京兆尹韩愈的队伍,从而留下“推敲”的佳话。我们教材中的许多古诗,用词巧妙,字里行间耐人回味,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包含的意境及其深远。但正因为精短,许多老师在面对古诗教学时,经常手足无措,有时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有时一首古诗半节课就上完,剩下的时间无所事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如何借助“春风”让一首古诗在一节课堂里面变得丰富多彩呢?我个人认为,拓展就是古诗教学的“春风”。

1 拓展延伸古诗的背景

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特殊的生活背景下吟咏而成。陆游一生颠沛流离,报国无门,大好河山不能收复的悲痛,壮志未酬的苍凉,让他留下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曹植在亲兄弟的生死胁逼之下,吟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但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学生要来学习理解他们的作品有不少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有必要对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扩展延伸,补充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古诗教学的多种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孔子的时代就有“歌诗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可见古人将诗歌、音乐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古人写的诗歌有时要吟咏,有时要配与琴曲,和歌而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将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内容引人课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旋律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中,如古人一般吟诵诗词。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亦有“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与歌本自相连,因此,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送别》,用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长亭外,古道边……”在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境。接着,再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学生便能全身心投入,并配上合适的肢体语言。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谊。最后,让学生尝试着自编歌词,以李白或汪伦为角色,来表达对对方的友情。再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古诗的内容。这样,用跨学科的方法来拓展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

3 拓展想象空间

古人的诗作中,运用的想象奇妙而大胆。李白《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夜宿山寺》时,又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诗人从“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想到“春色满园关不住。”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园中除了红杏之外,可能还会有什么美丽的景物?”让学生进行想象,把这幅春景图描绘得更加有生机,更加美焕绝伦。

4 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古诗精短,但情感丰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浓浓的血肉亲情令人感动;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他“初闻涕泪满衣裳”,那种爱国之情令人激昂振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又给人带来了淡淡的忧伤……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让学生领悟情感,升华情感。可是,古诗寥寥数十字,学生单凭古诗内容较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拓展材料,通过对比,联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古诗描绘的情境,进行情感体验之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游子吟》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伟大的母爱,我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拓展:“同学们,你从平时的哪些事情明白母亲对你的爱?”与此同时,我出示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救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用她那纤弱的身躯抵挡那垮塌下来的房子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而在包着他的被子中发现了部手机,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学生读着那位母亲给她孩子留下的遗言后,沉默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学生围绕着母爱与感恩进行激烈的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的情感领悟更加深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学生在吟诵时,真情自然流露。最后,我播放那首经典歌曲《感恩的心》,引导学生说说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与升华。如此拓展材料,与古诗内容相辅相成,学生成了诗人情感表达的知音。

5 拓展古诗的阅读面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古代文骚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令人百读不厌。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古诗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内容随堂介绍一些适合学生吟诵的诗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学生学习《春晓》时,可以介绍学生阅读《春夜喜雨》或《己亥杂诗》等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还可让学生去诵读《别董大》……通过拓展阅读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拓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加学习诗人贾岛的“推敲”,根据古诗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拓展延伸。如此,将会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

参考文献

[1] 《古诗赏析》

篇8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S版)《大海的歌》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阅读诗歌,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意境和作者的描法,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展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本课中的大海主要有哪些特征呢?课文中每首诗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中的诗歌,试图寻找合适的答案。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样的感情,其中的省略号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指导学生们分析具体的写作背景,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们的自主思考,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S版)《绿叶的梦》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阅读文章,有效抓住文章中的重点部分,体会关键句的具体含义,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既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故事,绿叶的重要含义及其它带给我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感悟。通过小视频的讲解模式使学生们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具体含义,理清作者的写作线索和写作思路,从而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们的理解,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三、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比较低,学习差异比较大,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尽量去设置更可观、更具体的课堂情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篇9

一、情境化教学的作用与特点

(一)情境化教学的作用

1.情境化教学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欣赏水平。

情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各种道具。如,在感人的诗歌或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加入音乐,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适时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2.情境化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以教师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枯燥,学生精神不能全部集中,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气氛,让课堂变成了学生交流思考意见的场所。用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提升来了,思想就跟上了教师的教学进程。

3.情境化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协作精神。

在情境化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常采用游戏形式进行讲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游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游戏中一般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每堂课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

(二)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1.设立真实情境。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用特点鲜明的素材,尽量还原情境的真实性,人物设定要具有亲切感。情境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利用道具让情境再现,而是要让学生用形体用暗示的心理,获得一个真实的心理存在,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如,教学《,你在哪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多搜集的生前资料,由教师做成PPT,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讲述,学生一起思考,再现与群众与学生在一起的照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真情实感。

2.情感渗透。在情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在课程中投入感情。教师在设立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和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语言和课堂氛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情感的空间,从而影响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3.情境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情境化教学的优点首先是能给学生一个最直接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为学生留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结合学生自己的想象,将情境内容进行展示,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事先设定好的情境。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想象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情境化教W实施方法

(一)利用语言设立情境。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内容时,学生的脑海中往往能形成一个鲜明简洁的画面,这要求教师在课前经过思考,有目的地将语言进行组织化,将抽象性的课程变得简单化。如,在《社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简述一段话:“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轻轻地闭上双眼,在你们的面前是一片起伏的山脉,伴着朦胧的月光,伴着潮湿的水汽,三两个孩子在农村的打谷场上开心的玩耍,这种感觉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描述,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幻想出自己在农村生活的场景,几乎都陶醉在了画面之中。

(二)在实践中获得情境共鸣。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在一些说明文和直观性的文章的学习中,往往提不起兴趣,对教材中的深意理解不到位。在教授这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在学习《核舟记》时教师要提前几天就给学生布置手工任务,每人手中准备一个桃核,尽可能地在桃核上刻字或者画画,在真正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课程中可以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与核舟记中的作品进行比较,从现实中领悟中国古人的精湛技艺。

(三)适时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可以将图片,声音和动画联系起来,不仅增加课堂的艺术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正是青春期时期,大都比较喜爱音乐,在授课的过程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合到课程中,可以事半功倍。如,在讲授《春》的时教师可以将有关春天的乐曲加入到课程的开始,学生在欢快的乐曲里自然就感受到了春的美好。

篇10

一、保证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好书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大困难是书籍少。学校图书室中的书籍大多是在两基验收时购置的,每年可用于补充更新图书的资金少得可怜,很多书都已经不适应孩子们读了;孩子们自己手中的书也不多,并且多是各种名目的作文,比较单一,可读性不强。

对此,我们多种措施并举保书源。一是组织教师对学校图书塞的书籍进行挑选,把适合学生读的书一次性全部配发到各个班级,在每个班设立图书角,每个月学校组织班与班之间交换一次。二是学校积极争取资金补充图书。向附近的工厂企业“化缘”,争取购书资金。三是引导学生购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各年级各班互相结合,引导学生购买不同类别的书,并鼓励学生带书到校,建立“图书共享角”,班级之间设立图书“交换站”,定期进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我校700多名孩子,可以共享到2000余册图书。四是积极和紧邻的中学联系,达成资源共享的协议,把他们适宜小学生读的图书借过来给孩子们分享。

书目单一势必造成学生阅读面狭窄,思想凝固,拓展不开,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引导学生购书时,学校推荐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书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列书目,或者扩展课堂教学知识的范围,推荐学生阅读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书。如教学《乡下人家》这样的美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感受家乡的美丽,推荐诸如《农家秋色》之类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能在饶有兴趣的主题性阅读中滋润心田。同时,教师还根据不同的时节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外读物。春天推荐有关春天的文章,秋天推荐秋天的内容,中秋节推荐与中秋相关的读物。这样,既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二、营造课外阅读的书香氛围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基础相对较差,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都不高。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学校阅读环境的创设。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中自觉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我们在宣传栏、橱窗等显著位置,张贴读书格言,给孩子们推荐图书;用好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随处可以看到劝读格言、优美古诗词;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名人的读书故事、优美的文章,诵读古诗文;学校的阅览室全天为孩子们开放,在树荫下、花草边设立读书椅凳,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染。教室内设立图书角,黑板报上刊登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有诗配画,有按照主题(例如确定“忠心爱国”主题,学生按照这一主题,选择图书,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展示)搜集的资料展等,这些都激发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2.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万事开头难,在学校一系列措施下读书活动开了个好头,为了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学校还定期组织读书系列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如组织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朗诵、演讲比赛。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中高年级学生自编一些阅读小报,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佳作摘录、名著简介、作者生平简介等。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然后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以把看到的故事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演。学校还在校报“小浪花”上开辟“读书博览会”、“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栏目,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扎实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3.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大部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起源于家庭,阅读的地点大部分也在家中,家庭在课外阅读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这个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对成才极有好处,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并积极开展“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时刻享受读书的快乐。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读书方法指导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都比较感兴趣,但怎样去读才能读出效果,并不清楚。如果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能只是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谈不上积累和吸收。因此,要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然而,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简单的浏览,至于文章的内涵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阅读,导致以前看的内容又会忘得一干二净。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每天学到的课文阅读方法回家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内容,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从而在广泛、持久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

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①浏览。翻开一本书,浏览全书的前言、内容提要、目录、标题等,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从中发现精彩的地方或自己需要的地方,从而确定是全部阅读或是选择章节阅读。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③批注。如果是自己的课外书,可以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批、注,把读书心得写在书上,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