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1 02: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翠鸟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翠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作的观察。

教学难点:

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上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老师们看,有没有信心?请你们以最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学生欣赏。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图片中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画面感染着我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是一只鸟,不仅漂亮而且有灵性,因为它会“搭船”。

2、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搭”齐读课题。

3、

质疑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老师注意纠正读书姿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生字宝宝被大家的读书声吸引,从课文中跳出来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请大家给它们打个招呼吧。

2、

课件出示生字词。 搭船 母亲 外祖父 沙啦 响 羽毛 翠绿 静悄悄 鹦鹉 哦 长嘴 捕鱼 吞下去

(1)

指名读,老师注意正音。

(2)

小老师带读。

(3)

同位互读。

(4)开火车读。

(5)齐读。

(6)语境中识字。

()()学舌 教室里静()() 一个巴掌拍不()

一口吃掉天(打一字) 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

1、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2、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自由读,指名读,师注意指导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翠鸟的美丽。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鸟?你从哪里知道的?

师:母亲告诉我的,所以平时不懂的就要多问问,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填空:这是一只()的翠鸟。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4、出示:多么美丽啊!指导朗读。

5、从哪看出翠鸟的美丽?

出示: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除了从颜色鲜艳写出了翠鸟的美丽,还从哪看出它的美?和鹦鹉比较。出示翠鸟和鹦鹉图片,进行比较。读好句子“比鹦鹉还漂亮”(和同类事物比较也可以表现翠鸟的美。)

练读,指名读,齐读。

6、出示

多么()啊!它的羽毛是()的,翅膀带着一些(),比()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的长嘴。

学生读,边读边想象,进一步感受翠鸟的美。

四、写字

1、出示“羽”、“翠”。

2、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并书写。

5、评价。

五、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出示儿歌:

雨中船头来个伴,

一只翠鸟来搭船。

红嘴绿毛真好看,

它的样子我喜欢。

同学们,正是由于作者的留心观察,我们才看到这么美丽的翠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更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

六、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认真地观察它的外形,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羽毛             外形

翅膀

篇2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

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27-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普遍深入和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我们都追求快乐的课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学习更应如此。我们不能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痛苦的煎熬,而应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及需要出发,着眼于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望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平等交流,让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和发言,兴趣会得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这种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在乐学的气氛中得到不断提高。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出发,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歌谣朗诵、歌曲演唱、听听画画等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其次要善于合理表扬与批评学生。P.西德尼爵士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赞扬的效果更好了。”课堂上,表扬的力量往往强过批评。当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紧张的时候,批评会使他们越发紧张,而鼓励能帮助他们放松神经,进行思考,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在这个时候的鼓励往往能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学生开小差时,教师的批评能暂时“镇压”学生的思想,而表扬能让学生心虚,这样,在心理较量这个环节上,学生就输了。再次应保持热情向上的情绪。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教师上课的热情高涨,学生学习就异常兴奋;回答问题、思考问题都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努力保持热情的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快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安排进课堂。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气氛活跃,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乐学语文。比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景:同学们,大家见过很多动物,但是谁能把你见过的动物的尾巴的样子告诉大家呢?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问题一提出,大家立刻兴奋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这一情景的创设,激起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讲完以后,教师再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高高兴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好奇,乐于追问为什么。因此,教师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尽可能少讲、精讲,让学生多体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勤于思考、勤质。这样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不停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提出问题:“更赢为什么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呢?”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因为更赢善于观察、判断、分析事物,技术高超等等。而其中会有同学反问道:“老师,我觉得更赢的做法是很不对的,我们要保护动物,不应该伤害大雁。”尽管该学生的回答不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还是应及时表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接着引导大家说:是啊,虽然我们要保护动物,但是更赢没有用箭射,而这只大雁却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谁又能告诉老师呢?这时,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并得出:那是因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了,以为又有箭射来,所以拼命逃脱,所以掉下来了。

四、优化教学手段,创设视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优化多媒体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无疑会给学生创造一堂视听的盛宴。尤其是小学生,采取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行动敏捷的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把形、色、光、音融为一体,取得了独特的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来体会翠鸟动作是多么的敏捷,再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进行感悟,既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又学会了描写动物的简单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多组织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莫大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及需要,创造条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记录等。课外活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威严和压力,所以在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融合在这些活动中,笔者相信教学的效果肯定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法”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为前提,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学习的欲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同时,趣味性驱动任务必须具备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在任务选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巧妙性,从学生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胃口,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其中一小节的教学内容是介绍电脑抠图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信息技术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清新淡雅的花丛,另一张是一只翠鸟的图片。教材要求学生们利用PS软件,抠出一张翠鸟在花丛中飞舞的图片。可是,学生们并没有表现出教师预期中的那种兴趣,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付式和纯粹的任务式。于是,教师将学生在学校教务系统中的照片调取出来,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关于班级学生文化名片的模板,要求每位学生将对自己的学习评价或是学习宣言贴在自己的图片中。这两个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差不多,但后者的趣味性明显提高,各个学生为了做出自己满意的图片,都很认真的抠着自己的照片。很多女同学还利用美图软件,美化着自己的证件照。在完成图片抠制后还用心的想着自己的学习宣言,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显著提高。从这个例子中,教师可以发现:挑选真实性、生活性的教学任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趣味性。同时,结合时事新闻,结合学生身边的校园新鲜事设置驱动任务,都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二、分块教学,分层性任务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包含众多的内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等,每个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块中又包含更多的细部知识。要想实现任务驱动的高效性,教师必须将这些大任务分块教学,化整为零,为学生们设置更容易掌握和完成的分层性任务,从而促使学生迅速渐进、逐层深入地实现信息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网页制作细分成互联网信息搜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超链接设置、网页编排、简单网页制作等分层任务。在设置分层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各个分层的任务量、难易程度、任务时间,保证良好的任务完成效果。首先,是关于“网页制作”的基础性任务:了解网页的基本构成内容,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制作材料,初步掌握FrontPage的使用。网页的基本要素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动画以及超链接等,对此,教师要求学生们为一个介绍徐志摩的文学网站挑选制作素材。然后,有了素材之后,教师进一步为学生们设置关于网页布局的任务,要求学生学习优秀的网页布局模板,初步安排搜集信息的布局,可以利用稿纸绘制出模型。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FrontPage将稿纸上的模型迁移到软件上,实现建立站点、插入图片、插入动画等过程的教学。通过这样化整为零的任务分配,教师将原本复杂的网页制作分成了几个小模块,实现了从基础到应用的逐层深入,有效提高了学生任务的完成效果。在分层任务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从基础性的任务布置起,逐渐提高任务的难度和层次,实现分层任务的高效性。

三、开放教学,探究性任务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断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收获新知识,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的任务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接轨。虽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的知识,但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任务,帮助学生们在开放合作的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在进行“绘图工具”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画笔、图层以及羽化工作等,结合自身对学校印象的理解,尝试绘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并绘制出学校纪念徽章。对此,教师安排学生按照两人小组的配置,进行探究性任务教学。任务一:结合学校地区特色,设计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校徽章;任务二:制作一张宣传海报,将自己的徽章设计宣传粘贴在海报上,强化别人对该徽章的理解;任务三:在完成以上两个任务之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自己完成的徽章,并进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将学生们绘制出的徽章海报放置在校园网站上,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在探究性任务的布置中,教师必须秉承开放性原则,切忌为学生们制定限制性条件。同时,必须提高设计任务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学校地域特色、教师人物性格等角度,制作出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校园纪念徽章。在学生们面临信息技术技术上的难题时,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关。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基础学习的互帮互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篇5

一、教学目标确定不略

“从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针对这一主旨,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典型的状物类文章的特点,结合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景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笔者从整体到局部,通过用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抓住特点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并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笔者爱杨梅和爱故乡的深厚感情。以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感受杨梅的特点。②通过品读词句、比较发现等方法,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并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积累好词好句,能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某一方面的特点。

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状物类文章的文体。

二、阅读方法不略

略读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整合提炼,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进行自主阅读。略读教学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习得。所以我在板块设计中主要渗透进这“三读”。

初读课文,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让学生了解杨梅的特点

再读课文,将先前学习的“圈圈划划”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自读中,让学生感受杨梅的可爱,并在写作手法上有所习得。

三读课文,通过默读、师生配合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不略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阅读方法,教学环节可设计如下:

先是出示实物说杨梅。说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下文的情感升华作铺垫。随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一位作家笔下的杨梅”。

初读课文识杨梅。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一个必然具备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读才能保证阅读效果。在略读课文之前,通常有一段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重难点等方面给予导向,让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本。由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没有阅读提示,笔者根据本册略读课文的提示,设计了这样两个阅读问题:“作者介绍的杨梅是怎么样的”“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不略

选择描写杨梅外表的句子进行重点品读。“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手法和细细体味文章。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教师适时点拨与旧知相联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翠鸟》的作者一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精心观察的结果呢!”――老师的点拨语,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法进行了迁移,真正体现了“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的理念。同时,也为接下来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埋下了伏笔。

五、课堂亮点不略

第一是品读作者尝杨梅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要写到自己的感受呢?”“那你能把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吗?”笔者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第二是笔者结合课件讲述作者王鲁彦生平漂泊的经历,故乡的雨,故乡的天,故乡的山河与田野,还有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者忍不住要用手中的笔勾画出家乡的一幅幅美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些优美的物象中,让学生情感的体验达到至高点。

六、能力提升不略

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故在最后进行笔头练习,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力大大提升。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学习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笔者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请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摘抄多少就摘抄多少。

篇6

英语听说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摘要:网络为英语的听说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英语听说课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实现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够使英语听说的教学的模式更开放,更灵活,更高效。而这类课型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听说课

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充分利用,使得现代英语听说课的信息量骤然加大,成为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当中浓墨重彩的一个部分。

严格来说,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存在听说课这类课型。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旧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不可能拿出一堂课的时间来进行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只能利用教材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当中的听力练习,进行“放录音,对答案”式的应试型模式教学,听力材料的内容也相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口语部分的操练更是少之又少,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朗读或套用对话阶段;若课时不够,口语和听力部分常常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语法讲解和阅读练习。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读的是“哑巴英语”。完全违背了“Language is speech, not writing. A language is what its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这一提法(William Moulton)。新教材的单元教学步骤设置十分明确的把热身WARMING UP听力 LISTENING和口语SPEAKING紧密的安排在了一起。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把这三个部分放在一节课内处理,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听说课。

热身部分的设计相当与一个LEAD IN(导入),它的形式多为任务型的活动,比如讨论,问答,填空等等,内容与这一单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一些话题或是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知识,预测并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如新教材第22单元,A WORLD OF FUN,这一单元的热身部分为一些关于游乐场的问答题,如“HAVE YOU EVER TRIED BUNGEE JUMPING?”等,问题紧扣学生的经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推测出本单元的主题“FUN”。

听力部分通过截取真实语言材料,设计了多样的问题,如补全对话,口头转述等,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口语部分一改以往的模仿式编对话形式,主要是以提供topic,situation等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书本中提供的useful expressions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对话,讨论,采访乃至辩论等较高层次的口语训练。

设计这样一堂信息量大,语言形式多样,素材丰富,功能性较强的课,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语言教学设备不仅可以传输声音,还可以传输文字、图片甚至影像,兼有录音机、幻灯机、黑板、电视机、录像机的功能,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而网络则为听说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INTERNET查找有关信息,进行资料的整合。应该说,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的应用,对促进英语听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高一上学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在去年11月,我以高一上学期第10单元 THE WORLD AROUND US的warming up 为基础,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与英语听说课部分整合的尝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濒危动物的保护,warming up部分展示了三种濒危动物的图片,以及它们濒危原因的文字说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由于三种濒危动物是大熊猫,老虎和藏羚羊,学生比较熟悉,我便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查找其他濒危动物的资料,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进行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并汇报。在短短的20几分钟里,蓝耳翠鸟、滇金丝猴等一些珍贵动物的资料被一一展示,并辅以解释说明。在课件交流后,我们展开了“环境保护”这一话题讨论,因为有了之前直观的信息输入,同学们在后来的讨论阶段,发言非常到位。这次尝试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觉得warming up不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走过场;而是通过自己动手查资料,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在班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在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节奏快,信息量大的高中英语教学的前提下,我进行了多次的完整听说课整合的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我在公开周的创优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下学期的第16单元scientists at work当中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是一堂典型的听说课。我在详细研究了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后,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第一步骤: 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包括,完成warming up部分问题的思考;完成listening部分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本speaking 部分中出现的内容进行主动而有效的预习,内容包括“computer, nuclear energy, space flight, cloning”。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如corbis.com和google.com 等。“网络环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许汉,2004)。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课本以外的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就以solar car为主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归纳出useful expressions,new words和可供交流的其它信息,做成简单的电子文档,由我链接到本课课件当中。

第二步骤:对Warming up部分的问题进行改造,使它们更具有可操作性。把四个问题糅合成两个,增加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进行导入。将书本上的四幅图片进行扫描,并整合到课件当中。

第三步骤: Listening部分涉及的内容是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学生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因此在预习过程当中困难较小。在备课过程中,我下载了一些有关实验室的图片,试验过程图片,药品的图片,将重点的短语作成幻灯片,在放录音的过程中依次出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的内容。课后有教师提建议,可上网下载实验室操作规程的录相,截取与听力材料有关部分,可以更直观的展示。

第四步骤: Speaking部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学生多以presentation和dialogue为主,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上网查找并整合的文字图片或影音文件。鼓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讨论这项新科技的优缺点等等,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职责就是组织引导和调动学生情绪,进行情感教育等。

课后我询问了听课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共同感觉便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整合后的英语课信息量非常大,不但完成了课内的教学内容,还拓展到了很多课外知识,学习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实现了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在Speaking部分,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很可取,学生的讨论提问阶段就更是整堂课的了,充分显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体现了学生能够并乐于利用英语进行交际这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趋势。而Listening部分可以尝试直接在Internet上下载live的英语或美语的新闻,提供key words,设计问题。甚至可以在听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训练,比如陈述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同观点的辩论等等。这种听说课听力部分和口语部分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糅合;教材更具时效性、趣味性;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会听,更要能讲。

但这类课型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网络资源无穷丰富,鼓励学生跳出课本,利用I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拥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否则很容易露怯。如事先不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就无法对这场讨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势必丧失“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其次,教师必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基本制作技能;能够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不要因为一些简单的电脑故障,而使得整堂课陷入瘫痪状态。

第三,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不要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完全依赖课件,整堂课便只能成为了漂亮课件的展示课了。教师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学生也很可能失掉学习的兴趣。

第四,注意网络和多媒体使用的频率。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一味的跟风,每堂课必到多媒体。既增加了老师备课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吸收。比如讲评练习课,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讲授。我个人认为黑板和粉笔在这种课型上好过鼠标和键盘。它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加深印象。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听说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利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利用英语进行流畅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PowerPoint) 广州 许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