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范文

时间:2023-03-29 10:1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出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

【解释】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看不真切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若明若暗

【相反词】真真切切

【押韵词】钟鼎人家、吱哩哇啦、可怜巴巴、沉李浮瓜、天生天杀、爱国如家、初学涂鸦、七七八八、吐食握发、灯火万家、......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杜甫一生坎坷不平,多半处于艰难困苦之中,他以舟为家,到处飘泊。他飘泊到长沙作《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成语举例】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其它使用】

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语言中,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你愈陷愈迷离,正如初来乍到者进入无任何标志的迷宫。

篇2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极具智慧的父亲,为了要考验三个儿子的聪明才智,苦心设计出了一道考题。父亲交给三个儿子每人一百块钱,要他们用这一百块钱,去买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东西。不过,他们买回来的东西,要能够装满一个占地超过一百平方米的巨大仓库。

大儿子想了想,决定把那一百块钱全部去买最便宜的稻草。可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稻草运回来之后,连仓库的一半都装不满。二儿子稍微聪明一些,他将那一百块钱买了卫生纸,再把卫生纸的包装拆开来,将一张张的卫生纸揉得松松散散的,希望能装满仓库。但即使他再怎么努力揉散那些卫生纸,仍装不满整座巨大仓库的三分之二。小儿子看着两个哥哥的举动,等他们失败之后,慢慢地走进仓库,将所有的窗户牢牢关上,将窗帘缓缓拉上,请父亲也走进仓库中。小儿子把仓库的大门关好,整个仓库霎时变得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小儿子从口袋中拿出他花了一块钱买来的火柴,点燃了也是用一块钱买的小蜡烛。顿时,漆黑的仓库中充满了蜡烛所发出的光芒,虽然微弱, 但却照亮了仓库,看起来温暖无比。

罗曼・罗兰说:“紧闭的心灵,即使竭力奔波、用尽心机,找来再多繁琐的东西,也无法将它装满。”

篇3

关键词:陌生化;不隔;比较诗学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14-02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经历了两次转向:由作者中心转为文本中心,由文本中心转为读者中心,所有的一切变化,都无不导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滥觞于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学派,是文艺史上第一个以作品本体论为特征的诗学体系,通过对节奏、无意义语、语义转移、手法暴露等技巧的探索,建立“陌生化”诗语,其目的在于“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无独有偶,同样建立在“文学作品是为了被感受而存在”的前提上,20世纪初的东方世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理论,强调艺术的直观性和境界的自然性,以得其“神理”,从而使作品给读者的感染真切。但两个观点毕竟属于两套话语系统,虽有相通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一、对语言技巧的关注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一直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明确地区分了日常使用语言和文学审美语言。在他们看来,与日常语言交流传达信息的功能不同,“诗就是在审美功能中的语言”,诗的审美价值就是通过手法或技巧来表现的。索绪尔认为语音单位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语音意象,后者不是单纯的物理的声音,而是属于感觉,包含了一定的心理印记。因此,语音具有音乐性,这种神秘的感觉透过语词的控制,直达接受者的感受。诗人在创作时有意识地选用特定语音以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法,就被形式主义学派称作“选音法”。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重复的相似性及其密度;它们与节奏的关系;音响的数目;重复性语言成分的性质和语音的性质。具体说来,诗语是一种将语音系统组织化的语言,重复可以确定一定的语音基点,它唤起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兴高采烈又激动忐忑地迎接重复成分后面的每一句,但是作者往往求新求变,在重复成分后面做出拗折和冲击,从而让读者处于期待和受挫的接受状态。这种重复的成分越接近,节奏的作用就越明显,读者的审美状态也就越集中和兴奋。另一种节奏的表现方式是将日常语言中不同语义不同系列的词语,强行统辖在一个整体语义场中,从而使其语义发生质的飞跃。相当于通过语法构建一个共时的平面。在阅读中,从一个词想另一个词的跳动就构成了节奏。音响表现力的另一个方面是音响意象,是利用语音特点制造拟声象声效果的一种技巧,这种将声音与视觉效果联系的方法可以以“通感”的形式获得读者的心理认同,增强了语音的表现力。不管是重复、节奏、音响、还是语音的延异,一切的技巧都可以被认为是“陌生化”的表现形式,甚至在小说理论方面它还表现为悬念、发现、突转、手法暴露、假定性、元小说等等。但是所有技巧的目的都建立在“感受”上,是为了让读者从原有的固定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作家或艺术家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作品成为具有丰富可感性内容的物质实体,使所描写的事物以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它们时的形态出现在作品中,借以吸引读者的吸引力,延长和增强感受的时值和难度。”

“陌生化”的预设是读者在经历启蒙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被厚重的书本和知识蒙蔽了感官,而站在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角度唤回读者的感知而非认知。不隔则预设为作者与读者都怀有“赤子之心”,因而拒绝技巧的遮蔽。不隔理论建立在意境理论的大背景下,强调作者、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达到心灵交融的澄澈状态,作者与文本不隔,文本与读者也不隔。不隔在于审美观照境界的真和深。具体而言,就是语言的真诚自然,不搬故实使代字,这既是文学语言问题,也关系到词风词境。第35则写道:“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花语》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替代字多为陈言,用替代字只会给人陈腐雕琢之感,周邦彦之词尚显工巧,之词就只留下晦涩了。第36则论姜夔的词时,提到了“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都是咏荷,前者用词过于雕琢,写荷叶用“凉”,写荷香用“冷”,如非人间语,给人有意为之之感。后者意象凌乱,以致荷花本身的自然特征“无一语道着”――这便是“隔”;不似周邦彦“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雕刻而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特征,“得荷之神理”,――这便是“不隔”。“不隔”并非一味拒绝技巧,在第41则中,王国维肯定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真切,属于质朴的“不隔”,也赞赏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流美晓畅,属于工丽的“不隔”。

二、对人事的观察与表达

形式主义既然产生于作者中心主义向文本中心主义的转向时期,“陌生化”就没有对创作者的创作语境、创作心态等心理运行机制做要求,在做“技巧游戏”时,也没有强调反映、再现人事情怀之类。只是在后期,发生了理论重心转移,由前期的“创造性变形”和“语义的转移”而带来的新奇感和震惊感,而发展到后期对其社会意义的同等关注。即“艺术家之所以采用‘陌生化’的手法,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对现实的一种发现、顿悟,是为了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发现普通事物中所蕴含的真理。”这大概是后期形式主义对抗后的妥协与融合。

在这方面,不隔理论有着更多的阐述。不隔的深层含义就是作者对人事的观察与表达,发现事物的本真、本源。孙维城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物的“真”不是指我们眼前所见的无生命的自然,也不是指打上主观烙印的人化的自然,而是指充满原始灵性的自然。而人心的真也不是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指排除了一切欲念,复归“赤子之心”。这样的真“物”与真“心”相遇,才能够“妙合无垠”。“不隔”即指空明的人心与充满灵性自然的无碍无隔的遇合。但是在第四十则,王国维在叹息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时举例“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王国维对姜夔刻意追求高意格,响句法和一家之语,许以“格调高绝“的肯定,但这些格调高绝之词,仍给人以“隔一层”之感,恐怕就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了。张松林的解释是姜夔学富才高,但他跟随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后,以诗人名流的身份交结于上层达官贵人,或风雅鉴古,或游宴度曲,沉浸于诗酒歌舞之中,“虽居逆旅,不啻飞仙”,艺术上追求高雅,“词则一切以雅为归”,以不沾人间烟火气自命,这样就使他的词“幽韵冷香”“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因而获得了“白石老仙”“藐姑冰雪”之称。因此读他的词格调在雅,韵趣近仙,必然感到人间之情少了,自然之趣薄了。由此看来,王国维的“不隔”理论并非完全建立在传统道家思想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物我交融状态,而延续着传统儒家思想中“文以载道”“知人论世”的观点。词人首先必须在人格上“自足千古”,方可以人格与文格统一,在词中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并让读者获得真实感受。这就不难理解王国维在论述境界时对诗人人格的要求和期许,即有境界之词必“自成高格”。王国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并非绝对地“避守书斋”,在埋头做学问时,他依然有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期许。

三、理论背景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意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该学派对外在形式的关注并非没有基础。俄国现代派文学(1895~1930)中的两大派别――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就在理论和实践上无形中推动了形式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以自由派知识分子阶层为主的象征主义学派堪称俄国贵族阶级灭亡前的“天鹅绝唱”,他们在诗歌形式的典雅精美方面达到了俄国诗史上空前的境地。经由他们的努力,诗与语言、诗学和语言学,以一种空前的加速度向彼此靠拢合流。其中的支流阿克梅派多采用带中间停顿的自由诗体,把语言当语言,更注重语言的物质性构造。而未来派大都来自平民知识分子,对一切旧的东西深恶痛绝,表达了一种朦胧的,以虚幻的未来为指归的革命的强烈愿望。它热衷于形式主义的实验,反对艺术对社会承担任何责任。在语言方面,未来派对传统语言实施了暴力突破,走向另一极端:诗的自由创造。由此形成“无意义语”。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站在反对象征派美学的神秘主义倾向和形象说的立场上为未来派做辩护,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情节结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关联》等一系列的文章中,引用大量例子论证“无意义语”的合法性。其实质是对两个学派在语言传统方面的承袭。

不隔理论则融合了叔本华“合于自然”“客观性”的观点以及中国传统自《易经》而来的意境理论。前人谈意境未成体系,或谈“意―象”关系,或谈“情物”“形神”“神象”的关系,或仅从一方面谈起,如“兴趣”“神韵”“格调”“性灵”,都强调在文学批评中“神会”“物我交融”的状态。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却从根本上背离了传统文论,他将主客体分开。境界的构造,意味着诗人之“意”如何曲尽外物之“妙”,在这过程中,主客体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若即若离、相生相克的关系。王国维将这种关系分成四组美学范畴,即“自然”与“理想”,“入”与“出”,“渐”与“顿”,“隔”与“不隔”。实则是一种西方认识论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不隔”即境界全出,客体既能充分展示内在本性,主体也能够通过客体折射自己的思想,完成认知过程。从这个方面说,不隔更符合叔本华“天才只不过是最完全的客观性”的观点,即完全客观真实地表现自然,而所谓“无人之境”的不隔,也不过是叔本华“同者为同者知之”,将主体物化,感受静观。

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往往急切地寻求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对话”“交流”,试图证明双方体现的人类共有价值观、文学观,然而很多时候忽视了“语境化”的研究前提。如上文提到的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与中国的“不隔”理论,几乎产生在同时,也站在同一个创作视点,却因不同的理论传统,不同的社会背景,发展成两种南辕北辙的话语体系。在探讨文学批评时,应首先注意到“批评”――寻求该事物的起源、存在的合理性,应首先对两种话语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有下一步的对话。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森.诗学论著选[M].科学出版社,1989.

[2]陈鸿祥.人间词话注评[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

篇4

【提要】美术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这四种能力的有效提高,才能达到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增强对艺术作品和生活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学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实践美,从而使他们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实践,这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需重视的问题。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术欣赏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美术欣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除让学生直观感受产生第一印象外,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通过对作品构成因素及艺术表现特点的分析,理解作者创作初衷,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伴随着激越的情感得到升华。美术欣赏要求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应用的一些艺术形式规范。如:绘画语汇(形体表现、透视法、明暗调子、色彩关系等),绘画类型(写实的、浪漫的、象征性的、荒诞的),绘画基本原则(点、线、面;黑、白、灰;色彩分布等)。例如: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是怎么用光、用色彩的,这幅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背景上坐在马车上的一个工头说明了什么?三个正在抬穗的农妇,为什么安排得如此疏密有致,变化自然?这幅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回答时.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懂得美和丑、善与恶,懂得劳动的伟大而光荣等。

由此可见,美术欣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

这是为某中学教师的评聘中级职称的论文,发表在20__年6月的《中学教学》杂志上。

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对于美术作品教学来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美术欣赏中,关键在于营造情境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一套中学美术教材就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根本源泉。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在深沉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幽雅飘渺的《小夜曲》、疯狂激烈的霹雳舞曲等播放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点评。笔者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如在美术课上引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远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借助音乐和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效果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使中学生从具体的绘画语汇和类型出发,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使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与再造十分具体和真实。

三、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的感觉它。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就会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审视社会,对待人生。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理解能力,就会美丑不分、荣辱不明。这样的学生去读美术作品,永远也只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中国历来讲“游于艺”。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把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放在首位,不能只“观于艺”。美术的学习不是言词的教诲,而是实践和操作。要从画图学会画图,使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创新。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但能更好地体会艺术魅力,而且会培养艺术创造操作能力,感受体味艺术创造活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视觉艺术教育完善素质教育的功能。培养审美理解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转变成以事物外在形式的情感表现性。一旦实现这种转变,就会感到彩虹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垂柳则是某种柔情蜜意的化身。这时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一弯新月看上去含情脉脉,一轮圆月看上去在微笑点头…..这便是审美理解力达到后的产物。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篇5

[关键词]中部地区;中小城镇;成人远程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远程教育顾名思义,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简而言之,远程教育是信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远程教育利用率不高

在经济、网络各方面全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网络教学本应该走在教育发展的前端,但是在我国中部的中小城镇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缺乏再加上政策引领宣传不是很到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众多原因,导致计算机应用普及率偏低,大众获取信息的及时性较差,网络传输速度较慢,宽带、多媒体等远程教学数据、信息,传输的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无法接通网络,或根本没有建设宽带网,使网络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实施。况且,在网络质量基础建设非常糟糕的环境下,开展网络教学是一项非常大的教学挑战,在现实中面临着较多困难,如:网络不稳定导致网页不能正常打开视频无法观看或者网络不稳定需要不定时的缓冲教学视频,看到一半突然网络连接不上无法继续观看视频学习等等问题,这种情况在网络稳定的城市都会时常发生,更何况是网络设施建设不是很完备的中小城镇,这样的现实问题长久存在遗留至今,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也造成了很难使网络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很大比例部分学员对网络技术应用不熟练

当前,我国学历教育、文凭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所以迫使一些学员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学历来达到自己职称的晋升,职务的提升,薪水的增加。伴随着脱产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迫使学员不得不接受网络远程教育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只限于日常应用的操作,有时出现一些小问题就无法修复,只能等待专业技术人员上门维修,或者是遥控指挥。他们虽然有继续学习的需要,但是没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学习起来非常被动,无法真正投入其中,尤其是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学员和年龄偏大的学员,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必要的学习,易引起负面情绪从而打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程度会高一些。

三、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利用不合理,优质资源无法共享

我们知道以网络形式开展远程教育的根源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应用,但是如何真正有效的根据学员需要来切实分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常常是一位老师兼任多门专业课的课程辅导,这无疑不能达到术业有专攻,教学水平可想而知。有时候一本辅导教材多年沿用,毫无新意,部分课程的教学视频虽然放在学校网站上,但是内容也只是简单且重复枯燥的教材内容,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某些高校虽然安排了面授课,但是由于不涉及到出勤考核,所以有时候往往会出现老师等学生的场面,长期这样老师们缺乏了备课的动力,搞研究的方向,因为不知道学生的需求,所以无法及时有效的更新教学资源。由于目前招生人数、招生质量严重影响到各高校的正常运转,乃至存亡,所以各高校间争夺生源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各校间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竞争亦是激烈的,有的高校更是广告标榜自己的资源优势,规划美好的事业前景,树形象打品牌路线,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全面的介绍优弊点,只是片面或者是过分强调优势,易造成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局面,有些优质资源根本无法共享,甚至是有偿借鉴,脱离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初衷。

四、网络平台、论坛疑问无人解答,或者是周期性答复

有些远程教育学校的网络平台,资源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甚至是创新,缺乏适合当下学生学习、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也很少,只限于教材上的一些东西,有的虽然设置了论坛答疑板块,但是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固定格式化解答或者是多个工作日后老师统一答疑,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本人对远程教育的浅显认识,试做以下对策分析。

(一)政府加大扶持、监督力度,规范网络教育的管理

首先,政策上,政府应该加大对中部中小城镇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政府出资构建计算机、宽带网络等一些远程教育的设施,同时可以大规模修建公共教室方便学员的学习,从而提高该地区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进而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教育政策上对这些再教育学员进行政策倾斜,使这些地区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差距。其次,机制上,在网络教育的管理上发挥充分的作用,增加其受关注度,同时通过必要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调整制约。在管理层面更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电脑技术工程师对远程网络教育过程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可以按学员的比例配备电脑工程师。同时,要彻底打破学员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局限于通过视频来上课这一误区,同时应该针对普遍学员的水平及时进行课程计划的更改,使学员切实做到学有所获。我们应该把网络教育当作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地参与其中,实时以教材为蓝本更新网络资源,加入更加实用的知识。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其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

(二)真正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动机

网络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一个文凭,更要把其当作一个平台,所以加入一些更加实用的知识才是根本,让理论目标和现实需要充分结合。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传统教育求学方式,因此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网络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远程教育机构与工作人员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建议,提供丰富的、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比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及时解决学生在论坛留言提出的问题,选择最新的教学媒体或视频资料,课后师生间及时纵横向互相沟通等等。及时发现疑问并解决,培养学习动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电脑技术人员和专业老师付出大量的工作时间,甚至是业余时间来完成。必要时,可以提前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正确安排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目标,来迎合学员学习的动机。各大高校在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时候,应该控制数量,优化质量,立足各大高校网络学员日益扩招,社会可信度低的现状。

(三)稳定与畅通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的稳定与畅通是网络远程教学、特别是在线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各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依然是在线辅导答疑的瓶颈。在网上教学中,通过跨时空的优质资源的共享,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它特别有助于创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的知识型社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行业,各个年龄层次,知识背景以及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建立强大的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完善教学服务的各个环节,网络教育的信誉才能有所保障。首先,培养学生采用新技术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等,其次,不断提高网络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指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两方面,在硬件技术上,网络带宽与网速的提高是网络教育的基本条件。

(四)开发智能手机答疑客户端,实施实时实地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