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原因范文

时间:2023-03-14 23: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儿腹泻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婴儿腹泻原因

篇1

1婴儿腹泻原因

1.1 感染因素:目前已知有较多致病原可引起婴儿腹泻,如致泻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产气单胞菌等。

1.2 非感染因素:主要由于喂养不当或对某种食物过敏引起;其他脏器疾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如代谢性疾病、肝胆或胰腺疾病等。

2 婴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2.1 婴儿腹泻饮食护理: 少量进食,减轻肠道负担; 限制容易刺激肠壁的脂肪及低级脂肪酸; 限制容易在肠道发酵的食物摄入;中毒症重患儿应暂禁饮食,时间一般为6 ~ 8 小时,禁食期间可喂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母乳喂养的婴儿,腹泻时只需适当减少奶量,缩短喂奶时间,并延长喂养间隔,母亲还应少食脂肪类食物及含纤维素丰富食物,同时每次喂奶,可喝300 ~ 500ml 开水,以稀释母乳,有利于减轻婴儿胃肠负担,从而减轻腹泻症状。如每日腹泻>10 次,并伴有呕吐、应暂停牛奶喂养,禁食6 ~ 8 小时,最长≤12 小时。禁食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可喂些葡萄糖淡盐水、胡萝卜汤等。

2.2,婴儿腹泻药物治疗:应用654-2、妈咪爱治疗,取得较好疗效。654-2治疗婴幼儿腹泻作用机理:1)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胃肠道平滑肌痉挛。2)改善和活跃胃肠道的微循环。3)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膜渗出,有利于大便次数减少。妈咪爱的特点:妈咪爱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活菌组成,并含有维生素B1、B6、B12、C、烟酰胺、乳酸钙和氯化锌。粪链球菌能在肠道迅速定居,繁殖能力强,对湿、热、酸的抵抗能力强,能活着到达肠道定居,对肠道内有害菌和腐败菌有抵抗作用,而没有肠道毒性;枯草芽孢杆菌可调节人体肠道环境,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从而有效地保护肠道。妈咪爱还含有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和矿物质钙,其加入量是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量确定的,能产生消化酶并促进肠道消化吸收。

2.3 婴儿腹泻中药煎剂:赤石脂10g,灶心土10g,鸡内金10g,车前子5g,生姜5g,红糖5g,上药加水共煎煮沸15min,滤取药液;药渣加水再共煎,煮沸30min,滤取药液;合并2次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大多是脾胃失调,由于婴儿各个脏器还未发育完全,抵抗力也处于薄弱的时期,一旦饮食不当或者受到外界刺激,均容易导致小儿腹泻。赤石脂自古以来就是治疗腹泻的一味中药,古书记载赤石脂有补五脏虚乏,止泻去湿气的作用,功能主治久泻、久痢,赤石脂内服能吸收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药性甘,温,无毒,对于婴儿腹泻的治疗有很好的作用;灶心土,用于脾虚久泻,治疗脾胃虚寒之症;红糖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品,但红糖也是一味中药,红糖性温、味甘、入脾,能有效的益气补血,加速血液循环进而健脾暖胃,驱除湿寒;鸡内金性甘,其服用后胃动力增强,不论是胃液的分泌量还是胃液的酸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这对增强胃的消化力有很大的作用,虽然服用后见效迟缓,但效果稳定,维持较久,是一味很强的健胃消食药,在治疗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有很大的作用;车前子有调理肠胃的功能,民间有车前子炒焦研碎口服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验方;而生姜也有温脾散寒,去除湿气效果。

2.4 婴儿难治性腹泻综合征的治疗:此症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进展性腹泻状态, 用常规方法治疗往往无效。腹泻仍旷日持久, 最后导致营养不良与低蛋白血症。Avery提出诊断该病的要点:①患儿发病年龄小,多为3个月以内的婴儿;②腹泻时间超过2 周;③除外特异性肠道感染;④病程中可伴有乳糖不耐受症;⑤预后严重, 但经过合理治疗后有治愈的可能。其治疗方法为:①此症诊断一旦成立, 应积极查明原因, 去除原发因素;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患儿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③治疗初期症状严重时, 可减少甚至停用蔗糖一个时期, 加葡萄糖。④定期小量输血、白蛋白,可试用胆络氨乳糖分解酶;⑤治疗第2周可试用蛋白水解牛奶, 口服胆络氨;⑥如仍无效, 第3周可试用人工配方乳。

3 讨论

婴儿腹泻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多发的综合征,发病原因很多,如饮食不当、细菌感染等。此外,婴儿的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各种酶的活性都未达到成人的水平,而婴儿所需的营养却很多,在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的时候,脾胃的负担相对增大。再加上婴儿的免疫以及调节机制还在发育中,尚不完善,当遇到外界影响时,极易引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失调。当婴儿承受不了这些负担时,就会产生腹泻等症状。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很重要,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乳具、食具要卫生。人工喂养小儿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当孩子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避免滥用抗菌素:小儿腹泻若非侵袭性细菌肠炎,通常无需使用抗菌素。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参考文献】

[1]黄振读 神 周.654-2联合妈咪爱治疗婴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32卷第7期

[2]温婷媛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腹泻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第2012年12月20卷第12期第543页

篇2

15.吃牛奶会引起过敏吗?

小儿对牛奶过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率约1%。因为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它们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质,易引起过敏,其中有一种叫β-乳球蛋白,会损害小肠黏膜,是主要的过敏原。小婴儿肠道通透性较高,如果对致敏的牛奶蛋白处理和清除功能紊乱,会使小肠黏膜致敏,发生一系列的过敏表现。

牛奶过敏有3种表现:

⑴即刻反应,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喂牛奶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过敏,表现为荨麻疹、痒疹、面色苍白,重的发生喉及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可在24~48小时内消退。

⑵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较为多见。表现为口唇或口腔黏膜水肿、呕吐、腹泻和腹痛。呕吐可为喷射样,常含有胃内容物,腹泻多为水样,可带有黏液和血丝,严重的还可以发生脱水。若不停用牛奶,可发展成慢性顽固性腹泻。

⑶小儿缺少乳糖酶,不能水解牛奶中的乳糖,使小肠内渗透压增加,产生腹泻、腹痛和腹胀。少数患儿对脂肪吸收不良,还会发生脂肪泻。

小婴儿腹泻伴有过敏表现要引起警惕,最简便的检查方法是:停用牛奶后症状在几天内会明显好转,若再摄入牛奶,在48小时内会出现症状。

16.怎样防治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是可以预防的,小儿出生后奶癣很重,或者在家庭中有其他小儿对牛奶过敏,那么最好是用人奶喂养或用豆奶代替。

如果小儿对牛奶过敏,应该从其食物中去除牛奶。由于羊奶、马奶也有交叉过敏反应,所以不能应用。如无人奶,可用豆汁、肉汤和酪蛋白水解产物代替牛奶。病程长,伴有明显营养不良的小儿,需从静脉内输入营养。小婴儿因食物简单,排除牛奶过敏容易,改用代乳喂养的同时可加辅食品,如蛋黄泥、菜泥、胡萝卜汁等,以后逐渐增加固体食品即可。

牛奶过敏的小儿随着年龄增长,过敏程度会逐渐降低乃至消失,所以在6个月后可给少许牛奶以了解是否过敏,若无症状可逐渐增加牛奶量,一般到了2岁以后牛奶过敏已很少见,仅有个例过敏可延续到5岁。

对于喝牛奶后立即过敏的小儿,需肌肉注射1∶1 000的肾上腺素,并吸氧,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有荨麻疹的小儿可用抗过敏药,腹泻严重者还需补液,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17.菌群失调性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正常的粪便中大约含有107~1012个微生物,90%属于大肠的正常合法“居民”,如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产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若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敏感的细菌就会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

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小儿患了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手术后抵抗力明显低下,若此时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或皮质激素治疗,则使小儿免疫力更加低下,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会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引起腹泻。

腹泻多呈黄绿色水样便,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中毒症状较重,大便水分多,呈暗绿色,带黏液,并有大片假膜排出。霉菌性肠炎常伴有鹅口疮,大便呈豆腐渣样,带有泡沫。大便每日多在10次左右,腹痛较轻。由于患儿常有营养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腹泻多较顽固。

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首先应立即停用广谱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由于患儿营养状况及抵抗力差,需酌情补充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调节剂,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活菌制剂等,以辅助肠道正常“居民”繁殖,使肠道菌种达到平衡。许多中药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可考虑应用。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可以选用万古霉素等,若为霉菌性肠炎可选用抗真菌药。

18.婴幼儿生理性腹泻会影响健康吗?

婴幼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此类婴儿外观虚胖,常有奶癣。医学上称为“渗出性体质”。婴儿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就很多,排出黄绿色的稀便。一般无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也不受影响。待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所以不需要任何治疗。

婴儿非感染性腹泻还包括吸收不良综合征、喂养不当、天气骤变或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引起的腹泻。

喂养不当是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种常见原因。如喂养时蛋白质少,碳水化合物多,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在肠内发酵引起腹泻。喂养不定时、过多、过少以及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都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致使腹泻。

长期应用抗生素,尤其是抗菌谱很广的药,会使正常肠道菌死亡,而那些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抗生素还会刺激肠道引起肠蠕动加快,并使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力减低,产生腹泻。

外界的气候突然改变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天气突然变凉,腹部受冷会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口渴饮水多,使胃液稀释,消化道负担增加,都会诱发腹泻。

患儿肠道缺乏双糖酶、肠道畸形、肠寄生虫、肠道过敏等都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

非感染性腹泻除生理性腹泻外,都应到医院仔细检查及时治疗,决不能擅自乱用抗生素,以免引起严重的后果。

19.对腹泻小儿如何正确调理及安排饮食?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消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胃肠黏膜娇嫩,胃肠壁的肌肉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较少,胃液的酸度弱,而且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需要量相对较成人大,消化器官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喂养不当,就会引起腹泻。

对腹泻次数较多或有呕吐的小儿需禁食6~8小时,使消化道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在禁食期间应少量多次喂糖盐水,每1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葡萄糖20克,小苏打0.3克,喂水量每公斤体重50~60毫升。如呕吐较频繁,可在小儿舌面上滴姜汁,有止吐作用。禁食后最好给予母乳,如果是人工喂养,用牛奶加1倍水及5%的糖。用10%的米汤代替糖水更佳。牛奶每3~4小时喂1次,每公斤体重50~60毫升。以后逐渐增加,每公斤体重120~150毫升后,再逐渐减少牛奶中的水分,到3~4天后,可恢复到全奶。

中药对婴幼儿腹泻的调理有很好的效果,应根据小儿腹泻的类型给予。

⑴积滞型腹泻,多因饮食过量或多食油腻生冷的食物引起,大便酸臭,舌苔厚腻,常有口臭。可用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六曲、陈皮共研细末,放入米汤内调成稀糊状,早晚各1次。

⑵湿热型腹泻,多因感染细菌或病毒引起,常伴有发热、大便呈腐臭味,舌质红,舌苔黄。可用新鲜葛根切片磨碎沉淀后取粉,用葛粉与糯米共煮稀粥服用。

篇3

关键词:婴儿 消化不良 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55-02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9d。2011年7月17日因 8d 未解大便伴吐奶来医院急诊科就诊。该患儿于2011年6月8日足月顺产,出生体重 4.9kg,无窒息。生后 4d 出现皮肤黄染,第 9d消退,母乳伴奶粉喂养,吃奶好,偶有吐奶、溢奶,大便每天 5~ 8次,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生后第 14d添加米粉,次日未解大便。初为 1~ 3 日 1次,渐加重至 2~ 7日1次。曾用过消化类药如小儿喜食冲剂、多酶片及四磨汤,并停用米粉等,未见好转,一直依赖开塞露排便。近 8d 未解大便,且吐奶加重。

查体:体重 6.3kg,精神尚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 - ),腹稍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其他( - )。T 3、T4、TSH 检查正常;钡灌肠未见异常。

1.1 临床诊断。婴儿消化不良。

1.2 治疗。吗丁啉1-3mg/kg.d,胃蛋白酶合剂2-2.5ml/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多酶片 3 片,分 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乳酶生0.1-0.3g/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药 3d后大便渐恢复正常,吃奶增多,吐奶减少。2011年8月17日称体重增至 7.3kg。

1.3 护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腹泻新生儿护理对于新生儿腹泻的治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腹泻采取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

首先,对于饮食原因造成的腹泻,我们应该及时调整饮食品种和喂养次数,同时加以适当的控制饮食。从而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同时减轻消化道的负担。还要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孩子,在腹泻期间母亲应该清淡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孩子应该吃脱脂奶粉,如果是用牛奶喂养则应该在牛奶滚沸冷却后出去上面那层脂肪,如果腹泻严重则应多次脱脂。

其次,及时补充液体,新生儿腹泻多伴有轻重不一的脱水现象,我们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盐液”,多次少量的给孩子补充液体。

最后就是常规性的护理,注意腹部保暖,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出现红臀。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2 讨论

婴儿腹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和小儿感染性腹泻。两者的发病原因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却大相径庭。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因素,如喂养时间不定、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类因素还与新生儿的体质状况、气候变化等有关系。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80%以上的新生儿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1]。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0%的腹泻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我国的学者确认为只有7%的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84%的腹泻患儿都使用抗生素治疗的[2]。其实,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细菌侵袭、导致腹泻病的发生远远多于由于细菌病毒直接感染引起的腹泻。

据临床数据统计,90%的腹泻患儿属于轻至中度以下的脱水,即使这样,也不应该推荐静脉输液,而是应该大力推广经济、简单、有效的ORS,做好口服补液疗法,只有10%的重度脱水患儿用静脉输液。

一定要慎用止泻药,世界卫生组织不提倡应用止泻药,及时应用止泻药也有明确规定:必须同时具备高效、可口服、可与口服补液盐合用,不被肠道吸收、无全身毒副作用,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肠道病原菌等,目前完全理想的止泻药尚有待于开发研究,但小儿腹泻一般不宜用止泻药[3]。止泻药一般都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增加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以上是我作为临床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与广大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孝礼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1(37):91-93

篇4

对症用药 避免踏入误区

1.拉肚子就用氟哌酸: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抗感染治疗,滥用抗生素不但治不好腹泻,反而会杀灭肠道内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好细菌。而且这类药物未成年人是不能服用的。

2.随便应用止泻药:有些人相信广告,一拉肚子就用强力止泻药。腹泻本身可以将毒素排出体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强力止泻反而不利于致病微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腹泻严重的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缓和收敛作用和吸附作用的药物,如蒙脱石散等。

3.腹泻时禁食禁水:有些人腹泻后为了减轻胃肠负担,或减少腹泻量,选择不吃饭、不喝水,认为饿两顿就会好。这会使本就虚弱的身体得不到营养和水分补充,没有足够的营养素去修复受损的肠道,反而会加重病情。

未雨绸缪 补液来防治

对于体质虚弱的腹泻患者,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脱水,防止电解质紊乱。从腹泻到脱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未雨绸缪显得格外重要。成人做到自我预防并不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

婴幼儿对水、盐平衡的调节能力差,腹泻时,不仅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受损,水和盐还会从血液进入肠道,使人体水分和盐入不敷出,导致脱水。因此,宝宝腹泻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防止脱水,而防治脱水的重要措施就是补液。

1.补液方法:补液不等于去医院输液,对于轻度脱水,家庭补液治疗即可解决问题。

(1)家长可自制液体给孩子补充,如稀粥、淡盐汤、米汤水等,要注意口味清淡,不要加很多糖。补充清洁饮用水也可以。不要给腹泻的孩子饮用软饮料(可乐、果汁饮料等)、加糖的茶水、加糖的果汁、咖啡、中药凉茶等液体。

自制米汤的方法:先煮沸一升的开水,然后倒入一碗米,煮沸至水变为稀糊状;将煮好的米汤倒入容器内,加入一汤匙的糖和盐;待稀糊状液体晾至室温时,即可食用。

(2)还可使用口服补液盐。对于较大的儿童,也可饮用超市出售的含电解质和糖分的饮料。但要切记,给孩子补液时不要因为口感不佳或其他原因,往溶液里加糖、蜂蜜或者其他东西,避免改变液体的渗透压和盐糖比例。

2.注意事项:补液并不是简单的补充水分,尤其是老人和儿童,需要注意下列事项。

(1)补液应从孩子一开始腹泻就进行,直至腹泻停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补液的量也应有所区别。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只要增加喂奶的次数、延长喂奶的总时间即可,不需另外补液;2岁以下的儿童,腹泻一次,补充50~100毫升液体;大一点的儿童,腹泻一次补充一杯或者半杯(约250毫升)液体;10岁以上的儿童,想喝多少喝多少。老年人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者补液速度不要过快。

(2)使用口服补液盐时,由于味道不好,孩子不愿接受,可少量多次服用。如果婴儿服用后出现呕吐,就从少量开始,每次10~15毫升,每15~30分钟一次,待婴儿能够耐受时,再加量到每次30~60毫升;如果婴儿继续腹泻,就不需限定服用总量。

篇5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呕吐拉肚子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由于频繁腹泻与呕吐,食欲低下,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果治疗处理不当均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小儿腹泻常常会引起以下几种并发症,家长应对此病有足够重视,提早预防。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他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他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搐或惊厥。

2.病毒性心肌炎:

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肠套叠:

是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篇6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83-0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儿童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敏感指标之一。为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将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的战略目标,现将龙陵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龙陵县2007――2011年10个乡(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填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报告、死亡登记台账、儿童出生死亡漏报调查报告、各年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报告及常规妇幼卫生工作统计分析报表。

1.2方法严格按照《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1]要求,在龙陵县10个乡(镇)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并对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和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1.2.1死因诊断和分类方法死因诊断和分类,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疾病诊断名称以《实用儿科学》[2]全国统一的诊断名称为准。

1.2.2资料分析方法本资料应用云南省妇幼保建院开发的U5MR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用华西医科大学统计教研究研制的(PEMS)医百医统软件包。

1.2.3监测质量监测5年来,每年进行两次死亡补漏调查,平均补漏率为5.66%。各年度补漏率均小于“死亡漏报率低于10%”的要求。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儿童死亡率构成情况2007――2011年,有活产婴儿20072人,新生儿死亡130人,死亡率6.48‰,婴儿死亡226人,死亡率11.26‰,1-4岁儿童死亡56人,死亡率2.79‰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282人,死亡率14.05‰。

2.2各年龄段死亡构成情况2007――2011年,在282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中,婴儿死亡226人,占80.14%;在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130人,占57.52%;在新生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死亡111人,占85.38%。上述资料表明,儿童年龄越小,生命越脆弱,其死亡率越高。

2.3各年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构成分析

2.3.1新生儿死亡原因构成新生儿死因顺位为:窒息30.77%>早产22.31%>肺炎18.46%>先天异常14.62%>意外3.85%。上述5种疾病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82.31%。

2.3.2婴儿主要死亡原因的构成2007――2011年,婴儿主要死因是肺炎占22.12%、出生窒息占17.77%、先天异常占16.37%、早产占12.83%、意外占7.96%和腹泻占6.19。上述6种疾病占婴儿死亡总数的86.28%。

2.3.3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构成5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282人,其主要死因构成分别为肺炎23.76%,先天异常14.89%,窒息14.18%,意外死亡13.12%,早产10.28%,腹泻6.38%。上述6种疾病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82.62%。

2.45岁以下死亡儿童死前保健服务情况

2.4.1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构成分析2007――2011年,在282个5个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死于家中138例,占48.94%,死于医院120例,占42.55%,死在途中24例,占8.51%。死于家中的儿52%的未选择就医,48%的认为病情较重,无治愈希望,放弃治疗或医疗保健机构缺乏相应的设备、技术而造成的死亡。

2.4.25岁以下儿童死前就诊情况构成在282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其死前就诊分布情况是:未就诊72例占25.53%,死于村卫生室23例,占8.16%,死于乡级医院47例,占16.67%,死于县级及以上医院140例,占49.64%。未就诊的主要原因一是患儿家属缺乏保健知识,患儿得病后不知道病情的严重性,不知道就医;二是家庭较为贫困,无钱医治;三是意外伤害、病情较重,来不及送医院。3讨论

3.1U5MR呈下降趋势,降低U5MR工作成效显著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14.05‰,2011年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3.51个千分点,U5MR呈下降趋势(X2=3.93,P

3.2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确定了降低U5MR的工作重点资料分析显示:龙陵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早产、窒息、腹泻、意外及先天异常,与有关监测资料报道基本一致,应采取有效对策。

3.2.1积极开展5岁以下儿童ARI和CCD病例管理适宜技术,是降低肺炎和腹泻两个死因的重要措施。

3.2.2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儿科质量,提高住院分娩率,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术是减少早产和出生窒息死亡的主要对策。

3.3抓早、抓小、抓牢是降低U5MR的工作基础,年龄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只有以抓小年龄组为中心,以抓早期新生儿为重点,有效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把U5MR真正降下来。

3.4强化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县、乡、村妇幼保健人员和儿科的专业技术水平。

3.5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3.6建立有效转诊机制,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危重症儿童转诊抢救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发现危重症儿童应立即组织转诊抢救。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卫生厅基妇处,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省0-4岁儿童死亡监测方案[Z].1996.

篇7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儿童死亡监测范围:全县所有20个乡(镇)、160个村(居)委会、1942个自然寨、2706个村民小组。儿童死亡监测对象:2004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全县常住户口及流动人口中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达l000 g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四项生命体征之一的5岁以下儿童。

方法:资料收集按照《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1]进行。按村一乡一县逐级上报。县妇幼保健院通过每年对儿童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审核,每年进行2次补漏调查及质量控制,以确保其资料的准确性。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

结 果

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新生儿、婴儿、1~4岁儿童死亡百分比2005~2009年间全县活产总数为21813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514例,死亡率为23.56‰,其中新生儿死亡204例,占39.69%;婴儿死亡415例,占80.74%;1~4岁儿童死亡99例,占19.26%。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动态变化:5年间,除新生儿死亡率外,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下降,但呈现反复波动的趋势,其中以2007年为最高。新生儿死亡率2009年较2005年上升1.97个千分点,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9年较2005年分别下降2.42和5.55个千分点,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66.18%,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49.15%,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0.73%。可以看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因:2005~2009年全县新生儿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意外窒息;婴儿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意外窒息、腹泻;1~4岁儿童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炎、腹泻、意外死亡、脑膜炎、痢疾和先心病。

讨 论

5年来澜沧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我县通过借助妇幼卫生项目,走村入户深入宣传产前保健的好处,强化乡村妇幼保健人员和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机构对基层检查指导力度,严格执行全县范围内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限价和严重产科并发症部分医疗费用救助,提高住院分娩率等措施,使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从2005年的26.29‰下降到2009年的20.74‰,基本达到了《云南省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目标要求。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66.18%,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49.16%,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0.74%。提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点人群是婴儿,而控制新生儿死亡率则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提出提高乡村产科质量、加强产后访视,提高产后访视质量,早期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是避免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肺炎在我县一直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提示加强三级保健网络建设,特别是网底的建设,强化适宜技术培训,加强产儿科建设,提高村医生和群众早期识别肺炎危险体征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新生儿窒息是威胁我县新生儿生命的主要因素,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首先要提高产前检查质量,防止孕期并发症,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阻止围产期窒息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腹泻仍然是导致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原因, 因此,要大力宣传卫生知识,普及健康教育,搞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加强乡、村腹泻病例管理工作,推广使用口服补液盐,才能减少腹泻引起的死亡。

篇8

原因一、配方奶粉。一直喝配方奶粉的宝宝出现腹泻了后,主要是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腹泻的时间特别长,对于一般的腹泻类药物不管用,这样的情况宝宝要注意奶粉的选择,可以更换水解蛋白类的退烧。

原因二、胃肠炎。胃肠炎是婴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因轮状病毒等其他病毒入侵肠道和胃从而发炎。暮秋和初冬是轮状病毒的横行时期,如果宝宝在这段时期腹泻、呕吐、发低烧、胃部肌肉抽搐,那么很有可能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又发了胃肠炎。

原因三、细菌感染。没有熟透的肉类中带有一种叫大肠杆菌的细菌,如果食用了则会使宝宝严重腹泻。当宝宝粪便中出现脓血,腹部疼痛,发高烧时,一定要立刻就医。虽说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的腹泻有部分可以自己痊愈,但情况严重时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腹泻的烦恼也许是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的,而秋天又正值腹泻多发时书,如何帮助宝宝远离腹泻困扰,健康成长呢?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寻找腹泻“元凶”

婴儿腹泻,是指两岁以下婴幼儿,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紊乱的症状。

引起婴儿腹泻的病毒因素有

肠胃炎:如果宝宝出现腹泻,伴随胃绞痛、呕吐和低烧,这就是肠胃炎的症状。典型的轮状病毒肠炎的症状是稀水便,有时大便像蛋花汤一样。

细菌感染:腹伴随呕吐、绞痛、血便、发烧,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例如大肠杆菌或者沙门氏菌。所以如果遭遇如上症状,要及时就医,以期能对症下药。

寄生虫:寄生虫很容易在群居环境中传播,所以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经常洗手是阻止细菌传播最好的方法。

抗生素:有些宝宝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中后期,会出现腹泻症状,这可能与药物有关,和医生建议一下,是否可以停用,或者更换药物。

引起婴儿腹泻的因素有

错误喂养:奶瓶喂养的宝宝,如果稀释过程不当,也会引起腹泻,所以要准确把握冲泡奶粉的方法。

过多饮用果汁:过多饮用果汁或者加糖饮料会搅乱宝宝的小肚子,引起腹泻。专家建议,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要喝果汁,稍大的宝宝每天的量不能超过120ml。

牛奶过敏症:牛奶过敏症是很少见的,但是也是导致腹泻的一个因素。如果宝宝易过敏,他会在喝完配方奶粉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内出现腹泻症状。如果你怀疑宝宝腹泻与奶粉有关,要及时咨询医生,考虑更换。

明了腹泻症状

妈妈要先了解宝宝正常排便是什么状况,才能知道什么情况是不正常的:

一般来说,新生儿一天排便5―7次,稍微大一点的宝宝则每天1一2次。

母乳喂养的宝宝,正常的排便一般呈黄色,很柔软或者有液体表面。宝宝的排便会根据自己所吃的食物或者母乳中含有的特殊物质,而改变粘稠度和颜色,所以你的嗅觉会告诉你,什么地方不对劲。

奶瓶喂养的宝宝一天排便一两次,颜色呈黄色或者棕色,像花生酱一样粘稠,有点臭。

当宝宝开始吃辅食时,排便逐渐“结实”,但也会根据所吃的东西有所改变。

妈妈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排便规律,偶尔一次的稀便不用过于担心,但如果宝宝的排便规律突然改变――比平时次数更多,便稀,呈黄绿色泡沫状,那就可能是腹泻了。

护理腹泻宝宝

大多数的腹泻状况都不是很严重,只要宝宝有足够的水分补给,没有其他健康问题,腹泻会在几天之内痊愈。

1水分充足 虽然腹泻一般来说不会太严重,但如果出现脱水就很麻烦了,所以首当其冲的一件事就是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通过母乳或者奶瓶喂养补足缺失的水分,还可以配给一些盐水,给宝宝服下。

2禁止乱吃 不要给宝宝乱喝含糖饮料,这样会导致腹泻症状恶化。同时,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不能随便给宝宝吃止泻药。

3选择喂补 专家建议,一些食物中含有合成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饭、土豆、面包、水果和蔬菜,都可以安全食用。如果宝宝没有食欲,也不要着急,只要保持水分充足,一两天胃口就会好起来了。

4耐心安抚 宝宝腹泻过程中会感到不适,要尽可能地抱他、安慰他,同时要保持小屁屁的干爽,防止腹泻引起的红肿过敏。

Tips研究发现,酸奶中的活细菌也会安全有效地减少腹泻几率,缓解腹泻状况。这是一种很容易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喜欢酸奶味道的,一岁以上宝宝更为有效。

WARNING 如果宝宝出生不到三个月就出现腹泻,要及时就医。超过三个月,遇到如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不断呕吐,精神萎靡

有脱水现象,例如嘴唇干燥或是6-8小时没有小便;

发烧:3-6个月,超过38℃;6个月以上超过39.4℃;

拒绝进食。

防胜于治

1 勤洗手如果是细菌性腹泻,经常洗手是最好的防护措施,因为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很容易由手进行传染。所以每次换完尿布或者上完厕所之后,都要用肥皂彻底清洗15秒。

2 洗净食物 在给宝宝吃果蔬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因为有害的细菌也会通过食物进行传播。

篇10

[关键词] 晚发性; 维生素K缺乏; 婴儿; 颅内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22.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129-02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或疾病,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肝脏储存量低,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及抗凝药和抗结核药等,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②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尚无细菌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均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③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牛乳,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刚出生时摄入少,获得的维生素K量亦少;④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慢性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本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性。晚发性是发生于生后1个月以后的婴儿,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和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者,除外其他部位出血,几乎均有颅内出血,死亡率高。幸存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我院自1999~2005年底收治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小婴儿颅内出血26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29d~4个月,男14例,女12例。家族中均无出血病史,20例母乳喂养,6例混合喂养,3例因腹泻服用磺胺类药物。26例均无外伤史,生后未用过维生素K,农村患者22例,平时母亲很少吃蔬菜和水果。主要症状及体征:发热8例,皮下出血点及注射部位出血不止8例,抽搐、呕吐、意识障碍15例,前囟饱满、尖叫20例,黄疸10例,肝脏均大于肋下2cm,瞳孔不等大5例,26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90)g/L,其中小于60g/L者6例,红细胞(200~340)万/ mL,白细胞(9000~15600)/mL,血小板全部大于11万,出血时间均小于3min,凝血时间8~10min,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肝功检查正常,26例头部CT均有颅内出血,5例有脑疝。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应用维生素K治疗,静脉推注维生素K 5mg/次,每天1次,一般使用3~5d,凝血障碍得到改善。贫血者静脉输注红细胞(10~15)mL/(kg・次),1~2次,同时辅以脱水剂、镇静剂、营养脑细胞类药物及激素等治疗。

2 结果

4例患儿因脑疝未能纠正于入院1~2d死亡,死亡率15.4%,其余2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84.6%。出院后半年至两年随访22例,3例脑瘫生活不能自理,4例有癫痫样发作,2例智力较差,后遗症率32.3%,其余13例正常。

3 讨论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或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某些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需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出血。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成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这些因子以维生素K作为辅酶在肝细胞内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血中这些因子减少或消失,引起凝血因子障碍,临床表现为各个系统出血不止。本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性。早发型是生后24小时内发生,多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少数病因不明。经典型是生后第2~5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生后2周发病。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指生后1个月以后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突发性颅内出血较多的出血性疾病。1~3个月母乳喂养儿易发病,人乳中含维生素K极少,仅15μg/L,而牛乳中含60μg/L,蔬菜和水果里含维生素K较多,产妇及乳母食蔬菜水果少是导致人乳内维生素K少的主要原因。腹泻者应用抗生素,使肠内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K减少。同时长期腹泻影响肠壁吸收维生素K。先天性胆道闭锁易使吸收维生素K发生障碍。肝病者可使肝细胞对维生素K利用发生障碍。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关键性影响,加强对乳母营养指导,多食含维生素K的食物,对长期腹泻及应用抗生素者,应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

[2] 李建明.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13例误诊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5,40(1):21.

[3] 刘义勇,刘日荣,原小军.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45例的CT表现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