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8 03: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凄美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3、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4、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5、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6、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7、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篇2
关键词:瓷器;文字纹;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7-02
陶瓷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陶器兴盛发达时期,但到了东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开始出现,并因其优越性,备受人们的重视,以至于到了南北朝,瓷器在整个陶瓷业中的一枝独绣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且经久不衰。
随着陶器的出现,出于图腾崇拜和自发审美的需要,先人便在陶器上使用纹样进行装饰。纹样创作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种,纹样以其独特的程式化与秩序化的形式语言,来塑造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与内涵,展示人们对美的丰富性的追求。中国传统纹样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无数的艺术形象,如鱼纹、绳纹等。其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源于图像的文字成为一种重要的陶瓷的装饰形式。
一、文字纹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文字纹是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纹样,文字本非图案,用于瓷器装饰是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或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 根据内容分,文字纹分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吉祥字(福、寿、喜)、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等。
据文物考古发现,文字纹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唐代长沙窑,多在盘心或壶身以褐彩书写如“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等汉文诗句,亦有在壶腹书写“真主最伟大”等阿拉伯文字。
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等延续这种方法,瓷枕等器物上文字纹较为多见,反映市井商民的生活意识,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宋代的瓷器文字纹有着深厚的社会原因,我们知道,宋代重文轻武,文风盛行,文人喜作词,出于审美、传播知识的需要,便在瓷器上书写词句,这符合文人的审美需求。
元、明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盛行文字纹,明代瓷绘上出现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康熙朝一度流行短篇古文,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有的配以图画,图文并茂。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且有真、草、隶、篆、行不同体势。多见于康熙二十年后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乾隆帝喜为宋代名瓷和其他瓷器精品题诗,因此乾隆朝盛行将御题诗书写或刻于瓷器上,更为名贵。
明代青花瓷器上汉字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嘉靖,万历年间以松,竹,梅的枝干绕成“福,禄,寿”汉字图案的新颖装饰手法更是别出心裁。清代康熙年间,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更为盛行。历代帝王,达官贵人所刻意追求的长生不老,福寿永至,反映在瓷器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祈求吉祥如意的纹饰图案,不仅采用蝙蝠,鹿,仙鹤及石榴,桃,瑞果等动植物的谐音寓意来表现"福,禄,寿"的含义,还大量装饰“洪福齐天”,“万寿无疆”及百寿图等汉字纹样。
清朝文字纹瓷器较多,比较普遍,特别是用于青花瓷。瓷器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珐琅彩景州塔纹瓶,腹部以冬青釉托金色乳钉为地,四面开光,内分绘景州开福寺塔或书写墨彩篆书乾隆御制诗《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一首,并有“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红篆印。明清瓷器上还有以福、寿字构成树本,或以福、寿字开光,内绘纹样的,典型作品如康熙五彩描金福寿开光人物纹棒槌瓶。
民国时期瓷器上以文字进行装饰是一大特色,虽然前朝见有此类装饰,但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除清康熙时的万寿瓶、赤壁赋笔筒之外,一些器物上的文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饰纹样,仅起到画面的点缀或说明画面的作用。而民国时期的文字装饰是艺人主动地以文字对瓷器进行装饰,其作品多为当时的红店生产,较高档次的瓷器上不见有此类装饰。一般来讲,民国时期的文字装饰有以下几种内容:纪念性文字,如纪念光复大汉之类文字及一些墓志等;励志性文字,如勿忘国耻之类文字;广告性文字,如提倡国货等文字;纯粹装饰性文字,如“喜”字瓶及秦砖汉瓦上的图案文字。从时代特点上讲,纪念性文字、励志性文字与广告文字的时代特征极为明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对艺人的影响和市民的思想意识。
二、文字纹的类别及含义
文字纹自唐代成为瓷器装饰纹样以来,文字的范围、类别等逐步拓展并程式化、图案化,常见的瓷器文字纹主要有:福字纹、喜字纹、寿字纹、十字纹和万字纹等。
福字纹,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文字纹的一种。将“福”字加以图案化,施用于瓷器、布帛、家具、木雕之上,作为装饰。寄寓了求福之意。
喜字纹,中国传统纹饰之一,是文字纹的一种,一般是双喜文字装饰。将“喜”字加以图案化,施用于瓷器、布帛、家具、木雕等器物之上,作为装饰。寄寓了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之意。
寿字纹,是文字纹的一种,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文字纹的一种。多施用于瓷器与布帛之上,以用装饰。文字本非图案,文字纹用于器物装饰第一种方式是将文字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第二种方式是将文字作图案化布局,作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
十字纹,我国传统文字纹之一。我国已故著名学者丁山同样指出十字是太阳神的象征,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详考后的一大结论。“十”字象征着太阳神,这种象征具有普遍性。世界其他各地民族中均有十字日神的例证。据《中国象征文化》一书载:“十”字纹一是象征了生殖崇拜,如十字是生殖器(女阴)的象征;二是象征了即太阳崇拜(十字代表太阳)。也有人认为:“十”字纹体现了最原始最简洁的意义:十字是阳光四射的简化符号形式,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它与昼夜及四季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佛教的教义中,“十”字是完满具足的意思。“十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d(万)字纹,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在东北辽河流域、燕山南北、吕梁山和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的海甸地段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均有所见。夏商时代,北方草甸地区如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址,也常见有此类纹饰的陶器。周、秦、两汉时期陶瓷器上的d字纹较为少见。到明晚期和清代,d字纹又广为流行起来,d四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俗称“万不断”或“万字不到头”,取长久不断之吉祥寓意。“d”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d”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像,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
阿拉伯纹,明清瓷器常见纹饰,明中期盛行。
三、文字纹装饰的形式美
古人创造的瓷器装饰纹样经历漫长发展过程中,以其美的形象流传至今。作为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的文字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传承下来,文字纹被程式化和图案化之后,形成了极具美感的形象,且这些美的形象是根据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创造的。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又称多样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则。物质世界是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这使它具有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和辨证性。同时客观事物之间又彼此联系而非孤立存在的,这种联系性决定了个体的小变化要统一于整个大变化的氛围中,变化与统一的原则的体现是逐层深入的。从大的方面讲,纹样形式的变化是与时代风格相统一的,历史上每个时期对于艺术的追求都有其时代特征。纹样形式的把握与处理必然对其有所反映,并通过艺术手段来强化这种特征。各个朝代的文字纹从字体到色彩无不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特征,如康熙青花万寿字纹瓶,就是在瓶子上书写一万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每个寿字字体不同,各具形态,分别排列于口部、肩部、腹部及足部。瓷器各部的寿字分布均匀,错落有致,每部位的寿字疏密得当,有虚有实,虚实相间,充满变化,口部和底部较稀疏,颈部寿字排列较紧,各部位的寿字随着瓷器部位的流向性变化而变化,纵向的寿字形成优美的曲线,象是女子的优美曲线。但变化统一于排列的秩序中,把每个单独凝聚一起,形成一副寿字画,甚是大气、壮观。
除了单纯的寿字装饰外,清康熙还特别流行寿字与其他纹样一起使用来装饰瓷器。如康熙青花盘桃寿字瓶的装饰极为新颖,是康熙时期瓷器装饰的一个重要风格。这件瓶的口径和底径都是6厘米,高24厘米,瓶壁的整个纹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八十余个长,用不同的篆书“寿”字盘绕成一个特大的“寿”字;另一部分书写四行篆书“寿”字,补足一百个寿字,百寿寓意长命百岁,“寿”字的上方点缀着几个寿桃,更是锦上添花,工艺之精令人震撼。康熙青花盘桃百寿瓶精致的瓷器,华美的图案,飘逸传神的书法,多种艺术形式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构成艺术中常用的重要的法则,同样,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对称与均衡是纹样装饰常用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大自然的万物常体现出这一法则,如人自身的形体,基本上是左右对称,前挺的胸部与后翘的臀部又显露出均衡的态势。人们对自然事物美的形式法则的感悟,自然地反映于器物的装饰中。这里的对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称,是一种庄重、稳定、庄严的装饰形式,庄重中富有生气;稳定而不失动感,庄严中体现活泼。均衡主要表现在量的关系上,给人一种稳定感,量上的平衡。
瓷器文字纹在很多方面体现对称,常用的单个吉祥文字一般装饰在碗的内部的底上,如福字、寿字、喜字等,同时在碗的内部侧面装饰上相应的祝福词句,如富贵长命等。这些词句均匀对称的排列于碗侧壁,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同,形成轴对称。如“元”字碗。当然也有在碗的外侧壁用文字纹进行装饰。如清嘉靖诗文碗,在碗的外侧壁中段位置书写诗句,呈向外扩散状,形成一个文字圆环,每行字的字数不等,多则六个,少有两个,间隔分布,对称排列。在碗外侧的上段和下段,装饰了类似梅花的抽象图案,与中间的文字纹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且三者的宽度比例十分协调,量的比上很均衡,呈现一种稳重、生气的感觉。
不论文字纹装饰在瓷器的任何位置,基本上都遵循对称和均衡的法则,个别在底部单独使用文字纹装饰,在其他位置都将考虑对称和均衡,一般是成对使用,以达到视觉均衡。当然,文字纹也受到其他装饰纹样的影响,有时配合文字纹的使用,但都服从对称和均衡的法则。
四、结语
文字纹是特殊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纹样中最具艺术生命力的纹样之一。在历史演变中,文字纹是将汉字图案化、程式化,形成极具美感的艺术形象,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寓意,蕴涵了人们强烈的祈求吉祥的心理寄托,体现出浓郁的吉祥文化。
参考文献:
篇3
如讲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思维的束缚,驰骋想象,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让同学们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晚树、野花、绿杨阴、白沙堤等轮廓。组织同学们依据各自构成的轮廓进行讨论,合理想象,让学生在黑板上勾勒出略图。经过由浅入深的想象、联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补充了诗歌所提供的画面内容,他们自然能感受到此诗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与可爱,真正领悟到诗美。
同样,在杜牧的《江南春》一文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优美的名句,描绘了千里江南,到处柳绿花红,到处鸟鸣莺啼的自然景象,还有依山的城郭,傍水的村庄,迎风飘扬的红旗……把江南宜人的春光写得绘声绘色恰似一幅江南美丽多彩的春光图。欣赏这样的美景,真正的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讲到陶渊明的《饮酒》,可以就全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展开想象。诗人的心在美好的品格上,在倦飞知返的归鸟上,在日夕而佳的山气中,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之中,勾画出一个宁静、恬淡的“无我之境”。最后得出结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而使学生产生出一种人生经历中只能感受和体悟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灵会意,使人体会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意境之美。
讲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于是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接着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此诗以明月作为主体意象再附之以灭烛、披衣等意象,构成一种既雄浑豁达又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的意境。
篇4
关键词:次贷 危机 中国 经济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起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金融市场等渠道,次贷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个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简单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贷款危机及其在全球的扩散。从其表面来看,诱使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国在“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而不断采取降息的政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金融全球化,而后房价的不断下降,以上种种都使得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迅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追根溯源,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引起的。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质上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并释放到真个金融领域而引起严重的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投资者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会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 但开始许多分析家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对美国整体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根据最新数据公布,美国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点五,这已宣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且预计美国经济还将继续低迷。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调整贸易战略,推动产业升级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国内以及欧洲市场萧条导致进口需求的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目标推动中国走过了经济两位数增长辉煌的十年,但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依托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下游的贸易支撑,应调整出口贸易战略,鼓励能源节约型、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扶持相关自主品牌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生产国内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产品,以出口支撑进口,以进口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2.刺激内需,扩大投资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消费需求不足源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扩大消费需求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好处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条有效途径是加薪,特别是提高工资增长极低的诸行业中就业者的工资,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进而配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只有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拉动消费。在收入结构方面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从哑铃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政府购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次贷危机虽对中国影响不太大,但这却为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加以防范,那么,中国金融上市企业将会成为导入美国金融风暴的窗口,不能排除此类风险有一天也在中国发生。所以我国要对次贷危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 周维良 流动性过剩初探, 金融经济, 2008(2)
篇5
根源:放贷标准失去控制
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了连续的降息历程,把利率从当年9月的3%一路降到1%,为近30年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至2004年6月。在超低利率环境里,信贷市场的增长推动了美国房价的飞速上升,房地产泡沫开始出现。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tors)的估算,从2002年开始,房价就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了泡沫最兴盛的2005年末,房价的年度增长达到了17%左右。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贷款市场原有放贷标准失去控制,大量放贷机构为了逐利甚至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财务资质证明,一些贷款企业还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埋下了隐患。
进入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使很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不少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将因此陷入严重财务困难,甚至破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全面爆发,还要从美国房地产业低靡以来的最大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说起。今年4月2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这种结局不仅将受到长达1年多寒冬煎熬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打人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让前途本不明朗的美国经济罩上了一头雾水。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不无前兆。雷曼兄弟公司曾经一份数据报告显示,在2006年获得次级抵押贷款的美国人中,有30%可能无法及时还贷。另据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去年第4季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借款人逾期还贷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上升到了13.33%,为最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由于次级贷款的逾期还款比例高,次级市场放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其土崩瓦解。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级债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源于对次级抵押贷款标准的放纵,并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其过程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借款人增多―房地产市场空置现象加剧―贷款机构低价脱手―房价进一步下跌―借款人信用问题进一步加剧―更多的抵押品无法赎回。
对于次级贷款危机,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美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处理。但他强调,股市的动荡并不会失控,因为美国整体经济仍保持健康运行。次级债危机可能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标志,并可能引发其他一些房地产价格涨幅很大的国家的泡沫逐步破灭。
自省:警惕3大问题
截至目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起全球经济动荡,对中国金融市场影响并不太大。因为我国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不会立即传递到国内。至于有人担心的中国上千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其中包括次级房贷债券产品)的损失会有多大呢?其实,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持有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新世纪金融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前,曾经持有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已相继发出声明,均已将这些债券抛售出去。所以,我们直接受到的损失很小。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便未雨绸缪。
放贷宽松 滋生隐患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期,所以各大银行的很大一部分贷款收入,来源于非交易类产品中的房产抵押消费贷款。人们将房产抵押后获取的资金或用于再次置业投资,或干脆进行其他投资。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银行所谓的“优良资产”很可能暴露出无法想象的风险漏洞。
不自量力盲目购房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债危机事发前有几分相似,随着房产价格的不断攀高,部分手中资金并不充裕的消费者急于实现买房梦,想尽一切办法,托关系、弄虚作假获取贷款,而银行为了完成放贷任务,也尽可能地大开方便之门,“一唱一和”帮助房贷借款人蒙混过关。
流动性过剩风险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最主要的挑战是流动性过剩。央行连续出台多项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和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却很像几年前的美国,日益呈现高速增长和过度繁荣状态。试想一下,如果越来越多的股市获利者转向房地产市场,加上部分海外资金推波助澜,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将聚集越来越高的风险,一旦出现群体性呆坏账,很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借鉴:注意3种趋势
美国次债市场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内银行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房贷政策的管理。相信下半年,日前传闻盛广的“提高首付比例”、“限制二手房贷款”、“缩短房屋年龄对应的贷款年限”、“严格贷款人收入查核”等紧缩政策都会相继出台。
加强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对抵押贷款并没有进行优次等级分层,所以房贷存在风险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只不过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的情况下,并未暴露而已。为了使商业银行更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相信未来银行业的相关监管层会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方面有一个较为明确、前瞻性的考虑。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和传导力度。
政策差异显现
国内银行对交易类产品像公积金、商业贷款,非交易类产品像同名转按揭、补按揭、抵押消费贷款等,在产品类型、产品服务对象、贷款期限、成数或是利率等方面政策制定上将各有不同,以往各家银行同一产品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将彻底改观,这也就为银行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打开了空间。
篇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中华大地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变革纷繁,南北对流,民族交融,互渗互促。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玄佛交流、中外民族互动造就的独特的时代风格使科技不断创新,成果迭出。哲学思辨和陶瓷艺术的审美活动也异常发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秀骨清相”的审美特色和“静谧超然”的审美意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宣告“瓷器时代”的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并先后在南北方发展起来。此间南方陶瓷发展迅速,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出现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等著名窑址,后期逐渐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以青瓷为主。青瓷造型端庄、瓷质细腻、釉质莹润、光泽晶莹,淡雅秀美,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青瓷是早期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代表性品种。北方陶瓷发展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一种独特的、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白瓷”。白瓷造型雅致,胎釉白净,胎质浸润,装饰自然。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陶瓷分为青、白两大体系,并驾齐驱地向前发展。西晋晚期,首创了“釉彩”,釉彩是瓷上彩釉装饰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陶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记录了先民们的思维进步,承载着厚重深远的精神内涵。魏晋南北朝被誉为瓷器真正成熟的时代,是中国“瓷器时代”的开始,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简约、幽雅,以及“秀骨清相”的审美取向。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玄学、佛教与艺术自觉成为陶瓷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因素。玄学兴起,崇尚清闲不为、超然物外,提倡个人悟性的自由创发,追求质性自然,表现出玄虚、超脱、恬静的美学思想。士大夫们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儒道合流,形成了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士人“清、秀、神、俊”的审美趣味日益彰显,它通过士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来,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陶瓷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题材,并钟情于植物、花卉纹饰,寓于简淡、玄远的意味。修长的造型体现了士人的“秀骨清相”的审美趣味,质地色泽的青瓷给士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佛教的传播和盛行,使陶瓷艺术变革成为新的时尚。佛教的自然浸润,催化了人们对艺术的自觉,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随处可见。佛教艺术的发展,使陶瓷艺术开始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并引起了陶瓷风格的发展变革。佛教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对陶瓷艺术进行渗透,在佛教的影响下,陶瓷造型向瘦俏、高耸的方向演变,给人以端庄俊秀之美。这正是玄学的“秀骨清相”与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玄佛思想与精神的交融。使本时期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清秀、空疏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精神上感受到惶惑、迷惘,甚至悲哀,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因此,厚葬盛行,随葬品的大量需求,从客观上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人的意识全面自觉的时代,是人的精神极度解放,人格、思想极为自由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创造的时期。这种自觉的艺术精神反映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先民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从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出,装饰题材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表明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作品中展现出自然清新的视觉效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因此,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陶瓷艺术审美从造型特征、装饰特征等方面得到明显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早期基本上承袭汉代的造物,器物造型比较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多以青瓷为主,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器型是由浑圆逐渐向瘦高发展,器皿平底较多,罐、壶多有系耳。常见器型有:壶(盘口壶、天鸡壶、扁壶等)、罐、尊、碗、盘、钵、杯、熏炉、灯盏、砚等。其中以尊、壶最具代表性。西晋青瓷的造型注重器型功能与审美相结合,体现朴素、大方的风格,如鸡首壶、兽型器均有所见。东晋陶瓷发展迅速,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陶瓷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高瘦发展,呈现出清新、秀美的审美特征,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是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器型。佛教的传入不仅仅表现在造物的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陶瓷器型设计上。佛教与器型的融合,一直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构成了造物形式的新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为装饰的青釉陶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富有时代特征的造型。如河北省景县出土的莲花尊(图1),尊的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浮雕,上腹、肩到颈、首,犹如一只精美的大杯倒扣其上,和谐且层次分明,节奏和韵律凸显,这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整个器物造型宏伟庄重,匠意新颖,设计别致,线条优美。折射出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殊写照。北方陶瓷造型粗犷雄伟、凝重朴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齐时首创了白瓷,白瓷造型雅致,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本时期陶塑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人物和动物的陶塑尤为生动。如西晋“青瓷对坐佣”,似乎是两个官员对坐,既像是怒目相争,又好像正在交谈,简洁而又传神。
装饰的演变往往影射着时代的变迁,陶瓷装饰也是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革新,并展示出不同时代的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主要体现在纹样装饰和釉彩装饰上。随着儒家礼教的衰微,崇扬个性和品格的玄学在东晋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个性化和表现技巧的提升。从装饰纹样看,汉代的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已逐渐退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由朴实敦厚、繁丽复杂向秀骨清相、幽雅瘦高的方向拓展。其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趣味。刻画、压印、堆贴、塑饰、雕镂、釉彩成为流行的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为主。几何纹多沿承早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装饰,一般装饰于陶瓷的口沿或肩腹部。动物纹也被运用于陶瓷器装饰以及墓葬俑的形象之中。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使用广泛,如器物上常装饰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逼真,纹饰质朴。这种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审美意识。植物纹使用最为广泛,植物纹成为本时期极具特色的装饰。植物纹多装饰于器物肩部,作为图案的边框。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教图式为陶瓷装饰的题材增添了新的内容。与佛教教义相关的禽、兽、佛像和飞天纹,以及植物纹样中的莲花、忍冬以及莲花化生等日趋增多,并成为流行纹样,莲花是佛门圣花,象征圣洁。作为佛教符号的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之一,是外来物质文化的代表。莲花纹和忍冬纹的运用与佛教融合而被赋予宗教意义,南朝的青釉刻花壶,腹部上下有凸雕仰复莲花瓣纹饰,在两层莲瓣之间,有相连的卷草花纹。这类莲花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运用于碗的外沿、盘沿、壶身,有的与形体融为一体,增加了器物造型的美感,还有的将花瓣用堆贴形式予以表现,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类装饰,在越窑中普遍以莲花为装饰,在碗、盏、钵的外壁和盘面普遍划饰垂线仰莲,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莲花纹是中国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植物纹样,也是中国装饰史上延续历史较长的植物装饰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题材装饰的应用也有所见,黄釉瓷扁壶便是其代表作品(图2)。该作品形象生动,工艺精美,装饰独特。壶体两面用舞乐的浮雕人物装饰,一人在莲花上舞蹈,左右二人弹奏琵琶,击钹,吹笛,打拍,奏乐配舞,作品中琵琶和婆罗多式的舞姿代表西域的少数民族。此壶的设计折射出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釉彩装饰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段,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釉彩装饰。魏晋南北朝陶瓷清秀的造型蕴含着先民对现实的超越及对自由的追求,陶瓷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西晋晚期已在陶瓷上装饰褐色加彩,使其更为活泼,至东晋甚为流行。这种彩釉是一种青釉。青瓷又称“绿瓷”,是―种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并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上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泛青,质感如玉,深受人们挚爱。
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晋初墓中,发掘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图3),整个器型呈圆形,盘口,束颈,平底。胎上通体用褐彩装饰,外施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上腹部饰一周贴塑。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是目前所见以绘画形式装饰的最早釉彩陶瓷作品。它改变了青瓷釉面色彩的单调,首创了釉彩,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为以后的釉下黑彩、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问世开了先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高超,陶瓷在釉色上发生极为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北魏发明了白瓷,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这是我国最早的白瓷。如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的白釉瓷碗(图4),从胎釉分析,均为白胎器内施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器心多有积釉,器表腹下垂釉者也占一定比例,满釉和半釉者均有,多数施釉均匀,釉薄而滋润,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部分白釉陶瓷白中泛青,这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演变的趋势。白瓷的问世,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在原料的使用和配方的改进上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整体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装饰陶瓷体现出简洁单纯、自然清新的特色,充分发挥了釉色的交融作用。取得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300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之一,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陶瓷艺术“瓷器时代”的开始,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走向另一个巅峰。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淞贤:《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 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 夏燕靖:《中国设计艺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9. 高 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篇7
关键词: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目标性监管;市场稳定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103-06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according to market change. Ame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ducts are boosted by its financial reform since Financial Service Act in 1999, but the lag of supervision is the result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It is Sub-prime crisis that urges America to inspect its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so Treasury Blueprint of Modern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issued in March 2008, in which objectives-oriented optim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by three steps. China should clarify institution body for Market stability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mong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 Lag of Supervision; Sub-prime Crisis; Objectives-oriented Supervision; Market Stability
作为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进程,具有典型的危机驱动特征。2007年初以来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就成为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诱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了现代金融市场蕴含的巨大风险。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对监管当局提出一个重大的命题:面对日益综合化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如何建立和完善对全面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监管当局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暴露出在风险管理上的制度性缺陷。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和研讨,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名为《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的改革计划,在各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计划,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具有深远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该蓝皮书是对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监管体制对于金融市场的机构与产品双重转型趋势的回应。
一、监管滞后与次贷危机:1999年现代化法案以来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秩序、公平与发展的行政保障机制。为了有效履行职能,金融监管必须着眼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市场状态为基准来自我调整和完善。当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传导反馈的时差性,监管机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总是存在一定的时滞,这种“自然性滞后”(natural lag)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视角来看也是有益的。市场创新需要合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规则的缝隙之间纵横捭阖,寻机突破。正是出于这种认识,监管者有时也会主动地保持缄默,给那些充满激情的市场参与者进行试验甚至试错的机会,从而人为地制造“自觉性滞后”(conscious lag)。
这种自觉性滞后的典型案例就是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以下简称现代化法案)实施以来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从最早的规范金融交易行为、强调对风险的管理和规范,发展到放松金融管制以促进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和竞争(刘宇飞,1999)。①
现代化法案是对美国金融市场转型的承认和推动。②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当时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本来可能促生统一的超级监管者,但美国决策者选择了另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金融分业。这个抉择一直颇具争议(陈道江,王利民,2003)。相应的,高度分散的监管体系不但没能改变,反而得到了法律支撑下的强化,金融行业的不同分支分属于多个专门机构进行监管,成为典型的机构性监管体制。
随着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美国金融业打破了分业经营格局,开始迅速向综合化转型,转型历程包含了机构和产品两个维度。所谓机构转型,即传统的单业机构通过自生(organic)或者并购(aquisition)的路径进行组织扩张,成为开展综合性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所谓产品转型,即在金融工程技术(financial engineering )的支持下,传统上局限于间接融资性质的银行金融产品突破原有界限,在功能上融合了信贷融资、证券投资、信用支持等,在市场上沟通了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担保市场等,在流程上覆盖了多个金融市场环节的综合性的衍生金融产品。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机构转型与产品转型是两股并行不悖、相互影响的变革维度。一方面,“产品转型”溶解了原有的市场隔阂,增加了金融企业实行“机构转型”的压力与动力,也为其开展“机构转型”提供了现实的业务通路;另一方面,“机构转型”实现了金融企业业务领域的扩张,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转型后的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这种双重转型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革命性地改变了金融市场风险的范围和性质,构成了全面市场风险,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可能受到多个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
面对市场的根本性变化,现代化法案对传统的机构型监管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建立所谓的功能性监管体制(functional regulation),即基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以金融业务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强调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③与同期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统一监管机构不同的是,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以及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例如,现代化法案规定,由美联储理事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④而为了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在原则性地安排监管机构协作关系的同时,功能性监管却没能赋予主要监管者明确的授权。例如,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现代化法案规定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优先执行各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⑤
选择温和改良性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是基于美国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经济倾向、强烈的反垄断意识以及极其分散的利益格局等政治经济层面的原因(赵静梅,2007)。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然秩序原理,认为金融监管作为第三方管理机制,扮演的必须是一种恢复自发秩序而不是实施新秩序的角色。这种认知产生了监管体制的自觉性滞后,在市场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剧了监管与市场的脱离,并进一步演变为严重的“自生性滞后”(organic lag),即由于一国监管体制的结构特性而造成的制度性滞后。次贷危机正是这种监管滞后长期积累的市场映射。次贷危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明显暴露了美国监管机制落后,以及监管机构监督不力的弊病(Palaniappan,2008)。各监管机构的割据化治理模式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肇因: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而连续加息,导致房贷违约风险攀升,直接动摇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根基;美国证监会长期疏于关注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行使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风险监控,导致商业银行转移的信贷资产风险又通过投资业务循环回归集团内部等等。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现行体制缺乏有效控制风险扩散的监管手段。监管政策框架并未跟上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主要的监管政策手段和中央银行流动性工具是专门用来应对传统银行危机的,对日益增加的源于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市场危机束手无策(Hoein,2008)。
二、向目标性监管架构的演进:《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评析
在次贷危机的沉重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美国经济在整体上遵循了诱致性变迁的制度演化路径,而非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金融产业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生成和发展,而行政监管机构基本上属于“危机驱动”的滞后性设置。《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是次贷危机驱动的产物。
对于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和强化路径,蓝皮书指出有四种模式:一是维系1999年法所制定的基于功能性监管(functional regulation)的现行模式,即按照历史惯例把金融市场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四大产业部门(industry segment)进行分别监管(译者注:这种模式其实还保留了强烈的机构性监管的色彩);二是建立更强调功能性监管的系统监管模式,按照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性质而不是机构分类进行监管;三是模仿英国建立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机构;四是学习澳大利亚和荷兰,建立基于目标(objectives-based)的监管模式,依据主要的监管目标来建立监管架构。
在评估了上述模式后,蓝皮书指出,目标性监管模式是未来的最优选择,基于目标的监管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整合监管责任以发挥自然合力。据此,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确定了面向目标性监管架构的演进路径。考虑到实际情况,蓝皮书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的改革计划,对整体金融市场的监管原则、监管主体、监管权限等都提出了较为详尽而有针对性的构想,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也不无启迪。
(一)近期监管改革计划:强化协调机制
从现实考虑,保留现有的监管结构而新设联合监督委员会.是完全统一监管的成本最低的替代方案(Aburamus &Tailor,2000)。所以,蓝皮书的近期监管计划不会限制或降低现有监管机构的法定职权,而是通过强化或者创设协调机构来尽快实现紧要的改革目标。
1.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权力体制的前提下,增强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协调功能。
为了应对1987年的全球股灾,在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的命令下成立了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WG,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成员包括财政部、美联储、证监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负责人。蓝皮书指出,要从以下方面来应该强化和扩张其权限:
首先,应当由总统新的命令,明确工作组作为金融政策的合作与沟通平台,使其关注范围从单纯金融市场问题扩展到系统风险、市场一体化、投资者与消费者保护、资本市场竞争等整个金融部门。
其次,明确工作组是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者,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情况下,尽量发挥工作组的合作与协调角色,通过建立常规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来消弭系统风险;协调联邦监管机构,共同推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强化投资者保护等。
最后,要扩大成员范围,正式吸纳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OTS, Office of the Thrift Supervision)、货币监理署(OCC,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并授权工作组可以就相关事务咨询美联储、联邦信贷联合会管理局(NCUA)、联邦住房建设监管局、农业信贷建立局等其他国内或者国际监管主体。
但是,蓝皮书始终强调,在近期关于工作组的改革计划中,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来限制、取代或者改变现有各成员机构既有的法定权力。
2.新设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设置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低资格标准。
目前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由各州自行管理。为加强监管效能,应该在联邦层面设置贷款创设委员会(MOC, Mortgage Origination Commission),并从事如下三方面工作:审查和整理各州关于抵押贷款市场的许可程序和内容,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业务资质标准;定期地评估和审核各州关于抵押贷款市场监管的体制,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监察和执法三方面;为了履行上述职责,应从监管机构或者市场中聘请中立的专业人士,与此同时,关于抵押贷款发放标准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建议依然由美联储承担。
(二)中期监管架构改革:现有监管架构的有限调整
中期改革计划在处理紧急问题之外,着重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是基于现有监管架构的有限调整。
1.将美国储蓄联合会转型为普通国民银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储蓄联合会(federal saving association)作为抵押贷款资金来源的角色已经淡化。所以,联邦储蓄联合会应当转变为普通的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因此将大部分丧失税务优惠待遇);相应的,其监管机构即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OTS, Office of the Thrift Supervision)也应予裁撤,其职能由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担负。上述转型应当于两年内完成。
2.美联储代表联邦监管州立银行。
目前,参与了联邦储蓄保险的州立银行同时接受联邦和州的监管。如果州立银行是美联储的成员,那么由联储来负责联邦监管;否则,就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来负责。有两种反向的改革模式,即把监管权力集中转移于美联储或者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论是何种转移,都将对美联储的制度架构造成重大影响。作为一项提议,财政部希望提案提升美联储作为州立银行监管者的议题。
3.将支付与结算系统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
目前,美国存在多种资金与金融工具的支付结算系统。其中,大额(large-value)支付结算系统(即大额的电子转账系统)尚未处于任何专门、规范、有效的监管之下。美联储应当担负起监管支付结算系统的责任,拥有制定主要支付结算系统的自由裁量权,并为此制定监管标准。
4.建立全国保险监管机构。
135年来,美国保险业一直由各州监管,由此带来许多问题。蓝皮书建议颁发选择性联邦特许资格(OFC, optional federal charter),以此建立保险业的联邦监管体系。当然,保险业者也可以不选择OFC,继续接受州的监管。为此,建议组建隶属于财政部的全国保险管理局(ONI, office of national insurance),负责所有获得选择性联邦特许资格(OFC)的保险企业。考虑到上述议题存在的巨大争议,财政部希望国会能够先行批准设立一个保险监察办公室(OIO, office of insurance oversight),以处理当下影响到联邦利益的保险业的紧急问题,
5.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机构。
1930年代,随着大宗商品交易法和证券法的相继出台,期货与证券市场被分离监管。自1970年代以来,产品和市场参与者的同化、市场关联化以及全球化都使得这一分割变得愈加模糊而有害。所以,合并美国证监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成为必然之举。一种经常被提及的反对论调是,这种合并将破坏和抛弃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的基于原则的监管思想(principles-based regulatory philosophy)。对此,报告承认了期货领域的监管成果,并建议证监会进行学习和改革,包括学习《大宗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所规定的核心监管原则,并应用于证券市场的结算机构和交易所;证监会应当出台规章,理顺和加速自律监管组织规则制定流程,特别是要加快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流程,以保障证券交易所与场外交易市场(OTC)和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的竞争力;证监会应当许可那些已经在美国国内或者海外开展的金融业务,并允许全球性投资公司在证监会注册。蓝皮书并建议:由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PWG)起草合并议案。
(三)长期的最优监管架构:基于目标原则的体制革命
蓝皮书指出,与美国现行的机构性监管模式相比,目标性监管可以更加好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与统一监管模式相比,目标性监管可以更加清晰集中地执行特定的监管目标;最后,根据不同目标来划分监管界限,可以订立最为适宜的市场纪律(market discipline)。
据此,蓝皮书提出了三大监管目标:市场稳定性监管(market stability regulation),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审慎性金融监管(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即对具有政府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商业行为监管(business conduct regulation),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
1.联邦金融机构特许制度和监管主体架构。
蓝皮书建议通过颁发特许资格的方式划分三大类金融特许机构(federally chartered institution):联邦储蓄机构(FIDI ,federal insured depository institution),即参加了联邦储蓄保险的所有储蓄机构;联邦保险机构(FII, federal insurance institution),即提供附有某种政府担保的零售保险产品的保险机构;联邦金融服务供应机构(FFSP, federal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即上述两类机构以外的所有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基于基本的监管目标,最优化的监管架构将建立如下监管机构,对上述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市场稳定性监管机构,对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拥有广泛的监管权力;审慎金融监管局(PFRA),作为审慎性金融监管机构,对联邦保险储蓄机构和联邦保险机构实施监管;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负责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内的商业行为监管,监管对象是包括三类金融特许机构在内的所有类型的金融企业;另外,还将建立两个关键性的授权机构:联邦保险保证机构(federal insurance guarantor)和公司融资监管机构(corporate finance regulator)。
2.美联储成为市场稳定性监管者,全面覆盖金融市场。
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Fed)负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传统职能,因此成为市场稳定监管机构。联储实施市场稳定监管职能的途径包括:实施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供应流动性;扮演与众不同的重要的角色,拥有监管整个金融体系和所有金融特许机构的广泛权力;监管支付与结算系统。
传统上,美联储负责监管一些特定的银行以及银行控股公司。而根据改革规划,联储在事关市场稳定的问题上将有权收集、披露相关信息,与其他监管机构共同制定规章,并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联储应当拥有更多的监管授权和清晰的监管职责,以维护市场纪律,限制系统风险。
3.针对有政府保证性质的金融部门,建立审慎金融监管局。
审慎性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业务附有明显的政府担保的金融机构。所谓的政府担保包括联邦储蓄保险和州立保险业保障基金等。
审慎金融监管局(PFRA)将担负起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OTS, Office of the Thrift Supervision) 的现有职责,负责针对联邦储蓄机构的监管责任:资本充足率要求、投资限制、业务限制、现场风险度督察等。
审慎金融监管局将针对联邦储蓄机构(FIDI)建立新的特许体系,以使得各种类型的储蓄机构能够在经济层面上展开公平竞争,而不是受制于差异化监管。该体系应当整合统一现有的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联邦储蓄协会(federal saving association)、联邦信贷联合会(federal credit union)等各类资格。为了反应金融服务的全国性,联邦特许资格应当优先于州法。而且,为了参与联邦储蓄保险,企业必须获取联邦储蓄机构(FIDI)特许资格。审慎金融监管局并有权限制联邦储蓄机构(FIDI)与其关联方的交易,以及要求关联方向联邦储蓄机构(FIDI)提供资金支持。为达到上述目的,审慎金融监管局应当有权监控和检查其控股公司和关联方。蓝皮书并强调,更广泛的系统风险问题将交由美联储负责。
为了改变目前各州监管保险业的低效率状况,审慎金融监管局将统一颁发联邦保险机构特许资格。为了使政府担保更具有全面覆盖性和可持续性,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保险业保障基金,并继续保留现有的各州设立的保障基金。
4.建立商业行为监管局,监管各类金融机构和产品。
在商业行为的监管领域,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将取代美国证监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大部分职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部分职能,以及美联储、州立保险监管机构、其他联邦出席机构监管者的相应职能。职责主要包括:
对金融企业的行业进入、产品销售及服务提供适宜的标准。这样的国家标准应当普适用于联邦或者州立金融机构,并且对相关州法具有优先权。且该局的特许和许可权限应当针对联邦金融服务供应机构(FFSP),包括交易经纪商(broker-dealer)、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对冲基金(hedge funds)、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s)、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s)等。对联邦金融服务供应机构(FFSP)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包括运营能力、专业素质、培训与考核、欺诈与市场操纵、对投资者应负的责任等方面。
对联邦储蓄机构(FIDI)和联邦保险机构(FII)的商业行为监管包括三方面:信息披露、销售和市场营销活动(包括不正当竞争和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反歧视规制。
考虑到州立金融机构可能获取联邦特许资格,应当让州监管机构参与到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的规章制定程序,并参与合规监察和执法工作。
5.扩张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组建统一的联邦保险担保公司。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担保职能应当扩大到保险业,重组成囊括储蓄保险和保险业保障基金(FIGF)的新的联邦保险担保公司(FIGC,federal insurance guarantee corporation)。保险业保障基金(FIGF)将从现有的州立层次提升至联邦层面。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有权设立风险溢价、事后评估、倒闭的储蓄与保险机构的接受者、实施某些幕后监管。除此以外,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不享有任何直接的监管权力。
6.建立单独的公司融资监管机构。
公司融资监管机构(corporate finance regulator)将承担美国证监会(SEC)的部分职能,对公共证券市场的企业进行监管,包括公司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会计监察及其他类似事务。译者注:SEC对于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则由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承担。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启示
作为美国财政部的建议性报告,蓝皮书的改革计划还要经过美国国会的相关立法才能付诸实施。尽管相关的政策博弈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蓝皮书指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也给正处于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期的我国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目标性监管是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牵涉面广,难度大,应该立足现有体制循序渐进。蓝皮书提出了三步走的计划,正是考虑到了美国长期的历史传统和利益格局。与其类似,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要实现统一监管需要付出较大的改革成本。①而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综合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企业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统一监管的必要性并不充分。本质上,无论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其监管目标也基本一致,即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以及运营秩序等。因此,可以在协调现有机构实施功能性监管的基础上,明确主要监管目标的负责主体。
其次,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在市场综合化的背景下,市场稳定性监管成为首要监管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在现行体制下由人民银行承担该职责,并在人民银行内部建立专门的综合监管局,具体负责协调、整合各职能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与行动,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随着市场综合化转型的成熟,综合监管局可以相机独立,并逐渐吸纳现有监管机构的组织与职能,与人民银行并行承担金融监管职责。
再次,正确认识职能监管机构的利益主体性和竞争性,平衡安全与效率考量。在分业经营的情境下,各职能监管机构的治理目标带有明确的部门性,利益难以协调,甚至可能相互冲突。一种流行的看法是,这种监管竞争可以带来政策优化的效率。但是,在市场综合化的情况下,监管竞争可能诱使一些监管机构纵容本部门的越界行为,并造成各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在分业监管的现有体制下,要尤其重视对监管政策的组织协调和综合考量。
最后,要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推动立法扩大监管范围,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蓝皮书检讨了美国监管体制的真空现象,尤其是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的自由放任。虽然我国金融业远未发达,但在近期的股票市场震荡格局中,此类机构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the Development of Treasury 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 ustreas.gov/cgi-bin/redirect.cgi?treas.gov/press/releases/reports/Blueprint.pdf.
[2] BIS: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nsultative Document),Jan 2001.
[3] North, Dougla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Carmichael, Jeffrey, Experiences with integrated regulation. The Financial Regulator No. 3: December, 2001.
[5] Luna Martinez , Thomas A. Ros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tegrated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96, July 2003.
[6]托马斯.霍因. 在变化的金融体系中维护金融稳定:吸取历史教训[J].借鉴与思考,2008,(1).
[7]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
[8]陈道江,王利民.制度演进:金融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交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
[9]张兴胜,王祺.花旗战略.从“急剧增长”到稳健调整[J].银行家,2006,(10).
篇8
摘要 自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令人瞠目。金融市场信贷萎缩、金融秩序遭到破坏、个人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无一不是这场危机的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小咳嗽”,为何会引起全球金融的“大感冒”?本文从探究次贷危机的产生出发,从而引出应当如何战胜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 金融监管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
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及同年“9.11”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使美国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房地产业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在此期间,美联储连续17次降低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布什为了连任也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号。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利润,也瞄准了个人信用欠佳的次级贷款者,降低向其发放抵押贷款的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低利率、不断攀升的房价、以及贷款机构的鼓动的诱导下投机买房,但其自身不良的资信状况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华尔街有句名言:“只要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近三十年来,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已为无数金融机构带来了收入和利润。因此金融机构将各种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汇入资产池,打包产生新的担保债券,如MBS、CMO,而新的金融资产再次证券化又会得到新的债务担保凭证,如CDO等,如此继续。这样一来,原本的次级贷款合同就被一步一步衍生为各种金融工具。由于信息的不透明,经过多次衍生后,投资者已经不清楚其最初现金流的本质。
然而,美国通胀压力的持续增大,使美联储在两年内连续17次上调利率。从2004年到2006年,利率从1%提高至5.25%。利率的升高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衰退。因此,本就无还款能力的投机者无力支付高额的利息而频频发生贷款合同违约,最终不得不交出房屋所有权。由于原始资金链的断裂,看似简单的房地产次级贷款合同违约,却因为金融衍生品的无限泛滥和信用的过度扩张而导致各金融衍生品现金流全部断裂,产生大范围信用危机,进而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啸。
二、如何战胜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不仅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更使各大金融机构面临着持续经营的困难和资产缩水的窘境,甚至最终走向破产。以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为例:雷曼破产,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转为商业银行,五大投行无一不在此次危机中遭到重创。不过,稳定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富有弹性的美国金融体系使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国际金融秩序最后将趋于稳定。
首先,若想真正从次贷危机中恢复,应先理清其机理,才会使市场逐渐稳定,使人们消除恐慌。自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以及各个权威国际组织都对次贷危机的发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普遍认为在“发放――销售”模式中,金融机构降低贷款标准,掩盖金融产品信息,忽视评级制度缺陷,是诱发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其次,美联储通过一系列政府措施,修补金融监管制度漏洞。例如在住房贷款发放环节,建议各州实施严格的经纪商准入标准,联邦和各州政府还要进一步进行监管与协调。加快实现金融信息透明化,使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贷款项目和金融产品。此外,当局还对资产证券化的秩序和信用评级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与完善。
由此看来,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将由于次贷危机而形成一系列新的金融模式和商业运营秩序,进而实现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的配置。
三、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监管不力,各个贷款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随意降低贷款发放标准,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危机。此外,信用评级机构给予不良债权优质评级,进一步掩盖了各项金融产品的本质。在我国,2003年随着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中央银行领导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系的形成。该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金融监管事业的推进和规范,不仅在理论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而且在实践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现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方面也不尽人意,构建一套健全的监管体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规范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就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操作将其后果无限制的放大。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会产生推动经济的作用,而利用不当则会使整个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所以应当加强金融工具的各项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和消费者进行准确的选择。
最后,加强中央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能。美国监管体制改革中把美联储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作为重中之重,并完善了宏观协调、措施纠正和最后贷款人等多方面的职责。这是根据新的国际金融形势作出的调整,对于我国中央银行如何发挥其金融稳定职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总之,虽然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打击,但我们从中获得了经验教训。除上述做法外,我们还应当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完善国内信贷机制,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运行和危机化解机制等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局势,从而更好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中国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曜.次贷危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1).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篇10
[关键词]次贷危机 住房保障 房地产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概念及其定义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所引起的金融风暴。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美国1949年《住房法案》序言中这样写道:“让每一个家庭都在适宜的环境里拥有一个家。”,这也成为了美国国家住房政策的基本原则。同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样化的,在此笔者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美国房地产的降温,地产泡沫破灭
美国房地产买卖的降温及其泡沫的破灭可以说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最直接原因。有调查显示,自2003年起一直到2006年间,美国诸多城市的房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00%,房地产业的泡沫现象异常严重。但从2006年底开始美国房价开始达到了最近70多年内的谷值,而次级贷款者多数收入较低且不稳定,个人信用值也较低。这样的现状让次级贷款者开始停止还贷,他们的违约行为也使得次贷金融产品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正是因为美国的商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次级债券的发行及购买者对于房屋价格过于乐观的估计,造成了他们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原本隐藏在地产泡沫中的危机爆发了出来。
2.房地产信贷环节的过分放松
正是因为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自2003年起美国房价的一路走高,使得房地产信贷机构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逐步放松了对贷款人的限制和要求。
对贷款人要求的放松确实可以满足大量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但因低收入人群个人收入状况及个人信用度问题无形中亦增加了该群体还贷的风险。美国信贷机构减少对贷款者的限制,不断增加其贷款额度的基础前提是其对于美国房地产行业前景的乐观预期,而一旦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其所具有的危机就显现出来了。
3.美国政府金融监管职能的缺失
次贷危机爆发,究其根源在于美国住房政策的制定缺陷及相关机构在高额利益诱惑下失去理性的乐观估计。但对于危机的不断蔓延及扩散美国政府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相关机构监管职能缺失的体现是多重的。首先其未能对地产市场之畸形的价格泡沫进行任何的调节,导致在2003年及2006年之间美国房价的一路上涨。当泡沫破灭后房价开始暴跌,成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信贷机构放宽贷款的门槛的决定,相关的监管机构未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和建议。最后,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的急救措施不够及时亦不够彻底,在态度上较为暧昧,使得最后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前文中我们已经探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概念、背景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说,房地产经济的泡沫、信贷机构逐利而放宽要求以及监管的缺失是次贷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及相关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借此启示,探寻出一些完善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方案。
1.政府应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住房政策的失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应该承认的是在其《住房法案》中所提出的“让每一个家庭都在适宜的环境里有一个家”的原则是值得肯定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证明了依靠完全化的市场自主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社会的住房问题的。
而我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也越来越多的开始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及热点,亟待政府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党在十七大中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而作为最基础的民生问题,居民的住房问题解决刻不容缓。我们的政府应更多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职能,我国廉租房政策的出台就是政府职能发挥的一大职能。
2.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完成预警系统
美国的金融市场较之我国要成熟许多,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美国金融市场之中房地产信贷机构依然比较单一化,用以承担金融风险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也没有较为清晰的层次性。
笔者通过研究资料发现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相当的单一,对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的依赖性很高,低收入人群者所得到的相应的住房金融政策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市场化及政策化下双轨制的住房政策金融保障体系,以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融资方式及金融产品来分担金融风险。
其一,可以构建政策性的住房金融体系。我国现行的廉租住房政策就对资金的来源渠道构建了立体化的来源,包括: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余额、廉租住房的租金收入、社会相关团体的捐赠及其他方式。其二,完善已有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同时发展商业化金融机构。其三,住房消费信贷模式也要力争变得更为多样化,如可试行及调整分级偿还抵押贷款、抵押贷款、递加付款等。
3.引导国民的住房消费观念,倡导房地产市场的理性消费
对比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美国信贷机构对于信贷者门槛的放低,加诸长期的还贷低息,使得全美住房需要过于膨胀,最终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繁华之后迅速进入危机。
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国民自古以来热衷于不动产资产的购买及累积,且多数人在可能的条件下会盲目追求和攀比大面积产权房。且我国政府在近年来过于强调房地产市场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造成了错误的价值引导。
我国国土资源有限,人口众多,过高的自有产权房比例以及过大的住房面积根本不符合我国的社会国情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因此笔者建议在构建多层次金融住房保障体系及政府积极发挥其自身职能的同时,政府也应通过正确的宣传渠道引导全体国民的房地产消费观念,在住房交易买卖中能够更为理性。也不宜过度的夸大房地产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其定义为一个民生问题来解决更为合适,使国民能够有所居所。可以鼓励二手房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及房屋租赁的普遍化推行。
4.加强住房保障的相应监管,建立风险反应机制
前文笔者已经谈及在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对于房地长市场的监管和干预幅度过小。事实上在次贷危机影响得到控制后,美国政府也承认政府适度干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故此在保障性住房市场政策运行中的适度干预也有利于风险的防范。首先,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各环节上应严把审查环节,包括:供应对象,申请标准,户型面积,分配等等。这样的严格审查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其次,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应予以正视和重视。在工程建设中应分阶段的进行抽查,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投诉渠道等。
在政策层面,国务院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陆续出台了“国八条”、“国六条”等重要的文件,但需要认识到的是作为政府规章政策在司法威慑力及效力位阶上还显得不足。为了彻底的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在立法层面之上进行严谨的讨论和研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这些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政策的执行及维护才会更加合理及具有可实现性。
四、结语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消去,但是其带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房保障问题的教育及启示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对对于国家的国民住房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吸取他国经验,进行完善和修正。最后笔者要说的是,居民的住房问题不论在何时都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我国促进社会持续和谐,经济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风险预警[J].财贸经济,2005(5)
[2]张协奎,韦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杨绍萍,杨宇.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启示[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9)
[4]许海.以次贷危机为鉴,加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