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录取通知书范文
时间:2023-03-17 15: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简单录取通知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生报到;条形码;ASP;B/S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The Application of Bar Code in New Student Register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Yongjun
(Hengyang Finance Economics and Industry Vocational College,Hengyang421002,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report system using bar code technology ASP language,the use of B/S process model,the use of bar code reader reads the bar code data acceptance letter,program control automatically marked with status new report,print bar codes to report a single program.
Keywords:New students register;Barcode;ASP;B/S mode
条形码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广泛运用于物品管理、货币流通、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速度和准确率。我院新生报到过程中全部使用条形码管理,用普通激光打印机为新生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新生报到时,利用条码阅读器读入录取通知书的条形码数据,用程序控制自动标记新生报到状况,打印报到程序单。
一、条形码技术简介
条形码技术是指把数据用一种条形码来表示,然后将条形码数据转变为计算机可自动阅读的数据。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是条形码技术的核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和空,按照预先规定的编码规则和有关技术标准组合起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符号,这种数据可以是数字、字母或符号。
二、开发条形码技术新生报到系统的意义
全国高校从98年开始使用教育部的“网上录取系统”,该软件只是满足了录取考生的要求,虽然该系统提供了脱机数据处理功能,但功能简单,不能满足招生数据处理工作要求。提供的导出数据是DBF文件,对于没有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这一大堆文件,往往一筹莫展,理不出头绪。
而对于高校招生工作来说,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招生时间里,招办老师的工作强度很大,责任重大,面对这么多录取下来的数据,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手工操作容易出错,也很烦琐,因此,适时开发条形码技术新生报到管理系统,对录取后的新生数据统一管理,提供数据查询,统计,修改,打印,分班,退档等功能,为招办更好的做好招生工作而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本专科院校仍采用人工报到方式,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经常出现学生排队等候的情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报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条形码技术新生报到管理系统的应用,以迎新工作为枢纽,将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通过数据的整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分配给相应的权限,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随时查看新生的基本信息,实时办理报到的相关手续。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生报到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主要是应用条形码技术贯穿学生录取、报到的全过程。首先,在做录取工作的时候,在学校寄给每位录取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都带有了标明该生唯一标示的条形码信息。然后,新生到校后,在报到现场中每位新生只需出示手中的录取通知书,让电脑前的扫描器进行扫描读取。只需这么简单的一步之后,这名学生的有关信息:包括姓名、专业、班级,还有宿舍地址、交费情况等十多项信息全部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并打印出条形码报到程序单,一目了然。随后,新生凭条形码报到程序单即可办理各项入学手续,如:领取钥匙、领取军训服装、办理户籍关系、体检等。
四、程序设计
(一)设计思路
此系统采用ASP语言编写,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并利用条形码阅读器识别录取通知书上的条码,力图使用户用最简单的操作完成任务,有效地防止用户的误操作,杜绝假录取通知书的出现。系统采用B/S程序设计模式,在程序中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系统中新生档案数据及相片,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流,保证新生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1)程序的可移植性:本程序可运行于windows各种服务器操作系统,只需安装IIS组件既可,普通高校的教育网和局域网均可安装调试。程序采用B/S模式设计,很容易嵌入其它相关软件中。(2)程序的易维护性:本系统采用现代流行的编程风格,使系统维护变得非常容易,这给今后的系统再次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设计模块
1.条形码生成模块。使用ASP编写程序,利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库,采用考生号作为条形码编码数据,通过WEB方式打印条形码录取通知书,可批量打印,也可输入考生号或姓名单个打印。2.条形码读入模块。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报到时,用条形码阅读器读取录取通知书的条形码(考生号),使用程序控制到新生数据库配比查找,如存在,则自动标识该新生报到状况,打印新生报到程序单(含考生相片)。3.打印新生报到报表模块。本系统可实时打印各种新生报到报表,如分地区分性别统计、录取批次统计、已报到新生分专业统计等。各种统计报表实时反映每个新生的报到情况及新生报到的总体情况,为与迎新工作相关的学校各部门、院系提供准确、综合的新生信息。4.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增加用户及修改密码功能,分别为学院各部门提供账号和密码,同时分配给各账号相关权限。管理员拥有修改、删除、确认新生报到状态所有权限,普通用户有查看新生报到情况权限。这样,既有利于学院总体规划安排,同时使各部门最大限度地共享新生信息资源,并可随时随地查看新生信息和办理相关手续。
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系统中条形码的应用已在湖南省大部分高职院新生报到时运行,据使用者反应,人机界面良好,操作方便,运行情况很好。新生在总站确认报到时间平均不到10秒,有效的防止学生排队等候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喜玲.基于ASP开发WEB数据库[J].信息自动化
[2]冯天飞.基于WEB的用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计算机应用研究
[3]唐燕涛.浅谈条形码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篇2
出国留学从进程上来看,主要面临几个阶段。获取护照一签证一等待对方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购汇(海外汇款特别是学费)一解决在海外开户和使用资金等财务问题。针对以上几个阶段,目前国内各银行有各自针对性的服务。
准备期:关注手续费
在此阶段,孩子要获取护照、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签证,主要涉及到的银行金融服务是开立存款冻结证明,获取签证。一般大使馆都需要银行开具存款冻结证明,进行留学的签证审批。各国大使馆规定各不相同,对存款冻结证明的要求也五花八门,但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一是一般都要求中英文双语版的存款冻结证明;二是银行知名度和资信会起重要作用,三是需要满足大使馆对金额期限的要求。
目前国内银行在这方面服务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各银行对于留学申请人的手续费不同。从各银行目前收费标准来看,大部分银行参考申请人等级的划分。以中行为例,开立存款冻结证明一般为20元,贵宾可免费,民生、汇丰等银行贵宾也能享受类似全免服务。对于普通申请人来说,只有少数银行有相应优惠活动。如渣打银行,申请人如果不是贵宾,冻结证明费用减半,贵宾则免费。恒生银行也即将推出留学类服务,冻结证明对于普通申请人也能免费。除了在费用上的精打细算外,家长们还必须关注另一点,并非所有银行的存款冻结证明均为中英文双语版,一般外资行均为双语版,一些中资行就不是了,需要申请人额外再聘请翻译支付费用。
除费用外,不同银行的国际资信是不同的,特别对一些审核比较严格的国家签证,良好的银行资信是成功的关键。如汇丰、花旗和渣打等外资行,本身在国际上就比较有名,相对成功率也比较高。国内银行则以中行为代表,因本身以海外业务闻名。
资金转移:即时汇率多比较
家长的主要任务是把需要的外币汇到国外,如交纳首年学费、住宿及生活费等。主要涉及到购汇和汇款等方面,各银行在此方面也各不相同,一般也和申请人等级如是否与贵宾挂钩。
购汇各银行的汇率有些差异,需多咨询几家银行的即时汇率。从优惠政策看,贵宾能享受汇率优惠,其他申请人大多数按银行公开牌价。渣打和即将推出相关业务的恒生银行,对于普通的留学申请人可提供贵宾待遇。
汇款光大银行提供西联汇款,可在10分钟左右汇款到200多个国家,缺点是费用比较昂贵且有限额(最高一次性汇9000美元,费用为40美元)。一般海外电汇则分成手续费和电报费,以中行为例,普通申请人手续费为0.1%,最低50元,最高260元;电报费为150元,需要两三天时间。
还有一些银行提供旅行支票或汇票可充当现金使用。如光大银行有旅行支票和环球汇票,环球汇票手续费0.1%,最低20元,最高200元,旅行支票手续费为0.2%左右。中行也有类似业务,汇票手续费0.1%,最低50元,最高260元,旅行支票手续费在0.75%左右,有多个币种可供选择。中行虽然费用略贵,但由于在多个国家设有网点,申请人可拿该汇票在这些网点直接取现,省去了汇票托收的麻烦,既免除了携带现金的危险,也避免了现金出关的限制。
海外使用:方向不同莫烦恼
孩子在国外主要面临的是解决开立账户或使用现金、银行卡等日常消费问题。由于外资行开户机制和国内不同,孩子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全英文表格填写、开户手续烦琐及通过银行等级评估等。针对此,国内银行主要有两个解决方法:代开立银行卡或账户。
使用银行卡是最简单的一种思路。如中行可提供双币卡和国际单币卡,单币卡包括英镑、欧元、港币、美元和日元。使用这些对应币种的卡,通过办理附属卡,可方便实现孩子在外国刷卡消费,父母在国内还款。但缺点在于取现费用比较高,一般为3%。
代开海外账户是终极解决办法,也是目前最方便的办法。即通过国内银行留学生开立海外银行账户。目前国内主要可以提供此项服务的为中行、光大、渣打和汇丰,详见附表。
在英国,光大和渣打合作方均为巴克莱银行,服务内容基本一致,可提供信用卡、借记卡和支票本等服务。而中行合作的为苏格兰皇家银行,只能提供账号且需要学生到英国后亲自前往激活,并无前者方便。汇丰在英国网点居多,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北美,渣打合作方为富国银行,给留学生提供的支票本和借记卡可直接寄回国内,下了飞机就可直接使用。中行纽约分行弱势在于网点过少,和美国本土银行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汇丰银行同样在美国也有不少网点,使用也比较方便。
篇3
这个在同学眼中古灵精怪的17岁女孩,只用了4个月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TOEFL 116分,SATⅠ2270分,SATⅡ2380分。
“只要你拼命,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被同学们形容为“爆强”的钟灵毓秀,外表清秀而瘦弱,以至于记者很难将她与那个用起功来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拼命三郎形象联系起来。
钟灵毓秀喜欢称自己为“草根”。在她的字典里,草根代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知道自己很优秀,眼界比别人宽,舞台比别人大。但是他们简单,低调,很热爱身边的每个人,不自大,很快乐地骄傲着。
怀着草根的心态,头顶着2005年全国高中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006年美国AMC数学竞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钟灵毓秀再一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现在不努力将来啃老怎么办
与大多数从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怀抱着美利坚之梦的同学不同,钟灵毓秀一开始走上申请之路纯属无奈。
因为没有北京市户口,在高二那年寒假,她突然得知自己不具备高考资格,在北京和家乡都不能参加高考。
这一闷棍让她蒙了。
她,一个北京最优秀高中的优秀女孩,居然毕业后连技校都没得上。
钟灵毓秀踏入了托福的课堂,决定背水一战。
北京新东方的托福班是一个转折点。那16天的串讲,400人的课堂,每天中午蜂拥而出买盒饭的队伍和教室里微微污浊的空气,都与讲台上老师声嘶力竭的喊叫,课桌上写得乱七八糟的笔记本和书包里沉甸甸的OG(官方指南),一同串联起了那个冬天独一无二的记忆。
正在较劲的时候,托福课刚结束的晚上,钟灵毓秀又被一个噩耗打蒙。
她的英国籍启蒙老师,已经癌症晚期,快不行了。钟灵毓秀疯了一样地给老师打电话,可是他几乎都说不出话来。对着电话哭了好久以后,钟灵毓秀听见他的声音,“You work hard”(你要努力)。“然后我就做了这辈子最勇敢的一件事:放下电话,回屋继续做英语听写。”
3月中旬,老师去世了,钟灵毓秀哭得精疲力竭。
“之前他常常跟我说:‘You need to relax more’(你要更放松)。而我最后一次听清他说的话,是叫我用功。所以如果我哭累了,就听他的话,用功学习。”
3月下旬,考了新托福。然后钟灵毓秀开始上北京新东方SAT的培训班,每个周六、日挤两个小时公交车去上课。
而SAT的备考才是真正的考验。
起跑太晚,钟灵毓秀只有两个月的时间。4月开始背单词,6月就要考。
必须快快解决单词。
每天早上四点半,钟灵毓秀起床,背大概450个“变态小单词”,然后去上学。放学回家6点开始复习单词,8点结束,再做学校的作业,11点半睡觉。
“所有人的梦想都很美好,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就因为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努力。”
钟灵毓秀很感谢父亲。
小时候,有一次她犯了懒死活不起,父亲第一次发火。
“没志气!自己定的计划不完成定它干什么?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都不去做,还要靠别人。你能成什么事?”站在门槛上,父亲将她一顿臭骂。
现在回忆起来,钟灵毓秀觉得父亲很有道理。父亲的发火让她第一次略带恐惧地认真思考,自己没有退路,如果现在不努力,没有大学上,将来啃老怎么办。
因为别无选择,钟灵毓秀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也逼出了自己在4个月内托福和SAT一次顺利过关,直奔申请。
申请比考试难上一百万倍
人生有一种境界是纯粹的快乐
“我觉得申请比考试难上一百万倍。”相比申请,钟灵毓秀觉得考试只能算是小菜一碟,只要花脑力和时间,就能考出好分数,而要写出好的申请文书,要用的是心。
每年有不知道多少百万人申请美国大学,但所谓的特长就那么几项,所谓的性格特点就那么几样,想获得机会,就必须找出自己的不同之处。
而钟灵毓秀能做的,就是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要介绍给别人什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东西让别人理解你。”
“这是我们的父母甚至七八十岁的人可能都想不明白的问题。要十七八岁的孩子来想,确实很难。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锻炼,不断地叩问,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你会成长。”
最终,她的所有申请文书放在一起,才会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呼应的她,“在这一环节上所付出的思考,使我对自己的了解比以前不知道深刻了多少倍。”
因为兴趣多元化,申请阶段钟灵毓秀最初研究过的学校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
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杜克、威廉姆斯学院、瓦萨尔学院、波莫纳学院……
但钟灵毓秀最后选择了耶鲁。
参加过几次聚会,钟灵毓秀发现了耶鲁人的特质:绝对精英,绝对优秀,但关键的是,他们优秀得很幸福很平凡,简单,低调,不跟人拉开距离。而这种草根精神恰恰是她深入思考后确立的自己要追寻的目标。
虽然只有17岁,但钟灵毓秀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喜欢思考和探寻。
因为很好奇在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否会有相互交融的状态,她“想学一两门很深奥又很实用的基础学科”。
对于前途和未来,她也有自己的想法。
北京的学习尖子往往会给自己做类似的计划:上普林斯顿的本科,然后去哈佛的商学院,毕业之后到华尔街任职,任职3年之后作“首代”派驻中国,或从政,或进联合国。
“这样想挺好,但这是不是你最想要的?”钟灵毓秀话锋一转,“人生应该有一种状态和境界是纯粹的快乐,别人可能不能理解,但你在这种状态比当总统夫人更快乐。”
永远有比你苦的人
人提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找理由
漂亮、聪慧、有灵气,不仅有很多同龄的朋友,还有不少忘年交。钟灵毓秀的成长之路似乎一直顺风顺水。
“当然有过挫折”,她强调,但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平和的心态和坚持的决心。“好多时候你不知道怎么办,特别绝望的时候,你得接着向前”。
申请的时候,钟灵毓秀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累到忍无可忍,她就想那些在准备高考的同学战友,他们每天背单词少睡多少时间,效果不如她好,心理压力更大。
累到忍无可忍,她就想那些铲沙子、搬石头的农民工,他们吃得不如她好,睡得不如自己舒服,还要干比她更耗费体力的活。
“永远有比你苦的人!你这样想,就会觉得没什么难事,做就是了。”
在做SAT模考的时候,因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钟灵毓秀特别抓紧时间。
每天8点起床,做一整套题,5个小时,中间不休息。为了不上厕所,她不喝水。
中午1点钟之后,出门买个面包同时散步半个小时,回来接着做阅读,复习单词。
晚上7点钟,爸爸回来,吃一顿饭大概半个小时,再接着做阅读写作,到凌晨3点半睡觉。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5天,钟灵毓秀没觉得苦。“人很激情很投入时,就不会在乎周围的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在制定了雄伟的计划后,总能为自己的懒惰找到N多理由,记忆力不行了,体力不行了,事情一大堆。结果,完美的计划束之高阁,落满尘埃,自己则永远停留在原点,没有进步。
“人提高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找理由。”钟灵毓秀用最简单的算数说明问题,一天24个小时,2个小时吃饭,1个小时上厕所,5个小时睡觉,还有16个小时可用,哪怕每3个小时休息5分钟眼睛。所以,“你做就行了,什么都不要想,不要逃避。”
准备申请材料时,钟灵毓秀也曾一度因没有灵感陷入了逃避的状态。
今天没有灵感看部小电影,明天没有灵感先睡一觉,后天还没有灵感就看本小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可后来她发现,这样灵感是来不了的。
没办法,最后她只有半夜等大家都睡了,自己对着一盏台灯,冥思苦想,而灵感就在这个时候和她不期而遇了。“状态这个东西是这样的,你不逼着自己,永远不会有。逃离不是办法。”
我们往往以为高智商的人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当我们爬行的时候,他们坐着最快电梯,超越我们俯瞰我们。其实,他们经历的也是一步步上楼梯走平台,只不过持之以恒的行动让他们更迅捷地达到了目的。他们不是通过速度解决问题,而是首先解决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必须要有自己内心的力量。你从别人那里借水没有用,你心里要有泉水不断地涌出才能走下去。如果你的泉眼没有复活,不断借水是没有用的。”
篇4
哥,我习惯这样叫他,小时候一直为自己没有哥哥而感到难过,缠着妈妈问为我生一个哥哥好不好?妈妈说,傻孩子,现在有了你,就是再生,也只能生出弟弟来,哪还有哥哥呢?还好,我还有哥。
哥是姨妈的儿子,大我一岁。
哥说,妹妹你怎么不上幼儿园?妹妹谁陪你玩耍?妹妹你怎么不吃菠菜?妹妹你怎么会认识那个字?妹妹谁欺负你啦?妹妹那个坏蛋我帮你收拾他……
我跟在他的身后像个尾巴,哥你别走那么快!哥你会放风筝吗?哥你回家陪我玩好吗?哥你又打架!哥我不会告诉姨父啦!哥你流血啦……
那些暑假,哥把家里所有旧的挂历拿出来,用小刀裁成小小的长方形,开始教我折纸飞机。把纸对折起来,两个角收回去……慢慢地,最简单的飞机就出来了。站在筒子楼的顶端把飞机放下去,飞机缓缓下降,有的飞得很远,有的却坠落地上,不管怎样,都是快乐。
我站在哥的身边,问哥为什么有的飞机会掉下去呢?哥说因为头太重啦!我说哥为什么头会重呢?哥说因为你笨呀!
我笨吗?在哥的面前,我好像总是笨笨的,什么也不会。后来才知道,不是因为我笨,只是因为觉得有依赖,才学不会。
我跟哥上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同一个班,哥老是克扣我的早餐钱去玩电动、租漫画书,然后给我买一根油条一碗豆浆,拍拍我的头说不要告诉姨父。我很听话,我嚼着油条喝着豆浆乖乖点头,从不拆穿他。
哥体育成绩特别好,每天下课后要参加集训,绕着操场跑无数个圈。我下课后就在大树底下等他,抱着他的外套拿着我跟他的饭盒,饭盒里装着我买的汽水,他会跑过来喝水,头上全是汗,很辛苦的样子。
那时没有人敢欺负我,初中时一个男生把我的辫子绑在椅子上,害我起立时遭遇了难堪。后来那个男生被哥结结实实揍了一顿,哥高大结实的体魄吓到了所有的人,从此再无人敢欺负我,于是我的童年跟少年时代,因为有了哥的保护,活得像个公主。
可是这一切到后来全变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高三时哥放弃毕业会考去外地参加一场比赛,我知道他会赢,按照以前的惯例,他最少也会拿到一块银牌,我在心里为哥加着油。
会考结束后,我走出教室看到哥,他对我笑着摊开手,手心上是花花绿绿的糖果橡皮擦。哥说,比赛结束的时候逛街看到很漂亮,想你一定喜欢。
我追问着他比赛的结果,可他不说话。我想,这些橡皮擦有什么重要呢?对我而言,哥放弃了毕业会考去参加的那一场比赛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才知道,哥在比赛时拉伤了大腿,没有得到任何名次。不知道什么原因,随后的会考补考哥也没有参加,这就意味着哥拿不到高中毕业证,学校就更无法保送他去体大念书了。我在学校的后山上找到哥,哥望着远远的山脉跟我说,也许我的人生注定了是坎坷的吧。我的泪水突然就涌了上来。我待在原地,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去安慰他,我那时并不懂得,哥对自己所走的路产生了什么样的疑虑。
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哥来我家对我说,妹妹我参军去了。那一天,他坐船从我家离去,我竟有生离死别的难过。我看着他从码头大步地跑上趸船,仿佛看到他曾经用这样的步伐跑到领奖台前,哥,你怎么就放弃了?
再见到哥已经是三年之后,中间他跟我通过几次信,信中他说,妹妹我不会放弃的,我当兵这三年,你也要努力,三年以后我们看看是谁会有更大的发展!
这三年来,他从来没有休过探亲假,谁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只是有跟他一起当兵的同学会在信里隐隐地跟我讲一些暗示的话,仿似他的身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当哥终于在三年后站在我面前的时候,他瘦了,高了!
我以为还可以像童年那样跟在他身后做他的尾巴,可他避着我。他仿佛很忙的样子,常常接了一个电话就出去了,一去不回。
那个冬天跟他在路边等公车,他一直在发抖、咳嗽,我说哥你冷吗?感冒了啊?他摇摇头,问我有没有钱?我看了他一眼,摸出身上所有的钱给了他。他说妹妹你先回去吧,我一会来找你。结果,他没有出现过。
直到爸爸终于在姨妈家的洗衣机里发现了针筒和针管,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哥,他吸毒了。
哥从此不再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大人们知道我跟他感情最好,怕我一时心软又给钱给他,于是所有的人都不再告诉我哥的事,以至于哥出事很久了我才知道。
那个时候我工作了,搬出了家去住。
一个下雨的深夜,我的房门被敲响,我开门看见哥全身湿透站在雨里,萎缩着抱着肩,脸上不知道是雨是泪还是鼻涕。我扶着门框,红着眼说哥你还在吸吗?你别吸了,你这样我难过。
哥吸了吸鼻子问我有钱吗?
我明知道不能再给他钱,可是我没有办法对他无情,我说哥你要多少?
哥说三百。
我拿了三百块钱交到他手里,终于哭出声来,我说哥你不要再吸了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哥你忘了当初对我信誓旦旦讲的话了吗?哥你下个决心好不好?哥我需要你,你不能倒下呀,你不能走到绝路上去的呀!
哥的眼泪,在那一刻涌出,他哽咽着说妹妹哥对不起你,你以后就当没我这个哥!他转过身向外跑去,我把着门失声叫他:哥―――
他站住,回过头,雨水隔开了我们。他的脸,那么远那么远,远得我看不见。然后他决绝地转身,给了我一个模糊的背影,那便是我跟哥的最后一面。
再后来他就出事了,我听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了很久。一个夏天的午后,哥在一条小巷子里抢了别人的金项链,又因为毒瘾发作被人追上,乱棒打得昏死过去,之后被逮捕入狱,被判无期徒刑。
听说以后,我很沉默,几乎什么反应也没有。大人们暗自呼出一口气,以为都过去了,以为我跟他们一样,对哥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可只有我知道,我的心里面,那个让我惦记的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篇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意识;就业教育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到2011年突破660万大关,加之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1]。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如同雪上加霜[2]。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于2003年相继出台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各级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都非常地关注和重视[3]。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正确的引导,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计划”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需要经过考试选拔合格才能录用。另一方面,面对城市街道社区,面对县级以下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明显较低。对部分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政治原因及各种经济的补偿、各种政策的倾斜成为吸引其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而非自觉地选择。可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要有政府的积极政策,更要有学校的良好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我校为高职院校,以我校2010级普通大专学生为对象,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组织学生自觉的高效的到基层工作,从思想上让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做出应有的贡献,解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或动机问题是本选题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教育
1.1 使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理念
许多同学抱着“安全感第一”的择业心态,出于“求稳”、“求薪”“一步到位”的心理,只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毕业生把就业方向集中到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区域本身并无不当,目前的问题出在于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唯一化,宁可不就业也要等机会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就业[4]。就在很多人感叹“就业难”的时候,“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有的毕业生采取“临时就业”方式,先随便找个工作做做,稍稍觉得不满意就辞职,以至于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家境宽裕的毕业生,觉得衣食无忧,就业压力大,干脆就在家里过安逸的生活。如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因此而待业,这样的就业观是不可取的,甚至有些极端化倾向。作为学生,毕业了要生存,养活自己,就要靠就业;要想发展自己,服务社会也要靠就业,积累经验。这样的就业观才是最简单的朴素的就业观。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同学们改变不当的就业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那么去基层就业也将成为毕业生的一个自觉的选择。
1.2 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开展基层意识教育,以“扎根基层、献身基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社会优秀人才。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基层就业的含义意义,帮助其分析基层就业的利与弊,深刻理解国家对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走出对基层就业的误区,树立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
1.3 举办基层就业知识讲座加强对基层就业环境的认知
以基层就业为主题,通过学校,系部,党团及班会活动营造一个富有内涵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基层就业的理念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耳濡目染,强化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在校学习期间,做到每月安排一次基层就业教育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等,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趋势有所了解,并加深了解基层就业的概念,使其对基层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2.加强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
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往往影响甚至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尤其是面对基层就业,农村学生家长本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脱离农村,能到大城市去工作,如果学生毕业回到基层,会被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城市学生家长则不希望孩子远离自己到基层吃苦。因此,对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网络建立校信通、高校通、班内网等系统,同时建立飞信群,QQ群等,基本实现对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全覆盖。及时向学生家长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阐述基层就业的意义以及其利弊关系。同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不断的通过舆论宣传我国的基层就业的意义及政策。有了家长的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念会更加坚定。
3.建立基层就业教育评价档案
学生入校前,我们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关于基层就业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性格心理特点,就业理念的不同,建立更加细致的数据库,以便于区别教育。
通过对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知识的考试建立学生基层就业教育的成绩档案。学生离校前,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通过调查结果评价我们针对基层就业教育的效果。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档案,定期回访,以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尤其是到基层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形成调研报告便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语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其本身体现了一定的公益特征[5]。我们的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基层就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基层就业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概念、意义、政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基层就业教育,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能过从思想上进基层,在基层单位实现良性的、高效的就业,其结果必是一个利于个人,利于基层单位,利于国家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0-103.
[2]马洪亮.科学发展观礼野下大学生就业才眚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0,35-38.
[3]和莉莉.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探索,2010,04.
[4]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06.
[5]陈明霞.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构[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
45-49.
篇6
关于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的思考
继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这一爆炸性新闻之后,2006年又有香港8所院校从大陆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共计1300多人,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相关链接】
优秀生弃北大、清华奔港
据《广州日报》7月3日报道,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说“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考生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很多人更是担心它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或者与一流大学名不副实。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位高考新闻人物。据说她高考还没发榜就手握5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网罗她,香港科技大学抛出了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另一方面,香港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考生也有很大吸引力。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的强悍出击,瓦解了中国近30年的高考路线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北大、清华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如同很难逾越的火焰山;现在中国的内地学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念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就读一流大学的梦想,这很可能将北大、清华抛到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我们为何选择港校
近日,一位名为“高考生的家长”的网友在网上讲述了去年的一段经历。
去年,他的儿子高考。他先后向内地几所名校和香港中文大学发去一封一模一样的电子邮件,询问学校在高考前是否发放了优先录取的推荐表等相关情况。第二天,香港中文大学就回信了,言辞间非常尊敬,仔细解释该校没有发放任何推荐表的情况,并说明了该校在内地的招生办法和专业,还附上了学校入学处的相关联系电话、传真,表示随时欢迎咨询。4天后,内地一所名校也回了信,只有一句话:“我校仅向少数学校发一张推荐表,多数考生都没有表。”回信没有抬头,没有署名,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而另外两所学校则完全没有回应。
他说:“我相信,香港中文大学不过是按做好的公文格式回信罢了,但我也知道,内地大学也有电脑,也同样可以做一个客气的格式,只不过办公室的职员不屑对学生家长这样客气。文与野,礼与蛮,高下立见,心中的天平顿时倾斜。”
他最后为孩子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此后,儿子的求学经历更让他感慨:“有一门课的教师用广东话上课,儿子听得很吃力。香港同学对他说,你可以去抱怨,这是你的权利。校内国际交换生的名额公布,选择程序事先挂在网上,随时可以查询。所有竞选学生要经过英语面试,并按一定比例加上学科平均成绩,就像高考一样,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填志愿,等等。儿子这次没被选上,但他认为一切公开公正,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以为,这才是香港和内地大学最大的不同。”
(摘自7月9日《广州日报》)
【教育反思】
越来越多的考生与家长开始倾向于香港高校,这无疑为内地高校注入了一针清心剂。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关照清华、北大这些国内一流名校,审视其光环背后与香港高校乃至世界名校之间的差距:小至一个寄给普通百姓的电子邮件,大至在全球化竞争中所彰显的实力,以及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能力;近至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迥然有别的民主思想氛围、公平竞争机制等办学理念,远至学生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前景……高低自现,妍媸自别。没有比较就不能发现不足,没有竞争就必然会故步自封,清华、北大的边缘化问题只是初见端倪,但这对我们高校今后的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相关链接】
香港科大招生面试
不要介绍获奖情况
黄琛生7月26日在《羊城晚报》撰文说,香港科大最近在国内招生的面试现场,用英语提出了4个问题,第一题就是让考生作自我介绍,还特别声明“不要介绍获奖情况”,而“讲一些班级里有趣的故事”。
“不要介绍获奖情况”,在内地无法想象。评奖似乎成了晋升的金科玉律,许多人也因此千方百计去“捞”一份奖。于是,国家、省、市、本单位的,林林总总一大堆。然而,某些学校设的奖多得数不过来,而教育质量却相当一般。
从面试话题看
香港大学关注社会、道德情商
《潇湘晨报》7月12日刊登耿银平的文章说,《新快报》7月11日报道了香港大学面试部分讨论话题: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的利与弊?3.对婚前同居有何看法?4.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5.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6.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7.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8.为什么中国电影不如好莱坞的?9.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10.如果你跟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
文章说,笔者为这些问题背后富含的教育思想而感到欣慰。正如担当考官的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刘俏所说:“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在表达中,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道德见解得到了自然体现。
据悉,去年,香港有些大学曾拒绝了有些地方的“高考状元”,认为状元是分数方面的成功者,不一定是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优秀者。香港大学关注学生“社会情商”和“道德情商”的多元化、立体化教育思想,值得内地大学借鉴。
【教育反思】
正当大陆方面为中、高考加分舞弊造假事件大伤脑筋的时候,香港科技大学在国内的招生却根本不看什么“获奖情况”,而看重面试过程。即使你是 “高考状元”,你的“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合格也枉然。这种对学生多元化、主体化的极度关注,怎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近些年来,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近乎疯狂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学生唯分是求,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构建、灵魂塑造。殊不知,一个人即使文化成绩再高,人文修养缺失,道德水准滑坡,也不能真正算得上人才。一味地追求分数,必将使我们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对高考试题的思考
当今中国,高考决定着孩子人生舞台的宽度,人生坐标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一个孩子高考失败,就等于“输在起跑线上”,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赢得高考就会缩短奋斗的历程,加大成功的概率,拥有成功的可能。一张考卷定乾坤,考卷无疑成了试金石、敲门砖,关乎孩子的前程命运。那么我们该如何审视今天的高考试题呢?
【相关链接】
曾经有过的好事
参加清华留美生资格考试,第一场国文,作文题目是“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老兄一时兴起,在考场上考证起“规”和“矩”的起源来,将一个带有道德性的论述题,做成了考据文章。如果碰上按规矩办的考官,定会判他跑题,就算开恩不给零分,成绩也好不了。可是,奇迹出现了,那场考试的判卷人恰巧是位跟有同好的“考据癖”,阅卷之后大喜过望,提笔给了100分。考虑到另外几门考得很水,而且录取的名次也很靠后,所以说,实际上是这篇跑题作文,把先生送到了美国。如果去不了美国,自然就不可能变成的主将,谈不出杜威的试验主义,什么《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以及红学研究、《水经注》研究,等等,就都没了,那么以后“现代孔子”的称号也许就得给别人了。
钱穆的运气没有那么好,不仅没有机会出去留洋镀金,甚至连国内大学的门也没进,只在几个中学做做孩子王。不过,在钱穆写的几本书出版后,好事情也来了。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居然进了燕京大学做教授。不懂洋文的他,在这个洋文天下的教会大学,居然还挑三拣四,批评学校的S楼和M楼之类不够中国化。结果呢?学校当局还真就改了,S楼变斯楼,M楼变穆楼。之后钱穆如日中天,成了大牌教授,先后在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任教。
钱穆和的好事,都属于曾经有过的好事,基本上无法复制了。
(摘自《历史的底稿》作者张鸣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教育反思】
看了此文我们会想:如果先生这篇作文出现在今天的考卷上,他将面临何种命运?上个世纪初期中国教育所体现出的包容与气度,反而使得21世纪的我们赧颜。细细想来,一张考卷岂能考查出孩子的全部语文素养,一张考卷也实难承载对一个孩子的终身“仲裁”……想到这里我们不禁胆战心惊。
为了更加准确地衡量出人才水平,选拔出优秀人才,做到“野无余贤”,我们是不是应将考试途径的唯一变为多元,将考试标准的统一变为多样,从而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评价,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相关链接】
每年高考之后,对于语文试卷的多种评价就接踵而来,有的推崇备至,有的指责痛斥,有不虞之誉,亦有求全之毁,大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不妨放开眼界,将我们的考题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之中进行对比。
读高考作文题有感
慕毅飞
今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6个话题作文,2个材料作文,9个命题作文,只有关于国民阅读(全国卷Ⅱ)和保留北京文化特色(北京卷)两个题目,算是事关国计民生,其余15个题目堪称“无一忧民字”。且不说“戈多来了”(福建卷)、“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浙江卷)、“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湖北卷)之类的话题,仍然是让人脚不落地的玄题;就是“乌鸦抓羊”(全国卷Ⅰ)、“雨燕减肥”(江西卷)、“愿景”(天津卷)、“问”(四川卷)、“读”(安徽卷)之类的命题,也足以云里雾里漫天落笔。国计民生那么多让苍生忧心的事,何以就上不了考生的笔端?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也造就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关注一下苍生,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所谓“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是值得作文命题参酌的道理。
(摘自2006年6月《联谊报》)
当年清华北大的考题
对于现今的全国统一语文高考标准化试题,近几年人们的质疑已经够多了。那么,20世纪上半叶,五四以后的大学招生国文考试又是怎样的呢?
请看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
(一)作文
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困难的由来。
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注意:两题选作一题;作白话文,不限字数;自己分段,每段第一行低两格写;自己加标点符号。
甚至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如1922年的试题:
1.饶危蹊悬度许
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2.作文题
试述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而“国立北大、清华、南开1946年度联合招生试题”则更是简单得“不像样”!请看那年的国文试题:
(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题目:学校与社会
(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
1.指日可待2.变本加厉3.隔岸观火4.息息相关
当年这只有一页纸的试题,与今天长达整整15页,题型五花八门,总字数多达万余字的标准化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题,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中国语文的本质?更有利于中国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
(摘自《文学故事报》第30期作者史真)
匠心独具的台湾国文试题
王丽在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披露,我曾经辗转找来了几套台湾的国文卷子细细琢磨。
这一琢磨,便看出一点儿门道来――人家玩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看“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9.“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4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里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开了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当然,这道题答案是“D”。
另外,如第13题:
13.罗董事长的3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70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3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 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 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 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70大寿者。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70大寿者。C.甲送过70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D.甲送过70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笔者看了2002年、2003年、2005年三套联考国文试卷,像这样有趣的题目比比皆是。
纵观几套国文试卷,看得出来,编制者处处扣紧“国文”两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忠实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义。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以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而且,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整套试卷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而在这些表面的背后,笔者能够感觉到:编题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增加对母语的感情。
(王宝梅摘编)
【教育反思】
与上世纪五四以后清华、北大的试卷相比,21世纪的试卷所缺失的居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和玄而又玄的所谓思辨。标准化的试卷看似科学却以丧失孩子对语文的兴趣为沉重代价,庞大的信息量看似丰富却剥夺了孩子独出心裁的思考,花样百出的题型看似新颖却湮没了语文的特质。庄子云:“大道至简。”有时候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最真实的。
宝岛台湾的高考试题虽形式接近大陆,但它最大可能地凸现文化含量,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在历经战火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大门上高悬着这样的标语: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是啊!文化是民族的根,只有将文化的血脉延续下去,并能不断地丰富完善,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孩子发展空间的思考
美国首法官沃伦说:“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表面看来这一说法似乎正好与我们长期以来奉行的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截然相反,但细细想来,这一认识其实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更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其实,社会上每个成年人都有义务为孩子提供合乎他们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搭建起能够自由施展才华的舞台。
【相关链接】
二月河说“挨老师骂”
据《中国教育报》7月20日报道,作家二月河小时候调皮顽劣。他不爱学习,小学时留级,初中又留了一级。到了高中阶段,他逐渐对课外读物有了兴趣,可老师教的数理化课,他学得一塌糊涂。老师气得大骂他“废物”“饭桶”……二月河从小听多了老师类似的骂声,在教他的老师眼里,他是个不可塑造的料。
二月河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曾教育过他的老师时说:“现在,曾经教过我的那些老师还都健在,我很怀念他们,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当年老师对我的批评、责骂是善意的,是良性的刺激,不管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没使我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样想来,对骂过我的老师也就没有成见了。”
二月河说:“老师当年骂我,也是为我好,想让我今后有碗饭吃。当年我没按老师的期待去发展,而是朝着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以自己的经历,从一位文学家的角度,提出了对教育的看法,即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成才,不能只看他的成绩,重要的是看他的综合素质、个性和能力。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给他们创造适当的空间,积极引导他们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应试教育课程重,许多学生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到工作岗位用不上,都给抛弃了。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基础教育要加强,等到了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
【教育反思】
作家二月河对老师当年的批评充满了感激与包容,令人钦佩,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如果我们衡量人才不再像二月河的老师那样世俗,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许我们今天将有幸看到更多的二月河。
【相关链接】
哈佛学生选专业
薛涌
最近我朋友的女儿在哈佛毕业,我们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今年该学院有96位本科毕业生,发证书时,院长对每人有个简短的介绍。我利用这个机会记录了其中93人的专业,多少能反映一些这里学生的专业偏好。
在这93位毕业生中,经济学是第一热门专业,共有23人(包括把经济学当成双专业之一的学生)。接下来是政府专业和生物类专业。这两个专业各有12人。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加,有11人。另外心理学专业有6人,历史专业有6人,社会研究专业也有6人。剩下的基本属于小专业,比如有一个古典专业,两个文学专业,一个艺术与建筑史,两个英语专业,几个人类学专业,一个拉丁美洲研究专业,另一个物理专业的华裔,兼修古汉语专业。
这90多位毕业生介绍下来,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什么实用的专业。这和我与耶鲁的学生接触后所获得的印象大同小异。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专业“模糊”、抽象的大学教育,给学生的人生提供了最实际的准备。大学的教育,只能在非常宽泛、模糊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训练。因为此后学生很可能弃商从政,也可能半路下海,或者赚够了钱要做学问。成功的教育,要为所有这些变化准备,不能让学生说,这事情我大学没有学过,干不好。
(摘自6月16日《东方早报》)
北科大毕业生重新读中专
据《贵州都市报》8月17日报道,日前,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一名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来到该校报名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
今年27岁的,200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干了半年,又转投香港驻京的一家灯饰公司。7个月后,他就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苦恼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
2005年5月,他辞职回到家乡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反,他看到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就是中专生都很吃香。他了解到,中国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