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风格原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8:2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松树的风格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接原文诵读:课堂充满韵味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文本是学生欣赏美、体验美的载体,而诵读是重要手段。优秀文学名著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欣赏美、体验美,在联想和想象中感受语言的韵味。如《三顾茅庐》课文第三节的写景的文字是根据原著改写的,但语言风格迥异。相比较而言,原著文言文的句式工整,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韵味十足,排比句式颇有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彰显了名著中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我插入了原文中的这段文字:
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摘自《三国演义》)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比较体会,然后再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冈,清澈见底的溪流向前奔去;有的说仿佛看到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岭长满松树,山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还有的说好像听到猿猴的叫声……学生带着想象描述画面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
教学拓展的原文,虽不似课文白话文这样通俗易懂,但经过师生反复诵读、品味,运用视觉、听觉、联想等手段,将语言文字描绘的秀丽画面描述出来,将文本的语言美感充分发挥出来,体味它的精湛,感受它的魅力,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更能深层次地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三国演义》中的原文的描写片段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新的挑战,能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比阅读,细细品味,悄然领略“雅而不涩,俗而不俚”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当被这一风格深深吸引时,学生就能慢慢咀嚼出语言的味道,嚼出了名著的原汁原味,触摸到经典的脉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的感受能力。
二、对接原文练笔:课堂充满趣味
将原著改编成语文教材,编者是有选择性的。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原著的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象,教学中我们在学生理解文体、感知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适当补写故事的情节,再对照原著,比较欣赏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特级教师李伟忠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时,就采取这种巧妙方法,使课堂迭起、趣味横生。李老师首先出示:
晚饭后,赵氏又提起借给两位舅爷赶考作盘程用的二两银子。严监生____________。
教师让学生想象当时情景,严监生会怎么做、怎么说?学生自由练笔,接着组织学生交流。有学生这样写道:严监生气愤地说:“不行!不行!上次两个人借我的钱还没还,我哪有银子呢?”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左手捂住胸口,右手挥了挥,生气地说:“我现在到处都要用钱,这不是割我身上的肉吗?”
……
在学生畅所欲言时,老师出示原文:
严监生一言不发,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原文的妙处,学生从原文中品悟出作者写作手法上的两个特点。一是写得很有趣味:猫本来很可爱,因为严监生听到又要花钱,心里很气愤,就把怒气发泄到猫身上了;二是用词准确:一个“踢”字生动地反映了严监生真实的心理活动,“老远”说明严监生踢的力气很大,表明内心的愤怒之大。最后老师作小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这种给名著片段补充情节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原著的描写片段简直是神来之笔,就像相声表演中的“抖包袱”再现原文,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细致入微的写作功力,揣摩到作者犀利深刻、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丰富审美情趣,使课堂的对话教学充满文化味,更能让学生领略到原著的精妙之处,使学生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与心灵的碰撞,从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对接原文品悟:课堂充满情味
教学《生命桥》课文第四小节,在学生理解了“生命桥”之后,老师补充原文中的沈石溪先生发出的这样的感慨:
(出示)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羚羊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有想到,老羚羊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摘自《斑羚飞渡》)
师生合作朗读。老师巧妙提问:追赶羚羊的猎人们个个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猎人,此时此刻,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篇2
关键字:灵渠;景观;保护与开发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代水利景观,拥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等,完成了大小天平坝面的维修、铧嘴的修复、秦堤的防渗补漏、北渠风貌修复,以及部分渠道沿岸的排污清理工程等工作。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实施,对灵渠水源保护、两岸建设活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灵渠保护变得有法可依。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灵渠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值得深思。
1灵渠概况与景观现状
1.1灵渠概况
灵渠,古称秦岭渠、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沟通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赞叹到“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全长37.4km,南渠长33.15km,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3.25km。由大天平、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铧嘴、南渠、北渠、秦堤等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1.2灵渠景观现状
1.2.1生态景观。灵渠修建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利用与选择。数千年来,灵渠始终与周边农耕文明保持着和谐交融,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普遍价值。灵渠沿岸绿化覆盖率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秦堤两岸绿树悠悠,植物种类丰富,兴安楠木、桂花、樟树、阴香、枫香、栾树、枫杨、朴树、柳树等长势良好,植物生长适应渠水、驳岸等生态环境,树形或苍劲古朴,或刚劲挺拔,或自然虬曲,或奇特有趣,给灵渠沿岸景观增添了秀色的同时,也维护着灵渠的生态平衡。如今南渠旁植树造林,修建30km长的休闲绿道,成为广西第一条绿道,形成独特而有价值的生态景观。北渠则穿梭于千亩田畴之间,展示着优美的田园生态景观。
1.2.2人文景观。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其见证了岭南地区20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历史文化厚重。灵渠景区有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继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雕石刻,以古桥文化、民俗文化、岭南市井文化和古雕塑文化而闻名。
1.2.3园林景观。灵渠沿岸景观的改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各类亭、台、廊、榭、桥以及小品雕塑,配合灯光和音乐,同时设置足够的休闲设施,使得灵渠沿岸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故事情节,清清河水倒映着古树、古桥、古民居,形成独特的灵渠景观。
灵渠沿岸景观节点丰富,如大小天平、陡门、美龄桥、古树吞碑,景观节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从树荫浓密的秦堤,到视野开阔的秦广场,再到豁然开朗的大小天平,景观空间多样,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植物景观的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种类丰富,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增添景区色彩,讲究植物景观层次多样,与水体、建筑相协调,形成优美的沿岸滨水景观。
2灵渠景观的分析
2.1灵渠景观特色概括
2.1.1科学价值高。灵渠本身因其高超的工程技术,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的修建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渠修建方面的卓越智慧;灵渠是山区越岭运河的首创,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优秀实践案例;渠线的设计和规划中“弯道代闸”原理具有原创性实践;灵渠的陡门设计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被誉为“世界船匣之父”。
2.1.2文化韵味足。灵渠的修建于秦朝,历史悠久,文化韵味足,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纽带,兼具有生态文化、水利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秦文化、地方田园文化、陡军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灵渠还出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明朝解缙的《兴安渠》、清代袁枚的《兴安》以及贾平凹的《灵渠》等。
2.1.3生态环境好。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田园景观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富有生态美感。
2.1.4景观形式美。灵渠具有生态、美学、游憩等多种功能,具有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灵渠景观是在景观形式上具有美学特质。人字形的三七水坝不仅在水利设计上具有的科学性,在视觉形式上也打破了直坝线条的僵硬,具有变化的形式美;北渠s型的河道则不仅满足了行船排洪的需求,从景观的角度上考虑,蜿蜒盘旋的水道与周边自然、农田景观完美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型范例。
2.2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灵渠,配合灵渠申遗工作,兴安县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灵渠秦堤、北渠等开展大规模维护工程、灵渠沿岸村庄的改造以及一系列保护灵渠的规划方案以及法规的出台,灵渠的保护开发工作正在展开,但通过现场的仔细考察,还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2.2.1建筑景观小品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格调提不上。灵渠内局部区域出现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景观,如南陡村内农家乐店面装饰毫无特色,与南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某些功能性建筑未得到良好的改造,景区的厕所过于简陋,外观差强人意,影响景区的整体面貌。部分景观小品与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突兀。如为了保护古迹而建造的亭子,与古迹的风格不融合,其形状和色彩等也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百龙路石碑显得突兀,缺乏整体融合感;部分翻新河堤,用现代石块和水泥砌成,没有自然驳岸的斑驳陆离,人工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破坏景观的整体性协调性。
总之,借申遗之机会,灵渠景区内增添了较多的景观元素,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粗糙的施工,未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至未能很好地提升整个灵渠景区的景观质量与格调。
2.2.2植物景观有待提高,部分区域缺乏植物群落概念。灵渠生态基础好、植被覆盖率高,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的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植物群落观念弱,景观仍待提高。秦文化广场主要以草坪铺装为主,周边植物配置稍显凌乱,缺乏层次。在铧嘴上游部分,两岸滨水景观稍显杂乱,影响灵渠景观美。龙王庙观景塔是灵渠景区的一个制高点,可看到灵渠乃至整个兴安县城的全景,其所在的山体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以松树为主,但也存在大面积杂草,需增加彩色树种,丰富植物季相景观,提升植物景观的档次。
2.2.3景观管理存在不足,影响灵渠景观与生态。三分规划、七分养,管理对景观的影响不容轻视。灵渠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景观管理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景区内部出现乱倾倒垃圾现象,存在卫生死角;绿化存在管理不善,滋生杂草的现象,南陡村处于景区核心区域,其前面绿化也出现杂乱现象,影响景区形象。景区制高点观景楼台建筑还出现大量乱写乱画留名现象,影响景观美感度,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渠城郊结合地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有污水直排情况,渠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灵渠的景观。水街沿岸居民洗衣服的肥皂水也直接排到渠中,使渠水容易富营养化,影响灵渠的水质。
2.2.4旅游配套设施缺少统筹规划,整体观念欠缺。灵渠内旅游配套设施作为景观元素中的一种,未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设施之间在整体上缺乏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虽然借助申遗之机,相应配套设施所改善,但仅仅是增加相应设施数量,而缺少整体规划,稍显杂乱,整体上不协调,景观档次提不上。
3建议与思考
3.1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灵渠的开发与保护,需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究生态效益,讲究共生原理,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效率的意义,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
灵渠景观的开发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协调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实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同时引入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保证灵渠沿岸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在灵渠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修路、兴建码头和市政工程等活动时,应当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方案;景区内的餐饮、娱乐、宾馆等经营服务性企业,需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要求经科学评估。
3.2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
灵渠景区景观植物的营造,首先注重对原有乡土树种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再生植物群落营造则须讲究科学有方。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以群落为单位,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注意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群落稳定的复合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水街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注重体现所处的地域的风格,以乡土植物为主,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为辅,选择桂花、垂柳、山茶、碧桃、栾树、杜鹃、黄竹等,营造一个遮荫、纳凉、休闲的良好环境。
3.3挖掘灵渠文化,提升文化景观品味
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而文化景观是结果。灵渠沿线的文化景观代表了灵渠的胎息与地格,它既是灵渠沿线人类文明的符号,也是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对象。
灵渠文化景观品味的提升要特别注意山水文化、秦汉建筑文化、岭南市井民俗文化、地方田园文化及岭南书院文化挖掘,水街的景观建设开发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今后的景观建设中,大到建筑群小到景观雕塑、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都应尊重原有文化,凸显其独特性。
3.4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生态系统中,构成的多样性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灵渠景观的开发有利于增加系统的异质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灵渠沿岸景观的保护可通过适当合理的开发,以经济发展促进景区保护,然后景区保护又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3.5以整体性为指导,统一协调灵渠发展
灵渠景观保护开发研究应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则为指导,进行统一规划。无论是风貌改造,还是强化序列,增设空间体验的景观平台,重塑沿道路线性空间的文化及景观氛围,以及营造“曲径通幽”的意境等,都需要整体把握灵渠的脉络,统一安排,统一规划,讲究整体性,实现优化利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3
[例1] 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山东卷第17题)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解析:这道题可以用“分层法”进行解读。“分层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本题可按京剧的起源、角色分类、表演程式、表现形式分为四部分,抓住各部分的关键词就可以准确概括出主要信息。
参考答案: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例2]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安徽卷第18题)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解析:“下定义”是“压缩语段”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对概念的考查。解答这类考题,首先要提取能够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主要信息,如本题中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多含有吉祥喜庆”等,然后按照“甲是乙”的形式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例3] 以下是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广东卷第22题)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这儿招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解析:本题要求把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意在考查同学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所给材料用语不够庄重,口语化过于明显且拖沓赘余,不符合“招聘启事”的文体要求。要删掉枝叶,留其要害,把口语改为较正式的书面语。
参考答案: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会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拨打168168。
[例4]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江苏卷第3题)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解析:这是一道语感题,考查的是“听”的能力和压缩语段高度概括的能力。题目的可贵之处在于独辟蹊径,自创新路,既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又考查听言外音、话中话,理解潜台词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解答此题要运用由表入里、由点到面的思维模式。
参考答案:人们的活动要懂得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不能为了享受而破坏自然。(或:树木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例5] 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符号)。(辽宁卷第16题)
①“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弗兰基萨帕塔研制而成的。
②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
③这种装备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
④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
⑤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
解析:解答时要先揭示“飞行板”的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要注意语序合理,连贯顺畅,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参考答案: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助鞋上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例6] 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四川卷第18题)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评价要全面、得体,如分号前后的内容“隐士”“忠臣”。语段叙与评结合,末句的评论“他处处都最近人情”“家常便饭的风格”,是对陶渊明的深层、全面解读,跟“一般人”的认识相互补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例7]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浙江卷第7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压缩。本题主要信息在“调查结果”,包含两层意思,“69%的学生……”与“很多学生……”,只要注意材料数据的变换就可以轻易作答,试题难度较低。
参考答案: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例8] 下列材料对“蝴蝶鱼”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加以概括。要求:保留主要内容,每个短语不超过10字。(重庆卷第19题)
蝴蝶鱼,属蝴蝶鱼科,是热带海洋观赏鱼的名角之一,有120余种,90%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它们拥有美艳的体色、娇美的轮廓,两侧扁平椭圆的体型,既小又尖的嘴巴。许多蝴蝶鱼尾部都有一个似眼的黑圆斑点,那是它们用来诱骗攻击者的假眼,作用在于使攻击者错误地攻击其坚硬的背鳍刺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其食性以藻类、海绵珊瑚为主,有些品种也会吃一些小动物及浮游生物。
篇4
[关键词]设计 岭南文化 工艺美术
一、前言
在充斥着欧美日韩风格的今天,如何从民族发掘设计灵感发展出中国特色的设计是非常迫切的问题。笔者也参加过很多讲座,每当提及中国设计的时候总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都一直在探寻中国设计的出路。笔者认为,一种设计风格大抵上可以称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欲发展中国特色设计需承前启后地了解历史,探讨将来。
了解历史绝非简单认识和记忆文物的形状和图案,而是一种风格、一种技艺存在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尝试在细致了解学习了岭南的历史、风土民情和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思考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二、岭南独特的历史背景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位于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仰仗天然的屏障,岭南得以保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广州还是最早的贸易港口。同时,历代君王皆把岭南作为流放之地,使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皆在会集于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并赋予其开放、兼容、多元化和开拓性的特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见证了岭南文化的深厚;海上丝绸促进了与波斯、天竺、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国的商务和文化交流,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图1 南越王博物馆
三、岭南主要工艺美术的现代思考
岭南艺术与岭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形式、艺术精神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地域性、时代性相辅相成。可以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无不是社会、文化和商业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广绣和广彩繁荣背后的商业意义
广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因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转贴于
广彩相对历史较短,其始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广州海禁,对外贸易遂逐渐增多,外国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从而促使了广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在初期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的特色不太显著。
图2 广彩瓷器图3 广绣作品
广绣比广彩的历史更为悠久,技艺也较广彩成熟。然两种工艺的发展繁荣无不与海外贸易息息相关,其中广彩制品更是大部分出口海外,只有小部分留在民间使用,可算是中国最早的ODM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工艺亦在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和繁荣,在贸易进一步发展及需求多样化的推动下,两种工艺亦经历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外来图样、能工巧匠及文人画家的参与也使其艺术风格逐渐发展成熟。
广彩与广绣的繁荣虽已成为过去,然而仔细研究两种工艺的发展历程却可以为当今中国的设计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两种工艺中尤以广彩的发展较为典型。广彩的旦生缘起于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遂形成将景德镇素瓷运至广州加工并出售的商业行为,此时广彩尚未形成。随着商业的兴盛,本地艺人更多地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使制品的纹样和图案渐显岭南风情。同时,欧美文化及技艺亦进一步影响着广彩制品的色调和式样,最终使广彩成为岭南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
由此可见,一种设计风格的成熟离不开商业的推动与技术的进步,亦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介入。由于我国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技法大都由欧美引进,致使许多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及技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现代设计,从而使中国设计流于表面。广绣和广彩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切合商业利益、具备本地文化气息及使用恰当技术制作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中国设计。
(二)佛山剪纸艺术形式的启示
佛山剪纸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的部分乡镇,是我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南方派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及浓郁的岭南特色而著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其它的民间艺术一样,佛山剪纸深刻反映了地区生活习俗和特色,在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早在宋、元年间佛山剪纸已出现商业化的动作模式,至20世纪早期更是达到3000从业手工艺人的规模。
佛山剪纸是岭南文化中的一块瑰玉。它最集中地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理念和手法,既不是西方传统的明暗体系也不是西方现代从形体结构到夸张变形的表现体系,而是以表达自己观念为主的主观意象表现风格[2]。也就是说,剪纸作品中所表达的事物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其形式却是超越客观的限制。在艺术造型上佛山剪纸作品也体现了、美满、美观、美好、和谐的艺术内在本质,这是中国人艺术思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的角度思考佛山剪纸艺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特色取材
佛山剪纸艺术来源于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而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其取材大都有吉祥之意,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松树象征常青不老、花瓶中插如意象征平安如意。还有谐音寓意,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等。这些取材都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无论寓意或谐音均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信仰及语言。
符号是实现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3]。传统剪纸艺术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大部分的传统艺术形象已形成了一种通用的视觉符号。其取材及寓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如VI、广告等。因为这些图像寓意已,使传统题材能更好地传达信息的思想意境。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银行的标志、一些房地产海报等。
2.简练和抽象和艺术表现形式
佛山剪纸极具简练的特色,因为剪纸是产生并流行了民间的艺术,其生产制作者也是普通民众,因而没有娇柔做作的装饰而是简练而抽象的表达手法。此外,在农村地区受制作工具的制作材料的限制,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度概括和高度简练的艺术特点,其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都是简练的线条概括表现特征(如图3所示)。
3.勾连的艺术手法
佛山剪纸也分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阳刻剪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去除轮廓外空白的地方,每一根线条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根而动全身。阴刻剪纸和阳刻剪纸刚好相反,就是去除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地方,它的特征是每一根线条不一定是互联的,而作品的个体是块状的。
这种勾连的艺术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及古典味道,在设计制作中可根据主题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把勾连融入作品中,如能配以色彩和传统图像元素的正确选用可制作中极具民族感的作品,如下图中国联通的标志。
图4 佛山剪纸
图5 中国联通标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及创作手法。一个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学会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更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如此才能承前启后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本文对三种主要岭南工艺的思考或许不尽全面,但愿为此类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袁忠, 岭南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 2008,(04)
篇5
关键词:壁毯;中世纪艺术;象征
0 概述
《贵妇人与独角兽》[La Dame à la licorne]是一组1841年于法国布萨克城堡[Ch?teau de Boussac]重新发现的千花风格(Mille fleur)中世纪壁毯。[1]壁毯共有六帧,高311~377cm,宽290~473cm,以羊毛和丝线织造。一般认为,这套壁毯织造于1500年前后,属于来自法国里昂的勒维斯特家族[La famille Le Viste]。①可能产自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或者布鲁日,[2]或法国拉马尔克[La Marche]和图赖讷[Touraine]。[3]自1882年由新成立的克鲁尼博物馆[Musée de Cluny](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将它买下,便在此向公众展示。六帧壁毯根据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分别被命名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和《我唯一的愿望》(后文简称《愿望》)。前五帧分别与“五感”[five wits/five senses]的观念相对应,最后一帧根据画面中帷帐绶带上的文字“我唯一的愿望”[Mon seul désir]命名。这套壁毯通常划为中世纪末期的作品,却又展示了人文主义的清新明快。道成肉身确立后,象征性一直是中世纪美术的首要原则,即使在中世纪末期的世俗美术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响。伪狄奥尼修斯与波那文图拉有关象征与形象的讨论提供了中世纪主要的美学理论,这个语境下,图像以二律背反的形式既彰显又隐藏了观念实体。[4]图像学的意义是解除象征遮蔽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展开分析前,有必要对此作中有重要的表现地位的独角兽和构成主题的五感观念这两个要素的形象及图像进行回溯。
1 独角兽图像源流
古典时期,独角兽的形象常被提及,对它自然形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前5世纪客籍波斯的希腊人奈达斯的提细阿斯[Ctesias of Cnidus]著的《印度史》[Indica]中,初名印度野驴,它的独角制成杯用有祛病、解毒之效。近中世纪,独角兽的形象已渐渐成型。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动物寓言集《Physiologus》②的故事里,独角兽具有善良、圣洁的寓意――它用角在被注过毒的泉水中划一十字,避免了百兽被蛇毒所害。此著另一故事里,独角兽十分矫健,秉性自由,能够被杀死,但无法被捕获。它只会被纯洁的贞女吸引,如孩童枕她膝上,由她温暖、饲养,然后才能将它带回宫殿,③贞女和独角兽象征了圣母与耶稣的化身。12世纪流行的“中世纪动物寓言”[Bestiary]这类书籍的手抄本插图中独角兽的图像逐渐丰满,形成稳固的范式。新的题材里,贞女或被猎人欺骗利用,待独角兽放松警惕时,躲在暗处的猎人会突然现身将长矛戳在独角兽的肋上。这样的图像又分两种类型,即有道成肉身,隐喻耶稣受难;也有“狩猎独角兽”的世俗作品,两者在人物形象处理上各有差异。再后来在13世纪的法国,独角兽也出现在“宫廷之爱”[Amour courtois]一类文学衍生图像里,贞女与独角兽又被赋予了恋人的象征。狩猎独角兽也发展出另一种爱情狩猎的含义。[5]
2 五感
这套壁毯围绕五感主题展开。中世纪的五感图像并不如后来丰富。现藏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富勒胸针[The Fuller Brooch]上饰有已知最早的五感图像。这块9世纪末期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胸针上,五个人物形象出现在被正四角星形划分的一个圆框架里,以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五感。博物馆展品介绍中将视觉的形象与“心灵之眼”[eyes of the mind]关联。另一个范例是大约1330年的《隆索普塔壁画之轮》[The Wheel On The Mural],围绕一个五幅木轮,蜘蛛、秃鹰、猿猴、雄鸡和野猪分别站在五根条幅的末端,一个男子站在木轮背后。根据康提姆普雷的托马斯[Thomas de Cantimpré]著于13世纪的《物性论》[De natura rerum],它们分别象征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这个图像在罗马与黑森北部地区发现的壁画和插图中也有存在。在这个图像语境中,上帝创造五感本意服务智慧,一只网上的蜘蛛象征了感官信息与心灵之间的神经网络,蜘蛛织网在另一层次包含虚度流年的警示,劝诫人们以伦理和美德对五感传输的信息加以控制,避免在感官信息的暴露下放纵自己而被罪恶所诱导。[6]
3 综合分析
展示意图:作品原境的复原,笔者认为当从六帧壁毯间的联系着手,即观看的方式与顺序,或者是序列与分组。自这套壁毯发现以来,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地点的展示序列无固定规律。④直到2013年在日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和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借展期间,才确定下《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和《愿望》这样的序列。2013年12月此作回归克鲁尼博物馆后,被安置在新的方形展厅,这个序列也延续了下来。此序列依据亚里士多德(后文简称亚氏)的《灵魂论》理论,五感和通感的观念与同时代婆罗门教的六识相通,最早由亚氏在《灵魂论》做出系统论述。五感中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到视觉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系列。[7]笔者在对《贵妇人与独角兽》的认真观察后,认为还可能有比上述序列更加合理的序列、分组。
首先从尺幅来看,此套壁毯可能存在两组对应的情况。它们的尺寸如下所注:《触觉》(3.75m*3.58m)《味觉》(3.75m*4.6m)《嗅觉》(3.67m*3.22m)《听觉》(3.7m*2.9m)《视觉》(3.1m*3.3m)和《愿望》(3.8m*4.64m)。⑤由上可见,除《视觉》外,其他帧高度几近,按照尺寸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以形状看,即能分为三类,成为对应的两组。其中最大的《味觉》和《愿望》,尺幅几乎一致;《嗅觉》与《听觉》是如同立轴的窄幅,宽度上略有所差;《触觉》和《视觉》虽在尺幅上有差异,但都近似正方形。考虑到织物的物理特性和人工误差,《贵夫人与独角兽》原本更可能是两组相对的设计,即以《触觉》《味觉》《嗅觉》(后文简称“I组”)序列为一组,以《嗅觉》《愿望》《视觉》(后文简称“II组”)序列为另一组,每组分以尺幅最大的《味觉》《愿望》为中心,“I组”与“II”组相对而置,各组自左向右如序陈设,以一个倒“U”型的顺序环顾观看。原本的设计,可能是设置在一个大型回廊的两侧,或是围绕四壁对称放置。
这样的设计不悖亚氏的理论。在《灵魂论》中,五感分三类:一类听觉、视觉,可经媒介传导而感知对象。二类是触觉、味觉,与对象直接接触而感知。三类嗅觉介两者间。[8]在中世纪主流的五感观念中,一类的视觉、听觉更近于理性。[9]至于《愿望》这帧中“唯一的愿望”,法文“愿望”[désir]也与古典哲学中“欲望”关联。亚氏在《灵魂论》中还提出了灵魂的三种等次,[10]和欲望的三种类型:贪欲、愤怒和期望,[10]三者联系到营养灵魂(拥有生存、繁殖功能的植物)、感觉灵魂(拥有情念、运动功能的动物)和理知灵魂(拥有心识的人)的功能。拥有高级灵魂的人,被赋予有次级灵魂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也包括了三种欲望。“唯一的愿望”联系到“‘心识’的意愿”,可以当作理性而理解。[10]
画面的形式分析也倾于分为两组的观点。六帧壁毯采用了类似纹章图像的样式,[11]每帧的画面都浮现在缀满繁花的红色背景中的一个深蓝色的小岛上。为便于分析,笔者建议从三个层次去观察:第一层次中有贵妇人、狮子、独角兽,以及侍女,他们尤其是贵妇人的行动确立了各帧主题;第二层次是在繁花和树丫间活动着一些飞禽和幼小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活动与第一层次的行动相互呼应和佐证;在第三层次里的是狮子与独角兽身上的勒维斯特家族纹章[Blason](盾牌、披风上)、骑士枪[lance]形旗帜、树木(橡树、冬青、橘树和松树),以及帷帐等静物,这些静物有一部分相当于寓意物。第三层次在形式上示意了六帧壁毯的序列与分组。两组其中最明显的区分,是“I组”中狮子和独角兽身上的纹章,这些在“II组”中没有出现;旗帜为“I组”和“II组”中存在较大尺幅差异的《触觉》和《视觉》提供了对应信息,唯有这两帧中是单独出现的方旗;最后如果依照“II组”的观看顺序,在《愿望》之前,贵妇人都佩戴有项链。在《愿望》这帧中贵妇人将项链放在了首饰匣里,所以继续看到《视觉》这帧时,贵妇人已不佩戴项链,所以将《愿望》置于《视觉》之前是合理的。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受篇幅所限仅做导览。《触觉》中以贵妇人的动作,以及第二层次中小动物身上的首饰和石碾上,寓意禁锢。《味觉》中贵妇人左手戴一个训隼手套,喂养一长尾鹦鹉;独角兽披风上的纹章由右斜分的“带状”[Bande]变为左斜分的“棒状”[Barre]表示私生,寓意物也由娥眉月变成残月表示下降[decresent],寓意形式婚姻和不忠。[11]《嗅觉》里,狮子受五瓣野玫瑰的香味吸引而显失态,狮子身上倒置的纹章图案表示因背叛降级。在炼金术象征体系语境里,狮子、独角兽分别象征硫黄和水银,它们结合在一起,代表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转变,也寓意炼金过程中不洁物质的死亡和纯净物质的诞生。《听觉》中小动物聚集在小岛上,显得喜悦;狮子和独角兽背对贵妇人,侧首倾听她演奏小管琴。《愿望》中贵妇人取下了项链和腰饰,寓意对心识意愿的崇高选择;愿望可以作为一种态度理解。《视觉》画幅缩小了许多,留下的冬青、橡树是凯尔特德鲁伊[druid]文化中的神圣树木;[5]贵妇人的裙褶表明了她与独角兽亲密又有分寸的关系;镜子中出现了不合常理的倒像,镜中的特别处理,似乎寓意在贵妇人镜中看到一个如独角兽纯粹的自己;富尼瓦尔的理查德[Richard de Fournival]在《动物爱情寓言》[Le Bestiaire D’Amour]中也有一帧贞女持镜子的图像,但独角兽却被猎杀,《视觉》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4 结论
《贵妇人与独角兽》延续了宫廷之爱(精神之爱)的图像传统,是一种“爱情花园”的图像。[12]如同13世纪人文主义伊始出现的《玫瑰传奇》[Le Roman de la Rose ]将世俗爱情赋以神圣之光。[13]通过两种图像的融合创造出的两组对立的图像,《贵妇人与独角兽》提倡听、看,并施以之心识的愿望。正如12世纪波那文图拉关于感觉的“灵魂上升”的理念,我们通过感觉的镜子,去记忆、认识和爱。[4]
注释:①普遍认为这组壁毯的赞助人是让四世・勒维斯特[Jean IV Le Viste],新近的研究更倾向于这一家族的另一晚辈,他的堂弟安东尼二世・勒维斯特[Antoine II Le Viste] 。详见:Carmen Decu Teodorescu,LA TENTURE DE LA DAME ? LA LICORNE NOUVELLE LECTURE DES ARMOIRIES[J].Bulletin Monumental.2010(4):355-367.
②Physiologus为希腊语“自然”和“逻各斯”的混合,汉语译名混乱,故而不译;它是《中世纪动物寓言集》的原型本。
③原文如此。
④数据源自里尔克1905年参观此作后在《马尔特手记》中的描述;1973~1974年在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的资料;1992年起克鲁尼博物馆启用的圆形展厅。
⑤同参考文献[3] 。原书《触觉》一帧公制单位书写有误,请采信英制单位换算。
参考文献:
[1] 雅克・马赛勒(法).世界艺术史图集[M].王文融,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18-119.
[2]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Masterpiece of tapestry from thefourteenth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M] . 1974:100-109.
[3] 千花风格见:PHYLLIS ACKERMAN.THE MILLE FLEURS TAPESTRY[J] . Bulletinof the City Art Museum of St.Louis,1923(1):4-6.
[4] 黄.艺术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3-364.
[5] 汉斯・比德曼(德).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刘玉红,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56-58,377.让・米歇尔・马桑.从马可・波罗到葡萄牙国王曼奴埃尔一世――欧洲早期的中国陶瓷热[J].张敢,译.装饰,2009(01):48-55.
[6] Yun Bee.A VISUAL MIRROR OF PRINCES:THE WHEEL ON THE MURAL OFLONGTHORPE TOWER[J] .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2007:1-32.
[7] 陈俊伟.灵魂面面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
[8] 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98-299.
[9] 埃克伯特・法阿斯(加).美学谱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6.
[10]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93,171.
[11] S・斯莱特(英).纹章插图百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53,122,106-107,58.
篇6
关键词 电影翻译;文化意象;重构;修润
一、引 言
作为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电影译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建国初期,我国的电影译制事业才刚刚起步,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和今日同日而语。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影院里。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影的普及。现在,电影已经从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电影译制事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作用也不能低估。然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译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却长期受到翻译界的冷落。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上也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并且结合钱绍昌教授提出电影翻译的电影语言的五个特点,在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电影翻译应该以译语观众为中心和译者要考虑电影翻译的技术因素制约,同时作为不同文化的接受者,观者应该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意象,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较好地传递。
二、文化意象概述
1 何谓“文化意象”。
一般来说,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理结构、宗教习俗、价值观念以及历史和地域的特征。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民族的传说以及各民族初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系。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2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文化意象一般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并且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当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文艺作品里时,就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系。各民族对自己民族中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文化意象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1)用一种植物来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松树、梅花、竹子、兰花、等,欧美民族语言中的橡树、橄榄树、白桦树、玫瑰花、郁金香等;
(2)用一种实有的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喜鹊、乌鸦、麒麟,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狮、熊等等;
(3)用成语、谚语、典故或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画蛇添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车装第五个轮子”(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条条道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0 Rome)等等(这里的“蛇足”、“诸葛亮”、“第五个轮子”、“罗马”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意象);
(4)用数字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六”、“八”,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十三”等等(“三”含有“众多”之意,如“三思而行”;“六”含有“顺利”、“发现”之意;英语中的“七”也有“众多”之意,如形容幅度大,说at seven-league strides,提醒三思而行;“十三”在西方语言中则被视为不吉祥)。
3 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有声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话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空间。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现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的寓意为某人某事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三、电影中文化意象的重构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的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他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
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se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
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se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 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似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的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 “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达到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四、电影中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某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以及文化含义支离破碎。
例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At eleven-fifteen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0 the nation from Number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llWaF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的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all,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a,yes:I’m very delicate in thap respect.Prying eyesannoy me,Bahold of the walls 0f Jericho!Err,maybenot as thick as the ona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trumpet,but a lot safer.You see,I have no trumpet,I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I’ll give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Do you mind joininc 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含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五、电影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电影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直困扰译界如何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在许多译作中只强调了内容,却把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忽视了,因此,如何更好地传递文化意象,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钱绍昌教授提出电影 翻译的电影语言的五个特点,在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电影翻译应该以译语观众为中心和译者的电影翻译技巧,同时作为不同文化的接受者,观者应该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意象,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较好地传递。
1 译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一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教授的分析十分精辟。笔者试图结合这五个特点,并在考虑电影翻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1)电影翻译应该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满足译语观众的需要。
第一,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艺术。观者如果看不懂小说、诗歌、散文等中的语言或情景的描述,可以反复阅读。那是因为读者阅读的是印在纸上的铅字,绝对没有必要担心读了一遍后,铅字会消失。所以通常人们总是说“读”小说,“看”电影。这“看”字背后又隐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听”。也就是说,观众不仅要接收视觉信息,还要同步接收听觉信息。而不论是视觉信息还是听觉信息,都是转瞬即逝的。因而,译者应让译文明白易懂。第二,电影的故事情节,大部分是由人物或人物之间的旁白和对话表现的,那么电影的语言就不可能像小说那样用词优美,而且译文还要受到时间、演员口型、字幕字数等因素的严格限制。而当我们在翻译其他文学作品时,译文所用的语言形式是较为正式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译者始终都要采用一种语言形式,而全然不顾原文的语言风格。但是,总的说来,电影语言口语化的特点更强。所以这也要求电影翻译应该以译语观众为中心,体现电影语言口语化的特点,不能让绝大部分观众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2)译者的电影翻译技巧。电影翻译包括影片配音和字幕翻译,字幕翻译所考虑的因素与配音翻译不同。配音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对口型,所谓口型“主要就是汉语配音的时间长度和原声完全一致,同时照顾到每句台词第一个音节和最后一个音节的开合”。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到演员的口型变化及言语的长度,然后再在力求“信”的基础上译出通顺的译文。在多数情况下,译文的字数和原文差的不是太多,调整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下面的两种情况应该引起译者注意。第一种情况是演员的语速太快,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为了与其口型吻合,不得不精简译文,用一个短的句子读得很长,这时译者就要根据其口型的张合,添加一些词,使译文与口型吻合,增强译片的真实感。而字幕翻译则要考虑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时间是指字幕和电影图像的配合要同步,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大约是2~3秒,在这段时间内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字幕上的文字信息。空间是指屏幕上最多可以容纳的字符数。字幕最多不能超过两行,英文最多不超过35个字母。所以在谈到电影翻译时,必须要区分影片配音和字幕翻译这两种电影翻译,根据各自不同的技术因素,区别对待。
2 观者。
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接受者,观者应该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即便是译者把面包做成了馒头,也能咀嚼出香甜,乃至精华,这其实对于观者也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被附加在了观者身上。
当然,观者其实对外来的文化意象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同时也为译者减轻了不少负担,二者相互作用,文化意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较好地传递。
我们都知道,传递文化意象的主要承担者应是译者。译者和观者可以看做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译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观者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译者首先了解了译本的背景、内容及文化,而后参与了整个传递过程,比起观者,译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传递得好坏与否,主要在于译者本身具有的翻译水平。总之,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应是在两个方面的相互推动和辅助下进行的,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