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2 03: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正数和负数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卫生局:
根据市卫生局工作安排,对我市辖区申请《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12家医疗保健机构、192名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申请《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人员进行资料审核、现场审验(暂时没有对市人民医院北院现场审验)。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审验
1、不再申请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
现场审验时,已提交申请材料的大安中心卫生院、大陆公司医院、小孟镇卫生院、新驿中心卫生院、颜店中心卫生院等5家医疗机构不再申请一级助产资质。(单位证明原件已报市卫生局)。
2、经现场审验和申报资料审核,基本符合二级助产医疗保健机构共7家
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铁路医院、市中医院、兖州九一医院、兴隆庄煤矿医院、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职工医院
3、根据市计生局、市卫生局《关于实行环情孕情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分娩接生“三定点”制度的规定》(兖计生字[2009]2号)要求,建议对以上7家医疗保健机构给予换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许可项目如下:
市妇幼保健院: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二级助产
市人民医院: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二级助产
市铁路医院: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二级助产
市中医院: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二级助产
兖州九一医院: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二级助产
兴隆庄煤矿医院:二级助产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职工医院:一级助产
4、因市人民医院《医疗机构许可证》暂时没有完成变更,换发证件的法人、主要负责人、所有制形式等项目不能填写。建议:由市人民医院出具相关证明,明确以上项目。
5、市人民医院北院暂时不予发证。
二、人员考核
根据《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基本标准》、《山东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对192名(济宁市考核合格112名、兖州市考核合格80名)申请《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人员,经对所在单位申报的个人资料进行审核,情况如下:
1、符合发证条件的170人;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或护理执业证书的注册执业地点与申报执业地点不符的,共14人;申请人员已不再我市从业或不再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共4人;应提交材料不完整的,共4人。
2、建议:对符合条件的170人发放《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对申请人员已不再我市从业或不再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4人不再发证;对注册执业地点与申报执业地点不符的14人、材料不完整的4人暂时不发,待其变更执业地点、材料补充完整后予以发放。
当否,请批示。
篇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在联想、概括,推演中体会数学的丰富联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等朴素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到了金秋时节了(课件呈现美丽的秋景图片),大家觉得我们淮安这两天的天气怎么样·(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淮安天气预报、温度计图)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昨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一般有左右两行刻度以及左右两边刻度名称。重点介绍左边代表摄氏度,通常用字母“℃”表示,一大格表示两度。)
2.据科学研究,气温在18~24℃时,人体感觉最舒服。昨天达到28℃,我们就感觉热了。猜想:从现在往后,温度计上的红色酒精柱会怎样变化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天气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并适时渗透科学知识教育,为学生下面认识负数做好铺垫。】
二、认识负数,理解意义
(一)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1.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关注天气变化的人,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第一个城市是东方大都市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上海这一天的最低气温吗·
第二个城市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这一天的最低气温吗·和上海的最低气温比,怎么样·
第三个城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北京的气温通常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汁图,让学生说出北京气温“零下4℃”。
2.在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是两个意义相反的量。你们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意义相反的气温吗·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4.巩固性练习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当天我还记下了几个城市和地区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2)小小气象记录员。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 (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峰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珠穆朗玛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
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中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板书:+8844米 -155米)
3.巩固性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题。
4.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练习等活动,初步认识并理解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一数学本质。】
三、反思比较,深化概念
1.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
2.观察这些数(课件出示),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小结:像+4、40、+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3.讨论: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教师借助课件观察画有箭头的数轴,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l题(在原题中增加0)。
提问: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讨论、辨析、练习等活动,初步认识0和正数、负数的关系。通过“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对比练习。
3.拓展延伸。
篇3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二、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并且也学习了分数与小数。在此基础上将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的学习正数与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负数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其次,也为学生进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正、负数表达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结合实例解读负数的现实意义,并能正确读写正、负数。
2、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体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是什么节目吗?(用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片头,并在未结束之前点击停止。)
大家知道播出的是什么节目?(学生回答后点击播放完天气预报片头,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天气预报”中播放了全国主要城市一天中的最低气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屏幕出示哈尔滨、南京、北京、西宁等城市的图片)
多媒体放大温度计:你会看温度计吗?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教师说明℃和°F分别表示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仔细观察图片,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引入分割三个温度计0摄氏度的虚线。
(以0为分界线,上海的气温比0度高,北京的气温比0度要低,两个温度分别在0的上下,正好是相反的。)
2、教学用正数、负数和0来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师问:我们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的呢?你知道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文字部分并说一说是如何区分的。
小结:零上和零下的方向相反,那么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就要用不同的数来表示。零上4摄氏度可以记作+4℃;零下4摄氏度可以记作-4℃。+4读作正4,-4读作负4。+4也可以写成4。(出示结语,一起读一读)
+4℃也可以省略正号写成4℃,(板书)那么负号可以省略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3、师:这里还记下了当天另外几个美丽城市和地区的最低气温(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重庆、哈尔滨、香港等城市的温度计图。)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分别写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吗?试着写出来并读一读。(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读一读)
香港21℃ 哈尔滨-11℃ 南宁8℃
学生填好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书本并指名读数,师生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掌握新知
师:我们能不能不听天气预报,就能今天的气温?(学生:从温度计量上可以读出)
1、学习读温度计,认识用正负数来表示温度的方法。
(1)多媒体课件出示,简要的介绍温度计上面的刻度。量出当时的实时温度。
(2)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天气预报”中的某城市的最低气温。
师:大家能看出合肥是多少度吗?
学生观察后得出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结合多媒体内容说)你们看的很正确,正好在零刻度线上。表示0℃。(板书:0)。
谁来在温度计上表示出0℃。
(3)大家再来看一下上海的气温是多少。(从多媒体课件上看)
师:上海的最低气温应该是多少度?(学生:4摄氏度,板书:4)你是如何观察的?温度计中每一小格表示几度?
明确:上海气温高出了0℃,是零上4度。(教师结合课件,让学生明确在零刻度以上的数,属于正数)。(板书:零上4摄氏度)
2、动手记录:学生自己看温度计,并写出各地的温度。
师:现在大家再一起看看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从温度计的刻度读出具体数字,并记录下来。
集体交流:
香港气温:(21℃或记作+21℃)。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用+21℃来表示的?那么记作19℃来表示的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大家感觉一下,这跟我们当地气温差不多。
哈尔滨气温:(-10℃)这个温度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明确负数这样表示)。
银川温度:大家记录好了以后,请同桌之间互相校对一下再再讨论。问: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示?
3、过渡:大家完成得不错,温度会写了,但是你们会报吗?
(指明同学上台报一下天气情况)
4、小结:从刚才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零度为界,零上的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出来,而零下的温度却必须用负几来表示。
(三)借助实例,学会应用
1、地理中记录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茱萸峰比海平面高1864米,记作“+1864米”;
某盆地比海平面低120米,记作“-120米”。
师:同学们能用今天所学的数来表示海拔的高度吗?
2、在日常生活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结冰的温度。大雁南北飞的气温变化、体重变化、仓库大米的变化。
3、温度计从5(-5)摄氏度,上升6下降6各是多少?
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
篇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关键词】
有理数;加减法互化;混合算式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基础
有理数加法使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新的知识,而学生在小学以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和乘除运算,有理数的运算和小学的运算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负数,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本节课注意从生活实际入手,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讲授新课,从而很好的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2 认知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所学的知识基础还处于适应阶段。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有理数的另一知识领域,即有理数的运算。
3 目标分析
3.1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二是过程与方法: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是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二是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4 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过程
5.1 联系实际、巧妙引入
问题一:“我从学校出发沿某条路向东走a米,再继续向东走b米,那么两次我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问题二:既然a,b均是有理数,它们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或者零.同学思考一下:a,b的符号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数的情况,容易想到有以下几种情况:同为正数、同为负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加数中有一个是0。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几种情况下有理数的加法问题.在研究之前,首先提醒同学注意正确理解“向东走------米”的含义。(用课件演示)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用数轴来帮助我们,并设向东为正。
5.2 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一是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 3)=(+ 8);二是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 8;三是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3)= +2;四是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5)=-2。
5.3 针对问题、合作交流
问题三:请你分别把a、b赋予不同情况的有理数,然后进行加法运算,你会有什么样的结论?你能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1)来观察a与b:都有哪几种情况?A、正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同号的两数相加;B、正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异号的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D、正数与0相加,负数与0相加.
(2)再来观察相加的结果:符号怎样?值怎样?
同学们思考怎样表述你观察出来的这个规律,能用几句话来归纳概括一下吗?
(要学生表达观察出来的结论,此时表述不完整,不准确都没关系,可以请同学们补充或修正)最终全班归纳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一是同号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二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的两个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正负,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三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得零;四一个数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5.4 当堂检测、评价提升
一是计算:(1)(-10)+(+6)、(2)(+12)+(-4)、(3)(-5)+(-7)、(4)(+6)+(+9);二是用“>”或“0,b>0,那么a+b ___0;(2)如果a
6 教后反思
在这个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中,所有环节都不需要教师一手包办,更不需要教师一讲到底,这就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过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内容的思考和与学生之间的研讨,在课堂中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关注学困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及时指点下能够学友所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一样一起获得成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解题思路中有所感悟,让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
篇5
教材简析:“负数”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产生,如温度的计量、买卖与借贷的计量等。
例1通过观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引出负数表示方法,接着引出例2存折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人和支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最后通过与生活链接,强化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从而为(第三阶段)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课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让其体会“负数”产生的简单背景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为今后进―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设置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背景。
2.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过程。
3.初步了解正、负数及其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教学重点:
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冲突。引出负数
1.请同学们用2、3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减法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算式:3-2=1 2-3=?)
2.2-3等于多少,已经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表示了,它应该用新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两个数“2”和“3”写出―些算式,引出问题。创设了―个开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尝试记录新数。
课件出示例l:小玲用温度计在教室里测得室内温度是16℃,小英用温度计在教室外堆雪人的地方测得温度也是16℃,不过是零下16%。
请问,室内与室外的温度相同吗?(不同。)都是16℃,为什么会不相同呢?(一个是零上16℃,一个是零下16%。所以不相同。)
同学们想一想,你能不能不用语言而采用符号将它简洁地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先独立思考,然后写在本子上。)
2.展示比较,反馈交流。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略)。
3.简介负数的产生及其表示。
相反意义的量怎么表示?科学家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用不同颜色区分,画斜线来表示,加不同的符号表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20世纪初,数学家开始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这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温度)在它们的前面分别加上“+”“-”这两个符号,就将它们准确地区分开了。(师板书:+16℃,-16℃)
4.试一试:独立完成例题2。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进一步认识“0”。
(1)过渡:在温度计上,怎样区分零下16摄氏度与16摄氏度呢?
指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多媒体出示。)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要求学生)把两个温度在纸质的温度计上标出来(幻灯展示学生的温度计刻度图)。
小结: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与零上温度通过O来分界,扩充了O的意义。
四、链接生活.巩固内化
1.我们了解一下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媒体出示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指名读。
2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并用“正、负数”知识给自己的课堂练习打分。
3、游戏。自选游戏。记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O分;负一局,记一1分。结束后统计胜负情况,用正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克服单调、枯燥、以题练题的弊端,同时检测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适当延伸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这节课你的课堂表现满意吗?(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小结。)
2.师:请同学们用“正负数”的知识,评评自己、同学的课堂表现。
非常满意+10分基本满意+5分
篇6
张老师上的课为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教学内容。新修订的苏科版教材把无理数的概念前置到有理数部分之前,目的是完善数学体系,为后续涉及实数体系知识的教学提供依据。本节课先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有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最后归纳得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并能清晰地判断有理数和无理数。
创设“情境型”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我们对数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
生:自然数、整数、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偶数、奇数、质数(素数)、合数、正数、负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么多数,那么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整理一下?
生:正整数、负整数、0、自然数、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在开始记录的数的上方编号①)
师:你能把属于分数的都找出来吗?
生:正分数、负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带分数(在开始记录的数的上方编号②)。
师:剩下还有一些数,它们是整数吗?是分数吗?
生: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师:如果说到“正数、负数”,那么它们与整数是什么关系?
生:正数里有整数,负数里也有整数。
师:正数中有一部分数是整数,就是正整数,负数中有一部分数是整数,就是负整数,还有什么整数?
生:0。
师:小数有哪些呢?
生: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师:有限小数可以化为分数,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为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小数呢?
生:π、0.3142537…
师:它是整数吗?是分数吗?
生:都不是。
(课件展示π)
师:借助电脑计算可得到π的一个结果,但是还没有写完,其实也写不完,所以最后用了省略号。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的一个小数?(说不出无限,提示省略号是什么含义)是一个循环小数吗?事实上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本教学片段中,张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数,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前学过的数中绝大多数是整数和分数,绝大多数小数也都可以转化为分数或整数。但也有极个别的数没法化成分数或整数,这些数拥有共同的特征:都是一个无限小数,而且小数点后的数,其排列是“无循环规律”。张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揭示了无理数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属性——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建立“活动型”问题,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和剪刀,将小正方形沿着图中对角线剪开,设法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家动手试一试剪剪看。
(学生动手操作)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基本都完成任务了,请两位学生把自己拼的图在黑板上展示。
师:你们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生:它的面积为2cm2,因为它是由两个面积为1cm2的小正方形拼成的。
师:知道了这个图形的面积是2cm2,你还想知道它的一些什么信息呢?
生:边长。
师:你能不能求出边长?
生:……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自然数、分数或小数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初中后,接触到了负数,学生所认识的“数”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同时也知道了整数和分数的分类。但学生在学习“无理数”概念时可能会存在困难或疑惑,为此,张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操作活动——把两个面积为1cm2的正方形剪拼成面积为2cm2的大正方形,再提出这个大正方形“你能不能求出边长”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这样既能使学生确认无理数的存在,又能顺理成章地导出无理数的概念。通过拼图,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真真切切存在着“a2=2”这样的实际例子,揭示了研究无理数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问题,自然生成概念,形成认知。
巩固“再生型”问题,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师: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0.5,-6,2.5,0,+3,-0.333,
-1.41421356……,2005,3.141,85%,0.3030030003……,,π。
生:有理数集合有:{-0.5,-6,2.5,0,+3,-0.333,2005,3.141,85%,,……};无理数集合有:{-1.41421356……,0.30300 30003……,π……}。
师:分数都是有理数吗?
生1:不一定,如,计算器计算显示的结果是3.142857143,但好像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也就是无理数。
生2:不一定,如就是无理数。
在本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设置大量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新理念。
综观整节课,张老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进行设置的,层层递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转化、归纳、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促使思维相互碰撞,进一步激发思维的灵感以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和难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把握得非常准确。在拼图中,教师通过“知道了这个图形面积是2cm2的正方形,你还想知道它的一些什么信息呢”这样一个简单设问,展现了数学家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在探索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思考、归纳,展现了数学研究的方式,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逼近思想。
篇7
关键词:班主任;培养;育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4-01
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是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优化的教学程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领略数学思想p探求真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结构层次分明,教学各个板块的时间分配得当。尤其是导入的设计,重p难点突破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应有详细的介绍。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随时处于一种饱满的热情中。本文以《有理数乘法法则》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有理数乘法法则。
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如何确定,建立初步的数感。
运用:能正确使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性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自主学习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
难点:经历法则的探索过程,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秀丽的风景,一列火车飞驰而去,一只可爱的小甲虫,从路标牌出发,沿东西走向的铁轨爬行让学生观察图中看到的景物,进行联想回答。
问题1:小甲虫以3mMmin的速度向东爬行2min,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学生思考、讨论,列出算式:3×2=6 m
能用数轴来表示这一事实吗?动手画一画。
问题2:小甲虫以3mMmin的速度向西爬行2min,那么结果有何变化?
学生模仿问题1进行讨论和探究、交流,分析位置的方向、距离有何变化。
列出算式:(-3)×2=-6(m)
要求学生再用数轴表示该式的意义。
2、交流探讨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左边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右边得到的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由学生讨论概括出下面的一般规则: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相反数。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尝试,并通过数轴来探求和发现规律: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也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1)、试一试:用上面得到的规律计算.
①3×(-2)=?把它与3×2=6进行比较会有什么结果?
②(-3)×(-2)=?把它与(-3)×2=-6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③(-3)×0=?
④0×2=?
让学生经历动手尝试和探讨的过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获得的规律来解释,并要求学生能模仿问题1和问题2设计这4个式子所能表示的实际意义,并得出后两个式子的结果,加深对有理数乘法的理解。
【提示】让学生经历动手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索和概括有理数乘法法则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发现的规律,验证和解释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和符号以及对算式的实际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思维过程的能力,以及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仔细观察上面的几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讨论:怎样确定两个有理数的积的符号?有一个因数是0时结果怎样?
【提示】用“发现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运用共同讨论、观察、探究和发现规律,学习用推理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主动寻求事物的一般规律。发现和概括出如何确定两个有理数的积的符号,从中探求规律,理解并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和巩固
(1)、学生接力赛
规则:每组先选一个代表进行扮演,做错时由本组同学改正,直至做对后再选另一个同学做第二题,又快有正确的组获胜,给予加分或扣分。
用多媒体出式练习题:教材第64页练习2中选8道题编成两组进行游戏。
(2)、抢答: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4页练习3)
①3×(-1) ②(-5)×(-1) ③×(-1) ④0×(-1)
⑤(-6)×1 ⑥0×1 ⑦2×1 ⑧1×(-1)
观察上述结论,启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一个数乘-1,得到的积是什么?一个数乘1呢?
【提示】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树立辩证思维的观点,观察练习3的特点,结合想一想的问题,从特殊情况出发,探讨寻求一般规律。课堂上这种辩证思想的渗透,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课堂小结和回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最大收获是什么?
引导学生把有理数乘法和加法法则进行比较,归纳异同,使知识系统化。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哪位同学在这结课中表现最优秀?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还有什么疑虑和思考?
5、延伸与拓展
(1)、选择题
①两个有理数的和是负数,积是正数,则这两个有理数是
( )
A.两个正数 B.两个负数
C.一正一负 D.两个正数或两个负数
②两个有理数的和是0,积为负数,则这两有理数是(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 有一个为0 D.两个负数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此外,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交流,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数轴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题: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的先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到达终点是表示数1的点,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左移动4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
这是一道源于运动变化思想设计的题目,借助点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的连续两次沿直线方向的运动后,将终点的数写出。一要认识方向,二要把握运动距离,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思维,有助开动学生的变化的观念。
六、小结:
(1)归纳学习了哪些内容?
(2)归纳学习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在教法上,不采用课本单刀直入的探索式推理方法(即先给出结论,再推理论证),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类比,使学生产生求知快乐感,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而这种处理,化难为易,抓住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数轴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教材的处理
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
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
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
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 ℃ ℃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①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
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
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
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右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
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篇9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教学;应用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习来说,有兴趣才能引起对学习的关注,进而主动的投身于学习当中。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存在着许多抽象性的概念与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使用问题导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在讲授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之后,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方式向学生提问“正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负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0属于正是还是负数”,以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收到问题后,就会对问题产生解题的欲望,会去主动的思考正负数的区别,学生经过思考问答后,教师予以点评,就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对正负数课堂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学生在经过问题导学后通过回答问题获取了教师的认可,这一过程充分提升其自身的荣誉感,进而更乐于解决问题,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现了问题导学的激发性作用。
2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提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并逐步的增强学生提出更有价值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概率”一课中,教师在讲授主要内容之后,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给学生举例:“同学们玩过扫雷吗?你们知道扫雷中雷区的概率是如何计算的吗?”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的听教师的讲解,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解进行分析,找到扫雷的技巧。然后教师将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探讨问题,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概率案例,并评价谁提出的问题最好,该过程不仅锻炼到了被提问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提问学生的数学逻辑。此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学生A问学生B“抛出一枚硬币,获得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反面的概率是多少?他们的概率相等吗?”学生C问学生D:“在一个盒子里装6颗红色的糖果,3个黄色糖果,4个绿色的糖果,那么送盒子中任意抽取一个糖果,摸出红色、黄色、绿色糖果的概率相等吗?他们的概率都是多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都想要提出能够让对方无法简单解决出来的问题,该过程体现了其对问题的掌握与了解程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发挥问题导学法的思维引导作用。
3调动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质量,推动教学任务的展开。教师采用问题导学法能够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在“全等三角学”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出问题导学,在教学PPT中设计多个三角形,并在其中放置两个全等三角形,向学生展示课件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几个,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学生收到问题后,就会进行观察思考,寻找图中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锻炼自身的思维方式。在思索过后就会有学生指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就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们选出来的全等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会提出边长相等、角的大小相等的回答。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继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此时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会自然而言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到数学的知识体系结构当中丰富、拓宽探索研究经验,促进自身思维方式的良好转化,发挥问题导学法调节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
4增强竞赛的斗志
在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竞赛教学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其学习的斗志。例如:通过竞赛的问题导学法引起学生的胜负欲,形成良性的竞争。在学习“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讲授主要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不完整的三视图,让其补充完整,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谁就赢得了比赛。问题一抛出,激发了学生直接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深入到问题的思考当中,竞赛结束后,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之处,想要下一次赢得竞赛就需要更认真努力的投身于学习当中,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提升学习的成果和效率。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运用 创新思维 培养
当今世界是科技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当前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现代教学观念出发,充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把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学效果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点构成。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比较枯燥,没有多少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进行新的研究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几何里的平行线一节时,将课本里的例图做成动画,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不会动的图变成会动的动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将相交线永不相交,两根线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交,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效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建立在较高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部含义和本质特征。
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几何时,有些学生对一些角的概念,多边形的概念不是很明白。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角和多边形让学生看,指出图里的什么地方是角,什么图形是多边形,什么图形是几边形。或者教师自己带了几何模具,让学生指出哪些是角,哪些是多边形等等。而用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显示出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图形,让这些实物图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指出这些实物图形里有多少个角,有多少条边,有多少个多边形。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角的特征和边的特征,从而得出角的概念和边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自己搞清楚在一个图形里哪些是角,哪些是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时空的限制,很多东西难以在课堂上展现,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刚上初中的学生,在小学时一直只学习了正数,而不知有负数,一上初一就开始接触负数,有些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负数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制作一个学生去商店买东西,结果钱不够,商店老板同意学生先将东西拿回去,不够的钱先欠着的动画场面,在屏幕里演示给学生看。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课文里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最后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什么是负数,更有兴趣去进一步了解研究它。
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即追求思维的独到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形象逼真,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找到解题途径。
例如: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有多种方法。
(如图1)
(如图2)
(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