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弹力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习题 拓展教学案例

一、分析习题拓展教学的案例

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习题价值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水平都可通过对习题的拓展映射出来。

案例:一个质量为m且带正电的小球由细线悬挂在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小球带正电的电荷量可使小球的重力正好为小球承受电力场力的倍,把小球拉到细线正好水平伸直位置,然后将小球自由释放,求小球下落到竖直向下处时拉力的大小。

教学要求:进一步对题目进行拓展,使原题得到充分的利用,结构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做出了以下不同拓展。

拓展一 分步设问几个问题,包括:

(1)小球在开始时会做什么运动?

(2)小球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是多少?

(3)小球到达最低点时绳子的拉力有多大?

拓展二

(1)小球在过B点以后会做什么运动?

(2)绳子最大压力是小球运动到何处?怎么求出这个结果?

(3)小球运动到最大拉力处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4)对于这样的特点,你会有什么联想 ?

(5)小球过B点以后继续运动会达到A点同等高度的位置吗?以什么依据得出的结论?最高点应该在何处?

(6)假设小球左摆到C点处的速度为0,从C点释放小球,你能否求出小球右摆的最大角度?

拓展三 (1)将电场反向,此时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和之前的相比较,同时比较摆动到最高点时与竖直反向的夹角。

(2)小球初始位置变为水平位置的上方,绳子依然拉直的情况下会有什么结果?

(3)若电场与重力相等情况下有什么结果

拓展四 (1)若小球带负电(根据数据大小小球可分为能到达B点和不能到达B两种情况),讨论结果求出其解。

(2)把板间的电场反向改变,或者给两板电势差。

(3)小球过B后摆动到左侧的最高点,求初高度和末高度的差。

(4)增加垂直平面向里的磁场会有什么结果?

拓展五 (1)电场力与重力相等。

(2)小球电荷改为负电荷。

(3)小球初始位置在水平线上方(绳子松弛)。

(4)电场力于重力满足什么条件可使小球做圆周运动到B。

(5)电场力于重力满足什么条件可使小球刚好能沿B点返回。

拓展一:所表现出的教师认知是:题目有一定难度。采用分步设问的方法,就降低了原题目的难度,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

拓展二:教师对题目价值的认知与拓展一差不多,但分步设问多一点。

拓展五:可以发现拓展四于拓展五要比拓展三充分的多,特别是拓展五的拓展是在习题的拓展方法(情景迁移、条件变化、比较行的拓展、特殊比与一般比)指导下进行拓展的,因此教师对习题的拓展研究水平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如何提高教师习题拓展的能力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对习题价值的认知水平、教师对学生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了解水平通过以上习题的拓展案例的分析完全得到投射,发现他们在教学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拥有不同教学能力的教师在习题的拓展深度以及广度等方面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为了能提高教师的习题拓展能力,可总结出三条建议。

(一)习题的研究须加强

教师知识结构中习题掌握的丰富程度以及对习题类型的组织都与习题拓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习题掌握缺乏,就难以将习题类型的知识结构组织好,就难以对习题的价值作出认知,如果仅靠表面的相似来进行拓展组织,必定也只能得到不完美的知识结构。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习题拓展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习题的研究,也仅以此为途径才能提高教师的习题拓展能力,面对习题,要考虑拓展出的问题会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带来什么样的贡献,以此考虑逐步的形成一个题目组。

(二)学生须深入了解且教学目标须明确

通过拓展习题,老师可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重点是让学生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并不是为了显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关注教学目标,须遵照教学大纲,时刻加强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通过重视这些重要因素来加强习题拓展的能力。

(三)习题拓展方法的研究与学习须重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一些教师对习题拓展的方法还没有掌握,但在教学方面还是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多年来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这些教师若是可以正确的运用拓展方法来进行习题的拓展,他们对拓展的数量肯定有保证,对拓展的质量也会有保证。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须加强他们对习题拓展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学习和掌握习题拓展方法的研究。

篇2

一、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

1、导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导学案主要包括:预习案、研究案和练习案。预习案的设计主要体现引导和激发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研究案主要用于课堂探究,其对学生提出课堂教学中将要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前进行有效分组,课堂上相互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练习案主要用于课堂练习巩固,练习题的设计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能够实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2、导学案编写遵从的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在于能够以导促学,构建高效课堂,所以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首先,对于“量”的要求。除了每课时内容对应一份导学案的基本要求外,“量”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完成上。教师一定要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拖延和知识点遗漏问题的出现。例如《几种常见的磁场》的导学案设计时,由于本节内容抽象性高,内容杂,易混易错问题多,将会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为了保“量”,教师就要合理进行课时安排,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可以设计为一课时,也可以设计为两课时,保证对本节内容能够探究全面。

其次,对于“质”的要求。保质主要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技能的提高上。保“质”要求教师对导学案内容设计讲究一定的技巧,怎么样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就怎么样去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在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牢、想得通,而不是知识点机械的罗列。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做”上占据了强有力的优势,若能通过导学案设计,使学生将物理实验“做”出来,将问题“提”出来,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将问题“解”出来,也就达到了“质”的要求了。比如在进行高一物理必修《摩擦力》的教学时,导学案可以设计成问题式:在超市乘坐扶梯由一楼到二楼,你认为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是不是有力作用在你的身上?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发现这个力的特点了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想要完成这样的一份导学案,不认真看教材不行,看了教材但没有太用心体会教材的深意,也不行,看明白教材但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猜想还不行,猜想以后没有论据支持也不行。这样让学生在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中,不断地设疑、解疑,使学生真正的乐学、会学、学会,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

二、导学案在物理课堂上的使用

1、导学案在教学中使用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都具有主动提升自己、发展能力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事实上,学生有了导学案,也可以自己充当“小老师”,将自己对导学案中问题的独特见解拿出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这一功能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要给予学生适度的赞扬和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罗杰斯提出的“学习者为中心”也正体现在这里。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由于“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伽利略却能够提出理想实验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这一固有属性,学生头脑中充满了怀疑,这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将各自想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检验前辈们的观点。既然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总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可不可以将摩擦力改变?如果小球运动轨道很光滑,那摩擦力变的很小,是不是就会接近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结论呢?于是学生们便自己准备实验器材:选择毛巾、校服和桌面等多种随手可得的接触面完成自己的实验,最终将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简单可行的实验,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相互合作的意识。

2、有效增加“教具”在“以导促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对于一些抽象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导学案设计时可以增加教具的使用。教师在具体设计时,可以结合学校条件,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来配合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进行“安培定则”的教学时,由于电流、磁场方向的画法是规定的,这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而学生对于“圆点表示穿出来的电流,叉号表示穿进去的电流”这样的解释,虽然听得懂,但记不住,怎么办?让教具来帮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的飞镖,用一支铅笔做主干、两个交叉的纸片作为飞镖的尾翼,用一根大头钉做飞镖的头,这样形象的教具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兴致,还能形象地解释电流的方向:飞镖飞向我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头”,也就是一个圆点;而当它飞离我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尾翼”,也就是“叉号”,飞镖飞的方向正是我们电流的方向!如此形象的解释,学生还能记不牢吗?

3、导学案设计中,语言使用要通俗易懂,不能含混不清

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无疑是一种美,但使用时却不能失掉语言的基本功能:表达。教学中一定要将话说透、说懂、说通。比如讲到“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方向时,可以要求学生一同参与教学活动:请将我们的右手伸出来,四指环绕的方向表示电流方向,电流沿着我们的手跟――手掌心――手指尖的方向,拇指所指的就是线圈轴线上磁场的方向,这样讲的话,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自己右手的每一部分与“右手螺旋定则”的关系了。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点评、讲解不到位,学生完成导学案质量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较差学生完成导学案困难等,从教师的角度讲,部分教师仍不习惯导学案教学模式,仍会有被学生“抢风头”的错误观念,导致导学案教学实施困难。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决不能向导学案模式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低头,任何一个新事物、一项新成果的取得都要经历漫长的日趋完善的过程,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仍“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浅谈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6-4

[2] 郅武强. 浅谈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效果. 教学研究, 2011. 056300

篇3

    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提高基础较差的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

    2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3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什么时候揭膜的目的。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

所谓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研习案例,确保学生在研习中理解知识、交流知识和吸收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调动起来。当前国内很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都会选择案例教学法教学,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1.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知识

以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都会选择灌输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运用该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统一特性,而且学生在知识掌握方法上具有静态性,无法将学生学习潜力挖掘出来。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则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动态掌握与理解,学生间可采用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取长补短。

例如,高中生物《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生物教师可让学生对一个案例进行观察:长跑时,人类的身体所消耗的血糖能够及时获得弥补,而且人体血糖上升后,并不会持续上升,该案例中所含原理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方式探讨该问题,一个小组最初提出人体血糖控制系统是:人体存在较高血糖水平-胰岛B细胞-胰岛素-细胞利用与提取血糖加速-降低人体血糖水平-胰岛A细胞-胰岛血糖素-转化糖原分解-提升人体血糖水平。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生物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不会设置学习边界,学生能够依照学习现状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控制,在学习成果发生差异状态下,能够通过交流方法实现取长补短,运用该教学方法对学生互动性的增强极为有利。

2.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些生物教师会形成一种错误认知,这些教师表示,学生没有学习前就是一张白纸。该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学生不能积极对待相关生物学习问题。学生掌握新生物知识点之前其实就已经掌握了以往的生物生活经验与知识点,而且具备学习技能,生物教师只需要调动学生生物学习主动性,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

例如,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学中,若教师将新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就会丧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该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迁移旧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吸收。比方说,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了解与搜寻关于酸雨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并思考酸雨的危害。这样学生就能够掌握酸雨形成因素的相关知识,此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生物学视角考虑酸雨的危害,这样学生就可将生物学规律和旧知识结合起来,对酸雨危害性加深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酸碱度,酸雨会影响到生态环境酸碱平衡,阻碍生物生长。生物繁殖和环境酸碱度关系极为密切,环境酸碱度会导致植物生长畸形,影响动物繁殖,在学生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无限乐趣。本研究所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生物教师可采用案例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旧知识了解与掌握新知识。

3.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以往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往往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该教学方法在培养高中生方面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若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将问题提出来,对新知识进行不断吸收,以此找到生物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案。

例如,高中生物《生态的稳定》教学中,生物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个案例:以往的澳大利亚有很少的生物,并未有效利用植物与草木,当地政府部门先后引入羊、牛等食草动物,这些食草动物不断破坏与消耗绿色植物,动物所产生的粪便导致蚊虫的滋生。生物教师可让学生与新知识结合思考澳大利亚国家引入食草动物的主要目的,过多的食草动物会导致哪些生物平衡危机,自然生物循环系统如何才能恢复平衡,人类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自然生物循环系统有何种自动调节能力。高中生物教师通过引导高中生采用案例问题解决的方式对新生物知识点进行吸收,应该运用定向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篇5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案

一、引言

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相比,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掌握能力。这是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的最大特点,因此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领域中,教师们对实践性教学并不陌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但是,许多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都在我国应试教育形势下变成了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根本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该如何进行实践性教学呢?

二、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

制订条理清晰的教学方案是高中物理中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第一步。方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点较为深奥,而课堂时间较短,学生课业较繁重的情况,发现要切实可行地实施实践性教学并不简单。笔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以下两个实用方案。

1.以实验教学为主。

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相连是高中物理学科的主要特点,由于条件限制,因此许多具有实践特点的知识是无法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也没有经常带学生到室外观察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所以最大限度让学生有实践机会的教学方法就是做实验。实验教学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可在每周物理课中安排一到两节实验课,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或者把实验器材带到课堂上,这两种实验教学法都能增强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性。

2.将物理融入生活,把知识形象化。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学科,教材中所学的物理定律、公式都是由众多物理学家从生活或者实验中研究所得的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让学生进行物理实践的方式除了实验,还有生活。实际生活中能找到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是检验物理定律和公式正确与否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引进课堂,或者让学生带着物理问题体验生活,将物理融入生活,从而使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提高物理知识素养。如教师在讲授摩擦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关于摩擦力的例子,如抹墙的磨砂纸,轮胎上的纹路,结冰公路上撒盐,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利用摩擦力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通过教师的点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搜集几种运用摩擦力知识制作的产品,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锻炼学生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模式。

三、在高中物理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分析

有了实践性教学实施构想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下面通过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案例,对实施实践性教学对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课本中,力学是课程的重点。而冲量这一概念是力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一开始接触冲量时,学生都有点懵懂,不知道究竟什么叫冲量,也不知道冲量到底是什么物理现象。这一现象无法通过言语描述表达清楚,图文也不能帮学生理解清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法,给同学们展示冲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首先,教师准备两根粉笔,一根白色的,一根红色的。让它们在同样高度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只是两根粉笔的落地点不一样。白色粉笔的下面是一块海绵,红色粉笔的下面则是水泥地。结果可想而知,落在水泥地上的粉笔肯定会断,而落在海绵上的粉笔则安然无事。一般思维认为这是两根粉笔掉落地点的硬度不一样造成的结果。而学习冲量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另一种解释方法。从做功时间长短角度分析,当粉笔与水泥地发生触碰时,粉笔和水泥地之间做功,但是时间太短,所以瞬间压力大,导致粉笔断开;而当粉笔与海绵碰撞的时候,粉笔挤压海绵,海绵反弹粉笔,做功时间长,所以没有造成太大压力,也就不会造成粉笔断裂。通过这种形象实验,学生不仅有兴趣深度挖掘物理的奥秘,还对冲量有形象理解。

四、结语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优化物理教学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量搜集实践资源,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验课和生活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落实实践性策略,达到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问题一: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认知能力,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在物理课堂上,时常会出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其原因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学生可以应对讨论的问题,老师过分扮演引导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事实上物理在高中学习中学生一直是作为难学的学科,物理学习不仅要有语文的分析能力还要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及巧妙的数学方法进行运算。在课改前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确实是只注重老师讲解,而学生被动的听,没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在应用学案教学,学生可以自由研讨问题了,但是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依赖于老师,没有养成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差。即使老师已经把本节课内容设计成相应的学案并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但课堂上学生还是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及抽象思维欠缺的现状,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多花一些时间来讲解,一节课就40分钟既要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往往使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

问题解决措施:我们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不能过度放任学生,虽然我们是想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循循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要张弛有度,不能任其放任自流,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不能收的太紧,完全由老师解决问题最终又变成了一言堂,回到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及抽象思维的训练,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使课堂更紧凑、更高效,使我们的预定教学目标能按时完成。

问题二: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少数在思考、多数看热闹的现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一般都要按成绩将全班学生进行重新分组,为了使各讨论小组间力量均衡,组内成员的水平层次都应有所不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问题讨论与交流。这个步骤里通常老师要做好“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协调工作。通过分组讨论,实现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人人受益的目标。分组讨论中出现了成绩差的同学由于自卑闭口不答,犹如旁观者,而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动脑只顾自己讨论得热火朝天,根本没有体现合作的意识,没有达到分组讨论的目的。

篇7

微资源;高中物理;积木式应用

微信、微云、微言、微博、微课、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反思等“微”事物的出现,带来了“微视角”的时代。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追求精细化,也要从微处放大去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微资源”正是在精细化教学的要求下,从微处入手,建立微资源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取或调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积木式应用,正如“哪里不懂点哪里”,哪里不懂就去找到相应的微资源,进行放大与透彻理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资源的积木式应用作一些思考。

一、高中物理“微资源”的内涵与积木式微资源库的建立

1.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所说的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是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视频化、模拟化、情景化、游戏化的小录像、小动画、小图片、小器材、小制作、小实验、小游戏等微小资源。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情景性、实验性学科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可对“微资源”进行积木式的应用。

2.教研集备中强化“微资源”意识

在教师教研与集备过程中,积极树立“微资源”意识。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以物理实验为依托,以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掌握各种能力的训练为导向,学习各种优秀微资源,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校教师对微资源进行展示、交流、研讨等活动,营造一个学习“微资源”、挖掘“微资源”、创作“微资源”的高中物理教研集备环境。

3.引导开发与创建积木式“微资源库”

为了更好地积木式应用微资源,各微资源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完整性,每个微资源都针对并解决一两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高中物理教材,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制作微资源,尽量挖掘教材中的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并对微资源进行收集、分类与存放,把每个“微资源”看成一个“积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调动与组织课堂。

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要求,组织一线的教科研人员,合理规划出物理教学内容的微资源开发内容和项目,并且征求广大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共建共享高中物理的“微资源库”,以满足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微资源利用的需求。

二、“微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积木式应用的实践

“微资源”按照其素材与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录像类、动画类、情景类、实验类、游戏类的“积木”。

不同的“微资源积木”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

1. “录像类微资源”积木,突破重点与难点

“录像类微资源”指的是通过录像机等摄像器材对教学中的一两个重难点,制作成的片段式、积木化的教学片段录像,并以重复展示的形式进入课堂,是积木化的微资源。

例如,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的教学,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受课堂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做静电实验的成功率很低。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录像机把做成功的静电实验拍下来,并库存分类作为“微资源积木”,等教到这一知识点但又难于现场做成功实验时,就调用出“静电实验录像”的这个“微资源积木”,插入到课堂教学中,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又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牛顿管实验。在演示快速翻转牛顿管的过程中,由于管的长度有限,管里的羽毛、软木、金属片三种物体也快速下落到管的底端,很难看清到底谁下落更快、谁下落得最慢或同时下落,并且无法快速重复在真空、有空气的两种状态下的前后对比实验。这时借助录像,既可重复又可慢放,其情景性、过程性得到充分的观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特点这个重点知识。

2. “动画类微资源”积木,模拟过程与细节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或过程虽然可以演示,但难于用肉眼看清楚,而看清这些过程的细节对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把那些难以观察到的、较复杂的现象或过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而且动画制作中可以设置播放快慢的模拟参数,用以调节动画进行的快慢。可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动画模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可以像积木一样应用。这种动画类微资源积木可以展示直观过程,可以模拟物理现象的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布朗运动”难以利用高中教学实验器材看清现象,如果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小颗粒的运动反映了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师可用计算机制作形象逼真的动画来模拟,让学生清楚看到布朗运动的本质。

再如《原子的结构》的粒子散射实验。由于其实验器材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演示,但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交互式、参数化的实验模拟动画。这种动画类的“微课资源”克服了传统物理教学中无法实验、仅能通过图片介绍知识的不足,使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3. “情景类微资源”积木,增强直观与兴趣

微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情景性,并且小巧可随时调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有: 实图、实物、实例、实景及物理学史小故事等情景性微资源。它们可以把高中物理知识中的抽象内容和复杂过程简化分解,使物理学习更加直观和感兴趣,使知识建构具体化、突破重难点案例化、研究方法过程化。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小故事,往往真实体现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史过程中,反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正确性与可行性。

例如,《向心力》的教学中:①画实图。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图进行分析。②展实物。展示向心力演示仪、自制的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块旋转平台等。③举实例。游乐园里转椅、双人花样滑冰旋转、过山车、圆锥摆运动、火车转弯等。④播实景。播放链球运动员在将链球抛掷出手之前,在加速转动几周时总要双手用力拉着链条的实景。可见,以实图代替文字,以实物代替口头,以实例代替描述,以实景代替虚拟,以实践代替展示,真正使教学资源直观化、具体化,使物理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又如,温度计的故事:300多年前,人们找到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请他帮助解决医生们无法准确测量病人体温的问题。伽利略凭着一股科学探索的勇气答应了,他一直苦苦思索着、探求着正确的解决办法。当时他正在威尼斯的一所大学任教,一天,他教学生实验课时,得到学生关于水热胀冷缩问题的启发,伽利略找到了发明温度计的理论依据,他立即跑到实验室做实验。但是,一次次实验失败又使伽利略陷入了困境。有一次实验,他用手握住试管底部一段时间后把试管上端倒插入水中,松开手后发现试管内的水被慢慢地吸上去并高于水面一截;当他再握住试管的时候,水又慢慢降了下去。伽利略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在1593年找到了解决办法:把一根很细的试管装了一些水排出管内空气,再把试管封住,并在试管外壁刻上刻度。这样,世界上第一个能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就诞生了。

立足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科学发现的情景,讲解科学家们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正是这样一种物理学史微资源,可以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少走弯路,便于理解,易于掌握,激发兴趣。通过收集与整理这类物理学史微资源,随时把碎片化的微资源融入到平时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研究方法内涵的理解。

4. “实验类微资源”积木,加强思维与实践

这里的“实验类微资源”积木指的不是实验室里传统所用的实验器材资源,而是器材简单、随手易得、实验时短、贴近生活、启发教学、随时调用的积木式的小实验微资源。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通过说和做能记住信息的90%。因此通过做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规律时,让一位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做个小实验(实验器材仅是一张笔直的新百元钞票),面向全班告诉这个学生:我这里有一张百元新钞,你拇指与食指先留一条缝,做好捏住钞票的准备。现在我准备让钞票自由下落,你要最快反应来捏住钞票,但我没有松手之前你不能捏,如果学生能捏住钞票,这百元钞票就归学生。这时,全班都兴奋起来,都想看教师是不是说大话。教师开始放手,钞票自由下落,结果该学生怎么努力都不能捏住钞票,全班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就在这里设疑,这是为什么呢?引出自由落体下落时间的计算规律的探究。

又如,在学习“惯性”时,把一个啤酒瓶倒立放在另一个正立的啤酒瓶上,中间夹一张较厚的白纸条,抓住白纸一端,用一把尺快速抽打白纸中间,发现两个啤酒瓶都没有倒下或打碎;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做单摆碰鼻小实验(器材仅为一根绳,一个球);在学习“弹力”时,让学生用力将气球压爆,感受弹力的存在等等。

可见,高中物理教学利用简易器材,如一根绳、一张纸、一把尺、一个球、一个盒子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小实验器材积累成为实验微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5. “游戏类微资源”积木,激发探究与体验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趣味游戏,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通过参与性、知识性游戏,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游戏类资源的运用要服务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并在课堂内完成,因此这种小游戏要遵循知识性、简易性、安全性、教育性的原则。

例如,“倒杯运球”小游戏: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些乒乓球,不能用手拿,要求用一只较大直筒塑料杯倒扣将乒乓球移到另一个桌面上且不能落地,在规定时间内移球多者获胜。学生们经过探究,可以想到做法,即旋转杯子,让乒乓球在杯内作圆周运动并达到一定速度后,球就不会从杯子里掉下来,这时迅速把球搬到另一个桌 面上。

又如,“臂力拔河比赛”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两位同学各用一只手抓住较长铁棒一端(一端粗糙,另一端光滑),再各自靠臂力迎面拔河。让学生探究和体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再如,“叉腰互拉”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甲同学一手叉腰,乙同学竖直下拉甲同学的肘部,然后交换角色,感受上臂被拉,下臂被压的两个分力作用效果。游戏后,学生对“力的分解”中有关轻支架下挂物体的重力分解的两个分力方向的有了真实的体验,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8

一、教学目标简明透彻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指与学生掌握知识有关的认知目标,与物理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及与学生体验情绪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相当多的教师都是将教参上的目标搬到教案上,也有的是用三维目标。其实,就一节课而言,最基本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应该是全书和谐统一的,是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体系的,并不需要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而,三个维度在每一节物理课中,都应当根据情况有所侧重。因此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其余的目标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渗透其中就行了,所以我们设定目标不要强求“五脏俱全”,更重要的是让教学目标简明透彻。比如,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我们确定了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以及知道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为教学目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所有的学生下课时都非常清楚这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简要充实

所谓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以及信息。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学的科目繁多,因而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敢于大刀阔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造,能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中抽取出最具典型性的探究活动,使课堂活动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教学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同时要注意活动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如,《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一课,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来源。只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实际上课时我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再造,我的做法是用一个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实验来引入,而用一个创新实验演示突然失去指向圆心的弹力时做直线运动的实验。这改装后的实验又简便同时又直观。因此,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必须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教学环节简要明了

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学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的学习简单而快活,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顺畅的、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物理课堂的教学环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之类的结构繁杂、环节复杂,找了很多复杂的情境充斥着整个课堂,使学生疲于应付。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太复杂,造成了学生“活动了身体,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高中物理的课堂没必要设计那么多的环节,更不必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深奥,这样会使学生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的探究精神。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所以,对于教学环节的预设,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简、厚实和实在,应追求简洁而厚实的流程。我认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可简化为这样四个环节:复习、授新课、小结、巩固。让学生当堂认识、当堂得到训练、当堂得到巩固,并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中尽量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环节,省掉不必要的言说,让学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四、多媒体运用清新简单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调动师生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对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物理过程,更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教学《多普勒效应》时,我用的课件就只有用Flash制作的观察者靠近波源、观察者靠近波源、波源靠近观察者、波源靠近观察者几种学生无法观察到的情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而课堂引入时直接用一个改装的实验,这样效果就很好。我总觉得能做实验或学生能直接观察就不用多媒体,千万不要什么都用课件来代替,单纯为了用而用。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服务于课堂教学,一定要追求简洁、实用。

五、课堂评价简练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