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陈陶范文
时间:2023-04-03 15:0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陇西行陈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唐诗;古筝;宫商角徵羽
唐朝建立后,长期政治稳定及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朝的五言七言古诗、后世兴起的绝句及律诗等在此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诗歌艺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前期的诗歌大多以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田园诗,豪迈慷慨的边塞诗为主,殆及中晚唐,国势衰微,民生凋敝,那些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歌、充满着悲壮乃至激烈的情怀的边塞诗影响更大,也更具价值。那种对华光流失的伤感,江河日下的痛惜,妻离子散的悲戚,田园荒芜的落寞……都成为作者抒感的主题,面对帝国不可挽回的颓势的哀婉之音遍布九州各地。陈陶,这位晚唐名士《陇西行》系列诗歌就是对晚唐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经典概括,其中的一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更是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诗歌把战争造成的残酷事实和家乡妻子的良好愿望结合在一起描述,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深刻而极富魅力的语言征服了古今无数的读者,使之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这首《陇西行》以其简练而又不失深刻、具有广博内涵和思想的七言绝句,带给人太多的联想和感伤,犹如空谷之音的情节,跌宕起伏却又让人悱恻不已,诗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画面,使人浮想联翩,怅然神伤。如果要用一种乐曲来表达这首《陇西行》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画面故事,则非古筝莫属了,这是因为只有古筝丰富多元的音节变更、流畅舒缓的音域效果,才能够准确传递出故事中将士横扫匈奴的激昂、无定河边白骨累累的惨烈、勇士们命丧胡尘的不幸、春闺的美好祈愿及哀伤……
同时,古筝在传统的乐器之中地位也是最高的,是古代宫廷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与笛子、箫等只适合演奏民间小调的郑卫之器不同,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有着“众乐之王”的崇高的地位。所以,用古筝来演奏充溢着国殇般悲壮意识的《陇西行》应该是恰当不过的了!
演奏之始,首先要求表演者在服饰、道具及环境的搭配方面有所讲究,尽量和《陇西行》所表述的境界结合起来,以期起到渲染的作用。同时演奏者神情应该端庄安详,以突出事件的庄重和静穆。乐曲开始时先以华丽激越的序曲交代唐代盛大繁荣的时代气象,为之后悲壮苍凉的曲调做铺垫。在表达“誓扫匈奴不顾身”的章节中,运用八音度“大撮”的浑厚优美的音阶传递苍凉雄浑的境界,之后运用连续不断的刮奏手法表达出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这种响亮明快的乐曲适合表达二人温馨甜蜜的情感世界及送郎上前线的不舍与无奈。在这个章节中欢快与雄壮的节拍交替出现,突出二人在“顾小家”及“为大家”之间的犹豫和徘徊。
下一乐章要表述的是为国捐躯,誓灭匈奴的豪迈之举。这一章节一定要高亢而突兀,以激烈的节律表现男儿为了国家的安宁平和而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此曲的音节由慢到快,徐缓急促中,穿插着嘹亮激昂的节拍,这看似纷乱的音律却恰到好处的把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弹奏中将雄健明快的徵律作为基调,其间杂陈以短促清越的商音和锐利明快的角音,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此曲的结尾部分,则以沉重舒缓的宫调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暗示“五百貂裘丧胡尘”的惨烈结局。总而言之,这一章节的节奏音律上,一定要富于变化,以或高亢激越或低沉婉转或沉雄急促的音调,表现出诗歌丰富多变的内容,生动深入地再现古战场的两军对垒的浩瀚气势和彼此间的激烈冲突。
第三乐章的“可怜无定河边骨”传递出的意境有别于上述二章,演奏者应采用沉重舒缓的曲调,在低沉的旋律中烘托悲凉伤感的情绪:在广袤无垠的北国大地上,曾经的古战场已经变得沉寂安静;在白骨皑皑的无定河边,涤荡着岁月的风尘……在这里,厚重的音律让听众穿越数千年的时光,回忆起那一幕幕惊悚而沉重的战争场景,聆听到战马的哀鸣和北风的凄厉……此时的演奏曲调,不能采用古筝清脆昂扬的音节,而应采用低沉的回音塑造艺术效果,于对比中传达作者的伤感思绪……
篇2
1、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唐温如
2、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乡心 --- 卢纶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伤感相思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月满西楼》--- 李清照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六首其三》--- 李商隐
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9、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玉楼春》--- 晏殊
10、伤感相思的诗句: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 秦观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2、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1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1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16、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17、伤感相思的诗句: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 --- 陆游
18、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 叶梦得
1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20、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1、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2、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23、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 沈鲸
2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李白
25、伤感相思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晏殊
篇3
关键词:边塞诗;人物形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38-01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所以,唐代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阅读这些边塞诗,体味诗中所蕴含的细腻复杂的情感,是对高中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把握住诗歌描写的主体形象,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来揣摩不同诗歌的情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也许会容易一些。边塞诗中一般有三类人物形象及相应的情感抒发:
对统治者,讽刺与劝谏。
由于看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边塞诗中对统治者的态度常常是讽刺其无能或穷兵黩武,控诉战争惨烈,劝谏其休养生息,表达反战的主题。比如“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再如高适的名篇《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告急,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在此,对无能的将领的讽刺淋漓尽致。还有边塞诗另一代表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委婉地讽刺了将领的无能。
对将士,赞扬与同情,思乡念亲。
保家卫国的将士是边塞诗中常歌咏的对象,是经常被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形象,诗人主要抒写下面几种情感。
首先,由于塞外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惨烈,感叹将士生活之艰苦。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其次,赞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塞外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苦,更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保卫边陲的精神与豪情。仍以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环境的恶劣只是对人物精神的反衬。作者接着就写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其中所表现的昂扬斗志和英勇无畏就是当时将士精神面貌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巨大鼓舞。
最后,思乡念亲也是以将士为主体的边塞诗的重要情感内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将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的双重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情感力度,把这种双方互忆互恋的痛苦心理描写得哀婉动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一首诗中常常写出两种矛盾的情感,如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更加真实动人,使作品更增加了艺术魅力。
于自己,赞叹边塞风光,渴望建功立业。
还有一类边塞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与浴血奋战的将士,而主要抒发诗人自己到边塞的所见所感。
篇4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篇5
关键词: 唐人绝句 简约 含蓄
绝句属近体诗,像是律诗的一半,又称“截句”,它是我国古典诗歌园中的一朵奇葩。《唐诗别裁》卷二十认为,绝句贵在“言微旨远,语浅情深”。绝句的审美个性,前人概括为四个字:藏、常、畅、长。“藏”就是含蓄,表达要藏而不露;“常”就是平常,语言要浅易;“畅”就是流畅,读来非常顺口;“长”就是韵味悠长,留有想象的余地。
赏读研究唐人绝句,在领略其无尽的艺术魅力之余,还可以在艺术方面得到诸多启示。下面笔者从艺术手法角度谈谈唐人绝句简约含蓄美的奥秘所在。
一、以小见大,情节典型
绝句所言之事是披沙沥金的,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事件,其实可传无穷之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抓住宫廷生活的一个小镜头,借题发挥,把自己深沉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绝句言事,高度典型,能代表或暗示许多东西。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书,犹是寄寒衣。”(许浑《塞下曲》)后两句就是具有这种审美特性的典型情节。“朝来有乡书,犹是寄寒衣。”看似纯客观的轻轻一笔,却把悲剧推向了,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以虚藏神,虚实相济
画中的空白,往往展示一种清空旷远的境界,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艺术里的空白也一样,绝句经常运用虚实相生、以虚藏实的艺术手段,取得含蓄空灵的艺术效果。
如朱庆余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诗歌写良辰美景的花开季节,宫中却寂寞地紧闭院门,两位痛苦的宫女正要互相倾诉衷肠,却猛然发现学舌的鹦鹉在前,于是满腹的话儿又咽了回去,终于不出一声。诗歌于此戛然而止,宫女何以鹦鹉前头不敢言,欲说之事是什么事?所含之情是什么情?她们真是怕鹦鹉学舌才不敢言?留下空白由读者自由想象。宫中耳目众多、监视极严,宫女不敢随便说话的现实,可由读者想象得之。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二十字,如果结合诗歌意境,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参悟,则诗中旷野清冷孤寂的风雪图画,江上渔翁独钓的孤傲身影,岂不诱发读者一个个疑问,开拓读者审美想象空间?
三、以景衬情,以景结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情景关系时说:“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触景生情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活动形式。情景交融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寥寥数语的绝句,要含而不露,言简意丰,奥秘之一是写景,许多绝句或开头写景,或结尾写景,或全篇写景,尤其是以景结句,更是韵味悠长。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最值得称道的是诗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愈走愈远,乃至模糊消失,而李白独自伫立江边,举首遥望孤舟,直至“孤帆”碧空消尽,仿佛两个特写镜头,留给读者的既有感性的视觉效果,更有丰富的想象:孤帆远尽碧空,该是多长时间?如此伫立,不舍离去,可见两人感情有多深。虽然诗人没有直言别意萦怀,但浩浩东去的江水已经道出了诗人悠然不尽的离别之思。
四、比兴象征,托物寄意
中国诗学讲究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韵。诗人大多对主旨不明说而多讲“兴寄”、“隐喻”,因而读诗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如李白的《越中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需要我们读到诗歌“说古”背后的鉴今讽今的意旨,明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狄德罗)。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难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一首悼亡之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采用了“比”的手法赞美他们的恩爱和对妻子的怀念深情。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云雨”,相形之下任何其他的水和云都黯然失色,言外之意是正因为他对亡妻有如此深厚的恩爱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诗中又以“花丛”比喻其他女子)视而不见。
许多绝句正是因为有比兴象征,才取得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尽管用来比兴寄托的意象常常朦胧而多义,给把握诗意带来困难,但为读者含英咀华、进行欣赏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五、前后对比,相互映衬
对比映衬可以使诗歌抒发的感情更强烈,但也更含蓄。陈陶的《陇西行》反映的是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前两句叙写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后两句宕开一笔,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和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把“河边骨”和“春闺梦”相联系,相互对比,相互映衬。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浑然不知,梦见的依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有团聚的一天,而他却永远不能重回她身边。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尤为浓烈深长。
又如(唐)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全诗主旨在于表现春深农忙,结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字,乃是全诗之“眼”,同时诗中写入了“栀子花”(爱之象征,少女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既丰富了诗意,又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工夫。诗人偏不正面说忙,却用“闲”衬“忙”,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兴味尤绕。
六、引用典故
篇6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种元素,“意”指情思,“象”指物象,意象是意与象、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体,是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如黄巢的《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香正气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诗中的透出了作者的反叛情绪。李清照笔下的则渗透着作者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情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样是浮云,在李白不同的诗里也表达不同的意思。
意象组合方式最主要的是剪影式。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内截取生活里富有典型性的转瞬即逝的横断面就叫一幅剪影,其特点是富有凝固感。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就是截取了一位戎马倥偬的诗人回马遥望看不见的家园泪水沾湿衣襟时,遇到回京使者,让他捎个口信以报平安这样一个横断面构成的一幅剪影。也可以由几幅剪影组成一首诗,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层递式:即以空间位移或时间流动为线索来组合意象。有多种具体方式:
1.1 时间层递式。主要以时间流动为方式组合意象,串联若干幅剪影。此类诗往往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情节性,有鲜明的节奏感,造成诗的多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如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截取了一生中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个典型性片段,构成三幅剪影,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展示意象,营构全词意境。同时以“听雨”为线索,描绘这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生活境遇中“听雨”的内心感受。依次写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温馨柔情、“壮年听雨客舟中”的苍凉凄清、“老年听雨僧庐下”的孤凉幽情。全词词短情长,富于凝练美。浓缩了数十年、千万里于尺幅之中,将少年风流、中年漂泊、万年遁世的人生道路笼括于词中,再现于画面。同时截取三个横断面,以点带面,连点成线,奏出了宋王朝日薄西山之际特别富于典型意义的“人生三部曲”。既是作者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个人生活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共同遭遇和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末世、乱世的写照。
1.2 空间层递式。主要以视点在空间下的位移轨迹为线索。其基本方式一是由远及近,表现的画面由大到小、主要部分突出于整个画面;二是由近及远,取景范围由小变大。如王之涣《凉州词》,写作者边地听笛有感,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愁怨。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层递式布局,大致包含三个意象层次,视点由远及近,由外向里,逐层推进,向中心意象(羌笛)推进。意象两个(黄河、高山),一个指向极远处,一个指向极高处。大河、高山纵横交织,构成了视野阔大,境界雄宏的大背景。“一片孤城”在天边意象的反衬下更显其“孤”。然后画面向前推移到那只正在吹奏哀怨曲调《杨柳枝》的“羌笛”上。“杨柳”“春风”这些虚虚实实的意象附着在中心意象“羌笛”之上。
1.3 时空层递式。艺术构思中,往往以一个元素为主,辅之以另一个元素,时间层递往往伴随空间位移,即时空层递式。如韩《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以小见大,似美实刺。写节令习俗,却折射出国家大事,涉及到特权、皇权。后两句表面看是歌功颂德,歌颂皇恩浩荡,泽被权臣,实际上是暗含讥诮,讽刺皇权旁落、权臣跋扈。全诗以时空层递式组合意象,匠心独运。四句诗中,一句一幅剪影。从空间角度看,前三幅剪影“春城飞花”“东风御柳”“汉宫蜡烛”是特写镜头,“蜡烛”是中心意象,象征皇权。春城――汉宫――蜡烛,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外向内逐层缩小,步步内聚,聚于蜡烛。第四句将镜头一拉,视野扩大,中心意象四周发散,“轻烟散入五侯家”,皇权旁落之意见于言外。从时间角度看,前两句是白昼之景,后二幅是日暮之景,从白昼到日暮,以时间层递安排。
2.反差式(对比式)
以对比反衬为手段来组合意象,即把两种或两组相互对立矛盾的意象并列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片两幅剪影,映现出元宵灯潮的大场面。然后将画面移向幽雅、僻静、富于诗情画意的去处“月上柳梢头”,杨柳依依,月影婆娑,月上柳梢,一对青年幽会。下片“月与灯依旧”一石双鸟,包藏上片前二句的内涵,是两幅剪影的浓缩,为下文写“人非”做铺垫,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然后又推出第三幅剪影(特写)“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全部感情化为倾盆大雨,喷涌而出。上下两片中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把物似人非,旧情难续的失落之感、悲伤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并列式
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按照统一的情感基调把时空上无明显关联,或者字面上难见逻辑联系的一系列意象拼合在同一画面上,组合成一组“语不接而意接”的意象群,以一线贯之,也叫拼合式。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中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诗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置六种意象,一气呵成,意象之间逻辑联系被剪裁得一干二净,只剩六个名词,但这些意象蕴含丰富,富于启发性,能诱导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和重现意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全诗以一种情感线索贯穿于六种意象之中,都渗透着羁旅愁思,组成一幅着墨疏淡、韵味深厚的“荒山早行图”,含蓄地表现出了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另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各为一副剪影,时空上有较大飞跃:一为冬景,一为秋景;一在东南(瓜州),一在西北(大散关)。诗人凭借高超的想象,把两幅剪影并列起来,概括当年抗金的壮举。又如“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都。”(王维《送方城韦明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等诗都用这种组合方式。
4.叠映式
即打破时空限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的意象重叠映现。如陈陶《陇西行》:“势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后二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是同一对象存在于不同时空里的意象形态:一为现实中的一堆枯骨,一为梦幻中的英俊少年;一在无定河边,一在春闺梦里。两个意象重叠映现,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强化了诗中的悲剧气氛和谴责意味。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游子异乡独处的苦涩。诗中“共剪西窗烛”的甜蜜情景与“巴山夜雨时”的孤苦情景在相互映衬中更显得炎凉悬殊,苦乐易趣,把无限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写得深婉有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5.辐辏式
这种意象组合中有一个中心意象处于轴心,其它意象都指向中心意象,如同车轮辐条都向车毂集中一样。这种方式往往与侧面描写、复叠手法相辅相成。如汉乐府《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但坐观罗敷。”围绕罗敷这一中心意象,描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些意象的共同形态(失态),是罗敷异乎寻常、令人倾倒的美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凝聚力使他们或忘其锄,或招其怨.....竭力表现了罗敷的超常迷人,产生了正面描写所不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再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全诗以江南为大背景,围绕“莲叶”这一中心意象将嬉戏于碧水中的鱼置于莲叶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形成辐辏式意象结构,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突显了“江南可采莲”这一主题,是一首淳朴而优美的劳动的赞歌,也是一曲水乡的赞歌。
6.辐射式
是由内向外发散(与辐辏式相反),由一个轴心意象裂变出一系列意象,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具有外向张力的意象结构整体。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字字写旅途秋景,又字字写旅人秋思,以“秋”托染“思”又以“思”映射“秋”,含蓄深婉地抒发天涯游子凄楚孤寂、彷徨苦闷的断肠之情。全曲几乎都用描述性意象,手法上用赋,寄意于象,借景抒情。深秋日暮,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是这支小令选择意象、组合意象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前三句每句都用并置式,各摄取三种意象,并列组合构成剪影: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栖息着昏鸦(哀景,冷色调);在小桥的下面,有流水潺潺,小桥的旁边有人家(乐景,暖色调);西风沙沙的古道上,一匹瘦马,蹒跚而上(哀景,冷色调)。三幅剪影之间又是双重反差式互为表里:表层一、三和第二幅剪影与意象的表层感彩相互对立构成反差式结构。在静谧、温馨的色调映衬下形成强烈的反差,强化了凄凉愁苦的气氛。在深层意蕴上,一、二句和第三句的意象也构成反差式结构,一、二句说的是有归宿,第三句说的是无归宿,“小桥流水人家”虽然荒僻却充满温馨。总之,鸟归巢,人在家,瘦马却在古道,即安居的宁静舒适与漂泊的凄苦劳顿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酝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心理动势――思归如渴,归心似箭。第四句在前三幅剪影的基础上,用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体的空间层递式,将前三幅剪影镶嵌在“夕阳西下,落日残照”的大背景下。萧瑟的秋景衬上苍茫的暮色,凄苦的气氛加倍如扣。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逆向推进,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层递式推向主体意象―天涯断肠人,画龙点睛,总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