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3-24 07: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言警句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名言警句的启示

篇1

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要表演节目,我们班准备做一次广播展览,在周老师的精心挑选下,我和王健代表班级来参加这次活动。我激动万分,心想,这次总有一回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在练习,放学之后,周老师指导我们如何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感情一些,如何掌握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时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要练十几遍,老师帮我们录音,并指出我们的缺点,及时改正。晚上回家做好作业,又跟妈妈换角色练习,我不用手拿演讲稿,也可以很熟练很流利的接上妈妈的语速,要知道妈妈可是照着读的,终于在离比赛的前一天,周老师很满意的对我和王健说你们练得很好,比赛时不用紧张,放开心情,充满自信地表演就可以了,因为你们都已经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在练习了。

比赛时我并不紧张,可真的站在台上了,看着台下那么多同学和家长,我的心又怦怦跳了,但是我看到周老师充满鼓励的眼神,好像在对我说:不用紧张,我相信你们。

那次,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可在背后,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我自已才知道。我也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从那以后,我就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记在心间,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就像这篇广播稿一样,虽然很短,也没有生字新词,可要读好它,要花上一段功夫呢。”那次活动被我深深地记在心间。

篇2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江西省上栗县上栗镇中心小学五(二)班 杨宇钦

名言是用来激励或者提醒人们的警句。如果你问我挑哪一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会挑“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记得读四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我的作文水平有点进步,老师常常夸奖我,我因此飘飘然起来,慢慢的变得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妈妈有时好心提醒我,我也把那些话当成是妈妈的唠叨,总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每当我一犯错误,就少不了搬出作文得优的事情来作“挡箭牌或替罪羊”。马上快到期中考试了,我也没有复习,好像学习上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似的。然而,当期中试卷分数公布之后,我当即就傻眼啦,语文只考了80多分,数学更糟糕。在期中考试失利的事实面前,我再也无法拿作文来说事了。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这一次你没有考好,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复习,没考好不要紧,只要你记住:自满十事九空,不管你取得怎样的进步千万不能骄傲,要不然就会骄兵必败,只要你虚心好学,你的成绩一定会像作文一样优秀的。”这一次,我把妈妈的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从此,再了不敢自大了。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80-02

英语是一门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内容。英语是大部分初中生开始系统学习的第一门外语,对学生今后的学科发展起着重大的基础作用。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水平,因此,如何尽可能让每一名初中生都能乐于参与教学,是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注重与同龄人的交流;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做出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能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随着心理上的发展共同进步。

一、导入音乐,情随乐动

音乐体验性教学法,即通过学生对英文歌曲的感知,或为课程教学营造氛围,或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培养学生对英语歌曲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笔者使用这种方法,往往选择在课程刚开始的几分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播放一首英文歌曲,能比强制性授课带来更好的效果。歌曲的选择要遵循一个大的原则,即根据课程内容主题设置。例如教授音标时,学生往往发不准双元音、长元音,教师选择的歌曲要有利于纠正这些发音错误;教授以节日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时,选择相对应的传统节日的民歌,要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都能利用听觉感官的记忆来加深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开始重视英语口语中的连读、弱读等现象,对于英语的语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记得有一年笔者在教学定冠词the时,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正风靡全国,笔者偶然发现这首歌的英文版本,于是将其引入课堂。学生在原本沉闷的课堂上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注意力立即集中,笔者借机提问,歌名The mouse loves the rice中,为什么mouse和rice的前面要加一个the?学生尝试解答后,笔者再进行详细讲解:定冠词the具有确定的意思,用来特指人或事物,表示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同类中的特定的,相当于汉语中的“那个”“这个”,可以和单数名词、复数名词、不可数名词连用。当歌曲播放到If there really is one day一句时,让学生体悟句中的if句式,并引导学生尝试翻译“即使下雨,我们也要去”“假设那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歌曲中还有No matter how far way这句歌词,也可以运用相似的办法让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

二、利用名言警句,寓教于“言”

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知识面广的欲望,也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实践。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面逐渐广阔,不少学生喜欢抄录名言警句,但却无法把握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名言警句寓教于“言”,恰恰能让学生如愿以偿。笔者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即在每一次话题作文的讲解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列出关键词与他们所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以及民俗谚语等,在课上读出自己所搜集到的名言,然后笔者选择其中十条较通俗易懂并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名言,逐条讲解其语法结构、语句意思、常运用的场景等。下课后,将这些被选中的经典名言抄录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保留一周的时间。

例如教学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教师可以这样讲解:“Ev-

ery,每一,所有的。rose,蔷薇花,玫瑰花,红润的脸色、玫瑰色。has,有,拿,持有。its,它的。thorn,刺,棘,恼人的事,有刺植物。”讲解完毕,让学生尝试用英语写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等相同句式,以此拓展思维,加深对语法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初步掌握语法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自己想一些语序相同的句子,用英语说一说,达到举一反三强化记忆的目的。这种方法远比教师枯燥无味地讲解“动词+副词”“动词+介词”“冠词用在名词的前面”“介词后面要跟名词、人称代词宾格或动名词”“动词有8种时态”“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后面的名词”等语法知识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巧借笑话,充实背景

幽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幽默能给课堂带进笑声,有助于消除尴尬,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甚至还能激励士气,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引用笑话,是运用幽默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它能充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教师在学生出现课堂疲倦的时候,适当插入一则笑话,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另外,英语的笑话中也包含许多语言的文字技巧以及英语国家风俗文化,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学生的英语视野。

篇4

审视近几年考生作文现状,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材料不充实。(1)无“材”可用。考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榨”不足八百字;即使满足字数要求,也是胡拼乱凑,言之无物,内容空泛。(2)材料角度单一:有人物事件,无名言警句;有中国事例,无外国事例;有古代事例,无现代事例;有正面事例,无反面事例。材料角度单一,势必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

二、材料不贴切。(1)不注意紧扣中心选材,所选材料与中心不甚吻合;(2)不注意材料合理取舍,材料详略处置不当,材料与中心若即若离。材料不贴切,乃选材之大忌!

三、材料不典型。(1)无病。有些考生肚里空空如也,临场只得胡编乱造,诸如我有个邻居如何如何,我有个同学怎样怎样;(2)材料低幼化。有些考生作文选材不外乎与儿时小伙伴钓龙虾、捉迷藏之类,与小学生作文无异,令人啼笑皆非!

四、材料不新鲜。

有些考生总喜欢拿“老掉牙”的材料说事:讲“爱国”即屈原,讲“执着”即司马迁,讲“忧民”即杜甫;讲“勤奋”即爱因斯坦,讲“好奇心”即牛顿,讲“自强不息”即海伦?凯勒……这些材料不可谓不典型,但材料大撞车,自然就不新鲜,也极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作文等级。

五、材料不概括。

议论文举例论证时,有些考生对材料不加取舍和概括,一则材料差不多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过于冗长,有损议论文文体特征。

六、材料不分析。

有些考生作文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缺乏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点化,材料与材料无必然联系,材料与观点相互脱节。

七、材料组织无序。有些考生作文虽然材料丰富,但材料组织缺乏合理的时空顺序,妨碍文章的逻辑性,导致杂乱无序。

针对上述误区,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上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拓宽作文素材积累渠道

(一)关注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考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考生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感悟身边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可通过参观、访问、旅游以及浏览报刊、网络、电视等),把握时代主旋律,让自己的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鲜明的个性风采。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苏北有位考生机智地将选材定格在自己曾经经历的麦收生活上,抒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这篇近乎满分的佳作,赢得作文阅卷组负责人何永康先生的高度赞誉:这是关注自己个性化生活的极好明证!还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重视阅读。阅读是考生开拓知识视野,促进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

1.重视课本阅读。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是考生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聪明的考生,应该善于挖掘自己脚下的“金矿”,丰富其写作资源。以语文教材(苏教版)为例:(1)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如文天祥挣脱元军羁押,九死一生,回归南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卓有建树;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和平集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激情演讲,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喊出了时代最强音;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于众目睽睽之下下跪致歉,令人动容!……这些名人事迹感人至深,一旦作为典型材料用到作文中去,就会对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2)可以挖掘课本中的真情实感。如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对故土的眷恋,孙犁在《亡人逸事》中对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杨绛在《老王》中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宽容……将这些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渗透进考场作文,定能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激起强烈的共鸣!(3)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就“先贤忧国忧民”而言,我们就能捕捉到以下素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凝聚着先贤思想智慧的名言警句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作文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往往会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严守作文素材的运用规则

规则之一:材料必须充实。记叙文(可以在主题统帅下写几件事,写成复杂记叙文)行文要讲究尺水兴波,要有典型的细节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最好正反结合),也要有理论论据(哲学原理、名言警句)。材料充实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更有力地论证观点,当然也容易满足作文字数要求。

规则之二:材料必须贴切。材料贴切是作文成功的基本条件。(1)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高考优秀作文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避免题材“撞车”,至少有三条途径:(1)择取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典型材料;(2)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审视,可能平中见奇,常中见新;(3)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容易凸显文章个性:记叙容易流露真情实感,议论容易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规则之五:材料必须概括。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其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因此文中举例必须具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抓住材料关键点(何人何事)进行概括叙述,切忌细节描写!对于记叙文中的素材,也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做到详略得当,杜绝面面俱到。

规则之六:材料必须分析。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训练,要让阅卷者在极短时间内意识到考生作文表现什么主题,论证什么观点,为此,记叙文就必须“画龙点睛”,议论文就必须对材料进行恰当分析,让材料与观点之间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有效地论证观点。材料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等等。

篇5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1.名著阅读学习不够重视

由于名著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所以,一些教师对其不够重视,由此而造成课内课外都对名著阅读学习得不到有力的落实。

2.教学观念陈旧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知识最大化地灌输给学生,着重讲授考点、解题技巧。这种过分倚重于考点的分析与教学,显然偏离了名著阅读的教学要求。

3.学生对名著较为冷漠

学生对名著阅读冷漠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图书市场日益商品化,作品日益功利化、娱乐化、低俗化的影响下,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二是由于名著需要学生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有些名著所描述的是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和特定地域发生的事情,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阅读名著名篇。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旨在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和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1.重视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学瑰宝,不论是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得到了公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作用。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这种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只有阅读量增加,视野开阔了,这些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摒弃狭隘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名著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只为了片面地追求考试分数而冷落了名著教学。

2.加强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名著阅读的方法很重要,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关于名著阅读》中,简单介绍了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较实用的,比如,首先,阅读名著之前先看前言、目录和后记,这样可以对名著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内容梗概有整体了解。其次,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于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可以要求学生摘记下来,最好能够熟记和默写。最后,可以对所读名著写一些读后感或进行点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要勤查阅工具书。名著中有许多生字、僻字,致使有些名著深奥难懂甚至费解。此时,学生要随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帮助理解。二是要勤做笔记。在阅读名著时,名著中被人们传诵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名言名句或名段,学生用笔记本将它们摘录下来,慢慢地积累语言知识,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开展讲故事活动。以名著中精彩内容或片段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或课外的讲故事活动,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名著的了解。四是多写小作文。以名著中的某一精彩描写或一名言警句,要求学生进行几百字或上千字的作文训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3.制定合理的阅读原则

由于名著的阅读量比较大,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阅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略读,教师主要讲解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或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名著,怎样欣赏名著。在课外,可以让学生对名著进行精读。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名著,适当根据名著写一至二篇读后感。

4.注重名著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引导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7

阅读下面有关“清醒”的警句,根据要求作文。

错误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和清醒的关系一样。(歌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车尔尼雪夫斯基)

希望是一种清醒的梦境。(亚里士多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最能体现进取精神的典型材料。写记叙文,一定要做到以一当十,力求生动再现自己是如何保持清醒认识,做到心灵清净的。

可在行文中运用对比映衬、巧设悬念等技巧,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写议论文,不妨采用正反并列展开的结构方式,通过分析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清醒认识和不保持清醒认识的不同结局,提醒人们保持清醒认识的重要性。

【例文】

例文:清醒人生

文/王新星

安德鲁马修斯说:“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敲醒你的头脑,做你值得去做的事,人生才会有意义。

人生短暂如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糊里糊涂磋砣岁月之际,它已经燃成灰烬。聪明的人总能小心谨慎,把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分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终其一生,即便没有光辉灿烂的成就,也会有无穷闪光的火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纷繁的生活和自我的言行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头脑清醒,才会心灵清静,才能真正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冷静质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静质疑的态度也是清醒的表现,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涂一生,清醒是一种不被假相所诱惑、不被偏狭所遮蔽的生命状态。人生一世,难得是清醒,关键在清醒。时刻保持清醒,是生命充盈、精神刚健、行动自觉的前提。

有一种蝶,它来到世上只是一只丑陋的蛹,一生需要穿超无数高山与峡谷,直到变成最美丽的纯紫色,为的是能和自己的伴侣双宿双飞。蝶的一生短暂却背负着蜕变这艰难的使命,也许这是别无选择下的旅程,但是它仍有着明确的目标。人拥有着比蝶更胜百倍的头脑,更应能把自己人生之路看个清楚,留下一个个轮廓分明的脚印。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其实他忽略了第三种选择:和命运结伴而行。和命运结伴而行,淡淡的言语,却在人生路上划下一道清晰如光路般的脉络。人人都有着明亮的双眸,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清醒的头脑。歧路当头,很多人会迷茫而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一个个倒下了,化为路边的尘埃。

人生如梦,有清醒头脑的人知道他该做什么,什么值得去做,做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为此我想到了晏子不卑不亢、维护人格国格的一生;邹忌委婉而讽,纳谏除弊的一生;曹植从容不迫,七步成诗的一生。一生之意义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过得是否精彩,有无遗憾与悔恨。

为了成就人生,我做不成太阳,做不成月亮,也要做一颗流星,在深邃的天际,留下一条清晰美丽的痕迹。

篇8

一、股票投资中的教育哲学思想分析

(一)教育哲学中的“不要与市场作对”

资本市场作为股票投资的母体,决定了股票投资的特征。同时,不同国度的资本市场因其自身的结构环境差异性,也就使得股票投资人在行为偏好方面存在区别。那么作为处于我国产业结构环境下的高职教育,必然存在着区别于国外职业教育的地方,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与我国的职业教育生态作对,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天”。

(二)教育哲学中的“顺势而为”

股票的涨跌有其内在决定因素,当然也受到外部信息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作为投资者唯有做到了顺势而为的右侧交易,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或者亏损的最小化。同样道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逐渐成型,作为个体的教师应在顺势而为的基础上积极投身教学创新大潮,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体现教育者的内在价值。

(三)教育哲学中的“逆向思维”

巴菲特的名言似乎更适合于美国的资本市场,但其中也蕴含着教育哲学思想,即逆向思维。如高职院校都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时,大家都在围绕着教材体例进行程式化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技能证书达到毕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在合作进行教学时,发挥团队优势,积极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通过紧扣互联网+及在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体现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工具特质的附加值,从而提升该课程的学科地位。

二、对教育方法论的启示

(一)“不要与市场作对”对教育方法论的启示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习惯于从德国来获取办学营养,特别随着“工匠”精神的引入,使得我国高职校在教改方面远远走在了高校系统的前列。但无论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还是培育具有“能工巧匠型”的高级技能人才,都需要大到适应我国的产业结构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小到契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二)“顺势而为”对教育方法论的启示

“顺势而为”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高职教学应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第二层,高职教学应紧扣教育政策导向。相对而言,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第一层次的顺势而为,但在行政权威式的管理下却能够做到与第二个层次相契合。笔者认为市场的要求体现着时代的要求。

(三)“逆向思维”对教育方法论的启示

不难看出,逆向思维在这里主要是指“不从众”,而这并不与顺势而为相矛盾。现实表明,高职院校若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减少同质化,要在异质性上下工夫,要提前建立“五力”模型,进行SWOT分析,做到比别人多看远一步,却又先行一步。

三、教育方法论引导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教育方法论引导下,高职学校可以从区域植根性、市场调研、对比寻优三方面来构建教学模式。

(一)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教学模式

无论国外高职教育理念如何新颖,我们都应该坚持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区域性属于空间范围,但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产业环境。就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高职学校性质、发展历史、发展方向的不同,又可以划为更小的区域。高职校只有结合区域环境,依托自身强势专业,依靠企业行业,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建立具有区域植根性的创业就业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素养。

(二)增强对就业市场环境的调研

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学院管理层应增强对就业市场环境的调研。就业市场环境直接受到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在调研中需要从趋势上来把握就业市场环境的长期发展逻辑,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来获得短期市场环境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来,才能切实引导高职各专业课程的教改工作。如,江苏南通地区是我国老龄化城市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口近15年负增长,导致全市25%以上的人口在60周岁以上,有的县区接近30%。因此,南通地区高职校研究并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很有必要。

(三)在比较优势中寻找办学特色

逆向思维的根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因此,各所高职学院都应在自身的比较优势中来进行办学特色的提炼,办好、办精特色专业。而很多高职校通过更改“高、大、上”的校名,往综合性方向发展,却又受着本就不富有的资源的制约,这也是当前需要引起管理层重视的问题。

四、展望

最后,笔者在比较优势中来提升办学能力上,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望:

(一)选择合适企业共同办学,进行现代学徒制探索

2015年8月5日,教育部公布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17个城市试点,南通入围;100所高职试点学校中,江苏6家,其中南通1家。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对推动南通地区高职校内涵发展,服务南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办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离不开“双主体”育人方式。双主体”育人模式中涉及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建议选择符合下述类型的企业:企业处于转型升级期或快速发展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迫切且需求量近年来能保持稳定,平时能重视企业文化培育工作,对新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要求高且能提供给新员工职业发展机会。企业的软硬件保障能力强,能给试点工作提供实训场所和生活场所,能提供校外师资并能提供部分经费等。更为重要的是该企业有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公德心。当然合作的时候,要真正体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生合伙人”理念,要能确保实现“谁培养,谁受益;谁获益,谁投入;谁努力,谁发展”的工作效果。

(二)深化项目化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推送,师生协同创新

教学实施推进过程中,教学人员可在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可评价性、可复制性、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探索。项目化教学时,可以结合企业要求及规范,要统一工装,采用企业流程、及企业规范,以工厂班组模式划分学习组,按企业规范进行相关工作。教学任务结束后能达到预期总目标并能体现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破解学生与学徒身份互融及转换等难题,使学生养成“思、学、做、创”等相关能力,在智商、情商、财商、灵商等方面有大幅提高。

五、结语

篇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读了《弟子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对长辈有礼有敬、对兄弟恭敬友爱。对个人而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有时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免不了有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的情绪在里面,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读完《弟子规》后,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弟子规》规范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它给了

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作为党员,我们要正视自己,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和不足,认真改正和弥补,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最后,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阅读《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要多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尊重群众意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细节决定成败。《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提高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

多时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篇10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实验版中可供利用的因素

1.勤奋向上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在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各名人大家都是经过不懈的勤奋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执经叩问,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饰豪华”终有所为;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2.谦虚谨慎的教育

谦虚使人进步,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胸怀,才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石钟山记》中作者考察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这种谨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应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像《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还是像《宽容序言》中所说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4.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只有决心没有毅力,是不会成功的。勤奋+决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雪中泰山之趣味。这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收获。

5.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视失败。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地在失败中崛起。这时,一颗能够承受挫折、坚强的心灵就极为重要。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6.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高中生已经在思考人生目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大有裨益。《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二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法

1.背景分析法

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许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则鸣”“忧愤”的产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写出这段名言的作者司马迁学习了前辈们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创作了《史记》,这是一部令史学界和文学界都震惊的奇书,也是一部面对挫折的抗争史的见证。其创作过程异常艰难,许多学生都想象不到。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很多学生听了之后,对司马迁肃然起敬,其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拓展法

主要是讲清文意,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而言的。只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联想。如:《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人事的作用,所谓的人事就是人的主观努力。文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意都是说要谦虚谨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文意,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名言阐述了此道理。经过思考,学生列出了许多名言警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明白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当学生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就会抓住机遇,用行动改变未来。

3.比较法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既可在同类课文中比较,也可在不同课文中比较。既可以比较相同处,也可以比较不同处。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可比较“我”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明白勤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比较中,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辩证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