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范文

时间:2023-03-17 15:4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我来到二(8)班的教室准备上一节古诗诵读课。当孩子们看到黑板上我用楷书抄写的《登鹳雀楼》时,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起来。我刚想表扬他们,不料他们纷纷说:“老师,老师,这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背了!”

“真会背?”

“登鹳雀楼。白日……”背完后,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好,神气地望着我。

“老师,我还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和说明的道理!”

当孩子流利地说出诗歌的大意及道理后,我问其他孩子:“你们也懂了吗?”

“懂了!懂了!”

“好,那你们知道作者王之涣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压低声音问。

等几个孩子自信地朗读完后,我摇了摇头说:“你们这是朗读,古人用的是吟诵,可好听了!想学吗?”

“想!”

“那请大家认真听,我会连着吟诵两遍,看谁最先发现吟诵的秘密!”接着我吟诵了两遍《登鹳雀楼》。

“老师,我发现你读诗时摇头晃脑的,很好笑。”

“是吗?这也算是吟诵的一个小秘密。”

“老师,你读诗时有的字拖得很长。”

“那谁来说说,老师把哪些字读得特别长?”

“有‘山’‘河’‘流’,还有‘穷’‘层’‘楼’。”

“哎呀,全让大家找到了。奖励你们跟着我读!”

几轮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我又说:“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吟诵的初级阶段――诵读,还有高级‘版本’,能学会吗?”

“能!”

这一次,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他们明白了怎样读就是吟诵。

临下课时,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发现王之涣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

“孩子,你真聪明!你是王之涣的知音啊!是啊,太阳落山,黄河不返,壮志未酬,诗人怎能不愁呀!让我们一起再次吟诵这首诗,感受作者的忧与愁……”

学习古诗,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诗心”,要让孩子们明白,汉语是最动听的音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吟诵。吟诵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必须遵循汉语的特点并按照诗文的创作规律来进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吟诵,推广吟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先积累一些吟诵的方法,再逐步渗透一些理论知识。

四年级:意象中悟情,习得方法

在二年级上的这一节吟诵课,激起了师生们学习吟诵的兴趣。以下是我在四年级某班的上课片段。

1.对比读,意象中悟情得其法。

“同学们,‘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俗话说,诗中有画。你们再读这首诗,看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画面。”

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有人说,文章越短越难写。面对如此壮丽的黄河落日图,作者只用了这十个字――(生读前两句)就勾勒出来了。作者还不满足,想看到更远更广的天地,他是怎么做的?读――(生高声诵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生齐声答道。

“怎样才能把这首千古名诗的意蕴读出来呢?自由练习一下,等一会儿我们进行一个吟诗比赛。”

……

我和三名学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对比,说说谁的读法更能读出诗人的胸臆。

“为什么老师的读法更能体现原诗的意蕴呢?因为老师用的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吟诵。想学吗?”

“想!”

几遍指导下来,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吟诵这首诗。

“你们注意到没有,每句诗中,老师拖长读音的字分别是每句的第几个字?都是第几声的字?”

一番议论之后,我兴奋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会读诗!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吟诵的基本要点啊!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节奏点上停一停,韵字平仄皆回缓。让我们一起再吟诵一次。”

“经典诗文”的教学,要用“经典”的方式――吟诵。“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我们要先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再用声音复活经典,这样才能达到“沉浸语言,浸润心灵”的效果。

2.拓展读,会心吟诵中得其韵。

“大家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奖励大家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风流儒雅的大才子唐伯虎和他的好朋友祝枝山一起游山玩水。他们来到鹳雀楼,爬到一半的时候,大胖子祝枝山早已气喘吁吁(师弯腰,左手撑着膝盖,口喘粗气,右手做摇扇状),他不想再爬楼了。假如你是游兴正浓的唐伯虎,你会怎么劝说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祝枝山说:‘唐兄,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我们下去喝喝茶,休息一下吧。’你又该如何劝说?”

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提示道:“聪明的唐伯虎只把祝枝山的话稍微改了几个字,祝枝山就兴致勃勃地重新登楼了。”接着我板书“到此虽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七嘴八舌地猜到了,他们的那种兴奋,那种快乐,不置身其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新诗改罢自长吟。你们能用今天学的吟诵方法,同桌合作把这两句诗表演出来吗?”

接下来的两分钟,教室成了巨大的表演场……

这节短课在孩子们的最高兴奋点中结束了,很久以后,孩子们还会念念不忘当时的场景……

六年级:立体悟情,更上一层楼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我又该如何上这一课呢――

1.看图片,背诗歌。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我用课件逐一出示三大名楼的图片。“俗话说,楼因诗传,诗因楼生。每一座名楼,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下来。岳阳楼,有杜甫的――《登岳阳楼》(生齐背);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生齐背);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诗》(生齐背)。第四大名楼是哪座楼,谁知道?”

一学生说:“镇海楼?”我摇摇头。

另一学生说:“不会是鹳雀楼吧?”

“对!就是鹳雀楼!它的出名是因为王之涣写了――”

生齐答:“《登鹳雀楼》。”

2.对比读,悟写法。

“实际上,当时写鹳雀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畅当写得也很不错。”我用课件出示了畅当写的《登鹳雀楼》,学生自觉地朗读了起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比读读,比较一下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

“好了,我们逐句对比:第一句和第二句,两人都写了登楼所见――(生:之景。)畅当的第三、第四句还是――(生:写景。)而王之涣呢?”

“王之涣写了自己登楼的感受。”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因为畅当四句诗都只写了自己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景物,有点像杜甫的《绝句》。”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会联系学过的其他诗歌对比阅读,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如此,畅当的这首诗和杜甫的绝句诗一样,四句写景,只有一些片段画面,没有转折,对于自己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一点涉及。自然,我们的心就和诗人疏离了。”我顿了顿,接着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不同了,他既描绘了――(生:景。)也抒写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情思。‘更上一层楼’的‘楼’,并非全是指现实中的高楼,它可以推演到一切的人生事业。后两句,可以随着诗人的脚步,把我们想象的触角伸得更高更长。全诗情、景、理交融,诗和人合一。这就是王之涣的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再让我们用吟诵的方法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高下。”

……

3.拓展读,猜诗句。

接下来我又讲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登楼的故事,情形和四年级的差不多,不再赘言。临下课,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六年级了,我还要和他们一起学习这首一年级就学过的诗歌,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之经典与其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篇2

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中华民族中曾经有无数的故人在黄河之上用目光和心光来丈量人生和人世的深度,也曾经有无数个先贤们依着黄河之水吟诉人生之大悲大喜……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不屈足迹的一道绵延数千里的回声,也许古代诗人就是沿着这个回声的韵律来沉湎于诗的歌喉的。

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阮籍,生长于河南黄河岸边,投生于曹魏乱世,其“悲愤哀怨”之心曲,多寄托于黄河“隐晦曲折”之辞章来表达。阮籍面对滔滔的黄河,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千古慨叹。后来面对源远流长的黄河回看一生隐忍,已知功名难恃,人生如云,自可释然,于是不再幽怨“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而是米看世事,有了“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的达观情怀。(阮籍《咏怀》)在黄河身边,有时才情傲然的阮籍却是一袭布衣的小子,他的思想和心潮是和黄河的波动一脉的共鸣,黄河是自己的母亲,阮籍和黄河两岸的子子孙孙都是黄河母亲的孩子。

王之涣肯定是位黄河的知者。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美尽矣。作为盛唐时代的不称心者,他高才远志,也唯有借助登临鹳雀楼聊以抒发了。站在鹳雀楼上,王之涣天目顿开,既实话实说,也假话真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鹳雀楼笔者是登临过的,今人修建的鹳雀楼巍峨硕大,远比王之涣登临的彼时鹳雀楼更高迈。即使如此,也只能北望中条山,南见河如带。王之涣目接千里,心随河走。河归海去,终得其所,苍茫楼头,诗人多少悠悠难舍情,该是缭绕于“一片孤城万仞山”之上啊!

出生地濒临黄河的杜甫似乎一生都倾情于长江。可是当他闻知官军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挥笔写下了“青海黄河卷塞云”的赞叹诗句。(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

李太白眼中的黄河则是最为丰富也最为多姿的。李太白面朝黄河的时候会经常抬起诗意的头颅,在微醺中诗情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有时还会满怀犹豫,踌躇无措,把心中的郁结都倒给黄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太白心高,但绝对不是迂夫子,世间万千纠葛,他都懂,只是不屑为之而已。所以,他懂得“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太白豪迈,所以他眼中的大河更带有绝世的性情和气势,“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太白多奇思,大河生异象,“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李白《北上行》)太白情纵横,大河任填塞,“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太白雄心在,黄河做试场,“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太白情无忌,遥遥千万里,“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寄远其六》)

生于渤海蓝(今河北沧县)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的高适曾经与李杜相会于汴京古吹台,他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最为可赏:“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殊为难得地表达了他“睹楚汉城而厌战,吊禹迹而兴叹”的忧患心境。

韦应物面对黄河时却表现出了另一种情怀:“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人是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新官赴任,本当是春风得意,势如大河东去,韦应物却觉得自己既非巧者,亦非智者,只是一个无所求也将无所作为的随波逐流者。这就很有意味了。积弊既久,大厦将倾,韦应物只能做如此感伤语了。

篇4

鹳雀与生活在黄河里的灰鹤、白鹭、苍鹰、天鹅等鸟类相比,知名度要小得多,但却因有了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而身价百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虽然好,如果细细品读,却无一丁点关于鹳雀的影子。倒是唐朝另一位诗人畅当同样写的一首《登鹳雀楼》,才把鹳雀这种不入流的鸟描绘得气势如虹:“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鹳雀外观的确不美丽,它尾秃,腿细,颈长,羽毛黑白相间。凡涉及到介绍鹳雀的资料上,大都这样描写:“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夜栖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但它在诗人眼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尤其是生活在唐朝时的鹳雀就更幸运了。它们在翩翩飞翔中,突然看到了黄河岸边有座高大的楼阁,于是,头鸟便试探性地飞临到了那座楼上,歇息的一瞬间,顿觉无比舒坦,不禁暗自思量:还有哪个地方能比这里更适合我们家族居住呢?当下决定就此安家,不再去住那每晚都胆战心惊风雨飘摇的枯枝败叶上了。于是,鹳雀们一传十十传百地飞来了,后竟有成千上万的鹳雀迁居到了这座高楼上。它们哪里会想到,竟在这里遇见了大诗人,更没想到因了大诗人的诗,而使它们成了一种充满灵性的鸟,这座名不见经传的高楼,也沾了它们的光而被命名为“鹳雀楼”,成了天下名楼。

前不久,我和几位朋友登上了位于山西永济市的“鹳雀楼”,举目眺望,奔腾的河面上并无鹳雀出没,楼上也不见任何鹳雀栖息,我十分纳闷,就请教于同行的一位朋友,他微微笑道:“这就是为什么把鹳雀叫做‘老等’的缘故了。”我依然不解。

当我来到黄河岸边时,一种并不壮观的景象呈现在了眼前,此时的鹳雀们正在捕食,它们的队形很是分散,每只鹳雀的间距大约有三四米远,显得零零落落,但又互不干扰,它们久久站在水渚边,默默耐心地在等待,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不论惊涛骇浪拍岸,还是细流潺潺缓动,甚至河面上穿梭来往的船只,也丝毫影响不了它们的耐心。每只鹳雀都如一个经验老到的垂钓者,一旦瞅准了猎物,便把脖颈伸开闪电般予以出击,那尖利的喙似标枪般地准确刺入荡漾的水中,即刻一顿美食尽入口中,吃饱了的,扑打着翅膀悠闲地在岸边散步,不过瘾的,继续等下去,直到肚儿圆了为止。

篇5

1、《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篇6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滕王阁诗序》,诗与序均文采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叫人激赏叹服。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此哲理足以启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此楼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评论大家严羽论唐人七律,以此诗为第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别,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阳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景象壮观,气势宏大。杜甫《登岳阳楼》诗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登楼览胜之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表达了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为国分愁、为民谋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篇7

开始了,可惜的是我忘记带了词典,幸好,白老师借给我一本词典。组完这些成语,我发现:“白”字最好组,可以组成:“白日做梦”、“白发苍苍”、“白发红颜”、“白面书生”等等。我觉得“千”字能组很多个,比如:“千山万水”、“千军万马”、“千方百计”等等。

我觉得“更”字最难组,因为:“更”字只能组“更新换代”。最后,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又组出了“更深人静”。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了,是比喻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篇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bull

;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精神营养;审美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然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生去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登上一层楼。”“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h。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仅是指看景,同学们想想,还指什么?”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还使学生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景,轻松入诗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鹅》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吴月圆.“唐宋词”教学的“已然”“实然”与“应然”――例谈“学为中心”背景下的“唐宋词”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

[2]徐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6(08)

[3]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05)

[4]余映潮.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J].语文建设.2016(04)

[5]李彩香,孙珍卿.走进“生活”――《清平乐・村居》课例分析[J].语文知识.2016(04)

[6]孙娟.浅谈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原则[J].语文知识.2016(04)

[7]朱国忠.中国语文教育,不能“去中国化”――从“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说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1)

篇10

疑是银河落九天(图1)是一枚玛瑙石,俗称“绿草花”。画面中,碧绿山林间的瀑布从天而降,正是李白诗句的绝好写照。那绿、白对照,块、线相衬,动、静相宜的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

黄河之水天上来(图2)也是一枚绿草花的玛瑙石。画面中,山川凸现,苍松挺劲,高天飞瀑雷霆万钧,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严谨、气势之磅礴,既有东方山水画的气魄,又有西方水粉画的韵味。

白日依山尽(图3)呈现着夕阳西下的柔和美景。山峦之边,太阳半隐半现,一道诱人的霞光勾勒出山峦的轮廓,满山层林已沐浴在余晖之中,宛然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

迎客松(图4)是一枚砾岩类雨花石,虽是粗石一类,但画面中黑白两色营造的水墨意境却非同一般,山峰兀立,云雾缭绕,峰顶的一棵松树,点染出“松含风里声”的黄山胜景。

云雾山中(图5)也是一枚粗石,画面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石上层峦叠嶂,群峰横空铺就成险峻的背景,云雾缭绕其间,景物忽隐忽现,云的呼吸、风的细语、阳光的律动全在石中了,其景其境非自然界的大手笔不能为。

荷塘月色(图6),此石上,明月和乳白色的云影映衬在荷塘的碧波中,娉婷的荷花与荷叶在微风中摇曳,融融夜色是那样醉人。石中的色彩搭配也恰到好处,暗绿色的荷叶、明亮的月光、粉红色的荷花相互掩映,使人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石中景色就像是笼着轻纱的梦。

红梅闹春(图7)虽是粗石类,但其图案与色彩美得摄心夺魄,观之满目浓艳,春意盎然。“石中红梅婆娑景,顿觉暗香扑面来”,这是文人雅士为它发出的咏叹。

暗香浮动(图8)则是一枚素雅的美石,石上的冰梅烟姿玉骨,清芬悠远,正应了王安石的诗句“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红梅傲雪(图9)的画面就像一位丹青高手的简笔画,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红梅争春图。占据画面主体的是两枝红梅,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耀眼,正是“莫道朱砂红几点,乃见残雪素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