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

时间:2023-04-06 12:1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昆虫的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昆虫的片段

篇1

(一)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敬畏。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生动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初步学习读整本书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阅读《昆虫记》《蝉的卵》《红蚂蚁》三本书,完成读书报告单。

三、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第四单元,我们一直徜徉在动物的世界里,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勇敢的母鸡、不劳而获的麻雀、敢于斗争的燕子和追求自由的小狗(包括《自能作文》中的配套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第一,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第二,体会表达动物特点的奥妙。

(二)走近不朽作家法布尔,走进传世名著《昆虫记》

1.播放介绍法布尔的视频资料,出示《昆虫记》一书各种版本的封面图片以及名人对《昆虫记》的评价。

2.动物世界知多少――重温《昆虫记》的主要内容,交流《昆虫记》中的故事。

(三)昆虫世界知多少,抢答赛中显身手

学生小主持:阅读了《昆虫记》,关于昆虫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昆虫知识抢答赛吧!(出示判断题、选择题,学生分组抢答)

(四)发现书中的秘妙,学习法布尔神奇的描写

1.下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你能准确地辨认出来吗?(出示连线题:赤条蜂、矿蜂、无翅黄蜂以及介绍它们特点的文字片断)

2.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各种蜜蜂,法布尔怎么会区分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明白呢?这就是法布尔的秘决:细致观察,有所发现;细腻描写,情感真挚。当我们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小昆虫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舞蹈、歌唱。

设计意图:读整本书,不仅是要学生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拓展知识面,更是要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蜂加以辨认,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他们眼里看似差不多的蜂,在作者的眼里、笔下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追本溯源,这离不开法布尔的细致观察和细腻描写。

3.出示红蚂蚁等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

出示描写母蟹蛛母爱伟大、矿蜂品格谦逊、西西斯甲虫家庭幸福、无翅黄蜂好吃懒做的片段,让学生自由朗读、欣赏,引导学生去发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们都拥有“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他的文章才那么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五)用心灵去感悟,用情感去体验

1.《昆虫记》中哪些情节让你读后笑出了声?哪些情节又让你心头一震、惊讶无比?(小组交流)

2.读完《昆虫记》后,你对昆虫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如此不起眼的生命,却有和我们人类世界一样的人情冷暖、善恶美丑。对这些片段的回顾,可以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之美的赞叹,而这也正是法布尔想要传递给读者的。

(六)跨越时空,与法布尔对话

法布尔具备如此高明的表达才能,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面对这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写下来吧!

(七)深化阅读,走向文化

师:(播放昆虫鸣叫音乐)伴随着自然界最美妙的交响乐,我们的交流会就要结束了,但是阅读之旅还在继续……

(八)作业

继续完善《昆虫记》读书报告单。

板书:

[总评]

篇2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比喻句写出了荷花生机勃勃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热爱。)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是“我”的想象,想象自己化身成荷花,点出“我”看荷花看得入迷)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我”化身成荷花在风中舞蹈,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荷花》)

小编的话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看了这篇描写荷花的文章,你是不是也想写一写身边的植物呢?动笔之前,先来看一看两位小作者习作中的精彩片段吧!

猪笼草的叶子又宽又大,叶端挂着一个个笼状形管子,开口向上,可以捕食昆虫。它的捕虫袋竟长达8厘米多。(“叶子又宽又大”“笼状形管子”写出了猪笼草的样子。“长达8厘米多”写出了捕虫袋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这时,一只飞蛾飞了过来,落在盖子上,一会儿的工夫便滑入了捕虫袋里。我好奇地揭开盖子一看,只见飞蛾已被那黏乎乎的汁液粘住,动弹不得。(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告诉我们猪笼草是如何捕虫的)飞蛾等昆虫滑入

后,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化为汁液,猪笼草就是靠吸取它们的汁液营养而茁壮成长的。(原来如此,看来这猪笼草也算得上是肉食植物了。)(《我喜欢猪笼草》)

【广东省佛冈县石角镇三八中心小学 三(1)班 谢 新 指导老师:谢永祥】

还没走到展厅,就看见门上方写着金光闪闪的“秋菊展”三个大字,一股股的香气便随之扑鼻而来。(未见其花,先闻其味,突出了香气逼人的特点。)

走进展厅一看,这里简直就是花的海洋,让我都不知道往哪儿看好了。(“花的海洋”写出了花多的特点)我走到一朵洁白的花前仔细地闻了闻,真香,一看花盆上的标签才知道它叫“香白梨”。(“洁白”写出香白梨的颜色,又从嗅觉上写了香白梨“香”的特点)我又看了另一种花,这花的正面像火一样红,背面呈金黄色,怪不得叫“帅旗”呢!(通过观察,重点描写了帅旗正面和背面的颜色,给人印象深刻。)

篇3

【名家佳段】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节选自法布尔《绿色蝈蝈》)

先看看“质疑”需要什么?

质疑需要追求……

质疑需要正义……

质疑需要勇气和胆量……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示,质疑需要什么,则是:需要科学精神。求是、正义、勇气等,不过是科学精神与品质的外在表现。

在“质疑”中,要注意什么呢?

疑问是质疑的基础,或者说质疑发端于疑问……

“疑”不要仅停留在自己心中,有疑则问……

质疑不是怀疑一切,不要为质疑而质疑……

(节选自李培根《你“质疑”过吗?》)

家,是什么?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滚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上,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嘀嗒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节选自龙应台《家》)

【技法借鉴】

1.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设问经常用在一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在结构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衔接过渡比较自然。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片段中,前面说在喂养蝈蝈时遇到了麻烦,给它们吃莴苣叶它们不喜欢。接下来作者推断它们可能想吃鲜肉,但又不知道到底想吃什么鲜肉,于是用“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这一设问句引出下面的一个段落。然后在下一个段落中,作者写自己偶然的一次经历,描述了发现蝈蝈吃蝉的情景,于是很自然地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2.突出情感,引起思考。在说明文中,经常以设问的形式引出要说明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用一设问句,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并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深思。如龙应台的《家》片段,第一个设问“家,是什么?”引出下面对“家”的具体描写,渲染了温馨的气氛,表达了对“家”的留恋之情。接下来笔锋一转,用“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这一设问句,引出对“家”的结局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在热闹之后归于平寂”的失落伤感之情。

3.设问说理,深入论证。在说理文章中,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运用设问说理,可以使论证更加深入,说理更加透彻。有时,为了论证的需要,作者会连续使用一问一答式,这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如李培根的《你“质疑”过吗?》片段,是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在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节选,文章紧扣听众特点,针对“在中小学时期,学生确实缺少质疑的训练”这一现实,在学生的大学入学典礼上发出了“要有质疑精神”的号召,作者连用两个设问“质疑需要什么”“在质疑中,要注意什么”,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质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来仿写】

1.西瓜很甜,山楂很酸,黄连很苦,辣椒则能让你眼泪直流,唏嘘不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由植物所含的化学物质决定的。那些有甜味的植物,比如甘蔗、苹果等,是因为它含有不少蔗糖。如果把它们的汁液榨出来,经过煮沸,使水分蒸发掉后,就得到了很甜很甜的糖。

2.披发行吟于汩罗江畔,你已瘦削不堪。蹒跚前行,面容憔悴的你正在沉思着什么。兰草吗?那是你的最爱,它高洁的品行,还有它的超然都是你的写照。可是在污浊阴暗的环境中谁又能嗅得到这真实的芬芳,谁又会理解那滴血的《天问》?诗篇吗?那是你忧国忧民的见证,那是你近乎嘶哑的呼喊。载着你的忧怨,用力地呼喊。但是在那个喧嚣嘈杂的时代,你的声音很快被淹没。

【你来练笔】

1.下面这句话是一般性的叙述,语言比较平淡。请你运用设问形式加以改写,使其更有吸引力。

万物萌生的春天,你可能喜欢妩媚多姿的花朵,也可能喜欢活泼可爱的燕子,而我则更喜欢纤细小巧的青草。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语句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设问句,使上下文衔接连贯。

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________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

(参考答案见下期二、三版中缝)

【片段升格】

身体对大脑也有掌控作用,身体一直掌控着大脑的功能,比如情绪、性格、逻辑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和意志力。实际上,很多琐碎的事情,包括大脑的各种行为,都从身体里取用能量。

文段说明了身体对大脑的掌控作用,但说明有些平淡,语言缺少启发性和吸引力。

篇4

关于《昆虫记》的读后感都有哪些?《昆虫记》是一本讲述昆虫的书,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昆虫记》学生读后感作文六篇,欢迎大家查阅!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1我假期里读了《昆虫记》,这本书很好看。

世界上第一本《昆虫记》出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那是一本集自然科学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昆虫百科全书。当时的《昆虫记》全书共十卷,长达二三百万字。在《昆虫记》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性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这本书一出版就立即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着,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冠以“昆虫的史诗”之美称,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等桂冠,并因此书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我最欣赏的故事是《萤火虫》,这个故事是描述萤火虫的特征与生活习惯,写的细致深动,还多处应用了比喻,拟人等等手法。

《昆虫记》是由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平凡子名——昆虫,共同谱写的。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起关于昆虫的书,最著名的非法布尔的《昆虫记》莫属了。

这本书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各种各样的昆虫的习性,制作巢穴的方法,产卵的时间、地点以及捕食的过程等等。在这众多介绍昆虫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孔雀蝶家族》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法布尔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一只大孔雀蝶,引来了一大群孔雀蝶的故事。法布尔见了这一大群“外来者”,显得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说“快!咱们去看看那稀罕玩意儿!”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的喜爱、痴迷。

为此,法布尔还专门对大孔雀蝶进行了实验—减掉他们的触角,看看他们能否返回这里。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两次实验都没有成功。作者笔下的大孔雀蝶装备精良,穿越重重障碍,勇往直前,目标准确。作者将大孔雀蝶在黑暗中飞舞的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仿佛我的眼前就有一只只大孔雀蝶在翩翩起舞!

大孔雀蝶到底是靠什么样的信息器官来感知环境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大孔雀蝶展开了一系列实验,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作者却意外地发现小孔雀蝶却是可以昼间活动的,它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婚礼。这与大孔雀蝶是截然相反的。至于大孔雀碟为什么在夜间活动还需后人进一步研究。

法布尔的《昆虫记》,使我走近了昆虫,走进了大自然。要知道,以前我连一只瓢虫都害怕,现在我竟然觉得它很可爱!我喜欢这本书,它让我改变了对昆虫的看法,让我走进了昆虫世界的大门。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3灯下,桌上躺着一本《昆虫记》,伴随着祥和的静夜,我闯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各自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个深入昆虫生活的一部文学巨著。它不仅带有作者法布尔对自然,对昆虫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昆虫被法布尔披上了人的色彩,犹如每一只昆虫都具备人一样的情感。如:螳螂捕蝗虫,“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被誉为“昆虫学的荷马”的法布尔用一生的精力以及时间来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并最终创作出称为奇迹的《昆虫记》。他的这种对大自然执着探索,观察的精神不值得后人传承吗?所以我们要对生活仔细观察,既然,法布尔在大自然中读出昆虫的情感,而我们也应该对生活中的人和物感受到爱,这便是法布尔教会我们的其中之一的道理,做一个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好奇的人。

虽然,我们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也已经逝去,但每一卷《昆虫记》却都记录着一个奇妙而不可思议的昆虫世界,也留下他的一缕灵魂,一种生活的情趣。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足迹一起去探索那神秘、奇妙的昆虫世界,从而获得人生的乐趣,享受法布尔的人生价值。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4最近,我看了一部文学作品《昆虫记》。它让我感触很深。

《昆虫记》写的是: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惯、如何筑巢、如何捕猎、如何哺育后代。有的昆虫会在产卵前筑巢,并把卵产在食物上,给幼虫成长做准备。像这样的昆虫有蜣螂、舍腰蜂等。还有捕蝇蜂会每天给幼虫捕食新鲜的食物。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蜂螨。蜂螨发育完成之后,就只有两三天的寿命。然而,它并没有休息玩乐,而是把短暂的生命投入到去蜂巢里产卵。当它产完卵,刚走出蜂巢,它的生命便到期了。它这种为子女奉献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它从出生到去世,一刻也没有休息过,牺牲自己仅有的两三天寿命来繁衍后代。它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子女们快点来到这个世界,快快乐乐地生活。它没喊过苦,也没喊过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给子女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蜂螨那种伟大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像蜂螨一样为我付出了很多。虽然妈妈在家里没上班,但她要做的事情比我和爸爸要做的都多。买菜、洗衣服、做饭、洗碗,这些事情看起来十分容易、简单,做起来却是十分繁琐和花时间。虽然做起来重复繁琐,但我每天回家总能看见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无一例外。妈妈不仅要做许多家务事,还要辅导我做作业。每天,妈妈都要帮我检查作业。有时我作业比较多写到很晚,她也会等我写完,帮我检查。如果我写错了,她会让我自己重新检查,等我改正后再签名。有一些写得不好的字,她也会要我擦了重写。从一年级到现在,每天她都是这样忙碌、操劳。

想到这些,我开始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关爱我们的人。无论是昆虫,还是人类都是这样子。但我们人类的母爱付出得更长久,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好好孝敬他们,陪他们慢慢变老。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5相信《昆虫记》这本书大家都不陌生吧,顾名思义,它是一本描绘昆虫王国的书籍。

今天,我读了它的前九篇,分别讲了论祖传、神秘的池塘、爱好昆虫的孩子等,这些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昆虫王国的奇妙。

在法布尔的笔下,螳螂外表美丽却心肠毒辣;蝗虫凶狠贪吃却益处多于害处;蟋蟀拥有精美的住宅和出色的歌喉;蝉勤劳又爱唱歌;萤火虫屁股上的小灯笼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但也是猎食高手;蜣螂既神圣又平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昆虫的神奇。

我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发笑。我像一只萤火虫一样,在它们中间寻找属于我的快乐。

《昆虫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它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6可爱的瓢虫、外表美丽内心凶残的螳螂、大自然的清洁工蜣螂……这些小昆虫们在法布尔的笔下变得更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传世经典,不仅是一部科学百科,还是文学著作。

《昆虫记》的语言十分质朴,但是却生动形象表现了昆虫的可爱。该作品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体现了昆虫们鲜明的特点。

昆虫们的生活跟我们人类一样,丰富多彩,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杀手锏;有的可爱,有的可怕;有害虫,也有益虫……

昆虫们虽然毫不起眼,但是我们也需要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生物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即使不起眼,也需要保护。

篇5

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suō yī zhān mào jì mò pēi tāi huò huàn

( ) ( ) ( ) ( ) ( )

xiū kuì tiān fù jǔ jué qū zhú zhuāng xiè

( ) ( ) ( ) ( ) ( )

二、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

1. 最喜小儿亡 (wú wáng) 赖,溪头卧剥 (bō bāo) 莲蓬。

2.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 (jīn jìn) 地笑出了声音。

三、写出近、反义词。 (8分)

近义词: 惩罚 ( ) 迷恋 ( ) 轻盈 ( ) 天赋 ( )

反义词: 独立 ( ) 澄澈 ( ) 淘气 ( ) 湿软 ( )

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6分)

1. 茅檐低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3. 看到有些同学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我会用古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他;看到有些同学不懂得积累知识,我还能写出一句类似这样的励志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2分)

1.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文明的语言能够沟通人们的心灵。文明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在原句上修改)

六、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8分)

1. 我想大概肯定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 )

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因果关系,前句讲原因,后句讲结果。 ( )

3.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怀念。 ( )

4. “他摘下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 )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分)

七、课内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 片段。 (16分)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 (jué jiáo) 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 (安静 平静) 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胡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jué jiáo);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阵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 (xì jì) 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 (稚嫩 幼稚) 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 (dǎo dào) 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 ( ) 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 ( )下来,( )在肚皮底下。我真想 ( ) 把剪刀替它们 ( )一( ),因为太不整齐。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 ) 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 画去文章中不正确的读音或词。 (3分)

2. 在文中的 ( ) 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掉 拿 剪 垂 脱 搭) (3分)

3. 用“”画出描写骆驼咀嚼时的样子的句子。 (2分)

用“________”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2分)

4. 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八、 习作。 (30分)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都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把童年生活中这些难以忘怀的事写出来,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题目:难忘的童年

篇6

一、现在的学生怎么读名著

或许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但这又是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是应该阅读名著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淮(实验稿)》(2001年版)中多处提出了“阅读”的“课程目标”或“教学建议”,笔者选摘部分内容如下: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了“名著”考查的要求。如,《泰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大纲》对“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是:“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中推荐阅读的6部作品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有未阅读原著,落实教材中关于‘名著阅读’的有关要求。”又如,《2012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关于名著的“考试内容与要求”是:“了解课文与推荐名著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欣赏名著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阐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中的“名著”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设计了“名著阅读与推荐”这一版块,每册安排了一部名著,涵盖古今中外,具体为: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约20万字;七年级下册《西游记》,约72万字;八年级上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36万字;八年级下册《水浒传》,约93万字;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约22万字;九年级下册《朝花夕拾》,约7万字。此外,教材穿插了部分名著的片段,如《冰心诗三首》《伟人细胞》《端午日》《童年的朋友》《松树金龟子》等。教学中如果能以名著片段教学激发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算起来,初中三年学生的名著阅读总量应该能超额完成“260万字”的阅读目标。

笔者对今年教的七年级学生做过一份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在这份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

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并乐意与同学分享;读名著时有时感到高兴、兴奋,有时感到伤心、痛苦;能注意积累一些词语、句段,并愿意写下读后感。其中已经阅读过苏教版规定的初中6部名著的同学占30%左右,10%左右的同学阅读过了《三国演义》《史记》《繁星》《昆虫记》《骆驼祥子》《名人传》《简・爱》等中外名著,甚至有学生读过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著作。

大多数同学阅读名著时,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不会主动提出疑问;一般没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不注意文章叙述的前后关系,不会主动想象名著所描绘的情景。能抓住关键性句子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同学只是少数。

在“如果要上名著阅读课,你最喜欢怎样上”这一问题的选项中,没人选择“A.跟平时阅读课一样”,选择“B.看名著电影或电视片段”和“D.表演课本剧”的占绝大多数。

在回答“你怎样应对名著阅读考查”时,87%的同学选择了“C.既认真读原著,也看讲义材料”。5%的同学选择了“A.认真读原著”,8%的同学选择了“B.看讲义材料”。

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是因为考试,有10%左右的同学课外名著阅读近乎为零。由此可见,中考或高考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显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开设名著阅读教学的初衷相距甚远!

名著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其深邃的思想底蕴和精妙的艺术特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无疑是巨大的。名著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精辟地表达了文学名著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广泛地阅读名著,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然而,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似乎离“理想”还很遥远。

二、现在的教师怎么教名著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应试教育环境下催生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许多教师漠视或淡化名著阅读的自身特点,对教材中的名著阅读部分只作草率处理,影响了名著阅读的教育作用。

据笔者初步调查,当前教师处理“名著阅读”不正确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对名著知识的简单整理。为了追求好分数,不少教师将教材中的名著细化为作者常识、故事梗概、写作特色、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等若干知识点,编印成复习资料,印发给学生熟记。这样做的结果是,原本鲜活生动的名著阅读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材料记忆。每天沉缅于题海中的学生乐得轻松,坐等现成的“知识乳汁”,当然,名著的文学意蕴与美学价值也就感悟不到了。

二是对名著文本的解读“失度”。不少经典的文学名著,不但思想情感复杂深邃,而且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印记。当今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与体验,自主阅读肯定会有一定难度,教师的名著阅读指导就必不可少。而不少教师对这类名著的解读,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深刻,要么大而无当,要么失之偏颇。“失度”的解读造成了名著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名著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做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文字自然也应当是名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上,语文教师尤其要用好这个“例子”,借助名著的精彩片段,授之以渔,使学生自觉地“真读”名著,进而“品读”名著,直至“爱读”名著。

1.开展名著活动,激发学生“真读”

不可否认,多数学生对文字不感兴趣,对语文活动兴致盎然。如果语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活泼有趣的名著实践活动,势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自主阅读名著,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真读”。

笔者曾经组织了一次“名著大冲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之前,布置全体同学认真阅读名著,积极准备。活动过程由“名著人物我猜猜”“名著知识我说说”“名著故事我讲讲”三部分组成,以小组积分的方式,积分最高的小组获得优胜。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活动后,还进行了“名著手抄报”展览。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情谊,更掀起了同学们“真读”名著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选择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品读”

在“名著阅读欣赏课”上,教师选择名著片段的精彩部分,品词析句,教会学生欣赏名著的方法,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品读”。

例如,在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基本故事情节后,重点指导学生赏析其中的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文学名著的魅力。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段文字中,一个“扑”字,巧妙运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画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声响。“鼻子歪在半边”,描绘出了郑屠被打后的丑态,“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味觉的角度来写,形象地刻画出郑屠被打后的痛苦感受。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段文字中,“眼缝裂,乌珠迸出”,形象地描绘出郑屠被打后的惨状,“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郑屠被打之后的情形,形象逼真。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逼真地描写出了郑屠被打之后的感觉。

三个比喻句从不同的角度,逼真地描绘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酣畅淋漓,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文学名著的魅力尽情展露。学生在学会欣赏文字的基础上,自然会主动“走进”名著,阅读名著,汲取名著的精华。

3.对比原著与影视,引发学生“爱读”

名著与电影、电视剧,哪一个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毫无疑问,学生对原著缺乏耐心与鉴赏力,对电影、电视剧更感兴趣。这时,如果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可以实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爱读”。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看过原著与电视剧后,找出了诸多不同之处。

比如,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电视剧中就省去了。

又如,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你认为这样的改编好不好?”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改编后的情节,更具有观赏性,更突出鲁提辖的武艺高强。

篇7

一、准备阶段

老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既然决定开启我们的春天之旅,那就开个好头吧!为此,在陆主任的带领下,一年级全体老师多次聚集,讨论“春天来了”实施方案,我们不是讨论:语文教什么,数学教什么,音乐教什么,体育教什么,不是如此断裂的分工,而是讨论大家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可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比如,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需要音乐课、美术课上完成哪些前期准备工作。集众人智慧,几次完善修改,最终手捧新鲜出炉的课程方案,我们忐忑并兴奋地带着孩子一起踏上了“寻找春天”的旅程。

二、实施阶段

我们先是学习了课本上第一单元关于春天的课文,每天常规积累了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古诗。走出课本,我们带着孩子在校园中寻找春天的踪迹,从观察春天的树儿,盛开的花朵,到“拜访春天的虫儿”,再到“发现校园最美的角落”,孩子们发现了发芽的茶花树,愈发葱绿的竹叶,一只只调皮的小昆虫……我们还鼓励家长和孩子把寻找春天的步伐带出校园,他们利用周末假日,外出郊游、踏青,记录自己所见。在一位孩子的写话中,他写道:我看见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我问妈妈那是稻子吗?妈妈说那是麦苗。原来,春天田野里长的是麦苗,夏天,田野里的才是稻子。读完他的写话,我真切地感受到,真的要让孩子多走进大自然,去切身体验许许多多神奇的自然现象,爱上大自然,而不要成为每天在教室读书的机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要数春天情景剧表演了,在前期“拜访春天的虫儿”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孩子来告诉我他的发现,“金老师,我看见草地上有一队蚂蚁在搬树上掉下来的野果子!……”“金老师,我们走廊上爬来一条蚯蚓,它还活着,我看见一动一动的!”他边说还边用手指模仿蚯蚓蠕动。他们给了我灵感,我就想着这么喜欢小动物,就给你们排两个情景剧演演吧,当然,编写剧本这个任务由我帮他们完成,当我在班上征集小演员时,我没有刻意选择把重要的角色给特别会表演的同学,重在参与度,你喜欢什么动物你就上,哪怕没有台词,出来“打个酱油”他们也高兴。

拿到剧本,他们很激动,每到中午,就是他们最期待的排练时间。第一次接触情景剧的他们,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出场,不知道该怎么演,演的时候该说些什么,甚至在表演的时候会手足无措。我告诉他们,既然参演了,我们就得认真对待,首先,得回去熟悉小剧本,识字量不多的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迫使自己多识字,读懂故事,还得背下自己的台词,有时候他们背不出我设计的优美拗口的词语,会即兴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代替,对于这一点,我给予了肯定,确实,孩子有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会自己选择适合的儿童语言。随着情景剧排练越来越熟练,又似乎觉得每个人呆呆地站在舞台中央很是尴尬,于是他们根据每个动物的特点,加入了动作,比如,扮演小金蛇的同学,她会灵活地舞动自己的身体;扮演老虎的小男生,他会故意挺起胸膛,提高声音,以示自己是森林之王……他们还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了各自的动物头饰,排练前他们会提前戴好亲手制作的头饰,等待我发号“开始排练”的口令。在这些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仿佛就是一只只冬眠醒来后的小动物,活泼可爱,富有生机。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68

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的课文,从教材的调整、拓展、分层练习等三方面,与读者一起交流,并愿意接受读者的批评指正。

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原则的认识

充分重视单元整体阅读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课文只是其中的典型例文,既尊重教材编排的原则(主题和课时数的安排),又不局限于这一原则(重点归类、写法归类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语文知识结构的安排,重在帮助师生构建整体性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渗透连贯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中,有效地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肢解单元的教学法、过于注重考题训练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应试做法。

二、尝试(一):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该单元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中,第三篇要求自读(1课时完成),其他为精读(2~3课时完成),全部是散文(分别为游记散文、咏物抒怀散文、文艺性散文、游记散文)。

根据单元参考教学目标和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笔者将教学顺序和重点调整如下:

第1~3课时《鼎湖山听泉》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2、3、4、8段的朗读,学习移步换景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4课时《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6、15、16、17段的朗读,进一步学习变换角度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5~6课时《画山绣水》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1~5段的朗读,学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写法。

第7~8课时(补充课外学习――写景方法相似的美文。)

1. 《林中小溪》(半课时)课内文章,尝试让学生部分讲、评。

教法:教师交代背景后,主要让学生说、评,重点学习: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悟什么理?

2. (利用学生手中《读本》课外文章)《海边荒石》(1课时),尝试让学生用课内学的方法说、评。

学法:先预习后课堂自读为主,学习重点:线索?景物特点?感情变化?感悟的哲理?质疑?

3. (拓展学习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半课时),与《海边荒石》比较阅读。

课堂自读,学习重点:文中你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尝试(二):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拓展文章板书设计

海边荒石 (高立群)

(一)形散――两线贯穿

叙事线索:(明线)

§1、2 看海石 ―§3、4挑、拣海石 ―§5、6看海石 ―§7反思丑石―§8回放海石

(结果:美、宝藏)(结果:犯傻)(结果:丑、死亡)( 结果:弥补错误)

感情线索:(暗线)

§1被震慑―§3被诱惑、想占有―§5大吃一惊 ―§7自责―§8、9对海水的尊重和敬重

§4沉醉 §6迷惑、不敢相信

(二)神不散――突出一个哲理

(三)重点写法――

1. 即景生情(被美石震撼――丑石自责),借物喻理(丑石――联想法布尔“荒石”――感悟哲理:每一种事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方式,人们对美的事物,只能尊重和欣赏,不能占为己有。)

2. 巧用对比,触动心弦,引发思考:

(1)石头出水前后的状态;

(2)法布尔与其他昆虫学家对自然研究的态度;

(3)法布尔与我对石头的态度。

四、尝试(三):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分层作业设计

第一课(第一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基础知识】(共7分)

B)1. 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风筝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2分)例:

(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

(参考答案:风筝:因为有线的约束,飞的高度总超不过线的长度。 镜子:当面把人放在心里,过后却把一切忘记。 路:越是泥泞,越能留下深深的足印。 粉笔:每写出一字,都要留下一片洁白 路标: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鼎湖山听泉》相关语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8分)

(语段略)

B)3.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3分)

B)4.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自己写一句话。(2分)

B)5.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2分)

B)6. 用波浪线画出总起全段的句子,多画少画都不给分。(2分)

B)7. 入夜时分,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请说说此处“滋味”的涵义?(2分)

C)8.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中交响乐“奇妙”在何处?(2分)

B)9. 判断(用“√”或“×”表示):(3分)

(1)文中多次运用衬托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

(2)在听泉和看泉上,文章以“听”为主。( )

(3)在听泉和颂泉上,文章也以“听”为主。( )

A)10.“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描写,请默写出来。(2分)

第一课(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课外阅读】阅读鲁彦的《故乡的杨梅》,完成文后题目。(15分)(文章略)

B)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杨梅的特点的?(3分)

B)2.文章第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出你的理由。(2分)

B)3.文章第4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4分)

B)4.“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B)5.文章最后一句仅八个字,却用了三个叹词,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C)二、【看看写写】阅读课文第8段,也写一段咏物抒怀的片段,要求模仿触景生情、由景悟理(借物喻人)的写法――即要有景、情、理的融合。不少于100字。(5分)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坡,飞瀑落下深潭(景、情)……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情、理)……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情)……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情、理)

参考(学生宋纯逸习作):瑟瑟的秋风吹过我的脸颊,带着片片落叶飞到我的身边,那么的轻盈、飘逸,就像一只只偏偏飞舞的蝴蝶。但它毕竟不是蝴蝶,没有绚目的衣裳。身上有的,只是秋带来的枯黄。阳光带着清晨特有的凉爽照耀在落叶上。那枯黄的落叶却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射出万道金光。(景、情)

枯叶哪里来的活力?它们不是只能消逝于泥土中吗?抬头仰望,我笑了。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我想:那果实不就是落叶生命的凝聚吗?前代的奉献,让今日的果树硕果累累,那硕果其实就是落叶的灵魂,是秋的思想。秋带来的不仅是萧条,更有重生的喜悦。它承载了春夏的生机,又为冬的涅作铺垫,落叶不正是继承了秋的精神吗?从容地面对生死,把生机埋入土地,为来年的成长奉献养料。(情、理)

秋天哟,没有春天的生机,夏的活力,冬的纯洁,但只有你,才能用萧条埋下生机,让将来的世界迸发活力。清晨的秋霜渐渐化了,我仍在窗前,看着落叶一片片落下,这落叶里,是我人生的起步――因为她告诉我,生命的精彩,不仅在欣欣向荣的成长中,也在孕育这欣欣向荣的落叶中。(情、进一步感悟理)

点评:

写景切入点――秋风、落叶;

入理切入点一:阳光下落叶枯黄,折射出万道金光――从容面对生死,为冬的涅铺垫;

入理切入点二:落叶归根――奉献养料,埋下生机,是我人生的起步;

篇9

[策略一]以关键词语为结合点

关键词语我认为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指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或体现教学目的)的字词;一类是指在理解上有困难,解决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词语;一类是指可以通过这个词语让学生联想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便于学生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

例如,在教二年级《“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我抓住关键词“近在咫尺”,通过在课文语境中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鱼儿们无可奈何的心情。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条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试着写上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多学生都写道:“多么希望有个人能帮助我回到大海中啊!”经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后文中说到的小男孩的举动也更加理解了,他们仿佛也是这个小男孩,希望鱼儿们快快游回家,这才会“不停地……弯下腰……用力……”,对于中心句“这条小鱼在乎!”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二年级《芭蕉花》一文中有一个词语“照实”,课文讲的是作者和二哥出于孝心,给犯了头晕病的妈妈偷摘芭蕉花的故事,被妈妈发现后,“我便照实说了”。如果能讲清楚“照实”的内容,学生对课文中“我”和二哥怎么摘花的过程便读懂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是你,此时你要怎么对妈妈说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摘花过程进行了梳理,也更形象理解了动词“翻、托、摘、捧”,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孝顺。

教三年级《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我紧抓“形影不离”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刚开始学课文,我就问学生:“你们童年的朋友是谁?你和他(它)是怎么相处的?”很多学生的回答里,都包含了“形影不x”这个词的意思。在学习了第3自然段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和小熊又是怎么相处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平时和谁也是形影不离的。这样一来“形影不离”这个词就具体化了,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交织在一起,词语做到了活学活用。文中“吃饭时……睡觉时……”等具体例子也成了模板,教会学生如何写。

[策略二]以规范句式为结合点

句式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不为少见,许多老师也都能抓住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让学生模仿着说说看。我仔细翻阅了最近教的二、三年级的三册语文教材,发现二年级上半学期出现了多次“有的……有的……”的句式,这些看似相同的句式在同一册教材中反复出现,在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有的……有的……”不仅可以描述人的行为动作,还可以描写景物,可以讲述用途等等,内容不局限。其实,教材选文中有许多关联词都是反复出现,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一次次教学生,如何用上这些词语来提高写作的逻辑性,让文字更为连贯、有序。

基本句式除了以上所说的关联词,其实还有许多连接词和一些优美的可模仿的语句、段落。例如《小毛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各种昆虫轻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这样带有省略号的句式也特别有代表性,学生仿写道:“公园里的花朵五颜六色,红的艳丽,黄的耀眼,绿的清新,紫的特别……到处春意盎然。”

[策略三]以文章内容为结合点

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老师多关注文本内容,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低年级的阅读课上就要用心做好铺垫。

教二年级《新型电影》一文时,我说:“假如现在你们就是这种新型电影了,请你们为自己做个广告吧,看看谁最会夸自己,说清楚自己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采用“自述”这样新颖的方式,让同学们有兴趣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年级《动物的休眠》一文,是通过四个方面把蝙蝠和海参如何休眠写清楚的。初读课文,学生不知道像这样的说明文是通过不同的方面来介绍的。在学习完课文后,结合板书,同学们就能很轻松地说出:“____________ ,这就是蝙蝠的休眠。”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把蝙蝠休眠的四个方面说清楚才算表达完整。课后,我又让他们写一写其他休眠的动物,大部分同学也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写的,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策略四]以情节延伸为结合点

通过一些片段的续写,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能迁移转化,情感得以表达和释放,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雾》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每一自然段内容相似,是让学生续写的好材料。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会用到“于是、同时、连同、甚至”等词语,有的学生说雾把学校藏起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大笑,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生活实际,又生动形象。

再如,《黄山奇石》一课,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对“天狗望月”等奇石则很简单地一笔带过。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根据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的写法,试着自己也来当个小作家,写一段话介绍“天狗望月”。学生能从外形着手,用上“似乎、仿佛、好像”等词语,把句子写生动。

篇10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所谓阅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读书,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提法,即把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这正说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内阅读由于教学的内容所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外阅读就不同了,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作为中小学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在阅读方法上从“一目十行”到精细阅读。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经典名著的故事,使之感受其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对这些书籍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逐渐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给同学们讲了《三国演义》中许多侧重表现曹操阴险狡诈、深谋远虑的精彩的情节:张松献地图、许攸问粮、许田打围、孟德献刀……,让同学们不仅真正理解了曹操“奸雄”的特点,而且还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不再局限于电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而是萌生了拜读这些作家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来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一时在班中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大家竞相买名著,读名著,不亦乐乎。

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一要根据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辅导学生订阅读计划。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读《繁星 春水》两到三篇,老师定期检查。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观。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像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如讲授完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就及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并检查。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经常翻阅,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归类――名言类、哲理类、历史故事类等。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做的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举办学习小讲座、课前小故事、组织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下读好书、好读书。其次,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循循善诱,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狼》这几课时,我就伺机诱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诸如此类,结合教材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对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再次,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往往也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引导。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的内蕴,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主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中小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动力场。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好读书,读过好多书。师生掀起读书热,学生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奇妙。“老师你肚里那么多知识还读书呀?”“老师,书中就有值得你开心的吗?”……我常唱着:“学无止境,多少好戏在里头,多少好戏在里头。”有时,我也会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其他老师的给同学看,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有时来一段精彩的片段。渐渐地学生也会走进书的海洋,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操场边,凉亭下,教室里都是学生们看书的身影。在班里掀起一股爱读书、读好书的浪潮。

5、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养成解读文本的习惯。①完成前期准备,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如我要求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②阅读时不仅要思考其中的道理,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文本中提及的相关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自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③对于文中的关键字句,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要圈点划记,以便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④提高阅读速度。因为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需要阅读的文本的量大大增加,学生如果缺乏快速阅读的能力,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可塑之材,难以适应当今的时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有一定阅读量。平时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学生能看懂并理解一定量、一定篇幅的文章。可以利用自读课本来训练阅读速度。少讲,多设题,巧设题,引导掌握重点,完成阅读重要信息的截取,过渡到能力的提高。⑤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学会做批注,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写上感悟,或单独成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我在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读书会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推荐好书;可以就作家、作品品头论足;可以抒发个人感受;可以就书中人物、观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钻进学校图书室,广泛接触各类书籍,变“苦读”为“乐读”,进入一种较为自觉的较高层次的美妙阅读状态.

总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视野宽广,而且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更是塑造了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阅读对于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水分、空气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阅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笑梅:《也谈阅读》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