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字经儿歌范文

时间:2023-03-24 17: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三字经儿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三字经儿歌

篇1

一、三字歌能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案例:美术课上,我在每组桌子上各放了一瓶用透明玻璃瓶装的小蝌蚪。我对小朋友们说:“我们今天是第三次跟小蝌蚪见面,仔细看看小蝌蚪变化了没有?”张瑞琪盯着瓶子看了几眼,兴奋地嚷了起来,“变了变了,多了两条腿。”其他小朋友也发现了这个秘密,“看,快看,腿在这儿。”孩子们的脑袋凑在一起仔细观察着。待幼儿看过之后,我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提炼:“小蝌蚪,黑乎乎,大脑袋,细尾巴,长后腿,长前腿。”在接下来画蝌蚪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画出了不同生长期的小蝌蚪,形态不一,非常逼真。

阶段性观察让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已经有了真切而深刻地认识。教师运用浅显易懂、便于记忆的三字歌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进行总结,既能促进幼儿知识的扩充,又便于幼儿进行创作。

二、三字歌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案例:小6班活动课上,卢老师正在带领幼儿玩新编的三字经游戏:“小白兔,白又白,长耳朵,红眼睛,蹦蹦跳,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扭一扭,转个圈。找呀找,找朋友,抱一抱,碰一碰。”孩子们高兴得很,跟着老师念儿歌,做游戏,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而操场的另一端,中班幼儿正玩得起劲:呼啦圈,圆又圆,小朋友,站一排,呼啦圈,套身上,变火车,呜呜呜,开火车,真开心!” 在十字路口儿歌被换成了“小汽车,嘀嘀嘀,方向盘,圆又圆,小朋友,手握稳,十字路,看仔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等一等,守规则,才安全。”的三字歌。

三字歌承载着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幼儿能在玩的时候根据儿歌的提示不断调整自己不恰当的玩法,不断提高玩游戏水平和技能。

三、三字歌能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案例:下午两点,在小6班午睡房,部分孩子站在床上手拎裤子等待老师前去帮忙,三个老师忙得不得了,累得直不起腰来,孩子们呢,则是一副坦然受之的样子。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三个老师经过一番思考,创编出一首三字经儿歌。第二天穿衣服时,我走过去对他们说:“我来念儿歌,你们跟儿歌练习,老师等着为你们鼓掌。”我双手合起做好准备鼓掌的样子念起了新编的三字经:“小裤子,放放平,小脚丫,钻山洞,伸伸腿,伸伸腿,小宝贝,站起来,扭一扭,提一提,小裤子,穿好了。”当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费力地穿好裤子时,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大大的拥抱。连续几次相同的练习,孩子们基本都能自己穿衣了。

受此事件的启发,小班年级组全体老师又集体续编出系列生活料理三字经儿歌。在连续唱了一个星期的“小肚子,挤胀胀,真难受,快快快,上厕所,嘘嘘嘘,嗯嗯嗯,解完了,真舒服”的歌唱声中,人人都养成了及时上厕所的习惯,很少有人尿裤子了。在“关关门,抱抱臂, 点点头,弯弯腰,小衣服,叠好了”的儿歌声中,大家学会了折衣服。

篇2

一、加强国学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国学,是一国所具有的学术,为了与西学有个区别,所以我国把“诸子百家”“五术”“六艺”等称之为国学。国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我国国民的爱国之情,反应了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但是目前我国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国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似有似无的层面,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国学教育,高度重视并促进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要从小抓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做必修课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方式将国学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要求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例如《三字经》的教学,《三字经》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启蒙教材,很多家长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教授他们学习《三字经》的内容,而且在我国已经缠绵延续了上千年。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材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小学学习阶段引入《三字经》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刚入学的孩子认识生字,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朗诵,不断理解与感悟,学会做人的道理。而且《三字经》文字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却饱含深意,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从我们的生活常识,做人之道到天文地理历史无一不覆盖。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必要了解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儿歌听,也可以时不时的给他们讲一些里面的小故事。

二、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民族整体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渠道还是挺多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随便的看几本书就可以领略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中加入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而且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开设国学经典课程,而且也要组织相应传统文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浓缩与结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积累。

例如在《弟子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诵《弟子规》课文,然后再跟学生解释其中的内容与含义,让学生感悟古典诗文中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绎《弟子规》来领悟其中的内涵,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批判性地去对待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三、精炼语言功底,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小学国学经典的内容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国学经典都学完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超过五千字,如果我们对这个数字不是很敏感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中文系教授的R字量也是五千字,这时你就会感到很惊人了吧。而且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精炼语言功底,修身养性。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国外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渗透,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国学作为我国的经典,是指导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一套准则,人学习最快的阶段是0到13岁,这个阶段天真无邪,什么也不想,对我们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

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词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而且也学到了对待生活与看待人生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词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篇3

【关键词】幼儿 文明交通 感知 体验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4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车辆的增多,人们面临的道路交通问题愈来愈多,更需要全体交通参与者实施文明礼让,在注重安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交通文明行为。我园以实践研究为出发点,在行动中摸索实践,探索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养成幼儿文明交通的行为习惯,完善幼儿文明交通教育方案,为幼儿文明交通教案提供范例。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增强教师和家长的文明交通意识,促使其文明出行,从而营造“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文明交通社会氛围。

一、针对幼儿认知特点,筛选并制定出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的目标

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如果缺乏相应的目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就变得更为随意,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大量的文明交通内容中,筛选出了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确立了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的目标。该目标具体包含交通标记的认识、文明交通行为(行走、乘车、驾驶)规范的了解等方面的内容,为教师针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指引了方向,规范了教育内容,使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落实到了可以操作的层面。

二、让幼儿初步感知文明交通知识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而应该结合幼儿的生活、学习让幼儿逐步获得知识,为此,我们首先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我们要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感知,根据培养目标,通过文明交通教育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对文明交通的好奇心,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文明交通知识。校园环境:文明交通宣传栏、十字路口情景模拟、楼道宣传画等;班级环境:各班创设了各种宣传画、文明交通特色学习区、家长园地文明交通专栏等。让幼儿对其有初步的印象或了解,为后期的文明交通教育做铺垫。

三、通过集中活动,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专题教育

仅仅让幼儿去感知交通标志及交通规则,并不能真正提升幼儿文明交通行为,为此,我们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基本的交通知识,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文明交通行为。

1.在集中活动中,通过创编的交通儿歌、“三字经”、改编经典歌曲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如:童谣:《交通安全拍手谣》;三字经:《交通三字歌》、《交通规则》、《文明儿歌》;儿歌《交通法规歌》、《行路儿歌》、《小手拉大手》《马路上的车》、《公交车上》、《过马路》、《安全带》、《安全第一我知道》、《小猫咪过马路》、《交通安全很重要》;改编流行歌曲:《幸福拍手歌》、《爸爸去哪儿》、《对面的宝宝看过来》等。

2.邀请交警来园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围绕“文明交通礼仪”主题,每学期邀请交警来园开展“文明交通联谊活动”,幼儿现场学习向左转、向右转、停止、直行等交通指挥手势,还集体表演了“三字经徒手操”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增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四、通过学习区活动体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文明交通的认识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认知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为基础,环境的创设虽然能够渗透文明交通知识,专题教育活动能够加深幼儿对文明交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但不足以让幼儿进行内化,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区角游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文明交通的规则并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内化。为此,教师利用美工区画一画交通标志图,利用益智区开展道路交通拼图,交通安全棋比拼等活动;利用图书区进一步了解文明交通的相关知识;利用区角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进行体验,加深幼儿角色扮演体验,对文明交通知识的了解;教师利用交通模拟区,在操场创设十字路口、人行道、交警指示台、信号灯、车道等情景,让幼儿进一步内化对交通知识的认知。

五、开展专题活动,促进幼儿文明交通行为的养成

1.趣味性游戏。各年龄班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谁对谁错”、“文明交通知识抢答赛”、“文明交通故事会”等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文明交通规则。

2.节日主题活动。利用元旦、六一及12.2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日等节日,开展“情境现文明”、“创新唱文明”、“秀图宣文明”等全园性的教育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

3.“文明交通亲子手抄报”评比活动。以“保护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幼儿和爸爸、妈妈将如何正确的在马路上行走、如何识别交通信号灯等内容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家长与孩子掌握文明交通安全常识,褒扬文明交通的好人好事以及批判违法违规的不文明行为等。

4.“文明标兵”和“文明宣传员”评比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附近街道,向周围的行人宣传交通规则,提醒成人注意交通安全。孩子们还准备了自己设计的宣传单发放给街边的行人,向他们讲解宣传单的内容,展示自我机会,同时也带动了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与文明同行。

篇4

歌诀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编成整齐的韵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记诵中学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识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歌诀辅助识字记形,辨义正音,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歌诀辅助识字四法如下:

一、用顺口溜化难为易课文中有的生字,多达19画以上,结构复杂,儿童不易掌握。教学这类生字,教师可编几句顺口溜,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把握书写笔画顺序,化难为易。如《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中的“攀”字,有19画,是结构复杂的形声字,教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演示“攀”的运用,让儿童理解字义。再编顺口溜为书写牵线搭桥:“山上小树林,林中长叉藤,大哥伸出手,抓住往上登。”儿童理解歌诀后,边念边写,就能轻轻松松学会“攀”字的形义和写法。

二、用字谜训练儿童思维猜字谜,是一种传统识字法。小时候,父亲教我“破谜儿”识的字,40年后,记忆忧新。“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月亮对太阳”(庙的繁体)。在猜字谜的活动中,儿童必须按谜面提供信息,对字的形体结构,笔画笔顺,字音字义的特点进行分析思考,必须用联想的思维方式将谜面信息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谜面和谜底的内在关系,作出答案。如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师采用分步识字法教生字,先初读课文,要求儿童看拼音读准字音,感知字义;细读课文,理解字义,巩固字义,感知字形;总结课文,辨析字形。在理解“影”字前,教师背诵诗谜:“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并边诵边板书边解说,儿童很快揭开谜底:“影子”。这样,儿童懂得了“影”的意思,疏通了课文的最后一句,揭示出寓意,既识了字,又训练了儿童的思维。

三、用儿歌区别形近字所谓形近字,指形体相近的字。由于这类字的形状近似,不容易辨识,给儿童的认读写带来困难。如“本、末、未”三字,都是“木”多一横,儿童分辨较难,识记往往混淆。为有效地区别它们的形体,理解字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儿歌的作用,在认读的基础上,教儿歌:“本末未木是一家,本是树根末枝梢,未是树干顶天地,万木争荣绿中华。”再按儿歌进行字理分析。教师拿一棵小树,告诉儿童“木”是象形字,写作中,教师将教鞭横在小树的根部,在根部画一横(或圆点),示意这一横(或圆点)表示树根之所在。“本”,就是草木的根。“”,称为指事字。

四、用拗口令纠正方音方音,指地方方言,亦称土语。方音对普通话的学习有负效应,严重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怎样排除方音的干扰呢?笔者的经验是:首先摸清方音同普通话的差异规律,知己知彼,循标治本;然后运用歌诀予以警示、强化、分辨。进行规范训练。如梁平方言f、h不分,没有翘舌音zh、ch、sh,有的音节出现了近韵转化的情况。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弄清方音的声韵缺失、替代、混用,转化的规律,并列表对照,说明,强化读音规范意识,还编写拗口令让儿童记诵,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标准。如,“识字音读准,f、h要分清,‘学会’非‘学费’,‘鸟飞飞’不是‘鸟灰灰’,以示告诫。又如,为让儿童分辨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字,编“三字经”:“做早操,壮四肢。诵诗书,长才智。振神州,展身手。”以之辅助,收效显著。

篇5

“童蒙养正”渐兴起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乐乐摇晃着脑袋,朗朗吟诵着《弟子规》,三字古训伴随稚嫩童声落入耳中,听来别有一番纯真韵味。若问乐乐喜不喜欢这些传统文化,他会大声地告诉你:“喜欢,因为这些句子很好听,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自2012年冬至初学至今,这个5岁的小男孩已经与国学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晚餐后的半小时,都是专属于他与爸爸妈妈的“亲子国学时间”。每当这时,全家就会共读《三字经》、《弟子规》绘本,或是观看动画版《中华德育故事》,玩角色扮演小游戏,互动方式新颖又有趣。问及教育目的,乐乐妈妈坦言:“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孩子难免任性、娇气,让儿子诵读传统经典,并不是非让他背下来,而是希望他能多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收获良好品行。”

相比较而言,嘟嘟与传统文化结伴的时间更长。3岁报读水墨画兴趣班,5岁学书法,3年的“书画”熏陶,已让她出落成文静、乖巧的小淑女。幼儿园的“才艺廊”陈列着嘟嘟的作品:楷书临摹《静夜思》,配以自创水墨丹青,古朴写意又不失童心童趣。谈到女儿的这一兴趣爱好,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妈妈极为赞许:“都说字如其人、画如其心,我希望女儿可以‘方方正正做人,简单优雅生活’,而这正是让她学习书画艺术的初衷。”

事实上,像乐乐、嘟嘟父母这样支持孩子学习经典国学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最新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让孩子接触、学习一些经典国学。另外,有1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习经典国学。这股日渐兴起的国学启蒙热潮,将长久以来“英语热、钢琴火”的“西化格局”悄然打破,为中国幼教市场送来了最地道纯正的“中国风”。

探究国学启蒙之热

教育启蒙缘何重新拾起“老传统”?知名亲子专家、心理咨询师仇志鑫认为,在如今相对浮躁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经典的育儿精髓更能够打动人心。“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狭隘。他们整天面对的是电视、电脑、数码玩具,缺乏活力与热情;接受的是‘4对1’甚至‘6对1’的教育模式,缺乏对长辈的恭敬和孝心。人们发现,学习西方文化并不能解决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便会转身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寻求智慧和帮助。”

仇志鑫解释说,国学的精髓是和谐、仁爱、平等,不忽视个体差异,学习国学就是在学习做人和处世的道理。“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诵力最强的阶段,如果在此时选取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对孩子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将帮助他们形成一生为人处世的底色,对成长大有裨益。”

国学启蒙应“学之有道”

不过,在孩子们热学国学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有报道称,不少父母急于求成,欲让孩子在几岁之前读完多少经典国学,并选择最难的经典让孩子朗诵;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是否适龄、是否感兴趣,盲目选报书画班、古琴班;个别父母抱着与人攀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

有多年书画研习经验的姚舒云老师对此感触颇深,她一直认为,国学启蒙不能被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学习琴棋书画,它还包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亲近国学传统,更要让他们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以书画学习为例,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书法家、国画师,而是立足于美育,培养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四个原则亲近国学

正如育儿专家所言,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民族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下面的四个原则,我认为比较好。

1.科学适龄

国学启蒙讲究“适龄适宜”。诵读经典可以在3周岁时开展,形式以亲子诵读为主,建议爸爸妈妈在引领孩子诵读经典的同时,通过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为孩子做浅显讲解。此外,读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建议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的顺序安排孩子进行诵读。琴棋书画学习方面,以4至5岁开始为宜。这个时间段,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开始有一些粗浅的理解,并且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手指与身体的协调性逐步增强,能较快掌握握笔、书写、绘画、抚琴、对弈的要求。

2.言传身教

时下,有不少父母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学习国学经典,也没有良好的艺术熏陶,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不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孩子进行国学启蒙,建议爸爸妈妈也应该重拾传统文化,和孩子一起诵读、赏析,将经典中的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弟子规》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如果平常父母也能够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边玩边学

传统艺术的学习,最重要是让孩子喜欢。结合孩子的天性,国学教育可以适当“游戏化”,即让孩子边玩边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

时下,有很多童谣、儿歌版的《三字经》,可以让孩子学唱,加上舞蹈动作,孩子一定会充满兴趣;民俗绘本阅读、角色扮演、亲子手工、书画民乐赏析,则能加深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节,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去理解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4.创设环境

给孩子创设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也很重要。可以不时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读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的精神一点点渗入;或是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一些励志的楹联,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这些健康积极、引人向上的名言时刻激励孩子。

篇6

【关键词】传统蒙学;现实意义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追捧,国学课堂、孔子学院的兴起让我们重新拾起并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听到和搜集来的大多数意见中,有很多声音是对现今的语文教学存在不满,他们认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并没有为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放眼历史上曾接受传统蒙学教育的文学大家大多数都是五六岁就能读文学著作,八九岁就可以写诗做文章,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成名。因而,针对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人提出应从传统蒙学中吸取精华,改革我们的教育。与此同时,同样有一些声音反对将传统蒙学应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他们认为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开放。在这样的热议中,我们科研小组对吉林、山西等地的蒙学课堂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情况简述

1.蒙学班发展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吉林省东辽县、山西省大同市等地方,调查各地是否有蒙学班以及蒙学班的发展情况。经过走访我们得知,大部分地区并不存在蒙学班,而少数地方也只是打着蒙学的旗号办学,并没用很好地实施蒙学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传统蒙学的教学模式。

2.学生家长反馈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听取了他们对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传统蒙学的看法。大多数家长表示:尽管现在语文教学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并不想让孩子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方式。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传统蒙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教育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思考的空间。也有小部分家长支持传统教育,他们认为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德育培养,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课外蒙学教育或接受家庭蒙学教育时,家长们皆表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知识用处不大,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尽管大家对传统教育有赞成的地方,但很少有人学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家长们自己无法对孩子进行蒙学教育,也不愿意增加孩子负担。

3.教育机构及教师反馈

我们走访了几家打着蒙学教育旗号办学的幼儿园,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了关于传统教育的一些问题。他们表示,现在并没有成形蒙学教材,他们的蒙学教育仅限于对学生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些启蒙读物。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教学很多家长表示观望的态度,再加上现今一些从事传统蒙学教育的启蒙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研究,使得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因而并没有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语文教学以儿歌为主,过于简单,没有经典文化内涵,但是孩子压力不大;若改用传统蒙学教材,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我们还走访了一些中小学,与语文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交流,了解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基础。她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现今中小学学生的语文基础大多数都很差,作文语言匮乏、字迹潦草等情况很严重。有老师表示,现今的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改革,应吸取传统蒙学中的一些精华。比如说,传统蒙学识字量大、古词背诵的押韵、识字的规律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应该借鉴,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开展一些活跃思想、开发智力的活动,避免传统蒙学中因为死记硬背造成的思想僵化。

4.学生反馈

我们在走访地区进行了抽样实验,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的讲解与传授,很多孩子都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一些高年级学生说,回头来看他们以前背的那些儿歌,虽然简单轻松但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曾经背过的儿歌都忘记了,也没有太多的用处。如果当初在低年级教学中多接触一些古诗词,会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进行现在的学习。

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现今课本中留下的古文极难懂,他们理解的传统教育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丝毫用处,不愿意接受传统教育。

三、传统蒙学在现代语文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还是一线教师,他们都对传统蒙学有着很大的偏见,基本上都把传统教育与死记硬背划了等号。大多数人对传统蒙学只是一知半解,仅凭着刻板印象来理解传统蒙学,并没有看到传统蒙学的精华。

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而言,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传统蒙学的系统教学模式,不了解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无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古诗词与文言文时多显枯燥乏味,同学们兴趣不足,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古文素养普遍偏低。

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传统蒙学在现今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消除社会上对传统蒙学的误解,使传统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语文教育。

1.文言文的意义

据说,巴金先生在童年的时候读书用功,能够将《古文观止》全文背诵下来,通过《古文观止》他就懂得了文章的结构、布局,并根据所掌握的规律去写文章;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的许多章节;当代的一些有造诣的大家都有能背诵经典的本领。传统蒙学教材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包括忠信、仁义、孝悌、谦让等,这些信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中华儿女关爱善待他人。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丰富的内涵、显著的特色。

我们现代的教育,是按照西方的教育观念,讲究寓教于乐,围绕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孩子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老师就教授多少。教材的编写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幼儿园时,教小孩子读简单的识字儿歌,这些儿歌识字量小,韵律极差,对小学的学习帮助不大;到了小学时教一些浅显的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识字而识字,学两三千字要用五六年的时间,那些小学课文并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例如“春天到了,燕子来了”之类浅白如水的文字,远不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所负载的信息量博大深厚,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精炼的语言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到了初中时要写作文时,小学的课文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到了高考作文,初中课文又是很难用上的,这是循序渐进学习的不足。

2.读经典对孩子的意义

很多家长都认为,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经典已经过时了,再让学生读那些经典是很迂腐的,孩子读经典会加重学习压力,且对提高成绩无益,是会吃亏的。那么,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否很迂腐、是否会吃亏呢?

让我们看一看孩子们要读的《古文观止》是本什么样的书。《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二人,从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选取的,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散文精品222篇。它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选本,以短篇为主,对学生学习古文非常适用,历代传颂名篇,大都收录在内,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北大著名学者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古文观止》中的奇谋妙计、外交辞令、治人治军的方法,经国的方略,为人处世,无所不包,真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读这样的书怎么会迂腐、吃亏呢?

3.传统文化不应当对学生们创造力低下负责任

当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可就是比外国的孩子创造力低,所以有许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落后,中国历史负担太沉重了,我们应当甩掉这个包袱。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而中国传统教学的内容已经渐渐的淡化了,这几年偶然才冒出一些私塾教育,随即受到猛烈地攻击。所以,学生们的创造力不高,不能归罪于传统文化作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能给与人们无尽地智慧和启迪:《水浒传》中好汉们侠肝义胆、率性而为、快意恩仇、顶天立地;《三国演义》是军事、政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社会学的百科全书;《西游记》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创造力、想象力无限。读这样的书是不会影响学生们创造力的。

参考文献:

[1]赵习裕.传统蒙学教育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179

[2]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

篇7

关键词:识字教学;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汉字教育”这个概念,如何理解与贯彻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育”?

我认为:识字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识记生字以尽快实现读写,“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识字教学也应该致力于汉语文化的传承与浸润,体现母语教育的民族性、人文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不依附于阅读和习作教学。从理念上,识字教学要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具体则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的三维目标,以期改善“有知识没文化”的困窘。有人主张将“识字教学”改称为“汉字教学”,理由大概缘于此吧。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节识字课。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一、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见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42、43页,分析略)

二、分析本单元生字教学内容

“我会写”的字(四会字)共44个:按造字原理分析,9个象形,17个会意,18个形声。其中9个是课标基本字表的字。本单元生字(包括三会、四会字)按字形、字义粗略归类如下:(市)、(台)、坛、城,与土石、土地、建筑、城市有关;(旁)、图,有范围、疆域、邦国之义;隔、陆、岛、峡,与土山、山峰有关;祖、神,与祭祀、祖先、鬼神有关;族、旗、帜,与族群、旗子、标志有关;(川)、(州)、洁、泪、洋,与水、河海有关;(候)、民、亿、拥、抱、扬、打、指、接,与王侯、人民、人的动作有关;等等。显而易见,字义范畴主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本单元“伟大的祖国”“爱祖国”的内容主题。

三、确定本课识字教学策略

基于对本单元、本课生字词的分析,结合本校本班学情考虑,从字理入手,因字施教,因形索义,将识字写字、内容理解、文化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通过字理的渠道将“爱祖国”的情感萌芽延伸到爱祖国的文字。

四、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属性,分类别、有重点地处理本课生字

如“台”“民”是新课标基本字表里的字。“台”是之前要求写的字,字音与字形不必讲,字义考虑到它是生活中一个高频字必须掌握,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它作量词的用法,通过“开火车扩词”引导学生在组词中理解运用,再总结规律,“台”作为量词一般指称机器设备。又如“与”,古今异义,联系课文,读句子“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回答:谁与谁是一家?“与”是什么意思?PPT出示图片:双手捧物赠与他人双手和“与”字的小篆字体,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领悟到“与”的本义是“给予,赠送”。

本课要求认的字共11个,其中“川”“州”“与”“民”“族”既认又写,重点学习。尤其“川”,本单元第10课将会学习成语“川流不息”;“川”与“州”,“民”与“族”是有联系的生字,可以放到一起学习。只认不写的字还有:神、涌、岛、峡、隔、陆,全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方法去学习,“隔”“陆”“峡”等比较陌生,采用在语境中重现多读的模糊记忆法去学习。

本课要求写的字8个,按造字法看象形字3个,会意字5个。从书写看,5个独体字,注意写端正,找准主笔是关键;3个合体字,“族”,注意左窄右宽,结构匀称,相同的部件写出变化。老师一边范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规律,动笔各写一次之后随机在投影仪下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比对例字,审美鉴赏,要求再写一个,争取比前一个更漂亮。

课堂实录片段:

“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大家看“川”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读音的?

生:穿衣服的穿和山川的川是一对同音字。

师:(板书“穿”在黑板所贴大字卡“川”的旁边)好的,你的方法是利用同音字记住它的读音。

师:读读带有川字的句子。

生:山川美,可入画。

师:同学们,山,我们知道,就是山峰、山岭,比如第二行“珠峰耸”,说的就是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它是世界第一高峰,回忆一下咱们刚才看过的课文情境动画,那里终年积雪,十分壮美!那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山川指的是一座大山,山里面有几个川。

师:山川是指一座大山吗?别急,咱们来看图,(PPT出示)这是古人写的“川”字,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学生在一年级认过象形字“水”的古字,部分学生眼尖,马上就喊出来了)是水。

师:聪明,中间是水的象形,那两边像什么?

(学生说不出来。)

师:两边是岸,中间有水,会是什么呢?

生:河流。

师:对了。古人把某东西的形状轮廓画出来代表这样东西的字,让人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古人这种造字方法叫什么?一年级时候老师说过,你一定还记得。

生:象形字。

(PPT出示)

师:课文中写到的川都有哪些?请最快找到的同学读出来。

许多学生抢着答: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

生:长城不是川,是古代人建造的城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资料知道的。

师:你学习真有办法!古代人建造的城墙遗留下来,很多人都去参观,把它称为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这个成语在本单元后面第10课将要学到。)

师:谁能把“山川美,可入画”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山峰、河流都美,美得像一幅画。

师:(PPT出示:州)哟,川的兄弟也来了,你们看,它们长得――

生:长得很像,多了三点。

师:大家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吧。

生:州,和周围的周同音。

师:我们已经知道川,一撇两竖,是河流的象形,可现在你猜猜看,州字这三点代表什么呢?

生:是水。

师:又是水吗?究竟是不是水,谁有办法知道?

生: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你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一样,来,咱们仔细看看,好好想想(PPT出示)。

(由于图片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看不出、答不出。)

师:(PPT:指引学生看)这是河流,大河中间一块陆地,古人画圆圈表示,后来的人写着写着就写成三点了。两个象形符号组合成一个会意字,这就是州。珠江附近这块陆地就是我们的家乡――

生:广州。

(PPT出示)

师:好极了。齐读课文中带有“州”字的句子。

(PPT出示)

生:我神州,称华夏。

师:“神州”指什么地方?注意看图,也许能帮助到你。

生:指中国。

师:我们中国叫神州,又称为华夏,还叫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字呢?想知道的小朋友们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回家查资料去。

师:(PPT分步出示)请看这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民。

师:确定是民?这不是靠山搭建的只有一面斜顶的茅草房吗?跟“民”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农民住草房子。

师:说得很好。在很早以前,不光是农民,还有渔民、牧民、平民、市民、人民、良民、山民、灾民等普通百姓的住房都差不多这样简陋。

师:(PPT分步,先出示)又冒出了一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答不上来。)

师:(再出示:楷书“族”)

生齐读:族。

师:看,这个字用红色画出来的部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生:方字旁,和一撇一横,它代表旗子。

师:红色以外的部件读“shǐ”,代表什么?

生:是弓箭,一支弓箭射向旗子。

师:好极了。两个部落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同一家族,同一民族的人组织起来,打着旗帜用武器去迎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

师:想知道古人这个会意的族字怎样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族字吗?看好,老师要变魔术了。(演示族字的金文、小篆、隶书不同的写法)

生:我还有别的方法来记“族”字,用形近字的方法,红旗的旗,右下方的其换成矢,就是民族的族,族代表一个族群。(这位学生聪明好学,在平时的课堂上常常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PPT出示)

师:好的。我们在品德课上知道了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吗?

生:汉族。

生:老师,×××(本班学生)是壮族。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

生:(抢着说出许多民族名称,非常积极、热情,PPT配合出示相关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图片)……

师:你知道的真多!认识了那么多的民族,现在我们来写一写“民族”这个词语。别急,我们先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两个字写正确、写漂亮。

课堂朗读: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是我在课堂上的一句口头禅。这不是要求孩子们用唱的腔调来朗读,而是暗示孩子们用唱歌的心态来对待朗读,朗读像音乐是一门艺术,表达情感、体验情感,享受艺术美,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爱上朗读。

汉语本身讲究形式美,合辙押韵的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等,5岁到10岁左右的儿童尤其感兴趣。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三字一句,韵律感强,适合学生诵读。本班学生在校本课程《国学》课堂上诵读过《三字经》(“人之初”),对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比较熟悉。本课的三字经(“我神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写字,还要进一步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强化语言的韵律感,培养语感。

执教“识字3”时,从诵读蒙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几句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无论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开火车读、小组合作读、齐读、演读,都借助响板这一教具,配上动作带上感情,自然就具有一种音乐、歌谣、快板的意味,师生共同沉醉在这种精神抖擞、轻松自在、快乐诵读的情境之中。连读生字新词也有节奏,如,拼读生字,sh―én―shén,神州的神;又如,扩词,争―争光,争―争先,争―争吵,争―争取……让学生感觉有意思、好玩,参与积极性就高。

内容理解方面,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局限,社会生活经验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比较相对缺乏,低年级学生对“祖国”“民族”等比较抽象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比如课文后两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这节课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山川风光,感知祖国版图和民族大团结,感受祖国的伟大;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化解难点,不追求讲透讲深。否则只会让学生越发糊涂,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经过几个轮回的读,等到全班读得比较流利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听,听老师范读,猜猜为什么这样读,以此检测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使用洪亮、自豪、奋发的声音诵读本课。

课堂最后巩固生字环节,把生字放入另一个语境里认读。语言材料来自人教配套教师教学用书49页的一则小韵文。内容还是紧扣本课,语言形式从三字句变成四字句,学生注意力又回来了,热情高涨,跟着老师的拍子响亮地诵读,掀起了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师顺势小结课堂:

“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汉字,有许多别称;有美得可入画的山川和名胜古迹;有宝岛台湾;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祖国,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句话:(PPT出示)“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以上是我在“识字3”这课教学中展示个人对识字教学新思考的一次尝试。根据听课评议和教后反思,这节课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环节推进张弛有度,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比较高,对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尝试。曾有一名听课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川”“州”结合生活识字,比如“四川省”“广州市”,这样不是更简单吗?事实上,要认记“川”“州”,结合生活识字的方法更能轻松解决。换一个教法,如本节课使用字理法,让学生不断发现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追溯汉字根源的兴趣,了解“川”“州”的本义,学生能轻松地理解下一课中“川流不息”的意思,参悟到地名带有“州”字如“广州”“苏州”“扬州”等地方的地理特点。这是我理解的落实识字教学人文性以达到汉字教育的途径。当然,整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相对于游戏中识字、情境识字,本节课字理识字趣味性相对少些。

王宁教授说:“讲解字理是小学识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又说:“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变和现代简化的过程,出现了一批音黏合、省简、变形、错讹而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这些字必须上溯它的形源,才能讲得清楚。不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古文字,所以,字理教学能够适应的仅仅是一部分字,不是每个汉字都要讲解字理,字理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字理识字法如何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老师如何提高对字理的认识,避免讲歪了,如何优化字理识字法等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科学地选择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初期积累字:谈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之一.江苏教育,2010(4).

[2]陈建武.汉字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05.

篇8

学生不同的起点,让我觉得在识字教学上要有相应策略,在所有人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既要保证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掌握识字的方法认识更多的字,又要保证基础一般的学生迅速成长。于是,我努力像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去做: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一、多管齐下,激发识字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对什么事情都很感兴趣,愿意尝试。很多时候,兴趣是他们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也是保持有意注意的源泉。我认为首要任务在于不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识字,主动去识字。

1.真实感受作用

虽然教师心中明白识字是多么重要,不认识字会多么影响阅读和写作。但是如果一味讲述这个道理,会给学生带来紧张的情绪。识字较少的学生会把自己不认识字和学习不好画上等号,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会让学生把识字和阅读截然分开,识用相分离。

我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了改编的故事《不识字真可怕》,故事里小蚂蚁因为连简单的字都不认识,不会读秋姑娘写的信,结果没有准备好粮食,不能应对提前来到的冬天,差点丢了小命。学生们在谈感受的时候纷纷表示,要是小蚂蚁能够多认识一些字就不会这样了。一种想赶快识字的愿望从学生心底油然而生,学生自己感受到识字的作用,从内心深处愿意主动识字。

2.快乐尝试方法

汉字的构成决定了识字必须要重视方法。巧妙识字,才能记得更牢。而对于一年级而言,识字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才能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从而增加学生识字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我总结大约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图画中识字。像山、水、日这样的象形字,其实古代人就是画出来的。我一方面出示象形文字,让学生感受字的演变,让字变成一幅幅画印在学生脑海中。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做做古人,也来画一画这些他们认为可以画出来的字。我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学生们兴趣十足。

第二,联想中识字。有些字说着说着就能写出来,如:磨。有些字通过其他字的加减笔画、加减偏旁就能记忆。如:电-日,鱼-渔。有些字,构成独特,分解下来的字有一定联系,我就会让学生通过故事、口诀的形式记忆。如:沙,它是水少了沙子露出来了。秋,它是禾苗像火一样红表示秋天来了。

第三,游戏中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一般采用游戏或竞赛的方法。“消失的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比心;“连连看”适合于出现生字较多的情况;制作生字卡片让每个人都能动起来;“生字放大”刺激了视觉神经。

3.精心安排任务

根据个人的识字量,我给每个人布置了任务。识字量大的学生每天午休时为同学们读故事书,识字量中等的同学要参与“教你一词”的板报布置任务,识字量少的同学担任考官一职,给同学们进行不定期的测试考核。

读故事书的学生在图书阅读中认识了更多的字;板报布置的学生每天写一个词语或成语送给同学,自己识字也教给别人新的字;测试考核的同学想要考核别人自己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些作为题目出现的生字词。这三项任务的安排肯定了学生的成绩,给予了识字的动力,分享了识字的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二、开发资源,拓宽识字途径

就语文书来识字,是有限的,必须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使得能够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我整合如下四种资源,力求能够大大扩充汉字的量。

1.诵读中识字。《三字经》、儿歌是我的首选。在语文早读课时间,我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三字经》与儿歌。对于这些朗朗上口的教材,学生很是喜欢。虽然我没有要求过他们能够认识其中的字,但是随着日积月累,学生对这些天天见面的朋友越来越熟悉,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其中的不少字。

2.阅读中识字。读书读报是班级午休的规定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书籍尽情地徜徉在书海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带拼音的和不带拼音的,图画为主的或通篇文字的。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我每周抽一些时间让学生读一小段自己喜欢的内容给同学们听。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在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果实时,我感觉到他们的读书越来越流利。

3.电影中识字。作为奖励,我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电影,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下方都有着字幕,学生观看电影时很自然地边听边看字幕。字幕中出现的字可谓信息量极大,学生每看一部电影,除了收获了电影所给予的美好品德之外,识字量也有了一定提高。

4.活动中识字。如果说前三个途径的识字都是无意为之,此途径就是有意为之了。在班级开展关于识字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兴趣,促进识方法的运用,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比如:在班级中,请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贴在书桌前供所有同学学习。在秋游之前,请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将自己准备带的食品名称写下来,在全班交流。秋游路上,每走过一家店都请学生认一认店的名字。瘦西湖里,更是不放过每一个牌子,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开展“识字大王”比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够读出的字多。每一个活动激发出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家长们都反映,孩子经常指着一些不认识的字来请教,掌握的字也越来越多了。

篇9

《诗经》因孔子大力推崇被大众熟知。孔子言《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周朝礼、乐的教化之本,伴音乐之诗在民间流传,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盛传不衰,最后形成三百篇,被奉为传统文化的圣典。

秉承《诗经》遗风,新近刘亚莉、谷旦编著了《少儿新诗经》科技卷和人文卷,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内容不多,但耗费了两位教育工作者十五年的光阴。该书每卷150首,每篇均以四言诗形式,配以人物画像、介绍和名言。编者认为,要使我国尽快成为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以身作则。因此,他们编写了这本旨在塑造创新品质的少儿知识普及读物。

从形式上看,《少儿新诗经》与六朝《千字文》、宋初《百家姓》、元初《三字经》大体相似,即采用儿歌谣谚的形式,让儿童认知教化内容。但此书做出了新突破,具有“经”的意涵,最精练概括地勾勒了人类文明演进轨迹,最简洁地编织了人类文明巨星谱系,所立之人,所述之事,所言之理,无不具有经典意义。它也具有“诗”的体貌,借鉴《诗经》的四言诗体式,四字一句,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偶句押韵,朗朗上口,乐感天成。

最突出的是,《少儿新诗经》语言简洁,易诵易记。内容视野广阔,并没有局限于5000年华夏文明史,而把古今中外科学、人文各个时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巨人及其划时代的创新成果一一展现出来,形成一部简明的“人类文明创新史”。该书列出了500多位矗立于7000年文明史不同节点上的人杰,他们或开基创业,或经邦安国,或穷理立说,或弘法利众,或宣化教民,或妙笔生花,或绝艺通神,或术业登顶,或悬壶济世,或发明创新……这些不世之功的建树者、不朽德业的创造者,绝大部分既是求索的典范、创新的典范,也是做人的典范、处世的典范,无不例外,饱蕴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和仰之弥高的人格魅力。

相信我们的小读者,在反复不断的阅读吟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本书,其影响和激励精神势必能积渐而显,萌发见贤思齐的良好愿望,确立建功立业的人生志向,形成求索创新的可贵品质,所有的这一切,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篇10

妈妈篇打起节拍,唱童谣

经典儿歌:和孩子一起重温童年《中国传统童谣书系》,这套书系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谣研究专家金波先生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共选取近2000首中国传统童谣,分别按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顶真歌、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摇篮歌、故事歌和忆旧10类编为10册,可谓中国童谣集之大成。插图也特别选用了精致的剪纸画,与内容相得益彰。

解读经典:传统童谣文字简单却朗朗上口,对于小小幼儿来说它们仿佛是神奇的魔法语言,在有趣的韵律节奏中藏着数不尽的纯真快乐。为孩子打着拍子,或念、或唱这些毫无年龄限制的作品,注定也会令共读的爸爸妈妈在哈哈大笑中重回无忧无虑的童年。

共读分享:小时候是听着姥姥念的童谣长大的,直到现在我还能毫不费力地背出其中许多,想起童谣,我就想起姥姥慈爱的样子。女儿出生后,每当揽她入怀,捏着她柔软的小手小脚,望着她亮晶晶的眸子,这些老童谣就自然而然地从我嘴中或是哼唱、或是絮絮念叨出来。俏皮好玩的“大头大头,下雨不愁”;绕口令一般的“扁担长,板凳宽”;掰着小手指比比画画的“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还有轻轻唱着哄宝宝入眠的“风不吹,树不要,鸟儿也不叫”……凭着这些温柔而美好的记忆,我轻松自然地通过儿歌,开启了对女儿最初的听读启蒙。(小朵妈,女儿小朵1岁半)

音韵启蒙:给孩子最美的语感启蒙

《新学堂歌》,这套华语原创音乐绘本共两卷,是谷建芬老师晚年献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礼物。从2004年至今,谷建芬老师为《静夜思》《悯农》《咏鹅》《春晓》等30余首古诗词谱曲,希望通过古诗吟唱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动听的旋律中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

解读音韵:童谣是最富有音乐美的儿童文学。由于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特别要求作品适宜“诵”与“唱”,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基于这样的初衷,在今天的亲子阅读领域,童谣得到了更丰富的拓展,无论是将《三字经》《笠翁对韵》这样的经典古诗文与配乐相结合,形成诗词吟唱式的新式童谣;还是直接为孩子唱读的Fiv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等原汁原味、韵律感十足的经典英文儿歌。东西中外,一切能让孩子愉悦地感受到语言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的诗与歌,都是动听的童谣。

共读分享:从小C1岁起,我每天都给他读上好一阵《笠翁对韵》:起初是在哄他入睡时充当“摇篮曲”;后来是在推着他散步时当作遛弯儿歌谣;再后来他大些了,我有时抱着他正正经经地读一阵儿,有时干脆在他玩玩具时自我陶醉地在旁边读起来,权当作为他游戏时的“背景音乐”。我深爱它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音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即使孩子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它本身已是一首足够动听的歌。现在小C4岁半,他已能自然而然地背诵出其中许多章节,有时还自己悟出一些有趣的意思,比如他说:“妈妈,云和雨相对,是因为云里面藏着雨吧?”希望这美好的声律意韵,能带给他最难忘的语感启蒙。(小C妈,儿子小C4岁半)

爸爸篇忆父念童谣,为儿写游诗

《最美的童诗・童谣・童话》,作为一位爸爸,一个童书出版人,出版一套全面而综合的经典童谣,去了解一种文化里的诗歌,那里潜藏着一种儿童观和教育观,也是我一直所希望的。

儿时的记忆:诗是一辈子都要读的书,成人比孩子更需要诗,人生的不同阶段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悟和境界。诗里面有孩童的天真纯粹,无关世俗,纯真美好。

记得小时候,书是最大的奢侈品,爸爸陪我玩时,经常给我念的那首童谣却记忆犹新,尽管爸爸只会这一首,但我依旧喜欢。“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迎女婿;小外甥,也要去。”现在回想起来,听爸爸念童谣时的情景便好似浮现眼前,想来这种对童谣的情感依附于亲情,这也是对那首童谣念念不忘的所有理由吧。

当下的乐趣:我和儿子读书的时间不短,差不多有7年多了,但童谣和童诗却很少,他对车和机械类的书特别着迷,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每天和他一起读的书里有故事类的、科普类的,也有关于车的玩具书、童谣和童诗类的,我觉得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诗,最好的影响,每天读的那些故事,里面的某一个句子,某一段话,都有可能对他产生影响。

现在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都要写一两首游诗,回家念给儿子听,让他来评判好坏。我想这样做或许能激发他对诗的兴趣,慢慢地影响他去写自己的诗。

和他们一起,寻找更多的诗歌玩法(介绍两个引领孩子进入诗歌世界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