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13:0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奇妙的克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奇妙的克隆教案

篇1

首先,讲讲我的教学设想。一是定位。因为前一个单元的特殊地位,我没有把说明文的常规教学定位为《奇妙克隆》第一课时的内容,而是把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关注人文设定为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二是目标,第四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或科学成果,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了解原理,进而关注科学,热爱生命。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画出克隆过程示意简图,这也是“长文短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设计始终立足文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规律。

其次、谈谈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了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生活之间的多元对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速读、跳读、齐读、默读、勾画、口述、讨论、画示意简图等,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了解第一章《克隆是什么》中涉及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概念时,学生采用速读的方法;概括克隆的概念时,学生采用速读和背诵结合的方法;解读克隆的科学原理,学生采用跳读和齐读相结合的方法,齐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三段和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后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确关键词后,借助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0”表示细胞,小组讨论完成克隆过程的示意简图,并标明相应的关键词。下一个教学环节另辟蹊径,语言和思维两大语文的本质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巧妙融合。学生参照简图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2000年1月’3日,著名美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的过程,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融合的精神。

最后教师画龙点睛: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惧进的意识和眼光,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年,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这样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保持“学应有疑”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阅读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并重训练,学习方法综合运用,正确的认知态度、科学态度和对生命态度得以培养,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我的《奇妙的克隆》走了一条非常规的说明文教学之路。至于旁观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一段话来做总结:正如李海林所说,任何阅读都是创造性阅读。“教学性阅读”创造的是人的“阅读素养”。他强调必须从文本“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按照它所内含的可能性来创造,重在学会如何与文本对话,推动它们之间的深刻的、全面的、丰富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内部世界各种要素相互激荡、相互转化、相互支持的过程(《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以上观点,仅与同仁商榷。

附2:

《奇妙的克隆》的教案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7课《奇妙的克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学习中概括克隆的科学定义。

2、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画出克隆过程简图,了解克隆的一般过程及科学原理。

3、学生进行与文本、与生活、与人文的对话。

三、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用画示意简图的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学生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出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统一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文本,激发兴趣

(观看《侏罗纪公园》克隆恐龙的剪辑)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技术制造出了恐龙?(明确。: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走进这个神奇奥妙的科学世界。

解读文本,走进科学

(一)质疑导读

提问:在第一章《克隆是什么》中,我们应该掌握那三条重要信息?速读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后找到相关语句。

明确:(见课本137页)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克隆。

提问: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有性繁殖?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繁殖。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就叫有性繁殖。

提问:什么是克隆呢?速读本章后进行概括。

明确: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个体或一群个体,就叫克隆。(15秒钟,把这个概念背诵下来。)

(二)合作探究

了解了什么是克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怎样克隆呢?

1、朗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后用笔勾画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即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讨论,明确:卵细胞、取出、核、植入、换核卵。

2、根据勾画的关键词,提取出克隆过程的“公因式”,并用“0”和“.”符号画出过程示意简图。(小组讨论)

(投影学生的的作品)小组成员讲解,师生讨论,明确克隆步骤,对各步骤细胞的不同形态准确命名,最后参照下图进行比较:

3、结合最新科研成果,深入解读文本。

指名参照克隆过程示意简图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的过程。其他同学参照简图进行补充。

2000年1月3日,著名美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明确:取出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的核,植入事先除去核的母牛卵细胞中,再把这种换核卵安放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植入母牛的子宫,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教师总结: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年,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

4、默读(《克隆绵羊“多利”》)第三段。本段介绍了克隆技术发展方面的哪些信息?

明确: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过程,后者更复杂。

关注人文,关爱生命

克隆技术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广阔的、奇妙的的科学世界。克隆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学生默读第四章后回答,也可以进行合理想像。)

明确:1、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3、研究人的寿命。

……

(如果有学生提到“克隆人”这个敏锐而严峻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即使克隆技术发展成熟了。克隆人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吗?克隆人会对家庭结构、伦理体系、生命价值产生巨大的冲击。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是对人权的侵害,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不人道的。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小结

科学技术不能只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全人类,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会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心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本文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

一、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变化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要让我们的教育使得孩子们爱学习,而且还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是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多么有趣味!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考虑如果只把重点放在教师备课上,学生还是在被动学习。况且学生缺乏对云南民风、民俗、民歌的了解,不会产生兴趣。根据这一问题,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了解各地民歌,并学唱几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唱出几句民歌,还能谈谈其特色,学习兴趣极为浓厚,课堂效果超出想象。

由此而来,在语文教学上,我的观念也由此再一次作了调整:由以前的力求教法生动多样化,转向学法自主多样化;备课也由以前的钻透教材,备细教案,转向摸透学生,根据需要,分层引导。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初中,要真正地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能作为学习的内在动机,除此之外还得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而就语文这一科目来讲,不同的课型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这类典型的写人文章,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如何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有所用,在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奇妙的克隆》这类科学性较强的文章,我采用课前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前有备而来,通过个人探究更好学习。在学习《风筝》这样多主题文章,我会采用开展辩论会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从多角度来认识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内容、主题、写法类似的文章我会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学习,既节省了时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其共同点、不同点。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方法,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掌握多种学习方法。

三、合作、交流 ——最积极、最快捷的自主学习方式

 1、创新组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在一般的合作学习中,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有四人小组合作式或两人同位式。这种方法便于老师上课操作,但是因为交流的团体相对固定,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不够浓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在教学中另外设计了一些组合方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我校借鉴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如选择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们进行组合的“朋友组合式”;根据学生能力的优势互补建立的“互助合作式”;简洁明了的“同桌互学式”……这些组合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自己的学习小组起名字,充满自信的孩子,用自己的名字为小组起名字;“挑战者”“智多星”又激发了孩子们小组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2、发展思维,拓展学习内容

我们不要把内容全部局限在课本上,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内容放宽,拓展学习内容。例如我在讲《水调歌头》一课时,先让学生把生字指出来,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其他学生主动提出有问题的地方。这首词把月亮描绘的很美,所以我就借题发挥让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别称。同学们很积极,纷纷回答:玉弓、玉轮、玉盘、玉镜、玉钩、弓月等等,学生们很感兴趣。有的同学还说还有水调歌头这首歌呢,我就顺水推舟,那你给大家唱唱,这位同学很豪爽的给大家唱起歌来,同学们都表示欢迎,最后这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四、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实施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对象是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学校教育效果,就得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有平等的关系。只有教师从以前的“独奏者”过渡过到“伴奏者”,并且摒弃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帮助学生去发现,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可能提高,自主学习从而才有得以实现的前提。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自主学习活动形式:

1、自己学习,学会找问题。

在孩子们已经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学会找问题。即在上课之前让孩子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所以我就利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的在上课之前准备学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内容,并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将这些都做好记号,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或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作好准备。孩子有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才会学,否则不会去自主学习。

2、互助学习,乐于交流。

我们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很利于学生互助学习,把他们分成根据自己兴趣的互助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乐于交流。这种互相交流式的学习,可以由老师的提问让孩子回答,而后孩子的回答更能引发其他孩子的提问,从而使对话,使交流的气氛逐步扩大到全班,有的问题达到共识,有的问题相互对立,有的问题互相琢磨,就这样不断地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3、指导学习,主动质疑。

“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于整个教育过程。问题由他们提出,由他们解决,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束。教师在其中仅起引导、组织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是:质疑——归纳——解疑——总结。

    “质疑—归纳—解疑—总结”一改传统的教师注入、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