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报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2 00: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小报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小报资料

篇1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53-0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120例小儿ITP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ITP患儿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23天至14岁,1~3岁26例,>3~7岁20例,>7~14岁15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ITP诊断标准[1]。发病特点:皮肤出血105例,血便4例,牙龈出血8例,鼻出血12例。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64例(64/120,53.3%),其中上感41例,腹泻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4例,支气管肺炎5例,水痘2例。有预防接种史31例。

1.2 研究方法: 骨髓取材: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多取材于胸骨柄,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计数,1.5cm× 3.0cm(4.5m2)髓膜面积上各阶段巨核细胞数量.以该面积上有7-36个巨核细胞为正常参考值 。按形态巨核细胞分为5类:原巨核细胞(原巨)、幼稚巨核细胞(幼巨)、颗粒型巨核细胞(颗粒巨)、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巨)和裸核巨核细胞(裸巨),根据巨核细胞多少将患儿分为巨核细胞≤35个/片组、巨核细胞36~100个/片组和巨核细胞>100个/片组。

1.3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用药。①无出血仅PLT轻度减低且以上感为诱因者予对症治疗,观察病情,监测ITP;②轻一重度单用地塞米松0.2~0.4mg·kg-1·d-1,静脉注射,如出血症状明显或3天后血小板无上升趋势,可加大地塞米松用量至1 mg·kg-1·d-1,最大剂量≤20 mg/d。必要时可联用IVIG。③极重度,地塞米松1 mg·kg-1·d-1,最大剂量≤20 mg/d,静脉滴注,如出血症状明显或3天后血小板无上升趋势,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400 mg·kg-1·d-1,连用3~5天静脉注射。④免疫抑制剂按极重度方案治疗后血小板仍上升不理想,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VCR)1.5 mg·m-2·d-1,避光静脉滴注8小时,每周1次,连用3~4周。

1.4疗效判定: 第3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良效:血小板上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包SAS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分类结果: 120例中骨髓巨核细胞数9-564个,在正常范围内(7-36个/片)15例占:12.5%,高于正常范围( >36个/片)105例占:87.5 %,而增多的巨核细胞中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见表1. 提示儿童ITP的骨髓巨核细胞以增多为主,且以成熟的产板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较幼稚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显著为特点.

巨核细胞种类 巨核细胞数量 均数n%产板巨核细胞 0-57 9.14(9.06)颗粒巨核细胞I 3-280 74.91(74.40)裸核和幼稚巨核细胞 2-93 15.95(16.58)2.2I T P 患者中巨核细胞数量不少或增多者占大多(105/120),巨核细胞≤35个/片组患儿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20.0%,巨核细胞36~100个/片组总有效率为68.8%,巨核细胞>100个/片组总有效率93.0%。3组之间对激素治疗反应不同,巨核细胞少者效果较差,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者效果最好。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P

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儿童绝大多数为急性型,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起病急骤,出血症状明显。ITP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来有关病毒感染和预防接种后合并ITP 的报道越来越多,病毒感染与小儿ITP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无论有无临床症状,感染在儿童ITP发病中均有重要作用[2]。

本组起病前1~3周有前驱感染者64例(53.3%)。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膜上可能存在其相关抗原,抗原抗体结合会使血小板因免疫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同时抗血小板抗体及病毒感染也可直接损伤巨核细胞,使巨核细胞成熟发生障碍,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本组30例有感染史者,给与对症抗感染治疗,结果28例PLT自行恢复,提示对出血不明显且PLT轻度减低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即可,无需片面追求血小板数量而过度治疗。本组资料样本量小,尚需大样本量长期随访观察来迸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本组有疫苗接种者31例,预防接种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疫苗可以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并使之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加速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损伤;也可抑制巨核细胞祖细胞集落形成和巨核细胞成熟;从而使血小板减少。本病婴幼儿发病率高是其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及国内计划免疫年龄阶段主要在婴幼儿中进行有关。

从本文120例ITP患儿骨髓检查结果可以看出,表1.中显示了本文ITP患儿的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及颗粒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说明巨核细胞成熟受阻,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及各种病态巨核细胞的出现,表明巨核细胞存在发育异常,由此引起的血小板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可能也是该病发病机制的一个方面。

同时表2.显示ITP患儿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多少呈正相关,巨核细胞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因此,治疗前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及其分类有助于临床预测疗效,同时对指导治疗提供帮助。即对于治疗前巨核细胞较多的病例,提示激素治疗效果可能较好;而治疗前巨核细胞较少的病例,可能预示激素治疗效果较差。巨核细胞增生不明显或减低的患儿有可能存在骨髓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和骨髓的干细胞或巨核祖细胞的内在缺陷 ,因而对这部分患儿,可加用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成或改善骨髓微环境的药物治疗,并要密切随访 注意再障的发生或与之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篇2

一、操作考查

应用操作是知能转化、学习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能否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手段。操作考查,作为考试形式是对传统的试卷考试的大胆改革。

如对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内容的考查,以往单用试卷考查,有的学生可得一百分,而实际应用能力很差,对生活实际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及其体积、表面积认识不清,缺乏实际计算能力。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一张试卷考查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笔者发给每个学生两张铅画纸,让学生按下列要求操作:

(1)制作:①做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纸盒;②做一个棱长0.3分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盒。

(2)计算:分别计算这两个纸盒的表面积和体积。

(3)应用:将正方体纸盒里装满黄沙,再倒入长方体纸盒中,求长方体纸盒中的沙高是多少。

在考查过程中学生饶有兴趣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粘一粘、算一算,人人认真操作。这样考查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考查

即开展一次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种考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考查效果。

例如考查一年级学生对《元、角、分》和《加、减法应用题》的掌握情况,笔者认为应开展了一次“我当小小营业员”的活动,比一比“谁付钱快,谁找钱快”。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教师公布练习本、铅笔小刀、橡皮等文具用品的单价后,由学生用钱去买文具用品。大家轮流当“营业员”,可由老师指定购买物品,也可由学生自定购买物品,老师或学生当场给“营业员”评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兴趣很浓,人人争当营业员,既接受了知识考查,又进一步知道了知识的用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又如三年级学生学完珠算加法、减法和珠算乘法后,可以特意请来一位学生家长(商店会计)作主考,搞一次“谁是优秀小会计”的竞赛活动,先给每个学生发两张发票,要求学生根据发票上的物品项目、单价、数量,算出总价,算好后记上时间,当场由“主考”评分。在这样的竞赛中,同学们既紧张、认真,又轻松愉快。

三、创造考查

创造考查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发挥才能的舞台,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创造、制作,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如在考查《统计图表》这一部分知识时,我认为应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统计表或统计图,形式和内容都自己定,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制成统计图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所制作的图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表美观,比以前试卷考查质量高。

在课外还可以采用编制“数学小报”,出一张数学试卷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如某一章节或几个章节学完后,要求学生按学习的内容办一张数学小报,然后由教师或同学从数学小报的内容、形式、版面设计进行评分;有时要求学生按学过的某一章节出一张数学试卷,由教师按试卷的内容、形式进行评分,作为单元测试成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去复习知识、整理知识、概括知识。

篇3

一、挖掘教材、自然渗透

小数教材融注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它们“隐藏”在众多的习题与“你知道吗·”中,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如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中有一些内容就是介绍我国古、今代数学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感人事迹及伟大数学成就的,这些数学素材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新课标指出:“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可以专题讲解这些数学家的丰功伟绩、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文化,也可让学生课外查找、阅读、收集有关资料,组织学生专题交流,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既可以让学生链接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读题和解题过程中,感受到我国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自觉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德育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不同凡响。

二、自创资源、适时渗透

小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反应我国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从数学实际应用中了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即告诉学生们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九章算术》就记载了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越来越发达,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幻灯显示经济增长的数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园的圆满举行(相机提供参观人数)、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所有这一切,让学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无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此外,我们数学教师平时要对有关德育素材积极积累,做数学德育教育的有心人,要注意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相机引申文本资料,补充课外数学德育资源。如前面提到的“圆周率”知识,即可补充祖冲之专心致志研究圆周率的影片(我国数学家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是当时世界上计算出圆周率最精确的,比国外科学家早了一千多年),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机渗透古今数学成就,还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雄心壮志,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三、拓展活动、有机渗透

过去的数学教学强调更多的是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对客体的研究、关注要远远高于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开来,忽视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举行,造就了众多的“高分低能”;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背离了数学学习是探索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初衷。在数学新课程普及的今天,我们应该贯通数学课内外知识,把数学教学活动开得红红火火,实现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讲数学故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举行数学故事会,在欢歌笑语中师生一起走进数学故事的世界。《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苏武牧羊》……让学生以其富有的童趣,将一个个数学故事生动有趣的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讲故事活动,学生们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感受到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样的故事会安排,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丰富了数学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励他们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小树立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2.办数学小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编数学小报活动。让学生课余到阅览室、图书室、博物馆阅读、摘抄、整理数学知识、资料,进行组合、编写数学小报,并在班级、学校、社区进行展评,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小具有社会责任感。

篇4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

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请同学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我因势利导地说:“只要我们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

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学生由于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我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

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空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68-02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L,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那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1.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探索创新。

在批改学生的期末试卷时,很多数学教师会发现,平时没教过或者学生平时没做过的题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愿意展示学生的多样化算法,但是展示结束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比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简洁,使学生经历算法最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推荐的最优方法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出错,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选择教师教的方法而不愿意冒险,考试时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题目,束手无策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答案,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答案,教师要试着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有这样一道题:《科学故事》有上下两册,上册厚2.4厘米,有288页,下册厚3.6厘米,下册有多少页?常规做法是先算出每厘米厚度是多少页,再乘3.6厘米算出下册的页数。而有的学生发现3.6厘米和2.4厘米之间的倍比关系,得出288页再加它的一半就是下册页数。这样的思考方法虽然与之前教师教的方法不一致,但是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自信,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式学习。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才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课前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对折后对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预习单和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预习单,教师还能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设计不科学,数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认为很多教学内容无须小组合作学习也能顺畅地进行;(2)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3)学生认识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开展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如何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小组合作的意识,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在互助中学习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小组合作以形式上的保障,明确告知各小组组长和组员的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完成目标。最后,教师应准备充分的、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材料。例如:在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份研究单:

研究内容:a= 。

猜想: 。

我们的发现: 。

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每人先画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的多边形,由组长汇总数据,全体组员观察、提出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之前的探索经验自主开展操作、比较、发现等活动,确定第二次研究的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个有任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他们能在发现、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价值。

4.拓展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人选,教学的时空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前活动、课后延伸可以让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在校本教研时,笔者连续听了苏教版四下《认识升》和《认识毫升》两节公开课。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到超市、商场去观察,了解哪些东西是以升和毫升为单位的,分别是多少升和毫升。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升和毫升,如:一瓶香水5毫升、一盒眼药水20毫升、一瓶矿泉水500毫升、一桶色拉油5升等。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后,让他们在家用滴管滴水和用脸盆盛水,感受1毫升和1升水各有多少。经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对毫升和升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让他们对1毫升、5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和1升、5升等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课堂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篇6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学科课堂形式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我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我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因此,小学数学新大纲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教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某校计划购置50台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七折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八五折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7

【关键词】数学;生活经验;生活味

0.引言

多年来,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间接性、简捷性和引导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 没有把数学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忽视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与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的理念,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1.“生活味”的学习气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活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课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次其乐融融的家庭研讨会。

2.“生活味”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思维过程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桥梁,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例如,在方程的初步认识中,可以提供学生如下材料:一个盛2000毫升的水壶,2个暖水瓶,一个200毫升的水杯,一壶水正好倒满这两个暖水瓶和这个水杯。提出疑问:一个暖水瓶盛多少毫升水呢?不知道,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引导学生说出,用X表示一个暖水瓶盛的水。接着询问:“应怎样列式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不同的式子。

3.“生活味”的数学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号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4.“生活味”的数学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从家到校需多长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

5.“生活味”的数学作业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学完“最大公因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地面的方案。(教室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既美观,又便于铺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6.“生活味”数学实践活动

6.1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现在农村各地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组织学生到农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

6.2自办数学小报

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

6.3开设“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让学生展开想向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科]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学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篇8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前已经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但由于个人兴趣、课外阅读习惯、家庭条件与文化的不同,他们对于“年、月、日”知识的经验是有差异的。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差异,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为教学所用呢?我想,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因此,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年、月、日”的个体研究,以此作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素材;课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与共享中完成知识建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念与能力。

其次,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中,有许多知识规定性特别强,如果只是观察规律,强化记忆,那么,学生的很多疑问还是不能被解开,如“为什么二月天数最少?”“为什么大月和小月的排列不是对称的?”“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会不一样?”……历法的变化与调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故事、轶事反倒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年、月、日”知识变得好玩起来。我想,数学史的引入,不能仅仅停留于介绍和了解的层面,而应融入学生探索、理解规定性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当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时,数学学习也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第三,教材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认识大月、小月和全年的天数;第二课时教学2月天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平年、闰年的知识。根据这样的编排,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应该“放大”些什么呢?我想,在对数学核心素养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今天,是否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分解、具体化,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现或渗透,让学习真正发生?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崇尚科学精神,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中学会学习,在制作数学小报中实践创新……我想换个视角,借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研究方式,拉长“年、月、日”学习的历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培育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开展前置研究,主动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辨认大月、小月,知道每个月和全年的天数。

2.在观察、整理活动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文化和学习的魅力,崇尚科学精神,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辨认大月、小月。

【教学活动及意图】

前置研究(提前一周):

1.收集几张年历卡,找一找,圈一圈。

我的生日是( )月( )日,这个月有( )天;我最喜欢的节日是( ),这个月有( )天。

观察年历卡,记录每月的天数,算出全年的天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2.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

3.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想办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做一张数学小报,主要内容可以是:

(1)关于“年、月、日”,我已经知道了――

(2)关于“年、月、日”,我存在的疑问――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教师思考的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问:“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会使很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回望生活、提取经验,个别反应快的学生的发言会影响多数学生的思维走向。所以,可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调查、收集和汇总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学习的空间和权利还给学生。】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和研究,大家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分享,建构新知

“年”“月”“日”之间关系密切。下面,请小组发言人选择其中的一个时间单位进行交流。

1.关于“日”。

预设1:1日=24时。

预设2: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课件演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自转一周是24时,“一个黑夜+一个白天”作为一日,白天和黑夜循环往复有规律地变化,一日复一日。

2.关于“年”。

预设1:一年有365天,还可能是366天。

预设2: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有366天的是闰年。

预设3: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年。

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要用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一年就按365天算。这样,过一年就会多出来5时48分46秒,大约4年就多出来一天,所以有的年份一年会有366天。

关于平年和闰年的知识,下节课将进一步研究。

3.关于“月”。

(1)一年有12个月,每月的天数情况:

①每年都有12个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29天,还有的月是28天。

②质疑:每一年都有12个月吗?每个月的天数只有上面四种情况吗?

(2)认识大月、小月:

①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分别是1、3、5、7、8、10、12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分别是4、6、9、11月;2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②展示各组课前研究的成果。

利用表格或直观图,同学们非常清楚、简洁地表示出了一年中每月天数的情况。

(3)提出问题,分享故事:

①关于大月、小月和二月的知识,你还有什么发现要补充,或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吗?

预设1:为什么2月的天数最少,而且还会随着年份变化,而其他月份的天数是不变的?

预设2:为什么大月和小月的排列不对称?

预设3:7月和8月为什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②分享故事。

同学们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呢,哪个小组想来介绍给大家听?

分享历法形成的故事: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着手制作阳历时,本来规定每年12个月逢单是大月,31天;逢双是小月,30天;2月是双月,也应该是30天。这样大小各6个月,记起来很方便。但这样算下来,1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所以必须在1年中扣去1天。那时候,按照罗马习俗,许多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是在2月里执行的,所以就在2月里扣去1天,让这个不吉利的月份少1天。因此,2月就成了29天。后来,又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做了罗马皇帝。儒略・恺撒是7月生的,7月是大月,31天,而奥古斯都是8月生的,8月逢双是小月,只有30天。为了和儒略・恺撒拥有同等的“尊严”,奥古斯都决定把8月也改为31天。同时把下半年的其他月份也改了:9月和11月逢单,原来是大月,改为小月;10月和12月逢双,原来是小月,改为大月。这多出来的一天,依旧从不吉利的2月里扣掉。于是,2月就只有28天了。

回顾历法的变化过程,现在你知道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

填写数学书第45页的表格。

(4)个性化记忆大月、小月:

你们有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吗?预设:

①利用拳头记忆。

②利用儿歌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追问:儿歌中的“腊”,指的是哪个月?

③结合故事记: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

明确: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数学具有自身的内在温度。如果无视这种内在性,那么,大月、小月和2月的天数这种带有规定性的历法常识,对于学生而言,就只是一堆冰冷的知识而已。通过介绍历法故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从而让知识的发展过程融入学生自己的认知。在“合情合理”的情节中,看似毫无温度的规定也变得有趣、生动起来了。】

4.梳理“年、月、日”的关系。

(1)年和月之间的关系:一年有12个月。

(2)月和日之间的关系: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有28天或29天。

(3)年和日之间的关系: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你能通过计算来验证吗?

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31×7+30×4+28=365(天);30×12-2+7=365(天)。

闰年:365+1=366(天)。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计算,完成“年、月、日”有关知识的网络构建。这样教学,既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又很好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

5.适时延伸,个性整理。

(1)关于时间单位,除了“年、月、日”,我们还学过哪些?你还想介绍哪些时间单位?

(2)延伸:

预设①关于“星期”:一星期有几天?一个月有几个星期?一年有几个星期?

预设②关于“季度”:一年有几个季度?每个季度各有多少天?

学到这里,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我们已经认识的这些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

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你从同学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他们的整理方法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以“年、月、日”为中心,进行发散性联想和梳理,把已经学过的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和没有学过但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一些时间单位进行汇总和勾连,构建知识网络,整体把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整理、汇总知识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说一说:一年中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和一些有意义的日子,请你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并判断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猜一猜:(1)玲玲的生日是5月的最后一天,她的生日是( )月( )日;亮亮的生日是国庆节的前一天,他的生日是( )月( )日。(2)张叔叔连续出差了两个月整,共( )天。

3.写一写:生活中离不开年、月、日、时、分、秒。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时间单位,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把你的想法记录到数学小报中。

篇9

关键词:生活化 趣味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趣味化。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很多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习惯于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情境必须是“真情境”,尤其当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不统一时教师更不能回避,应从容面对、巧妙应对。发掘生活中的材料: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导入的简单趣味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中有趣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看图,小蚂蚁要从A点爬到B点怎样走路线最短?”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这个几何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就可以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例题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点线面”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实例:“粉笔写字是形象的点动成线,扇子打开是形象的线动成面,拉花打开是形象的面动成体。”由于学生亲眼看,亲手做,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下一问题的氛围中。

四、练习应用的艺术化、应用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不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教师要用练习设计的艺术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有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习了排列组合,我设计“扑克牌变魔术”的环节,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学习了概率,我设计了在多项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的环节,培养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加强了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训练。丰富多彩的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学生在“英雄用武”中增强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毅力。“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抚宁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元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元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函数》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地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字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鹏程.建立激励教育培养知名教师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篇10

关键词:有效性评价 课堂教学 激励 调控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及其分析、整理,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评价方法单一、主体单一、过程单一的问题严重存在,忽视了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长此以往,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与创造,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构建评价内容与标准个性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情感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实施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一、利用星级评比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

克雷洛夫曾说: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差异,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评价中,要追求人人获得成功,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了星级评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按照计算能力、课堂表现力、作业完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思维独创能力等五项,设置了星级评价标准。

综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优秀等级,得“五星”卡,并在卡上写上激励语“你棒极了”;对于中等生给予优秀等级,得“四星”卡,并在卡上写上激励语“你真不错”;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如能达到教学目标给予优秀等级,得“三星”卡,并在卡上写上激励语“继续努力”;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据目标达成度给予合格等级,得“二星”卡,并在卡上写上激励语“要加油哦”。这些不同的评价标准,采取随机评价和定时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等方式,每天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每周总结一次。如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提出:你认为自己(他)哪一方面比较好?应得几颗星?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会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也不会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这样的评价方式,老师教学轻松愉快,学生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学得其乐融融。 转贴于

二、巧用课堂即时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时,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及时巧妙的评价与引导,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甚至帮助学生仰望到另一片灿烂的天空。在即时评价的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激励为主,应注意情感效应。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时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当学生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

三、妙用作业评价,增加评价的多元性

作业分析评比是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业的分析给出一定的评价,它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业分析分两类:

一是分析学生现成的作业,从作业完成质量以及改正质量来评价。好的作业给予鼓励,如对好的作业可在后面画上几朵小花、几个笑脸或写上“真棒”、“太美了”等鼓励性语言,每月进行一次优秀作业展评。对作业完成质量差的要及时指出问题,给学生提供改正的机会,在作业后面画上哭脸等遗憾的表情。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评价理解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也体会到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是现场提供作业,通过学生完成该项作业的水平和能力来评价。如对既快又好的,可以给予“小能手”的奖励,或者当一回小组长等。现场作业可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当堂完成,现场观察其速度、质量与效果;长周期作业从设计、实施、报告,可以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的时间。如中高年级学生在某一章节或几个章节学完后,要求学生按学习的内容办一张数学小报,然后由教师或同学从数学小报的内容、形式、版面设计进行评分。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去复习知识、整理知识、概括知识。

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科学,而评价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教师应积极探索评价的时机和方法,让有效评价成为数学课堂上的阳光雨露,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得到心灵上的点拨,为他们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单志艳 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