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典故范文

时间:2023-03-28 03: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凿壁偷光的典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囊萤映雪:形容学习刻苦勤奋,勤学好问。

1、解释: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2、典故

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篇2

时下中学生接受的事物很庞杂,他们缺少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针对中学生缺乏内在品质及学识积累的现象,我选定“怒放的生命,厚积薄发”展开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

期待通过这节主题班会的展开,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及不断加大其知识储备,从而在点滴生活积累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三、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及所需要的图片等,学生准备“为张丽莉老师祈祷”“怒放的生命”这首歌的手语及名言警句等。

四、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利用PPT呈现所收集到的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而展开,学生在观看飞动照片的同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不自觉中会忆起往事,体验生命的成长。

主持人:飞动的照片让我们为生命的成长而感动,生命也将会因我们的点滴为人、为学而更加精彩!

为人篇(20分钟)

活动一:讲故事

照相

中国照相馆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啊,真对不起!”“没什么!”照完相,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主持人: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自由畅谈总理的为人。

活动二:讨论

学生A:通过故事一我觉得总理为人很谦和。

学生B:总理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与民众打成一片。

学生C:我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了。

主持人:总理具有高尚的品行,从点滴中,从平凡的小事中凸显其人格魅力。

活动三:观看视频

学生静静观看关于张丽莉老师的报道。

主持人:张丽莉老师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张丽莉老师是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心系学生的好老师,她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从而能在危急关头体现她的大爱!让我们为张丽莉老师祈福吧!

学生:全体起立跟唱“为张丽莉老师祈祷”这首歌。

(歌声过后)主持人: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当中所能体现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找到每个人生命的闪光点。)

……

为学篇(20分钟)

活动四:观看动画片《程门立雪》《凿壁偷光》两个求学典故

主持人:这是两部求学的动画片,大家看得都很投入,一定有话要说,那就请大家谈谈你们的观后感。

学生A:《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我认为一个人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

学生B:《凿壁偷光》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认真、刻苦地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却不能专心致志地对待学习,和他相比,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无比。

主持人:太好了,对这两部短片大家谈得都很深入,我们正在求学路上,我们的目的就是学,谦虚地、执著地、义无反顾地学习是我们的职责。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在学业及人生路上走得很精彩!

班主任总结(2分钟):这是一次启迪在座每一位心灵的主题班会。我期待通过我们为人、为学过程中的点滴积累,会在品行及学识方面有一个丰厚的积淀,从而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厚积薄发,怒放我们的生命。

主持人:全体起立,(播放“怒放的生命”)让我们同唱这首歌(手语)(2分钟)。

篇3

祖莹偷读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

(1)以衣被蔽塞窗户

(2)由是声誉甚盛

(3)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

(4)乃置礼于前

2.下列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家人所觉不足为外人道也

B.父母恐其成疾其真无马邪

C.常密于灰中藏火达于汉阴

D.以衣被蔽塞窗户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5.我国古代有关勤奋读书的典故还有很多,请试举一例,并简要讲述其内容。(不超过50字)

选文二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②。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③,编茅为庵④,削荆为笔⑤,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⑥。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生徒达十余年。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

A.人若不学

B.暗则缚麻蒿自照

C.门徒悦其勤学

D.常以净衣易之

2.下列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刻树汁为墨 为天下笑者

B.或依林木之下 常以净衣易之

C.夜则映星月而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夜则映星月而读 黑质而白章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请说出这段文言文是通过列举哪些事实来说明任末勤奋刻苦学习的?(分条列出,不超过50字)

【朱庆和/供稿】

参考答案

《古人勤学故事》

选文一:

1.(1)遮盖(2)此(3)比得上,赶上(4)施行2.D(A.被,介词/对,介词。B.他,代词/副词,加强疑问语气。C.在,介词/到,介词。D.同为介词,“用”的意思)4.(1)这个孩子的才气,不是许多学生能赶上的,日后定会有很高的造诣。(2)博士对学生要求严格,(祖莹)不敢再回去拿书,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尚书》三篇,不漏一个字。5.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牛角挂书(答对一个即可,故事略)

篇4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高中语文学习若仅限于学习教材中有限的文章,是绝无可能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的。基于此,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能增强其语言积淀,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提出“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确,“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课外阅读优秀读物能让学生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以充实,从而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1.构建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要落实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及家长有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素养及人格成长的重要意义。笔者一方面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结合我省高考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要求,让家长理解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给学生讲述名人嗜好读书的故事,既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之类典故,也有梁家辉因酷爱读书被誉为“当今香港影坛最富艺术气质的影星”等励志故事,使学生确信广泛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益于终生发展。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较容易激发起来。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对阅读产生愉悦的情感,积极主动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巧抓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课内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拓展、经典片段介绍、影视对比阅读、时文佳作推荐等方式。

3.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学习课程多,学业负担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挤出阅读时间,以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笔者主要采取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方式,即每周抽出一课时安排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此外,还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等学生相对自由空闲的时间布置开放性阅读作业。这些措施确保了学生有一定量的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地阅读。

4.加强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

课外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但不等于教师就可放任自流,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笔者依据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学校藏书情况,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推荐书目中除文学类读物外,还有不少人文学科及自然科技类读物。此外,笔者还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及热点时事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散文》2011年第3期特别安排了“灵魂的事:史铁生纪念小辑”表达对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追思,当笔者阅读到这期杂志后,就将“纪念小辑”中的四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并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灵魂的事》《活着的事》《病隙碎笔》等著作供学生选读,以弥补语文版教材没有编选史铁生作品的缺憾,同时也让学生感触到史铁生所言的“灵魂”及他的“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5.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具备了阅读时间、读物等条件,但还不能确保课外阅读的成效。要想课外阅读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

新课标提出:“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此,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及读物特点运用适宜的阅读方法,如语言精美的读物或经典之作就应精读,以丰富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就可速读或浏览。此外,还注重指导学生培养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从阅读中汲取提升素养的精华元素。

6.实施多元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可持续开展

新课标指出“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

篇5

关键词:翻译 译者 妥协

引言

不是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不是自己真正拥有,就永远不可能确切的感受到一件事情。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所了解的事情并非所有都来自于个人实践,比如女人分娩似的痛苦,男人和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永远体会不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但是经过第三者的描述,人们对这种痛苦总会有一种认识。翻译也便像人们认识这种痛苦一样, 不可能体会到源语言的确切内涵,而只能在第三者即译者的帮助下,找到与感官可以妥协的那种状态。而这种妥协表现在主客观各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1 译者个人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译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从一定意义上讲,译者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好的语言能力,兼备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掌控能力,这是对译者基本的要求,但并非仅此就能成就优秀的译者和译作。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又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译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译者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根据个人喜好做了安排,而译作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妥协。

1.2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因此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作为主观意识的翻译理论也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翻译理论又会引导出不同的翻译实践。

十七世纪西方翻译理论中存在着被称为不准确翻译的理论。这种翻译理论往往是受到了耶稣会的影响。耶稣会教育讲究修辞研究,注重形式上的优美。因此受到耶稣会影响的翻译,大多讲究风格的典雅,而不讲究内容的准确。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翻译界在探讨有关翻译理论和标准时,鲁迅提出了“宁信勿顺”的标准,也就是即便译文无法顺畅必须忠实于原文。他认为,一定要容忍“多少的不顺”。对于鲁迅的译作,鲁迅自己说: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陈福康:2009)。

翻译理论作用于译者,译者受其影响作用于所要操作的语言。在翻译理论的指引下,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出妥协。

二、客观因素

2.1语言本身特征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被定义为一种用于人交际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语言可被看作不同的符号系统。但是一种符号与另一种符号之间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汉语的“鸟”和英语中的bird是对应的关系,但是在句子“这是什么鸟电影,一点意思也没有”中,“鸟”和bird就很难建成对应关系。

不同的符号系统语有不同的特征,在词汇、语义、句法和形态等方面也存在区别。比如词汇方面,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有无法找到对应词的情况:英语中有lap一词,指人坐着时腰以下到膝为止平放着的大腿部分,但是在汉语中就找不到这样一个词与之对应。汉语中有“姑”“婶”“姨”“大娘”的称谓,而在英语中仅仅有aunt一词统称汉语的这些称谓。

当然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译者可使用种种技巧使译文尽可能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然而语言之间的差别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使得译者只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妥协的状态。

2.2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化风俗的影响。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特点。文化的发展总会给语言增加不同的特征。而译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文化多样性给语言带来的特色定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语言都有在对话或是写作的时候引用典故、习语等来展示某种语言技巧的现象,例如汉语中一些有文化特色的例子:围魏救赵、凿壁偷光、绿帽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英语中的例子有:the heel of Achilles, to meet waterloo, it’s Greek to me・・・

在翻译中遇到此类具有文化特色极强的案例时,不单是译者的语言能力所能解决的,这需要译者对源语言的文化历史有熟悉的认识。即便译者了解了这些知识,怎样翻译给目的语群体而让这些人也理解又是一个问题。字面直译可能会使目的语群体不知所云,而取其意而译则又失去了源语言简练且富有寓意的表达方式。译者最终的翻译结果也必然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两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做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妥协。

2.3上层建筑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翻译活动本应该是纯粹的文学活动,但是任何从事翻译活动的人都处于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就像科学虽然没有国界,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从事翻译的人也是一个具体的国家的人。国家的有力上层建筑总会将控制力量延伸到社会任何领域,包括文学研究。

17世纪及之前,在西方教会势力很强盛的那个时期,《圣经》翻译是一项神圣的任务。耶稣会强调翻译活动跟信仰有关,认为《圣经》的翻译都会受到上帝的“感召”,因此出于对人们精神控制的需要,要求翻译出的《圣经》必须同耶稣会的意志相同,同时禁止非信仰耶稣的人翻译《圣经》,最终真正忠实于原作翻译的人往往被说成不忠实的异教徒。十五六世纪法国的人文主义者威廉・廷代尔从希腊语翻译出《新约》,最后就被教会以信奉异教的罪名处以火刑。那么那些服务于教会的译者,屈从于教会势力或固有信仰的人,必然进而扭曲了自己笔下或是口中的语言,使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妥协。

三 对翻译实例的分析

《水浒传》的英译名有:Water Margins/Outlaws of the Marsh/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Heroes of the Marshes等

《西游记》的英译名有:Pilgrimage to the West/A Journey to the West/A Monkey’s Story/The Monkey King

Great Expectations的汉译名有:《孤星血泪》《远大前程》

Hamlet的汉译名有:《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

一个人要表达某种意思往往会使用固定的词,固定的语序,但是不同译者在实际翻译中,用另一种语言去重新表述源语言者的意思时,往往基于某些因素会给源语言带来不同的翻译结果。而这些翻译结果并不是能用对错来定义的。不同的翻译结果只是不同的译者对两种语言做出的不同的妥协结果。

四、结语

翻译活动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一息不止地进行着。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不同语言之间不可能达到等价交换的结果,而任何翻译结果都是译者为两种语言所作的妥协。译者在用一种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时候,是在运用自己的语言协商能力,而最终所寻求的是一种语言之间妥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策略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 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2004,(11)

篇7

1、负薪挂角: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2、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3、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4、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6、开心明目:开心:使心窍开通;明目:使眼睛明亮。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

7、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8、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9、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10、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11、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2、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13、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4、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15、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16、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17、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8、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19、凿壁借光: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20、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21、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22、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23、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4、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25、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26、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27、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28、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经过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出来作官,就丧失了纯洁。

29、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30、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31、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32、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3、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34、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35、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36、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37、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38、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39、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40、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41、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42、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43、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44、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45、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46、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47、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48、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49、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50、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51、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5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53、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4、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5、囊萤照雪: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6、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57、下帷攻读:下帷: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比喻专心读书。

58、处士横议: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

59、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60、士穷见节: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61、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62、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63、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64、废书而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65、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66、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67、暮史朝经:史:指历史书籍;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68、三绝韦编: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69、轻财重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70、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71、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72、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73、五行俱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74、匡衡凿壁: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75、春诵夏弦: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76、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77、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78、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9、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80、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81、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82、聚萤积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83、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84、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85、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86、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87、废书长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88、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89、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90、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91、同门共业: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业:读书。同在一个老师的门下读书。即同学。

92、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93、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94、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95、凿壁悬梁:凿:打孔,挖洞;悬:吊挂。形容刻苦读书。

96、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97、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98、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9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00、文业砚田:砚田: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旧指以文墨为生的读书人。

101、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02、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103、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04、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105、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106、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07、轻财好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108、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109、含菁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同“含英咀华”。

110、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111、磨穿枯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112、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113、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14、开卷有得: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得:得益。读书总有好处。

115、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116、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17、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118、儒士成林:儒士:指读书人。比喻读书人很多。

119、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120、诗礼传家: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121、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122、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23、聚萤映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映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124、臧谷两亡: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个去读书,一个去赌博,结果都丢了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125、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

126、腹为笥箧:笥:盛书等物的方形竹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腹部成了书箱子。形容读书多,有学识。

127、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128、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129、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130、案萤: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131、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132、挟筴读书:挟:夹持;筴:同“策”,指简册,书籍。手拿书籍,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篇8

【关键词】 苦读 病目 明目 养生

喜欢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的人应该知道,白氏因早年苦读而患目疾,相当痛苦,他的读书生活受之影响很大,在诗中多有反映,如“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眼暗》)“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得钱舍人书问眼疾》)等。

白居易的例子绝非个别,历史上文学大家苦于目疾的很多,如唐代刘禹锡,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等,都有这方面诗文流传于世。因此,如何养生明目以助读书,是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古代读书人在此方面之探索与经验。

损读书 减思虑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肝受血而能视”,《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久视伤血”,早已指出苦读损目的病因在于“久视”。《千金方·目病》告诫云:

人年四十已后,常须瞑目,勿顾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此之一术,护慎之极也。其读书博奕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

《晋书》卷七十五,《范宁传》载:

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阳里子少得其术,以授鲁东门伯,鲁东门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世相传。及汉杜子夏郑康成、魏高堂隆、晋左太冲,凡此诸贤,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这段话曾被后世医书多次引用,盖张湛虽有嘲谑之意,但“损读书,减思虑……”六条原则,毫无疑问均有益身心,若长期坚持,可期明目良效。毕竟“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无论何种养生方法,必以适度节制、防止“过用”为首要。鉴于此,适当安排读书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视力劳损,当可收到护眼之功。

读书灯

宋代大文豪苏轼诗云:“病眼乱灯火,细书数尘沙。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病中夜读朱博士诗》)此外,陆游有多首夜读诗,如:“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冬夜读书》)“孤灯对细字, 坚坐常夜半。”(《秋夜读书》)……点灯夜读作为文人读书习惯,在古代有限的照明条件下,是相当损害目力的一种行为。《千金方·目病》曾列出十六条损目的不良行为,其中三条是“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认为“上十六件,并是丧明之本,养性之士,宜熟慎焉”。

古人夜读,或限于家境贫困,无灯可点,只能想其他办法。所以,历史上才会传颂诸如集萤映雪、凿壁偷光之类故事。所谓“月下看书”,大约即属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条件可用油灯,一则光线仍然较暗,二则燃烧时散发油烟,也相当讨厌。那么,如何灯下观书不损目?《本草纲目·菖蒲》条引《臞仙神隐书》云∶“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看来,菖蒲不仅有观赏作用,还能保护读书人眼睛,难怪在历史上颇受文人青睐,并被誉为“花草四雅”之一。[1]???

另外,可从制作灯油的材料入手。如宋代赵溍《养疴漫笔》云:“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又,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读书灯》条,云:“灯油,用大麻子油,无烟不损目。”

按,枸杞益目,殆无疑义,《本草纲目》卷四,眼目主治门,亦云:“枸杞汁:点风障,赤膜昏疼。榨油点灯,明目。”而“大麻子油”(大麻子即火麻仁)益目,似无佐证。《本草纲目》“灯火”条云:“凡灯唯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可参看。虽然由于条件的改善,今人已无须再使用油灯,哪种油益目也不必考虑,但在偏远之地不妨一试。

外洗法

《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颇宜读书人采用:

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眦痒。予(苏轼,笔者注)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若冲风冒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2]

“沃”意为浇、灌,此法当指用双手捧起少量热水,洒在紧闭的眼目之上,不断重复此动作,直至水温变凉。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可见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读书人,而且不用特殊药物,简易可行。医家云“肝受血而能视”,又云“血得热则行”,热水沃目,有温养活血之功,大概即其道理所在。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则载:

一老人年八十四,夜能细书。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洗目一次,永绝昏暗(宜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

必须在特定日期采药、洗目,似颇涉玄奇,但桑叶确能祛风明目,老花眼患者不妨一试,或许将不再有白居易“小字文书见便愁”之类感叹。

又载:

王叔权(即执中也)云∶予游学会稽,早观书,辰牌方食,久之患目涩,倦游而归,同舍遗以盐精,数次揩目而疾除。盐精且尔,则青盐之治目固也。古方用青盐揩牙,因掬在手洗目而目明。盐精乃盐仓地下之精英。

其目疾因苦读而得,以盐水外洗而愈。盐精与青盐属同类,入药多用青盐,可滋肾阴、泻火明目,本草已言之。

明目助读之方药

“服食求神仙”,乃古代道家养生法,文人群体受其影响很大,通过长期服食某种药物,明目以助读书,是他们留心的重点之一。

《本草纲目》载多种药物有此功效,如芜菁(蔓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大良……《梁书》言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蔓菁花今人少用,多用蔓菁子,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槐实即槐角,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今人多用于治疗痔疾或目赤实证,但很少将其作眼目保健药物服食,其性苦寒,似不宜久服。

又,《冷庐医话》卷四载陆以湉自述苦读病目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3]黑豆味甘寒,补肾明目,陆氏当所言不虚。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本草分类歌诀》谈到熊胆时如是说:“胆苦明目涂痔疮,小儿惊风积痫良,杀虫消疸止久痢,古人夜读作丸尝。”小字注云:

古人教子夜读,粉苦参、熊胆为丸,与之吞一二枚以资勤苦者,盖夜读久,则血不归肝而火冲头目,朝旦面黄,用此降火和肝则血脉流通,津液畅润,痰火疮疥之病,从何而生?服苦之意与此相同。

苦参熊胆丸似乎已成为古人教子夜读的常备保健品。其一,它清火明目,适用于夜读过勤所致一系列症状,如虚火上冲头目、面色差、痰火疮疥等。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卷一·内外二障论》曰:“盖心藏乎神,运光于目,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作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总之,夜读久视,皆易上火,当用苦寒清降。

其二,此种做法,隐隐合乎“卧薪尝胆”的古训,即所谓“服苦之意”,能够激励下一愤读书。既具药效,又具教育意义,双管齐下以见古代望子成龙的家长苦心,这是很有趣的。《新唐书·柳公绰传》载:“(绰)子仲郢,字谕蒙。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后来,“熊丸”一词,便成为母亲教子的典故。《医学入门》所谓“古人教子夜读”云云,其意大概指此。

医书中亦有一些方剂,专为读书人劳伤眼目而设。最著名的为《千金方》神曲丸(又名磁朱丸),此方“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由神曲四两、磁石二两、光明砂(即朱砂,一云夜明砂)组成,“常服益眼力,众方不及,学者宜知,此方神验不可言,当秘之。”神曲丸下又有补肝散、服蔓菁花方、服白瓜子方,原文均云久服明目,“可夜读细书”。今人往往以磁朱丸为重镇安神剂,多言其交通心肾之力,却忽略了它最初的明目功效,不免遗憾。

《杨氏家藏方》菊睛丸:“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眵泪难开。久服能夜看细书。”此方由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枸杞子、组成,既滋肝肾之阴,又助命门之火,且有祛风之效,适宜肝肾不足所致目疾。

以上药物及成方,多以滋阴、泻火、祛风为主,既非单纯针对虚症,亦非单纯针对实证。在药物归经上,涉及心、肝、肾三经,与脾、肺关系不大。如蔓菁、熊胆、枸杞、等,则是自古至今治疗目疾的常用药。这些古人特意指出能“夜读书”“读细书”之类方药,与一般明目方药其实并无太大区别。

总之,古代读书人在保护眼睛健康方面,曾作出很多探索,某些养生明目法,对今人颇有借鉴作用。本文讨论的问题虽然限于古代,但读书过劳而伤神损目的现象,今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高考取代科举,并未给莘莘学子带来些许轻松。此外,那些埋头书案的文职人员、终日与电脑为伍的白领阶层,其眼目健康问题亦不容乐观。观古以鉴今,对古人明目方法的进一步考察,应该是必要并且颇具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焕华.中药趣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70~171.

篇9

教育的根本何在?在我看来,教育的根本其实在于涵养,或者说熏染。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人为环境,设置得好有好的影响,设置得不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说教育的根本在涵养,包含着价值预设在其中。当然,熏染应当是美好的熏染,这才能称得上涵养。教育这样一种美好的特定环境,使置身其中的人耳濡目染,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荀子说:“以善先人者之谓教。”《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教育人,先要有“善”,这“善”可能是师长的善言、善行、善举,也可能是来自书中的圣贤之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正是本文所说的涵养。社会学家先生曾回忆他在伦敦求学的经历,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并未讲过什么正式的课程,而是采用小组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心得,自己只是适当地点评或者插话。在那种氛围中,费先生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

据说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见面就是谈学问。有时候,学生请教问题时警报响起来了,大家跑到防空洞里后还在接着谈学问。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解读“钱学森之问”时提及:“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的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朱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我想,这种文化和氛围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精神,置身其中的人受到的正是一种“不言之教”。

教育工作中经常提及的陶冶法,也符合教育的涵养本性。烧制陶器,冶炼金属,都要放入火中锻炼。以陶冶隐喻教育,正符合教育的本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之根本在“育”不在“教”,在“行”不在“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涵养是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具有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涵养教育主要包含如下4个方面:一是情绪调控方法的教育;二是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教育;三是滋润养育、培养能力的教育;四是积蓄、保持修养的品质教育。

涵养教育使人活泼而不放荡,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张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每个人都是塑造自我的心理工程师。涵养教育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机会往往只有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普通人而言,机会就像小偷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懂得如何避开困难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困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拿不定主意时,选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也许就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靠的不是能力、机遇,而是观念及信仰。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命运,先要确立信念。教育亦然。一个受过涵养教育而具有相应能力的人,首先在举止言谈方面比平常的人多了一份稳重和成熟;在做事的时候,会深思熟虑,总像有一份时间表那样,有条不紊;不会莽撞茫然,总是那么有自信,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在考虑自己的同时更会考虑其他人及社会。总之,他会既有外在的修养,又有内在的气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魅力往往体现在涵养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涵养教育就是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细处着力,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环境,以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其一是静。

“静生慧智,定纳百川。”少说话,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嗦嗦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在课堂上特别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而我认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考虑到自己处于集体所在的课堂,应“三思而后言”。要知道,即使是在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上,累赘多言也往往令人讨厌。想说话了,就先对自己说,然后再在别人愿意听的情况下去交谈 。

其二是缓。

古语云:“谦谦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有时候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缓于行”是为了避免方向性、方法性及原则性的错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因为急,往往考虑不周,匆忙应付,难免会有纰漏,甚至会发生大的错误。而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通过比照,得到经验,记取教训,以找到更高效的办法,寻得成功的捷径。学生读书正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其三是忍。

面对同学之间的纷争,不要气愤。“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气愤伤身体,气愤也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宰相肚内好撑船,公侯头上能骑马”,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以及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有些事情不妨观静观其变,顺其自然。

其四是让。

涉及到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能退让,自己要立场坚定。遇事尽量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对,就不应固执己见,按正确的意见办,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五是淡。

对名利,对金钱,都应看淡些。很多东西并非是必需的,而且,得失也是辩证的,某些方面损失了,在别的方面常常会有所获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人往往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容易求得心灵的平静,越是能体会到平凡的幸福。

其六是平。

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一个人的思想仅可以存在于他有权利作决定的范围内。平凡的人,尽管活得不够精彩,但可以在份内工作中做出成绩。而当有机会得到供自己展露思想的空间时,就可以显示其不平凡了。

上面六点,可说是笔者总结的一些人生智慧。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又当如何培养学生有涵养,继而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呢?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及模式,简称为“一体系四模式”。

“一体系”就是课程教育体系,即通过书法、绘画、国学、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品德、体育及数学、英语等学科渗透)的教育提升学生素养,“四模式”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模式、国学教育模式、课堂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来推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有以下4种模式。

第一,文化教育模式。

漫步于学校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百善孝为先”等经典名句,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徜徉其中,仿佛欢饮了一盏盏好茶。拾步楼梯,《曾子杀猪》、《弃官寻母》、《孟母三迁》等一个个经典小故事俯仰即是,看后仿佛饱尝了一道道佳肴。途经教室走廊,《三字经》、《弟子规》、《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映入眼帘,读来又仿佛畅饮了一杯杯美酒。

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均固定在简约大气的木框内,按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底图。它们或意境悠远,或文雅古朴,或厚重隽永,每一幅都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启迪。

壁画按照楼层分设主题。一楼以“德育”为题,选取了经典典籍中关于道德的相关名言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德育小故事及《弟子规》内容;二楼以“勤学”为题,选取了“惜时”、“勤勉”等名言和名人学习小故事,其中浮雕生动传神,刻画了小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等故事;三楼以“礼仪”为题,“让枣推梨”浮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小儿推让食物,谦恭礼让的典故;四楼以“师德”为题,强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人师风范,有浮雕“尊师重教”、教育家孔子头像及其相关名言;五楼以“孝道”为题,以语言和画面为经纬编织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人伦观念;六楼以“忠诚”为题,饰有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耳熟能详的爱国名言,还有“精忠报国”小浮雕,塑造了岳飞正气凛然,报效祖国的形象。

整个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画面图文并茂,雕塑形神兼备,富有视觉美感,形成了校园独特的走廊文化、楼道文化和廊柱文化等多种体系。学校充分利用条理清楚、主题鲜明的“国学长廊”这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国学教育模式。

让国学融入课堂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校精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的经典篇目和广为流传的经典唐诗宋词,后期还结合宝安区教科培中心编制印发的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一、二、三册,对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设置。

各班每周一堂经典诵读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在课堂上渗透国学,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诗文,熟记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背中求思,思中求进。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组织经典诵读: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背诵《弟子规》、经典古诗;五、六年级学生背诵《论语》。

坚持开展每周一首诗的诵读,坚持“一日三餐”(早读、课前读、中午前读经典诗文)诵读。清晨,在校园中,伴着微微晨曦,总是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语文课前,各班不时地传来阵阵诵读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诵读古文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每月一节经典诗文研讨课,形成我校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引入――读顺原文(借助拼音)――知晓大意(据注释)――感悟道理(结合生活)――导述言行(结合自己谈认识)――拓展延伸(名人警句,诗文……)。低年级段多用直观性的教学形式来引导理解,中年级段的按照示范、仿照谈理解或感受,高年级段尽量与语文课本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深浅度。面向全体,尽量让多数同学参与进来,积极投入学习。同时,语文科考试中加入国学教育的内容:一、二年级在口语考试中考查必背经典句;三、四年级加了默写经典句;五、六年级加创设情境题,对应填写所背经典句。此举既促进了教师对国学教育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

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就是行为文化。松和小学在尽力构建高雅显性校园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全体师生把文化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注重精神塑造,培养优雅文明、从容高贵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我们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精神,依据《小学必背古诗词七十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常礼举要》等篇章,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伴我成长》(上、中、下),全体师生人手一册。本套校本教材集学习资料与拓展练习为一体。书中设有“家长与老师的话”栏目,请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每课后面编有“我还会背”版块,便于学生在学习了此文后,把自己喜欢的相关诗文积累在书上,让学习得以延伸。书后还有诗配乐的歌曲,让学生在乐曲的哼唱中积累经典。对于书中所选诗文,要求学生了解大意,读熟会背,并努力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每个教室门前,每周都会更新一首经典诗文,让学生每周至少背熟一首经典诗文。每个月都有以年级为单位的有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每个学期都有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大型节目展演。通过朗诵和展演,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经典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文化。另外,围绕“我诵读我快乐我成功”这一主题,精心打造教室文化。建立班级经典诵读争星榜,每月得星最多的命名为“班级小名士”;设立“快乐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收藏、记录快乐的笔记本,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交流;运用“今天我最亮”展示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风采的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书声朗朗,整个校园溢满书香;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播放古典诗词欣赏和古典音乐节目,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同时,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有意进行渗透。如美术科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画,画中的诗;音乐科则利用“诗歌就是合乐歌唱的音乐”这一特点,给诗歌配上恰如其分的曲调,让学生合乐歌唱……教师们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吟诵经典;在一则则隽永精妙的故事中,明理燃情;在润物无声的滋养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每学期,学校高、中、低年级段在学校大操场进行国学展演。每个年级段都有一个主题,如低年级段的“孝敬篇”,中年级段的“礼仪篇”,高年级段的“诚信篇”,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国学展演。通过经典诵读及国学展演活动,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于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第三,课堂教育模式。

课前齐诵《坐姿歌》,书写齐读《握笔歌》。摆放整齐的课桌,陈列有序的书本,端庄的坐姿,优雅的握笔,迅捷一致的起坐,和蔼亲切的师生问好,落落大方的应答,琅琅的课前经典诗文诵读……一道独特的课堂风景线呈现在松和校园。

多年来,我校潜心探索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提出用优秀课堂常规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的创新构想。从课前课后的礼仪习惯、坐姿习惯、写字习惯以及课堂上的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团结合作等入手,规范学生、培训学生,形成一整套规范良好的课堂流程。教师们不断完善课堂常规,追求课堂亮彩,使优秀课堂常规成为学生行为规范而不刻板、参与踊跃而不松散的有效课堂常规模式,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俨然在人生的小天地中成长。

书法课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书法的世界。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体察提按、转折等用笔的美,刚柔、粗细等线条的美,浓淡、枯润等墨色的美,俯仰、向背等结构的美,以及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另外,还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各家书体的美,如先秦书法的稚朴古雅,魏晋书法的奇逸开张,唐楷书法的法度森严,明清书法的个性张扬,直到现代书法的异彩纷呈。从甲骨文的瘦削到金文的凝重,从大篆的随意到小篆的规正,从隶书的柔美到楷书的严谨,从行书的灵动到草书的狂放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因此,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学习、观赏和评点,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书法实践中产生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教育。

书法艺术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体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变。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消瘦的身体变为雄健,毛躁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练习书法也就是练心、练身、练性灵。

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洗涤一个人的灵魂,完善一个人的性格,激发一个人的意志。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而且还会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改变。任何艺术的语言,相较于音乐的旋律,都失去了应有的光彩。音乐是最迅速敏捷、最深入持久地打动人心的艺术。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轻快的音乐使人舒适、安宁,雄健有节奏感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它的不同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可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国美术教育界都在努力克服早期美术教育的种种缺点,发挥其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以便能更完美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的开展应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山美、水美、自然美”与环境教育。

在美术风景课(包括:风景画欣赏、色彩风景写生或国画山水等)上,我们在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教会学生风景画画法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好好欣赏一番画中乃至自然里的美景,在感受“山美、水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到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已经超越了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承受能力,认识到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沙漠化加剧、热带雨林衰落、野生物种减少等环境问题,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寓美术教育于环境教育之中,引发学生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是“名家、名作、名人效应”与理想教育。

在欣赏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多向学生讲述名家的志向、生平事迹和学习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名家的人生经历,了解名家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利用名人效应,使学生对名人产生崇敬、向往的心理。美术作品中,不乏历史上的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题材,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间,以能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为偶像,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是“赏美、懂美、崇尚美”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美术欣赏方法,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各种美术活动中感受美。从而,引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向往之情和对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的不断追求愿望,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修养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正是由于课堂上的熏陶,我们的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的作风、良好的素养令初中学校十分满意。家长们也说:“孩子在学校能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我们非常感谢和放心。”

第四,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在开展各种涵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会让教学处与德育处联合起来,将传统国学弘扬的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和规范礼仪的示范,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尊师友、习礼仪”等名句,既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更要求他们把名句内化为行为,用行动诠释行为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于是,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尊师爱友之风盛行。

学校大力开展涵养教育以来,师生风貌和学校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真正展示了我校涵养教育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有孝心讲文明。学生比以前懂事多了,知礼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教师也更加尊重了。学生懂得了回家以后给家长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知心话。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时,学生会在他们的礼仪和感恩行动中显示出他们高度的涵养。

诚实守信。学生懂得了知错就改才是个好孩子。放学时,学生能够按时回家,晚归如实汇报,有事及时与家长打招呼。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按时完成作业的人多了,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完成作业的人少了。课堂上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以前教师一不在就胡闹的现象没有了。做诚实人,使学生责任感大大增强。

勤俭节约。大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以前普遍吃饭比较挑剔,花钱也大手大脚。自从诵读学习《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经典名言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现在,即使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学生也会捡起来吃掉,花起钱来更是精打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