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8: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统计了2004年、2005年各类作文数量和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在笔者所收集到的2005年7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14题,占19%;半命题作文18套,占26%;话题作文32套,占45%,材料作文8套,占11%。而笔者所收集到的2004年10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51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占51%;12个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占11.8%;19个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占18%,两年的格局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而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呈现如下变化。
一、话题作文:依旧风景亮丽。
2005年,话题作文依旧亮丽,这 主要是话题作文能针对自己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表现在:首先、加大对话题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独词句的话题。如以“责任”、“幸福”等为话题,增加话题修辞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的变窄,以此减少学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成都的“学会理解”,湖北黄冈的“爱是永恒的”,安徽淮安的“走进和谐”;其次,在提示语或要求上,在范围的选择上或者立意上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要求。如2005年四川南充中考以“战胜自我”为话题,提示语“战胜启我的过程,高尚战胜了卑劣,勤奋战胜了懒惰,勇敢战胜了怯懦,面对战胜了逃避,快乐战胜了忧伤……我们才有了一次次进步;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这样的精彩例子一定不少”,除了在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外,在选材上强调“自我”;再次,尽量避开热点、焦点以及大众化的话题,选择考生没有关注的新鲜话题。2005年中考有不少省市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如陕西的以“助跑线”为话题,江苏扬州的以“感恩”为话题。
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2006年,话题作文依旧火暴,并且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形式:材料与话题的结合。给考生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成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文体自选,内容自选,立意自定,又给了学生限制____话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构思的难度,增大了文章的可信度。
二、半命题作文:欲与话题试比高。
半命题作文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体裁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的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分,此是半命题作文最受欢迎的原因。2005年的半命题作文有如下特征: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给出的一半不拘一格;挺有诱惑力。如,“又一次”,“另一种”,同时这些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的大;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和作文水平发挥,颇受学生欢迎。
三、命题作文:在改革中焕发青春。
2005年依然有不少省市固守着命题作文这方天地,而且这个家族有扩大阵地的趋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已经连续三年坚持采用命题作文,表现出可贵的勇气。纵观2005年命题作文,有如下特点: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创设情景,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提供两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上不断创新,考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如,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一定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标题上或追求诗意,力求让题目粘住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诗意的文题就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或标题给得宽泛,如湖北武汉的“开端”、北京的“水”、重庆市的“自嘲”,浙江省宁波的“沟通”,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大;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的命题作文,不少作文明确提出:文体自由;不少命题作文可适合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尽展特长,尽显才情。
四、材料作文:他日再争辉。
2004年,在话题的一片责难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对学生有所约束,学生写作角度或提炼的话题一定是从材料中提炼而来的,不能撇开材料,另砌炉灶;而现行的材料作文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和才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抄袭或者“克隆”。2005年材料作文有如下特点:材料的形式进一步增多,以文字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图画和数字;文字材料比较浅显,不少阅读材料还借用议论性的文字,巧妙地提示了提炼话题或切题的走向,减少学生阅读和构思的难度。
与其他作文形式相比,材料作文资历最浅,数量最小。我们坚信:2006年,材料作文会更美好。
五、选题作文:一种时尚,更多人文关怀。
2004年,不少省市的中考作文同时提供了两到三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两道作文题由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两自由组合,两道作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题作文尽力减少或避免因考题本身给考生带来的种种局限或束缚,从而让考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才情,从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人文关怀。
除了作文命题方式,应该说,各个省市中考作文所涉及的作文内容,特别是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关注热点话题,那些省市的中考作文容易出彩,为什么容易出彩?这些依然是我们要关注的话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是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内容。2004年江苏南通话题作文“倾听”,无锡市的话题作文“珍惜”,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中考命
题作文“生活的味道”,江苏徐州市的命题作文“自我与他人”,山东省烟台市的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味道,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涌进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日趋突出。于是,作文教学把“做人”、“尊重生命”、“理解或尊重他人”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训练,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点在中考作文同样也有所反映。2005年江苏常州的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江苏省南通的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湖南常德市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其用意更加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芳香”,认识自我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素质教育”是前几年关注的焦点话题,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同样,2005年浙江绍兴市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无疑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这个市的中考作文一定是浮想联翩,创新叠出。
二、提倡质疑探究,学会真诚对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中考作文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2005年浙江台州的“求知”话题,四川资阳市的以“书”为话题,江苏盐城市的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湖南常德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北京市的以“开端”为话题,宁波市命题作文“沟通”,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半命题作文“走近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前者在于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勇气,在“书”中求知,在生活中求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求知中质疑;而后者则无论是“我很重要”、“开端”,还是“沟通”、“走进____”,无不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对话,辨证认识自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市中考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叙述“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艰苦的积蓄开办银行意外破产:后,他勇于承担责任,历经十几年的艰辛,尝还债务的故事,相信这则材料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体现人文精神,感悟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命题者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考查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而感悟生活也是中考常常光顾的一个内容。2005年连云港市的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山东省的以“放大优点”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四川省成都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湖北省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山东省烟台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浙江温州的半命题作文“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江苏宿迁市的命题作文“掌声又响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重庆中考材料作文:“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四、走进心灵世界,抒写亲情友情。
成长,一个苦涩而永恒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一个独抒心灵的天地,倾诉情感的港湾,在成长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学生作文关注的一方天地。2004年杭州的“心灵的距离”,广东省以“声音”为话题,山东省济宁市的命题作文“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2005年浙江省金华市的“希望”,湖北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江苏省泰州市命题作文“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 河南省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走进初三,学习猝然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内心焦虑不安。在生活中又缺少沟通,缺少交流,缺少疏导,没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这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热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既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两年中考作文有所体现。如2004年贵阳市的“山水”,宁夏的“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2005年临沂市的“感受自然”等体现了这一特点。关注自然,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命题在今年有所减少,明年很难说不东山再起。
六、学会理性思考,提倡辨证思维。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成熟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2004年福建省遂宁的“成功的秘诀”,湖北省仙桃市的“位置”,湖北荆门市的“成长需要压力”,浙江省宁波的“小”或“小和大”,2005年江苏淮安市的“认识自己的特长”,江苏徐州“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对一幅画的不同评价,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看待人和事物,河北省中考材料最后点睛之笔是:“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其中的思辨色彩非常浓烈。
那么,2006年中考作文,哪些内容又容易出彩呢?
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考题贴近学生,内容直逼学生生活,学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自然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2005年江苏盐城市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上海市的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江苏无锡市半命题作文“精彩____……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
二、创新意识浓烈,勾起学生写作冲动。
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新颖的标题,创新的标题,只要内容贴近形式,更能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如,2005年广东清远市半命题作文“又一次____”,湖北荆州作文题的半命题作文“让的____。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半命题作文“另一种____”,这些半命题,给出的一半很另类,创新意识浓,而另一半自由选择的空间大,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情和积累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自由驰骋。
三、切入焦点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篇2
关键词:生活体验;开放话题;理论依据
写作是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其在语文各个阶段考试中都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提到写作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教师们也是一筹莫展。这就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写作方法,没能让他们将生活素材与书面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没有放开思维的束缚,丰富他们的想象。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结合生活体验,写好初中作文进行教学探索。
一、结合生活体验拓展话题理论依据
写作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理论指导为主,一种是以学生实践写作为主。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我们应该统筹运用,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实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如果要分主次的话,学生实践练习应该占主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而拓展话题,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写作、勤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流程来帮助学生从体验中萃取并拓展话题:首先结合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的体验进行口头表达。许多同学写作乏力,但是口头表达很顺畅,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先将生活体验以口语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进一步整合成书面写作奠定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还要诱导学生针对表达出来的生活体验进行升华性讨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写作空间,这样才能使文章有精气神。
二、结合生活体验写好作文的教学实践策略
1.鼓励学生多表达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共通性,一般人们从心理上觉得口头表达相对容易。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体验来写作文,我们首先就要引导开展课堂对话。课堂对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定是开放、灵动的。学生在初步表达后,我们再用问题进行适当的诱导,启发学生联想和回忆更多与写作主题有关的生活体验和感想。
例如:针对《我爱我家》为主题的习作,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表达一下家庭生活中发生过的几件特别感动的事。然后我们再启发他们升华联想、挥发感情,这个过程中同学互相倾听,可以共同参与到如何用这几件事联系“我爱我家”这个中心主题的表达。这样像聊天一样畅所欲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启发和引导。这样就能有效摆脱“妈妈照顾生病的我”“爸爸辛苦上班”之类的大众化人云亦云的话题,经过交流互动有的学生认识到从一些更能体现真实的生活细节展开更容易表达情感,比如:“虽然爸爸抽烟经常惹妈妈生气,但是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妈妈还是会提前买好烟,方便爸爸给客人敬烟。”这样写就把妈妈对爸爸身体健康的关心,对客人的周全礼节等都生动地写了出来,为“我爱我家”这个话题增添了一笔有血有肉的材料。
2.指导学生多积累
充分的素材积累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素材的积累一方面靠生活体验,这在前文已经叙述;另一方面就要靠多阅读、多思考形成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名家精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基本的词汇及写作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写景散文蓝本,具体操作中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结合其生活体验进行启发和引导:(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济南的冬天进行描写?(2)分析原文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的有什么样的特点?(3)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x天》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著特点。
这样教学,让同学们以名篇为蓝本,全面体验写作的流程和技巧,并能通过模仿形成初步的技巧积累。
3.要求学生勤练习
掌握技能的两个要求是勤学多练,练习是构建理论知识到能力迁移的桥梁。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和表达技巧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勤动笔、多练习,通过写作实践和教师的反复点评与修改,我们才能领悟写作的真谛,最终实现练笔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拆分成几个环节的练习:第一,积累训练。比如我们可以展开对“青春”为话题的名句积累,同学们可以从电视剧、言情小说等不拘一格积累到:“青春是一个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青春是春天里的第一抹新绿,突破严冬的萧瑟和荒凉,给人们送来春天的问候”等句子。第二,限时写作练习。限时写作契合考试的情景,可以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想,这样设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写作促成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写作不能是空洞的编写和刻意的思想拔高,而应该是对生活体验的整合与升华。所以写作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启发他们拓展思路转换表达,最终让学生掌握“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真谛,成为文章真正的主人。
篇3
关键词:话题 作文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77
时下,话题作文成为一个热点,给你一个话题,让你把它展开,顺应话题思路写下去,突出一个观点,阐述一个核心,既为人们出示了命题,又限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然而,粗心的学生往往偏离话题,丢开话题,另起炉灶,使文章离谱跑调,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如何相题行文,利用话题,做到文题相扣,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尝试:
话题二字告诉我们,有话有题,是要你接过这个话茬,沿着这一话题说下去,起承转合,纲线钩联、首尾相衔,最后成篇。叙、议、阐述应对准话题,不偏不倚。有道是,一题到手如射之如鹄。所以,为师者要牢牢把好这一关。指导学生应反复阅读话题提示语,从中开掘宝藏,一般话题的警示有:1.点示选料范围,指定背景范围。要引领学生认清材料的指向和写作目的,为文章定向。其中的语汇是专家几经推敲、抉择而选定的,应把它恰当引用文中,因为这些零金碎玉是闪闪发光的东西。2.提供构思范例。话题作文是典型的开放性作文,其开口很大,往往给予点拨和暗示,应相时、相机而动,不可视而不见,给你的权利要用好,用得当。3.拓宽写作空间,激发写作灵感。话题可以展开,把它具体化,从广阔的背景中抓取新鲜、生动的典型教材。而后突出中心,强调从心灵体验出发,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强化创新意识。笔者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五个字:一读、二折、三联、四化、五结。“一读”,即认真阅读话题,一字,一词,一点,一标决不放过。读出话题中心,读出命题动机,读出话题精髓,唯其此才能做到箭无虚发,有的放矢。文章才能切题,合题,文题相扣。“二折”,对话题推敲,分析,反复咀嚼,反复酝酿,反复构想,如何掌握它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行文要放得开,收得拢,只有放得开,才能别开生面,只有收得拢才能纲线突出,脉络分明。“三联”,即联系实际,联系时代,联系自己,联系他人。联,必须有感而发,有悟而鸣,有感于社会,有感于生活,有感于自己,有感于他人,有感于今天,有感于明天。这样文章才有立体思维。“四化”,即深化,将话题内涵引向深入,进一步升华,提升品位,拔高意境,把问题上纲上线,深入开掘使问题越议越清,道理越辩越明。“五结”,即总结,为文章刹好尾,打一个完整的扭结。俗话说:编筐编篓全仗收口,因文章结尾是个支撑点,要花大气力写,文章要演好序幕,也要喝好终曲。古人强调写好文章,写成“凤头、猪肚、豹尾”;还有“虎头、熊腰、凤尾”之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一样遒劲有力,像凤尾一样五彩缤纷,峭拔绚丽。话题作文的结尾要咬紧题旨,深化拔高,上升到理论高度。
话题作文五字诀,能保证文章沿着正确导向逐步展开,围绕中心,突出核心,使文章流淌自如,珠联璧合,首尾圆通,使文章自然流畅,不会离谱跑调。比如下到论题作文:
人间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难,就会多一片温暖;工作中少一点纷争,就会多一些共识,生活中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算计,就会多一份快乐。宽容是成才的沃土,是幸福的摇篮。试以宽容为话题,自选角度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按五字诀来展开:一读,可分出人间……工作中……生活中,多一点宽容,会出现什么“共识”,“温暖”,“快乐”,这就把选材的自由度、开放给了你。可选古例:明代扬翥官至礼部尚书,却一向宽厚克己。早年某人投奔他想找一教书糊口之职,杨就将自己教官位置让给他而自己每日往返十几里到很远地方执教。有一次,杨翥的宅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为此发生争执,并希杨翥用权夺回宅基,杨却一笑了之,以诗作答:“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成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让三尺又何方?”杨翥的宽容气度让对方大为震惊,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形成六尺宽的胡同,后人称此六尺巷为仁义巷。杨翥的宽厚,让人间多一片温暖,少一点纷争,少一点算计,而多一些共识,多一些快乐……生活中此类例子更多,只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设身处地去发现,其鲜活例证比比皆是。校园中、教室里、同学之间、同桌之间也不乏其例。
篇4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谐思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归纳出以下观点。
一、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理解和谐的内涵
要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和谐思想,首先要让他们理解和谐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列举比较具体的事物来向学生解释“和谐”,如“自然的和谐是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艺术的和谐是琴瑟和鸣,黄钟大吕”,“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绿”,“落日的和谐是留下最后的美丽”。同时,笔者还向学生讲解了“和谐”的作用和意义,如“音律和谐,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自然万物和谐,才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人与人和谐,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社会和谐,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些生动贴切的形象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让他们理解和谐的内涵和意义。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和谐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什么是和谐。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细心处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对于正确的回答,我们当然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回答,我们切忌冷嘲热讽。要让学生在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成功感和满足感。这样,和谐的课堂气氛自然就产生了。
同时,实行“民主教学”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想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所以,在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 “教师一言堂”的状况,积极进行师生双向互动。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挑战权威,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直观感受和谐的内涵。
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深入感受和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的特点。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从许多文章中都可以挖掘出和谐的思想。比如,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和”和“安”即现在的和谐。孔子认为“和谐”对国家与国家和平相处非常重要。又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这里,孟子所说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才能使百姓衣食无忧。只有让百姓衣食无忧,这才算是仁政的开始。还有,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这样描写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实际上,陶渊明描写理想社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创建和谐社会。这里的和谐来源于自然的和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对这些课文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深入地把握课文的主题,让学生知道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源远流长的,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和谐文化的熏陶。
四、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和谐”话题,表达对和谐的独特理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我们不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以“和谐”为话题来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表达对“和谐”的理解。
篇5
关键词:发散思维;作文教学;材料;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41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在作文课堂上,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不知所言,身为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必须解决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积累作文材料,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他们受农村生活空间的限制,农村家庭教育文化氛围淡薄,应试教育樊篱禁锢等客观因素影响,往往显得知识贫乏,思路狭窄;或行文肤浅,缺少新意;或素材挖掘缺少深度,立意不高。这种种情况都会阻碍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思维能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可调控,产生新颖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之米就相当于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缺少积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注意多渠道、多途径地挖掘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最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们有了一些自己的指导方法。
一、用发散思维观体察社会生活,拥有作文材料的源泉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突出强调了作文和生活的链接,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
我们很注意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用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材料,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例如,来自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是农家活,在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熬过黑色六月却未收获的、心在流泪的“我”,沮丧地回到家,第二天随着“憨厚老实”的父亲来到田间,后来看到老黄牛“老了,可是还得为自己的主人工作”,父亲“脸上的汗水像黄豆般地顺着脸颊淌下来,可依然犁着地”。
这一幕令他猛然觉悟作为求学的自己只有拼搏才是自己的责任,正是生活给予他的独特情感体验,才写出情感真切、拨动心弦的文章。
还有我们这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变成留守儿童,对“农民工”的概念最熟悉不过,我们着重引导他们将“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到逐渐成熟的心态和细节记录下来,有学生写出了“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马路的迷惘”“肉眼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等质朴而又极细腻的语句,进而引发他们对老、残、乞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对“和谐社会”等主题的思考。这些正是现实生活在学生脑海里打下的深深烙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见证。这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细节刻画往往能收到“事细而情深”的表达效果,是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进而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感悟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回归质朴生活的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
二、用发散思维研读课程资源,获取作文材料的宝藏
发散思维主要通过联想来完成,所以发散思维也可称为联想思维。联想是l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选文的文章结构(条理性)、论文观点(新颖、深刻)、写景技巧(细腻、形象)、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等诸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这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达到“游目骋怀”的境界。如高一语文课本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花未眠》《荷塘月色》等写景抒情的诗篇美文,学生的头脑中无疑就会想像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感受那独特的语言意境艺术,可作为“自然之美”话题类的作文素材。笔者曾把《伤仲永》《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三篇课文拓展式化用,即对原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拓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加工,指导学生把方仲永自“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宋濂的“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吕蒙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起对比,用作表现“后天的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有力论据。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教材解读中丰厚积淀,把教材中的人、事、物作为作文材料来积累,作文时便可成为“有米之炊”。
三、用发散思维利用现代传媒,拓宽作文材料的渠道
篇6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能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话语:有了金钱就有幸福。
看了上述材料后,你想到了什么?请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由几则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考查同学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幸福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觉。幸福是失败时的鼓励;幸福是成功时的喜悦;幸福是迷路时的一盏明灯;幸福是孤独时的一个朋友。……本题的立意是有限制的,“看了上述材料后,你想到了什么”,这就要求紧扣材料,抓住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来立意。
第一则材料中,“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这就是我们思考点。马克・吐温从反面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就是幸福。对于病人来说,健康是幸福的;对于失业者来说,工作是幸福的;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家是幸福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健康,拥有工作,拥有家庭,却“错过了机会”,没有看见幸福。
第二则材料中,“贡献自己的一切”,强调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幸福,幸福是一种真诚的付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你能说他不幸福?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每天守着那四方形的空间,却让热情和微笑永驻乘客心中,你能说她不幸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为了自由,而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你能说他不幸福?幸福就像花朵,需要我们真诚地付出和浇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一份热情和关爱,幸福的花儿定将处处开放。
第三则材料中,“有了金钱就有幸福”,值得我们反思。富贵荣华就一定幸福吗?其实不然,物质的满足未必就一定幸福,有了精神的追求,平淡的生活也是幸福的。竹篱茅舍,小几清茶,短笛长箫是幸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悠然自得是陶渊明的幸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乐观是坡的幸福。幸福就是精神的追求。
[考场作文]
我要的幸福
邱晨
阳光亦如当年一样纯净,剔透。空气中弥漫淡淡的火药味,烟雾似乎还未消散。引起众人啧啧赞叹的轿车早已远去,我却依旧望着,直到泪水轻轻滑落。
(注重环境描写。“阳光亦如当年纯净,剔透”,但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变化。)
我早知道感情丰富且重情义的林洁会很早结婚的,但一切来的得太快了,容不得我接受,亦或是更快。年少让我从未想到这段友情会以这样的场景结束,一种莫名的感情引起我神经末梢异常颤动。
(“神经末梢异常颤动”引起了作者对幸福的反思。)
清晨,林洁家充满着令人羡慕的喜气。(“令人羡慕”,但“我”不羡慕。)大人们早已忙碌起来,贴对联,贴喜字,接受来自左邻右舍的祝福。我站在门口,隔着街望着,却没有看见我希望的身影。往昔春节贴春联的场景浮现在我眼前,寒风刮不走我帮林洁贴春联的热情。林洁站在凳子上伸长了手臂,大声说:“快看,齐不齐?”我则后退几步,歪着头装做很认真的样子看,直到她手臂酸得受不了了我才会笑着说:“完美极了!”她则笑着回望我轻声说:“真是小坏蛋!”撅起嘴,露出了浅浅的酒窝。就这样两个孩子在寒风中感受着淡淡的温情。记忆是容不得我删减的,而现实变得太快,还是它原本就是这样。
(回忆小时候“我”和“林洁”的童真趣事。如此要好,如此亲近,为什么长大后对“幸福”的追求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
太阳早已没有中午那般耀眼,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楼下的人们说新郎来了。我躺在床上看书,却看不进一个字。我考虑着我是否下去看一下,可我无法说服自己,我没法面对,站在楼上窗口看对面人头攒动,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情。鲁迅先生所厌恶的看客并未消失;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罢了。我早就听人说男方家家境不错,林洁一家人都满意。我问:“林洁喜欢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了,打工时认识的,再说了,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有钱过日子呗。爱情,在邻里看来是远无房子重要的。也难怪。他们都是奋斗了十几年才住上楼房的。伊丽莎白与达西两全其美的爱情只不过是童话“可我此刻依然想起了林洁暗恋的男生和年少的她默默流的那些泪,那些喜怒哀乐,那五月小路上的阳光,一切都越来越远了,淹没在现实中。只是我依旧不能接受,毕竟林洁仅仅20岁,在打工族看来这却很平常,也许在他们的每一个街落都会有着一段段大同小异的故事吧?
(“爱情,在邻里看来是远无房子重要的”。林洁的变化不是无缘无故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林洁”。)
新娘出来了,所有人都兴奋极了。那把鲜艳、精致的红伞在人群中穿梭,林洁被家人簇拥着,向轿车走去。我们曾经在雨|中相偎,打着同一把伞,那时我问她:“以后,谁站在你伞下的右边?”她笑而不答。今天我知道了答案,却不知是不是她想要的。林洁的伞微微抬起,她的目光穿过人群向我家望来,停顿了一下,坐进了轿车里。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望见在窗后的我,但我却确信她依旧是那个爱我如妹妹且用工资买礼物给我的林洁。只是她再也不能用单车驮我,陪我走弯弯曲曲的小路,分享我心中的喜怒哀乐。轿车渐渐远去,人群渐渐散去,她的父母也如释重负,在他们看来一切好像都结束了。我知道以后的路林洁要一个人走了,但愿善良,纯真的她能有幸福的生活。
(林洁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从作者的祝愿来看,这样的生活却不是作者所追求的幸福。)
我从未想过知识会成为我与林洁的隔阂,让我们分开。她为让我安心学习,渐渐离我远去,成绩不优秀的她最终出去打工,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一样的天气,一样的地点,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切都变了。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让我们从头懂走向成熟。每一个小孩都是天使,直到大人们用自己沉重的世界观让他们坠落凡间。一代一代不断告诉下一代要面对现实生活。要注重物质生活,却从来不注重心灵的呼唤。但我知道总有一代人是要改变的――为自己真正的幸福。我们可以不遇见达西,但是我们要做伊丽莎白――怀着对自己所爱自信快乐地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要注重物质生活,却从来不注重心灵的呼唤”。这正是作者所批判的。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精神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才是“我要的幸福”。全文充满思辨性。)
[简要评析]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
篇8
【关键词】 教学;尴尬;引导;方法
如今的信息来源那是相当的广,学生在校园里跟着老师学到了许许多多他们本该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大家有目共睹,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眼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哪,也许是吃的东西营养太丰富了吧,也许是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太频繁了吧,也许是跟着师哥师姐学的东西太多了吧,也许是在校外与人们的交往太广了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他们是好像越来越“懂事”了,甚至比老师懂的事情还要多得多呢。于是,一种本不该经常出现的尴尬局面,现在出现的频率是越来越高了。
那么,作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老师,到底该如何打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尴尬局面呢?
笔者通过最近两年的观察、揣摩、实践、总结,以为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 四两拨千斤
习武之人都知道有一种招式叫做“四两拨千斤”。大意是说,当对手出手太重太狠时,直接接招,可能会带来致命的伤害,非死即残。此时若能避过对方锋芒,灵巧一躲,再给他来个顺手牵羊,轻轻的一推一拨,他就可能摔个大马趴,他出手越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也可能越大。
可能有人要说,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招永远用不上,因为没有哪个学生会这样对待老师的。但我要说,非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学校大了,什么人都有。前不久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做《十八岁的天空》,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上课铃声响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到了教室门口,因为头天晚上已有所耳闻,所以他在门口停住了脚步,用似乎不经意的眼神观察了一下。他发现学生都屏住呼吸,看着门口,似乎在等着什么,而在那半开半闭的门上边,一只红色的塑料桶,吃了个半饱,好像也在等着给老师来个“亲密接触”。老师轻轻用手推开门,桶竟然纹丝不动,学生非常失望……这时换作是我,我将从后门进去,先给学生讲个小笑话,让他们放松警惕,然后找那个表情最坦然的学生,让他去帮老师提一下录音机或是拿本辅导书什么的,他就很可能会自食其恶果。当然啦,他被淋成落汤鸡之后,我会马上去关心他爱护他,权当自己事先什么也不知,并安排学生当堂作文:《的落汤鸡》。这样,下次学生就会在心里面想:原来我们还嫩了点,服输吧!
四两拨千斤,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2 顾左右而言它
有时,我们老师正讲在兴头上,忽然会被学生打断思路。这时候,我们往往会一下子不知怎么处理才好,更有甚者,茫然不知所措,反被学生看了笑话。这时就该“顾左右而言它”了。
一个物理老师正在给学生讲分子运动,讲扩散的问题。他想援引两个事例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些。于是说,当我们走进花园,就闻到扑鼻的芳香……有个学生马上说,当我们走进厕所时,一股恶臭就会熏得我们头晕,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们正专心的上课,不知是谁放了个臭屁,哇,好难闻哪,老师,这是不是分子的运动啊,这不是分子在扩散吗?这位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
我的一位教语文的同事有一次上课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他刚说完一句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下句还没出口,就有人在下面窃笑,并有人小声说,嘻嘻,……我的朋友想:就这点事儿,也能难倒我们语文老师?看我给你来个“顾左右而言它”。他稍定了一下神,就接着往下说古诗,往下分析了,那个学生笑了两下,没人回应,也没人附和,感到很无聊,也就不再笑了。
有一次,我们学习古文《狼》,我刚讲到“一狼洞其中,洞,此为名词动用,'打洞'、'挖洞'的意思”。男学生便个个面面相觑,会心而笑,女同学则面红耳赤,颔首低眉。唉!也难怪啊,在北方农村讲此文时,学生听老师说打洞、挖洞就完了,而南国热土的虎门啊,中学生早已今非昔比,一听这些东西就非常敏感。我一看,覆水难收,于是做了个深呼吸,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说:“一只狼在那里打洞、挖洞,正准备从后面对屠户发动攻击哪”。听到这些话,女同学那红到耳根的脸恢复了本色,男同学也不再笑了,我偷偷地长出了一口气:这一关,总算过去了。
顾左右而言它,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3 抓住要害,迎头痛击
有一天,我们正在畅所欲言的谈伟大的母爱。有人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有人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人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把人害。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哼!据说的母亲是个变态狂,打人专拣晚上,用手拧孩子的肉,还不让孩子哭出声,又不让孩子睡觉,换作是我,我就把她大卸八块……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一听,这还能行?这孩子是一时失言,还是心理有问题呢,看来不能一棍子打死啊。于是我就认真分析了母亲的所作所为,让大家知道天下父母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父母一时生气打骂了自己的孩子,虽然伤了孩子稚嫩的自尊心,但若干年后,一般的孩子都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的。接着我又分析了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的这这种现象。我谈到有许多少年犯都是一时冲动才会酿成了终生的遗憾,他们在少管所无不流下悔恨的泪水。再者,妈妈打了我们一次,我们就要把她大卸八块。那么等到我们也为人父母时,我们的生活能想象得出来吗?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之中,那位同学也低下了头颅,鼻子一酸,泪水盈满了眼眶。我顺势又讲了几个事例,让大家从灵魂深处能接纳、理解各家各式各样的母爱,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抓住要害,迎头痛击,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谈读书的好处,引用了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同学们不甚明白,我便粗略的分析一下,没想到彭达文同学对“颜如玉”甚感兴趣,马上大声说道:“我知道,读书为了娶老婆,娶漂亮的老婆,娶好多漂亮的老婆……”他说的是环环紧扣,似乎天衣无缝,还自鸣得意的看着我。我心想这小子反应挺快的嘛!平时头脑聪明,成绩也不错,这件事不能影响他的学习呀。但不过问一下也说不过去。于是我顺口说了声“对”就接着往下讲课了。
吃过午饭,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脸红红的,一点笑意也没了。站在那里,活脱脱一个戴罪羔羊。我问他:“你犯错误了吗?干吗一副低头认罪的样子?”他用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的声音说:“我错了,我说了不该说的话,让老师难堪了……”后面他还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清,因为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呀,还能替老师考虑,那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上反复声明“娶老婆”呢?我让他坐下来,经过促膝谈心,才知道他是一时心血来潮,脱口就说了上面那些话,现在想想都不好意思,好像他堂堂五尺男儿胸无大志一样。我看时机成熟了,就以理想和抱负为话题跟他交谈了十来分钟,他最后声泪俱下的说请我放心,说今后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现象了。我也说,我们是君子,口头协议比一纸文书更重要,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信誉问题。果然,半年过去了,他课堂上再也没说过类似的“不雅”之言,成绩也稳步前进,现如今已是前十名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5 直面人生,痛快漓淋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篇文章叫《再塑生命》。学完此文,我问同学们:“莎莉文老师以其出色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大家能敞开心扉,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都说这样的老师真好。突然,一个不谐调的音符蹦了出来:“海伦太幸运了,我们多不幸啊,我们的老师一点也不好!”全班同学都惊呆了。我的心也咯噔一下:咦,这家伙怎么突然冒出这句话,说话不经过脑子吗,老师不是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吗,说话也得三思啊。但这只是我一瞬间的想法,我没有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我要想个江湖救急之策。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遇正事易糊涂。但万事皆有例外,我眼珠一转,有了。于是我当场给同学们剖析了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好像没有莎莉文老师那么有耐心,有公心,有爱心?那是因为大家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有正常人的爱的方式,对一个一切正常的人有必要事事呵护吗?没必要!那样只会惯坏孩子,那是宠爱,是溺爱,是不正常的爱!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懂得很多道理了,很多事情是老师轻轻一点拨就过了,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喽,学生不小心或是故意犯了错误,老师会及时批评教育,说不定有时口气还会严厉些呢,那没办法,素质教育不是赞美加表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而莎莉文老师呢,她作为海伦这位特殊学生的老师,只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教育。她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常常植于海伦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她不愧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也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好榜样。
还别说,我这番话竟然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直面人生,痛快漓淋,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