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5:0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体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理论基础
森林经营的总体原则是经济效益的体现,协调好森林的更新、生长和采伐之间的关系,使森林在体现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始人嘎耶(Gayer)于1898年发表的文章指出:“生产的奥秘在于在森林中一切起作用的力量的和谐。”他认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在永恒的组合中互栖共生的诸生命因子的必然的结果。”嘎耶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了前人的错误:“人工林种什么就长什么,一开始几乎在原先所有的阔叶林土壤上都取得了有利的成果。关于近自然林业的原则,林学家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接近自然”是指在经营目的类型计划中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这样2个道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许多立地也会呈现出自然现象。”近自然林业开始以来,森林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在以下方面获得改善:(1)物种、生物群落和结构等的多样性增加;(2)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活力提高;(3)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提高;(4)自然物质增多,且可利用性增加;(5)经济效益提高;(6)森林各方面效益的持续提高;(7)森林景观优美与游憩价值提高。如今在我国开始探索了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3]。
森林健康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后,很快成为林业研究的热点,森林健康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其本质是要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4]。健康的才是安全的。于林业而言,森林生态的维持是林业持续经营的基石,非真正意义的生态林则不能持续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各自的结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森林,包括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其经营形式必须遵照生态的原理来恢复和管理。尽可能少干扰森林,只有保证其树种结构和树龄结构合理时,森林才能稳定和持续地发展。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有限的经济目标和保护目标。我国在森林培育立地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同时也提出了立地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6]。
在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气候模型,模拟出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借助气候环境信息制图软件,绘制了中国森林生产力[7]。也有学者将调查收集到评价数据代入公式求得各土壤类型的生产力指数[8]。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000多个。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9]。另外,混交林是实现森林多功能的基础。它能充分利用林地光、土壤等环境因子,增强养分循环实现“临林效应”,增强森林水源涵养以及抗灾减灾功能。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措施
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和技术是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措施核心。具体表现在林分改造,将林内不适应立地环境或长势不佳的个体及时清除,同时补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环境资源,有效提高森林生产力;适地适树良种选择;单株目标树培育;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采伐强度控制与采伐技术革新。较好的研究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绝对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10]。在对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主体是人工林,树种组成以油松、侧柏等喜光树种为主,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空间结构以纯林、单层林为主,现有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权属组成中集体林比重大,立地质量、林分质量、森林功能总体不高等特点,提出建立国家生态公益林制度,把一些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划归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直接建设、管理和保护,同时还应把维护和提高地力、调整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作为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长期策略,作为林业基础建设主体的森林培育要为林业的长期发展服务,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由过去的数量问题变成了质量问题,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提高林分的质量已成为北京市山区公益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把森林抚育作为在最终实现这些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和途径,其中大面积地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已成为提高现有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过去开垦的山地现在又弃耕的荒地营造一些质量较高的小片林分[11]。研究区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控需根据树种特性和林下环境变化,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提高公益林的综合效益[12]。#p#分页标题#e#
国内外森林经营的经典案例
德国是森林经营管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林业产业角度看,德国的森林是支撑数量在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或公司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基础,林业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森林的供给功能而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传统的财富产业。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仅为我国1/28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国民经济总量(GDP)世界排名第4的佳绩,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近300年科学经营逐步创造出的“恒续林”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国土上,持续发挥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生态环境。德国是一个工业化水平很高和人口稠密的国家,却仍保持有1/3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目前的森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了3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也达到我国平均水平(87m3/hm2)的3倍以上。德国林业同时支持了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并持续地保持了森林的高蓄积量和高生长量,同时又保持了与自然生态、社会和环境多种要求的高度协调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的森林面积为2515万hm2,人均森林面积为0.2hm2,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约为67%,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则名列前茅。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26个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为34.8亿m3,其中每公顷林地的蓄积量为138.4m3,人工林占总蓄积量的40%以上,平均每公顷人工林的蓄积量高达183m3。日本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人工林,国有林和私有林中人工林的比例从1957年扩大造林初期的18%和26%,增加到1995年的31%和46%,其人工林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13]。
虽然近几年近自然林业在国内多个林区有了实践和研究,但时间太短且缺乏总结交流,经营技术和实践经验仍然不足,还不能说具有了成功的实例。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林隙环境、林隙对红松生长的影响及采伐强度对阔叶树生长、红松更新的研究,为科学地确定冠下红松更新的最佳上层郁闭度,提高林分生长量,确定红松采伐年龄,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14]。在湖北省崇阳县建立10公顷的高效培育示范林,实施高效培育技术的具体试验,提出含有特殊用途树种的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更新方法,确定低质低效次生林高效培育的经营目的和经营方针就是全面规划,因地因林因目的(培育)树种制宜,以抚育改造目的树种为主,兼用其它营林技术,将现有林分改造培育成目的树种明确且具良好经济开发利用价值,林分乔、灌、草结合,林分结构优良、涵水固土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优质林分[15]。通过对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的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分析了目标树优势群体的树高、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苗木生长初期,树高速生期,直径速生期,速生后期和成熟期5个生长阶段,云南松材积生长的重要年龄阶段为15~45年,此期间应加强抚育措施,促进其快速生长,50年生云南松开始进入数量成熟阶段,可以采伐利用。云南松速生期较长,可作长轮伐期经营,是培育中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林分中云南松优势木材积生长量是平均木的3~4倍,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全林改造为目标树经营,大幅提高其生产效率[16]。
根据徂徕山生态公益林的调查及分析数据,选用适合徂徕山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赤杨纯林的健康等级为:刺槐纯林、麻栎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赤松纯林、油松纯林、黑松纯林、日本落叶松纯林的健康等级为Ⅰ;油松/侧柏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Ⅱ。根据评价结果及样地调查,对不同健康等级的林分从调节密度、增强间伐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经营决策,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保证林分的健康稳定[17]。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8]。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19]。我国南方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发展珍贵树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南方发展珍贵树种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了南方珍贵树种人工培育利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严格选择适合不同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使用良种壮苗并进行遗传改良、建立合理的林分结构和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等培育珍贵树种的途径[20]。
我国森林生产力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错误认识,误区认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理念为“封山育林”,或变成无人区,在没有人为管护经营的情况下会实现“近自然”的林业,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水土保持能力和综合效益会得到快速提高。其实,这仅是国家法律条例脱离林业科学技术的指导,或者说林木管护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没有相互配合实施的结果。至今,许多国家的林业行为仍是争取尽量快地获得木材和经济回报,迷恋于“用材林”的建设,但是森林生长周期长是一个不容违背的客观规律,只从现代人的利益和观点出发来规定政策行为,与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相悖逆。森林是多代人经营,一代人一时采伐的行业。每一代人只能得到他能够得到的那一部分,而不能贪求,各代人的收益方式不同,利益也不均衡。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技术(管理、采伐技术)的实施,建立清晰稳定的产权制度,维护经营者利益,进一步改革完善采伐管理制度,实现经营者自主经营。沈国舫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强调只有保护没有科学的经营,林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强调生态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片面的,要按客观的科学规律行事,统筹森林经营目标,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22]。#p#分页标题#e#
篇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制剂配制的全过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兼营企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
2.药品质量管理理念的现状
在药品GMP实施20年的今天,部分药企理念仍处在“检验论”阶段;更多的企业能够自觉实施药品GMP,仍处在“生产论”;很少“设计论”;提升到“风险论”的企业更是少的可怜。如果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博雅”,“完达山”事件或许就不会发生;齐二药,华联,佰易事件就可能避免。介于每种理念都存在局限性,药品质量管理理念在继承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设计论”虽然不仅局限于药品研发,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于药品研发设计;而“风险论”就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了药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目标是在形成药品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要实现风险管理,因而,其更接近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更能保证药品质量。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形势不容乐观,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任务艰巨。
3.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比如新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企业是按照注册标准执行还是按照药典执行,要求不清楚,要靠企业自己去判断决定,不好把握。再者,从《药品管理法》可以看出,只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典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利制定药品质量标准,可是新药的质量标准还有一些补充说明申请的标准,通常是由申报单位自编自制,然后交付药品评审中心、国家局进行审查和批准。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国家药品标准和炮制规范,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进一步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作用,使药品生产企业积极提升质量管理的理念并建立更有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
3.1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已经比较完善,我国在2010年版GMP第二章第四节中,虽单独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也有融入这个理念,但是之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将此方面考虑在内。建议在修订其他相关法规的同时考虑更先进的理念。国家管理部门需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加强药品生产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3.2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更上一层楼
2010年版GMP提出:“与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当经过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要求相适应。除进行本规范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外,还应当有相关法规、相应岗位的职责、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评估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队伍建设,对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现状也起到了作用。作为药品监管的执行者,不能缺少专业知识,不能只凭感觉解决问题,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法律意识。
3.3有待建立更加严格的药品分类标准
进一步规范药品的分类,也是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途径之一。药品分类的混乱给药品质量关管理工作平添出很多的困扰。国家药事管理部门规定,药品名称应该遵循“一药一名一方”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某些药品在省级甚至国家级标准中都存在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的问题。比如板蓝根冲剂,1995年版的《中国药典》已经收载,但一些省份仍然用“某某省方”。这就使不同处方的板蓝根同时在药品市场上流通。为了使减少药品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有效严格的药品分类体系,也显得尤其重要。
4.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稳健推进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客观上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以财政部的名义向社会公布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曝光了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质量和市场经济秩序。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集中表现,其具体形式五花八门、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
1.资产不实。主要有人为随意虚增资产;资产损失未进行及时处理,如期末不进行盘点,该处理的存货损失不处理,虚增资产;资产应摊未摊,如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不摊销或少摊销,虚增资产;少提折旧以虚增(减)资产。
2.所有者权益不实。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企业信誉,注册资金很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有的企业随意抽逃资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
3.利润不实,主要有多计收入。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追求政绩,采取多结转收入的办法;另一些企业领导为了逃税,采取隐瞒转移收入、多列支费用、多转成本,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目的,挤占虚列成本费用。
4.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也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会计法》贯彻落实得不到位。虽然新《会计法》颁布以后,普遍对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法》的培训,但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不认真。同时,《会计法》的贯彻落实是一个过程,致使企业没有真正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会计工作。
2."委托-"制的固有缺陷。企业所有者将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委托给经营者,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制。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特性,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3.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体行为日益多样化,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不断科学化,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多数对会计理论缺乏系统地学习,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建议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作者建议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惩治违纪、纠正失误、治理失真、严肃法纪来促进企业强化财务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政府监管力度
在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实现公司制改造的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国家控股企业也占多数。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的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所有者,理所当然地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一方面出于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政策的需要,要获取充分依据;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监控企业执行财会、财政、税收政策情况,以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使国有资产良性运行,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另外,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分散的投资者力量不突出,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和牵制力不是很大。因此,作为政府部门的证券管理机构,在证券市场既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能机构。
因此,最关心企业会计信息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他们最能对企业会计信息施加影响,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主体。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者,这在新《会计法》及有关规章制度中已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的规范、监督和管理,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财政等会计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其他财务专项检查,实现会计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和执业监管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一批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由兴到衰、直至消亡的例证,往往是毁于注册会计师失信问题,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其执业水准,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1.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体系。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入手,着力解决好注册会计师行业抓业务和抓职业道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广大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自律意识,使之能规范执业,正确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好地行使社会监督职责。
2.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会计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会计行政管理部门侧重严把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入门关口,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行业协会侧重严把注册会计师入门关口,严肃考试制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行为,对年检不合格的执业注册会计师,要撤销注册。
3.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会计师事务所考核评价指标,并据此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为政府部门、企业选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平台,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依法经营,诚信执业,使当前存在的出具虚假审计验资报告、卖牌子卖章子卖签字、滥设分支机构、挂名兼职、跨所执业、抵毁同行、以个人名义挂牌为他人举办会计师事务所等有损行业形象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多措并举,完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1.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对国有企业采取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的办法以控制企业内部人造假等行为,是克服"委托-"制缺陷的有效措施。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避免经营失败的突发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篇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87年制定,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而成的一系列标准。它主要针对质量管理,针对组织的管理结构,人员,技术能力,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文件和内部监督机制等体现组织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9《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四个核心标准。其中ISO9001在2012提出修改,新版本预计在2015年9月。在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1992年,英国沃尔沃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ofWolvenhampton)第一个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在我国,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从那时起,国内外的大学就开始了对ISO9000标准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
二、教育质量的定义
教育和工业产品生产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学校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是学生,但学生这个原材料各不相同,学校也无法改变或者处理学生,变成标准化的产品。教育作为提供服务的行业,它也和提供标准化服务的企业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品既包括学校向用人单位,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也包括学校的教学服务。在ISO9000标准中,“顾客”是指企业内部或外部,收到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教育行业的顾客比商业企业复杂得多,包括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父母,以及接受教学服务的学生。在这些顾客群中,因为各自角度,观念不同,每一组对于教育过程,教育质量要求也都不一样。教育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校系统和单个院校之间也不相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是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服务,教育质量应该是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输出的成果满足他们学习需求,达到让他们满意的程度。学生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以及在学校里受到的公平待遇。对他们而言,教育质量也反映在输入、教学过程到结果输出的整个流程中。政府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最终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他们更关注输出的毕业生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前,高职院校先要对教育质量进行明确的定义。有了义,才能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服务顾客为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高职院校定义教育质量的过程,就是界定服务对象,理解顾客需求的过程。高职院校职只有满足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口碑,增强竞争力。
(2)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
ISO9000标准强调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确保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工作方向一致,通过他们的努力,在学校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教职员工能参与到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来。
(3)管理方法。
ISO9000中有三个管理方法: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管理方法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将教学、实训、顶岗实践等各项活动和教师、设施设备等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以取得期望的成果。管理的系统方法是将相互关联的教学、实践、实习等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统一管理,提高有效性和效率。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是将有效的教育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4)持续改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社会环境和行业的发展,不断了解顾客的需求,及时对体系进行调整。
四、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
(1)环境。
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具体的说就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投入。
系统的运行程度依赖于系统投入的多少。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依赖于人、财、物的投入。人具体包括三类:教师、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自身素质、教学态度等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力投入的多少也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是各项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主要保障,其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工作方法等也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财主要指各项经费的投入,比如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等使用、分配要合理,并且对于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都应有适当的倾斜。物,主要指在应加强对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设备,教材等的投入,有效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证。
(3)运行。
在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中,高校主要采用自我约束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评估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使系统的整个运行趋于规范、有序、充满活力。
(4)产出。
系统的产出一是社会提供的服务,二是人才,三是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系统的产出要讲究量和质。量,反映了系统资源的投入是否有充分的回报,质则决定着为最终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五、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1)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想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体系,获得ISO9000认证,首先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校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第二,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学校要订立适当计划,保证按步骤,稳定地向前推进。第三,无论质量体系的建立,还是体系的日常维护,都需要一批掌握ISO9000标准的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因此,学校需对应用ISO9000质量系统的核心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用高水平团队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2)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首先,学校领导层要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树立坚定信念,坚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其次,在学校的教职员工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质量管理文化,让广大员工充分理解推行ISO9000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阶段。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上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29-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4月,国家教育部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充分反映出国家教育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毕业设计工作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但近年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不断下滑趋势,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其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状况及成因分析
我国大部分高校按照培养方案在第七学期末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第八学期整学期则进行设计及论文撰写,时间从1月到6月。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数在3500人/年左右,指导教师人数600名左右,人均指导学生人数约5名(工科专业由于学生人数多,人均指导学生人数6~7名)。从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情况看,质量呈逐年滑坡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题目简单化,工作量小,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不符。如CAI课件制作、网站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设计等题目比例增大,题目难度和工作量与课设相当。二是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下滑。在学校每年组织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中,评委对学院推荐的优秀论文评价明显降低。三是结合科研、生产实际的题目比例降低。这意味着学生所做设计脱离实际,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在对以上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后,可以看到造成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方面:一是高校扩招,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过大,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较多,指导教师疲于应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二是部分指导教师缺少科研、实验和工程背景。三是毕业设计(论文)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制作成本几乎为零的CAI课件制作、网站制作类题目增多,而来源于实际的题目,也因缺乏经费去工程现场考察,导致学生的设计大多是无法用于工程实际的。四是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答辩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掌握偏松。五是各高校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初开始,持续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即每年的1月至6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正是研究生复试、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们不得不奔波在各招聘会场和企业面试等地方,根本无心做毕业设计(论文)。
二、现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分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贯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从选题、指导教师、评审答辩等各环节采取了多项措施。该校将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一是选题环节,包括指导教师提出选题、审题、学生选题、开题;二是设计环节,包括学生设计、论文撰写、教师指导等;三是评审答辩环节,包括指导教师评阅、第三方评阅、小组软硬件验收、小组答辩、成绩评定;四是整理归档环节,包括毕业设计成套资料归档,工作总结撰写。同时,在每个环节采取不同的质量监控措施。选题环节主要是严把选题关,在教师提出选题后,由学院组织审题,一般是教研室主任或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审题,审题通过后,公布选题。设计环节,学校组织初期检查、期中检查,由校督导委员会深入学院进行检查,初期检查主要是检查教师的任务书、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采取抽查学生面谈的方式了解学生设计进展情况。评审答辩环节主要是采取校级软硬件抽测、论文盲审以及校督导委员参加学院组织的答辩环节等方式进行。整理归档环节则是学校组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校外盲审以及检查整理资料等。以上环节共同形成如图1所示的质量监控体系。
从表面上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都进行了监控,但从其近年来的运行可以看出,这些监控大多属于监而不控。首先,在选题环节,审题工作由学院组织,大多学院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忙,教师工作量繁重或者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等原因,并没有审题或者仅走过场。其次,虽然学校组织督导员对教师任务书和学生开题报告进行初期检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一般初期检查时间在3月下旬,此时即使发现题目不符合培养目标或者工作量太小等,让学生更换题目也已属不可能。最后,指导教师、第三方评阅及学院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答辩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掌握偏松,而学校组织校级软硬件抽测和论文盲审比例一般不到10%,很难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很好的监控。综合以上情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在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起效甚微。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纵观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开端,选题好坏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应对选题环节进行及时监控,包括对教师选题进行审核(包括题目难度、工作量、题目来源、完成任务要求等)、对学生选题进行控制;其次应对学生设计进度进行监控;再次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环节进行有效监控。目前,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都以纸质文件为主,很难做到实时有效的监控,因此,实行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监控是有必要的。
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保障体系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监控,即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与效果实施监督,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整改;二是进行数据分析,为后面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保障体系可分为以下模块:一是查询模块。包括指导教师信息查询(指导教师职称、学历、项目研究背景等)、教师提出题目信息查询(包括题目、任务要求、对学生要求、参考书目等)、学生信息查询(主要是学生欠学分准入查询)、历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查询比对(有利于对题目重复情况进行统计)。二是资格审查模块。主要是对指导教师资格、学生准入情况进行监控。三是选题监控模块。包括教师任务书提交、监控专家库设定、专家审题、专家意见反馈、学生开题报告提交、专家初期检查(检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等。四是设计进程监控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设计过程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监控。五是论文评阅答辩环节监控模块。包括论文评阅监控(指导教师、第三方评阅以及校级盲评同步进行,对评阅结果进行分析,对评阅结论差距过大的论文进行二次评阅,促使指导教师认真把关)、答辩监控(主要通过对评阅得分、软硬件验收评分及小组答辩得分成绩进行分析,促使答辩环节规范进行)。六是统计模块。对选题情况、成绩评定、检查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得出报表或分析图,给改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建立网上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变目前管理不严、监控无效的状态,再辅以其他手段如增加经费投入、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等,必将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毛小庆等.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6(6)
[2]王文桂.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
[3]李凤云等.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4]王晓耕等.加强产学合作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5]沈奇等.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大项目(2011JGZ023)
篇6
一、转变复习观念——贯彻“三主”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高考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旨在组织学生迎战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就应更加重视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里发挥主动精神,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主”原则。
第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高三学生。作为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然而,迄今仍有不少老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这就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高;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钻懂。再者,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了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总之,无论是课前自学,课内讨论,还是课后整理、运用,学生都有“演出”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能力训练方面,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
第三,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
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
其二,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赖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其三,课内、课外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
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是自己明确,进而要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高考题目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读懂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一般性本领,面对一道看来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首先,紧扣考点不离纲。
所谓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全国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即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其次,围绕热点勤查练。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高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原子内各微粒数目的推算,键型与晶型的判断,反应速度的推算,可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电极反应及析出物质的分析、计算,无机离子检验,有机物衍变关系等等,大约有27项知识点、链、块,几乎是年年必考的热点问题,而且主要在第Ⅰ卷中出现。为了突出热点,每章教材复习之初,我们除了印发考点外,还编织了以热点为骨干的知识体系表解及围绕热点展开的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还成了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至于每章检测题和综合训练题里的第Ⅰ卷客观试题,则侧重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与历届高考题接轨。
再次,突出难点重讲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高考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具体的做法是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和平时练习时存在哪些障碍,然后在知识要点分析归纳课和练习评讲时,通过阶梯思考、师生讨论或思维点拨等手段,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
三、讲究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其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高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学生自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训练时,我们并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剖析某一道能力题时,都忘不了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了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其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其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篇7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机制,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认清制约教育评价的因素,探索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教育评价(reducationevaluation)是评价者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在对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的判断的特殊认识活动
教育评价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一)心理测验时期。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80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较为片面地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当时泰勒(Tyler•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三)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M.)、斯塔克(Stake.R.E.)和开洛洛(Kellogg•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这一年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四)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智慧的教育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已成为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检查、监控的作用,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倍受社会关注。但现行的基础教育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推进。
二、影响教育评价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集权的教育体制,强调评价模式的统一性,强化评价的鉴定评比功能;而分权的教育体制容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模式,并把评价的功能主要放在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咨询信息上,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集权化向分权化转化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方面的主动权不大,主要控制在国家及省市等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手中,且教育评价还使用统一的评价方案,从而影响了教育评价的发展。
(二)评价对象窄化评价对象作为评价的内容主体在教育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整个教育评价都是围绕评价对象展开的,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类评价对象,对应的评价模式都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由上级评价下级,管理者评价被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校长,学校(校长)、教师为恒定的评价主体,而校长、教师、学生分别成了评价的客体,实际的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教师的比例、学校硬件条件几个方面,而把评价的其他内容放在了次要位置。
(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评价原则选定的有利于各种评价力量协同工作的一套活动方式和操作程序。它是计划、组织、调控、评价实施活动的技能和手段,以及搜集、整理、优化评价信息资料的知识和经验。我国近几年在评价方法方面投入的力量很多,主要集中在实证主义方法论范畴,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指标体系,从而造成目前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教育评价模式,对指标体系能否真正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考虑的不多,用这种单一的方法来评价教育,必然会造成不良的评价后果。
(四)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它们的判别标准。教育评价观是一种关于教育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以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的,持不同教育价值观的人对同一教育事物的评价结果必然有差异,而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因各自所从事的实践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发展价值,评价往往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强调其鉴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注重外部目标的实现,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内部需要,忽视了利用评价机制激发主体的内部动机和促进评价对象的主动发展,笼罩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行政管理主义的色彩。
(五)教育评价基础理论薄弱,评写作论文价者素质不高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及实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时间短,评价基础理论薄弱,对教育评价中的有些问题还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如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定的科学依据,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评价者的素质不高,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评价者不但要懂得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及评价学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者才能胜任。
三、提高教育评价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深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基本目的就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证明、改进、决策、定向的作用,因此教育评价不应该是外在的力量强加给学校的一次性管理活动,而应成为学校完整的科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它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是学校教育活动实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应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同时必须明确我国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也就是说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二)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评价过程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强调的是评价者要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评价对象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预测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目标,鼓励学生之间、同行之间互评,评价对象可以自选评价者,或者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自我评价也是当前比较提倡的方法,因为它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受时间和场合的局限,简单易行,并可长时间反复使用。评价方法必须作到四个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结合。超级秘书网
(三)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教育评价的整体过程要围绕评价对象,不仅是学生、教师、校长、教育界领导等,还涉及课程、教学计划、政策法规、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发展战略等各种教育现象和事物,包括软件评价,也包括硬件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事业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评价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评价应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价值,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教育评价应是一种双向性的评价活动,应采取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互评,消除原来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对于双方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促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篇8
1.1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条件要求
勐撒农场作为临沧市第一家参与质量追溯的国营农场,质量追溯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农场用于质量追溯的设备有:总服务器一台,用于上传数据;台式电脑12台,笔记本电脑1台,用于田间管理、生产包装等信息录入;投影仪1台,用于知识更新培训;数码相机1部,用于影像信息采集;条码扫描仪3台,条码打印机3台,用于制作条形码。为质量追溯系统配备农业生产专家1名,专家1名,以提供技术支持。截止2014年9月,勐撒农场已实现追溯茶叶生产面积达3780亩,可追溯茶叶产量705t,其中CTC红碎茶700t,金丝王5t;追溯精度到生产组,追溯深度到经销商。国营勐省农场自1977年开始发展茶叶生产,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现有茶园1万亩,年生产茶叶1kt,产值达到2800万元。农场采取“茶叶公司+基地+规范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产品质量从源头(基地大田生产)就开始抓,整个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意识贯穿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程中,现有14个生产基地(生产队),2个初制所,1个茶厂。勐省农场在2014年顺利成为2015年的茶叶质量追溯实施单位,项目建设期为2年,追溯面积为6000亩,追溯产量为500t,追溯精度到生产组,追溯深度到经销商。当前,勐省农场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计划2015年初与云南省总局签订追溯合同后开始采买设备,将追溯工作引向深入。
1.2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流程
(1)种植环节
由农场管委会供销科制定农资进出登记制度,统一采购肥料、农药等农资后分发到各追溯茶叶种植户,并要求农户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施肥和喷药,确保一年内喷药3次以内;同时,与农资供应商签订协议,禁止销售禁用、假冒伪劣的农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有茶叶种植户自行购买、使用农药、肥料,则该岗位的茶叶不列为可追溯产品。
(2)鲜叶采收环节
鲜叶验收人员必须清楚记录鲜叶的来源地块号、采摘时间、采摘人、鲜叶等级和数量、鲜叶验收人等信息,根据鲜叶级别的不同分类萎凋。
(3)加工环节
勐撒农场专门设立了独立、规范的责任区,对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筛分等加工环节进行详细信息记录。确保每个加工环节有加工时间、地点、温度、湿度、记录员、责任人等信息。加工后生成的初制茶,严格进行拼配和分类定级,记录相关数量、总量、负责人等信息,在成品质量检验通过后才上传相关资料,贴上追溯标签。
(4)包装和入库环节
在茶叶包装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批次交错现象,农场不断健全岗位职责,加强了对职工的责任心教育,有效规避人为失误,提升包装质量。在包装环节记录产品数量、类型、追溯标签的使用数量、责任人、记录员等信息。追溯产品分作业区堆放在成品茶仓储库,指定专人负责入库记录,严格产品入库程序。
2临沧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际运行效果及结论
2.1临沧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成效
通过创建和实施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勐撒农场对追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程监控。使用优化、固定的程序调控工艺流程,避免了人为影响因素,规范了记录程序,确保了产品质量。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通过包装上贴的质量追溯条码进行语音、短信或网上查询该产品的信息,充分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勐撒农场洛凌牌金丝王系列红茶、CTC红碎茶成为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有效增加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临沧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2.2.1健全体系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的工作体系是质量追溯得以持续开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出台一些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或规范,但不同地区执行的标准并不一致。应研究制定专门针对茶叶质量追溯的统一评价体系,出台专门法律法规明确追溯对象和必须提供的追溯信息,统一追溯标准,界定各参与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等,使得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实施有法可依。
2.2.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几乎都是以强大的经营主体为建设基础的。这种具有雄厚基础、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的企业为一个高效运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沧市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应从龙头企业着手,辐射和带动更多茶叶企业的参与。因此,加强龙头茶企建设,培育强大的茶叶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和提高中小茶企的实力,将有助于推动临沧市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2.2.3加强政府在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为茶企、茶农和茶叶消费者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来进行大力推广宣传茶叶追溯体系,普及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增强茶企、茶农和茶叶消费者质量安全追溯意识,尤其是通过引导消费者认可质量追溯标识带来的安全信号,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激发茶叶生产者主动参与到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中来。
(2)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
在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运行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标签使用、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费用,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往往缺乏参与的内在动力。政府应先做好平台运行的基础工作,对参与追溯的主体投入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等技术和资金,督促参与追溯的茶企落实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档案等,通过优惠政策和相关奖励吸引更多茶企加入茶叶质量追溯体系。
(3)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
篇9
我们企业财务会计学科的配套作业是高教社出版的《企业财会会计习题集》,里面的练习是整章的,不分节,更不分课时。所以教师常常是上完整章或者上完一节教材的内容后才开始讲解习题。例如《应收及预付款项》这一章,第一次教学时我是在上完全部的理论知识后,再上习题课,但是如此一来习题量非常大,可能需要连续两到三节课时才能讲评完习题。这样的授课节奏效果很差,因为一是没有将新学的坏账准备、应收票据贴现等知识及时地通过习题的形式进行理解、巩固、掌握;二是等整章上完再统一讲习题,学生早就忘记了“坏账准备”习题原先解题时的思路;三是连续两到三节的习题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将学生手边的习题按课时划分,让学生每节课下来都有对应习题,能对每课时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如果配套教材无法满足,我就自行编排习题。如第三章第一节“应收账款”,将其习题分为两块,分别为“现金折扣”“坏账准备”。参考会考题库,高考习题与会计实务编制客观题、计算题、文字分录题和原始凭证表述的实践操作题。做到“课清课结”,理实合一,这样的习题课锻炼了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激情,将“输液式”转化为“参与式”
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单元测试前我出了一份习题,预想着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会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上课的时候会认认真真地听我分析。结果很出乎意料,在我卖力地分析着为什么选A,为什么不选B的时候,只有几个成绩稍好一点的附和着,大部分学生就在等着下题的答案,答案揭晓了,一切就完成了。作为老师感觉失败,没有成就感。课后我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这么重要的考前热身习题课会出现这种惨败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新课与习题课相比,新授课课堂形式丰富、新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容易疲劳,学生自然成了课堂的主角。然而习题课中唱主角的却往往都是教师,学生成了台下听报告的听众。于是在课堂上他们就分成了这么三类:第一类是会跟着老师的步调,专心听讲的;第二类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他们早就心不在焉,等着下课向其他同学借答案抄的;第三类是已经会做练习,不想再听老师“唠叨”,自顾自看书的。如何才能让习题课变得更加有声有色,真正发挥习题课的功能,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吸取教训,转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心理学上说,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激情,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我放弃了原先“输液式”的讲解,转化角色,促使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班级分成4个大组,像电视中益智节目般,釆用比赛的形式。客观题分成必答与抢答。必答题由笔者随机在每组中指定学生回答,回答不出小组不加分。抢答题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答错倒扣分。并且要求回答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必须分析出为什么。分录题由各小组代表抽签选号。对于有难度的选做题,加大分值。总分高的组,组内成员全部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小组里不参与的同学要被红牌罚下。授课形式改变后,使得平时不愿意听课的学生也积极主动起来,开始翻书啊,与前后桌同学讨论答案啊,有时还客串小间谍探听别组的情况,直到下课铃响起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主动要求笔者把最后几个问题的答案揭晓并宣布获胜团队。这次课下来笔者感觉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课有较大的改进。从效果上来讲,学生不仅弄懂、理解了题目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营造了学生互学互助的好氛围。而且在课堂上必答题、抽答题的题型交替进行,使课堂节奏一张一弛,学生、老师都感觉到轻松、愉快。
三、结语
篇10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当下,就公司会计信息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然而民众对会计信息比较统一的理解即会计主体遵照会计准则相关要求,选用专业化措施,针对出现过的经济事物实施相应的明确、详细计算、精准记录,进而较好地构成可以符合信息使用者现实要求,亦可以充分展现公司财务与经营现状体系化信息之总称。
二、制约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未给予会计信息质量应有的关注
就现在来说,鉴于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特别缓慢,致使经济体系存在许多不足,故一些公司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的规定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最终引发诸多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此外,某些会计人员于处理会计信息过程中盲目遵从上司的命令,人为地使自身会计信息朝监管部门拟定的硬性指标倾斜,完全不顾及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部分公司就当前的会计信息实施了错误的研究,于披露信息过程中很难跳出以前固定模式的限制,如此便造成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局面出现。
(二)会计工作者存在的失误
不管什么人,他们于工作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然而会计工作者的失误却会造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会计工作者失误通常指其于会计信息明确、计算、记载及上报等步骤,于自己未察觉的情况下出现的过失。尽管此种现象特别普遍,然而此种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出现的原因却并非会计工作者有意为之。会计工作者于工作时的过失通常分成如下几种:其一,鉴于工作者素质低下,很难精准地掌控专业化知识及技能,进而引发失误;其二,拥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会计工作者因为个人失误而引发问题,但是审计工作者却未审核出此类失误。
(三)外部监管力量较小
近些年来,虽然政府为了较好地制约会计工作者的举动编撰了相应的法律及法规,然而此类规定却并未起到应用的作用。此外,公司外部监管机构,比方说税务机构、审计机构及相应的中介机构等,亦没有把具体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便导致监管工作仅流于形式,不具现实意义的现象出现。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致使公司会计信息无法得到恰当的监管,同时亦给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造成了特别大的阻碍。
三、促进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方法
(一)完善法律法规,切实推动执法力度的提升
自法律立场出发,强化对公司的监管,促进执法力度的提升,可以较好地规范公司会计工作者的行为及作风,强化其责任理念,亦可以较好地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前进。所以,相关政府部门理应从社会及公司现状出发,制定一系列实用性高的法律法规,且扩大法律执行力度,加强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就公司而言,公司理应借助法律法规的监管,切实改进自身财会体系,并应努力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财务意识,贯彻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防止违法乱纪举动的出现。
(二)创建一整套完备的会计监管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会计信息质量,各公司理应加速会计监管机制的创建,为会计监管的顺利展开供给法律保障。至于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创建方式方面,公司通常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强化外部监管。外部监管也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监管及政府监管的作用。外部监管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展现公司会计信息公正性及真实性的终极关口。各公司惟有强化自身外部监管,方可充分暴露会计虚假,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其二,扩大公司监管的透明度,优化公司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方式;其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为了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出现时职工所出现的互相扯皮情况,各公司理应将责任落实至部门及个人,让职工各司其责,切实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其四,创建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强化舆论监督。
(三)关注员工素质,切实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对公司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各公司理应确保数量及质量的同步达标。针对此方面,各公司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借助与著名财经学院展开合作,聘用部分具有科学理念及较高专业素质人才的方式,为公司的会计部门注入全新的血液;其二,公司应定期举办培训,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其三,为了有效地跟上时代及社会前进的步伐,公司可于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挑选部分杰出会计工作者去发达地区或本国的部分杰出公司深造,进而将其他公司及国家出色的会计理念引入自己公司;其四,公司可借助邀请知深会计工作者来公司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职工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