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范文
时间:2023-03-29 21: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赤壁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篇2
坡的《赤壁赋》是入选各类教材的保留篇目,笔者现考证容易疏漏的几个字句,以就教于大家。
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粟,教材几未作注。盖以为作“谷粒”、“米粒”解,无需再注。成语“沧海一粟”即出自苏轼语“渺沧海之一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汉大成语大词典》及一些古籍译注,“沧海一粟”通常被释为大海中的一颗谷子。
从事理上分析,大海不是农田,怎么可能生长出谷粒?“粟”解作“谷粒”显然不对,“粟”应指“沙粒”。
原来,“沙”和“粟”,本是一声之转,古亦通用。如《管子・地员》:“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是说剽土的下一等土壤是五种沙土。五种沙土的性状,细碎得有如粉尘飞动。“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如《宋史演义》:“大众都疑是甚么佳果,至开箧出视,乃是粟金葡萄小架,上缀大珠百余粒……”粟金,小粒金子。既然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沙粟有时连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运入皮肤,始如蚊蚤咬成赤点,或如沙粟,瘾疹风癍之类。”《普济方》:“李梅汤,浴儿辟温恶气,疗百病去皮肤沙粟。”《灵台秘苑》:“丑日扫地扬沙粟暴贵。”中华书局出版的《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粟”的第三义项是“像粟一样的小粒东西”,又比喻微小,并以苏轼此句为例,但没有明确指出“粟”就是“沙”,未免遗憾。
2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抱,大多教材亦未作注。抱,作“抱持”、“怀抱”义否?
按,“抱”应为“守”、“守候”,与 “抱持”、“怀抱”义别。《老子》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也。《庄子・盗跎》“抱其天乎”,成玄英注:抱,守也。“抱”与“关”连用,抱关者,守门者也。《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传坚马列传论》“下多抱关之怨”,李贤注:抱关,谓守门者。“抱”与“守”连用,如:《建炎杂记》“令四司人吏抱守终夕至于达旦”,《太平治迹统类》“天下抱守忠义者”,“抱”即“守”也。成语“抱残守缺”出自东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抱残守缺”意谓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陈旧。抱,即守。
查《说文・手部》:“抱,或从包”。《玄应音义》卷四注引《通俗文》:“手把曰抱”。然“抱明月而长终”之“抱”释为双手“抱持”义却未为确诂,应为“守”、“守候”义。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守”、“守候”为静态动词,“抱持”、“怀抱”为动态动词。观《赤壁赋》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里,“吾生”与“长江”,“须臾”与“无穷”,在对象之不同、时间之长短方面进行对比;“挟”与“抱”,则在情状之动静方面进行对比,把内心之不平揭示得淋漓尽致。“抱”,释为静态动词“守”,“守候”更妥帖。
另,观下文“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句,这是苏子对“客”悲观情绪的劝慰,劝慰客不必“守月”,因为月时圆时缺,但终于不会消损和增长,若视为字面意义上的“抱月”则令人费解了。
3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渺渺,悠远的样子。此义不差。然 “渺”、“眇”是古今字,“渺”同“眇”,在注释中却几未提及。
查《说文・目部》,眇,一目小也。从目、从少,少亦声。人之视远必眇其目,故引申为远。《慧琳音义》卷八十六“眇藐”注:眇,远也,小也。兼有“远”与“小”义。《庄子・庚桑楚》“不厌深眇而已矣”,成玄英疏:眇,远也。《文选・曹植〈七启〉》“眇天际而高居”,李周翰注:眇,远貌。
事实上,苏子“渺渺兮予怀”化用的是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句,按,“渺”,古作“眇”。道光时吾吴虞山顾湘(翠岚)收集前人篆刻四印,其一印“眇眇兮予怀”,“渺”,亦作“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指出:眇,字亦变作渺。王念孙疏证《管子・内业》篇云:渺渺乎如穷无极,“渺”与“眇”同。
“眇眇”叠用,为《楚辞》恒语,皆训远。其例如:《九章・悲回风》“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又曰“穆眇眇之无垠兮”,《七谏・哀命》“日眇眇而既远”,《九怀・蓄英》“微霜兮眇眇”,《九思・逢尤》“世既卓兮远眇眇”。又,晋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唐朱放《送温台》“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眇眇,亦为“远”义。《广雅・释训》:“眇眇,远也。”
综上所述,“渺渺”当补注为:悠远的样子,渺,同眇。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念孙.读书杂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前赤壁赋》;明月意象;内涵
苏轼是一代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散文分别代表了他在这两个领域中的独特成就。特别是他的散文,秉承了中国文化人旷达乐观的情怀,体现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超然,人教版必修二中所选的《前赤壁赋》就是杰出代表。
《前赤壁赋》是“乌台诗案”的产物。贬黄期间的苏轼精神世界经历了一个“追求——痛苦——超越——旷达”的过程。贬黄期间他人生如梦的苦恼只有通过“一樽还酹江月”来排解。经过了“大江东去浪”般的时光淘洗,终于达到了“客喜而笑”的境界,实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这一飞跃的载体,就是贬黄期间的诗文中反复吟咏的“明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从此,这轮明月便照彻了古今文坛,浓如暮色的“明月情结”盘亘在了文人心头,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中。月,高悬穹宇,那么的洁亮,又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洁美,令人遐思无限。那么含蓄又意蕴无穷……圣洁而不可亵渎的明月,传达着文人们的许多审美经验:“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孤独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心静宁远的人生超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宽广胸怀。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明月。
撇开其他诗文不谈,笔者只探究《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内涵。
从表象上看,《前赤壁赋》中,作者以明月为意象,借明月设意境,托明月表主旨。又以明月串全文,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但从苏轼思想情感的变化上来体察,旷达乐观绝不是阵痛后的顿悟,应是痛苦又漫长的“参月”、“悟月”后的沉淀。
在“壬戌之秋”与“既望”这两个突出的时间点上,月为人而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心声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如何解脱?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人因月而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盈虚如彼,卒莫消长”,“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唯“清风”“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客喜而笑”。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过程,就是人生境界升华的过程,他完成了一次从凡人到超人的转变。因此,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明月的启迪。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苏轼在思月观象中所悟获的明月内涵。
道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首先,月神女娲、嫦娥表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女娲、嫦娥个性平和,具有温柔而坚韧、聪明而善思、热情又乐观等女性特质,因而闪现着母性的光辉,能给人亲近、依恋和同情。月神的传说反映了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现实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不光痛苦,还充满着血腥的斗争!而明月却是宁静的,安详的,永恒而和平!像母亲温暖的怀抱,能安抚不堪重负的疲惫灵魂!
其次,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山海经》中记载许多巫医皆有不死之药,服之可得永生。楚文化中,不死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只要获得不死药,就能与月亮一样永生不死。嫦娥窃取不死药而奔月的神话,暗示了一种追求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中桂树创口会随时自动愈合,月中冰蟾能复活都是不死的隐喻。故月亮也能掌握人的生死,既可赐予人不死,也能创造新的生命。这种执着的愿望主要见于道家,由此也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炼丹史。另外,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也影响了道家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
因而明月就代表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
《前赤壁赋》中道家思想有很显著的体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是道家语,道家称飞升遐举为羽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这种变与不变的观点,是受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对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心中明月是安详、永恒、和平的,生生不息的,他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酒中,和明月交谈,回归生命至情至美的本真,指向了道家生命的哲学!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意蕴十分丰富,其中独具代表性的意蕴主要是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同时,《华严经》中宣扬了法界缘起,理事无碍,圆融自在,认为宇宙间的各类关系都是圆融相通的。
苏轼散文《前赤壁赋》中,佛家思想有鲜明的体现。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佛教水意象突出的是时间观,讲的是人对生死如何超脱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认识,“羽化而登仙”的心境,正是佛家“容而化之”的观照。
禅宗的顿悟理论认为:成就佛道,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经验积累,只凭感性直观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道、佛中这些对明月的认识,深刻的影响了苏轼。正是由于有了对明月这一物象意蕴的深刻理解,他才参悟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得以自疗伤痛。散文《前赤壁赋》就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灵魂的升华,完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转变。因此,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对明月内涵的解悟。
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治国济世的儒家思想,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让他以理性的现实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让他冲破正统儒学伦理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回归自然,超世脱俗。佛家的圆满空净,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消解了悲剧意识。儒、道、佛精神成了苏轼安身立命的精神柱石:以儒为主,兼以道、佛为辅。即以儒家思想作处世之具,以道家思想作修身之术,以佛家思想作安身之法。
篇4
关键词:柳宗元 欧阳修 坡 山水游记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我国的山水游记,作为一种一种独立文学样式出现,可以追溯的南北朝的郦道远。他的《水经注》记载了中外河流1200条。它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所经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文笔多姿多彩。有注重山川景物特征的逼真描绘和隽永传神的特点。到了唐宋继成了这个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这时初期那种对祖国山河纯客观的描写减少了,显示了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写作特点,并且出现了像柳宗元、欧阳修和坡这些志高才溢的大手笔。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那样,“文以气为主”。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性、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应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敛之指”,前顾后注的“文眼”。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自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仅相同。新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前赤壁赋》是其山水游记的典型代表。如果仔细加以评析,就不难发现,《前赤壁赋》反映出来的苏轼的鲜明个人特点和他山水游记的艺术发特色。
坡(1037-1101)字子瞻,名轼,北京眉州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祖父苏序是位诗人,“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致千余首”。父苏洵,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影响。加之东坡聪颖非常,所以他学识渊博,才具惊人。对于诗、文、词、书都有精深的造诣和成就。“博学”也造就了他思想上“杂”的特点。政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问政入世,生活上取法佛家、道家的的旷达出世。有矛盾,但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达到儒道的统一。这样,他既能进亦能退。
元丰二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弹劾下狱。不久就贬到长江边当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寻求安慰和超脱。老庄思想成为他人生哲学的主导,成为他逆境中精神上的砥柱。他在超然化外的旷达中,不懈追求完美的人生。
元丰五年,他巡江傲游黄州赤壁。此处山川险要,雄踞大江,误为当年周瑜大破曹孟德之赤壁,睹物怀古,激发了他胸中豪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他虽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以简洁的富于特征的笔墨勾画出“清风徐来”、“月出东山”的清风明月之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此雄浑壮阔的气势,的确反映出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置身于这样的诗情画意,当然会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飘飘欲仙,感到无穷的乐趣。有清风明月,有山光水色,杯盏在握、对酒当歌、引发了思念美人的清风明月之“情”。通过情绪、反映、形状、效果的“博喻”写出箫声,更显的感情的悠远深邃。值此一折,转乐为悲。兴起了思古的幽情,引起清风明月之“理”。客人道古论今,天地玄黄,由一世之雄曹孟德于今安在哉,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渺小。羡慕“长江之无穷”,情绪更为悲怆。借着答客问,苏子钻出来阐发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由变可以得出天地存在也是瞬间的结论,可是由不变也可以看出人生宇宙的无穷存在,物质是不灭的,山川明月又何羡乎?所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转悲而为“客喜而笑”。
通篇采用主客问答,以清风明月在结构上穿针引线,情绪变化曲折多端,深刻展示了坡内心的痛苦、矛盾、斗争,最终在老庄思想的朴素辩正法中得到解脱。
为此,他在不显眼的地方安排了非比寻常的“文眼”:“吾与子共适”,文中之配情绪悲乐变化的是“共适”与不适思想的交替。“卒章显志”的结论是:人生无论其变与不变,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适”。文眼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功力深厚,“绚烂之极归于自然。”文风直追老庄,“辟阖,仪态万方。”时而如飞流直泻,时而如幽谷清溪;有仰天长啸,也有俯首哦吟,结构上纵横开阔,舒卷自如,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将眼前景心中情,与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玄种,开辟了山水游记的新境界。坡少年读《庄子》曾经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儿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后人读东坡文也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不但见得到”,而且“能说得出”苏文的“过人之处”就“文气”而言,坡此文有一种飘乎羽化的“仙气”。
有人说,柳宗元山水游记像潺潺清泉,反映大自然细腻的美,欧阳修山水游记如镜湖微澜,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美,那么,苏轼之文就是浩淼的大海了,反映出东坡向往大自然雄浑的美。
参考文献:
[1] 《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张耀辉、傅德岷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
[2] 《古代汉语 上下》,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第一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3.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
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对字词有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赤壁赋》,体会这个写作特点。
二.文本研讨
(一)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大声朗读,体会情感。
第一段: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里的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呢?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乐。
(二)思考课文里还有哪些情?
悲情:
1.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见茫茫月色江水,触景生情,产生美人天各一方之叹。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思考:“美人”指代什么?)
苏轼是一个诗、词、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旷世奇才。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不得干预公务。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正值壮年,遭此厄运,困守黄州的现实把苏轼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只留下怅然的叹息。
经过吟诗与吹洞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2.第三段眼前之景激发了联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眼前之景引发了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三)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那么,哪里是阐释理的?
第四段水风月这些景物阐释哲理。
用水与月作比喻,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由此,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可见他旷达的胸怀,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四)再次朗读第四段,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五)总结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苏子的“乐”和客的“悲”都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出的(情由景生),苏子对“人生与宇宙”哲理的阐述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喻的(理由景生)。
眼前之景引思,眼前之景触动心灵,眼前之景激发联想,眼前之景阐释哲理,眼前之景预示人生。
二.比较阅读
苏轼在黄州留下了三部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高中课本有两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作品之间有太多的相似,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气势宏大,境界壮阔。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心情闲适潇洒。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表现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少年英俊、从容潇洒、儒雅、指挥若定)
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己悲,用得恰到好处。
3.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
若从不变的角度看,看似短暂的也是永恒。山间的明月,耳畔的清风,都是造物主的馈赠。诗人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凸现了生命的伟大,因而去享受生活,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逆境坎坷的诗人深知生命的短暂,参透了是非荣辱,但是并没有从万事皆空的角度去放弃和忽略生命,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眷顾和感激。诗人对永恒执着地追求,这不是消极的颓唐。如果说《念奴娇》更多地借助黄老思想来排遣忧愁的话,那么,《前赤壁赋》则更多一些积极入世的色彩。
三.拓展延伸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是否消极?你是怎样看的?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
2.真有这样一场主客对话吗?真有吹洞箫的客人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这种手法,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顺,希望大家能学习苏轼,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篇6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美景,苏轼的情感开始激荡。他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希望“致君尧舜”,于是“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实际喻指仁宗皇帝。但此时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虽是团练副使,却毫无实权可言,更不用说向皇上献计献策了,所以他只能“望美人兮天一方”独自感叹。
一、“本我”的催促
弗洛伊德这样解释“本我”:“这是在我们个性之中,最难渗透的幽暗部分。……它一团混沌,像充满了沸腾情绪的一只锅子。”
在苏轼感叹之后,客人的情绪也随着苏轼开始激荡,以洞箫和之。这里的“客”其实就是苏轼的“本我”。他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为我们直接呈现了“本我”,这正是那“充满了沸腾情绪的一只锅子”,即“客”。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呜呜”声其实是此时苏轼内心的写照。苏轼的“本我”开始“沸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曹孟德,一代枭雄,多么渴望贤人志士加入到他的集团,为了贤人志士,曹孟德可以“周公吐哺”。“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天下归心”的“一世之雄”却被困在了此地,本想有一番作为的苏轼也被贬到了此地。
面对“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夏口”“武昌”,苏轼的内心能够平静吗?当然不能,不但不能,反倒是内心有一团灼热的火在燃烧。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牵连到他三十多位亲友,并且他自己险些丧命。想到这些,他的内心能不燃烧吗?现在他“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但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更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于是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苏轼是真的在悲吗?不是,反倒是这一团燃烧的火焰在催促着他去寻求自我的和谐。
二、“超我”的激励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自我理想的载体,自我根据它来衡量自己,竭力仿效它,争取满足它所提出的任何更高的完美性要求。”
《赤壁赋》第三段中,“苏子”正是苏轼的“超我”。水与月是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爱的,苏轼在这里也用“水月之喻”来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他对待自己的苦难也是同样看待。从变的角度看,苦难也只是在转瞬之间,是暂时的,像月亮一样时有时无,苦难同样也会像水一样逝去;从不变的角度看,苏轼及他周围的存在也就是无穷无尽的了,所以苏轼也就还是那个苏轼了。因此,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超我”正是这样就给予他的人生以积极意义。
三、外界的“推搡”
苏轼以“放臣”谪居黄州后,“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然而黄州人民却向他张开了双臂,拥抱这位天涯沦落人。田夫野老尊敬他,帮助他,资助他,并帮他建造了临皋亭和雪堂。这使得他对这里的人民怀有一种深深的情感。黄州,虽然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这里有丰富多采的风物,有诱人的赤壁,有浠水兰溪、蕲春天峰麓、黄梅五祖寺等名胜古迹,这些在苏轼的笔下都构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不断思索。苏轼竹杖芒鞋,往游其间,到处有他的足迹和诗篇。“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声”“目遇之色”这种美好的图景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面对此时的清风、明月,想想自己的苦难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苏轼又怎能不释怀呢。于是“喜而笑,洗盏更酌”。
篇7
今天我的表哥星乐来到了我的家里玩,可是今天中午爸爸妈妈并没有给我们准备好什么很多可口的饭菜,而且是从冰箱中把奶奶自己亲手做的豆腐给拿了出来。爸爸妈妈给我们大家做了花甲炖豆腐,小葱煎豆腐,还有香甜可口的豆腐花等等。我们看着这一桌子的豆腐宴不禁感叹到原来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豆腐也能够做出这么多的花样来。真是太厉害了!
说时迟那时快,我和星乐表哥两个人马上坐上了桌子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了豆腐来,豆腐味道可以说的上是美味可口,口感非常的鲜嫩爽滑,而且。这个时候我突然萌生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就是我和表哥星乐两个人来比赛一下,看谁最后吃的豆腐最多最快。
我邀请了我的爸爸妈妈来给我们做裁判,我的爸爸妈妈看到了我们两个有趣的比赛也不禁笑了。只听见爸爸一声号令,我马上开始吃起来了豆腐,而表哥也不甘示弱,赶快开始往他的嘴里面拼命地赛豆腐,很快我们两个就打成了平手,我们两个的比赛似乎难解难分,大家都互不谦让,想要取得比赛的最后的胜利。
最后经过了激烈的角逐,我最后艰难的取得了胜利!虽然我吃的肚子好撑,但是豆腐的味道还是十分的美味呢。我们两个把整桌子的豆腐都收进了我们两个的肚子里,希望下一次我们还能品尝到这美味的豆腐。
篇8
对付迟归男人之短期计划:
NO.1“新视觉”冲击
夫妻天天生活在一起,对对方的熟悉简直都赶上自己了,共同的生活让所有的新鲜感都消失殆尽。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保持形象的常新来给爱人表面的感官刺激。不要觉得这是肤浅的事,像周慧敏这样的绝色大美女,倪大少不也有看腻的一天。所以呢,经常换换新发型,换换衣服款式,尝试一下使用不同的香水……其实也不需改变很多,偶尔在他上班的时候给他发条短信,就短短的几个字:今天穿了。相信不用你电话催三催四,他下了班就会火烧火燎地往家跑了。
如果你做得恰当, “新视觉”不仅能够使自己心情豁然开朗,还能够让老公眼前一亮,那就是成功。
NO.2 美食诱惑
要孤住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也许你觉得这是几百年的老封建思想了,现在哪还有什么用,那就大错特错了。吃饭是多重要的事,你可不要小看,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浪漫满屋》里脾气暴躁、跟智恩针锋相对的假丈夫英仔也会因为智恩说要给做最喜欢吃的凉菜而想办法推掉加班,早点回家。不信?那赶紧拿起电话:老公,今天早点回来哈,我给你做你做喜欢吃的红烧肉,还有新学的菜哟。相信,你菜都还没有下锅,他就急急忙忙回来看你又有什么新菜品,红烧肉烧的味道如何呢。而且,回家吃饭也是一种习惯,有的男人就算在外面吃了,回去也还是要老婆煮碗面。如果你运气够好,培养老公回家做饭的习惯也不错。
NO.3 “紧俏”假象刺激
一般男人都会有“老婆娶回了家就是自己的,就放心了”的感觉,所以结婚后出去玩就肆无忌惮了。聪明的老婆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制造点紧俏假象:异性朋友打电话来,哪怕是谈工作,也避到另外的房间;偶尔向他透露一下公司的哪个帅哥老是跟你说话;某个男客户又约你吃饭了。当然,你还要表现出很忠诚的样子。信誓旦旦地说,你对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男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越是表现得一点想法都没有,他越是奇怪,越是疑心:你没有想法,谁知道那些色狼是怎么想的。我老婆长得这么漂亮,我得盯紧点。不要说按时回家了,估计都能跟进跟出了。
平时为了老公能按时回家,哕哕嗦嗦,不厌其烦,老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偶尔的放任一下,不闻不问,跟自己的女性或者男性朋友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他回来了,也不要没出息地问跟谁出去的,花了多少钱,都去哪了。这时,他心里就要犯嘀咕了:难道有了新情况,难道已经放弃我了,让我破罐子破摔……他想七想八的时候,晚上就要回来摸底啦。有些放不下面子的肯定会说: “今天晚上我要回来吃饭,多做点饭。”你的目的也就达到啦。
让老公按时回家之长期投资:
NO.1 自我充值,善于“充电”
女人的“知本”才是其长期吸引力的关键。让自己懂得更多、明E的更多、知道的更多,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经营一个好老公、一个好家庭。投资大脑永远不会赔本。学习一种舞蹈,放松心情的同时让身材的比例更加完美;定期练习瑜伽,排毒减肥,让自己的身体柔软无骨;读一个提升修养的课程,让自己更加地有学识、有内涵、有修养。让不断进步、更加优秀的你值得老公按时回来。不要为了家庭而放弃公司进修的机会,要知道,老公离开你几个月不会饿死的,孩子他也会照顾的。也许离开后他才能体会到你的重要。
NO.2 了确鼓励你的“他”
男人都有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倾向,就算他真地觉得自己错了,叫他认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晚上按时回家这种他看来的小事情。作为女人,何必要跟他硬碰硬呢?偶尔回家晚了,不要大惊小怪,闹个没完没了的。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先支持他,肯定他是为了这个家才奔波应酬的。然后再认真地听他的解释,回过头来帮他分析。像“就你那副死德行,还应酬,鬼混吧”这样的话太伤感情了,虽然有时候你只是随口说说,难保别人不是听者有意啊。
男人都是经不起夸的,所以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你夸得多了,如果他是出去玩,肯定心里惭愧,下次就会收敛;如果真是出去工作应酬,也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NO.3 亲情捆绑
不要被这个词吓到,以为是教你生个小孩绑住老公哦。但是作为女人呢,维持家庭浓厚的亲情氛围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哟。如果没有孩子,总会有公公婆婆吧,别没事找事搞婆媳问题,多跟他们沟通,多孝敬他们一下,没事做点老人家喜欢吃的饭菜一家人一起聚聚。这样的好媳妇老公都不回来?放心吧,不用你亲自动手,老头老太太都会帮你好好收拾那个不长进的儿子的。
篇9
在我看来,佳宇电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张庆春有做错了三件事:第一,当赵雅洁提出“分割婚姻存续期间财产诉讼”时,张总应该立即召开董事会与券商律师商谈此事对上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先分析风险后给出应对措施。我觉得这是一个较严重的危机处理,作为大股东兼董事长应该高度重视。第二,此事件出来后,张庆春应该第一时间主动找赵雅洁好好聊聊,姿态一定要低,毕竟:1.她是你7年共患难的夫妻,说清楚为何离婚等等;2.上市后张是最大受益者,前妻失去了受益机会,其实张庆春应该早有心理准备并坦诚处理,因为利益的巨大差异会导致当事人心态发生巨变;3.上市前企业应该由专业公关团队应付可能的诉讼及举报:企业在上市前接到举报非常正常,没有举报才不正常,当然证监会对待实名与匿名举报态度不同。第三,私了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张没有去做,而是私事公办,新闻会对着开,扩大了负面社会影响,最终导致上市未通过。我的结论是,张庆春在公在私都做得不到位,暂时没上市对股民倒是好事。
那么接下来张庆春应该怎么办?其一,与前妻的纠纷最好还是私了,至于何种方式不重要,关键是态度,要承认妻子7年里在企业里的作用,并给出合理补偿,目的只有一个――前妻未来不会再诉讼(一定要律师配合);其二,佳宇电脑还在用着前妻的专利――此事一定要一并解决,核心专利必须由个人转让到公司名下,如需补偿,不能吝啬;其三,前妻事情解决后(最好有双方签字的承诺或协议书为证),重新启动2次上会,申请IPO。毕竟企业不是张总一人的, 上市关系到企业管理团队、员工、投资人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只要企业在良性发展,上市就不应该暂停,而要继续下去。
作为PE,我们去考察企业股权结构和企业家婚姻稳定性时会注意三点:1.如果夫妻双方都在公司经营层,夫妻持股比例一定不能平均,必须一人独大(到底最后谁说了算必须弄清楚),此为最好方式,如果夫妻一方不在公司经营层,最好不要持股;2.考察夫妻婚姻情况是个较主观的问题,其实难以判断,只能与夫妻都见见面,一起吃饭聊聊,通过非正式拜访等形式了解其婚姻稳定性――结婚多少年了?孩子有几个? 孩子在哪里读书,是否都在海外?3.家族企业(不仅仅是夫妻俩)涉及到直系亲属持股的股权结构都要小心,必须弄明白里面的关系,股权结构不能平均,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持股比例上与公司章程上必须有明确的控制地位。家属持股过多的企业我们会非常小心,毕竟企业要发展,未来还需要更多人才,高级人才需要股权激励,股份从哪来?家属持股过多肯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尤其家属既在经营层,又持有过多股权,可能力又一般,这种企业我们不会投,本身他们也不应该上市。
篇10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