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30 14: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阳节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唐·廖匡图
3、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九日》
4、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 唐·徐
5、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6、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7、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 唐·徐铉
8、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9、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祐
10、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九日书怀》 元·王冕
11、雨阻龙山会,云荒戏马台。且看黄菊放,休待白衣来。事业书千卷,功名水一杯。登临聊复尔,吟啸漫徘徊。《漫兴 十八》 元·王冕
12、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13、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14、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日酬颜少府》 唐·高适
15、寻诗绕遍一篱花,落叶声中日易斜。忆得高堂临别语,授衣时节望还家。《九日》 清·万夔辅
16、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九日北楼宴集》 唐·权德舆
17、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客中九日》 明·王翃
18、西风吹日弄晴阴,酒罢三巡湖海深。岳阳楼上登高节,不负南来万里心。《两绝句》 宋·陈与义
19、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
20、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樽旁。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九日登鸡鸣山》 清·韩畕
21、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重阳》 南宋·文天祥
22、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九日遇雨二首》 唐·薛涛
23、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拈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清平乐》 宋·石孝友
24、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玄》
25、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金菊已花杯有酒。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青玉案》 宋·倪翼周
26、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鹧鸪天》 宋·郭应祥
27、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
28、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朝中措》 宋·范成大
29、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 南宋·陆游
30、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唐·严维
3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
32、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唐·杜甫
33、秋树风高,可怜憔悴门前柳。白衣去后。闲却持杯手。一笑相逢,落帽年时友。群知否。南山如旧。人比黄花瘦。《点绛唇 重阳》 元·李俊明
34、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35、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36、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三笑旅怀开。《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37、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风撦红蕉仍换叶,雨淋黄菊不成香。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他日若修耆旧传,为予添取此书堂。《秋晚自洞庭湖别业寄穆秀才》 唐·皮日休
38、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只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重阳》 南宋·文天祥
39、年年羞见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九日》 唐·李群玉
4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41、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4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43、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44、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烟寒吹雁不成行。《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 宋·方岳
45、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46、老去登临兴未删,便乘小艇放溪湾。高原水浅苗初出,密树霜浓叶渐斑。《九日放舟山塘》 清·施何牧
47、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48、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秋夜》 南宋·陆游
49、老怀多感惊佳节,病骨宜寒喜薄霜。玉脍齑中橙尚绿,彩猫糕上菊初黄。几年虚负登高兴,何许重寻落帽狂?浅酌易醒归薄暮,又成支枕独焚香。《壬子九日登山小酌》 南宋·陆游
50、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夔州重阳》 南宋·陆游
51、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重阳》 唐·司空图
52、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
5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九日登高》
54、九日重阳节,开门有。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 唐·王勃
55、九日无欢可得追,飘然随意历山陂。蒋陵西井风烟惨,也有黄花一两枝。《九日》 北宋·王安石
56、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57、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漂泊》 唐·郑谷
58、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浮云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新月前。《九日田舍》 唐·钱起
篇2
2、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3、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4、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5、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8、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9、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篇3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而有一些人对于这个节日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节日作用2021。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九九重阳节的节日作用重阳节作用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起初,重阳节的作用应该是用来思念远方的家人和逝去的亲友的,游子在外漂泊数年,心中的伤感无法寄托,便衍生出重阳节来道出自己的心声,以表达孤独寂寥之感。
重阳节作用二
过重阳节要喝茱萸酒,并且还要登高,这寄托了人们渴望长寿的心愿,人们希望可以通过积极锻炼自己的体魄而使自己老去的速度慢一些。
重阳节作用三
如今重阳节的到来,对年轻人来说,不甚在意,反倒是只有老人们才过这个节日了,因此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它是用来提醒年轻人要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经常为他们送去温暖。
农历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吉利日子,应该举行活动来庆贺,由此逐渐演变成了节日。“重阳”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期,据曹王《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魏晋时期,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时候在重阳节,人们就要赏菊、饮酒了。到唐朝,重阳节成为了正式节日,并且普及开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描写节日景象的诗句大全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篇4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作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篇5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美食1、花糕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2、螃蟹
吃蟹方法有讲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没有新鲜姜末和食醋。因为螃蟹气味咸、寒,而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调味外,还可以杀菌,破坏蟹中的组胺。而且生姜和食醋是调味品,吃蟹时蘸上姜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鲜美。
3、酒
九九与“久久” 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称“九花”,北京将当成市花之一。由于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4、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关于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今夜,重阳》
蜕掉刺骨的寒衣
在一块绿茵上疯跑
经过一团火焰
于骄阳里
邂逅绽放微笑的莲花
四月的明眸深情了九月的悲凉
我怎会不小心翼翼经营一段历史
让你在一低头的温柔里
种下我一生的忧伤
今夜 九月重阳
借一壶怀想
独酌西窗
不时与明月把盏
同是金沙老窖
却难拾昔日的酱香
惆怅
惆怅
谁会策马
赶走我贫瘠的荒凉
《重阳》
自从那次月圆之后
你就是我
在相思之河里的又一根稻草
既然是草
我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但有希望
我想还是比没有的好
村旁
那座不算挺拔的山岗
却年年都有白发人
在这一天眺望、眺望……
也不知望穿了有多少秋水
篇6
王勃《九日》原文九日重阳节,开门有。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九日》赏析前两句,只说重阳节有,为下两句引出喜欢喝酒喜欢的陶渊明作一个铺垫。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喜欢,住宅前遍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他嗜酒,饮必醉,“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为古代文人所欣赏。“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犹如般品格的赞叹。
篇7
作者 施泽会
今天是二零一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之前,人们在九月初一就开始准备过重阳节,一直要延续到九月初九。许多达官贵人都在进行重阳节的活动,宫女在宫廷里拜祭天子,祭祀祖先,拜神等等。希望秋收之后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重阳节吃重阳糕,喝酒,佩戴茱萸香草成了大家的风俗习惯。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与春天的三月三“踏青节”相对应,表现了人们热爱大自然,遵从古老的风俗习惯的良好愿望。
最早重阳节在宫廷里盛行,汉代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子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后来嫁与贫民为妻,贾氏就把宫中重阳节的祭祀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说,在皇宫中,每一年的九月初九,大家都要吃花糕,佩戴茱萸,食蓬饵,饮酒,谢天子,以求长寿。这样,重阳节的风俗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今。
到了唐代,重阳节才开始定为正式的节日。重阳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多少骚人墨客,多少武侠壮士,都为重阳节留下了许多墨宝和传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了人们喜爱的诗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们在老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们离开我们30年了,他们的父母已经年岁已高,有的已经有90岁,有的已经是百岁老人,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早先离开了人间。一个战友对我说,我们战友的父亲今年12月份要过90岁的生日,每一年他的生日战友们都要去祝福,因为他的儿子在老山战斗中牺牲了,我们就是他的儿子,儿子陪父亲过生日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战友的诉说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战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又有多少人会为我们的烈士战友悲伤和流泪?在许多影视文学,电影剧本里能够找到战友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许多事例,但是又有多少人在为那些伤残战友服务当志愿者?越南与中国已经建立了友好往来,恢复了正常邦交,硝烟已经散去,战争的历史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和思想,那场战争的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活着的战友们无不为战争的创伤担忧,缺胳膊断腿的战友,有的衣食无着落。还有很多战友在担心,那场战争没有多少正面报道和认可。是政治的原因,是国际环境,还是其他的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登高望远,怀念战友。在高处能够感受到自己仿佛凌驾在蓝天白云之上,一览众山小。打工流浪,养家糊口,肩上的担子很重,仿佛压得喘不过气来。在重阳节的今天也无法回家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只好独自望着天空,喝一口九月九日的酒,爱恨情仇在心头。打个电话,问问父亲母亲,祝他们身体健康,重阳节快乐。战友的躯体埋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也许尸体早已腐烂了。但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战友们的心中,活在人民的心中,永远载入光辉的史册。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每一个参战战友的心里,在每一位烈士亲人亲属心里都珍藏着,惦记着。因为这是我们八十年代的军人在和平环境时期走向战场的历史记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指导员在战前动员大会上讲到的诗句。要求我们“忠骨洒祖国,军魂万古留”。明年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是老山战斗整整三十年的纪念日。许多战友都在计划扫墓活动的内容和征集活动的形式。要求有时间和条件的战友可以带上家属和子女,到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去走走。昔日的老山战场,成了人们参观访问,瞻仰烈士的地方,成了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的基地。我真的想去看看,他们在二十五周年老山战斗纪念日已经前往老山去了一次。那一次因为时间紧张我还是无缘前往。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因为时间确实紧张,脱不开身,明年还不知道能不能脱身前往,我估计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毕竟自己是一个打工者,支配时间成了一个大难题,又处在月底,手头的事情在月底都是自己处理,别人帮不上忙。战友们说,你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去看看牺牲的战友,你的心里难道能心安吗?是呀,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流水一样的时间,一去不复返。
篇8
重阳登高,避邪祈寿
关于九九重阳的由来,《梦粱录》中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重阳节的传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东汉桓景登高避邪的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为什么登高就能避邪呢?这则传说并未给出答案。在我国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大型祭祀遗址多建筑在山巅、山梁等处,而在平原地区,往往人工堆筑成山用于祭祀。这是因为,上古时代,人们往往把高山视为神山,是登天成仙之处。今天看来,这是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是人们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先民们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是能像那些得道成仙者一样,升入天宫。这种对升天的渴望,溯其源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企盼。《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
重阳赏菊,隐士标格
重阳佳节,正是盛开的时候。为秋天的应时花草,在霜降时,唯此花最茂盛。白居易在《禁中九日对酒忆元九》中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既有美丽的姿容,又不怕寒风繁霜,同时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而历代文人特别钟爱。钟会更是为高唱赞歌:“夫菊有五美焉,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特质,这与陶渊明有直接的关系。在陶渊明之前,文人已经把菊作为众芳凋落时纷然独荣的、纯洁坚贞的形象予以歌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到陶渊明时,他在诗中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后,“采菊东篱”就成为抛弃名利隐居篱下名士的一种文化意象,成为文人们隐逸愿望的图腾。于是,“菊”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意蕴:隐士标格。方孝孺曾说:“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陶渊明的菊咏使菊的文化内涵得到质的丰富。他以玄学思维来观照菊,以菊来寄托人生理趣、人生感悟和人生境界。菊的清贞绝俗之性与道家的超越世俗名利之理相契合,使菊具有了隐逸的文化内涵。所以自陶渊明以后,菊便以这种“隐士标格”真正进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体系,如罗隐的《登高咏菊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赵秉文的《东篱采菊图》:“平生忠义心,回作松菊伴。东篱把一枝,意岂在酒盏”。
由于陶菊文化内涵的融入,重阳节的文化品格得以提升。
佳节思亲,尊祖敬老
在重阳习俗的演变过程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质的升华,涌现出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
诗词是抒发人情思的最好工具。一年中,重阳节是最撩人情思的,重阳时值深秋,有澄净天宇,秀朗山水,碧涧红叶,斗奇金菊,又有萧瑟西风,凋零草木。重阳时景色是如此丰富,反差又是如此强烈,诗人的种种情感几乎无不与之耦合,这遂使重阳成为历代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而在众多的重阳节诗歌中,思乡怀亲之作蔚为大观。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太显露,可是一旦遇到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是所谓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人能用如此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达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就成为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在今天,重阳节已成为台湾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日子。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接受杨澜采访时,望着海那边他曾经居住过的大陆和香港,说他生于1928年的重阳节,自诩为“茱萸的孩子”,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流落台湾的元老于右任,每年重阳都要登阳明山遥望大陆,他的怀乡诗与余光中的《乡愁》在海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期盼祖国统一的经典之作。
重阳节不仅是广大台湾同胞寄托思乡之情的传统佳节,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共祭始祖黄帝的重要日子。黄帝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升天,人们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全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到黄帝祭祀日,不少海外华人聚居处都要举行祭拜活动,“翘首大陆,遥望黄陵”。台湾同胞在祭文中更多表达的是:“ 海峡两岸,同出一源” “河山一统,万世千秋”。
在重阳节诗歌中,叹老是另一个主题。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写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人慷慨之中含有凄凉,豪放之内深蕴痛楚。“醉把茱萸仔细看”七字,胜过了千言万语。相对而言,现代人重阳叹老的方式与内涵跟古人大相径庭,大我取代小我,意义与气度上有了质的飞跃。的《采桑子•重阳》就堪称典范:“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尊重和顺应九九重阳节这个“九九,久久,延年益寿”的民俗与吉祥观念,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日” “敬老节”,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尊老敬老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方面。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他们的恩德昊天罔极!
篇9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缓、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活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柳枝、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对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陲海涯。这末两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文化常识】
诗歌与重阳节
“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篇10
杭白菊,古时由野生小黄菊培育改良而成。桐乡市是杭白菊的集中产区,平畴沃壤,桑林稼陇,杭白菊或成片栽种,或插花植枝,其种植面积之广、产量之高,均在全国独占鳌头。1999年5月,桐乡市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桐乡市盛产杭白菊,以菊为市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大一片景区达375.57亩,被称为“菊海”,已载入“中国吉尼斯”纪录。同年起,基本上每年举办“节”,2012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隆重举办了第11届中国·桐乡节。
爱菊的民俗
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喜爱。盛开的重阳佳节,历来就是爱菊者盛大的节日。人们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把重阳节称为“节”。《西京杂记》载西汉初年宫廷习俗,如佩茱萸、食蓬饵、饮酒等,已作为优秀健康的民俗,历经千年而不改,流传至今。
菊是高洁坚贞之花。的风范感人至深。杜甫诗曰“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这是品格的写照。不与桃李争春,不与牡丹斗艳,冒霜绽蕊,凌寒吐芳,象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中可以体会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这种精神必将发扬光大,随着民族生命而永存。
饮酒赏菊,庆祝重阳佳节的风俗,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而正式定为节日,则在唐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尽陶渊明采菊、饮酒、赋诗的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和洒脱逸致的诗情心境。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有当时庆祝节的盛况:“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民间历来对重阳节也非常重视,全国都有庆祝重阳佳节的风俗。
桐乡地区风俗,在农历九月初九,用米粉做糕,插三角形旗,称重阳糕。桐乡、石门有插、赏菊、饮酒之俗。乌镇、濮院烧赤豆糯米饭祀灶。各地流行重九登高,无高处则登桥,有塔则登塔。1998年起重阳节定为浙江省老人节。
仙子和阿牛的民间传说
自古以来,运河两岸流传着仙子和阿牛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7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到了13岁,阿牛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母亲因子幼夫丧,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患了眼病,后来竟完全失明了。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无奈总不见效。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告诉他:“沿运河往西三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这花九月初九重阳节开放,能治眼病。”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找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天花荡。天花荡很大,野草遍地生长,阿牛找了很久,只有黄,就是不见白。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这株白长得很特别:一梗分九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连根带土移栽在自家屋旁,天天浇水护理。不久,八个花蕾陆续开放,又香又好看。阿牛每天采下一朵白,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到第七天,母亲的眼睛便复明了。
白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开去,村上的人纷纷前来观看。这一消息也传到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把白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不肯。张财主大怒,叫手下人到阿牛家把那株白抢来。阿牛为保护白奋起抗争。来人见阿牛不肯相让,恼羞成怒,一哄而上,把白践踏得枝伤叶残,花朵委地,方才扬长而去。阿牛十分伤心,坐在残花旁哭泣到深夜,仍不肯离开。
半夜之后,他矇眬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又来了。姑娘说:“我是天上的仙子。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了。这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它没有死。明年春天,它就复活了。”仙子又传授阿牛《种菊谣》:“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种菊谣》,便不见了。
阿牛仔细推敲《种菊谣》,终于悟出:种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九月就能开又大又圆的。经过辛勤培育,白在阿牛的田边篱落盛开,芳香四溢。
阿牛将种菊的技艺教给了村上的人,种白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日找到白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节。
这个美丽的民间故事,表达了菊乡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和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精神;同时通过神话的形式,总结了宝贵的养菊、种菊经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
餐饮白菊 药食同源
,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可供观赏,也可药用、食用。我国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培育出了无数优良的品种。自明代迄今数百年来,天工人巧,的栽培更是突破了前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至于药用、食用,则自古以来公认以白菊为良,白菊之中,桐乡出产的杭白菊又以它优良的性能,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
我国古代有餐饮白菊、药食同源的优良传统。在战国时代就已供食用。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郑逸梅《花果小品》说:“旧时都下宴客,往往以白和入鱼羹,味甚鲜美,名曰羹。徐筱云侍郎曾有句咏之云:‘分来异种应添谱,餐到秋英可作羹。’”
能做成各种精美的佳馔,如肉、夹肉饼、鱼球、羹、油炸菊叶、鱼片粥等,这些食品,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目前已远销海内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药、食品和保健饮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杭白菊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天地。茶、酒、粥、羹、糕、火锅等菜肴食品广受人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