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4 0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鲁迅先生的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房间四周一片绿色,草绿色的床,嫩绿色的窗和两把淡绿色的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我打量了一下:只见他身穿一件黑色的长衫,嘴上一撮胡须,微笑着看着我。我想起书前简介作者的照片,和眼前这位老人竟如此的相像,难道他就是鲁迅先生吗?我心中不禁一喜,呆呆地望着他,他挥了挥手,示意让我坐下,说:“小朋友,我等了你好久了,我知道,你有满肚子的话要讲,对吗?没关系,在我这儿你什么都可以讲。”“鲁迅……鲁迅先生!”我惊讶得合不拢嘴,“我……我只想问一下,您是怎么写出那么优秀的作品的?”
“这个嘛,只要有真情实感,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这么跟你说吧,作为一个正常的有生命的人要具备什么东西呢?”他显然是想考我一下。
“这还不容易?要有骨骼。”我大声回答。
“对,还有呢?”他微笑着。
“要有……要有肉。”我的声音似乎没那么响亮了。
“嗯,有血有肉,还有什么呢?”他点了点头。
“还有皮肤和衣服。”我想了一会儿低声回答。
“还有呢?”
“这……这我想不起来了。”
“告诉你。”鲁迅先生摸了摸我的头,“还要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是打不起精神的,有灵魂才有精神和心灵,才会有人间最美好的事物。”
我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地问:“那鲁迅先生,您讲这么多跟写作有什么关系呢?”
“你想啊,骨骼、血肉、皮肤、衣服和灵魂就是写作文的基本元素。写好意篇作文正需要这些条件。”
篇2
以下是
1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
篇3
陈望道,生于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浙江金华义乌人。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中国学者、教育家。主要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
《太白》杂志简介
《太白》半月刊,陈望道主编,属于现代文艺杂志。1934年 9月20日创刊,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2卷24期,上海生活书店发行。杂志以“太白”为名,是陈望道与鲁迅决定的。按照中国传统的称呼,太白即拂晓之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又称启明星,寓意编辑《太白》,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战斗,以迎接胜利的曙光。
《太白》编辑委员会共12人,鲁迅表示他参加编务讨论,但不宜公开列名于编委,以免引起当局的注意,影响刊物的发行。《太白》创刊后,印出的编委名单是11人﹕艾寒松、傅东华、郑振铎、朱自清、黎烈文、陈望道、徐调孚、徐懋庸、曹聚仁、叶绍钧、郁达夫。同时刊出了68名特约撰述人的名单,撰稿者阵容可谓广泛和强大。
《小品文和漫画》 正文纵览
《太白》出齐第一卷后,陈望道以“《太白》杂志第一卷纪念特辑”的名义编辑出版了纪念特辑《小品文和漫画》。该书由上海生活书店于1935年3月初版,32开本。1981年6月由上海书店根据初版出版了影印本,改为小32开本,封面配图是丰子恺漫画《米和豆》。《小品文和漫画》的58位撰稿作者均为文学艺术界的著名人士,提倡作者们创作更多健康、战斗的小品文和漫画。
1935年3月10日陈望道为《小品文和漫画》写了辑前致语:“现在是小品文和漫画在中国的流行期,也是小品文和漫画在中国的转变期。种种争论,大概都由转变激成,并非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单是为了流行。这个特辑,就是一个见证。我们从这特辑中间不但可以看见各位作者最近的见解,还可以看出一个差不多一致的动向。就是关于小品文和漫画的各个方面,这里也差不多都已经说到。假设通体地读,一定可以得到小品文和漫画的综合知识。”
《小品文和漫画》出版后的4月5日,《太白》第二卷第二期封二刊登了该书的广告:
订阅《太白》一年,赠送本书一册。宣传语是:《小品文和漫画》是五十余位名作家对小品文和漫画见解的结晶。
“认为鲁迅对上世纪30年代漫画大发展没什么影响”
《小品文和漫画》收录的文章中,最受后世关注的文章当数鲁迅先生的《漫画“漫画”》和《漫画而又漫画》。鲁迅认为:“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地显示事体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鲁迅同时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漫画,中国进步漫画家是中国漫画作者的标尺。
虽然这些表明了鲁迅先生对漫画的积极关注和较高的论断力,以致后世认为鲁迅先生对中国漫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先驱者”。但是《中国漫画史》作者毕克官先生在采访一些30年代漫画家时,大胆地设下这么一个命题:“认为鲁迅对30年代漫画大发展没什么影响。”
同时,进行大胆求证,毕克官先生“为了慎重起见,我是有意请左翼人士张谔先生(注:三四十年代漫画家)谈了看法”,最后才给问题“30年代漫画的大发展和鲁迅有什么关系?”下了个初步的判定——几十年来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似乎作为“旗手”的鲁迅是个完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发挥很大作用。长期以来,曾听到一些认为或猜想鲁迅对30年代漫画产生过很大影响的言谈。在特殊环境中,人们产生这种误解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事实。
鲁迅发表过一些关于漫画的谈论,其见解有许多精辟之处(另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漫画界人士是否注意到,是否对当时漫画的大发展产生了实际影响,则是另一回事。
著名藏书家谢其章进一步把此观点进行了诠释:“漫画在没有理论的引导下,在3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达到今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只能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而不能从某个大人物身上找到原因找推动力。同样的道理,‘小品文’在30年代也盛行一时,鲁迅对其发表过似乎比漫画更多的言论,那些言论只代了一个人的看法观点,而不能归结于成熟的理论思索 ,更不必勉强地捡一位‘先驱者’来。”
凌鹤:漫画与卡通影片
民国时期有关卡通的评论和相关文章不是很多。凌鹤的这篇《漫画与卡通影片》通读全文后可见当时文艺界对卡通影片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关切之情。本文篇幅所限,摘录片段如下:
至于说到中国电影,为什么卡通短片不能和其他影片有着同样的相当程度的发展?其原因当然很多,主要的是电影公司大多没有这一部门的建设,而人才的缺乏,更是最大的原因。可是电影观众是需要卡通的,特别是小孩儿们,他们对于卡通极有兴趣,因此在教育的意义上有着很大的作用,当我们并不是模仿欧美卡通一味地以胡闹的娱乐为目的,而在内容方面力求反映现实的时候。
因此我们要求一部分青年漫画家,从现在起从事卡通影片的研究,和电影公司取得联络,虽然中国制片家都以为短片不卖钱不肯轻易尝试,可是假如有了好的卡通,使观众感觉极大的兴趣而热烈欢迎的时候,制片家是会在如意算盘上自动打消既成观念的。
“青年漫画家不独是要健全漫画作品,同时更要努力地建设中国的新卡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着他们光辉和伟大的成就。”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悦读;课堂;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11-02[作者简介]潘一平(1968―),男,江苏启东人,本科,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和谐、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不但是使学生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重要基础,也是践行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宗旨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悦读”教学逐渐成为备受初中语文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正确看待课堂教学中的阅读,通过灵活运用教材、有效的课堂对话以及课堂的延伸阅读等教学策略,才会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精彩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灵活运用教材,加深阅读感悟
教材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起学习的桥梁,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们对济南的景色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济南,他们的体悟还是比较表面的。为此,笔者找了大量介绍济南的图片,制作课件让学生观赏,使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起来。再如,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内容涉及了历史事件,但学生对此历史背景并不是很熟悉,笔者便将一些影像资料引入了教学。比如,在教学“之歌”这一单元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影片《四渡赤水》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二、通过课堂对话,提升阅读质量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一)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对话”指的是学生阅读文本,体验文本,与之“对话”,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生活经验与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领略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使文本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文本进行对话,通常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出来的观点、精神、意志,并使其深入地品读语言的微妙之处。比如,笔者在执教《十五夜望月》这首词时,让学生观看了一段配乐朗诵后,再去自由朗诵课文,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词中的意境。学生诵读完后,笔者提问:“读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苏轼端着酒杯,满怀心事地站在皎洁的明月下,仰头凝望,发出一声声慨叹!”有的学生回答:“诗人酒后稍有醉意,他仰头看到美丽的月亮,想到了不能团圆的亲人,便端着酒杯在月光下寂寞地跳起舞来!”还有的说:“圆圆的月亮升起来,诗人借着醉意,在月光下挥毫泼墨,把所有的寂寞、伤感都写到词中。”……学生不同的回答代表了不同的感受,但是,他们所捕捉的画面基本与词意吻合。可以说,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读者了解作者、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桥梁。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育强调“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阅读教学正是实现以上三点的良好契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深入阅读,耐心体会,不但是一个搜集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认识作者,理解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恰到好处的引导,必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章,达到叶圣陶曾经提到的“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境界。比如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了解鲁迅先生的另一面,去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提到鲁迅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他严肃而又凝重的表情。而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读到了鲁迅先生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幻想的童年,在看似严肃的学习氛围中,快乐依然让鲁迅的童年变得丰盈。鲁迅先生在创作这些文学作品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呈现了鲜活的童年时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他对童年快乐的回忆和对自然的爱,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才能真正体味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产生阅读的愉悦感。
(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师生对话,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才能真正联系在一起,并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为了使阅读更加深入,让学生读有所得,笔者提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在哪里?”这样一个思考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讨论结果时,一个学生说:“孔乙己好酒贪杯,腿都被打折了,还爬着去喝酒,他的悲剧在于‘至死不悟’。”另一个学生则说:“孔乙己爬着去喝酒。我感觉他在坚持着自己的喜好,体现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学生说完,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微笑着说:“大家忍俊不禁,说明刚才的他的回答有些问题,什么问题呢?”笔者接着启发学生:“‘至死不悟’’和‘百折不挠’有什么区别吗?”学生略作思考,答道:“‘至死不悟’表达的是贬义、批判的;‘百折不挠’是褒义,表示赞美的意思。”笔者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的,‘至死不悟’有批判、憎恶、否定的色彩,用于评价孔乙己是恰如其分的;但‘百折不挠’带有赞赏的色彩,是褒义词,形容孔乙己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家再认真阅读一遍课文,举出一些适于评价孔乙己成语吧。”学生在阅读之后纷纷列举,孔乙己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也越来越鲜明了。
三、合理延伸课堂,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更多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课堂教学毕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笔者认为,课堂阅读的精彩要依靠学生的课外阅读来奠定基础。比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让学生去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并要求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执教《威尼斯商人》(节选)时,笔者要学生去课外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通过对整个剧本的解读,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剧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语言、形象等突出的特点。在笔者组织大家进行的课文演读中,他们表演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整个剧本的解读,他们更好地体会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表达技巧,提升了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应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应激发其阅读兴趣,让学生因阅读而产生愉悦的情感。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不断创新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以引导和激发为主,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让初中语文课堂因“悦读”而精彩,因“悦读”而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篇5
一、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一)学校的文化渊源
绍兴鲁迅中学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鲁迅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对教育有诸多自己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对“立人”思想的阐述:“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学校以 “立人”作为立校之本,可谓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本地的生活习俗
每个人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鲁迅也不例外。先生的作品,有太多的绍兴印记:从主人公名字的命名到孩子的游戏,从所说的话语到渗透人心的思想、生活习惯等,都有体现。我们要让学生读懂鲁迅,必须先让他们了解鲁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绍兴传统文化。先生的思想,有太多的绍兴人思维;先生的灵魂里,有太多的绍兴人烙印。鲁迅中学的学子,有必要对先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承继“立人”文化。因此,我们引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开发与“鲁迅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以便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立人”教育。
二、课程的框架
我们首先构建了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的学校特色文化框架(如图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立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这两个框架是学校校本课程群得以顺利开发并彰显鲁迅文化特色的哲学基点和强有力的依据。
三、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追求课程开发精品化、课程教学条理化、教学管理系统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课程研发精品化
做精做细做实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为使研发的课程有特色、成精品,我们首先确立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①坚持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多元发展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元成才铺设多元化通道。②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人”核心思想,夯实高中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实现发展的机会。③加强对课程的整合研究,借助城区学校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辟学习和实践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高校、职校、社区、家长中聘请兼职教师,还聘请外籍教师,为课程改革注入活力;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学技相通,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变更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管理者、教育者转变为既是管理者、教育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教育由单向的教育转变为双向的沟通,课堂教学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互动。
其次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研发实践。①思想上宣传。先在全校层面进行整体发动,校长着重提出学校在新一阶段的行动方向,指出新一轮课改的思路,以使全体教师在心里有个底。②理论上引导。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开展分层分批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培训,从理论上引导教师们认识校本课程,了解课程开发的含义、要求和操作方式。③行动上实践。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分三个步骤:教师申报—评委初审—学校复审。符合相关条件的申报教师填写《鲁迅中学选修课程开发申报表》,由学校分学科课程评审小组根据标准审核申报表。初审通过后,教师撰写500字以内的课程简介和教材说明提交复审。复审通过后,将该课程移交学生选课指导中心,正式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将教师写好的课程简介(含上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传入内网,让学生按既定程序进行自主选择。对于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特别强调必须与鲁迅有关,做出特色。我校专门开发的“鲁迅文化课程群”,内含16门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课程,其中有4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二)课程教学条理化
我们遵循“网络准备—年级发动—学生选课—适度调整”的程序,尽量做到选课有序。
第一步,为配合学生顺利选课,信息技术组教师加班加点,自主研发出相应的网络选课平台(现已经加入省平台)。学校将分好类的课程挂在内网上。高一各班级上报并核实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姓名中有无错别字等,年级统一后由信息技术教师传到内网上,并设置好每位学生的用户名及密码,以便他们自行选课。
第二步,年级组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明确学生选课的具体操作要领。
第三步,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自修时间,高一学生分批进机房,在机房里,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内网,先看课程介绍,再选适合自己兴趣和口味的课。学校规定每门课的选课人数在10~40人之间(小于10人不开班),且不得由他人代选。
第四步,各班选完后,信息技术教师整理选课情况,查出未选课或选课不成功的学生名单,报年级组,由年级组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选。
我们尽量做到教学安排合理。在时间上,每周二和周四两个下午,另加周三第7节的修身课,共计8课时。在课表编排上,因为上课的并非全是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有冲突,所以课务由教学处统一协调,努力做到“四落实”——上课教师落实、教学时间落实(一旦确实,不再变更)、上课地点落实(除原行政班外,另外再根据需要开辟上课教室)、上课对象落实(每 位上课教师做好点名及课堂管理工作,学生处则负责对逃课学生的处理)。在走班上课方面,我们采用选修课教学打破原行政班上课的形式,由学生走到设定的教室去上课。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运作一切正常。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1.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各开课教师应做好各项开课常规(计划、教案等),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学生处)工作。
(2)教师在开课过程中应及时听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经教学处同意后执行。
(3)教师应做好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记录和结果评价等工作,在课程结束后到教学处做好归档工作,主要包括教案和课程资料、学生评价等。
(4)学校在各类评职评优中适当优先考虑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课程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开课教师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课程津贴的发放及奖励直接挂钩。
(5)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选修课程教学经验,凡课程被确定为拟开设课程,开课教师可在考核中得到适当加分。
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学校公布的学校课程拟开设目录中选择课程,所选课程经确认后不予更改。若学生所选课程因学校因素未能开课,学校将通知学生重新选择。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学完一个模块,经考核或认定合格(必须向学校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2)学生应按照学校安排在指定时间到指定教室上课,认真参加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必须完成必修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否则不能取得该选修课程的学分。若学生中途需要退出该选修课程而选修其他课程,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可以改选课程(只能得到改选课程的学分)。
(3)学生应做好选修课程学习记录,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后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4)学生拥有课程的评价权,每学期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调查与分析,计入开设该课程教师的考核中。
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课程规划处在学期末做好下学期的课程计划,在新学期开学前2周确定开课课程和选课名单,学期初正式上课。
(2)各类课程教学的常规工作按鲁迅中学原教学常规要求实施。
(3)定期做好各类教学常规检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4)做好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5)课程的资源和经费保障: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教师特点和教师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保证课程开发资金、上课津贴、精品课奖励津贴以及与选修课教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资金。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1.课程评价的立足点
课程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考评两点。
(1)以学生自评为基础。第一,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唯一方式,除平时必须做好的考勤评价记录外,还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查,考查形式可以是调研小报告、心得体会等。第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记录,并以此作为“优秀学生”的考核条件。第三,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将成绩优异者的成果记入其学籍档案。
(2)以教师考评为依据。第一,教师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第二,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第四,教学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该教师的业务档案。第五,教学处检查、记录平时的教学情况(含学生出勤情况、教师教学状况)。
2.课程评价的特点
课程评价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程序化、学分认定多元化等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尝试让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试图以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四个层面的评价,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这比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反映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2)评价内容全面化。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除学生的成绩外,还重视学生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较常用的方法有: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还有实验操作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口头交流作业等;测验——以随堂测验或专题小测验为主,重在诊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观察——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通过成长记录、小调查、情景测验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
篇6
新学期伊始,就又与鲁迅先生“狭路相逢”。鲁迅作为现代文坛的巨匠,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峰。但是他的文章往往于平凡质朴之中彰显时代的特性和深邃的思考,甚至于普通直白的文字中,流淌出别样的清流。当年上学时,对于他的文章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只因当年读不懂,看不明,只是在做干瘪的笔记,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到如今,世易时移,我却站在了讲台上给学生大谈鲁迅。自己都不敢说读通,却要去传道授业解惑,内心惶恐之至。课前费劲心思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斟字酌句,搞得焦头烂额。最后不管不顾,以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绪冲进了教室。教学效果如何,不敢妄言,只想谈谈两堂课下来的些许感想。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的研讨,历来就有几种理解,但是区别的关键在于对“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一观点的分歧。有人认为鲁迅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是与百草园做对比,来批判封建教育的枯燥,对儿童的束缚;有人又认为都二者体现了鲁迅对快乐童年的回忆,批判封建教育之言纯属无稽之谈。第一个班在课堂上,学生确实出现了对这一观点的分歧,我也顺势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也进入了我安排好的套路,一片激辩之声在课堂响起,我只是对一些偏离文章内容的话语进行了些许牵引。讨论让这个班的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了文章主旨。
在第二个班,我想,上节课很是顺畅,这节课,这个班应该也是轻易拿下。当进行到对主旨的理解时,学生竟然毫无分歧,都认可第三种答案。我初时很高兴,没有异议,都能明白。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但是灵光一现――平时这个班级的学生就有依赖参考书,不懂装懂的情况,今天……随即请了几位同学说说理由,结果几乎都不知道理由,追问之下,原来是参考书告诉他们的,让我再次痛骂了一番参考书。但是怎么办,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我必须让他们明白啊!随即,我提出了与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列举书中的内容作为我观点的依据,来证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一下蒙了,有些学生还点点头,认为有道理,风向有倒了过来,这些学生,让我很少生气,随即说:“难道老师的观点就绝对正确吗?你们自己都不能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吗?今天我就就一人单挑你们,把你们驳倒!”这一下,学生受到了刺激,先是一两个学生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很快被我驳倒,我更是个了他们一个轻蔑的眼神,进一步刺激他们。我说:“你们可以商量,想说而不愿说的可以给递纸条,我就一人独闯敌营了。”
这次的刺激,让这些平时上课怯懦的学生,开始了反攻的浪潮。一番大战,学生刚开始的时候言语稚嫩,不太结合课文,但随着辩论的深入,和我有意无意地引导,开始深入文本,有理有据,最后我就顺势“丢盔弃甲”而逃。下课铃响时,我颇有感慨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不是不能独立理解文章,独立解决课文,而是迷信老师,不敢有不同的意见,今天你们可以看到,你们身上的潜力,只要不再迷信老师,迷信参考书,你们绝对会在语文学习中发现乐趣的!”看到台下的学生们激动的眼神,我离开了教室。
这堂课,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想投入课堂,而是老师如何调动学生投身课堂中,投身学习中。抓住教学中的契机,甚至是施展教学机智去创造契机,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出来,学生还是很愿意学习的。
篇7
[关键词] 鲁迅小说;传播谋略;典型示范;中间性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78-2
传播学作为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型独立学科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日益增长。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出现了文学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等。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不是很多,但影响很大。沈阳师范大学的曹萌教授在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最有影响力。他刊发了系列论文,深入阐述了文学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的创设问题。他认为文学传播研究内容,一要研究文学本体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关系;二要研究文学的外部要素,包括社会控制、文化传统、家族地域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文学传播模式的关系。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思维,高超的艺术手法历来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为鲁迅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间接谋略:典型示范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一旦塑造成功,便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鲁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故而其典型示范谋略可谓运用得相当出色。
刘绍棠在《向鲁迅学写小说》中写到:“鲁迅先生最能抓住人物独具的特点,从衣着、神态、行动、性格上下笔,几笔便能出神入化,描写出各不相同的形象。鲁迅先生尤能以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的个性;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和‘多乎哉,不多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闰土的那一声‘老爷……’,阿Q 的‘儿子打老子’,赵太爷的‘你能抵挡他么?’庄爱姑的开口闭口‘小畜生’,都使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这些棱角分明的典型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其上附着的又是鲁迅对社会、对民族、对传统的深刻思考,读者接受这些形象,便是在接收鲁迅通过这些形象传递的思想信息。我们来看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短短几句话就将孔乙己寒酸、落魄、守旧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出来了,再加上“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类形象化鲜明化的语言,便使得孔乙己这一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映照在了读者的脑海中。读者在了解、知道、印象深刻的基础上便会思考,思考人物、思考现象,从思考中得出自己的认识。读者同情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执着于“回”字的四种写法却不会营生的孔乙己,又怎么能不反思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封建科举制度教会人满口的“之乎者也”,却使其连基本的谋生能力都没有。读者可怜孔乙己这样一个既顽固守旧不通事务又处处受人欺辱的弱者,那么对人们处处取笑嘲讽他,把他的悲惨与不幸当成一出戏来看的看客的冷漠、麻木,又怎么能不去反省深思?通过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把中国封建社会中落后的教育制度对人的禁锢,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冷酷表现得触目惊心、令人颤栗!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也很典型。她勤劳能干、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是一个传统的农家妇女,无奈造化弄人,她先是被卖改嫁,再是丧夫失子,被堂伯剥夺房屋,失去独立生活的权力。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却把她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力,而跟她同样地位的下层民众给予她的是冷漠与嘲讽,她的命运的悲剧性自不待言。这么一个勤劳善良、踏实肯干的人为什么得到的全是屈辱与痛苦?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到底是什么?这便是这个人物形象带给读者,需要读者思考的东西。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像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祥林嫂是悲剧人物的代表,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对其形象的塑造就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典型人物的塑造在鲁迅的很多小说中都有体现,如奴隶性重、爱装虚架子、恃强凌弱的阿Q,惊悸、惶恐、语无伦次且多荒唐之言的狂人,自信而有激情到逐渐失望颓唐的吕纬甫等,这些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现实意义,对他们的成功塑造,就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启蒙民众而言可谓利器。
二、定位性谋略:中间性定位
鲁迅是一个十分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知识分子,他之所以从事写作,本意就是为了改造“国民性”,改造中国社会,他的艺术价值取向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因而在写作之时便需根据其写作目的对读者进行定位。他在《门外文谈》中提到:“由历史所指,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很显然,这些智识者自然是他所要呐喊助威的对象。他又说:“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这便是作者定位的另一类读者即普通读者。要平衡这两者便需依据接受者不同的心理需求采取中间性定位的谋略,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针对智性读者,鲁迅有意设置阅读障碍。他选择先锋性小说的艺术载体在无形中便设置了一道阅读障碍,加之他用笔深刻冷隽,句法简洁峭拔,往往在“较为紧要的地方”,“故意写得含胡些”,而又在“全露出我的血肉”来之前“中止” ,让读者感觉晦涩难懂。为何要设置种种阅读障碍呢?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两段话中得知。鲁迅常说:“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害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来往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以此”,他说:“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而憎恨我的东西如所谓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说话常不免含胡,中止,心里想:对于偏爱我的读者的赠献,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个‘无所有’”。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是直接顾念读者的,怕于读者有害,所以要设置阅读障碍。他不曾言明的部分对普通读者而言固然是高门槛,而对智性读者却是有“迹”可寻的,故而大量运用隐喻、象征、抽象手法提高阅读难度,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能读明白便有,读不明白便没有。小说《药》便是一个具有复杂象征寓意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茶馆老板华老栓为救自己患肺痨的儿子,找蘸着刚被处死的革命者夏瑜的血的馒头给儿子吃的这么一个故事。求药者姓“华”,烈士姓“夏”,合起来便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个以人血可以治痨病的传统迷信为根据的故事穿插上近代革命背景,在深层次上它就变成了一个庸众“吃”烈士、病人“吃”医生、“华”之子“吃”“夏”之子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狂人日记》则是在现实主义的情境中寄托复杂的象征。小说中道具性的意象如“月光”、“陈年流水簿”、“古旧先生”等等都有象征含义,需要读者细细体会。
另一方面鲁迅“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坚持文艺承载着呐喊、助威、启蒙、探讨国民性等社会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他要呐喊、助威、启蒙的对象是广大民众,要转移性情的对象也是广大民众,所以他又渴望亲近他们,渴望被他们理解。他主张“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直白地说出来” ,“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对于广大民众,要紧的便是让他们能看得明白,为此,鲁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如小尼姑骂阿Q“你这断子绝孙的阿Q!”,七斤嫂对七斤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这些有声有色的言谈笑语,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读来真实亲切,明白晓畅。
既要考虑普通读者,又要兼顾智性读者,要让这两者协调他便采取了中间性定位策略,让文章在表达上简洁化口语化内容上则深刻而需琢磨,从而让两类读者都能接受,都能有所收获。
典型示范谋略与中间性定位谋略的使用使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成就了鲁迅小说的高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选集[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兴趣 课堂语言表达 知识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 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习就其过程而言,是漫长而枯燥的,但是在这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中也可以是鸟语花香、繁华似锦的,而这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应该说有千千万万种,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课堂语言表达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要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故而语文教学中课堂语言表达在各个学科中凸显得尤为醒目,是重中之重。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这首小诗刚译为中文时有两种译本,一种是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而另一种却是“爱情和生命,这两样东西我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如果为了爱情,我可以抛弃生命;但如果为了自由,我可以把爱情和生命统统抛掉”。后一种可以说是无人能知,为什么?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鲁迅先生曾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这里仅仅只用20字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那朗朗上口的具有音乐韵律的美。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是学生智力活动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主导力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演,是整个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故而,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课堂语言表达又应该是怎样的呢?语文教师又怎样做到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呢?我想应该要注意到的是如下三点:
第一:语文教师先有一定的知识修养。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是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教师利用广博、坚实而深厚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自然会对语文课有了浓厚的确兴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而课堂教学自然取得好的效应。
第二:语文教师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技能修养。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还要辅助与一定的技能修养,如修辞技巧、发音用声技巧、语言表达技巧等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设问、反问、夸张等等,这样,使得语文教学语言形象鲜明、趣味横生,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这样,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慢慢的从听觉上过渡到视觉上,再从视觉上过渡到心灵感知,从而更主动的接受学习。
第三: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点艺术修养。
要想在课堂上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只是一定的知识修养和语言技能修养还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有一点艺术修养,这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充满艺术魅力,异彩纷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辅以音乐、书法和绘画的元素,先从审美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后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相应的有了提高。
篇9
新课标建议“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我们主张,语文课是语言文学课,它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是就内容而言,它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语文课除了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以外,不要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至少应体现在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运用上,即使是相同体裁、同一时代作者的笔下,语言的运用也是千差万别,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面孔一样,让学生关注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学会品味语言的意义和作用,乃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得不加强的重要方面。
如有的文章语言风格冷峻、凝重。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临刑前生死画押,因其不识字而画圆圈代替。人之将死,其鸣也哀,阿Q全不这样,“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阿Q要画圆圈了,他手捏着笔却只是抖。”“阿Q伏下去,便尽了平生力气画圆圈。”“但这可恶的笔不但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里,鲁迅把人物置于生死关头写其表现,对阿Q愚昧无知的批判显得更加冷酷。因为阿Q“立志要画得圆”这一反常举动,正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Q的愚昧和麻木。阿Q生平第一次捉笔,他的手才只是“抖”,这个“抖”字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颤抖,而是一个平日只干粗活的人初次拿起细小笔时的一种紧张,给人以滑稽感。阿Q的可笑可憎之处还在于他“尽了平生的力气”干这件事。《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也用了“平生的力气”,表现了武松勇武过人的气概和本领,然而阿Q却是用尽力气干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种悖谬的行为成就了作者冰冷的讽刺。循着用力画圆这一轨迹,阿Q越是用力越相反,终于“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作者通过阿Q画押时的心理活动、行为过程、最后结果一步一步地深刻揭批阿Q自身的劣根性,以警醒世人。词语的选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作者冷峻的态度给人强烈的印象。这些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是多媒体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的。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对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执政当局虐杀的叙写:“(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里,枪弹的走向和棍棒猛击的部位被鲁迅先生似医生诊断病人伤情般地揭开给人看,使读者对刽子手的凶残感到震惊而愤慨!当作者这样毫不留情地叙写死者的枪伤棒迹给人看时,读者能不感到作者一脸的冷峻和凝重吗?
与冷峻凝重不同,有的文章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不时流淌着机智、幽默、风趣。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围城》导读中这样评价:“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绝不滥情,但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那种智慧和学识却一任展开,要说过瘾为止。”如写沈太太身上的味道:“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要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自己在巴黎从未见过她,今天偏避免不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暖烘烘”“熏”“泛胃”写气味之浓烈,“搀”“大菜场”“交响曲”写气味之混杂,已让人印象深刻,加之“抽烟解秽”的机智,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生活体察得细致入微。而“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的调侃,写出方鸿渐对沈太太的厌恶。作者写人物仅此还不过瘾,于是在写了她的眼、唇之后再写其味道:“她身体动一下,那气味又添了新的一阵。鸿渐恨不能告诉她,话用嘴说就够了,小心别把身体扭两段。”扭动着身子说话本就形象生动,作者却把落笔点放在气味的散发上,让人称奇。身体动一下裹住了的气味就会跑出来。谁能想到这更深的一层呢!机智的联想比喻、反语的嘲弄讽刺,一读便知,这就是钱钟书!钱先生语言的艺术魅力就在此。
还有的文章语言风格细腻婉约,如李清照词、朱自清散文;有的则雄浑豪放,如苏轼、的诗文;有的雍容华丽,像《滕王阁序》《长恨歌》;有的朴素清新,如孙犁的文章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风格是作家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整体印象,语言是其别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家风格以外,还要用心品味作品的语言。教材的单元要求和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了语言知识,这些恰恰是师生容易草草带过的。关于语言艺术的认知和分析应当包括词语的选用和锤炼、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这里概略提起,是希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图表面现象,要加强对作品文本、对语言运用问题的重视。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想象;阅读;审美
绘本故事书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丰富、细腻、鲜活的画面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想象力,同时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也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美丽的素材和丰厚的土壤。如何以绘本为媒介,让幼儿的想象插上舞动的翅膀呢?
一、积累经验,丰富想象
幼儿具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但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得到培养和训练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通过直接、间接的刺激丰富幼儿的体验,体验越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丰富。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想象力是在经验积累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生活中,要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如带幼儿外出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祖国河山、城市景观、乡村小景;也可利用影视、媒体、幻灯片等现代化方法,扩展丰富幼儿的经验储备;平时,在家中或幼儿园,为幼儿多提供一些绘本、故事书,让幼儿的图书进行班级“漂流”或者全园“漂流”,不断更新幼儿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脑海中产生丰富而形象的事物表象,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基础。
二、引导阅读,发展想象
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设计丰富的阅读环节,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使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声情并茂,带着幼儿读
教师应带着感情轻声地读,切记不要原封不动地把文字枯燥地读一遍。绘本不是识字书,让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的每一页画面、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细节,教师在读故事,幼儿的眼睛在看画面,耳朵在听声音,他的脑海里可能已经出现了更丰富的画面,如教师在诵读绘本《七色花》时,幼儿的思绪随着每一片花瓣飘向远方,而每一次聆听,对幼儿来说都是新的感受经验,催生不同的遐想。
2.设置悬疑,引着幼儿读
教师可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可让幼儿先观察前几幅画面,猜测母鸡萝丝遇到了什么事,接着还可能遇到什么事,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大胆地想象,推测故事剧情,让整个故得更丰润和有趣。
3.改编创编,推着幼儿读
教师还可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在《兔子先生去散步》中,最后一页给幼儿留下了无限遐想,兔子先生还会去哪里呢,还可能遇到些什么样的标记呢?请幼儿把兔子先生遇到的事情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幼儿一幅幅稚嫩灵动的画面可以看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已经进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心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已活化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然后将一组幼儿的图画装订成册,变成了一本幼儿自制的故事书。
三、审美体验,衍伸想象
幼儿之所以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是因为他们在其中获得了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生动重组,也可能是经验的扩展,或者是一种新的经验的产生。”
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首先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解读画面所描述的场景、情节,但是真正能让幼儿获得审美的,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信息变成了他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再造想象去重新诠释这些信息。
与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儿更容易进入故事情景,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在故事世界里漫游,体验各种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经历各种或曲折或有趣的变化。所以幼儿总是争着当故事中的主人公,“我来当××,你来当××。”是幼儿尤其是女孩看图画故事书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总喜欢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在故事所提供的美好世界中忘乎所以。在这里,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现故事内容,如用假象角色表演,想象自己是“白雪公主”,是“彩色的乌鸦”,是“小熊维尼”,或者用假性动作来表演,甜甜屁股一颠一颠模仿蹦蹦跳跳的豌豆,涛涛用张牙舞爪的动作模仿恐龙。幼儿利用故事角色的形象、动作和语言,进行审美体验,因此,成人应帮助幼儿把他们的想象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想象特点,又可进一步衍伸幼儿的想象空间,并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们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入蚁穴……这就是孩子不同于成人的想象。”有一种教育,就像一场不着痕迹的奇妙的雨,你明明没有感觉出雨滴从何处飘来,但你已经浑身透湿,这就是绘本的魅力。让我们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