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7 06:0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霜降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霜降的诗句

篇1

离商务部5月25日清理整顿零售商违规收费情况不到一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6月1日又组织了大型零售企业清理整顿违规收费工作座谈会,71家大型零售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也出席了会议。

这是清理行动以来政府部门首次集中倾听零售商的声音,值得肯定。由于舆论一片讨伐及相关部门将零售商收取供应商费用定调为要清理整顿,近一年来零售商基本已禁声。因此,让零售商有发言的权利,充分了解零售业的运作实情是非常必要的,也能对未来规范双方合作有积极意义。

政府部门对零售商还是给予肯定的。姜增伟在座谈会上指出,各大型零售企业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他还强调,政府鼓励零售企业发展,允许合理合规的费用收取,但绝对杜绝通过乱收费来获取利润。

这一最新表态表明了对零售商合理合规收费的认可。其实,当下零售商名目繁多的收费的确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也没必要。为何不能把几十种收费并成一两三种?这样,涉及违规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在商务部公布的情况中,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有60家报告了自查发现的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如果换算一下,按一家零售企业有1000-2000家左右供应商,平均每家金额在10000-5000元左右。应该说,与5年前相比,零售商在在收费问题上已有不小改善,应该承认这一进步。

当然,不能否认,的确存有些企业利用渠道优势违规的现象。但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否定整个行业,更不能因噎废食。而零售商已经在努力,如家乐福、超市发等企业,尽管可能会减少近3%的利润,仍准备取消以前针对供应商的无条件返利,这是诚心改善零供关系之举。

篇2

在我国有二十四个节气,而霜降节气则是秋天当中最后一个节气,在霜降节气当中也有许多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赏枫

枫遭霜侵后叶子火红,色彩鲜艳,灿如锦绣。古人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国内如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夕阳西下,红叶参差交错,驰目远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壮观。

牧羊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种好的奶羊,产乳量很大,堪称为贫民的乳牛。国内如山西长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杀羊赛神,预祝来年羊群扩大,并将祭品分发给族人。贫困无羊的,可蒸面糕,将其做成羊的形状代替。

斗鹌鹑

霜降后斗鹌鹑,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岁华记》中说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鹌鹑,人将鹌鹑笼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宝。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鹌鹑,决胜负。考究的人用彩绪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将鹌鹑把在袖中,以此作为消遣。清代的蔡铁翁有诗道:“辛苦霜天斗瘦鹤。”

斗牛

斗牛时,远近的男女无不盛装艳抹,集会观战。此日两寨的民众,吹铜号,鸣芦笛,放铁炮,张伞,列旗,簇拥着斗牛进人决斗场,仪式极为庄严。

霜降一般温度是多少度平均气温为10℃~20℃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节气讲究事项预防秋燥

秋季风干物燥,如果此时不注重养生保健的话,燥邪就会损伤人体津液,其症状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

预防湿邪

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进入霜降节气后,就应该预防湿气邪佞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了。

预防秋郁

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枯黄,树叶开始飘落,凄风惨雨的。此时人们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忧思起来,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会出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乐等不良情绪。

注意温差

篇3

他以千年的傲骨彰显恒久的禅心,也在一片静默中透露出勇者的刚毅、信者的坚守、智者的从容与仁者的安祥。

时间的河静静地流淌,前世今生。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他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千年一个漫长的打坐,站在时空交点,出走时梵乐鸣响,归来时全身异香,任清风倒影将身后的年华逐寸斑驳。

日夜的风把黄沙碧海塑成绝美的波荡。云间挂满了摇摇欲坠的诗句,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空中弥漫着梦幻与现实的轮回。一种朦胧的美感从时间的深处向我走来。

怀古之情,怀乡之意如潮涌,似雪飞,如霜降,似鹰翔。弥涌于天际,曼舞于崖间,凌泛于绝壁,腾跃于危岩。

那些如风沙般易逝的往昔,在大漠的胸怀里沉淀下所有的浮华。烟花过后,我们会在夜空中体味到空洞的质感,那一瞬间的通透与彻悟,便足以弥补时间的断崖。

两千年,沙海滔滔;两千年,钟鼓未敲。

两千年,风云聚笼;两千年,雾散烟消。

古老的壁画与浮雕在岁月的抚摸中漫漶,褪色。古人写在沙洲上的神圣被狂风卷走,但在我心中却镌铭如铜刻;古人刻在悬崖上的呐喊被流沙湮没,但在我心中却婉转如铜锣。

感悟敦煌。没有云香萦绕,没有曲径通幽,只有黄沙在无语间流转着伤逝,只有山石在威严中恪守着静默,只有生如夏花的绚烂多彩,死如秋叶的静美安然。

感悟敦煌。

禅意的甘霖,漫润千年的大旱春秋;禅意的光辉,融释千年的风雪载途;禅意的灯烛,照亮千年的雾迷津渡。

篇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非常形象地描写了秋天的美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果实都在此时成熟。对于咱们人体也是一样,同样也是收获的季节。从春天的养生到夏天的养长到秋天的养收,人体内的阴阳同样经历了生长收这样一个过程。传统秋季是从立秋开始,经历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问天阁也遵循了传统的养生原则,在处暑这一天推出了秋季养生宴。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中国古语有“多事之秋”的说法,就是说人在秋分时节较容易生病,此时养生应以收阳养阴为主,多食养阴的食物,如玄参、玉竹、麦冬、茯苓、小米、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秋属金,味属辛,此时肺气旺,过食辛味会使肺气更旺而伤肝气。为防肺气之侵,饮食上少辛增酸,多食苹果、葡萄、石榴、柠檬、山楂等,以加强肝脏功能。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这也符合了秋季养收的原则。在问天阁秋季养生宴中,也特别推出了秋润茯苓汤、菩提刺参皇等养收滋阴的菜品。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燥气成为秋季的主邪之气,最容易损伤肺,且常出现口干、唇干、鼻干、皮肤干燥的现象,因此防燥也成为秋季保健很重要的一方面。预防秋燥多用润法,秋季应该尽量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根据五色五行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的食物,白色入肺经,如山药、莲藕、白萝卜、白梨、银耳。问天阁遵循以上原则烹制了以白色为主的秋润百合汤以防燥润肺。

除适宜食用的食物外,我们也应当注意不能或少食的食物。如不宜过食生冷,特别是生冷瓜果,切忌随意多吃。俗话说:“秋瓜坏肚”,如入秋以后生食瓜果较多,损伤了脾胃功能,恢复起来就十分缓慢。辛辣香燥、煎炸炒爆的食物助火伤阴:忌吃辣椒、大葱、生姜、肉柱等燥热之物;忌吃性属寒凉、破气伤正的食物。

人体经春夏萌发长生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此时对一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能够充足,才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所说的“秋令之应,养收之道。”

篇5

白日浮现云隙,万物肃杀凋敝。灰白色的天际下,呆呆的我有些怅然若失,冷冷的冬日,总是一副阴沉而僵硬的面孔,难道我萦绕于心的冬之梦就这样被冷冻了么?

莫道冬日凋零,冬日自有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于,一个雪夜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清晨,一梦醒来,惊奇地发现已置身于冰雪晶莹、如梦似幻的仙境中。

叹飞雪,冬日风情谁解。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飞珠溅玉,天地一色。一夜之间,仿佛做了美容似的,大地万物顿时冰清玉洁,素雅美丽,自有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我好想,好想张开双臂,把这玉洁冰清的世界揽入怀中。

雪,晶莹剔透,一片片纯白色在空中飘舞着。是大地的精灵,是童话中的仙子、是春回大地的使者、也是恋人们呵气画心的甜蜜,更是孩子们手中的欢语笑声。

跌进浅浅淡淡的记忆,总有幽幽的涩。许多人,许多事都让我心生惦念,也让我无可决择。握着盈怀的感动顾盼,行走向阡陌深处。江南的梅影,塞北的月华,或入梦或拂窗,然后嵌入一叠黄卷;午夜风劲,初晓云浓,或赏心,或围炉,然后落入一杯温酒。宛若风从尘世婉然轻过,宛若流年在手,不经意,在你我心间滑下重重的一笔。便沉溺于千年的梦寐中。

看那零落枝头的梅朵,还依稀透着你明媚的笑靥,梦中的情话依然回旋在耳际。只是,在这冰凉的时节,温暖已消失不见。琴音如水,是谁深锁了我的清眉,凝固了唇角那抹笑意?箫声如风,是谁来合一曲天荒地老,演不老传奇?最终,还是时光漾走了老去的心弦,思念的湖水,只能把岁月浇灌。

岁月的年轮扭转着前世遗留的那份情缘,以至于在这个轮回的末年再续前缘。在遇见你的那一刻,你深情的眼眸在注视我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坠入了情的深渊,不敢正视你,怕你的眸子融化心底最后一道防线,收敛起膨至内心的柔情,假装伸手拂去额前的发丝,让心不在迷失于颜面,但你的温情早已烙至心底,即便是这寒冬霜降,足以抵御这世间所有冷凉。

我本是一个习惯了世间薄凉的女子,从不敢奢求命运能赐予很多温情,曾经,烟花般的岁月早已被尘世炎凉所更改,世事沧桑,诸多风景都已被抹上了苍白,一切因岁月的蹉跎而疲惫了灵魂。当生命的旅程被锈上了一层层沧桑的印痕,那一刻,心的灵气再也没有了生机,也许是上苍怜我,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踏着古城的青石板,寻觅着遗留的芬芳,那洒落温情的茶亭,依旧宾客满座,只是不见你熟悉的身影,清歌缭绕,茶香满园,古色的檀木幽化出淡淡的馨香,让思念再一次溢满心房。

这一场顾盼流离的红尘恋曲啊!为什么竟然如此的短暂。风儿听见了我的叹息,唏嘘着说“命运已注定,静侯下个轮回吧”

无语,默然。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没错。幽若的,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打你鼻尖游过,便有了沉默的伤感。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寒冬腊月,是万花凋谢是,花儿往日的光彩都被淹没在皑皑白雪之下,但是有一种花却傲立在白雪之中,似乎要让苍天知道她的傲气在冰天雪地中依然长存。

她——就是梅花。别的花太多开在春夏两季,而她却选在寒冷的冬季。使人们在春夏之后,寒冬腊月之时,也有赏花的机会。是她,让寒冷中的人们的生活不乏单调。她,是冬天的使者。故有许多诗人,从古至今都有,她的精神魄力震撼着诗人们的心灵,是人们就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传颂千古。人们读着这些生动传神的诗句都可以感受到梅花给诗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深刻,仿佛梅花的傲骨精神都可以透过诗文展现在你的面前。

她凭什么被人赞颂?她既没有牡丹的高贵,又没有玫瑰的热情,更没百合的清丽,再者还有珍贵的昙花一现、出水芙蓉呢!还有荷花、兰花……怎么也轮不到她啊呀!如果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梅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高贵、昙花那么珍贵。但是,她有一种搏击风雪,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因为她的精神,所以诗人才会用笔墨赖陪她闯过寒冷的雪,凛冽的风,走完生命的旅程。

篇6

1、据说当有人思念的时候,被思念的人就会打喷嚏,于是我使劲思念你,不停思念你,你能感应到吗?小样,不信这样你都不感冒。冬至到,天冷多保重哦。

2、时光荏苒匆匆流,人生聚散总无常,立冬节气又来到,气温骤降加衣裳,牵挂问候忙送上,天冷防寒保健康,心中祝福属于你,朋友情谊无限长!

3、要是牵挂了,那就要联系,要是天寒了,那就要加衣,要是温降了,那就要保暖,要是大寒了,那就要提示:天冷已到极限,注意防寒保暖。祝愿朋友大寒节气快乐。

4、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本钱,千万不要为了金钱而丢掉本钱。没有本钱也就没有金钱。

5、如果我有翅膀,我就飞去看你!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现在不能去看你!但是我可以为你祈祷祝福,保佑你!

6、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容。

7、我没有五彩的鲜花,没有的诗句 ,没有贵重的礼物,没有兴奋的惊喜,只有轻轻的祝福与问候,愿幸福在你身边,微笑在你心间。

8、天气转凉,远方的朋友啊,请记得添加衣裳,虽然我们现在天各一方,但你始终在我的心上,不曾遗忘。亲爱的朋友,你永远是我生命里的一道光亮。天冷了,别着凉。

9、小寒天冷了,天冷云为裳,地冷雪盖上,鱼冷水底藏,鸟冷垒窝忙,你冷我牵肠,友情做针线,祝福化棉衣,温情暖心房,祝愿友安康,天天喜洋洋!

10、祝福不是流星,过了就算了;祝福不是鞭炮,放了就完了;祝福不是背书,背了就忘了;祝福是霜降来临的第一场雪,落在你心上,化了,流入你心底。天冷了,保重身体!

11、痛苦最好是别人的,快乐才是自己的;麻烦将是暂时的,朋友总是永恒的;是用心经营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愿你每天轻松快乐!

12、你有点灵气,我有点傻气;你有点秀气,我有点土气;你有点香气,我有点烟气;如果你生气,我不会发脾气。

13、春有百花,秋看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中若无烦愁事,便是此生好时节!愿欢乐的歌声时刻围绕着你,使你的人生时时充满着幸福喜悦!

14、雨儿绵绵情依依,柔柔问候送心底,寒露秋浓别大意,天冷随时要加衣,朋友装在我心里,愿你健康又美丽,幸福快乐长相依,愿你事事都顺利,开心如意!

15、如果你冷,我将你拥入怀中;如果你恨,我替你擦去泪痕;如果你爱我,我要向全世界广播;如果你离开我,我会默默地承受……

16、好男人都已被女人宠坏,好女人都被男人宠坏,都埋怨没有了好人,却又甘心把你宠坏。

17、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深的酒窝也在笑。

18、想你的时候天是蓝的,念你的时候天是暖的,牵挂你的时候心情是急切的,寒冷的时候照顾你是必须的,亲爱的,天冷了,保暖才是第一位滴!

19、你也许没有若隐若现的酒窝,但你的微笑一定是月闭花羞,鱼沉雁落。

20、你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

21、你也许没有水汪汪亮晶晶的眼睛,但你的眼神也应该顾盼多情,摄魄。

22、大寒小寒天寒寒,一阵冬雨不等闲,冬去春来尤料峭,牵挂不断勇心头,小小短信送问候,温馨祝福到大寒,天冷别忘添衣裳,身体康健最关键。

23、愿我们的友谊如同太阳与大地的结合一样自然,一样自由,一样充满生机。无论你在哪儿驻足停留,我的祝福都会循着你的每个脚印而去。

24、感谢上天赐予空气,让我生存;感谢上天给予食物,让我健康;最重要的是感谢上天把你赐予了我,让我永远幸福!

25、只是一个小小的问候,却是一个浓浓的真意,让美好的回忆留在怀念中,让爱相随在你宁静的生活,愿你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像节日般快乐。

26、夜空因繁星而美丽,清晨因旭日东升而多彩,人生因朋友而美好,朋友因知心而幸福,愿爱你的人更爱你,你爱的人更懂你!愿天下美好的事都属于你!

27、秋风起,秋叶落,秋渐冷,寒霜降,要添衣,防感冒,常锻炼,强体魄,吃羊肉,活气血,吃栗子,健脾胃,短信至,关怀至:天冷了,照顾好自己!

28、星空中闪烁的荧光,环绕着缤纷的梦想 ,远方的我在为你祈祷,愿上帝保佑你!观音菩萨护住你!财神抱住你!爱神射住你!食神吻住你!

29、可以忘却一个名字,却忘却不了一种感情;可以忘却一张面孔,但忘却不了一种思念。一声友谊的问候,一份平淡的祝福,送给你,愿你事业

30、秋已至,天气凉,鸿雁正南翔。红花谢,寒气涨,冷时添衣裳。看菊黄,霜重色浓,更清香!送如意,送吉祥,天道酬勤祝安康!

31、坦诚的春阳能温暖大地的寒气;真挚的友情会染绿心灵的荒漠。时间冲不淡友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送给你满心的祝福,无尽的快乐……

32、不因换季不想你,不因路远而不念你,不因忙碌疏远你,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你永远是我心灵深处的朋友,繁忙的日子里照顾好自己!

33、你是一尊象牙雕刻的女神,大方、端庄、温柔、姻静,无一不使男人深深崇拜。

34、你是一盆鲜花,我是一盆泥沙,鲜花日日艳,泥沙笑哈哈。

35、你也许没有一簇樱唇两排贝齿,但你的谈吐也应该高雅脱俗,机智过人。

36、冬天到了,树叶黄了,天气变冷了,小鸟休息了,老虎归山了,大雁南飞了,熊猫出国了,人们准备迎接新年了,亲爱的你呀……你……怎么还没有冬眠呢?

37、愿我的祝福像风铃,带给你叮叮铛铛的快乐!如果你在梦中也会高兴地笑起来,那是我吩咐过月亮,某年某月的某1夜,给你捎去我的祝福:快乐!

38、寒露来了!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老牛烧碳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了,蚂蚁买暖水袋了,小强冬眠了,你还看什么?多穿一件衣服吧!

39、不知你是否看到了青草上的露珠,它悄悄地告诉我:白露到了,小鸟开始储粮了。我也悄悄地告诉你:天冷了,不知你的“百宝箱”里是否储满了暖暖的外衣和我暖暖的关怀。

40、把薰衣草般纯净深长的气息送给你,把柠檬般静谧可人的气息送给你,把这个秋季最清爽的感觉送给你,愿你心情能够爽朗快乐每1天!

41、友谊,就是相互拨动心灵之弦而发出的和声与共鸣,友谊就像生活中的阳光,它给你带来而和-谐的安详,愿你我的友谊能够地久天长!

42、突然变冷的天气,想知道远方你的消息,是否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生活工作的压力,我不能为你代替,送上关心的话语几句,天冷别忘保暖加衣!

43、当最后一片枫叶从树上落下时,也是我的心飞向你的胸膛,去寻找那被放在心窝的温暖,被关爱的幸福的时刻!突然发现,有你的这个冬天不太冷。

44、爱是珠穆郎玛峰上的白雪,草原上一只羔羊,用心灵品尝才有滋味。

45、你是月球,我是地球,坚定不移牵你走;我用手机发告白,送去爱的请求,请允许我生生世世深情望着你,手拉着手到处走走。

46、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却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 却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却不能不要;什么都可以忘掉,朋友却不能忘掉。

47、一朵花摘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记不起收;一条路走了许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头;一句话 想了许久清楚了才说出了口:认识你真好!

48、本记者刚发回的报道:汽油价格上调;糖油全线涨价;苹果价涨3成;棉花遭疯狂倒卖。当然也有下降的:全国气温普遍下降。天冷了,记者节也要注意身体哦。

49、我为你排忧,请收藏快乐;我为你解难,请收藏运气;我为你抚平不安,请收藏和气;我为你传递关怀,请收藏真心,并收藏祝福:天冷添衣,立冬快乐。

50、牵你手,跟着我走!风再大又怎样?你有了我,再也不会迷失方向!

篇7

《婺源县志》里有一首有关“婺源物候”的歌谣:“立春,杨柳萌芽;惊蛰,桃李现蕾;春分,茶叶麟片张开,桃花红、李花开;清明,杜鹃花红,春笋出土;小满,枣花旺、苦菜秀,石榴花开;小暑,荷花开放;白露,桂花香;霜降,黄;立冬,柳叶变黄。”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婺源是气象学那些枯燥数字最无可奈何的地方,四季皆美,且风情不同。

春之黄,不再平面化的梦幻

婺源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是它不变的景象。

在水墨丹青里点缀一点灿烂的色彩如何?或干脆泼上一罐耀眼的黄色颜料?如果真有这样一幅画,那画家本人很可能感受过春天的婺源八万亩油菜花绽放芳华的刹那。

当长江以北尚未完全摆脱严冬的桎梏,婺源已经是绿茵蒙蒙的天地了。绿绿的山,绿绿的水,绿绿的茶园、绿绿的田野、绿绿的油菜,连片的绿,将人们裹挟在翠色的世界里。碧绿的水面漂浮着杜鹃花叶,打着旋儿传递出春的信息。春花从山脚下开起,沿着山谷一直攀上山顶。

而点缀在绿色之间,幢幢斑驳不一的老屋,密密地依水而立,青石板的曲径,沿着溪、沿着街巷铺陈开去。河溪曲折蜿蜒,河边便是块块洗衣的青石板。

但大多数人听闻婺源时,头脑里会出现还是那幅金黄的画面。对中国许多地方来说,油菜花也许没什么特别,但于婺源,它如奔腾海洋般开得漫山遍野,整个都是花的海洋,令人惊叹。

“莺飞草长三月天,油菜花开满山间”,当春的细雨润湿了婺源的山峦,油菜花也渐次绽放姣好的容颜。倘伫立岭上远眺,那满心满眼的油菜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像一张天际无边延伸的鹅黄地毯。山水间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依稀可辨的远山勾勒着朦胧的轮廓,其间渐次渐远柔和的明黄色阡陌曲弯,如画笔随意泼抹在画布上的痕迹。

看油菜花,首推江岭,梯田重重叠叠,直抵云间。梦幻的颜色不再平面化,而是随着山势,延伸至半空,将这一方天地变成金黄的世界。

夏之绿,并作南来一味凉

婺源夏之美,美在晨雾、山雨、清风、绿天。它让你想起黄庭坚的诗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夏日的风是婺源旅游的一大享受。炎炎夏日,当你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浑身燥热、大汗淋漓之时,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迎面清风徐来,一阵清凉的山风抵得上十打冰激凌。婺源的山里人是会唤风的,当他们劳累了的时候,村民从头就会扇动身上沾满汗水的衣襟,“哦――荷荷荷――”地唤上几声,于是,树叶飒飒作响,凉风应声而至,暑气即刻消散。那种滋味,绝非空调可比。所以,在这里你是可以“要风得风”的……

但最醉人的,还是那漫山遍野的绿。你尽可以随意钻进一片竹林,体会一下古人的“竹林风雅”。

婺源的竹类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就有毛竹、紫竹、苦竹、方竹、斑竹、淡竹、金竹、观音竹、凤尾竹等二十多种,栽有竹类过百万株,平均一算每个婺源人都享有三棵竹子。跌入竹海深处,你会想到郑板桥,想到“竹林七贤”,想到李商隐对春笋“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的惊诧,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诗句。你会顿时脱俗,感觉人生是如此潇洒。

秋之红,黛瓦白墙寻人家

婺源的秋天,山间古村中枫林成片、枫红成林。这里的枫红绝不像北京香山红叶那般浩荡、激昂和凌峰挺拔,山下山上那样的泾渭分明。它显得有些腼腆,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或者是大山里没见过世面的山姑娘那样纯美、羞涩。直至秋意渐浓,婺源的颜色越来越红,简直是枫红的海洋、秋天童话的世界。

当你到了婺源古坦乡石城村 、长溪村这些枫红黛瓦白墙的世界,你才真真切切感受大自然把美的极致慷慨的奉献给你,感悟美的同时去品尝生活的价值。

石城村在婺源县西北的古坦乡境内,村头有石壁,岩如古城,危耸的城“墙”内外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里的百来棵枫树,一百多棵高大的红枫耸立在白墙黛瓦间,每棵树高都在35米以上,远远超过村里的高矮屋顶,和巨大而且笔直向上的树冠相比,黑瓦白墙简直就是玩具屋子。

此时你会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杜牧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内涵?到了每年11月下旬的深秋,这里的一树一树的枫叶就会变得像火一样红,把黑瓦白墙的徽州古村照得更清晰了。

灿烂的红使婺源变得异常生动,远处的山峰层林叠嶂,高低错落,绿色的背景上点叠着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收获,与黑白色古民居早已相映成趣,仿佛走进了七彩的染坊,掉进了颜料桶里。无怪乎古人感慨不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之白,留下身后的美好

冬游婺源,则可前往位于县境西北40公里的赋春镇的鸳鸯湖。这里四周的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生态资源保护得十分完好,给来此越冬的候鸟提供了一处良好的越冬栖息环境。每年汇聚于此越冬的鸳鸯已达2000多对,据说是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它们一般第一年的10月来到婺源,一直待到来年的四月左右才会离开。

鸳鸯喜静,要看鸳鸯,得坐船到鸳鸯湖的纵深处,但千万不能有响动。你可以租只小船,由舵手轻轻摇橹,向湖心悄然而进。这时,你会看到,在岸边那密密的树荫底下,有数不清的鸳鸯。红红绿绿的一大片,卿卿我我地挨着,梳理着羽毛,打着盹,不时有在湖中玩累了的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悠然自乐,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

篇8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气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损失。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尚多在8℃至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大雪期间,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这时,盆地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显著,隆冬1月,三峡以东霜雪交侵,常有冰冻, 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盆地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不春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盆地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几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省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东、西两部雨量虽然差异不大,但是东部云密雾重,西部阳光灿烂,天气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编辑本段]

二十四节气和文化

我国民谚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篇9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气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损失。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尚多在8℃至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大雪期间,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这时,盆地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显著,隆冬1月,三峡以东霜雪交侵,常有冰冻, 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盆地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不春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盆地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几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省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东、西两部雨量虽然差异不大,但是东部云密雾重,西部阳光灿烂,天气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十四节气和文化

我国民谚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篇10

技艺相通品类相融

竹刻、木雕、象牙及犀角雕刻,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工艺,有时还将匏器工艺等也与之相提并论,从而构成一个各种较小类别的统合性称谓。这种合称出现的时间可能是晚近的事,不过,它们之间确有一定程度的历史渊源与相通性。

在今天看来,这几种工艺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其历史都十分悠久,有的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及动物骨、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相对轻易地获取,所以对这些材质的广泛利用应该早于青铜、陶瓷等人工材质。它们可能更早地被用来制作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用品及工具等,这从古代与器具有关的汉字,多从“木”、从“竹”,就不难想见。而零星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这几种工艺出现虽早,却一直没有形成自身脉络清晰的发展线索。竹、木等俯拾皆是,与日用联系紧密,缺少重器,加之质地容易朽坏,所以留存实物非常零散;象牙与犀角虽然比较珍罕,但原料过于稀少,本身形态局限又大,因此可资排比的资料也不多。直到明代中晚期以后,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整个工艺美术领域获得了一次大发展,竹、木、牙、角雕刻成为文人生活不断丰富化与细腻化的见证,它们构成了书房里案头清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才有了更多实物制品的传世与更丰富的文献记载。

除去发展状况相近外,在明清时期涌现出的众多工匠中,不少人兼能治竹、木、牙、角等不同工艺。这一点在乾隆时期供职内廷的工匠身上体现得也很清晰。根据清宫活计档案记载,作为嘉定竹刻代表进入造办处当差的封岐(《竹人录》中名为封始岐,与清宫档案中有一字之差)与施天章,都曾担当“牙匠”之职。其中封岐除各种材质的雕刻外,还为乾隆设计、收拾纳多种珍玩为一个容器内的所谓“百什件”,他甚至成为乾隆初年造办处恢复雕漆技术的主力之一。他最可信的传世作品,也是一件象牙雕山水人物图山子。而施天章不但能给玉石、象牙器物配座,还能制作象牙茜色福禄寿陈设、龙油珀器皿等类。可见,竹、木、牙、角等几类工艺间在雕刻技法、器型设计、装饰意匠等方面确实不无相通的地方,而这种一专多能的状况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特点。

此外,从实物分析,竹、木、牙、角几乎都被用来制作小型的陈设品、文房用具、玩赏器物等,制品的性质与应用的范围也很相似。

宫廷风格盛干乾隆

既然谈到乾隆时期的宫廷工艺,就不能不提及帝王的影响。事实上,由于宫廷造作独特的运作机制,一件器物不论是交由造办处工匠承做,还是发付地方制造,都要经过乾隆亲自过问,有时要经过画样、制模等过程,反复修改才能获准,制作周期之中也要不断汇报,成品如不称意还要再收拾,承做者和负责人都要承担责任,接受处罚。因此,乾隆皇帝的个人品味和喜好对宫廷工艺风格的建构起了决定性作用。

乾隆对于工艺制作的控制如此之严格,参与的程度如此之深入,但他对工艺鉴赏所表露出的态度却是典型儒家式的:“念兹过隙阴,驭朽尤堪虑。凭轩待奏章,非所慕。”(《晓起》,《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五,1741年)直到乾隆四十年前后的执政晚期,他才不再过分遮掩“奇珍同我玩三余”(《再题李公麟蜀川图二绝句之二》,五集卷六十八,1791年)的爱好,吟咏各种工艺品的诗句开始明显增加。于是,我们也得以看到一些他关于自己审美趣味和工艺品鉴方面的直接表述。虽然很难说他对工艺领域有何特殊的美学创见,他对具体的工艺=品和各工艺门类有感而发的看法,主要建基于其正统主义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但这无意问倒使得那些零散的说法显得内在统一,它们与他对实践的指导互为表里,为奠定一个后I廿奉为经典的“乾隆风格”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他对玉雕“新样”的批判上。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第一次提到俗匠制作“新样”伤害美玉的问题。此后他又多次提及,并直指为“玉之~厄”(《咏和田绿玉龙尾觥》,《清高宗御制诗》第四集卷八十一,1781年)。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甚至颁布了一条谕旨:“近来,苏、杨等地呈进物件,多有镂空器皿,如玉盘、玉碗、玉炉等件,殊属无谓。试思盘、碗俱系盛贮水物之器,炉、鼎亦须贮灰方可燃热,今皆行镂空,又有何用?此皆系该处奸猾匠人造作此等无用之物,以为新巧,希图厚价获利。……朕于此等物件,从不赏收。……甚至回疆亦效尤,相习成风,致使完整玉料俱成废弃。……着传谕扬州、苏州盐政、织造等,此后务须严行敕禁,不准此等奸匠仍行刻镂成作,并出示晓谕,令其一体知悉,以杜奇衰而归纯朴。”(见《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四五八)归结起来,乾隆对新样的不满主要包括“机巧”“琐碎”或追求速度而“工弗细”只论轻重“不肯多去疵类”等,简单说来,就是“俗”。而匡救的办法,是根据“古之模”(《咏和田玉夔纹环壶》,《清高宗御制诗》第四集卷三十九,1776年),“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咏和田玉夔首匿》,《清高宗御制诗》第四集卷三十四,1776),也即以古代青铜器为原型,进行仿制,因为高雅、朴素、内涵丰厚的古代礼制象征,正足以扭转“新样”之弊。经过一番自上而下的压制,乾隆认为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诗中欣慰地表示:“去俗渐从正,良工究属吴。(原注:迩来吴中制玉,多仿古器图画,颇堪玩赏,虽亦意在牟利,而不致良才弃于俗工,亦可取也。)虽然仍寓巧,亦可许归儒。”(《题和田玉渔樵耕读图屏》,《清高宗御制诗》第五集卷九十七,179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乾隆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干预工艺制造,完善宫廷工艺范式的初衷。

同样的,我们在读到乾隆咏竹刻名家朱三松的诗句:“不期精细期苍古”和他煞有介事地解释:“今之刻竹者,务为工巧,既伤之俗而反致纤脆易敝,若朱氏所刻,逮今数百年尚存,固以名重,亦因朴全,更可悟一切物理也。”(《咏三松竹刻笔筒》,《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五)又读到咏犀角云龙杯的句子:“命匠敦淳朴,作杯斥巧浮”(《题云龙犀角杯》,收入《清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三十九,1788年)之类,就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表明他晚年宣扬古雅浑朴的宫廷审美格调,在各工艺领域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吊诡的是,我们今天看到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工艺制品时,却无论如何不能将它们与“朴…苍古”之类的美学范畴联系起来,相反只会觉得繁缛富丽,那种将不同时代工艺的造型、装饰等构成因素进行抽绎,如商周青铜器的器形、代表性的兽面纹、汉代的螭虎、明清时盛行的吉祥图案等都杂糅到一件器物上的做法,传达出的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样貌。或许,乾隆更为重视的是古典主义审美品格的确立,在这个原则下,他允许工匠作适度的想象性发挥,而另一方面,工匠们若试图出新,也只有使用这样的手法,才能为自己的创造找到合法的依据。

铭心绝品奔藏至今

乾隆时期宫廷的竹木牙角制品,既体现了工艺技术本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又鲜明地展示出宫廷风格,其传世作品丰富多彩,均可称为文房清玩中的佳构。

从目前已知的材料看,竹刻中心嘉定的代表性人物封锡禄、锡璋兄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已进京任职,其传人封岐、施天章则在雍正初年到乾隆初年在造办处当差,可惜目前并没有他们在宫中制作的可信的竹刻作品传世。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类特殊竹刻品,主要用竹根剪裁而成,以商周青铜器等古代器物为蓝本,或取其型,或取纹饰,巧妙融会,严谨规整,雕镂精美,流、柄、活环等俱全,颇见匠心。此类作品与《西清古鉴》等宫中谱录所载颇有相近处,故其形式当出于内廷,而制作地点尚存疑问,不能排除内廷画样批准后发往地方,比如嘉定制作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地方官员按照宫廷要求定制产品贡进内苑的可能。竹根雕夔龙纹活环提梁扃壶(图一)就非常典型,既有仿古造型,又有夔纹、蝉纹等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而提梁、缠枝莲纹、镂雕夔龙纹等部分,却都各具时代特点,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很能显示乾隆时期杂糅的仿古风格。

乾隆时期另一在宫廷一枝独秀的竹工艺是文竹。文竹,又称竹黄、贴黄,是将竹节内壁约3毫米厚的黄色皮层切割下来,经蒸煮软化后翻转压平,粘贴于木制胎骨上,可以在器形上突破竹材的限制。这种工艺约于明晚期出现于福建上杭,后传至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及嘉定等地。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时,以采备方物而入贡,并因“质似象牙而素过之,素似黄杨而坚泽又过之”的独特美感而得到皇帝喜爱,遂成为官吏恭进及内府采购,定制的重要品类。宫中的这类制品多来自地方,但亦不能排除召匠入宫制造,或兼而有之的情况。从目前留存作品看,其品类有各式盒、笔筒、水丞、唾盂、鼻烟壶、冠架、如意、图章、仿家具之文具小柜、插屏等,以文房用具为主,工艺上既有本色浅刻,也有结合火绘、玉石镶嵌,及自竹黄中衍生出的竹丝、棕竹镶嵌等,其工艺水平远较民间制作为高。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似大多为乾隆时期制品,此后宫廷未再制造或采办。文竹双莲蓬盒(图二)即是其中代表,既有实用性,又有很强的装饰感,竹黄粘贴细腻,莲子触之可动,极为工巧。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图三)以竹丝编成细密均匀的菱形网格,其上又贴饰龙戏珠纹,再整体嵌装于口、底之内。构思新颖,奇趣盎然,工艺之精,令人瞠目。

清代自内务府造办处于康熙朝建立之后,作坊数目虽几经损益,但木作始终存在。乾隆时期还专设广木作,多承做为器物配制木座的活计,所用以紫檀等珍贵木料为主,足见宫廷造作的气派。还有大量包装或贮藏用的盒具,都用料精良,制作精美,如紫檀百宝嵌三多纹书函式罩盒(图四)用竹丝嵌贴于两端,如书函封装后露出书页。盒顶及侧面以玉石、染牙、玛瑙、螺钿等镶嵌桃、佛手、石榴“三多”纹,寓意“多寿、多福、多子”。内置小多宝格式文具架,结构精致,小中寓大,工艺繁复。黄杨木雕活链葫芦(图五),最堪注意之处在镂空活链的制作,设计意匠与已知牙雕作品十分接近,在传世宫廷木雕制品中绝无仅有。

乾隆时还创造出一种新的如意形制——三镶如意,即在以紫檀等为主的竹木如意的首、身、尾三处镶嵌玉饰件,尤以镶古玉者为贵。一些清官珍藏的战国、汉代玉剑璏、玉带板、小玉琮等都被巧妙地装饰在如意上。这类制品以突出所嵌之玉石为主,如意本身反成陪衬。乾隆曾宣称:“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详”(《咏汉玉檀柄如意》,《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四,1771年),对于这项发明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三镶的基础上,还出现过首尾两镶和只饰柄首的单镶如意。这类如意作为清代中后期的典范型制,很能凸现宫廷审美格调。紫檀嵌珠三镶白玉如意(图六)上有宫中遗留的黄条,写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十二日收热河带来”字样,时代明确,所嵌珠、玉非常珍罕,是这类如意中的精品。

牙雕在乾隆早期可能是宫中最受重视的一个工艺类别,检点传世作品,只有这一时期的牙匠才有留下名款的殊荣。到了乾隆朝第二个十年,随着玉料来源日渐充足,玉活计的重要性才逐渐超过象牙活计。当时内廷集中了各个流派,如苏州、广州、北京等地卓有建树的牙雕匠人,根据皇室的好尚,相互协作,不断融合。因此,宫廷牙雕虽然也展现个人的高超技艺,但主要还是体现宫廷趣味。这种宫廷趣味在雍正朝已开始成型,并得到皇帝有力地倡导。世宗在雍正五年(1727)曾明确指出近来所制器物“虽其巧妙”,却“大有外造之气”,今后要按已有的“内庭恭造式样”来制造上用之物。所谓“恭造式样”,主要建立在江南牙雕风格和技巧的基础上,要求匠人遵循较为高雅而节制的审美趣味,按照给定图样,经皇帝本人去取并得到认可,才能称为合格。这一点在乾隆初年应该还没有改变,如广东匠人杨维占于乾隆二年(1737)被选入内廷,次年完成的镂雕小舟(图七),可能是考较水平的“试手”之作,表现东坡游赤壁的故事,明显是江南地区流行的传统题材。而乾隆六年(1741)由广东匠人陈祖章领衔,萧汉振、陈观泉为辅,江南匠人顾彭年以及家内匠常存等五人共同制作完成的《月曼清游册》(图八),以再现宫廷画家陈枚的画面为务,用象牙与宝石、金、玉等镶嵌成十二本册页,表现宫廷仕女一年中的不同生活情景,既没有广东牙雕的风格,江南牙雕的风格也不显著,最为充分地展现了宫廷牙雕融汇众长的境界。可以说,在乾隆皇帝的大力干预下,宫廷牙雕的面貌越来越清晰。不过,大约自乾隆五年到十年以后,随着来自广东的工匠逐渐取代来自江南地区的工匠,占据了造办处雕刻类工艺,如牙、木等作(工种)的主流位置,也可能还有乾隆个人口味、重视程度的改变等原因,宫廷牙雕中广式风格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与杨维占同时入宫的黄振效,也曾制作过带有江南风格痕迹的小舟和笔筒,但在完成于乾隆七年(1742)的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火镰套(图九)上,其本身擅长的广东牙雕满密精细与刀痕清晰的特点已有所显露。象牙镂空如意纹长方小套盒(图十),出于广匠李爵禄之手,同样强调技巧的展示,内盛18个指甲般大的小盒,采用镂雕技巧,雕刻活纹、活链等,玲珑剔透,无以言表,确实无愧于档案中“仙工”之誉。至于象牙雕鹤形鼻烟壶(图十一),则属于宫中常见的仿生题材,难得的是肖形生动而不损功用,细节完美而镶嵌恰到好处,尤其是壶盖暗销的设置,更突出了乾隆时期宫廷工艺巧夺天工的技术能力。

犀角雕刻工艺具有某种特殊性,受制于原材料的稀少,与其他工艺相比,其制作数量有限,质量也不如想象中高明。可以说,很可能只有这一工艺没有在乾隆时期发展至一个历史的高峰阶段。

在乾隆中晚期以前,《活计档》中记录有关犀角的活计,大抵以配座或配锦匣、锦袱等为主,还有少量收拾见新的活计‘,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将一件犀角碗的足缺处镟去,碗里外见新。义偶见在现成器物上刻字或加款的情况,如乾隆八年(1743)着刻字作将犀角圆盒一件带往圆明园,刻“子京”字样在盒底上;十九年(1754)传旨将犀角莲瓣高足杯底上刻“大明宣德年制”阴文字款。这一阶段真正制作完整器物的记录极少。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752-1757)制作的犀角扳指八件,配“商金银海棠盒”,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作品了。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犀角镶嵌金银丝扳指(图十二),余扳指七只,其中两只有嵌金银丝“乾隆年制”款识,很可能与档案所载相关,弥足珍贵。而犀角嵌金银丝灵仙祝寿纹开其里(图十三),是满人悬于腰间的牙签筒,在清代宫廷服饰用具中颇具民族特色,也为金银丝镶嵌纹饰及“乾隆年制”款识,但制作的具体年代不详。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才有明确记载造办处制作了“犀角莲瀛仙侣觥”。五十三年(1788)为新做得的云龙四喜犀角杯配山水座画纸样;同年又为新做得的西园雅集犀角杯配座画纸样。后者现藏故宫博物院,纹饰繁复,雕刻拙朴,有“大清乾隆仿古”款识及“乾隆己酉御题”诗句(图十四)据乾隆自注,此杯所用犀角为“安南国王阮光平所贡大犀角”,仿照内府所藏犀雕名匠尤通的作品制成,故有“仿古”之名。

匏器,即葫芦器工艺,与前述几种工艺略有区别。其工艺包含范制、天然、勒扎、火绘、押花、刀刻、针划等,而宫廷制品中范制占绝人多数。范制是趁葫芦幼小时,纳入阴文模范内,至霜降后完全成熟,再经修整,去掉表面皮层和海绵状内瓤,截口,漆里,讲究的再加象牙、玳瑁、金银扣口,可得各式有阳文花纹的完整器皿。葫芦套于范内,与阳光、空气隔绝而不枯萎,需要极高的园岂技巧;制作模范,还需艺术品味,故每成一器,都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其过程不尽由人力所控制,成品率很低,而器形合度,纹饰饱满,款字分明者,更是少之又少,清人沈初在《西清笔记》卷二里甚至说:“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可以说,此工艺完全针对葫芦的生长特性而设,不由人不赞叹先人的智慧。其雕刻技巧仅用于制作模范的过程,与竹木牙角等工艺有所不同。

皇家在苑囿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范匏事宜,开始于清康熙时期,自此留下大量宫廷所制精品,尤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精,基本都带有款识,多署“赏玩”,表明其性质。从实物来看,两朝工艺水平难分伯仲。有些器物的形制与装饰如出一辄,或许康熙时的模范在乾隆时还有使用,抑或像乾隆所言,是努力模仿前朝典范的结果。这也使得乾隆时期的匏器制品虽在局部装饰上偶尔显示出富丽精雅的风貌,但总体上却稍为质朴,承续了康熙时期所开拓的宫廷范匏的审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