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范文
时间:2023-04-02 12: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柳先生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诗(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篇2
五柳先生对门。赏析:本句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陶潜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人物。五柳先生是陶潜的自铭。五柳先生对门是说择邻相伴时要找陶潜这样的隐士,也就表达了自己也甘为隐士的情怀。
全文: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译文: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全文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与归隐自然之后的心迹轨道,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后人研究王维思想发展与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平凡的“名言”,成了我从教以来一直为之追求的境界。
行话调侃“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学古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也足见学“古文”之难,而古文“学得艰难”大概和我们教师“教得艰难”不无关系!“深奥久远”的文言文,决定我们大部分教师深怕学生学不懂,总是“心太软”,而都自觉不自觉地就采用兢兢业业地传授讲解的“质朴”方法,总想讲个细致,总想讲个透彻,总想讲个明明白白,于是教师们自觉不自觉“主导”的同时,也“主体”起来了。
那么,我们老师如何“心不软”,学会偷懒,学会放手,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主体”起来?请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五步走!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读,要“以读代讲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诵读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走好这第一步: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抑扬顿挫。在读通读顺积累语感后,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作为教师,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课前熟读文章的习惯很重要,能培养课前背诵下来的习惯更好。
二、释
所谓释,就是要教会学生自主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基本理清思路,大致把握文章的内容。而理解文章内容由主要要理解主要实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初中阶段掌握实词三种基本方法:组词法、换词法以及联想法来自主学习即可。比如教学《五柳先生传》: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慕:爱慕,组词法)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置:放,摆。换词法)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联想法:“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这三种方法,结合课下注解以及课外资料,读懂浅显的文言文,问题并不大。
三、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在自主翻译理解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有了疑问作诱因,才能让学生自主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比如《五柳先生传》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提出问题多者为优秀学员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1、五柳先生性嗜酒,“造饮辄醉”,这么一个酒鬼好吗?
2、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行吗?
3、五柳先生家徒四壁“环堵萧然”还有心情“常著文 ”?
……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补充《真正的陶渊明》拓展资料,最终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真的隐士的高风亮节。
这样不光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趣。
四、议
有疑,就有议,通过诱导学生争议,讨论,在讨论分辨中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更能激发思维碰撞,碰撞出思辨的火花,从而明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比如上面提到的《五柳先生》学习时,针对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抛回给学生讨论,有的学生甚至结合“中国酒文化”来解释五柳嗜酒的“雅”;“造饮辄醉”的“直率”;有的学生甚至引用诗歌“穷不堕青云之志”来论证“常著文自娱”的高洁……不一而足,这样的环节,一开始引导也许很费时,也费劲,但慢慢形成习惯后,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很高效地讨论争议,从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五、练
篇4
1、动词:答应;允许。出处:《出师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动词:赞同。出处:《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
3、动词:期望。出处:《书愤》中“塞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4、名词:处所。出处:《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数词:表示大约的数量。出处:《核舟记》中“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6、代词:这样;这么。出处:《沁园春》中“天造梅花。有许孤高,有许芬芳”。
篇5
2、《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
3、《马说》,作者:韩愈。
4、《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5、《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6、《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7、《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篇6
《说文解字》中“衔”解释为“口中”,《康熙字典》中有“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日街”的记录,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衔”有“用嘴含着、包含”之意,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衔”字有“含,用嘴含着”的意思。“含”在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有“把东西留在口里,不吐不咽”之意。
首先,在《岳阳楼记》中“衔”字的出处是“衔远山,吞长江”,下文中“吞”与之相对应。“吞”在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其本义为“指整块地或整个儿地咽下去”。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衔远山,吞长江”的“吞”为“包纳、容纳”,“吞长江”即洞庭容纳着长江之水。八百里洞庭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对长江之水起着天然的调剂作用,长江水满为患时可以为其蓄水,是可以“吞”长江的。一个“吞”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的浩淼与广阔。“吞”拟人化的手法还赋予了洞庭生命的活力,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语意的连贯、句子的意境,决定了作者用“衔”字描写洞庭与远山时,自然是取其“含”之意而不是“连接”。洞庭“含着”远处的山,“容纳着”长江之水,一“含”一“吞”,写出了洞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大观之胜状。
其次,作者用一个“衔”字描写洞庭与远山,取其含在嘴里不吐也不咽之意,写出了远山的静态美;用一个“吞”字写出了水波浩荡的动态美,一静一动,使得画面富于变化。
最后,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解释“衔”为“用嘴含着”时举的例句正是“衔远山,吞长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衔”字在这里应當解释为“含,包含”。整句话的意思应为“洞庭湖含着远处的山,容纳着长江的水”。
其实,在文言文中“衔”字解释为“含着”还有许多例子。如《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中的“衔”,也应當解释为“含着酒杯或咬着酒杯”。而语文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也未对“衔”字进行解释,只是笼统的将“衔觞赋诗”翻译为“一边喝酒,一遍作诗”。如将“衔”翻译成“叼着、咬着”,那么五柳先生口中咬着、叼着酒杯在那泼墨赋诗的形象,自然进一步凸显了五柳先生的率性与不羁这一性格。
篇7
前几天,我请范仲淹到家门口吃凉皮儿,这孩子别提有多高兴了,最后小范儿答应我不再写《岳阳楼记》了。哎,一碗凉皮儿就打发了,真没出息。
陶渊明更好办,我请他喝了一桶掺了点二锅头的纯净水,这家伙并不像传说中的海量,喝凉水都能醉。当然,代价是他不写《五柳先生传》。
欧阳修酒量很不成点,白开水喝多了都能醉。我只得把他领到屋后水沟旁的草棚边,告诉他,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醉翁亭,你去的那个是冒牌儿的,欧老先生听后吓地掉进了水沟里……我把他拉上来后发现其精神一直恍惚,所以也就写不成《醉翁亭记》了。
我曾答应柳宗元请他吃猪血,但领他去之前,我警告他说,你可不能像小范一样,见了凉皮儿根丢了魂似儿的,最后吃得老板娘躲在厕所里哭,连钱都不敢收了。柳宗元一拍胸脯说,没问题,我就吃一碗,我自己带碗行吧?我说可以。事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一失言成千古恨”,他把俺家脸盆带去了??欲哭无泪(我买单!)。
篇8
一、语文教学情境的内涵
情境其实就是境地、情景,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是教学的核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情境就是指从事语文活动的环境,产生语文行为的条件,是一种优化了的学科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包含有相关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方法,同时也是语文知识产生的背景。总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情境应该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积极因素,高效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情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特情为基准,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谐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2.灵活开放性的特点。语文课上,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围绕课本的机械性学习,为调节气氛,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激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手腕,对学生进行“即时教学”;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机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践性的特点。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讯传播迅速。文盲类的劳动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要能说会记、搞公关、做宣传。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提供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实际,用语文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应把握的原则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情境的创设,只为追求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把握以下原则:
1.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语文,就是教育的内容。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陌生时,教师就应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说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入侵现象。有的学生马上说出了,黄顶菊本是美洲的生物,现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它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很快,有它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应紧扣文本的原则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凸显文本教学的特点。语文又是文化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交流,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比如《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课文中最动情、最感人的一幕。其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句刻画出了父亲的行动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和含义,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父亲走路时的“蹒跚”,以讲台和黑板为道具,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动作。此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传情的,本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表达了浓浓的父爱。
3.创设教学情境应注重学生参与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方式和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三峡》一课时,学生因为生活地域距三峡较远,对三峡的认识只是感性的。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三峡,我依据课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看着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飞悬的瀑布,使学生仿佛亲临三峡胜地。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峡的了解,我让学生做导游,按照画面,结合课本的内容,为同桌介绍美丽的三峡。然后我让一个学生做导游,为全班的同学介绍美丽的三峡。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收效很好。
篇9
“戚家拳”相传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创,但这却仅仅是传说。具体这套拳法是否真的来源于戚继光,已无法考证。近代传承有记录的人是1930年代的寇祖师,河北沧州人氏,不详其名,自号“三爷”,期间在辽宁省阜新煤矿做苦功,将此披传铪朱云天师祖,解放后,朱云天师祖在锦州将此技独传柳德恩先生。柳师以此技而获“神拳柳”之美誉。传人颇众,余幸居其一。
戚家拳拳法零散、无套路,观赏价值不高,但养生与技击性能颇佳旷家师柳德恩便因此技在锦州有“神拳柳”之美誉。荧誉。
戚家拳共分九层功夫。
第一层:马上扬鞭。分上式练法与下式练法,锻炼四肢关节,为深人修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动功入势。锻炼全身,以躯干为主,内功与外功并行。
第三层:桩功。通过静态桩功,求出均整灵活的混元劲。桩功是关键,功力高低取决于此。
第四层:运劲。
将桩功放大,在缓动中体会混元劲在体内的运转。
第五层:发力。是内劲外放为力的法门。劲与力有区别也有联系,简而言之,内运为劲,外发为力。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而劲则只有大小、方向,且随时而变,无作用点,但无处不在。
第六层:步法。分退步如意步、进步如意步、八步连环步三种。前二者即俗称的“三脚猫”、“四门斗”。
第七层;:单操。分八手、八脚、八摔、八拿、合踢、打、摔、拿四技,共三十二个单操技法,而隐藏诸多变化,其中以“八手”为主。
第八层:打桩。即以木桩为假设敌,练习攻防意识与能力以及打击力、抗击力。
第九层:龙行上势,为散手的应用法门。
马上扬鞭是戚家拳入门的初步功夫,专练四肢关节,即上肢的肩、肘、腕、指,下肢的髋、膝、踝、趾,以及四肢肌肉、经筋的放松,为进一步修习打下基础。此功分上式、下式两部分,整理如下:
上式:
1、自然站立,松静空灵。
2、左脚向左开一步,约两步半至三步之距,下坐成马步。
3、马步、躯干均不可动(自然微动难免,但不可有意动作),双臂放松,以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由下向左向上扬至左肘略低于肩,手在头左侧,右手至左肩前(如图1)。
4、上势不停,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由上向左向下甩直(如图2)。
5、不停,顺势,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向右侧扬起。目随手行,反复练习。
下式:
1、自然站立,松静空灵。
2、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小腿中部与左叉(如图3)。
3、不停,右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向前下方甩直(如图4)。
4、不停,顺势右腿收回原位落地,再练左腿,反复练习,也可以顺势向前落步,再练左腿,则为活步练法。
注意事顺:
1、体会牧人、车夫甩鞭子的感觉:大臂、大腿如鞭杆,小臂、小腿如鞭身,手、脚如鞭梢。
2、用力不可过重,应循序渐进,以免损伤关节。
技击用法:
此功虽为初步功夫,但也隐有技击之用。上式练习时躯干、马步不动是为专修手臂,但技击中是不许只用局部的,要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此功练用有别。
上式用法:设对方以右直拳或摆拳击我上盘,我进左步双手上扬磕开彼右臂,手不收回,顺势进脚,以身带臂直扑对方面、胸。由于手不收回,距目标近,因此往往可以一击奏效。
篇10
⑵卷施阁文集(四部备要本);
⑶八家四六文注(清吴辑;清许贞干注。)
粤〔一〕以仲秋之月,久疾乍痊;孟冬〔二〕之辰,二毛〔三〕甫擢。悲哉!无金石不流之质,有蒲B①始谢②之姿。犬马之齿〔四〕,过齐太尉〔五〕之生年;羁旅之期,逾晋文公之在外〔六〕。接于昼者,希逢旧识;觌于梦者,欢若平生。以是而思,伊其戚矣。于时穷谷日短〔七〕,关门雪深。[渭浊泾〔八〕,共滔滔而东逝;太白太乙,与苍苍而齐色〔九〕。驾言出游〔一〕,靡问所之。松柏合抱〔一一〕,云是含元之基〔一二〕。藜蒿尺深〔一三〕,言经端礼之阙〔一四〕。鸟飞反乡,弋者而登俎;兽穷走圹,遭野虞而褫革〔一五〕。戴日而出,炳烛以归〔一六〕。万事迫于穷冬,万忧生于长夜〔一七〕。秦声扬〔一八〕,不能激巳阻③之气;鲁酒薄〔一九〕,不能消未来之忧。丛台〔二〕有霜,残月〔二一〕无影,邻笛起于东西〔二二〕,邻a④鸣乎子亥〔二三〕。嗟乎!回风美人〔二四〕之曲,楚臣〔二五〕殉之以身;钟鸣落叶〔二六〕之操,帝子〔二七〕继之以泣。大地搏搏〔二八〕,非以载愁;惟天穹穹〔二九〕,岂云可问?是知掘井九仞〔三〕,冀可觌〔三一〕夫⑤泉涂〔三二〕;载鬼一车〔三三〕,必当逢乎素识。复沛郡丈人〔三四〕之魄,或沈酣;起鲁国男子〔三五〕之魂,犹应慷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三六〕。呜乎!于是综其梗概。述其终始、虞山邵先生齐焘、大兴朱先生筠、[苑李先生孔阳、书钱文敏公、博士全椒朱君沛、明经高邮贾君田祖、县丞黄君景仁、舅氏大令??⑥、中表定安、定熙,几十人。
校勘:① “B”,吴八家注本作“柳”,两者通。
②“始谢”,诸本皆同,惟吴八家注本作“先衰”,实误。
③“阻”,诸本同,惟吴八家注本作“沮”,形义相近而讹。
④“a”,诸本同,四部备要本作“u”,同义。
⑤“夫”,诸本同,惟吴八家注本作“乎”,音近而讹。
⑥“”,诸本作“琦”,从之。两者通。
注释:
〔一〕同“曰”。《尔雅・释诂》:“粤,曰也。”注:语辞发端。
〔二〕孟。《广雅》:“孟,始也。”曹操《步出夏门行》:“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三〕胡士行《尚书详解》:“虽圣人不得不戒,彼宋襄之不擒二毛者,是自欺以教其众,心力之不齐也。”
〔四〕《汉书・赵充国传》:“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亡所顾念。”
〔五〕八家注本引《南齐书・王俭传》作注,疑误,俟考。
〔六〕《史记・晋世家》:“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L趣杀重耳,重耳u垣,宦者逐斩其衣,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七〕《六家诗名物疏》:“云暾,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伏阴。”
〔八〕《慈湖诗传》:“潘岳《西征赋》云:清渭浊泾。郑志云:渭在东河,泾在西河,妇人既~去,至泾而云也。”八家四六文注亦作此解。
〔九〕蔡琰《胡笳十八拍》:“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十〕《诗集传》:“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一一〕《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又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一二〕《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韦昭注:“含元处中,所以萄六气、九德之本也。” 吴八家注本引《长安志》解,实误。
〔一三〕《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注: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通呼为蒿。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后,园庐但蒿藜。”此处言生活贫寒。
〔一四〕俟考。
〔一五〕《楚辞・哀郢》:“鸟飞反故乡兮,思故巢也。补曰:《淮南》云:鸟飞反乡,狐死首丘,各哀其所生。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补曰:《记》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
“俎”,又称俎几。《宋史・乐志八》:“执事骏奔,肃将俎几。神其顾歆,永锡多子。”
“褫革”,革除功名之谓也。《清八旗通志》卷六十八:“正八品顶带初次降等。有顶带者褫革,无顶带者鞭八十二;次鞭一百三;次鞭一百革,退P头。”
〔一六〕《颜氏家训・勉学》:“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一七〕《说文》:“穷,极也。” 穷冬谓深冬者也。《环溪和尚语录》卷下:“盛夏中,洒雪飞霜。穷冬里,轰雷掣电。”
《无量寿经》:“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
〔一八〕秦声。《隋书・音乐志》:“筝,十二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
〔一九〕 此谓无端受祸。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鲁酒薄而邯郸围。”下注:“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行天子礼乐,朐谥苁,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大甚。”遂不辞而还,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言事相由也。”
〔二〕《清一统志》卷二十一 :“丛台,在邯郸县城东北,相传赵武灵王筑。《汉书》:‘高后三年,赵王宫丛台灾。’《后汉书》:‘世祖・邯郸,与马武登丛台。’《水经注》:‘丛台,六国时赵王之台也。’……《元和郡县志》:‘丛台,在邯郸县城内东北隅。’”
〔二一〕杜甫《客夜》:“卷帘残月影,{枕R江声。”
〔二二〕古有邻笛之悲。唐卢尚书《哭李R》:“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
〔二三〕古有邻鸡之苦。宋黄公度《青玉案》:“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二四〕此为《楚辞・九章》之两篇:《思美人》、《悲回风》。汉王逸以之为屈原“思君念国,有信罔极”而作。此借前者以思知己;借后者而愤怒小人。
〔二五〕“楚臣”,屈原之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二六〕此言不得志也。《梁书・王综传》:“综既不得志,尝作《听锺鸣》、《悲落叶》辞,以申其志。”此从吴八家注本。
〔二七〕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
〔二八〕从吴八家注本,庾子山《思旧铭》:“所谓地乎,其实搏搏之士。”
〔二九〕此与“搏搏”对。唐李翱《侯处士墓志》:“其首章曰:‘穹穹与厚厚兮,乌愤予而不摅。’”
〔三〕《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三一〕“觌”, 见也。《易・困》:“三岁不觌。”
〔三二〕“泉涂”亦作“泉途”梅尧臣《施君挽歌》:“世路行来久,泉涂去莫穷。”
〔三三〕 此喻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周易・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高亨注:“盖详察之,非鬼也,乃人也;非寇贼也,乃婚姻也。”
〔三四〕“沛郡丈人”,疑为南朝萧思话,曾任南沛郡太守,事迹见《宋书・萧思话传》。
〔三五〕此喻有节之士。《后汉书・杨彪传》:“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李贤注:“若以非罪杀彪,融则还为鲁国一男子,不复更来朝也。”
〔三六〕《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吴八家注本亦作此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