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文
时间:2023-04-11 16: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阳春三月,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静谧的树林里,鸟语声声,不时有可爱的小燕子翩翩起舞;绿毯似的草地上,花儿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微风习习,风中弥漫着春的气息。
在通往黄鹤楼的小路上,有两个人肩并肩,缓缓地走着,面色凝重,没有说一句话。这两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可是今天,孟浩然却要与难舍难分的老朋友李白、与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
登上黄鹤楼,李白设宴喂孟浩然饯行。宴上,望着滚滚的长江,望着外边美丽的风景,他们回忆起了往事:初春,他们一起散步、赏花、吟诗;仲夏,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谈古论今;中秋,他们共同赏月,弹奏乐曲;寒冬,他们畅饮美酒,观雪赏梅。若是雨天,他们则登上黄鹤楼,对酒论诗,欣赏雨景……这是多么美妙的回忆呀!又想到他们即将分别,李白与孟浩然不禁潸然泪下。李白斟满了一杯酒,递给孟浩然,深情地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会。请仁兄喝下这一杯分别酒,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又回敬一杯,激动地说道:“贤弟啊,今日暂别,后会有期!你一定要多保重啊!我们将来一定会再相会的!”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公的催促下登上了小船。在临别前,孟浩然从行李中取出了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拥有挺拔身姿的苍松,说:“贤弟呀,这幅画画的是一棵苍松。我期望你能像这棵苍松一样,傲霜斗雪,树立不倒;也愿我们的友谊它一样,万古长青!”李白激动地接过了这幅画,唤来书童,书童应声而上,手里捧着一盆“九死还魂草”。“仁兄啊,这是我亲手种植的“九死还魂草”。希望你能像它一样,坚韧不屈,百折不挠,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孟浩然含着泪接过了这盆珍贵的礼物。
篇2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是到达的意思。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篇4
小草悄悄地从地底下探出了小脑袋;花儿高兴地咧开嘴笑了;小动物们也不在家里睡觉了,都蹦着跳着跑出来。大地上一切都生机勃勃。
孟浩然和李白这两个好朋友在林荫小路上手挽着手默默地走着,他们俩无心观赏这美丽的景色。
不知不觉,李白和孟浩然来到了长江边上。李白手端一杯酒,说:“兄台,此去千山万水,小弟敬兄台一杯,为兄台饯行。”孟浩然和离别一饮而尽。
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老兄,这次你去广陵,路上一定要珍重。”孟浩然说:“放心吧,老弟,你也要多保重。”
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迈步向船上走去。船渐渐地远去了,李白在岸上挥手:“兄台,一路顺风——”,“多保重——”孟浩然站在船头也挥手道别。
篇5
在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的三月,大地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阵阵花香。在温暖、柔和的春光下,大地完全地苏醒过来。
孟浩然即将从黄鹤楼出发去扬州。李白陪伴着自己即将离去的好友孟浩然,感到无比的不舍。
李白和孟浩然在花从中漫步而来,一直走到黄鹤楼,两人凝视着对方,眼中充满着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叹了一口气,“师兄,你即将去扬州,我孟俩不知何年才会再次相见,我送你一支毛笔,祝愿你写出更好的诗来。”孟浩然接过这支毛笔,也从胸前拿出一幅画,画上画的是一颗粗壮挺拔的青松,他说,“师弟,这幅青松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说完,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李白倒了一杯美酒,递给好友孟浩然说,“最后我祝师兄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美酒一饮而尽。随后,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在船夫的催促下,孟浩然不情愿地上了船,船慢慢地前驶着,李白挥着手,大声对在船上的孟浩然说“师兄倒了扬州给我来个信儿。”孟浩然也对李白说“我会来信的,咱们后会有期。
看着朋友的帆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茫茫的长江水中,只看见汹涌的江水向天边奔流,李白感到万分伤感。不由脱口而出: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6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德惠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刘思霖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古诗;诵读;想象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古诗文教学也应该有方法的渗透,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对学生进行了古诗方法的渗透。
一、理解题目
理解了古诗题目的含义,就等同于拿到了理解古诗的第一把钥匙。古诗题目有的交作时间,有的交作地点,有的交作背景,还有的交作内容。学习古诗要先借助注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注释中已经告诉我们“之”是去、到的意思,那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题目意思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就能够读好题目(停顿恰当),知道这首诗的大致内容,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
二、了解作者
我们学习古诗不能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一定要借助资料来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写此诗时的背景、心情以及以前学过作者的那些诗。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对于李白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学习古诗,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李白刚刚出川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这样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好朋友分别时的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明确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不二法门,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才能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诵读中明晓诗意,在诵读中复现画面。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有层次的读,来逐渐让诗文的意思清晰起来。先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要读的有板有眼,强调注意停顿;最后读出古诗的味道来。通过男、女生对读、师生接读等形式的读,初步感受古诗的大意。再通过抓重点词、学生质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例如重点词:“西辞、碧空尽”的含义。学生在诵读中、质疑中领悟了诗文的大意。
四、感悟诗的意境(情感)
古诗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境”,还原诗歌的场景画面。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引导学生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境?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听《烟花三月》曲,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如此,在乐曲中想象,在诵读中想象,在诵读中品味,自然就把学生带入那不忍离别的伤心情境中,让诗歌有了生命,让文字鲜活起来。
这样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要适时地渗透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境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有了一定的方法可循,事半功倍。
篇8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篇9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篇10
关键词:引导;感悟;品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我国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或阐释人生的种种哲理……这些,无一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中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