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范文

时间:2023-04-03 03: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终南别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不知何处的地方,有深深的峡谷,凛冽的山峰,还有可怖的悬崖,不知是哪位天神一怒之下用巨斧把这砍成了两半,那样干脆。谁又能知道在这深山不知处还有人烟之迹呢?

晨曦,我从简陋的茅屋出来,迎接黎明的第一道光。一团紫气从日边划过,随之又无处可寻,这一定是仙娥留下的足迹吧!等到天全亮后,我才发觉原来自己已经站了半个时辰了,但却一点儿都不累,因为黎明之光洗涤着我的灵魂,使之更澄净。

之后,我又想起屋里的存有的食物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必须得去山里采果实,兴许途中还能碰到一些野味呢!

我不知道要往哪里走,所以沿途作下了记号,但我每天都在走不同的路,那样会使我碰到许多有趣的东西。这次,我观察了房屋周围,最终决定走那条荒凉的小路。虽然路面泥泞不堪,污水也渗到了鞋里去,但我却有鸟儿做伴,松鼠、兔子时不时地窜出来,是在欢迎我的到来吗?树木越来越多,放眼望去,眼前竟是一片花海。佛曰“一花一世界”,每朵花儿都是各元素的结晶,都是有灵性的圣物,一定都有它们自己的智慧和世界。那里的世界,必定是像瑶池仙境般迷人。花是如此,人亦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世界,里面装满了希望、追求和梦想。

篇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0、《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篇3

愁闷中的浪漫是你的特有标志,忧伤中的乐观是你的专属明词,悲愤中的感叹是你的心灵烙印。

难道花海中的美酒都流传着千古的期盼吗?不,那里藏有的只是感情的交织!难道夜间的影子是你永远的随从吗?不,那是它在你孤独寂寞的时候为你释放阳光。难道三人的聚会是最美好的时光吗?不,无情游离的约定才是最坚定的歌舞。

是的,其实月光下独酌也是一种美,一种慷慨的美,一种非世俗的美,一种流华于天边的美!

二,春晓-----孟浩然

生意盎然的春天像是一条令人陶醉的七彩绸,运用不同的颜色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情趣。

春雨绵绵的春天像是一口静静喷涌的泉水,晶莹透澈的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你对春天的惜别与喜爱。

鸟声鸣叫的春天像是一首时光飞跃,心情交替的古典乐曲,即使是轻描淡写也能谱出天籁之音。

立春不久后,我望见了一个伤春的风流人物,望见了一个心如止水的诗人,望见了一个潇洒奔放的灵魂。。

三,终南别业-----王维

你爱田园山水中的隐逸生活,你爱高山入云的清闲风格,你爱麦野乡村中的悠静释然。

你认为孤傲的是你余生的全部信仰!

有谁曾经想过枯枯野草中蕴藏着超然出尘的心态?有谁曾经想过浊浊河水中会潜藏着超然物外的风采?又有谁曾经想过,稀稀白云下暗藏着淡逸的天性与哲理。

然而,王维想过,想得是那样的绚烂,透彻,平淡。

篇4

诗人眼中的水,是天地间灵气的凝结,更是时间、历史的见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弘。“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进而表达王安石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水是一部教科书,诗人们临水而居,临水而咏,水在不同诗人眼中有着千差万别的容貌。在李煜的眼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江”有盈满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在王维眼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透露出诗人一种独往自知的闲逸。在李白的眼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沦》),潭水的深幽,正如友人的绵绵情谊一样。在杜甫的眼中,“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江亭》),诗人涵泳于大自然中,不沾染一点世俗的尘埃。在朱熹的眼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诗人以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眼中的水,有着智慧的大气,也有着儿女间的柔情,因此诗人们也常常以水来歌颂爱情。《诗经》中有一首诗《蒹葭》,“蒹蔬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是其中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朦胧清冷的境界,表达了徘徊追思之情。心中所爱的美人,亭亭立在潺潺的水边,这是一幅何等动人的场面!难怪会让人辗转反侧了。水是流动的,可以将相隔两地的人儿联系起来,传达心中的思念。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的情景。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回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这位倚楼的人儿远在天涯,也有那缠绵的水流连接着两人的心灵,传达割不断的爱意。

【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简要概述诗人在词中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江南春色图的。

__________________

篇5

两年前的初夏。

一年一度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隆重登场,接到这个好消息,我的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载着我飘飘然的飞上了天,果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轻而易举地杀过了初赛,准备好向着复赛的成功进发,这种比赛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不知是上帝遛狗去了,还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毁了,总之,他们给我开了一个biger(超大)玩笑。

就在比赛前夕,老妈给我带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surprise”(惊喜)。这一次复赛的题目是即兴看图说话,听到这一个消息,我心中那一抹明媚的彩虹,一瞬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完全被扼杀的无影无踪,立刻乌云密布,然后就是“殷其雷,在南山之阳”。看着心中的希望随着比赛“终南别业”,我已经开始为自己那万分之一的成功挖坟墓,若是我能流利的说出看图说话,那林丹早该打乒乓球去了。

终于,那一个噩梦时刻来临了。

看着一个个大哥哥大姐姐志气盎然的走进考场,我心中那十五个吊桶开始“砰砰砰”跳个不停,随着一个个逼近的名字,我的肠子都悔青了,要是当初不来比赛就好了,现在的我很不得吃下上百个看图说话的记忆面包。

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表上越走越近的秒表,多么希望它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时间,在此刻停止。然而,这世上的时间是不会为了某个人或某个事停留的,就在评委叫到我的名字之时,我多么希望他念错了名字,霎时间,心跳开始加速,越跳越快,就要跳出胸口了,我开始呼吸,再呼吸……我对着座位“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然后“以手抚膺坐长叹”,打破牙齿也要和血吞,当下下定决心,对着那一幅临时抽取的“绝命图”做好一分钟准备。

伴着死亡倒计时的结束,我畏畏缩缩的走上了台,在这一分钟的时光流逝中,我的嘴里念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单词,可是主要的单词我一个都不会,对于看图说话,我的确就是个“英盲”,我的脚开始不争气的发抖,牙齿也调皮地打着架,可我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脸上也开始不断冒出“小珍珠”,我真心觉得,“一分钟,如三月兮。一分钟,如三秋兮。一分钟,如三岁兮”,这一分钟怎么如此漫长?

场内异常安静,别说针掉下来的声音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就连空气中都凝聚着一股硝烟的味道,散发出阵阵死寂。

我讪讪的回到了座位,可是那里早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后果可想而知……我自己也明白,若是我能过复赛的话,哈雷彗星早就撞地球了。

那一次,我品尝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那一种味道,很苦,很涩,但细细品尝,却能发现其中微微的,细细的,几乎察觉不到的甜,至于后来的,什么也没有了。

也许,这一种味道,就是失败吧。“失败是成功的mother”,若是不经历失败,那么何来成功呢,若是不经历磨练,何以有成功的资本呢?很多人认为,失败很可怕,但有些时候,它却可以化为成功的动力,驶着人生的帆向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失败是成功的基石,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总结失败的经验,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有些时候,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或许正是这样,在这即将迎来的春天中,在这冬春之交的旋律中,在这失败与泪水的磨练中,在这冬日寒风的洗礼中,破茧成蝶,纷纷飞舞。

篇6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诗坛享有盛名,世称“王孟”。在山水诗创作上,有许多令人惊异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具有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悠远的特点,而且多运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而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万山寄张五》更是写得景致清、意境清、心境清,“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心随飞鸟远去,游兴倍增;时见渡头归客,闲适淡泊;天边树如荠采,江畔舟如弯月……白描写法,情趣盎然,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是何等悠闲、旷达和淡泊!有时,即便是一首小诗,意境也很清新。如《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小巧玲珑,恬淡闲适,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其次,描写田园生活,风格闲适恬淡,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之情。在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都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关切,实属难能可贵。先看王维的《新晴野望》诗“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全诗以写景为主,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景:原野清朗、白水清流、碧峰静立……但结句(尾联)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的关切之情。再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诗“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强以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一生没有入过仕途,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大半生生活在农村,尽管诗人未必参加过社会劳动,缺乏劳动生活的体验,诗作中也缺乏陶渊明诗作中的那种理想境界,但因为具有“无禄尚忧农”的情怀,与田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诗中感情真挚,意蕴醇厚。

而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不同点。

首先,从内容上看,他们在描写山水田园的同时,都能反映各自的其它生活内容。但比较而言,王维的诗更为广阔,孟浩然的诗则更为集中。与王维相比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但内容没有王维的丰富。他的诗主要集中在山水、田园、咏怀、酬赠等方面。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诗中有画,这主要是因为王维是南宗画派的宗师,其山水田园诗追求音律美和气韵美,孟浩然则不如。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因此,诗人既能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对自然景物的声响的感受也特别敏锐,其山水诗中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山居即事》中“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两句,用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过积香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则声与色相映,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和僻静。

其次,从题材上看,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王维的诗歌相对于孟诗而言题材更广泛,孟诗远没有王诗的题材丰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涵着一种深长的佛理禅趣,孟浩然的诗则禅趣全无。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以及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人思想的蜕变。尤其晚年连遭不幸之后,皈依佛门,“以诵禅为事”,王维诗中“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两两相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两句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禅意深远,给人以恬淡平和的绵绵遐想。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禅意的幽远、恬淡、宁静,决非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所追求的禅境,是和污浊的社会现实、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并非都是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在幽静恬淡的造境中,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诗人的自我写照:冷中有热,静中有动。

篇7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景交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2.读出美德.中华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重视道德、注重修养。这些传统美德,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诗言志,歌永言”,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爱国主义是诗人表现得最多的情怀。在古代,爱国往往与建功立业、戍边卫国、歌咏自然等情感融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其代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豪情壮志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让我们看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们总是乐观向上的。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达则兼济天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关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爱情与亲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读出美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诗歌创作特别提倡追求美感,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感悟诗歌表现出来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诗歌注重锤炼词句,注重修辞,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形式多样,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反映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中总是描绘中林林总总的形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负,具有独特的情感美。

在阅读感悟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让语文教育起到美育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园林艺术;画境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它囊括了艺术、文学、哲学、建筑等多方领域的知识。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国的园林艺术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境,即是对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反映;一是画境,是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一是意境,即创造一种“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追求。

本文所探讨的是园林艺术的第2个层次――画境。

1.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绘画、诗文、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她是中国人生活环境中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

谈到中国古典园林,首先印人脑海的就是非常具有书卷气息的文人园林。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躲避嚣烦,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以诗画表达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由衷赞赏,而且在自然界中再现这种自然美,并应目会心、借景抒怀。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的认识逐步深化,多数文人开始将画意融入造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画境是中国园林创作的第2层艺术境界,它把从自然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的美,通过概括、取舍、提炼与提高使之成为一个有主体、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美的境界。

1.1王维与辋川别业

一代诗画宗师王维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他的写意山水画在总结自然山水构成的客观基础上,追求笔墨神韵,直抒情怀,表现了理想的自然山水美景。他的代表作是位于陕西西安的辋川别业,这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不仅是因为王维曾著文赋诗咏赞园景,更重要的是他用画意和诗意造园。现时虽然无迹可考,但是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当中可以窥见一斑。他在《辋川集序》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座建于蓝田县城外的园林风貌: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沂、官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

王维在《山居秋瞑》和《终南别业》里都反映了辋川别业的胜景,园中建草堂、精舍,堂前屋后有竹林果园,园内园外都是一派自然的色彩。依托山水构筑,凭借湖光山色之胜,创造出既有山川自然之美,而又有人工诗情画意的园林,完全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闲适隐逸的避世思想,人身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感觉。

宋代画家郭熙也曾经说过:“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遽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他所论述的是作画的布局与裁剪。作画如此,造园亦如此。

1.2明代绘画与造园

文人画在进入明代之后,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占据着画坛的主要地位。文人作画一般都要在画幅上署名、钤印、题诗、题跋,甚至以书法的笔力入画,真正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因而人们赞誉一个画家就常用“诗、书、画三绝”一类的字眼。人文画的“三绝”再结合它的清淡隽永的韵味,就能呈现出一般所谓的“书卷气”和“雅逸”――即包含着隐逸情调的雅趣,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造园活动的趋向。

在造园过程中除了运用古代山水画的画理来达到一种入画的境界,在各种景观要素的组织上也充分运用了绘画中的构图原理。例如用特置的洞门或空窗,将远处的景物引入,宛若嵌在框中的构图完整的画面。又或者是在一块雪白的墙壁前植上修竹红梅,以粉墙为纸,以窈窕之态、苍劲之姿作画,将自然纳入园中,赏心悦目。

园林设计与绘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意境和画理是相通的,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谈到他所构筑的庭院时,也说用到了五代画家荆浩、关仝的山水画意,画家李昭道的小副景物,还有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半壁山水。

2.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意境与画境结合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在西方,景观设计中也有画境的融入,早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造园也有绘画派(Picturesque School),被誉为“诗心画眼”(The Poet's Feeling and Painter's Eye),不仅是在字面上,更是在蕴含上也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画境遥相呼应。

2.1杰弗里・杰里科与克利的绘画

英国的景观设计师杰里科是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他一生设计作品无数,为大家所熟知的有肯尼迪总统纪念花园、莎顿庄园、穆迪历史花园等。场所精神是其设计的核心,杰里科从广泛的学科中汲取营养,文学、哲学、欧洲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当然,要深刻了解杰里科的作品,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20世纪最富有诗意与改革精神的一个艺术家――保罗・克利。他以讽刺性和幽默感的表达手法,极富感性的诗意线条,结合梦幻意象与多样技法,致力于抽象与非具象表现的研究,由观念转入视觉,从人物转入大自然与历史,乃至于纯艺术的追求,借由象征来传达艺术理念。“从乱画开始,带着线条去散步”,是他大部分作品弥漫的诙谐、幽默的写照。杰里科的许多设计思想、创作手法包括表现形式都来自于克利的启迪,因此,他的设计作品同样有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梦幻而神秘的鱼形的水面和小岛、弯曲的水道等,借鉴克利的绘画,杰里科还将规则的花坛转化为不规则的曲线花坛,构成梦幻的神秘场景。

2.2布雷・马克斯与抽象绘画艺术

布雷・马克斯作品体现了巴西的文化传统与发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思想的结合,创造了适合巴西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崭新风格,并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景观设计与绘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只是作画工具的不同而已。他用艺术的手法来设计园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布雷・马克斯擅长使用流动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来设计园林,通过大面积同种植物种植形成大的色彩区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他曾说:“我画我的园林(I paint mygardens)”这一句话正道出了他所信奉的设计手法。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设计作品大多平面形式强烈,铺装、植物种植、水体形式等各个元素的组合就是一幅饱含激情的画。这幅“画”不仅是二维的、平面的,更是空间的、立体的,草地、砾石和水面提供了一个平坦的连绵不断的大空间,乔木和灌木分割或限定了竖向上的空间。

篇9

一、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盛唐士人开阔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影响到盛唐文学的风貌,盛唐诗人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一曲曲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呈现出盛唐诗有的气象。王维作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家,与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名士一样,其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期待与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王维早期仕途比较平坦,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在诗《送张判官赴河西》中说:“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气魄宏大,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以英姿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的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的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不仅深得塞外风光的精髓,而且包藏的胸襟、气度更不是盛唐以外的文字所能道出的,可见诗人的心境和思想是积极的。

另外,王维的《老将行》《燕支行》这两首诗描写边塞战争的宏伟场面,歌颂将士浴血疆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与飒爽英姿,表现了王维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典型的盛唐精神。其慷慨、豪放、激情、浪漫共同汇聚为青春的歌唱,而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追求、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使这种歌唱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精神价值,透露开朗、开放的自由精神。在这些诗中透视着王维对当时的社会没有过多的指责,多半持肯定的态度,我认为这些主要源于当时国力强盛,为王维等人士提供了实现儒家所倡导的“济苍生,安社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条件和可能。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论想用生态美学的理论推之,无疑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体现。即人与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也是其诗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寄情山水,“佛眼”观万物――人与自身和谐的注解,人与自然和谐的诠释

王维的诗风在40岁(公元741年左右)前后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积极关注现实转变为对山水田园的歌唱和对禅境的体悟和沉思。他的诗风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王维耳濡目染佛家的东西,这对他早年的思想无疑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后期仕途的艰难和不平,加之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使其早年的进取之心日衰而退隐之心渐生。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他在诗《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学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以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禅境通过诗境表现,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的尽头,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仕途坎坷的王维处在世俗烦扰的当时对他来说是比较可行的方法,这给生态美学提出的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作了一个不错的注解。

王维的诗,尤其是田园山水诗所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作出比之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更重要的诠释。受佛教影响颇深的王维,有“诗佛”的美誉。“天下名山僧占多”,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佛与山水自然的密切联系。有生态美学家认为只有把自然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做异己的客体和索取的对象,才能通过交流、体验而建立自由、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王维在佛教的影响下,可以说是以一个佛教禅师的身份,以一个佛教信徒“普度众生”的胸襟,以一双“佛眼”审视万物,视天下苍生与己平等,用心破解万物的语言密码,并与之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王维与自然万物的融洽相处,用心交流在其田园山水诗中有很好的诠释。如其诗《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息,王孙自可留。

篇10

[关键词]佛性观;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9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92 [本刊网址]http:∥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人,人称“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佛教诗之一。全诗共有二十四句,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到“无有一法垢”为止的前十六句诗皆是在宣讲现实世界的万事万象都是虚无的佛理。而剩下的四句则是在讲“遗米因赠”。笔者主要就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以期阐述清楚这首诗所包含的王维的佛性观。其所言佛性观,兹从三个方面简述。

体味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首先要了解王维的生长环境。王维的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梵文音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佛教中用来指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著名的在家菩萨。这是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就是信佛之人,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其弟王缙亦信佛。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次,还需要了解王维的仕途经历。王维在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为太乐丞。同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件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马参军。开元十四年(729),自济州离任到淇上做官,不久便弃官隐居。约为开元十七年(729),跟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后受张九龄引荐为右拾遗,因张九龄被排挤而被贬谪为荆州长史。后几经各地为官,起起落落,终于开元二十九年春辞官隐于终南。因此可以看出王维在遭遇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也是这些仕途上的坎坷和精神打击使王维一步步走上一条奉佛人世的道路。

一、空无观――人空法空

人空法空的佛性观。空,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思想。可以分为人空和法空。“人空”的反面,就是“人我”,即人类自身的偏执,认为能主宰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皆是虚空,没有实体存在。但是人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执著于“人我”、“法我”,认为众生不空,万法实有,过分偏执,从而造就种种障业,产生痛苦。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首句提到的“四大”,是小乘佛教所说造成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小乘佛教察视“四大因”是为了让人们看透色身正是由其假合而成,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因为执著于色身而造就种种孽障,一旦将其看空,就会进入小乘的涅柴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是佛教常言的“四大皆空”。从王维在此诗中谈到要了观“四大因”,可以看出王维认为人们之所以生成妄计是由于外界某种原因,过于执著而不能得到解脱或者是人们处在一种暂时的偏执之中没有看明白而已。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的前四句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可以看出王维思想中的“空无观”佛学思想。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了悟了“四大皆空”的佛理,就不会产生善或是恶的执念。如果不过分妄想,不过分执著,就不会有吉利或是凶恶的事件降临在自身上了。只有了悟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不存在的,没有妄想,没有偏执,人就不会生出种种执念,而没有这些妄念和偏执,就不会于自身或吉或凶的事件出现。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中五六句――“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色声指色声等六尘。阴界,谓五阴十八界。《佛经知识宝典》中对于“一切法空”释日: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时、无时、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此可以看出王维认为,由五阴十八界等所构成的万法其本身就是“空”的。王维的这种思想恰如六世祖慧能的偈,其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和王维的这种佛教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佛性观中人空法空的空无观。

在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酬张少府》的“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积雨辋川庄作》的“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茁”以及《桃源行》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等诗作中也体现了他“空”的佛教思想。

二、佛性观――清净自性

清净自性的佛性观。清净自性,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也可叫佛性、法性、法身、实相、真如、自性、如来藏、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圆成实性等。清净自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简单地说,就是不思不议,即不要动心思,不要开口议论。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可知,所谓清净自性者,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又能随缘现相,万法而生。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中七八句――“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中的莲花目,就是佛眼,也就是指佛。而杨枝肘,则是典出《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日:‘子恶之乎?’滑介叔日:‘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日:“柳,瘤字,一声之转。”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这四句诗中,可以看出王维认为说声色等六尘带给人们的感知觉是假的,因为五阴十八界本身就不曾存在。虽然人们都崇敬佛的清净自性,却还是忍不住自身的六尘,不由自己的贪取万法。

这也是当时王维所处社会当时的一种状态,虽然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普遍推崇佛教的思想,但是真正能做到把一切看空,做到自身清净的人却如凤毛麟角。

王维认为人之所以难以做到自身清净,是因为人的“妄计”。正因为有了“妄计”,才会于自身产生“休咎”,才会感受到痛苦。而人所执著的并且导致了人的烦恼痛苦的五阴十八界等一切法,都是没有实体的,是虚无的。他认为崇信佛理的人,如胡居士一流,虽然崇尚佛教所宣扬的“一心”,但是却很难真正做到清净自性,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用六识发动六根接触六尘,从而产生种种苦痛。在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酬张少府》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过香积寺》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归崇山作》的“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积雨辋川庄作》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等作品中正是体现了王维清净自性的佛性观。

三、劝慰友人――了悟解脱

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作此诗也是希望胡居士能克胜自己的妄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净自性的境界,才能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居士”一词就是“佛家语”之属。《礼记・玉藻》载曰:“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载曰:“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复传》:“属周文王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复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复对D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由此可知,佛教传人之前居士是指隐逸不仕德才兼备的人。佛教中的居士是梵语的中文意译,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为长者、家主、家长。西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居士一词则是佛教中出家人对在家奉佛的人的泛称。因此,王维是借这首诗宽慰胡居士,希望他能真正的感悟众生是空万法亦是空的佛理,扔掉烦恼,振作起来。

此诗中从“既饱香积饭”句到“无有一法垢”句都是王维参悟到的再理解人空法空的空无观后,做到自性清净的方法,想要将这个道理告诉友人胡居士。“饱香积饭”是喻居士已舍小法,“得弘大道”。声闻,是遵照佛的说教修行能达到自身的解脱的出家者。佛教认为“五见”是根本烦恼的一种,而断常二见属于五见中的边见,即片面极端的见解。

从这八句诗句,可以看出王维认为得弘大道、真正了悟佛理中的空无观之后,烦恼就不存在了,人生中的生或是灭等所带来的感受或情感也都如同梦幻般,是虚假的。王维用这四句诗劝诫胡居士,让他认真领悟佛家的哲理,“得弘大道”,清醒地认识世界万法皆空、众生皆空的佛理,以清净自性的佛性观,从心理上克服生理上的病痛,从而达到自身的解脱。他认为人不要生出执念,因为万法是虚空的。所以执念就没有必要存在。人应该摆脱虚相,即世俗对万象的认识,才能看到真实相状,即实相。而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空的,真实相状亦是空无的。也就是说实相是空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