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范文

时间:2023-04-02 12:2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念奴娇昆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昆仑山要雪多,先要天气长期寒冷,再经过千百年的累积,如果气候暖化,就不用倚天宝剑去裁,也会冰雪消融。个人财富、家族财富、社会财富也是一样,要有个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环境,再有几代人的累积,才可以富甲一方。国要富,一是要有丰厚的资源,如果人多,还要经济好、税收多、福利相对少,入大过支,但无论如何都要累积。

17、18世纪,世上最富有的地区是亚洲,因为帝制使权力与财富集中而成富国。20世纪,工业革命不但带来了新技术,更把创造财富的力量由皇帝之手转到人民之手。富有家族多了,便产生了投资需求。通过市场创富,再加上一定的累积,于是便形成了欧美区富裕、亚洲区贫穷的现象。投资资金亦很必然地99%投在欧美,只1%投资于贫穷的亚非拉。

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光是一场金融危机,还是欧美创富美好时光不再的警告,就一如气候暖化,昆仑山下雪(投资机会、收益)会愈来愈少,迟早会冰雪消融,欧美富豪家族如欲保住财富,不能不离昆仑而去,寻找其他生财的地方。

近日美国10年期国债息率跌下2.8%,是2009年4月14日以来的低位,两年期的更跌至低于0.5%。IBM的3年期公司债息率也只有1.139%。

市场上资金之所以涌入债市,是在为美国有可能步入双底衰退乃至通缩作准备。

美国近期公布的就业数据大大出乎市场预料,职位大幅减少。今年7月,美国各州的新财政年度起始月。由于各州的财政均很差,所以在新财政年度里便开始裁地方公务员,7月份裁了5万名。有人估计,在2008年至2011年共要裁去近50万名地方公职人员,今时已裁了约25万人,余下的一年多里恐怕还要裁走25万人。以18个月计,平均每月要裁1.4万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2.5%的低增长率,房地产业又不回升的话,光是州政府的裁员潮就足够拖垮美国的就业前景。

虽然在7月时,私人部门已增加了7.1万个职位,还有超过400万份招聘广告供求职者申请,但如果失业者仍是乐于领失业救济,而不是去做较低薪的工作,那么美国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将是十分疲弱的。

市场上资金看到这个,也就无法乐观起来了,必然寻求避险。

对发债者而言,债息低是好事,因为借贷成本可以低很多,但对持债者而言,就不一定。持有IBM的3年期债,每年只得1.139%利率,还不如持有IBM股票,有望获得3厘的股息,及3年后股价上升的回报。因此,如今既有资金漏夜买债券,亦有资金连夜买股票。

篇2

摘要嫦娥奔月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神话、西王母神话、伏羲与常羲(常仪)神话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古神话仙话化的结果。嫦娥奔月神话的原生态意蕴反映了先民对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对死亡的回避;嫦娥奔月神话的演变反映中国古代阴阳观念和生殖崇拜理念,反映了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人们伦理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嫦娥奔月 后羿 西王母 蟾蜍

中图分类号:I276.5文献标识码:A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远古记忆中最美丽、幽怨的神话,可谓家喻户晓,它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加工、补充、并融入新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历史的演进,观念的更新,使嫦娥的形象也随之不断变化更新,直至定型为绝世美人,嫦娥形象的变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一嫦娥奔月神话的演变反映了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人们伦理观念的变化

嫦娥奔月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神话、西王母神话、伏羲常羲(常仪)神话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古神话仙话化的结果。

嫦娥神话的演变首先是嫦娥和后羿的配偶化。据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及李善注《文选・祭颜光禄文》中,均引述了《归藏》所载“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的内容,可见嫦娥奔月神话在战国初年即已定型,但其最初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并没有与后羿神话联系在一起。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女性地位的不断下降,人们开始把嫦娥自己“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改为窃食后羿所请不死之药,《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曰:“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至此,嫦娥神话开始与后羿神话合流,后羿与嫦娥的夫妻关系由此确定下来。另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昆仑山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这也就是说西王母神话和后羿神话、嫦娥神话一样最初都是独立存在的,“西王母”本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掌管灾厉、五刑、残杀之气的天神,和后羿、嫦娥本无关系。考之西王母神话之所以能和嫦娥神话合流的原因,盖因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郭璞注:“为距却死气,求更生。”这说明能“距却死气,求更生”的“不死之药”,就在天帝的“下都”昆仑山上。因西王母是主管“刑杀之神”,她居住的昆仑山上“万物尽有”,故得掌管“不死之药”。后羿神话、嫦娥神话、西王母神话至此开始合流。

唐代的嫦娥神话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嫦娥神话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李商隐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夜复一夜,年复一年,嫦娥徘徊于月宫之中无可为侣,一颗心终古寂寞,真是亘古不变的大悲哀。

嫦娥的变形在于其“窃药”这一举动违反了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强化嫦娥奔月的悲惨结局,实质是强化了女子背弃男子的恶劣后果,是对“夫固不可违”的动态解释,是对女性背弃自己丈夫这种行为树立的反面典型,是用以封建教化的工具。这是封建社会取得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对神话有目的地改造,真实地反映了进入封建社会后妇女地位日益下降的社会现实,嫦娥奔月的悲剧性结局昭示了未来女性生存的状态。

二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对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

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中,月亮因其循环往复的盈亏圆缺而成为生命死而复生、永不灭绝的象征,屈原《天问》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就充分说明了楚国先民是相信月神可以死而又育的。奔月神话的原生态意蕴反映了原始初民十分普遍的信仰:灵魂不死,生命不息。《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不死山、不死民、不死国、不死草,这说明先民对生命的留恋与珍惜,而这种思想在嫦娥奔月神话中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

嫦娥,又名娥,‘’、‘嫦’都有永恒之意。《说文》上说:“,求回也”、“恒,常也”。段玉裁注:“常当作长,古长久字,祗作长。”常、长音相通,故常有长久之意。关于嫦娥奔月神话的最初面貌及其具体的仙化轨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们通过对不同典籍所载“嫦娥奔月”故事的相互参校,可知“枚占于有黄”与“奔月”是共有的基本情节,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两点内容与当时勃兴的神仙不死思想大有契合之处,因而深受方士、神仙家的青睐和喜爱,并最终成为嫦娥神话仙话化的桥梁。据后汉张衡《灵宪》记载:

“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奔月之后化为蟾蜍的原因之一盖是因为我国民间历来认为蟾蜍为仙物,它代表着长寿吉祥。晋代葛洪《抱朴子》曰:“蟾蜍寿千岁”,“蟾蜍万岁,背生灵芝,出为世之祥瑞”,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在古人眼中蟾蜍是很长寿很神奇的,可以活几千、几万岁。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来源于人类对恋生恶死的意念,当先民经过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从对神的顶礼膜拜逐步走向自我觉醒与自我独立,死亡的困扰就成为最大的恐怖。基于畏死求生的心理,人们急切而热烈地追求肉体不灭,笃信通过人为修炼成仙能够实现长生之目的。原属于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树、不死药内容亦被移植到嫦娥神话中,作为实现平地飞升入月、从而获得长生的合理而充满诱惑力的解释。完全超现实的嫦娥奔月神话由此转化成为既能超现实,又能现实化的仙话化神话,而不死药的追求与获得就使超现实与现实之间有了可以跨越的桥梁,既可以来证实道教对于不死成仙的可信性的布道与宣扬,也可抚慰匍匐于神仙信仰下的芸芸众生对于能够成仙充满企盼的心灵。

三 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汉代男为阳、女为阴的阴阳观念和生殖崇拜理念

远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民族都认为,月亮中隐藏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可以使植物和种子生长及动物和女子怀孕的威力,初期的月亮崇拜是把月亮作为自然界生命的赐与者和促使万物繁衍生息与丰产的感应者,嫦娥奔月神话就是在我国流传最广、最脍炙人口的月亮神话故事。原始人认为女人具有和月亮一样的本性,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女人身体表现出一种不可捉摸却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周期又大致与月亮的圆缺相一致,因而有“月事”、“月经”之名。嫦娥奔月神话体现了原始人思维深处对生命力的崇拜,同样也正是这种期望丰收与多子多孙的内在动力推动了嫦娥神话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换。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汉初人口极其匮乏,“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汉书・食货志》说:“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鉴于这种情况,汉代统治者采取了鼓励人们生育的政策,以弥补秦末战乱带来的人口匮乏,汉代出台很多奖励生育的政策,至东汉时更是如此,所以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下诏:“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增加人口成为汉代的主导思想。

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人们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部分,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淮南子・天文训》:“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后汉张衡《灵宪》曰:“月者,之宗,积而成兽,象蛤兔焉。阴之类,其数偶。”蛤即蟾蜍,兔为玉兔。汉代画像中月的形象每每与蟾蜍联系在一起,月为之宗,月中蟾蜍便是的代表。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蟾蜍身上寄托了对于生殖的渴望。青海乐都县柳湾出土的一件马厂类型有女像的彩陶壶,此壶正面是女像,背面是蛙肢纹,两侧各有抽象蛙腹纹。女像的面容被置于陶壶颈部,身躯上的乳房、脐窝、均在器腹部位有明显而突出的强调,双手捧腹,腹部浑圆、双腿细瘦。这种女像与蛙纹的有机结合,很明显地告诉人们,蟾蜍与女性与生殖都有密切关系。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来讲,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这对于渴望种族繁衍的古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嫦娥奔月之后化为蟾蜍从另一个方面代表了汉代人对蟾蜍的生殖崇拜。

四 嫦娥奔月神话的演变反映了世人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在先秦两汉的记述中,月宫一直作为嫦娥窃药后化身蟾蜍的栖身之处,月宫清光冷辉中其萧索、凄寒之状可以想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嫦娥被丑化、异化的形象又得以净化、美化。到了汉魏六朝时期,文人们就开始在继承汉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嫦娥“月精、蟾蜍”的丑陋形象,这种变化明显地表现在六朝歌咏之中。如:六朝谢庄的《月赋》有“引玄兔于帝台,集嫦蛾于”的句子,这是说嫦娥已侧身于天帝的宫廷;南朝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道“麝月娥竞爽”,是以月色的皓洁衬托嫦娥的娇美。到了唐代,诗人们开始对嫦娥表现出既埋怨又同情乃至喜爱的感情。诸如此类的诗句有李白《把酒问月》中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的 “斟酌娥寡,天寒耐九秋”(《月》);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等等。宋代韩驹《念奴娇・月》云:“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的确把嫦娥写得凄婉动人。嫦娥奔月神话既然已认定嫦娥入月不能回归,于是在诗人文士的笔下,更多的是对嫦娥在月中的处境表示关切与同情。而中国素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慨叹,于是,嫦娥便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中成了孤幽美人的杰出代表。诸如此类文字给世人描绘出一个呈现在如水月光之中的容颜秀美、体态婀娜的“仙女”形象,嫦娥成为温柔、美丽、善良等美好形象的象征。

当然,嫦娥奔月神话的演变不仅表现在嫦娥形象的艺术化和丰满化上,还表现在月宫的添丁加口,逐渐变得热闹非凡、富丽堂皇上。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涉及两种动物,前有蟾蜍,后有白兔。《淮南子》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月中有兔的记载,首见于屈原的《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月宫中首次出现了吴刚伐桂的内容。嫦娥奔月神话在唐代的仙话化过程中,“唐明皇游月宫”系列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唐明皇所游之月宫,已名之为“广寒清虚之府”,其中 “宫殿往来无定”,更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又有仙女素娥数百,或“紫练霓衣,舞于广庭”,或“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个中美景连盛世唐明皇都流连忘返,其琼楼玉宇之盛况可想而知。

古往今来,嫦娥因月而雅洁,月因嫦娥而增辉,嫦娥已成为美丽温柔的化身,再也不是幽怨孤栖而捣药不止的蟾蜍和玉兔,嫦娥奔月神话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探索精神和丰富想象力。那些不胜枚举的关于月亮的华美辞章,不正是人类以审美眼光审视月亮的心灵结晶吗?

参考文献:

[1] (南朝)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2] 《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5] (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6]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篇3

[关键词]辛弃疾;题壁词;写作动机;题材内容

从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将诗词题写在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物墙壁上,或是驿站、渡口的柱石上,平时游览胜迹,往往将一己之怀即兴书写在岩石粉壁上,供人赏玩评点或唱和。在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孝宗至宁宗时期,题壁文学已经发展得相对较成熟,今邓广铭《辛弃疾词编年笺注》一书中载辛弃疾的题壁词有27阕之多,其中明确在题序中指出是书写在粉壁岩石上的是8阕,另外的皆是为建筑物所题之词,虽没有材料确定其通过题壁这种形式进行传播,但究其写作因由与功用,仍可以将其归入题壁词的研究范围之内。

辛弃疾所作题壁词,写作动机比照之前的文人题壁词的书写更显复杂,不再是单纯的“发乎情”之作,夹杂了一部分应酬之作与他人请求之作。在题材内容上,前期创作数量较少,侧重于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历史的兴亡感;后期闲居田园时,题壁多关注个人际遇、家庭琐屑和田园农事,贴近生活,饶有趣味。而辛弃疾的题壁词创作,不仅秉承着唐宋题壁作品一贯的随意性和真实性的风格,更在题壁时将眼前的景色进行虚化,使其作品往往超脱了本来要描写的景致,而更多地倾向于抒发他的情感和表现想象力,以随意的笔调对于真实性的突破成为辛弃疾题壁词最重要的特点。

一、抒写目的和动机

王兆鹏先生认为,题壁和观看题壁就如同现代的人上网发帖,因此题壁词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即时性、无偿性四大特点和发现人才、反映诉求、广告促销三大效应。(1)辛弃疾的题壁词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情之所至不吐不快的率性表达,这一部分作品才思灵动,情感丰沛,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完全敞开怀抱写一己思绪的作品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为著名,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闲居信州、往博山去的途中,少年之时“为赋新词强说愁”(2)的情怀在如今识尽愁滋味之后,反而显得说不出道不明,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便只能欲说还休,很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这首词之所以为后世称道,便在于辛弃疾采用浅显通俗的口语,道出了人生的况味。有别于辛词中其他以文为词的大段铺叙,这首小词显得情意直白,更见辛弃疾对少年时的自己无奈而又悔恨的复杂感受。而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流露,正是题壁发生的直接原因。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一词,辛弃疾在酒精的催化作用下,将“弦断知音少”(3)的幽怨之情奋笔疾书在雨岩,借用了楚辞中娥眉遭妒的典故,自悲年华渐老而无用武之地,字字句句无不是酒后真言,醉酒之后情不能自已,因而感人至深。

作为一种自由开放地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题壁词确实以表达自身情感的主动创作为主,但是当题壁词慢慢开始承担发现人才、广告促销等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之后,就不再简单地用于文人抒感,应酬客套之作和他人请而作也就出现,这类作品在辛弃疾的题壁词中也出现得比较多。相对于率性自然地抒发性情,这类作品显得迂回深婉得多,真情实感也相对较少。

辛弃疾应他人所请而创作题壁词的时候,就需要满足求词者的意愿。《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作于庆元年间,是信州地方官赵伯瓒请辛弃疾为其所建的翠微楼所题之词,辛弃疾在词中对赵伯瓒建楼大加赞誉,“父老愿公欢。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难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报平安”(4)之句对于地方官受到百姓的爱戴有直接的描述,这也就肯定了赵伯瓒的政绩,以及赵在任期间民心所向的和谐景象,不难想象,赵伯瓒拿到辛弃疾这样一阕题词,必认为辛弃疾不负其所望。

另外,辛弃疾在应酬客套而题词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地把应酬的效果放在第一位。作于开禧二年(1206)的《归朝欢・丁卯岁寄眉山李参政石林》一词,所题的建筑是辛弃疾并不熟悉的李参政李壁家乡故宅石林,远在四川眉山,辛弃疾于开禧二年(1206)差知绍兴府、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5),免不了与当时朝廷大员有所应和,因此在此词中,以苏洵父子比李焘、李壁父子皆才俊,又多次使用嵇康等人之典,以题石林故宅而赞美李壁,溢美之辞中似有阿谀之意,精致典雅但并无情意,纯乎应酬之作。

辛弃疾作题壁词明显出于以上三个不同的目的,这也就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质量有所区别。以己之手写己之心的作品,在情感酝酿和表现等方面都有动人之处,毕竟是情之所至,或与读者心有戚戚;应他人之请而作题壁词,虽然也可以抒写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却不得不考虑请词者之意,所以难免受到束缚;而应酬客套的场合,题词助兴往往更多的是敷衍,用典故填充其词,并无真情可言。当然,在考察辛弃疾题壁词创作动机的时候,应当分别对待这三种动机下产生的作品,这样才能理解辛弃疾在创作时的恰当处理。

二、题材内容多样性

从北宋开始,题壁词就开始迅猛发展。到辛弃疾所处的这一时期,题壁词的题材内容已经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人雅士每到驿站津渡、名胜古迹,必定会寻找前人的题壁,或追和,或若有所感,化入自己作品之中。辛弃疾就曾在长沙道中看到一处题壁,乃一妇人所书自己心中怅恨,辛弃疾观之心中有感,遂作《减字木兰花》一阕: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水村山驿。日幕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6)

这首小词从题壁中的思想感情衍化而来,辛弃疾以女性的角度来表达情感,上阕写远离故乡闺阁又所嫁非人的哀愁,下阕写遥寄锦书、等候归人的怅恨之情。由此可见,通过题壁表达自身情感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当时文人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

辛弃疾自己创作的题壁词题材和内容更趋多样化,既有继承当时书写所见所闻、倾吐一己怅恨的主流内容,更无限拓展了题壁词的题材和内容。在辛弃疾的笔下,细如尘埃的琐碎家事可以成为题壁的中心,而千钧之重的历史兴亡也可以题于粉壁供后人慨叹。

(一)个人情感

行经驿站,或游览名胜,兴之所至而题词壁上,个人情感喷薄而出,一直以来是题壁作品吸引后来者伫足赏读的重要原因。辛弃疾的题壁词,也有大量通过眼前之景抒发一己情感之作。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一词作于淳熙五年清明前后,东流一地为江行泊驻之所,风景名胜让往来士人流连,赵蕃、韩都有诗记之。辛弃疾于落花时节驻留东流,免不了伤感一番,借伤春惜别表达年华老去的惆怅,叹一声“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一时间新愁旧恨缠绕纠葛,个人情感的抒发到达顶峰。

后来辛弃疾两度闲居江西,饱尝了田园生活的滋味,再题壁也更多地是通过农耕生活的描绘表达自己知足闲适之情。《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题在王氏酒家壁上,坦言“风景好,不争多”(7),以一个白发苍颜的老翁形象,倾诉自己以田园闲居了此一生的愿望。《木兰花慢・寄题吴克明广文菊隐》一词从菊的角度切入,借陶渊明、尧舜、巢由等贤人名士表达对“朝吟暮醉”(8)生活的欣然自足之情。

(二)家庭琐屑

题壁词一般具有随意性,内容多就地取材信手拈来,辛弃疾《定风波》中有一首就是书写在自家墙壁,描述自己大醉之后归来,家人要求其戒痛饮之事。完全着眼于家事,既富有居家之乐,又能见辛弃疾酒醉之后憨态可掬。

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千古醉乡来往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9)

对于自己大醉归来,辛弃疾是不以为然的,虽身已归家,梦魂却仍然留在痛饮席上。而对于家人要求自己戒酒之事,辛弃疾更加不放在心上,以刘伶之妻劝戒的典故,自比刘伶,坦言自己不醉不欢。这种将生活琐事随意书写于壁的情怀,不失为辛弃疾题壁词题材内容的一大拓展。

(三)田园农事

辛弃疾两度闲居江西,饱尝了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由心有不甘到属意渊明,创作了大量词作表达自己对于村居生活的喜爱,虽然许多朋友都认为,辛弃疾的英雄之气不该被村居之宁静磨灭,但辛弃疾确实最终将自己一颗英雄之心安放在了宁静的山水之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辛弃疾的题壁词中,对于田园生活的实景描绘作为其抒情的载体,确实有令人称道之处。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即兴题在游鹅湖途中酒家的墙壁上,鹅湖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给了辛弃疾很深的触动,因此这首题壁词着眼于素朴的乡村之景,描绘荠菜花、群鸦、桑麻等自然景物,闲适清新。最是“青裙缟袂谁家女”(10),在这自然景色之中更添了几许多情与妩媚。

《鹧鸪天・戏题村舍》一词中,写鸡鸭成群、桑麻繁茂、柳树沙洲和溪流潺潺,无一不是对田园风光的实景描绘,以“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11作结,在纯粹的自然景物之外更添了淳朴的人情之美,从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两个维度来表达村居生活之乐,更将这种自然与人情的结合作为题壁词题材内容方面的突破,不啻为辛弃疾匠心独运之处。

(四)历史兴亡

辛弃疾二十岁时便曾于千军万马之间斩贼首级,万里南来,哪怕在南宋穷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其北伐之志,但他胸中的英雄之气,并没有在时间的磨砺中消失殆尽,反而历久弥坚,在其题壁词中也常常出现历史兴亡之感与豪迈悲壮的英雄之气。

早在淳熙二年至三年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时,曾游于江西皂口,由皂口北望故土,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词从眼前的清江水放眼开去,联想到北望家国失地,却被无数重青山所遮,回不去,望不见,空留下“毕竟东流去”(12)的无限怅恨。

长期的闲居生活没有磨平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到嘉泰四年(1204),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在京口尘表亭题《生查子》一首,仍显英雄之气。其中描绘了“红日又西沉,白浪东流去”(13)的开阔雄浑之景,辛弃疾追慕万世之功的壮心犹在,一声“我自思量禹”的吟叹将他毕生建功立业的鲲鹏之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所作题壁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不仅沿袭了北宋以来书写实景、直抒胸臆的传统,更将所感所遇事无巨细都汇入词中,细碎如家人叮咛之语,宏伟若历史兴亡之辞统统入辛弃疾题壁词中来,这些题材多样的题壁词是辛弃疾才情的彰显,也是他对题壁文学内容的重要开拓。

三、由实入虚的随意笔法

题壁词多即兴之作,往往一挥而就,写法具有随意性,有研究者认为题壁词中多用的物象一般是词人亲眼目睹,并成为词人情之所发的导火索,因而题壁词的物象更具有真实性。14这种带有明显随意性的真实写作,是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题壁词的主要写作手法,辛弃疾能熟练地掌握。在《新荷叶・再题傅严叟悠然阁》一词中,辛弃疾就用传统的题壁词写法,从实际景物着手,描绘所题之悠然阁,从眼前的南山耕种、采菊题诗、小阁横空、白云孤飞等景象切入,表现傅严叟的悠然阁所寄寓的归隐之乐,真实生动的景色具有较直观的视觉冲击。

但辛弃疾的题壁词没有停留在实写景物这个维度,而是由实入虚,运用神话、想象等方式,用随意性的笔法避实就虚,创造一种梦幻般的题壁词词境。

由实入虚的第一步是开始由实物描写转入自身志向的表达。同样是为傅严叟悠然阁题词,比起前文中提到的《新荷叶》,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贺新郎・题傅严叟悠然阁》则隐去了悠然阁周边景色的描写,而将全部精力放在抒发自己的慕陶之情上面。“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就借悠然亭之魂,引出慕陶的话题,之后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和“欲辨已忘言”等句,表明自己与渊明心志相通,只愿把酒归田了此生。整首词似乎与所题之悠然亭完全无关,而只是反反复复在吟咏一己之志,这就已经超脱了传统的题壁词写法,开始由实景描写转向情感虚化。

辛弃疾《水龙吟・题瓢泉》未写景而以议论统领全篇,瓢泉乃辛弃疾之发现,瓢泉之名也为辛弃疾所赐,但这首题瓢泉的词却并没有写瓢泉的景色,而用颜回、公西华、许由等人的典故来自劝,勿为行藏用舍、贫贱富贵这些事情而心怀忧愁,而表达一种乐天知命的自我期许。

最能体现辛弃疾非凡才思的是不写景而用想象营造意境的题壁词,这些作品完全脱离了题壁词原有的真实性,而随心所欲地通过神话传说和想象、联想等手法,将景物完全虚化,以取得光怪诡谲的艺术效果。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一词就完全没有对积翠岩的形状、位置、周边情况进行介绍,而共工触怒不周山的神话故事写起,想象积翠岩是女娲补天时“却把此石投闲处”,充满了奇幻的色彩。紧接着以儿童敲火、牛羊磨角来侧面衬托积翠岩之坚砺,而结语却以“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15)抒怀,隐隐有哀怨之情却并未放弃希望,其坚如磐石之心或与积翠岩相类。全词中积翠岩并不是词人着重描摹的景物,虽然是为其题词,却超脱其外,因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吟咏性情,驰骋怀抱。另一首《贺新郎》也是为积翠岩而题,同样避开了积翠岩的细致描写,而运用想象,造开阔雄浑之境,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拄杖重来约。对东风洞庭张乐,满空箫勺。巨海拔犀头角出,来向此山高阁。尚依旧争前又却。老我伤怀登临际。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酒是,万金药。劝君且作横空鹗。便休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九万里风斯在下,翻覆云头雨脚。更直上昆仑濯发。好卧长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推翠影,浸云壑。(16)

上阕还挣扎在人间哀乐之中不可自拔,下阕就转为甘愿化作横空鹗,不管人间污浊之物而驰骋九万里长空,翻手为云覆为雨,笔法随意但一气呵成,这样的雄心壮志也只有辛弃疾这样的英雄才不吐不快,这样的题壁词既成全了词人的情感流露,又超越了所题之物,有了更加丰富的意蕴。

辛弃疾的题壁词在南宋题壁文学发展历史中并不引人瞩目,但其题壁词既有情之所至的真实,也有应他人之请、应酬客套的便宜之处;在题材方面,辛弃疾能将琐碎的家庭之事和恢宏的时代、历史兴亡感融入词中,使其所作题壁词上天入地无处不可达,极大地拓展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对传统题壁词真实性的突破这一方面,辛弃疾用随意轻松的笔法,将其擅长的历史典故汇入其中,是其题壁词高于一般的实景与情感的融合,而信步上升到完全虚化创造意境的状态,因而其题壁词有着由实入虚的突出特征,不得不说这是辛弃疾对于题壁词的一大创新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广铭.辛弃疾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邓广铭.辛弃疾年谱[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耿本栋.辛弃疾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辛更儒.辛弃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黎修良,谭小琴.试论辛弃疾的题咏词[J].名作欣赏,106-117.

[6]谭新红.宋词的题壁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2010(5):192-199.

[7]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J].文学遗产,2010(1):56-67.

[8]祝云珠.壁间奇葩――论宋代题壁词的艺术特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4):28-30.

注释:

(1)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第56-67页。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74页。

(3)同上,第182页。

(4)同上,第420页。

(5)邓广铭:《辛弃疾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134页。

(6)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8页。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73页。

(8)同上,第421页。

(9)同上,第190页。

(10)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3页。

(11)同上,第199页。

(12)同上,第43页。

(13)同上,第568页。

(14)祝云珠:《壁间奇葩――论宋代题壁词的艺术特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4月,第28-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