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写作是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述事物概念、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实现交流沟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把握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教师自身把握习作的客观规律,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以润色,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主要示例,从教学的大目标到细化的方案,展现出教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

一、纵向梳理,掌握教学大纲

首先,纵向分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习作题目对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级教材开始设置了习作板块,八册课本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有八个与想象直接作文挂钩,这八个题目展现了教育部对小学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低年龄段主要培养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习作。但高年龄段的要求逐渐加入了“大胆合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构思上动脑筋,不仅要写法新颖,有吸引力,更应紧扣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代入到科学允许的范畴之中,不能太过超前,可以限制一个大概的科学发展范围对科技发展变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时间的维度,需要有实现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类全部迁移到火星生存,因为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审视,短短二十年是实现不了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清晰地认知到想象内容实现的可能性是确定想象合理性的关键。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对想象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想象加工改造旧形象来增强想象的合理性,一种方式是黏合,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还有一种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小真的长头发》这篇文章从头发长的特点出发,想象长头发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三种典型化策主要运用在小说当中,在六年级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学生自己创设“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里就可以运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体验、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类作文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就是说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跳板,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需要让学生细心观察,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使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更加合理。

二、具体分析,提出培养方案

了解总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习作框架,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想象写作,以下列举三种常用的想象习作的写作手法:

梦幻式想象

顾名思义,借助无限梦境来抒写自己的畅想。这种形式最被常用于创作科幻类想象作文。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梦境中学生可以不被拘束,畅想自己轻松进入外太空,跟随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记寻找到了新的星系,发现了外星智慧文明……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梦境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构思巧妙,将最终立意放在“科技改变生活”之上。

游记式想象

顾名思义,将自己代入未来场景,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记叙自己在未来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写一次在未来的侏罗纪乐园之旅,游乐园通过分析恐龙化石骨骼,利用娴熟的3D打印技术重新克隆出恐龙,并且通过基因改造驯养出性格温驯的恐龙族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恐龙们在公园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记的写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强的真实感。

描述式想象

顾名思义,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直接介绍一座完全应用了智慧屏幕与人工智能服务的科学城市。这座城市中任何一块地砖、一面墙壁、甚至是一个餐巾纸盒的平面,轻轻触摸,都能够激活智慧屏幕,随时都能连接服务器,就近召唤人工智能服务。

这种形式常用于单独一种想象的详细描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更考验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逻辑性,值得鼓励。

结论

科幻类的想象写作教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在写作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本身,更应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文章水准、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使学生把握习作妙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写作素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下,语文教学创新机制的实践应用一直是教育学术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际情况,创新基本教学机制及研究手段显得尤为关键。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作为重要教学项目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学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具备重要作用。基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效益,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普遍应用于实践教学,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立足学生写作需求及教学大纲内容,变革作文教学模式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仍在继续,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评定因素。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教学方法具有滞后性。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多以阐述写作主旨思路、阅读背诵优秀作文范例的方式为基本方法,教学模式较单一、枯燥,存在“为了考试而写作”的错误认知,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作文教材不统一。基于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形式,作文教学尚未规范“写作与口语交际”应用教科书,相关写作指导均以教师的统一讲解为主,缺乏系统化教学特点。

3.写作评价机制不全。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作文教学的课前指导效益,从文章主旨内容及大概思路入手,致力于疏通学生的写作思路,但对学生作文评价仅以简单几句评语为判定标准,具有“本末倒置、定位失误”的显著表现。

二、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1.激发写作兴趣,开展有效指导。写作兴趣是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从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开展分类指导活动两个方面考虑,确保作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良性教学辅助条件。以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作文教案为例,重点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辅助效益。本次作文教学话题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猎奇心理特征,引入“名人读书简介”(鲁迅、、等名人传记),开展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活动(搜集文件资料,限时三分钟小组内部交流,举办“名人读书故事”,并为学生推荐展示几本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参与兴趣[1]。其中为避免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积极邀请性格内向、成绩一般的学生上台演讲,阐述生活中的购书、读书等小插曲及读书趣事,并联系自身写作能力,阐述对阅读、写作的自我看法(从写作与阅读的内在联系入手)。在教学活动完结阶段,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提出“书海泛舟”、“书中三味”等几种类型的参考题目,并与学生分享此次探究活动的感悟、心得,为学生提供灵感来源,完成教学内容规定任务。

2.积累写作素材,完善评估机制。写作素材是作文教学重要源泉,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巩固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评价内容,便于提升作文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外读物及其他优秀作品(比如:世界名著、优秀作文选等),并摘抄、整理精彩片段,做好作文素材积累工作;或者通过写日记、记随笔、展开仿写等方法,形成最终的感悟、思考练习机制,为作文教学提供实践辅助功效。考虑学生的承受范围,以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为教学原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正式教学之前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于本篇文章的素材(比如: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集中的某句话、某篇章及其自我感悟心得),与班级其他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做好总结性发言工作,辅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互动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班级作文写作论坛”,并将学生的优秀心得转发至其中,方便更多的学生搜集、浏览,形成良性教学机制。

3.健全写作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有效的写作体系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评判标准,杜绝“为了考试而写作、阅读”的教学现象,注重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形成科学、系统的写作教材雏形,更有助于学生展开写作探究活动[2]。结合鲁教版六年级教材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环节内容,以“我爱我家”为作文教学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深入调研自我家庭情况,注重利用细节描写、人物细化描写、性格特征导入描写等表现手法。此外,考虑学生家庭情况的差异性,结合文章阅读与作文写作双重特征,形成统一化作文训练体系。如细腻化人物性格描写,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件入手,选择生活中的典型问题,探究不同地位、角色的人物描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性思考表达自我意识,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教学机制(可围绕家庭聚会、做饭趣事、外出游玩等事件),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艺,为作文教学提供实践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价值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围绕当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现状,从“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全写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内容,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黎爱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06.

篇3

【关键词】比赛习作自由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25-02有人说教育如艺术家的那把刻刀,在不断地雕塑修饰着学生的方方面面。迎着金秋的凉风,学校新把六年级一个班交到我手上。也许学生较为慢热,师生间的磨合需较长时间, 沉闷的课堂,总令课效大打折扣。每一天,每一课,我都希望尽快寻到一线曙光。

九月下旬,年级里进行了一次作文竞赛,哗噻,我们班居然拿了个第一!带着惊奇与窃喜,细细品读,那喜悦在一点点地消失。作文竞赛写的是自己与一个声音的故事,唉!全班选材集中在爬山,学骑自行车,学溜冰等方面,表达形式较为划一,大多数写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受到父母的鼓励,其中写妈妈的占了不少。感谢同事手下留情之际,我真的无语了。第一次单元测试,有十一人作文不合格,作文平均分仅31.49分,(50分作文)我的天呀!路在何方呢?

课程标准中有关高年段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过:“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的释放出来。”

面对这群六年级的孩子,怎样才能唤醒这份沉闷,诱发生命力,并让其尽情释放呢?“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使事业成功与督促个人向上的动力。”松下幸之助的这话给了我灵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我决定从最为重要的作文教学入手,通过各类的比赛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思路,给学生一个别样的春天,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唱出最美妙多彩的赞歌。

一、巧妙设计,激活兴趣,尽诉内心世界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面对着这群“内向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乐于表达,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九课《穷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平时都是先学后教的,今天怎么啦?没有一点征兆就开课了。读题目后,我让学生先把全文读一遍。闷闷的课堂拂过朵朵疑云,但师命难违,他们木然地跟着我的指挥棒转。长长的课文,花上点时间终于读完了。我把挎包不紧不慢大大方方地放在讲台上,拉开链子,掏出钱包,半举于空中。有反映了,很多人的眼睛开始发光了。接着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崭新的五元钱,所有的目光都啪啪啦啦地集中在钱上,有人发出唏嘘。鱼儿上钩了,我心中暗喜。我把钱在空中扬了扬,“想要吗?”没人作声。“这钱非假币。现在我们来个比赛,谁赢了就拿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什么比赛?”有人感兴趣了。“谁最快在第九课中找出一个‘穷’字,题目除外,这五块钱就归他,比赛开始!”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大部分学生都立即行动,小部分开始还磨磨蹭蹭的,在我的再三肯定与催促下,也不敢怠慢。

“快点,看谁最快!”钱被我抖得啦啦响,班里的气氛开始紧张,学生仔细地找着,我如侦察兵般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三十秒、一分钟过去了,有人似乎感到了什么,抬头疑惑地望着我。我微笑着,再抽出一张五块,提高音量说道:“现在升值了,最快找到的可以拿走十块钱。快点找,再仔细点!”

哇,天上掉馅饼啦!在一片哗然声中,班里的气温骤然飘升,学生淘金子般专注而快速地找呀找!

两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泄气了,再过一会儿,大家开始议论了。那对不甘心的同桌居然两人合作,头尾各一人再战江湖。“老师,这文中没有‘穷’字。”胆大的小何按捺不住了。火候到了,我郑重地告诉他们,这篇课文中确实没有一个‘穷’字。学生的失落溢于言表。

“我想问一下,你能感受到人物生活的‘穷’吗?”学生点着头。“这就是《穷人》一文的精妙所在。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穷’。”学生被我耍了一把,一脸的不满,当我宣布把这十块钱捐出作班会费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为了奖励他们刚才的全情投入,我再送他们一节活动课。但前提是必须把刚才找“穷”字的过程记叙下来。

品读着学生的习作,我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这是何等真实而又别样的内心世界。正如赞科夫所言:“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二、显露一手,激发灵感,尽展艺术魅力

当我们走进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身边的艺术时,这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感到与艺术无缘。学校要求在校庆来临之际,以班为单位举行才艺比赛。看看参赛的节目,仅有五个,七人参加。一翻动员,多了几个凑热闹的,水平不敢恭维。本以为让学生才艺比赛后就写这一单元的习作。可惜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了。想想前几天,让他们到中厅参观完画展后写的习作,又是一阵揪心。如何为他们找到下炊之米,如何让他们体现艺术的魅力,有感而作呢?

家中的抽屉里有一条还没开封的围巾,那是六月份到广州学习时带回的百变围巾。我心头一亮,当天卖围巾的在店前出神入化地演示,让多少路人驻足。今天,我也去参赛,显露一手。

在学生才艺比赛完后,好戏上演了,主持人报幕后,我精神抖擞地站到教室中央。开场前我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看清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我装腔作势地把围巾向上一扬,再请吕舒茵同学上台当模特儿。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已在家中把围巾玩弄了两天的我,此时已能驾轻就熟。一拉、一撑、一扭、一套、一抖……我再配上几个如魔术师表演般的动作,在学生的一片哗然声中,百变围巾发挥其威力,来了多个华丽变身:保暖帽、小披肩、泳装、晚礼服……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掌声不断,台上的我如明星般光彩照人。

表演完后,我让学生说说每一次变身你都想到了什么?一番交流后,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我的法宝。脆来个大放送,拿着围巾绕场一周,让每个学生都摸一摸,有的还要扯着闻一闻。眼福享了,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兴奋了,思维已激活,才艺比赛一结束,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创作中。

篇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教学中,教者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观点滞后,步入作文教学的误区,严重桎梏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亟待我们教者更新观念,转变作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更新观念;走出误区;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下语文教师、教研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作文教学,是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既然作文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如何从教学中抓起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更新观念,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心理学为依据,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

在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1]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进行大剂量练习、猜题、出怪题的不正确做法,减轻学生负担,逐步让学生视作文为乐事。其次,教者要深入研究心理学,对习作的个体特征成竹在胸。每个学生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特长、爱好、脾气、禀性,各式各样,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也不同,看法也不大一样。作文的时候,无论材料的取舍,安排的详略、叙述的顺序,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也都不可能一样。这就造成了作文的隐性差异,教者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哪位学生作文“好”,哪位学生作文“差”,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独立习作思维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拔,并加以正确的评价。只要有一点优点,都应提出并适时表扬,改变那种对好生笑嘻嘻,对差生冷眼置之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体现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二、走出“一言堂”的误区

学生习作实践中,需要教师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情怀为学生营造敢说、乐说的“思想场”。[2]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不知不觉又扮演了“一言堂”的角色,这是要不得的。表面上看,“一言堂”教者备课充分,讲得精彩,练得“扎实”。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台下的学生,大多睁着茫然而惶恐的眼睛。他们不是聆听指导,而是成了教者思维的傀儡,甚至在捱时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始终徘徊在作文殿堂之外,对作文仍感到陌生,甚至畏之如虎。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的观念:教师说作文,我记作文。我们教者要将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心里话,发挥学生独立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不可权权包办,禁锢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指导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的风味小吃》这篇习作前,教者可让学生们好好地去品尝自己喜爱的小吃,留心它的色、香、味,做好相关的记录。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进行一个“风味小吃交流会”,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真正融入到习作思维创造活动中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拟写提纲,打草稿,真正实现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三、走出“只批不导”的误区

学生习作前的指导很重要,习作后的“导”,更为重要。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意味着教者,每次要批阅数十倍的作文。由于个性的差异,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出现的一些情况往往是教者难以预料到的。有的教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批阅,眉批,总批,密密麻麻。教者的用意,不言而喻。但现实作文教学中,很多教者,往往只停留在改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草草潦事,而错失再一次“导航”的良机。这种批阅,完全将学生置于一旁,毫无“师生双边活动”可言,作文教学成了纸上谈文。作文教学,便会滞怠不前,无法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宗旨。笔者认为,教师批阅时,可对学生个体的习作,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语段存在的问题,标上序号,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譬如:这句句意不通顺,请修改。如果这儿加上心理描写就更具体了,请你把当时内心的感受写进去……批阅后,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的文章,好中差都有。评讲时,利用事物投影或复印的办法,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师生进行讨论。可让学生先说说老师下这一批语的原因,即为什么说存在这样的毛病,然后再交流讨论。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后,老师将批阅的习作簿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标号的病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学生修改时,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修改完后,教师收上来,再次批阅时,对于修改中,仍出现较为明显语病的,可个别当面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就明白了习作中一些常见毛病,同时也明白如何修改。教者只有将“改”与“导”相结合,将批阅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诊断标注,及时与学生再次共评共改,解困于学生,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走出“盲目要求”的误区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对学生超标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各年级段的课标目标,训练重点。特别是有些教者,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字数和形而上学的文采,揠苗助长:学生跳一跳都够不着。这样,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且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时间一长,学生越来越摸不着头绪,掌握不了习作的系统知识。我们教者,指导习作时,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年级段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心理、年龄、思维特征,制定详细而切实的训练计划,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让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训练,稳步提高,体现作文教学螺旋上升的特点。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以上仅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优化作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习作综合素养的提高,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探索、研究。

作者:陈福军 单位:高邮菱塘回族乡回民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绘本;习作

绘本简而言之就是一本图画书,这种图画书看似简单,那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往往让教者窃喜找到习作教学的契机,让学者感受习作的乐趣。凭借绘本,让单纯的读绘本迁移到读写结合;借助绘本,让习作变成学生轻松快乐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而不是“负担”“苦差事”。

一、绘本与文本习作教学有效结合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绘本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起到桥梁的作用。在低段的写话教学中,课标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段的学生在学习写话过程中首先是一种习作兴趣的培养。这时仿写是一个很好地帮学生达到目标的教学策略,是一把开启学生写作思路的钥匙。如在低年级段的写话训练中,《我爸爸》《我妈妈》是我首选的绘本,以丰富的画面展现爸爸妈妈的形象,也是孩子心中的形象,加上有趣的语言“他一跳可以跳过月亮”“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我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也是一个好心的仙子”,孩子在阅读绘本时,很容易勾起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像诗一样的语言在孩子的口中,笔下流淌……学生写到:我的爸爸力气大如牛,可以举起我和妈妈。我的爸爸像太阳,让我很温暖。……我的妈妈厨艺高超,可以烧出世界上最美味的菜。我的妈妈像个仙女,可以把衣服破的地方变出美丽的图案。……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用心开始感悟父母特殊的爱,开始学会欣赏父母爱的举动,学会表述自己心中的情感,学会感恩。这岂不是教学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双重落实!

在中年级段习作目标要求把自己见闻、感受、想象的内容写清楚。《我妈妈》则又可以拿来训练想象作文,这个故事中的任何一页都可以拿来作为学生想象的起源。“为什么说妈妈是个大力士?”“妈妈吼起来像狮子”什么情况下会吼?神情?语言?学生在交流中快乐地体会着母亲的形象。《大卫,不可以》则唤起孩子们童年时期的精彩回忆:童年时期的“军人梦”,如何把自己折腾地足够威武;幼儿园发生的尴尬往事;如何与小伙伴合作绕过凶巴巴的老头,偷取他家菜地的瓜果……欢声笑语中快乐回忆,思绪翻飞。

二、绘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延展了习作教学的内容

绘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故事内容的文本形式。一本绘本中往往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图画故事中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本的封面、封底、环衬都会给读者带来故事,在观察中想象。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有志竟成”的精神。之后我选取绘本《缺失的一角》作为课外延展。这本绘本的内容非常简单,简单的线条勾勒一个丢了一角的圆追求圆满的历程,从中引发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的思考。孩子们在读完绘本后,主动会结合学过的人物形象与绘本内容相互补充,如他们想到谈迁、海伦.凯勒的“有志竟成”;同时还带来了意外惊喜,学生拓展了思维,引出更深的人生感悟:人生应该享受追逐的过程,圆满本身也会有遗憾……在明白人生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去享受品味这努力拼搏的过程,忽略所达到的结果;人生有时在看似圆满之时要懂得放弃,@是一种怎样的气魄,更是一种智慧。拼尽全力追逐的圆满也许是另一种遗憾的开始!……这些感悟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当初的预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学生在读中发散了思维,延展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人生哲理。讨论中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言犹未尽;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奋笔疾书。当看到孩子们专注习作的场面,脸上洋溢着轻松兴奋的神情,做老师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三、绘本是读思写结合的载体,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终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们没有习作素材,这素材包括书面语言上的积累,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积累。而这里我要说的主要是书面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读有用的书,这也是关乎习作的重要因素,不阅读何谈积累。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中,绘本是块很好的敲门砖,图文并茂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孩子!如上面所说的,绘本本身有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形象的图画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语言会让学生有语言上的积累,两者的结合则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走进习作,喜欢习作,快乐习作。

作为语文老师,让孩子快乐写作,爱上写作,写出真情,写出自我,该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让一节写作课充满图、文、声的完美融合,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让思绪、心情在笔尖静静流淌……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就是绘本在习作教学中的魅力,值得我们更深的探索!

篇6

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习作原动力,引导学生在写作心理转换的过程中快乐体验、快乐感受、快乐思考、快乐表达,是促成学生写作心理转换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力图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策略驱动,使学生的表达原动力得以迸发。

一、增加鲜活元素,激活原动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注意、记忆、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认知过渡。学生找不到感兴趣的习作内容,其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对鲜活元素的关注。生活是丰富绚丽的,只是需要我们善于去发现,而这些都是学生习作表达的绝佳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元素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习作教学便能走出枯燥乏味的泥淖,成为一场快乐的游戏。

(一)吊吊学生的胃口

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让写作对象与学生的“胃口”形成对接,其关键在于教师展现或放大写作对象的吸引力,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意冲突。

从内容层面来说,新鲜的事物往往对学生有无形的吸引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学生“对胃口”的写作对象是引发学生情意冲突的关键;从方法层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造成关注与表达的期待是引意冲突的关键。

【案例1】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练写说明性的文章,教材内容是:“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分析习作目标,无非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何不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呢?于是,我们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将“写熟悉的事物”换成了“写陌生的事物”,最终选定了“写指猴”。

首先,教师板书“指猴”二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一下子便来了兴趣,纷纷述说自己的猜测。教师一一否定,这便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紧接着,教师呈现指猴的图片,学生一看到这种手指般大小的猴子便乐了。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最想了解关于指猴的哪些知识。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一环节,顺利地达成了“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自然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重组资料。这些原本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枯燥的事,可正因为有了兴趣的驱动便成为一件乐事。

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将课堂上了解的有关指猴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上幼儿班的弟弟、妹妹听,“说明方法”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在这堂课上,正因为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陌生事物,并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放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注意角度、注意过程、注意质量的全程监控与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升格为了有意注意,便使习作过程不再显得呆板而枯燥。

(二)找找生活的乐子

学生的生活中不缺少“乐子”,一场活力四射的游戏、一个忍俊不禁的意外……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经历的时候大家笑声连连,但当作文时,学生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浑然不觉。

如何让学生发现、关注这些生活之乐,并能展开思维编码的唤醒与对接呢?

【案例2】

不妨以一堂四年级的习作课《校园游戏大比拼》为例来看。校园游戏可以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于这样的游戏如数家珍,可是在习作中展示的却极少。如果教师能开启学生交流的大门,这便成了绝佳的习作素材。

这节课,教师事先录了一段“贴鼻子”的活动视频。课堂上,教师以此为引子,学生欣赏着自己的傻样,调侃着同学的傻笑,课堂上情真意切,兴味盎然。

在学生言说视频场景的过程中,教师无痕地点化着“有序”“有趣”的表达要求,为接下来的教学推进做好了铺垫。

课堂后半程,教师以“有序”“有趣”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写写自己玩过的或者伙伴们自创的小游戏。这便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记忆,一幕幕丰富的场景得以闪现,学生的习作思路便打开了。

生活中的乐子何止游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将生活中鲜活的场景通过猜测、交流、演示、视频等手段在课堂上重现,将让学生在幸福的回味中畅所欲言。

(三)聊聊新鲜的八卦

生活中的乐子,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也可以是“遥远的八卦”。“八卦新闻”因其遥远而神秘感顿生,因其新鲜而吸引力愈强,因其模糊而想象空间更大。于是,教师将吸引学生眼球的、具有想象空间的、无害于学生身心的“新鲜八卦”搬上课堂,往往能激活学生的习作动力,从而引发习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案例3】

以五年级的一堂习作课《马路中央的燕子》为例。教师通过一则网络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学生引入了一个富有磁力的习作表达场。

课始,教师以一幅“躺在地上的燕子”的照片引入:这只燕子怎么了?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它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上?有了照片的支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大家各说各的,说法在情在理,不少同学还不忘从图中的燕子身上找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说法。一幅照片,在学生的头脑里幻化成了一个个场景,让他们的思绪飘到了那个现场,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形成了对接。

接着,教师出示了另外四幅具有连续故事情节的照片(大致描写了另一只燕子在死去的燕子身边哀号、扑救、拖拽等情景)。借助连续性的图片引入,学生进一步展开了想象,对故事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揣摩,情真意切。再让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成文字自然变得轻松了,读来更是感人肺腑。

正是这样一则简单的网络新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于是文思便静静地流淌开来了。

二、调动表达内需,激活原动力

写作心理的转换过程离不开有效的动机驱动,习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内需,才能促成内部言语的对接、过滤、重组。

董蓓菲教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书面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作为各种交际活动的工具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各种交际活动,书面语言就失去了意义。”这样说似乎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书面表达作为实用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审视他国的母语教学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不拘泥于文体划分的规定,而是从儿童生活需要和社会交际需要来命名写作文体”“重视作文的实用价值。从各年级写作文体的安排看,其作文训练比较注重应用文体的写作”。德国、日本的作文教学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虽然各国母语教学各有特色,但是许多国家将习作与生活、生存、生命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审视其共性,不得不引发一些思考。

根据上述思考,或许让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赋予习作以现实的意义,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是激活习作原动力的良方。

(一)交流成为需要

不可否认,表达的目的在于与人交流,书面表达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这便是“读者意识”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需要弱化“习”的训练味儿,让他们感受到习作不过是跟伙伴、跟社会、跟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这有助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受到分享的愉悦感、交流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言语表达的意义。

【案例4】

比如有不少家长爱抽烟,不少同学爱玩电脑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知识,组织了一堂《劝戒烟》《劝网虫》的习作课,并真正付诸实施,看看谁的办法好;再如遇到有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不愿让孩子参加表演、比赛,或者不想让孩子当小干部等问题时,便安排《不能只吃读书一碗“饭”》的习作课,让大家写写演说稿,并尝试与家长沟通;当自己被老师、同学误解,却又难以面对面进行沟通时,就不如静下心来写写书信……

因为有现实生活的需要,学生的习作便少了许多言不由衷、天马行空。习作以交流为平台,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并且即时跟进交流的评价。只有当交流成为学生书面言语体现价值的场所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

(二)交流成为自然

学生作为习作主体,不单可以与人交流,同样可以与己交流,我们姑且称之为“主体意识”。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习作意识,它需要学生能静下心来,将记忆转化为回味,将自己分化为两个不同意识的个体,展开交流。然而,“主体意识”的介入,有助于学生真正基于自己的内心展开表达,倾吐“独特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表达后的。

自我倾诉是“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排解的方式。有不少教师让学生写写“心情日记”,这便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当然“心情日记”可以有很多有趣的写法。

【案例5】

笔者在班级里假想了一位具有读心术的隐形人,并让学生以隐形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将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观察的对象展开言说。有同学在放学时丢了水杯,她便以隐身人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传递出了自己的伤心;有同学以隐身人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在作文比赛中总是写错字的小姑娘,表达了对自己粗心大意的懊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在他们的文章中流露出了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切感受,而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涉,自由自在。因为大家的喜爱,班级里便以习作接龙的形式,将这一写作方式传递了下去。

搭建平台,敞开心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享受自然倾吐的,习作便少了桎梏,多了情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有神通”,其原则不外乎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倾吐的快乐,而非直白的要求。这正如心理干预一般,只有当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放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交流成为权利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基于生活现实而自由言说本就是每个人的权利。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时也是习作的应用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章能对生活造成积极的影响,便能充分地激发他们习作表达的欲望。因此,在习作教学之前或之中,我们都可以针对生活现象尝试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促进语言运用的有效手段。

【案例6】

当下各地雾霾猖狂,学生深受其害。不但晨练常受影响,甚至好不容易等到的体育课、活动课,有时也会因为重度污染而取消。于是,我们在六年级安排了“雾霾的自述”这一习作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谈雾霾带来的危害,还将各地因雾霾而带来的诸多负面报道一一呈现,一时激起了学生对雾霾的同仇敌忾。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家长访谈、资料收集等手段,引导学生将雾霾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并以“剪报”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雾霾的视角进行“自述”,自傲型雾霾、委屈型雾霾、狂暴型雾霾、忏悔型雾霾纷纷上台亮相,学生畅所欲言,自得其乐。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以任务、志趣等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习作是具有推动作用的。精心设计的习作任务,能漾起层层涟漪,诱发“蝴蝶效应”。习作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才能保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充分介入,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指导的关注,从而保证其言语与思维的全程合一。

三、创设习作情境,激活原动力

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和体验景、物、人、事,从而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习作表达的磁场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因为少了压力,多了情味,其表达才能打开禁锢,更加自由。

情境按其形式分,一般可以分为“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与“虚幻情境”。“现实情境”即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见可察的真实存在的情境;“模拟情境”指的是通过媒体辅助、现场演示等手段,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情境;“幻想情境”则是指基于学生的想象,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想象性情境。

无论是“现实情境”也好,“模拟情境”也好,“虚幻情境”也好,因其在课堂上的可感性,学生都愿意观察,乐意表达。

(一)在实境中畅谈

写实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绕不开的槛。写实作文基于观察,重在陈述。然而,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却是相对较弱的,往往当时情绪激昂,过后“烟消云散”。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给予现实情境的支持,并突显关键内容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现实情境”的支持,组织“课堂活动”、引导“有意观察”、再现“故事情境”等都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并对他们的感知、体验、观察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外部思维向内部语言的转换。“即时观察”则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事物展开有序的、全面的感知,从而使习作素材的提取更具实效。而“再现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记忆图式进行反刍,从而完善补充内部语言,提升对情境体察的敏感性。以上方式使学生有了即时的、鲜活的情境支持,习作表达自然轻松愉悦。

【案例7】

以五上年级的《吹硬币》一课教学为例。

在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上台挑战吹、台下尝试吹、比赛表演吹等形式,展开了十分热烈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在吹时的投入,削弱了对同学的观察。到了写吹硬币的片断时,出现了问题:不少同学所写的吹硬币过程十分“精炼”,缺少了必要的细节,言语读来少了情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由一个学生读片断,而教师自己则根据学生的表述表演当时的过程。当学生读到:某同学来到台上,使出吃奶的劲用力一吹……教师随即表演挺直身子,用力朝天空吹的动作。这时学生可坐不住了,纷纷说老师的动作不对。于是,教师让学生再读语句,请大家分辨老师的动作是否违背了他的意思。这样相当于在学生的心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之间大家各抒己见,表示应该如何进行修改。

从这个课例来看,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安排了一个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于交流。其次安排了一个“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对游戏进行反刍,强化了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感知、有体验、有观察,表达自然大有提升。

(二)在拟境中畅写

“模拟情境”因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区别,于是便能激起学生对“模拟情境”的关注,而“模拟情境”的新奇、创意则又能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影响,点亮他们的思维灵光。

“模拟情境”可以通过“情境创造”实现。如一段时间,“新概念作文”风靡一时,几个简单的图形便能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情境。引入这种方式模拟生活情境,便能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模拟情境”还可以通过“情境嫁接”实现,即把生活中的“此情境”嫁接在“彼情境”上,产生情趣性、哲理性等效果。当我们将“平凡”的事物相互结合的时候,却能让“平凡”的事物焕发耀眼的光辉。

【案例8】

如一位教师上过一节《我会拼图》的习作专项训练课。教师出示了六幅简单的几何拼图,有小金鱼、小花、小乌龟、太阳、汽车、闹钟。学生一看到这些图形便有了兴致。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图形,拼一拼,说一说,这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来说几句话,水平高的学生甚至可以将六个图形全用上来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有的说:“一大早,小乌龟去拜访小金鱼,可走到了下午还没到。”有的说:“太阳当空照,有个人开车去上班,路上看到乌龟过马路,便等它过了马路再开车。”

通过这种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觉习作的困难,反而体验到了习作过程的精彩不断。

习作当是学生自由心灵的翩然飞翔,而不应成为戴着镣铐的艰难挪行。习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只有当我们以学生的视角审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言说,以学生的言说描绘学生的心灵时,才能真正让习作扬起快乐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