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1 22: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霜降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霜降诗词

篇1

1、《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2、《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的木桥已经覆盖上了寒霜,还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3、《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6、《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篇2

看下文你就知道啦!

咦,萌多多提着大包小包,这是要去哪儿呀?原来,重阳节到了,萌多多带着自家亲戚与转小圈一起坐上重阳号快车,开始了一段美妙的旅行。

一路上,大家又是唱又是跳,这不,他们正在围桌背诵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呢!可怜转小圈一句也不会,快来看看你能不能做转小圈的老师,教会他这些诗词,帮助他摆脱尴(gān)尬(gà)的局面。

冲天香阵透长安,_________。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________。

帘卷西风,___________。

开轩(xuān)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大家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zhū)萸(yú)、吃重阳糕、饮酒。萌多多一行来到园,园里有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哇,这个蛋糕也好漂亮。萌多多好奇地问:“为什么蛋糕上有个‘茶’字?”转小圈眨眨眼:“这个我以前在图书馆看过资料,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60是花甲,70是,70-90是,77是喜寿,因为草书“喜”看上去像77,88是寿,99是寿。转小圈可没有把答案都告诉萌多多呦!原来他是想让萌多多自己去查资料。

我们也试着去查阅一下资料吧!接着,转小圈又开始卖弄了,你看这个“茶”字,上面的草字头分开就是两个“十”,下面像“八十八”,加起来是多少?”“108!”萌多多答道。转小圈狡黠一笑:“我猜今年是寿星的‘茶’寿,所以,蛋糕上有‘茶’字。”“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既然猜对了,就和我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吧!” 旁边一直默默观察的老人突然说道。

嗯――蛋糕甜甜的,还有的隐隐清香呢!萌多多的爷爷捋捋白胡子,也要考考大家:今天是重阳节,昨天是什么日子呢?“ 昨天不是10月8日嘛!难道还是特殊的日子啊?”萌多多挠挠头说。爷爷笑眯眯地说:“今年的重阳节前一天是10月8日,也是寒露呦,意思是比‘白露’更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爷爷接着又摇头晃脑地说:“古人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成24段,以反映四季、气温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转小圈大声说:“我会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爷爷捂着嘴笑:“转小圈呀转小圈,你真是读错音大王。”原来,转小圈读错了这些字,这些字的正确读音你知道吗?

惊蛰(chóng zhé) 处(chǔ chù)暑

芒种(zhǒng zhòng) 秋分(fēn fèn)

篇3

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持续约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自译的朱敦儒的那首《西江月》。原文是: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篇4

丰山,位于南阳市北三十里,南阳著名九架孤山之一,海拔225米,西与蒲山相峙,东、北临白河之滨,占地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山体为地台型浅海相石灰岩,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历代充满着众多的神秘故事,最重要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中山经》[1]:“又东二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文讲述了三件事情:其一是山上住着两个神,一个是“雍和神”,一个是“耕父神”,人们见了他们就预示着将要发生不幸的事情,国家也要发生灾难。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对耕父神有描述[2];“耕父扬光于清冷之渊,游女弄珠于汉嗥之曲。”晋代郭璞对“耕父神”有更具体的注解[3]:“耕父、女魃皆旱鬼,囚溺于水中使之不能为害。”其二讲述山上有九口钟,每当冬季下霜时,山体自身会发出钟声。郭璞解释为:“霜降则钟鸣,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3]其三讲述丰山脚下白河水回旋处一个深潭叫“清泠渊”,它深不可测,里面住着“耕父神”[3]。

郭璞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3]从上古时期,就有许多神话传说发生在丰山。我国大型历史丛书《中华历朝兴亡通鉴》上古篇,第十三回,题名为《丰山见异物,房王兵扰民》详尽的讲述了帝喾及随行在丰山所遇到的神秘故事[4]。《搜神记》第八卷第五章《丰山之盟》以整章篇幅生动描述了耕父神与蚩尤在丰山及清泠渊活动的细节。《庄子》记载了“北人无择”在“清泠渊”自尽的故事: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还有一说,古有北人无择,清身洁已,疾世人浊,自投清泠之渊。《三国史籍》让禅令: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与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颖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返,或以为辱,自投深渊。北人无择在上古时期以洁身自好,疾世人浊的做风而成为据有高尚品德的著名人物。而发生在清泠渊的另一件事,演变为成语典故叫白龙鱼服[5],被编入中国成语大词典。讲述白龙在“清泠渊”化装成鱼的样子而遇难,旧时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

对曰:“我化为鱼,固人之所射也。”天帝曰:“鱼故人之所射也。若是,渔且何罪?”后来也比喻自己降低身份,因而受辱。张衡《东都赋》提到:“白龙鱼服,见困豫切。”李白诗《枯鱼过河泣》:“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以上史料说明,在上古时期,丰山已经承载着厚重的河洛文明元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古代各民族在幻想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神人共存的典籍遍存于史前文化典籍中。丰山的地理位置处于远古时期的文化交融地带,《国语·周语下》:“禹治水时,共工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后,胙四岳国,命为候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据考证,姜、吕都在南阳。到了西周,申伯被封在南阳,固守“南土”,他的疆土直接含盖了丰山地域。西汉时这里称“西鄂”。丰山东距离张衡墓不足十里,南与黄山文化遗迹遥遥相望(属仰韶文化类型遗址),下临繁华的航运交通要道白河,田野交隔,村落密集,历来为文人墨客云游之地。它独立于白河岸边,更显得孤秀挺拔,还有自身“霜降自鸣”不可解释的感应天地现象和深不可测的“清泠渊”,自然成为当时人们的神话传说焦点,整个丰山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晋代郭璞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3]。就证明了那时丰山就有专供祭祀山神的祠堂建筑物。那些被列为中国神仙名册里的雍和、耕父、蚩尤、白龙、北人无择、豫且等诸多神仙游历于此,重多的事件、典故、成语发生在这里,也就很自然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是丰山的最好写照。

二、丰山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到了唐代,丰山做为文化栽体,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特别是佛道两家先后在丰山山顶和东麓建庙立佛,积淀了历代文人墨客大量的诗词题记。摩崖石刻形成规模。三窟九洞,洞洞相连的石窟造像群镶嵌于山体北面的崖壁之中。这时的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在先前石壁上刻有的“清冷渊”题词旁边又题了“清冷泉”三字,巨大的“清泠渊”和“清泠泉”字体苍劲有力,豁然醒目。山顶建起了佛教寺院,与白河对面的竹园寺隔河相望[6]。丰山已经成集自然景观、宗教神仙、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圣地。从唐代开始,李白、孟浩然、乔谭、元好问等众多名人多次登丰山,对此留连忘返,寄发幽思,挥毫感叹。李白《游南阳清冷泉》写道:“情彼落日幕,爱此寒泉清。西辉遂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十日登丰山》中写到:“十日登高发兴新,丰山孤秀出尘氛。村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芳臭百年随灭变,短长千古只纷纭。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他在《丰山怀古》还写到;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还有一首写道;鞍马匆匆去夏还,霜钟今得见丰山。千年香火丹霞老,满眼兴亡白水闲。”元代诗人王仲泽赋诗曰:“霜清丰山白水收,翠华全在竹园头。赋诗鞍马渐真尝,载酒林泉阻胜游。野色自随人意远,夕阳应为鸟声留。仙源回首旌旗歌,一笛西风唤客愁。”唐朝诗人乔潭作有《霜钟赋》:丰山之峰,巉岩积翠之石,森奕凌寒之松;上无飞鸟,下无人踪,深杳杳以静谧,有天然之古钟。两乐神资九乳灵化,宁失制于侈弇,岂遗音于窕瓠;每虚器以自闲,常宿悬而不下。动于耳而藏于心,必高秋之良夜。于是,穴寥兮日暮而天晶,萧瑟兮霜落而风清;爽气无朕前来,满盈跳然出复。铿尔有声,信不击不拷能大鸣而小鸣。始则含糊拥郁;旋复充诎纡闻,若往若还,徘徊其间;而其舒肆奔放,长齐远畅;乍浮空以纡馀,更触物而浏亮。

篇5

冬季已开始,十一月,仍然拥有美丽的朝阳。梧桐落叶,帘卷西风,都抵不上心中的朝阳。深秋已将过去,满地的梧桐叶踩在上面发出的是嘎吱嘎吱清脆的声音。拾起,细看它的来龙去脉,繁华过后的成熟中,生命的形态是如此清晰,生命的质地却愈加轻盈。把一抹动人的黄一片醉心的秋眷刻在心上,收藏在冬的袖子里。

时光脚步总匆匆,冬已临。时光在冬意渐深中辗转,晨曦攀窗,倾一杯牵挂的暖。翌日东升,暖了湖面,溶了轻柳露重。心底事却是安暖和宁静,喜欢和书和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心中,淡淡的影。疏影摇曳,岁月静好。风,一缕缕的从窗前经过,斟满真诚。绿水东流,青山依旧,年年又又。花落,碟逝,冬已起步,斑驳若梦,满园清瘦,沙漏匆匆,朦胧纱帐,冷却月牙。黑夜,被暮色簇拥,衣袖兜从容。

岁月,悄无声息的让海陆交换。剩下的,只有那颗颗的沙砾,坚硬,倔强。天空晴朗,冷冷的美,暖暖的心。滴答滴答,漫天飞舞的精灵,还有那好多好多雨飞雪。冬天雪飞,雨随落,烂漫地,冥冥一笑,那是忙碌的幸福。嗅一下天高云淡,冷艳划过,茫茫雪皑。高楼,树,花飞还有那野草枯黄,被渲染灵动的舒展,是一幅跳动的画卷。在你不经意时,嫣然一笑。

清晨的空气依然清新,窗外第一场的冬雨,淅淅沥沥,微有些许的冷意。季节已寒,但生命中总有的那么多相遇让我们心生暖意。我本想打开一扇窗,再看看那一缕缕纤云,却不曾想收获了漫天的美丽!

花香茶醉之间,淡墨素笔,最大的乱世来自于心灵的忙碌。华灯初上,风中蓝桥,空灵的梅花园,荡漾的风筝,飞翼的碎花,薄凉的厚被,冰冷的风扇。你说,江南的烟雨下起了雪,我说,北方的沙城飘满了金银。听,风外的夜说着北方的狼,这时却回味江南,烟波柳巷,轻柔呢喃。可,人走天涯,就如一片黄叶随波逐流,美不胜收。

喜欢雪天,世界万物银装素裹。又像一个不施粉黛的女子,安安静静地走来。想起儿时母亲说的鸡爪雪,薄薄的一层落在地上,没不过鸡脚。还有那猫的脚印,像极了一朵一朵的小梅花,没有芳香,却也俏得惹眼。

雪过天晴,冬的脚步,风雪过后,山峰刮成俊俏,山泉潺潺,续写冬的缠绵,谱写冬的赞歌,而冬天的童话,在雪霜里孕育,在风雪中成长,在寒气中成形,冰的脚步咚咚,敲在干枯的树枝上,敲在冰凉的石板路上,敲在苍白的残月上,梦里,春花烂漫,冬在窗外倦卧,温顺如忠实的小狗,当你一出门,它立即扑上来拉扯着你的衣袖,此时,你才真实地感觉到冬扑面而来……冬季已回来。白雪是冬的衣裳,因此,冬是美的,它恬静,真实。

喜欢看云彩,冬天的云彩是大自然的诗歌,是大气的轻轻低语,点缀在初冬的天空中,自然界没有什么事物像云彩这样多变无常,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那庄严,短暂而又辉煌的美。用镜头记录自然的美丽,用片片阐述自己对美的理解。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记下点点的生活轨迹,文字是个好东西,它能够记录下四季,它能承载无限的幸福与苦涩。

(二)

初冬的雨,打开了封存的记忆,在细雨洒落的瞬间,思绪慢慢飘起……指下敲击的方格,手中泛黄的纸页,曾经抒发寄托情感的习惯,渐渐远去然而在雨帘落下的时候。却喜欢上了漫步于江南老街巷,静静的一抹油纸伞划过雨幕……

记得那年冬月日,雪白梅红,我笑你追,你用树枝在雪地画字,我们的心合在一起。你说十年二十年后,携手再来,看看红梅是否记得我们的情意。我笑,那时的我们会不会老到忘记,时光总是跑得太快。我们总是在回头时才发现,丢失了很多回忆,你还会不会在风中等待?我已回来了这个冬季。渐渐的,那些亲昵的影子,淡出了视线。造化弄人,总有些擦身而过的缘分,泛着惆怅的涟漪,映着岁月的光影,渐渐飘远。曾经的清晰和温暖,无法割离的不舍与爱恋,在西风荡涤一切的肃杀里,删繁就简。即使在梅园舞动的炫目,都留不住你华丽的转身,只需要一个箭步,就已经渐行渐远。只需要一场雪,贴上浪漫的标签。

站在风中,看着落地的飞叶,不再是昨日的那一页。默数着枝丫,问落花,镜中欢,风满袖,淡淡的吻别,远处琴声悄悄滑落。城市的黑夜,来回的遥望,窗外似乎看到隐约的月光,被霓虹盖满,朦胧安然。散落的头发,还有那满桌的光盘,慵懒。旋律,脉搏,一起起伏跌宕,惬意。

霜降以后,江南山上的冬,好像水彩画家笔下的画布,五彩斑瓓多姿多彩。无法再用惊艳来描述,她已经换了妆容。梅花的香气浓而不靥,梅花的香,让你神痴,梅花盛开时沁人的一瓣心香。几曾多少情弄,一帘花语,渐如一叶飘零。

人在冬边听雪舞,忽听马蹄得得,燕云飞骑,踏雪无痕,暗香盈袖。转眼已到山寨前,凌空下马,安步当车,来到冬季,吹雪长啸,顿时冰雪盈盈,百花满楼。只见远处楼上,花瓣含泪,芳菲丛中,一女子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花雪烂漫中,袅袅婷婷,若痴若醉。雨后蝴蝶般的雪花,一身戎装,飞舞着的冬的精灵,漫山皆白!

风起落花飘似雪,点点人间离别。碧水流清澈,情牵犹记空飞蝶。聚散真如天上月,演绎阴晴圆缺。莫叹春秋迭,悠悠琴调抚心结。对镜梳妆花扮蔻,槛外风声乍透。暮雨阑烟宿,许筝弦奈蒹葭瘦。燕子归来归去又,总是诗词雅讴。水绰流英走,那涟漪枉年华守。次第相思翻自雪,谁舍挥离拂别。纵使沧海撤,还余生半桑田蝶。沉醉浮星难老月,光错银勾时绝。非雾非烟迭,一声珍重将惜结。

一岭红枫香彻,西风满眼霜明。大雨淋漓遗落叶,小径堆积飞雪轻。情长低语浓。雪舞长空,疾风偏逢骤雨,纷纷坠叶,飘香砌。酒正酣,叶尚浓,一夜旧欢成残梦,几度飘零?正惆怅,话惆怅,雪儿轻轻舞四方,草儿偎依,花儿留芳,梦里几疑到南方!

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 文化寄托

一、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是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主要依据园林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以及建筑性质等来设计。传统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三类,每类园林建筑特征不同,所体现的气质也不同,在植物配置上也有所区别。皇家园林所表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其园林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所对应的植物配置在主建筑前多采用对称种植,其植物种类也多是形体大方威严的种类,如松柏。这些植物形体高大,四季常青,形态坚挺有力,可以和皇家园林植物的雄伟相匹配。而南方私家园林则体现出江南风情,其植物配置注重细节,常常是从一幅画的构图角度考虑,背景为白墙,几从竹子、几块太湖石为主景。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刻的幽美境界,可谓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颜色、香味、形态、以及自然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花草树木有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多姿的形态,叶雨打芭蕉的声音,月光下婆娑的树影,这一切述诸感官,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当做一幅画来构图,一树、一木、一石、一草就可以作为一景,造型简洁而寓意深刻。在皇家园林中,多以公共建筑为主,力求山林气氛,多为松、柏等树种,古松、古柏苍劲挺拔,经风雪而不凋。而在江南水乡的园林中,则是粉墙黛瓦为背景,力求青翠淡雅,植物多为玉兰、竹、菊等。

中国古典园林擅长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表达一种凄寂;“雨打芭蕉”,表达雨夜寂静的气氛。树木的选择也有规律:“庭院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门前山径深,屋后山色奇”是南方杉木种植特征描述;“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是常见的庭院植物种植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寄托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诗词歌赋、国画手法一致,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植物增强了园林景色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苏州拙政园“待霜亭”,待霜是霜降橘始红,亭旁植橘树;留园入口“古木交柯”,老槐树一株,虽干枯但却苍劲古拙;网师园“竹外一枝轩”,景窗外一枝秀竹斜置,清秀雅丽。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感彩。比如在皇家园林中,多采用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形成富贵尊荣、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多以松、柏、楸、槐等长寿树种为基调,象征江山永固;花木少而精,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取其“玉堂春富贵”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是物质形态层面上的景观,还是拟人化、有文化寓意和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文人不仅常用有寓意的植物来表白理想情操、人伦情感和隐逸情怀,寄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用植物来象征身份,如在园林的中门处种槐以象征门第高贵。在《园冶》一书中也用到了很多与植物风景有关的典故。例如:径缘三益,业拟千秋。这句话被理解为在园中开辟“三益”之径,也被理解为在路边栽培“三益”之友。“三益之友”指松、竹、梅。“东坡赞文与可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三益之友”寄寓着人们希望结交品德高尚朋友的心情。孔子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认为松柏象征君子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竹“中空而多节”,象征君子谦虚、有气节、屈而不折的品质。梅树在严寒的时候开放,在花果树中最长寿、抗病、抗瘠能力强,梅的隐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往往地上已经枯死,而地下部分仍可以抽枝发芽,寒梅风韵代表了高士品格。松、竹、梅还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许多以它们为主题的景点,如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用于赏梅。东晋陶渊明最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等,于是就成了清高避世隐逸之志的象征。

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独特之处,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寓意美的组合。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诗、词与绘画给造园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了诗画情趣,也为植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的主旨,目的在于营造一个概括、精练而又不失自然之趣的环境。这样的创造就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得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营造,“天人合一”思想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正与我国强调的“和谐社会”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条不谋而合。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领悟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去,充分发挥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创作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08出版)

[2]刘荣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01出版)

[3]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5出版)

[4]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09出版)

篇7

关键词:古风歌曲 分类 现状 发展前景

一.引言

“古风歌曲”是一种新兴歌曲艺术形式,大多数通过网络传播,市场主要面向青少年网民。“古风歌曲”的产生,本意是为了继承发展中国古典文学,然而因为少有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古风”词曲作者,所以造成了歌曲词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网络上大多将歌词有些“古意”的歌曲、各大“古风音乐团队”出品的所有歌曲或者各古装电视剧、游戏、小说等衍生歌曲等归为此类,使得“古风歌曲”的概念似是而非。通过对古代、近代、当代诗词及歌曲的研究探讨,本文认为古风歌的定义方式应主要参考其用语及意象,而非格式、内容、时代、语种、唱腔以及伴奏方式。另外,鉴于目前流传的古风歌曲在词曲方面尚不成熟,本文对其普遍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这对于进一步明确古风歌曲在各种歌曲类别中的重要地位、找出制约其艺术价值提升的因素,进而将其进行推广,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古风歌

从“古风歌”概念的提出至今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大影响力,距今只有不到十年。因为提出这个概念的时间较短,很多方面都暂时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包括“什么是古风歌”这样的问题都没有人能确切地给出一个绝大多数古风歌爱好者的赞同的答案。

为了了解古风歌曲听众们对古风歌定义的看法,笔者在微博上发起了“对大家判定一首歌是古风歌曲时考虑因素的调查(单选)”活动。因为笔者自身的影响力比较有限,所以自愿参与调查的人数并不很多,共有139人。其中,认为“按用词,歌词中使用较多古典意象或典故成语”的最多,有68人,约占总人数的48.9%;认为“按伴奏乐器,用民族乐器/软件仿出民乐效果”的排行第二,有24人,约占总人数的17.3%;认为“按内容,歌曲描写古代(正史或架空)人和事”的有20人,约占总数的14.4%;认为“按伴奏风格,舒缓悠扬,不包括重金属摇滚等”的有13人,约占总数的9.4%;无人认为“按歌曲形式,认为必须有文案或念白等”。另外,还有14人投给了“其他,认为非中文语种的歌曲一定不属于古风”的选项,大多数选择此项的人认为前面五个选项中有多个因素同等重要。

就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乐器、内容、伴奏等因素最重要的人数差距相对较小,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却几乎都在10%左右,可见大家在这个调查上意见尚有分歧,目前难以统一。但更有近一半参与者认为古风歌对语言、用词运用的要求较高,其他因素则为次要因素,这个结果在调查的预期之内。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代,“古风”因为年轻人对古代风韵的向往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古代诗词歌赋也就成为了古风歌词的蓝本。因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人都认为古风歌曲的判定应主要考量用词也就不足为怪。

由此看来,许多早期的歌曲也可以被归为“古风歌”,而这就意味着古风歌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起步,只是近年来才被提出归为一类。艺术一直是和它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分不开的,所谓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1]。如今网络上人们所认为的古风歌曲并不包括一些早期的经典歌曲,这种看法未免显得有些狭隘。音乐的表现与再现是一种创造,创造音乐的人其行为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一切活动都是个人或集体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和对人自身的表现。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和创造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2]。

例如李叔同作词于1918年之前的歌曲《送别》为例,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又极具古意,感情真挚,意蕴悠长,与伴奏音乐的结合堪称完美。而这首在在中国骊歌中已成经典的歌曲,其伴奏却并不是中国原创――其曲调取自著名布拉格(现属捷克)音乐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另外,相当多现时流传在网络上的“古风歌”也并非民乐伴奏或者电脑模拟民乐效果伴奏而成,甚至有不少歌词由外文译为文言文的歌曲也被归为古风歌,这足以说明“古风”的界定在词不在曲,也无关时代早晚。

相较于“古风歌曲”,“中国风音乐”作为另一种音乐形式,其发展时间更长、知名度更高也更易为人们所接纳。音乐制作人黄晓亮对“中国风”下的定义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和现代节奏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歌曲风格[3]。一直以来,部分古风音乐爱好者并不愿意将古风音乐与中国风音乐混为一谈,但笔者认为,就中国风音乐的发展史与发展原因、目的来看,古风歌曲更像是它的一个分支而非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若要说区别,那么只是古风歌的传播途径是网络且歌词更加富有古韵,而中国风则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对语言是否古典没有太高要求。然而二者又均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而生,可谓殊途而同归。过分强调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既然目标相近,便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本文认为:“古风歌”,即,歌词运用典故成语及古典意象的流行歌曲。一方面通俗易懂、易于现代听众接受,另一方面则是诗、词、赋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是一种富有古典美的、雅俗共赏的艺术。

三.古风歌的发展现状

(一)描写对象

1.写人

古风歌所歌颂的古人,不拘帝王将相、红粉白衣。以历史人物为创作原型的,比较典型的是写杨广的《千秋随葬》、写白起的《白血碑》、写柳永的《白衣》、写李商隐的《隐》以及《三国物语》系列等;而以架空历史(游戏、小说)中人物为创作原型的,《春风一顾》、《山河永慕》、《风起天阑》、《倾尽天下》等则比较出名。

写人物的歌曲,词作者往往希望用有限的篇幅概括人物性格和一生的重要功绩,因此歌词会显得冗长。古风歌曲毕竟不同于古诗词,不能苛求它必须押韵或者长短多。怎样在高度精炼概括与提升歌词画面感之间做出权衡,则是古风歌的词曲作者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三国物语》系列为了对人物的详细描述、给人以更直观更唯美的画面感,不惜在每首歌上花费大量笔墨。就其歌词来看,“昔年笑谈江山乱/奈何一梦百年/今唏赤壁泣烽烟/不复现你容颜”虽然一开头就准确抓住了人物令人惋惜之处且情感也表达得很到位,但依旧无法弥补歌词冗长这一缺憾。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对郭嘉的生平的高度概括也将其风采展现得很到位。书中诗云:“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短短八句,既概括了人物精彩的一生,又表达了对其早逝的惋惜。虽然这首诗并未在人物性格形象上着墨,也并不能像荒魂中“君曾笔走生死诔,却漾出血满杯”这句一般给人带来很强的画面感,但是通读下来,读者依旧会对人物产生敬佩与惋惜的感情,可谓传神。

对虚拟人物有感而发写成歌词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譬如元代李开的《宝剑记》中就记载有一首写《水浒传》中的人物林冲的诗:“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为昆剧,这首诗与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确是值得古风歌学习的典范之一。仅八句就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只选人物的一段典型经历来写,笔力集中,回味无穷。这也给了所有叙事的古风歌一点启示:精细琢磨一定时间段内的代表性事迹与浓烈情感,好过用有限的字数去描绘一生的琐事。

另外,写人的歌曲还有“千人一面”的通病。例如《千秋随葬》,描写帝王的歌曲选用了豪放宏大的意象本身没错,但由于使用的意象太过常见,致使歌曲所表现的形象十分单薄。这首歌写隋炀帝杨广,本身是想为这位背了千古骂名的君主“翻案”,然而歌词中罗列的“血溅城外”、“锦绣河川”、“金戈临身”等意象早已成了现代通俗网络小说中通用的描写用语,似乎已经成为了描写所有帝王必备的词语,既无新意也无辨识度。若非“自有愚人唾骂作我棺椁”一句象征性地点到了杨广死后的境况,这首歌整体上拿给任何一位“有冤”的帝王都是适用的。因此,笔者认为,若要提升写人古风歌的质量,应该着重提高对人物本身的了解和概括能力。相较而言,已成经典的主题曲如《最后的倾诉》、《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同为描写帝王将相的歌曲,虽然不是古风歌,但其简洁大气、一语切中人物功绩的作词手法却是很值得借鉴的。

2.叙事

古风歌多歌颂历史事件或者文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很少能够较好地描绘近现代生活中的人或事。古风歌在很多方面与古代诗词相似,然而叙事却是远逊的一环。就古风歌的内容来看,虽然不乏《不见长安》《第三十八年夏至》等内容新颖、风格清新的歌曲,但仍有很多故事套路早已被换了背景换了人名写得烂了。甚至有网友调侃说:“青梅竹马长大后嫁他人作妇”、“战场为国捐躯导致媳妇守寡”、“有钱没钱都要喝酒泡妞”、“江湖厮杀不如媳妇一笑”,并称我国古风歌坛经久不衰四大主题。

究其原因,是前进与后退,改革与保守,对传统的留恋和批判,种种复杂的情绪造成巨大的心理张力[4]。很多人认为古风歌的描写对象仅限于古代或者虚构空间,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与古时相去甚远,已经无法用古典意象描述了。其实并非如此。近现代生活完全可以用古典意象描摹,这除了对词曲作者文学水准有较高要求外,还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能否将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景象自然地用古典意象中的同类字词所替换,二是能否在新的时代逐步创造出新的“古典意象”。古风歌要想切实发展传统诗词文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首要的则是创新,内容上的创新。韩愈在倡导“古文运动”的时候提到“惟陈言之务去”,也正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意义。

就第一点而言,主要在于作词人的想象力与对古典意象的热爱。毕竟古时有烟雨江南,现在亦有;古时有金戈铁马,现在亦有。不过是汽车换了马车,钢笔换了毛笔,若有心捕捉美的片段,也绝非难事。譬如创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人民占领南京》、《》等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却是描绘的近现代的场面,气势恢弘磅礴,不输于古诗。等一批近现代诗人经历了,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期,将新旧诗歌的优点充分结合了起来,应该成为古风歌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

就第二点而言,也早有开路之人,不过是后继之人少矣。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其《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的《今别离》四首,写了许多近现代科技的产物,如其一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然而他的诗歌亦充满古意,如用“石尤风”的典故和化“何意百炼刚”为“何意百炼钢”等。而与他同一时期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诗中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不仅难以超越古人,就连今人也未必能欣赏了。如今我们所用的意象和成语、典故多从史书中来,也就是从古人的生活中来。那么何以当代人的生活就不能造成语、不能造意象呢?意象与成语典故的创新,应是古风歌发展的又一突破口。

(二)描述方式

如今古风歌最大也最容易发现的通病,莫过于辞藻堆砌。

以歌曲《隐》为例,“我一生无题/多情都不提/看多画楼歌台景/惯多赋别离”整首歌的重复唱段几乎都是李商隐诗歌名句的化用,所化用的诗歌有:《无题其一》、《杜工部蜀中离席》、《春雨》、《锦瑟》、《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板桥晓别》、《霜月》、《判春》、《夜雨寄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等。人们无法用堆砌起来的意象来想象这是个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只能单纯拿词中意象去拼凑。而这从十来首诗中挖出来的句子更不能组合成一个完成的故事供人品鉴,就连朦胧的画面也无非只能联想到古时最普通男女情爱、离愁别绪。若是碰巧听众对李商隐有足够的了解,也只能听着曲调翻开《义山诗集》饶有趣味地寻找到底是哪几句被化用了。

也有人认为,古风歌之所以广受青少年欢迎就是因为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典故、成语,虽难免有堆砌之嫌,但对记忆古代文化常识却很有用处。这一点笔者并不反对,相反还十分赞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首歌作为歌曲的质量好坏评判并不在于它是否能帮助人们记忆知识。就拿《二十四节气歌》来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它极大地帮助了人们记忆节气顺序,也给人一定的季节变更美感,但即使给它配上音乐,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它是“优秀的古风歌曲”。再例如,《沧海桑田》中几乎句句用典,意象的堆砌却并不能给歌曲增色多少。

至于“堆砌辞藻能给人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堆砌辞藻会产生语法错误,导致视角混乱、颠三倒四,通篇看下来印象虽好,逐句去观仍不知所云。而这种不知所云与李商隐的朦胧风格并不等同,前者是事情本身复杂而歌词没有说清,后者则是将简单而深刻的感情寄托在模糊的意象上给人以美感。加之大多数古风歌曲的听众尚处青少年阶段,自身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乍看之下觉得这种堆砌十分高明。殊不知,多数时候,觉得它美是因为不能在看到歌词的第一眼对其原意有清楚确定的理解、也就是并没有看懂却觉得很好,从而会生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纵观古风歌坛,如此普遍的堆砌现象虽然能体现词作者广阔的阅读量,却也体现了古风歌曲的一大弊端。令听者费解也让歌词本身发生“套版反应”,生出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的:“流弊”,使语言和思想都流于滥俗、落入下乘。因此,简化歌词实在是古风歌发展的必然。

另外,现时流传的许多古风歌曲都配有文案或念白,有时它们会有助于歌词情感的表达,有时则显得有些重复嗦。古人写诗词歌赋经常配以序,然而以琵琶行为例,序只是前言,是作者的话,整件事诗中都有反映,虽然语言简明,但该有的工笔也极美。更重要的是,即使抛开序也能明白诗词所叙之事。反观古风歌,以《陌上花早》为例,虽然也并非没有文案就看不懂,但至少歌词对整个故事的概括力远远不够。文案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重要,并非其艺术价值有多高,而是说明了一种无奈的现状:有些话放在歌词里说不合适,可是不说听众就连歌都听不懂了。说到底这还是词作者语言功底不够、概括能力不够强的表现,最主要的还是提升文字运用能力,而不是用这种方式“别出心裁”地“补救”。

(三)传播与流行

“大众文化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文本中。”[5]歌曲传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古今,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或经典或流行的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短小精悍、便于记唱。然而,遍观古风歌坛,几乎所有的歌词都很长。而大多歌词的用语又并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这就造成了歌曲的记唱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流行歌曲。若想要使古风歌被更多人接受,还需在精炼歌词上下功夫。

古风歌之所以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传播市场,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歌曲描绘了一个美妙魔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既有古代的繁华又巧妙地掩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令现代人感觉不适的细节。这种氛围的营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想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也置身于那样一个完美的时代。这一点是古风歌的优势,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把握好“度”,不要使歌词营造的氛围过度趋于完美、脱离实际,使人耽于幻境甚至厌恶现实,也当是古风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首曲子配一套词是现代歌曲的惯例,本是再不会有古代一首词牌曲千万名篇的盛况。这种盛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高雅文化迅速、广泛地传播。古风歌的出现为这种窘境提供了新的出路。当古风音乐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效仿当年汉唐音律,一曲唱千词,曲曲不同声。

古风歌的传播在管理上还有许多缺陷,如很多“借曲填词”的二次创作现象事实上很有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有人认为,古风歌的创作只是个人爱好,其不足之处主要根植于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对于创作层面的反作用[6]。然而明确地表达创作的商业目的,不仅有合理的、高质量的投入与产出,而且可以避免更多纠纷。就文化市场本身来看,创作者本身的“人品”、“梦想”都无法为产品质量作保障,唯有规范化、被法律约束,才能使整个团队及其与受众的互动正常运营。就目前的趋势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风歌团队与个体制作人也走上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作道路。这并非不好,相反,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说明古风音乐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市场,而市场的需求又会推动古风歌曲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经过上述小范围内的调查问卷、举例与说明,尝试对古风歌这种新兴歌曲艺术形式进行重定义,发现了古风歌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推动古风歌曲健康发展,弘扬中华古典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特点形成的影响[J].音乐研究, 2001(04):11-17.

[2]刘昙F.表现在社会进化中的音乐变更性[J].艺术学院学报,2006(2).

[3]李克俭.对流行歌曲中“中国风”和“古风”风格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11):91-92.

[4]赵朴.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1).

[5]牛鸿英.优化品质 多元共赢――央视“年终行动”的传播影响力分析[J]. 中国电视,2009(05):49-52.

篇8

2. 出门在外奔忙,努力打拼梦想,苦痛挫折彷徨,自己扛在肩上,内心充盈坚强,转眼一年时光,不论成绩怎样,自己永远最棒,归家一路顺祥,愿你幸福安康。

3. 在打盹?在看短信?还是在听课?不管是在做什么。朋友!请记住:此刻打盹,将会做梦;此刻学习,将会圆梦。如何选择?慎重!慎重!再慎重!加油噢!

4. 水滴石穿贵坚持,朋友交往贵真诚。平日工作忙又忙,实难见面把话讲。不是遗忘君模样,有心相见无地方。短信是个好纽带,多多联系情谊长。愿你保重身体体康泰,家庭美满幸福漾!

5. 朋友,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只愿你健康快乐,拥有最为平淡而真实的幸福!

6. 不计较你在我身边还是距离遥远,一声问候送去我的祝愿,愿你平安!

7. 朋友就在于交,聊天交心,互为知己;请客聚会,友情加深。朋友,有空多加联系吧!

8. 久未碰面,送点问候;快乐在手;幸福依旧!

9. 寒风肆意嚣张,冷是扛不住的,别忘了加点衣裳;心情无法掌控,烦是藏不住的,别忘了心灵需要晒太阳;人情欠下必还,逃是逃不掉的,别忘了还账;友谊也是缘分,躲是躲不掉的,别忘了联系;冬季来到,问候终究是憋不住的,祝你快乐一冬天!

10. 愿幸福像股票一样将你死死套牢,幸运像房价一样让你居高不下,烦恼像经济一样疲软无力,晦气像泥巴一样难扶上墙,发个短信,愿你天天有无尽的惊喜,连连惊叹!

11. 闭上眼睛,感受祝愿的温馨;敞开心扉,聆听问候的细语;伸开双手,承接温暖的情意;张开臂膀,感触思念的缠绵;愿你:吉祥快乐!

12. 用舒爽做骨架,用温馨做彩纸,用浪漫做图画,用温馨做长线,把开心扎成风筝,在愉悦的高空中飞翔,愿你忘记所有的悲伤,时时享受此情此景!

13. 剥开层层花瓣,收集缕缕芬芳;搜索段段记忆,点亮片片思念;酝酿丝丝情意,送出深深祝福;承载字字关爱,祝愿青春花开永不败!

14. 撒一缕阳光,一天的温暖,一季的温情;扬一片雪花,一时的飘逸,一冬的浪漫;卷一地北风,敲开快乐的窗,推开幸福的门。冬日漫漫,愿你快乐每一天!

15. 生活如股市,开心有诀妙:把所有的忧愁售抛,将一切的失意套牢,使全部的快乐解套,让的幸福成交!生活的牛市早日来到,幸运的黑马伴你奔跑!

16. 冬日阳光,暖暖的;助老携幼,暖暖的;奉献爱心,暖暖的;牵挂朋友,暖暖的;温馨问候,暖暖的;真挚祝福,暖暖的;祝愿你:整个冬天暖暖的。

17. 生活里忘却愁烦,笑容会让你更加快乐;内心处远离浮躁,冷静会让你更加舒畅;平日时少点计较,知足会让你感觉温馨惬意。愿幸福与你围绕。

18. 昨夜星辰送牵挂,今朝曙光献祝愿,明媚阳光驱严寒,真情甜蜜细回味,短信一条指尖传,惦记溢满在心间,真心真意愿好友,快快乐乐每一天。

19. 让祝福升华,埋藏悲伤的晦气;让快乐融化,消弱忧伤的浓度;让希望膨胀,拦劫困难的阻力;让关怀蔓延,助长爱的威力;亲爱的,祝你职场得意,路途平坦!

20. 微笑是祝福为你铺筑的路,快乐是幸运为你栽种的树,轻松是温馨挽留你的脚步,祈祷是悲伤阻挠你的觉悟,顺利是伴你一生的因素,亲爱的朋友,祝你顺心,得意!

21. 雪花轻轻飘,带来了浪漫的雪景;思念丝丝挂,想着了远方的你;短信滴滴响,捎来了我最真挚的祝福。愿这声祝福,为你驱寒赶冷,给你带来无限温暖,祝福你健康快乐,幸福吉祥!

22. 白云悠悠,我采最逸的一朵给你;泉水叮咚,我取最甘的一捧给你;碧草青青,我撷最美的一棵给你;话语纷纷,我织最纯的一条给你。愿你心情愉快,美丽常在。

23. 解除烦恼的纠缠,让你的快乐“百里挑一”;卸载工作的疲惫,让你的健康“非诚勿扰”;延续家庭的温情,让你的生活“非常完美”。周末了,和幸福约会吧。

24. 把快乐拧进发条,开心可以分分秒秒; 把幸福压缩成邮包,双击释放出无尽的美好;把健康与好运进行捆绑,每一步都走得自在逍遥。周末快乐!

25. 问候敲几行,纷乱了思绪;流动的惦记,升华了情意;阳光也绮丽,温暖有几许;烦恼逐风去,换你笑盈盈;幸福在堆积,予求又予取。烂漫冬日,祝你惬意!

26. 冷风,吹不走的是关怀;降温,降不掉的是关心;冰冻,冻不住快乐;寒意,寒不走祝福;深深的问候赛过冷风降温寒意,冰冻烦恼,温暖你整个冬天!

27. 琴棋书画描不尽心中的万千情怀,唐诗宋词吟不尽人生的诗情画意,吹拉弹唱诉不尽天地的季节变迁,千言万语道不尽祝福的自然真纯。愿你的生活有琴棋书画的雅兴,唐诗宋词的韵味,吹拉弹唱的快乐,千言万语的真情。

28. 斟一杯香茗,任清香缭绕思绪;赏一丛,人芬芳弥漫天空;品一卷诗词,任情思撩拨心田;洒一份祝福,任关怀飘荡心底。愿你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收获不一样的幸福。

29. 千千万万缕月光的缝隙中,我撩拨一丝又一丝的清辉,剪下一段又一段美丽的回忆,为你编织一份甜美的祝福,愿这个冬天爱情的暖阳照着你,幸福的方糖甜着你。

30.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期待的时间总是很长,曾经的快乐时光唱响耳畔,曾经的幸福时刻盘旋徜徉,为了美好生活你我不停奔波,没有一起把酒狂欢的快乐,但我们坚信曾经的承诺——珍重你我,追求幸福生活!

31. 阳光烂漫,默默的许了一份心愿,幸福把你围绕; 月光柔柔,悄悄的送了一份祝福,快乐把你陪伴; 星光璀璨,轻轻的发了一段问候,健康把你追随;朋友,还好吗,我在牵挂着你,愿你万事皆顺意,笑口常常开!

32. 不管是否忙碌,周末又到了,祝福开心!不管是否快乐,问候又到了,祝福幸福!不管记不记得我,短信又到了,愿朋友周末悠闲自在,记得我哦!

33. 冬天虽冷,思念却如暖流冲击着内心;雪花虽美,内心却无法与你共同鉴赏美景;距离虽远,问候却是我们情谊保持温暖的暗号;祝福虽短,里面却包含着我最虔诚的祝福。亲爱的朋友,望多多注意身体,愿你好运常伴,快乐无忧!

34. 思念,悄然无声却甘醇香甜;情谊,埋在心底却未曾改变;距离,千山万水却阻隔不断;时间,划过指尖却留下怀念;问候,断断续续却永恒不变;愿你幸福每一天开心展笑颜。

35. 平淡的日子有幸福的味道,平凡的生活有闪光的瞬间,平静的人生有精彩的时刻,平常的问候有真诚的祝福,愿一切安好。

36. 把思念寄放在太阳上,那暖暖的情谊光芒立刻把你温暖,把牵挂存放在月亮里,那柔柔的相思之光马上把你缠绕,把祝福寄存在短信里,那浓浓的幸福瞬间把你笼罩,朋友愿你一切皆好,天天快乐!

37. 朝朝暮暮想你,日日夜夜盼你,时时刻刻念你,温暖信息送你,一片真情传给你,亲切文字提醒你:天寒,注意保暖爱惜身体

38. 短信目的:一是寒冬到,二是雪花飘,三是寒风啸,四是添鞋帽,五是防霜降,六是锻炼好,七是泡温水,八是常微笑,九是烦恼少,十是幸福自然会来到!

39. 朋友是一种相遇,是一种幸运;朋友是一种相知,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契,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朋友是一种相伴,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朋友是一种相助,是一种相思牵挂;朋友是一种缘分,彼此关心依靠,相互仰慕,互相欣赏。愿亲爱的朋友幸福快乐每一天!

40. 昨天,略去。今天,珍惜。明天,争取。对的,坚持。错的,放弃。好的,发扬。有事,说话。没事,惦记。平常,问候。祝福,送上。祝你,幸福。愿你,快乐。

41. 所谓“幸福”,就是将对方想要的施与对方,有“物施”也有“心施”。我最喜欢的却是“颜施”。不管遇到谁,都施与对方一张微笑的脸一份阳光温情。祝看短信的朋友时时有笑颜,天天阳光灿烂。

42. 时光勿勿而去,友谊不曾变色,思念日益加巨,牵挂从未间断,送去祝福一片,愿你幸福相伴,如意围绕身边,顺便提示一句,常常保持联系!

43. 把思念化作阳光照耀你,给你的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把牵挂化作鲜花送给你,给你的心情绽放甜蜜的芬芳;把问候化作快乐伴随你,给你每天制造无限的幸福。亲爱的朋友,只想你快乐,只愿你舒畅,只祝你幸福!

44. 思念,是种甜蜜的味道;牵挂,是种温馨的吟唱;关怀,是种真挚的举动;问候,是种温暖的传达;祝福,是种虔诚的祝愿。亲爱的朋友,真诚的祝愿你健康,快乐,平安。

45. 竹叶浸润在轻柔的月色中,花香摇曳在恬淡的清风中,祝福汇聚在浓浓的情意里,文字浓缩在真纯的短信里,愿你开心快乐地度过生命里的每一天,幸福甜蜜地度过岁月里的每一刻。

46. 理由少一点,度量大一点,嘴巴甜一点,脾气小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微笑露一点,脑瓜活一点

47. 空气中,飘荡着甜蜜的味道;生活中,灌溉着友情的芬芳;日子里,沁润着情谊的雨露;岁月里,荡漾着思念的电波。朋友,愿快乐幸福陪你每时每刻,健康好运伴你每分每秒!

篇9

关键词: 南音唱词 表达格式 《陈三五娘》

南音一说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但一般认为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与闽南地方音乐和当地方言相融合形成南音。南音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少肢体动作,且唱腔独特,加之使用的多是泉州方言,因此往往词句晦涩,咬字不清,听众(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闽南方言者)难以闻其音而知其意,也因此而失去很多听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如何“听懂”南音早已成为南音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建议革新唱法者有之,倡议创造新曲者有之,根本纠正南音发音咬字者有之……然而,对于南音唱词的研究却较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块“无主之地”。笔者拟以与《陈三五娘》相关的南音唱词和丁马成先生的弦管作品的唱词为例,探讨南音唱词古今语言表达格式的变化,论证南音语言表达格式的这种改变既能有效传承南音艺术,又能迎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一、古代南音唱词的特点

(一)独特的语序和大量的虚词。

南音作为一种从宫廷走向街坊的戏曲艺术,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接近白话文,加之南音产生伊始,很少记载于纸上,多为口头传唱。因此,现存南音曲目语法与时期的汉语语法大同小异。

1.独特的Z序形成独特表达格式。

(1)“人”做主语常常被省略,形成“0+V+NP”格式。

南音唱词中“人”做主语常常被省略,形成“V+NP”的格式。如①“因去常山查川山龙,到半路遇着一位风浪子”(郑国权《泉州弦管曲词总汇》)(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弦管》),本应是“(我)半路遇着一位风浪子”,而戏文却省略了“我”;又如②“贪恋别人花粉,掠旧人抛弃”(《弦管》)本应是“(你)贪恋别人花粉,掠旧人抛弃”,而此处省略了“你”;亦如③“点形图,点形图下毒手,引夷狄动干戈,我定卜碎斩奸臣为国报仇”(弦管》),本应为“(他)形图,点形图下毒手,引夷狄动干戈,我定卜碎斩奸臣为国报仇”,唱词省略了“他”。在南音唱词中,此种“我”、“你”、“他”的省略比比皆是,其中尤以“我”的省略为最多。而这一特点在其他曲种,如黄梅戏、京剧、二人转中极少出现。

(2)真谓宾动词“卜”有时放在名宾动词后使用,形成“V+卜”的格式

在南音唱词中,真谓宾动词“卜”有时放在名宾动词后使用,形成“V+卜”的格式。如①“怎得伊来结连理,会佳期,做卜如痴障似醉”(《弦管》),“卜”在“做”后,若直译则为“做想要”,而其意实则为“想要做到如痴似醉”;又如②“咱今二边甘拆分开,恩爱深,做卜像许漆交胶,琴和瑟”(《弦管》)。“卜”在“做”后,若直译则为:“要做到”,而其意实则为“要做到如胶似漆,琴瑟和鸣。”这种用法独见于南音戏曲。

(3)副词“都”常常跟在动词后,形成“V+都”格式。

在南音唱词中,副词“都”常常跟在动词后,形成“V+都”的格式。如①“心头寂寞,乱都如丝”(《弦管》)中频率副词“都”紧跟在动词“乱”的后面;又如②“孟光自有都梁鸿配,秦盟晋约会佳期”(《弦管》)中“都”紧跟在“有”后面,其意为“孟光都自有梁鸿相配”;再如③“一片青山白云间,看都不见”(《弦管》)中“都”亦紧跟在动词“看”的后面。这样的句子在南音唱词中屡见不鲜。

(4)“个”兼作量词与结构助词。

明清时期的南音刊本抄本中出现大量的“个”字,分析发现其既做名量词,又做结构助词,如“是了,只一个大个是丈夫人个,只一个细个是孜娘人个,夭一个不成大不成细个,必定是引伊来个”,一句话中出现三十九个“个”字,细细研读,不难发现“个”在这里分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即名量词“个”和结构助词“的”。这种现象不能完全证明南音唱词中量词与结构助词的兼用关系,但不失为南音唱词的语言特点之一。

2.虚词的特殊运用形成特殊表达格式。

(1)人称或动词性词语后总是缀着助词“着1”,即“(人称)V+着/V+人称+着1”。

在南音唱词中,人称或动词性词语后总是缀着助词“着1”一起使用,形成“(人称)V+着/V+人称+着1”的格式。如①“虽然心性如铁,囝劝伊着软成棉。……全望小妹、全望小妹,你着1为我去传送,望托我小妹你着1为我去传送”(《弦管》)中第三人称代词“伊”缀着“着1”使用,即为“V+人称+着1”的格式,“你着1为我去传送”即为“人称+着1”;又如②“阮去秋江送别,阮曾叮咛嘱咐赠诗,金榜若带名,必须着1早报阮欢喜”(《弦管》)中“必须着1”即为“V+着1”的格式。

(2)“为”后常常紧跟“着2”,形成“为+着2”的格式。

“着2”在南音唱词中另有一种表达格式,即“为+着2”。如①“为着2荔枝,将身赔镜都来到只,许陈三便是”(《弦管》);又如②“为着2功名,我那为着2功名,不称人心意”(《弦管》);再如③“为着2母亲,我那为着2母亲,即会到只”(《弦管》)。“为”加“着2”的用法在南音唱词中十分常见,笔者分析发现,“为+着2”在此处的功能与意义都与介词“为了”相近,上述三句话,则可译为“为了荔枝”、“为了功名”、“为了母亲”。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南音唱词的一种表达格式的同时也难以辨别这是否是“着”借用为“了”。

(3)“得”常常被放在动语和宾语中间,形成“V+得+O.”的表达格式。

在南音唱词中,“得”常常被放在动语和宾语中间,形成“V+得+O.”的表达格式。如①“见恁娘囝娇羞半遮掩,惹动得我一种痴情”(《弦管》)中动语“惹动”和宾语“痴情”之间除定语“我”、“一种”外多了个“得”字,即为“V+得+O.”的表达格式;又如②“小妹听我说起,恁阿娘真是无情无义。忘记得高楼上,掠只手帕荔枝,投落度我作为记”(《弦管》);再如③“夫人、谢得夫人,量似丘山德如海,怜念孝子,为慈人情,将小姐许配我”(《弦管》)。南音唱词常有类似“忘记高楼”与“谢夫人”等动宾结构的短语之间加“得”的现象,笔者将其归纳为“V+得+O.”的表达格式。

3.特殊的“VP+我+NP/VP”表达格式。

在南音唱词中常有这样一种表达格式:“VP+我+NP/VP”。例如①“强企起梳妆,无奈我只身命何”(《弦管》);②“任待那花言共巧语,难解得我心头恨气”(《弦管》);③“屈害我一身,你耽搁我一身。只处心肝跋碎,声声骂我心行亏。……除非着那贱婢回心返意,计时解得我心头开”(《弦管》);④“你心肠硬成铁,惹得我相思反成八死”(《弦管》);⑤“若还割掉、若还割掉得阮病成相思,相思一病,即会为君耽置”(《弦管》)。对照上例可以清楚地看到“VP+我+NP/VP”的表达格式。

4.丰富的“ABB”、“AABB”式叠词。

南音唱词中存在大量的叠词,其中以“ABB”、“AABB”格式最为寻常。有的本就可以重叠,但有一些则是口语和书面语中均不常见。大胆猜测,除了一些是为了强调外,古人填词,讲究韵律协调,在尽可能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音韵统一,南音创作更是如此,音乐美十分重要。但填词时总是免不了意、韵相左,所以有了以上两种三字格和四字格,用以“补韵”。例如①“风飒飒、雨飘飘……冷清清,寂影孤形”、②“天色黄昏夜迟迟”、③“风飒飒、雨飘飘……冷清清,寂影孤形”;又如④“我又恐惧了别言难尽,有只叨叨絮絮”、⑤“每日挑挑唆唆”、⑥“摆摆摇摇摇摆,伊都不肯返圆”、⑦“苦苦痛痛包羞共忍耻”、⑧“思思想想、思思想想,得心休”,等等。

(二)广泛运用修辞,常多词、换词。

南音自唐产生至今,现存于书面的曲目逾两千首,唱词中出现丰富的修辞格。

1.多反复辞格,且反复的修辞格中常加入不同功能的~语以强调感情、突出目的。

反复这一辞格同比喻一样被大量运用于南音唱词创作中,其形式包括“A,B”的普通表达格式,也有不常见于别处,但在南音唱词中十分寻常的“A,B+”的表达格式。例如①“正是别妻容易,会妻难期,会妻难期”(《弦管》);②“惹得我只心火起,我定卜掠伊休离,我定卜掠伊休离”(《弦管》);③“思忆三哥恩情重,思忆三哥恩情重,譬做山高、譬做路远如天,亦卜共君恁相随侍”(《弦管》);④“许时节,许时节,阮亦一场羞耻”(《弦管》);⑤“咱今奉命出外夷,今卜恨谁得是。今卜恨谁得是”(《弦管》);⑥“爱卜相见,除非着南柯梦里。爱卜相见,除非着到南柯梦里”(《弦管》);⑦“免我为伊割掉,只处魄散魂飞。亦免我为伊割掉,只处魄散魂飞”(《弦管》);⑧“何卜轻身下贱,只处受恁轻弃。何卜轻身下贱,只处受恁娘囝轻弃”(《弦管》);⑨“全望、全望小妹,你着为我说起,望托小妹,你着为我去说起”(《弦管》)。观察例①、②、③、④、⑤可以看到“A,B”的表达格式不止一处;对照例⑥、⑦、⑧、⑨亦可以看出“A,B+”的表达格式,即在常见反复的修辞格中,南音唱词会在重复句中的不同位置加入不同功能的词语,以达到强调某种感情或突出某人某事的目的。

2.多对偶辞格,短句比例高,存在一些不规则对偶。

中国古代诗词十分讲究格式、音律,南音唱词受其影响,最突出的表征是对偶格式的广泛运用。例如①“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月暗秦楼,云遮光镜”(《弦管》);②“风飒飒,雨飘飘”(《弦管》);③“风打梨,霜降柿,……倚凉亭,赏牡丹”(《弦管》);④“娟娟月色,灼灼花阴”(《弦管》);⑤“泪满秋江,愁锁春山”(《弦管》);⑥“鹰出谷,雁来滨。白鹤来冲天,鸿鹄飞腾。鸩唤雨、鸩唤雨,鸢呼晴”(《弦管》);⑦“山河残缺,家园破碎”(《弦管》)。比照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偶的表达格式,且一般为三五字,不超过七个字的短句。例⑥中的“白鹤来冲天,鸿鹄飞腾”前一句多了一个“来”,“鸩唤雨、鸩唤雨,鸢呼晴”,前一句重复一次。笔者认为,戏曲虽然是文学表达形式之一,但有时受唱腔、音律影响并不严格遵循某种表达格式,比如多词或反复,当然不会过于“出格”,就像例⑥,虽然不合乎规范,但还是可以看出其对偶的本质。

3.意象化的语言特色。

“芭蕉”、“子规”、“鸳鸯”、“鸾凤”、“蟋蟀”、“月落”、“铁马”、“落花流水”、“钟声”等意象常被使用在传统南音唱词中,例如①“忽然听见,芭蕉露点滴,疑是我君来叫阮门”、②“又听见,子规叫声悲”、③“记得前日在汉宫时,鸳鸯鸾凤成双对”、④“起来倚栏杆,蟋蟀鸣声,想着我君,都是怨切身命”、⑤“更深不困忆情郎,月照纱窗色辉煌”、⑥“出庭前,听见叮叮咚咚铁马声响”、⑦“猿吟鹊噪蛙低鸣,怨煞落花流水无情”、⑧“梵王宫,钟声响”等。南音先辈十分擅长利用意象创设表演所需要的情境,意象的使用不仅为听众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委婉地传递乐曲中的感情,更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南音的骨血中,成就了今天南音文化瑰宝的历史身份。

二、南音唱词古今差异

(一)语序、虚词普通话化,词形简化。

1.语序和虚词受古汉语、闽南语的影响减弱,趋近普通话。

站在语法的角度看现代南音唱词创作,无论是语序还是虚词都与传统南音唱词有较大的区别,最明显的是放弃使用“V+NP”、“V+卜”、“V+都”、“(人称)V+着1/V+人称+着1”、“为+着2”、“V+得+O.”、“VP+我+NP/VP”表达格式。唱词创作基本符合现代汉语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状语、补语的组合规则。例如“东方花园新加坡,无处无地无花草。官由民选,政无暴苛。不偏右也不偏左,自立社会中间路。环境清幽,气候温和,四方八达。东西南北人喜到,旅客一年两百余万多。旅客一年两百余万多。东方花园新加坡,无处无地无花草。作奸犯科少。勤俭乐业多,官民易亲人易和。老一辈醉颜酡,青一代鼓腹歌。政上轨道治安良好,福利教育公共事业全由政府来操持,全由政府来操持。东方花园新加坡,无处无地无花草。四大民族同甘苦,和平共处安乐窝。家尊五伦,人重四科。三代同堂、三代同堂全家福,孙贤子孝乐陶陶,道德科技平衡同进步,道德科技平衡同进步”(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南音名曲选》,以下简称《南音》)。纵观全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并且现代南音唱词创作几乎皆是如此,这也成了南音古今唱词的显著差异之一。

2.词形简化叠词渐渐消失。

受白话文兴起的影响,南音唱词中那些叠词,如“雨绵绵”、“情思思”、“丝丝缕缕”、“冷清清”、“雨飘飘”、“风飒飒”等叠词渐渐消失于唱本中,取而代之的是二字或四字词语。

(二)排比基本取代对偶,长句增多,少意象。

1.排比、长句的广泛使用。

在修辞方面,现代南音创作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偶辞格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而排比辞格却大量出现在南音创作中。例如①“就使是水尽,就使是山穷,就使是希望成幻想……梦到心花放,梦到唤水结冰冻,梦到呼气成云涌,梦到举足跨山峰,梦到反掌起波浪,梦到得意洋洋……”(《南音》)。②“恐儿负担多;恐儿利路少;恐儿夫妻难道老;又恐儿夫妻到老无依靠”(《南音》)。而在传统曲目中,则多是如③“不是惜花春早起,只是爱月夜迟眠”(《弦管》)。④“顿开金锁蛟龙走,打破玉龙彩凤飞”(《弦管》)。⑤“床又空,枕又单”(《弦管》)等对偶辞格。而以上三句如果按照相同的语法格式分别续写一句,则亦可构成排比辞格。笔者认为这种辞格的变化大概与情感抒发方式有关,古人情感内敛,喜用委婉、含蓄的对偶辞格;今人情感外放,更喜欢用直接、激昂的排比辞格。而随着排比句的增多,由于句式的需要,唱词的句子随之变长。例如⑥“腹肚究竟能容几多?贫富同是求三餐,争差鱼肉与菜蔬。鱼肉多油腻,多食有害而无补,豆干豆芽番薯粥,容易消化营养多……回头依旧欢喜番薯粥,豆仁鸡蛋煎莱脯。可见赚钱并非全是为腹肚,为什么?开明之士应知道,人生旅途如过客,各行其乐,各安其所,但却殊途而同到、未闻富能长寿贫无老。所以君子重节操,达人安贫求无过”等几乎全篇都是通俗易懂的口语长句。

2.少意象,缺失了南音艺术的韵味。

南音历史悠久,历经数朝数代,其词和我国的诗词文章一样善用典,多意象,总是可以让听众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然而当代南音唱词,却在向白话靠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典故没了,意象少了,有些词句读之无味,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南音的魅力。

三、建议

现代南音唱词的创作相较于传统曲目其最大的变化差异就是越来越“俗”,这种“俗”是放弃艰涩难懂的古字、僻字、生造字转而运用为广大听众所熟悉的常用字(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这种“俗”是放弃古汉语语序、虚词标志转而适应现代白话文语法规范;这种“俗”是放弃文绉绉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转而使用表情达意直接明白的修辞格。而这所有的“俗”,南音唱词所有的改变,都是为让南音这一古老的闽南艺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改变其无人问津的窘境。

笔者为了解南音被接受程度做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填卷人表示听不懂南音唱什么。基于这一调查,结合对南音唱词的浅薄理解,笔者从唱词的本体出发,为让更多人听得懂南音对南音唱词的创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承发扬南音精髓。

南音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始终为中华民族所传承,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对南音进行创新的同时最应牢记的就是“取其精华”,传统南音唱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古人对于音韵与叠词的应用,用语言勾勒情景的文学功底,信手拈来的典故文章等,用心发掘、体会、传承。

(二)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现代南音唱词的创作应敢于使用生活常用语。“词人”应避免使用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用字,大胆使用口语词、热词,既包括现代汉语中的书面语,又包括口语,甚至可以尝试使用网络用语。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更应不断加入新的故事元素,如当下的热点新闻、感动中国的真人真事等都可以成为南音唱词创作的源泉。

(三)不乱“序”、不加“词”。

现代南音唱词创作应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无论是语言的顺序,抑或是虚词的加减,都要符合这一规则,不能与古汉语语法相混淆。因为南音的受众必须向青年一代转移,而对于对古汉语、闽南语越来越陌生的新一代来说,这样会造成他们对南音欣赏的障碍。

(四)辞格多元化。

现代南音唱词创作在继承原有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之外,应尝试更多元的形式。双关、拈连、仿词等辞格都可以嵌入其中,相信不仅可以让“词人”思想内容表达得更清晰准确,更可以让南音变得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欣赏者。

(五)力求以情动人。

笔者为求得更多真实准确的信息,拜访了南音艺术家郑国权老先生。在聊天过程中,郑老先生非常热情地回答了笔者的疑惑。笔者问:“您觉得南音若想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郑老先生思考一瞬,答:“情感。南音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南音唱的是‘情’,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他们都是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郑老先生在最后反复强调,无论南音怎样变,都要有真情。笔者深以为然,抛开语言词汇语法不谈,南音必须是有情感的戏曲,以情动人。

笔者尝试对南音唱词古今表达格式的变化做了以上比较分析,希望对现代南音唱词的创作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国权.泉州弦管曲词总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

[2]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南音名曲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谢英.现代汉语表达格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俞允海.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J].湖州师专学报,1986(02):69-71.

[8]张盈盈.泉厦两地南音唱词比较研究[J].福建艺术,2008(06):34-35.

[9]朱庆之.上古汉语“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在口语中消失的时代[J].中国语文,2012(03):195-210+287.

[10]郭攀.古汉语“数(量)・名”二语序形式二论[J].古汉语研究,2001(03):36-40.

[11]黄聪聪.古汉语语序的合理性新探――以闽南方言为例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57-160.

[12]俞允海.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J].湖州师专学报,1986(02):69-71.

[13]马重奇.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01):200-217.

[14]郭祖荣.谈丁马成先生的南音新词[J].福建艺术,1996(02):57-58.

[15]王鼎南.求真、求新、求美――论丁马成的南音改革[J].福建艺术,1996(02):66-67.

[16]平山久雄.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J].中国语文,1995(05):336-344.

[17]涂秀虹.嘉靖本《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陈三五娘故事经典文本的对比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5-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