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08: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立夏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琳房遍设沉榆席,金檠齐燃绿桂膏。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刘筠《立夏奉祀太一宫》
3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张掞《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陆游《立夏》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项安世《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前回马首络青春,春我相逢皆故人。今朝出门忽失笑,春如五日之京兆。莺痴蝶騃不知愁,惟有杜鹃啼到晓。春到园林邮传哉,藤阴次第庇莓苔。愿春长在人长健,何惜与春归去来。——王迈《立夏前王日出郊送春》
青梅未了已朱樱,春尽曾无十日晴。稍欲出城问蚕麦,生愁城外杜鹃声。——方回《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赵友直《立夏》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舒岳祥《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经典激励理论 管理团队建设 工作创新
知识管理理念要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创新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系统的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的识别、搜集、组织、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等,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广泛使用各项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完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换机制。同时,这一过程在提供给组织知识管理的技术保障的同时,也以系统管理的理念辐射了运用系统的知识员工,作用于组织结构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最终实现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创新中的实践问题
知识管理的涵义十分广泛,在管理工作机制中引进知识管理的理念,解决其中的知识组织与知识创新,建立知识管理型的工作机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管理工作比之前的阶段面临着更复杂和更多的问题,问题数量和深度的剧增不是传统上借助组织结构网络层级由上及下单向的行政命令式推进就能全面解决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需要理念的转变,工作机制的转变,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作方法创新。我们结合知识管理的三大核心理念组织创新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理念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和在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深度应用探讨一下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在此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笔者综合集成了历史上出现的众多优秀管理理论,结合新时期管理工作的挑战,由知识管理的理念统合集成多种理论的精髓,应用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管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人员培训与发展、重点工作协作安排等,以便最终会带来更和谐的管理工作新局面。
知识管理的实践
知识管理组织创新理念的实践问题。我国传统的科层式等级组织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割裂了部门间的联系、交流与学习;管理层较多,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信息的真实性;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满足不了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应借鉴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系统构建以专职人员管理工作信息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信息组织机构,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各级人员管理组织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立专门的管理工作信息工作机构与功能小组;建立内部管理工作信息知识网络,构建外部网络联盟;依托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管理工作者和团队干部的能力,促进创新。
知识管理人本管理理念的实践问题。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经济环境下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一是为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首先考虑的便是对参与人员的培训,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此外,对人的制度约束和取得良好绩效时的激励,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管理工作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冰山理论揭示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是知识中更为大量存在的部分,作为员工个人经验的结晶,难以被有效编码的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的分享需要动态的交互过程。
在促进人员管理工作知识共享中,要注意结合经典激励理论管理对象中的干部,激发其高层次需求,塑造高成就、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工作者。在激励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比较经典的两种理论。许多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结合人员管理工作中团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发现:老辅导员在工作多年以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工作标准化程度有所欠缺,人员管理工作的繁杂常规又很容易让大家身心俱疲,长期干下来有时候就在工作的心理投入上有所下降,虽然说有研究表明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更强烈。可以通过任命老辅导员为人员管理工作知识平台建设信息长,遴选优秀老辅导员做新进辅导员的引领导师,在人员管理工作重点工作决策和工作任务执行环节通过民主参与决策方式激发其维持高层次需要和高激励水平。在新进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引领指导过程中,要求他们学习老辅导员的成熟经验,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把握关键环节的处置流程,培养其掌握工作协作协同的技术和方法,使其在职业新鲜期就能系统掌握相关显性和隐形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新鲜期过后也能保持其高标准工作的水准并形成习惯,使其对于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始终有一个坚实的组织知识保障基础。在对辅导员进行扎实的系统科学的岗前上岗引导培训和循序渐进的在岗培训时,老的团队管理干部、老辅导员要现身说法,引领指导新进辅导员成长,事先对老辅导员进行培训,让其认识到培养新进人员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性强的引领指导新辅导员的具体方法。在工作绩效考核时在面上工作完成的情况的指标之外,特别设计“组织发展:学习/指导”维度,对新老辅导员的学习/指导意愿与态度、学习/指导能力、学习/指导效果、工作应用实践结合的程度予以评级,并将该结果和评优获奖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如设立“辅导员引领杰出导师”、“辅导员引领导师保障基金”等奖项。
知识管理系统管理理念的实践问题。第一,构建管理信息知识的运行机制。在知识管理中,涉及识别、评估、组织、存储、传播与推广知识,应用与创新知识等系统管理流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信息需求,在规划阶段做好管理信息需求调查分析等工作;接着对管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审核、组织、分析,最终生成符合要求的管理信息产品;然后将此产品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并进行扩散利用;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做出管理信息工作的新规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以系统的观点全面思考、促进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工作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实际上是以工作理念、管理机制创新为前提和保障的。坚持前馈控制,主动预防,政策宣讲,制度建设与传播常规化。例如团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培养自己的职业信念,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坚持过手工作环节的高标准完成,要求辅导员开放心态,做到自己阳光、自信、上进,树立团队成员学习的标杆,开门育人,做好沟通。要求辅导员要有同理心,以服务促管理。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感动他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注意你的感受对象的感受。
当今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社会各行业的生力军是年轻的一代,生长环境的变化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管理对象的特性的变化是客观的,这种服务与管理对象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追踪变化的特性和需求是什么,并探寻更好的管理实践。辅导员要认同管理工作的作用,明确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工作职责并努力履职。笔者认为,“服务在前,管理在后,服务就是管理”应该是新时期管理工作中对服务与管理的关系的界定,这样的先后次序并不是为了取悦管理对象的逢迎性定位,而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具体的服务是指在各方面有关被管理者利益的环节要坚决考虑其利益,考虑他们的特性与需求,关注管理对象的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提供全面的保姆式的服务使管理对象不能脱离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襁褓式的环境。提供信息、提供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工具、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让被管理者看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最近的模范,环境―物―人,自然优化中人境优化的带动力是最强的,让管理对象知道做人做事的标准,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践行美。
篇3
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档案内容过于繁杂、汽车档案管理模式不统一、以及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等。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企业管理学视域下的汽车档案管理的相关改进,基于企业管理学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的趋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企业管理;汽车档案;管理汽车档案管理,是在企业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对于汽车运输业的技术管理,从而确保汽车运输运力,能够安全有效、低耗的完成运输任务。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汽车管理技术也越发被重视。企业使用计算机对汽车运输管理,能够实现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能够监督运输行业有序的发展,从而保证运输安全。企业加强汽车档案管理还有助于运输市场的稳定,对于提高全行业的运输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一、汽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从1990年交通部颁发了13号令后,省交通局便制定了很多配套文件。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道路运输行业中,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有序运作,汽车技术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也在逐渐完善中。但在汽车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档案内容过于繁杂。汽车档案管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面面俱到,这就使得汽车档案由于填写不当或填写不便让地方车辆技术档案过于形式化。第二,汽车档案管理模式不统一。在我国各省各市中,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只负责个体或者部分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档案的填写以及管理。基于此,政府很难掌握整个汽车运输行业的车辆管理情况,也就无法对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提供相关资料。第三,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企业信息化观念相对薄弱,企业资金紧张等问题,因而,对于汽车档案管理较为忽略,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
二、企业管理学视域下的汽车档案管理改进
(一)企业管理学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的趋势在企业管理学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越发科学化、有序化、有效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汽车档案管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使汽车数据统计速度更快更准确,同时能够详细地反映车辆各项指标的实际情况,同时将企业管理下,运输管理部门、各汽车保修厂、输运业户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档案中的各项数据和内容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汽车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过程,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管理部门的劳动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同时能够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且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是进行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编制有序的车辆运行情况分析表,使得汽车运输业户能够知道自己车辆的所处情况。它也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规章制度等相关计划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帮助企业评价车辆的保修质量。而且,能够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管理交流,从而加强对车辆技术管理的监督。基于此,计算机技术对于汽车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汽车档案管理时,需要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它不仅能够使我国的运输行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也能够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资料获取过程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全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不止是将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更是对某些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是创造灵感的来源。比如说,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汽车管理方面的相应技术资料,有目的、系统性的将网络资料进行收集,分类归档到汽车管理档案中。且互联网不仅有着许多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各类车型资料、站点等,也有着许多汽车检测维修、咨询,售后服务等网址。这都有利于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汽车档案进行相关的记录,使得资料更加全面和完整。
2、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发展得较为快速和成熟,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对汽车档案的保存、查询输出以及整理归类等的管理中。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使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排序和统计,同时也能够使数据进行连接、关联、存储、规则等相关集合。数据库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能让库存数据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使得数据与档案想结合,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的获取和分类储存。
3、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社会经济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客观要求。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汽车档案管理,可以及时、准确以及系统的获得汽车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管理需要的一个基本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了各种汽车资料的目录、资料的接受目录等等。同时,企业通过局域网的建立,能够实现汽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将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备份。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管理备份,在一定程度上不止有助于加快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效率,也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安全化。
参考文献:
[1]谭红杨,周利.计算机技术与汽车科技档案管理[J].北京汽车,1999,01:22-23,26.
篇4
关键词:地下管线 规划管理 思考
道路是城市最基本的设施 ,它构成了城市的骨架, 而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种类增多,需求增大,市政管线也日益复杂。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严谨化和科学化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和管理条件的制约,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改善现有的规划管理现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深思。
1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
城市地下管线种类很多,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类管线如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盈通、网通等。北方城市还有热力管道,某些城市还有特殊管道,如输油管、输气管等。目前城市地下管线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已铺设的地下管线,由于时间久远,规划不到位甚至无档案资料可查,地下管线走向不明。重新规划埋设投资成本高,对市政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大。第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加剧,存在城市规划的相应变化和调整与原已埋设管线频繁迁移、调整的矛盾。如城市道路的扩宽,原人行道变为机动车道,埋在原人行道下的管线就需要迁移。第三,因历史原因,很多管线没有经过规划报建而擅自开工,导致管线的走向随意、埋设深度不一和管线与管线之间达不到规范规定的安全净距等安全隐患。
2 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地下管线需要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还比较薄弱。
首先,缺少各专业管线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难度大。长期以来,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编制的资金来源渠道少,各类地下管线的专项规划几乎都是空白,没有专项规划作为指导,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安排,因此导致市政管线工程的审批难度加大。没有专项规划作为审批依据,很多管线报建手续都是在没有专项规划指导的情况下根据经验进行审批的,这就难免出现问题。
其次,规划管理难度大。各管线单位各自为政,建设时序不一致,再加上规划管理人员有限,导致管理上出现疏漏,管理难度加大。现在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基本上只有雨水和污水是和道路同步施工的,其余管线由于各管线单位权属不同,很难做到与道路同步施工,因此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再次,规划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情况下,在城市规划管理执法检查中,侧重于地上建筑物违法现象的查处,而忽视对地下管线工程的违法查处。因此,即使有些管线单位私自开挖埋设管线,也没有被查处,造成管线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更加忽视地下管线的规划报建工作。有的即使被查处了,处罚的力度也不大,因此管线单位规划报建的积极性就更低了。另外,有些城市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市政管线规划管理办法,因此没有法定约束力,法律责任不明确,违法违章的现象屡屡发生。
3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针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行严格的规划审批制度。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①,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须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因此,市规划部门可以要求各管线权属单位在每年的年底将下一年全年的管网建设报送到规划局,由规划局来统筹规划,严格审批,审批完后有计划的进行集中开挖,防止挖路不止。另外,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各类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管线的专项规划是规划审批的依据,有了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可以维护规划审批的严肃性和正确性,减少管线安全隐患的发生。
第二,考虑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建立综合管沟。综合管沟②,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它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下管线敷设在同一条隧道内,实施共同维护,集中管理,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一种现代集约化市政基础设施。它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减少道路开挖次数,便于管线维护,而且由于管沟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坚固性,能抵御一定的冲击载荷作用,因此对工程管线具有较好的保护性能。综合管沟建议布置在主路的中央隔离带下,沟中心与路中心重合,覆土控制在1. 0m~1.5m。为避免高程冲突,雨、污水管道建议均双排布置在道路两侧。根据国内综合管沟的实践来看,一般纳入综合管沟的市政管线有:电力、通信、给水、热力、中水。考虑到安全及经济因素,建议将燃气、雨水、污水不纳入管沟,另行敷设。综合管沟能够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保证城市管线的安全,保护环境,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后期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和潮流。
第三,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尽快完成现状地下管线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地下管线普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投资组织安排,成立专门的领导管理办公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地下管线的标准和技术管理体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埋深、走向、性质、材质、规格和权属单位等;集中一段时间完成探测、普查及测绘,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减少管线探测错误及遗漏,各权属单位审图是管线普查的最后一关,因此地下管线普查需要各权属单位的大力配合,才能够提高管线数据的准确性。形成数据库后,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时更新,才能够真正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第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管线违法建设。在实践中对违章建筑的处理一直是规划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有效地遏制违章建筑的建设,使违法者无利可图,《城乡规划法》草案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即违章建筑),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予以没收。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时,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因此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市政管线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处罚意见,一定能够使违法的势头逐步收敛。另外,一经发现管线违法建设,立刻查处该管线单位,不服从的单位,在下次规划报建将不予受理。
第五,出台具体管理办法③。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使我们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城市《市政管线规划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规划管理力度相应加大。通过管理办法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改变现有的管理现状将起到推动作用,大大增强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96年)
[2]陈永刚.对新建城区建设市政综合管沟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3]李孝鸥.关于城市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几点探讨[J].管理论坛,2007(11).
篇5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质量管理
1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中产生严峻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能够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丧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2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也包括对产品的设想、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分析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3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运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
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分析管理机制、质量链消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消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速、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消息流、设想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5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找到形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处理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束语: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不是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供应链。它涉及的范畴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消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力。
参考文献
[1]顾立刚.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9(7).
[3]毛宁.基于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篇6
1.封闭落后的传统方式仍存在于图书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图书馆的概念远远不如以前那样的概念清晰了。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更是要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时空界限、服务半径由狭隘的馆内阵地扩展到远程服务,特别是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为广大老师和同学提供一站式服务。
2.服务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由于缺乏资金,目前90%以上的图书馆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没有与互联网对接,没有建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图书馆技术设备落后,将导致服务方式停留在传统的借阅服务、参考服务、文献检索等手工操作方式上,影响用户获取文献速度和使用文献效率。
3.要树立创新意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科学管理
要尽快改变封闭、落后的静态信息资源状态,把图书馆建成开放、动态的信息服务系统,使图书馆高度信息化,为读者提供最快捷的服务。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积累适合读者需要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特点
1.信息资源载体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已不仅仅是本馆的馆藏文献,还包括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向馆外“索取”的文献信息。各种电子文献信息的上网,更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
2.信息服务方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数字化与书目、文摘、全文等数据“信息流”来带动馆藏文献的“物流”,进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广泛而有效的传播。用户在网络环境下是主动、自觉地选用图书馆的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
3.信息服务质量优质化
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具有“广、快、精、准、新”等特点,要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社会用户需求。图书馆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单一、被动、传统、封闭的藏书楼中解放出来,明确走信息服务社会化之路,为广大信息用户服务。
4.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知识的创新与重组,用户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文献服务,而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大众化”的粗线条文献服务转向“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网络环境下,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完成对各种文献信息的咨询。通过超级链接,任何终端用户都能利用本单位以外的虚拟馆藏,轻松随意地借阅、查询文献信息。
5.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劳动和智能服务活动。信息化管理的信息资源凝聚了信息服务人员的渊博知识、创新精神、科学组合以及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三、网络条件下图书馆发展趋势和实践
1.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化
(1)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面对网络阅读的迅速崛起及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碰撞,高校图书馆应重新审视如何面对、调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要。
(2)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策略,应在保证信息资源内容的基础上,提高网络阅读信息媒介所占的比重。网络阅读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中介,以计算机屏幕、电子图书阅读器传递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通过人机交互交流获取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读者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搜集、选择、处理信息,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2.图书馆网络服务社会化和个性化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指各种类型图书馆根据广泛的社会信息要求,利用计算机、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自觉地对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挖掘的服务活动。其目的是将隐藏、静态的知识信息开发成有价值、动态的知识信息,进而满足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社会化包括信息用户社会化、用户信息需求社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社会化进程,它要求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提供者进行重组,打破馆际界限,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图书馆网络服务人才多元化
篇7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服务;策略
1.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的开放、开发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地下管网的设施也越来越重视。地下管网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长期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经常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因为各种地下管网较地上建构筑物的空间体量要小若干个数量级,且集中敷设在城市道路许可的地下有限空间区域内,因此,在规划、建设和维护抢修时,对城市地下管网敷设情况的把握要有极高的精确性,并准确地测出所建项目的三维位置,进而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但是,城市地下管网一般建在城市道路或绿化带的下面,建成后难以再进行核实,隐蔽性极强,由此为核实所建项目区域地下管网的敷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为了确保城市地下管网的质量和安全,就要对城市地下管网档案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通过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机构提升施工单位对地下管网档案的意识。本文就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能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2.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2.1 建设施工单位档案意识较低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项目采取的是分包制,不同工作程序被分包给不同工种的承包单位。与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和室内装潢不同的是,地下管网的敷设相对工期短,工作内容单一,其工作的精细度往往不受施工单位的重视,施工作业缺少前期的科学与合理的规划。而工程监理职责所属的“三控、两管、一协调”,即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进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却没有包括对地下管网敷设相关工作的控制与监管。由此,出现了施工与监管的漏洞。根据笔者的调研,大部分从事地下管网敷设的承包机构很少在施工前去城建机构查阅施工地的地下管网敷设情况,一方面他们认为查阅相关地下管网档案时间长、花费高,为了节省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可不用事先勘察施工地的地下管网敷设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施工工人经验丰富,能够准确预判管网的敷设情况。而多数误挖地下管网事故正是由于这些施工单位过于相信经验,野蛮施工,档案意识偏低而引发的。
2.2 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鲜有相关法律规范作为保障
地下管网档案管理机构想要介入建设工程的评价与监管行列,困难较大。同时,大部分城市因无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专项法规等管理手段,管理无强制性,地下管网档案信息难收集、不准确、未更新,进而导致部门出台的规范、制度相互矛盾,事故发生相互推诿责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服务自身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收集难,监管制度存在空白点
其一,城市地下管网基本情况不清。由于市政公用管网与非市政公用管网分属不同管理机构,各个机构分别管理其所属的地下管网档案,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提供一张全面准确的地下管网位置全景图;没有一个管网单位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属行业地下管网信息分布信息及精确位置。因此,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地下管网档案综合信息平台,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尚存在空白点,极易导致因为地下管网信息掌握不全而引发施工事故。
其二,缺乏有效监管,城市地下管网档案入馆难。各种地下管网档案信息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分散存档,地下管网档案信息难以集中,管理交叉重叠性较大,管理空白点较多,风险性较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网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国内一线城市,地下管网归档率不足50%。
其三,城市地下管网档案信息化进展偏慢,差异明显。目前能够提高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利用效率的方法就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及数字化之后的关联。但是由于经济基础和对地下管网认识上的差异,全国各地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和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仅有少数城市开展过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大多数城市并没有建立全局性的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即便开展了地下管网普查工作的城市,也未必能实行动态更新,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利用效果较差。
3.2 档案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其一,档案利用程序繁琐,过程较长。利用地下管网档案的程序较为繁琐,通常需要施工单位持相关证明与资质证明到指定机构利用档案,从提出利用需求到利用结束,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图省事,而选择不查验档案,直接贸然施工。
其二,利用方式单一,成本高。目前地下管网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进馆利用,部分档案管理机构能够提供相关档案的复制服务,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如利用的档案数量、门类较多,将无形中增加了施工单位的作业成本。
4.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策略选择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巨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这次革命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也在企业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快,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企业的革新浪潮,正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战略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
多变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的、等级性的传递方式变为网络化的传递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 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 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五) 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使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越来越轻松,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来,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其决策。
(六) 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了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凭证。管理层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转贴于
三、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虽然,受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企业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 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
现代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 没有标准,管理模式混乱
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不论是从程序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且多变。长期松弛无度的企业管理制度最终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管理机制。
(三) 感性因素的制约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字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这样会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四)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低下
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如果一个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那么他就很难将科学的管理原理、管理理论用到管理体系上来,从而制约这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或者一个企业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但管理者素质不高,那么他就很难有能力驾驭这个管理系统,最终同样导致企业管理制度的瘫痪或发挥不了作用。
四、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一) 在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
企业的管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规范,要达到什么管理水平,都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根据来制定管理体制,制定出的管理体制又要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它的适用能力和可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二) 在管理中注意领导和基层相融合
企业管理体系的受众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因此管理体系必须反映广大企业员工的意愿。在管理体系制定时,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互动,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意见作为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的管理体系才是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才能扎根群众,为广大群众所信服并遵守执行。
(三) 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1)系统化,指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规范、优化,达到整体配套的效果;
(2)全面化,指企业的管理体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尽量做到每个程序、每个岗位都有适用的管理规范,做到有章可循;
(3)统一化,指各项管理体系要相互协调,相互辅助,共同服从并服务于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和管理目标。
(四) 要尽量做到职位与能力、权力与义务相一致
企业的管理制度,要尽量做到职务与责任相一致,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其职位上发挥其所长,使能力与职位相符合。同时,与职位相匹配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它不仅与职位相符,也与在职者的工作利益相符。
(五) 企业管理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繁简适度
企业管理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都要尽量做到定量化、标准化,内容更要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使受众易于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企业管理的规范更应该做到详尽、明确,不能有任何的漏洞和含糊不清的情况,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就容易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全面预算;目标;行为引导;企业监控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活动的管控手段。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一、相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传统预算的局限性
与全面预算管理相比,传统预算的局限性主要有:
1.传统预算无法反映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传统预算目标与长期战略基本没有联系,企业预算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的战略。
2.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只关注表象,而不是挖掘深层原因。传统预算目标通常设定为“增加收入、减少费用成本”,而不仔细研究如何实现目标;侧重于预算结果而不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3.传统预算导致预算松驰。传统预算偏重于财务数据,并预算执行者薪酬挂钩的事实,会引导预算执行者做“数字游戏”,制造或提供虚假业绩信息以达至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目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管控的重点环节及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管控的重点环节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及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监控两方面。
1.通过预算明确企业战略、落实企业年度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未来的结果,企业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积累。要企业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分阶段的贯彻阶段性目标,才能使企业战略最终得以实现。由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所以必须根据当时情况对战略进行阶段化的分解,由战略目标分解为企业当年预算目标,再由年度预算分解为季、月预算目标。
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正是对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和落实。企业年度预算,就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引导、约束下制订年度预算目标,并应在以预算的方式表达企业经营年度生产经营活动思路与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企业战略的实现,不仅仅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还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需要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企业员工对年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落实,共同承担责任,是企业实现年度目标及企业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
2.通过预算编制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引导
通过预算编制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引导,在于将预算的编制应视为企业为实现年度预算目标而制订行动计划的过程,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和落实目标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估和思考的过程。
(1)通过预算编制过程,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情况,使可能的问题提前暴露;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2)预算编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①“谁花钱,谁编制”,确定预算编制负责人。
②“谁做事,做什么事”,确定收支预算项目。
③“为什么是这个金额”,确定预算金额。
通过预算的编制,企业各级人员可以深入思考并制定实现年度的业务计划,确定计划实施方案,并以业务计划预测财务成果,根据财务成果判断计划是否能够达到预算目标。
3.加强预算监控,保障预算目标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预算目标的实现,以预算执行为基础。全面预算执行监控,针对的是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是全面预算目标实现的保证。
(1)建立全方位监控体系
全面预算执行的监控,所监控的对象是全面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有效的监控,应当是一个预算执行者的自我监控与相互监控结合的全方位监控体系。该体系由全面预算管理的各责任主体为基础,实行自我监控;以上级监控下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监控整体,作为互相监控。
(2)全面预算执行监控的内容及监控重点
监控的内容包括到预算是否落实、各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责任预算是否与总预算协调一致;企业生产、销售的进度;企业资金流动等。
监控重点包括业务监控和资金监控。
①业务监控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监控,监控重点通常包括:销售与收款、生产成本、采购成本、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等。
在全面预算模式下,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监控,不但要监控收支金额的合理性,更要监控收支业务行为的合理性。既要禁止“先占后奏”,未事先预算而执行;还要防止“挂羊头卖狗肉”,杜绝预算项目与执行不一致。全面预算管理监控的意义就是在于以“监控收支”的形式,对业务活动行为进行事中控制,避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业务活动的发生;其对成本费用的支出是控制而不是压制,是要求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②资金监控主要是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控,以保障对资金进行动态管理。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273-01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从而采用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宏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一项职能,指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
详细来看,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组织设定的目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激励、协调以及控制等现代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利益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有序发展;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管理行为,必须使相关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进而实现企业员工的高效运行和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其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企业对企业员工的配置和管理,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扩大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加强业务和能力的培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所以说,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个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过多的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力度不够。同时,企业员工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不愿意去参加个人的培训,进而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说,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人才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的单一。在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是注重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而忽视企业人才能力、技术、业务水平的重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学历,认为学历就可以代表这个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但是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历只是人力资源水平的静态表现,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只是重视企业的人才的显能,而轻视人才潜能的挖掘。显能就是人才通过一定的工作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的潜能站到人的能力的绝大部分。人的潜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单纯地从学历上来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而应该重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3.当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企业发展的高低。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相对而言,有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有的企业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束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只是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术开发,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只对员工的某一项工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和开发,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开发。
三、创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最终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有利于简化管理程序和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进而为人力资源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前提。首先,企业要认真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知识,重视先进管理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员工培训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开展各种业余培训班和专业辅导班,不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
2.加强企业员工的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专业化管理,将日常纯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机构。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二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三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四是懂得如何推动和领导企业的变革与重组,通过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战略服务。
3.创建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带来的人员流失以及经济损失,调整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同时,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让其为企业创造利润,关键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选择到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人才,同时,各方面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使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要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各种管理机制,留住人才,让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