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08: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立夏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琳房遍设沉榆席,金檠齐燃绿桂膏。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刘筠《立夏奉祀太一宫》

3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张掞《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陆游《立夏》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项安世《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前回马首络青春,春我相逢皆故人。今朝出门忽失笑,春如五日之京兆。莺痴蝶騃不知愁,惟有杜鹃啼到晓。春到园林邮传哉,藤阴次第庇莓苔。愿春长在人长健,何惜与春归去来。——王迈《立夏前王日出郊送春》

青梅未了已朱樱,春尽曾无十日晴。稍欲出城问蚕麦,生愁城外杜鹃声。——方回《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赵友直《立夏》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舒岳祥《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经典激励理论 管理团队建设 工作创新

知识管理理念要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创新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系统的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的识别、搜集、组织、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等,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广泛使用各项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完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换机制。同时,这一过程在提供给组织知识管理的技术保障的同时,也以系统管理的理念辐射了运用系统的知识员工,作用于组织结构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最终实现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创新中的实践问题

知识管理的涵义十分广泛,在管理工作机制中引进知识管理的理念,解决其中的知识组织与知识创新,建立知识管理型的工作机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管理工作比之前的阶段面临着更复杂和更多的问题,问题数量和深度的剧增不是传统上借助组织结构网络层级由上及下单向的行政命令式推进就能全面解决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需要理念的转变,工作机制的转变,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作方法创新。我们结合知识管理的三大核心理念组织创新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理念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和在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深度应用探讨一下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实践问题。在此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笔者综合集成了历史上出现的众多优秀管理理论,结合新时期管理工作的挑战,由知识管理的理念统合集成多种理论的精髓,应用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管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人员培训与发展、重点工作协作安排等,以便最终会带来更和谐的管理工作新局面。

知识管理的实践

知识管理组织创新理念的实践问题。我国传统的科层式等级组织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割裂了部门间的联系、交流与学习;管理层较多,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信息的真实性;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满足不了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应借鉴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系统构建以专职人员管理工作信息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信息组织机构,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各级人员管理组织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立专门的管理工作信息工作机构与功能小组;建立内部管理工作信息知识网络,构建外部网络联盟;依托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管理工作者和团队干部的能力,促进创新。

知识管理人本管理理念的实践问题。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经济环境下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一是为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首先考虑的便是对参与人员的培训,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此外,对人的制度约束和取得良好绩效时的激励,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对管理工作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冰山理论揭示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是知识中更为大量存在的部分,作为员工个人经验的结晶,难以被有效编码的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的分享需要动态的交互过程。

在促进人员管理工作知识共享中,要注意结合经典激励理论管理对象中的干部,激发其高层次需求,塑造高成就、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工作者。在激励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比较经典的两种理论。许多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结合人员管理工作中团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发现:老辅导员在工作多年以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工作标准化程度有所欠缺,人员管理工作的繁杂常规又很容易让大家身心俱疲,长期干下来有时候就在工作的心理投入上有所下降,虽然说有研究表明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更强烈。可以通过任命老辅导员为人员管理工作知识平台建设信息长,遴选优秀老辅导员做新进辅导员的引领导师,在人员管理工作重点工作决策和工作任务执行环节通过民主参与决策方式激发其维持高层次需要和高激励水平。在新进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引领指导过程中,要求他们学习老辅导员的成熟经验,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把握关键环节的处置流程,培养其掌握工作协作协同的技术和方法,使其在职业新鲜期就能系统掌握相关显性和隐形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新鲜期过后也能保持其高标准工作的水准并形成习惯,使其对于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始终有一个坚实的组织知识保障基础。在对辅导员进行扎实的系统科学的岗前上岗引导培训和循序渐进的在岗培训时,老的团队管理干部、老辅导员要现身说法,引领指导新进辅导员成长,事先对老辅导员进行培训,让其认识到培养新进人员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性强的引领指导新辅导员的具体方法。在工作绩效考核时在面上工作完成的情况的指标之外,特别设计“组织发展:学习/指导”维度,对新老辅导员的学习/指导意愿与态度、学习/指导能力、学习/指导效果、工作应用实践结合的程度予以评级,并将该结果和评优获奖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如设立“辅导员引领杰出导师”、“辅导员引领导师保障基金”等奖项。

知识管理系统管理理念的实践问题。第一,构建管理信息知识的运行机制。在知识管理中,涉及识别、评估、组织、存储、传播与推广知识,应用与创新知识等系统管理流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信息需求,在规划阶段做好管理信息需求调查分析等工作;接着对管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审核、组织、分析,最终生成符合要求的管理信息产品;然后将此产品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并进行扩散利用;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做出管理信息工作的新规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以系统的观点全面思考、促进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工作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实际上是以工作理念、管理机制创新为前提和保障的。坚持前馈控制,主动预防,政策宣讲,制度建设与传播常规化。例如团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培养自己的职业信念,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坚持过手工作环节的高标准完成,要求辅导员开放心态,做到自己阳光、自信、上进,树立团队成员学习的标杆,开门育人,做好沟通。要求辅导员要有同理心,以服务促管理。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感动他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注意你的感受对象的感受。

当今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社会各行业的生力军是年轻的一代,生长环境的变化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管理对象的特性的变化是客观的,这种服务与管理对象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追踪变化的特性和需求是什么,并探寻更好的管理实践。辅导员要认同管理工作的作用,明确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工作职责并努力履职。笔者认为,“服务在前,管理在后,服务就是管理”应该是新时期管理工作中对服务与管理的关系的界定,这样的先后次序并不是为了取悦管理对象的逢迎性定位,而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具体的服务是指在各方面有关被管理者利益的环节要坚决考虑其利益,考虑他们的特性与需求,关注管理对象的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提供全面的保姆式的服务使管理对象不能脱离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襁褓式的环境。提供信息、提供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工具、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让被管理者看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最近的模范,环境―物―人,自然优化中人境优化的带动力是最强的,让管理对象知道做人做事的标准,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践行美。

篇3

预算是通过控制组织的收入和支出,约束激励组织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英国于1781年通过《统一基金法案》,将所有政府收支都纳入财政收支计划管理,标志着现代预算制度的诞生。预算管理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功能,发展为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贯彻组织目标的现代管理机制,在组织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科研单位预算制度改革,在顺应这些预算改革路径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些局部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制度变革与调整,如全口径预算制度、集中采购制度、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制度等,预算制度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建立实施,为促进预算保障效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仍有一些痼疾难以消弭,这些问题有的源自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松驰走样,有的源自制度设计的效率损失,但即便一个形式设计完美、实施过程严格的预算制度,也难以避免由其本质特征所导致的缺陷。

二、当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预算本质上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科研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科研单位整体资源与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科研经费的收支计划。目前,我国用于规范公共预算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科研单位在这些法律法规及《教育法》的规定下进行科研单位财务预算,但是往往缺乏较为细化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和条例,很多科研单位自身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科研经费和财务预算。

(二)分配机制混乱导致的多头管理往往在科研财务预算出台之前,各个部门的博弈十分复杂,看起来形式丰富多彩,种类多样,但是事实上,这种多部门博弈以及多头管理导致了诸多混乱。多头管理这样的预算体制,使得预算权力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成为空谈,从而给者有机可乘,腐败现象也就难以杜绝。当公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际,利用公权寻租的腐败现象就“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了。在多头管理体制下,部门之间围绕权力和利益的博弈,绝不是“零和博弈”,部门之间讨价还价。但是多头管理下,谁都有责任,谁也不用负全责,这样一旦整个系统出了问题,却找不到责任主体。

(三)科研预算执行监督缺失科研财务预算的根本目的在于执行,政府对科研部门的审计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和合法性审计、效率性和经济性审计、计划绩效审计等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又可将政府审计分为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政府审计基本上包括调查、审查和报告三个工作阶段。但是当前我国的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的审议是粗线条的,普通公民难以看懂,看似公开的预算,其实是一种秘密,预算执行中的腐败问题难以规避。

(四)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当前我国科研预算的公众参与中仍然存在参与广度不高的问题,很多真正的利害关系人没有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也就是“被代表”的现象较多。在利害关系人的选择过程中也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但是这些代表在科研经费公共预算决策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常常只是通过价值偏好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来对方案施以影响,代表性其实是不够的。所以,在很多公共预算中公众参与的角色常常出现错位,普通公众更是“缺场的”,被排除在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外。

三、基于预算管理视角下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从本质上乃是一种“契约”(contract),其本质意义是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主要体现在人们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或利益,而把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让渡出来,形成规范性文本,作为人们的行动规则。在“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观点里面,法律契约并不是让人们迷失自我,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事实上就是要求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公共预算进行新的规范的统一的权威的立法。

(二)构建科学的科研单位财务预算决策体制具体到科研财务预算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众的共同参与,各自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网络式的结构还要求财政、税收、会计、审计等部门联动。基本的步骤如下,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促使相关单位对预算资源使用达到效率、效能的运用责任;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作为预算计划的科研财务预算管理的工具;经由相关主体监督使其计划实施更具经济、效率和效能。

(三)完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可以综合运用会计对预算进行分析、记录、汇总、评估和说明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及执行状况。定期形成财务报告并公诸于众,它是衡量科研财务绩效的依据,了解财务状况的判定标准,分析工作业务成本的工具,判断财务合法的依据。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符合及时性、内容的公正性、适用性、可信性、可比性、中立性、物质性、连贯性、内涵的丰富性等基本要求。同时,要加强对科研预算的审计,在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当中,审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审计提供了可信的独立裁决,使财务报表合法,同时指明了科研单位管理者履行职责的方式;通过审查程序、管理和政策或计划管理,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同时审计也可以发现科研单位的预算舞弊行为。

篇4

关键词:地下管线 规划管理 思考

道路是城市最基本的设施 ,它构成了城市的骨架, 而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种类增多,需求增大,市政管线也日益复杂。因此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严谨化和科学化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和管理条件的制约,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改善现有的规划管理现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深思。

1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

城市地下管线种类很多,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类管线如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盈通、网通等。北方城市还有热力管道,某些城市还有特殊管道,如输油管、输气管等。目前城市地下管线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已铺设的地下管线,由于时间久远,规划不到位甚至无档案资料可查,地下管线走向不明。重新规划埋设投资成本高,对市政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大。第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加剧,存在城市规划的相应变化和调整与原已埋设管线频繁迁移、调整的矛盾。如城市道路的扩宽,原人行道变为机动车道,埋在原人行道下的管线就需要迁移。第三,因历史原因,很多管线没有经过规划报建而擅自开工,导致管线的走向随意、埋设深度不一和管线与管线之间达不到规范规定的安全净距等安全隐患。

2 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地下管线需要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还比较薄弱。

首先,缺少各专业管线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难度大。长期以来,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编制的资金来源渠道少,各类地下管线的专项规划几乎都是空白,没有专项规划作为指导,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安排,因此导致市政管线工程的审批难度加大。没有专项规划作为审批依据,很多管线报建手续都是在没有专项规划指导的情况下根据经验进行审批的,这就难免出现问题。

其次,规划管理难度大。各管线单位各自为政,建设时序不一致,再加上规划管理人员有限,导致管理上出现疏漏,管理难度加大。现在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基本上只有雨水和污水是和道路同步施工的,其余管线由于各管线单位权属不同,很难做到与道路同步施工,因此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再次,规划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情况下,在城市规划管理执法检查中,侧重于地上建筑物违法现象的查处,而忽视对地下管线工程的违法查处。因此,即使有些管线单位私自开挖埋设管线,也没有被查处,造成管线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更加忽视地下管线的规划报建工作。有的即使被查处了,处罚的力度也不大,因此管线单位规划报建的积极性就更低了。另外,有些城市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市政管线规划管理办法,因此没有法定约束力,法律责任不明确,违法违章的现象屡屡发生。

3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针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行严格的规划审批制度。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①,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须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因此,市规划部门可以要求各管线权属单位在每年的年底将下一年全年的管网建设报送到规划局,由规划局来统筹规划,严格审批,审批完后有计划的进行集中开挖,防止挖路不止。另外,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各类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管线的专项规划是规划审批的依据,有了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可以维护规划审批的严肃性和正确性,减少管线安全隐患的发生。

第二,考虑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建立综合管沟。综合管沟②,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它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下管线敷设在同一条隧道内,实施共同维护,集中管理,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一种现代集约化市政基础设施。它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减少道路开挖次数,便于管线维护,而且由于管沟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坚固性,能抵御一定的冲击载荷作用,因此对工程管线具有较好的保护性能。综合管沟建议布置在主路的中央隔离带下,沟中心与路中心重合,覆土控制在1. 0m~1.5m。为避免高程冲突,雨、污水管道建议均双排布置在道路两侧。根据国内综合管沟的实践来看,一般纳入综合管沟的市政管线有:电力、通信、给水、热力、中水。考虑到安全及经济因素,建议将燃气、雨水、污水不纳入管沟,另行敷设。综合管沟能够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保证城市管线的安全,保护环境,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后期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和潮流。

第三,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尽快完成现状地下管线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地下管线普查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投资组织安排,成立专门的领导管理办公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地下管线的标准和技术管理体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埋深、走向、性质、材质、规格和权属单位等;集中一段时间完成探测、普查及测绘,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减少管线探测错误及遗漏,各权属单位审图是管线普查的最后一关,因此地下管线普查需要各权属单位的大力配合,才能够提高管线数据的准确性。形成数据库后,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时更新,才能够真正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第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管线违法建设。在实践中对违章建筑的处理一直是规划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有效地遏制违章建筑的建设,使违法者无利可图,《城乡规划法》草案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即违章建筑),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予以没收。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时,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因此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市政管线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处罚意见,一定能够使违法的势头逐步收敛。另外,一经发现管线违法建设,立刻查处该管线单位,不服从的单位,在下次规划报建将不予受理。

第五,出台具体管理办法③。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使我们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城市《市政管线规划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规划管理力度相应加大。通过管理办法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改变现有的管理现状将起到推动作用,大大增强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96年)

[2]陈永刚.对新建城区建设市政综合管沟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7)

[3]李孝鸥.关于城市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几点探讨[J].管理论坛,2007(11).

篇5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质量管理

1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中产生严峻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能够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丧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2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也包括对产品的设想、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分析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3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运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

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分析管理机制、质量链消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消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速、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消息流、设想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5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找到形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处理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束语: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不是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供应链。它涉及的范畴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消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力。

参考文献

[1]顾立刚.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9(7).

[3]毛宁.基于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篇6

关键词:民族关系;社区管理;望京地区

一、望京地区的发展概况及民族构成

望京地区,主要指望京街道及周围一些相关区域。望京街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东临首都国际机场高速路,西接京承高速路,南靠四环路,北依五环路,辖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约22万,其中流动人口约6万。“望京城”属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十大边缘集团之一,地理位置处于交通便利的四环路与首都机场高速路的交汇处,并呈扇形向东北方向延伸。其发展规划由三大功能区组成,即建立由南向北分别为望京新城、新技术开发区和货流仓储区,其中望京新城为现代化的居住、商贸中心。[1]望京的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照国外新城的经验制定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许多大城市共同面临的人口增长、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超限、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因建设初期公共设施配套落后、商业匮乏、交通堵塞等问题,一些居民迁出的现象频繁。步入21世纪后,望京地区逐渐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大量高档公寓,各种生活、休闲、行政、办公等设施的逐步完善,从单纯的居住功能摆脱出来,形成了自身独立循环系统,功能日益多元化,人气逐渐升高。许多世界跨国公司、商业巨头纷纷进驻,带动了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技术人员到此落户,居住人口开始多国籍化。其中少数民族包括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20多个民族成分,望京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城市社区。

望京在行政区划上比较独立、完整,建设起步相对集中,整体面貌较整齐(新建与旧建交错杂混的现象少)。望京的韩国人构成大体分为几个类型:一是韩国各相关部门、公司企业、媒体、宗教系统等派遣或驻京人员;二是到北京投资经营各种实业的韩国人;三是各类留学生群体;四是各类来华人员的随行家属。他们比较集中在望京西园四区、西园三区、大西洋新城、华鼎世家、宝星国际等小区,在望京地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使馆人员及家属,企业驻京机构、驻京代表和外籍职员及随行家属一般居住在环境幽雅、设施齐全、物业管理规范的豪华住宅区,如大西洋新城、华鼎世家、望京西园三区等;韩国留学生多居住在价格经济合理的望京西园四区;一些来华短期居住或者利用假期到华旅游的韩国人通常居住在以上地区的“民泊”(家庭式旅馆)中;一些来华无固定职业的韩国人多居住在价格便宜的回迁楼或危房改造安置楼,如花家地、南湖东园、南湖中园等社区。随着韩国人大量居住望京地区,地方来的朝鲜族人口也开始居住望京,望京也逐渐成为北京朝鲜族人口最为聚居的地方之一。中国的朝鲜族同胞凭借同一民族、语言相近等优势,积极参与了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从事翻译、导游、贸易及外事部门的对韩业务、韩方企业、韩资企业职员,还针对韩国人开办旅行社、餐饮业、娱乐业等,所以韩国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朝鲜族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如今,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大量聚集于此,望京成为朝鲜族在北京最为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朝鲜族人口估算有2-3万名。[2]

二、望京地区民族关系现状

首先是韩国人与当地汉族的关系,主要是租房客与房东的关系。韩国人入住望京使当地的房屋租赁成为热门行当,许多当地居民和外地购房户更愿意将房屋出租给韩国人,因为租给外国人会得到更多的租金。当地居民说,“80%的房子都出租给韩国人了。”[3]然这种租赁关系比较淡薄,租户和房东之间除了交房租与收房租,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关系,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交往的程度比较浅薄。

其次是工作关系。韩国人到中国来,许多人是要做事的。要开办公司,经营商务,当然避免不了与当地汉族的交往。在望京,这种工作关系许多不是建立在与有望京户口的汉族之间,而是更多地与外来人口直接联系起来,他们之间建立业务往来或合作关系,或一同工作。所以,在工作关系中,韩国人更多地与居住在望京的外来汉族人往接触,他们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更多。

第三是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包括邻里关系、买卖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等,其中除了邻里关系以外,其他许多场合都是韩国人主要以各种消费者的身份与汉族接触。这种关系中,他们之间接触频率高,发生矛盾冲突的概率也多。邻里关系除了城市居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的普遍现象以外,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韩国人与楼群邻里之间的交往更少。

第四是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如果说当地汉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相对平淡,那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望京的朝鲜族与韩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望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市朝鲜族最为聚集的区域与韩国人大举入住望京分不开。同时,望京朝鲜族经营的许多行业也都与韩国人相关。

朝鲜族与韩国人同一族源,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他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点。中国朝鲜族由朝鲜半岛迁移而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此后,中国朝鲜族在中国大家庭中充分享受民族平等权利和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并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朝鲜族在中国的长期生活,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变得中国化,其意识形态已经和韩国人完全不一样。而韩国人土著朝鲜半岛,冷战时期韩国站在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韩国人深受美国及西方影响,突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更加西方化,与中国朝鲜族有很大区别。

中韩建交以来,韩国人开始进出中国,然而他们大部分语言不通,难于在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其间牵线搭桥,起桥梁媒介作用的正是既熟悉中国情况,又与韩国人语言相通的中国朝鲜族。在中韩之间交流中,朝鲜族的桥梁媒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在中韩经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国人大量进入中国极大地促动了朝鲜族自身发展,影响了朝鲜族社会传统分布格局的改变。望京作为韩国人与朝鲜族联系的一个缩影,也显示着朝鲜族与在华韩国人的密切关系。“韩国人由于有朝鲜族如鱼得水,大大缩短在中国的适应期和创业周期,减少了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的诸多不便;而朝鲜族由于有韩国人,拓展了经济领域,增加了就业机会。双方互相交流,在联合协作中实现共赢。”[4]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接触越多,摩擦冲突越多,根据学者的调查,朝鲜族与韩国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十分融洽。韩国人开展业务似乎离不开朝鲜族的协助,但他们对朝鲜族并不完全信任,还有轻视朝鲜族的倾向。而朝鲜族经营的许多实体或针对韩国人,或与韩国人合作共事,但他们对韩国人也不完全坦诚相待,互相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2]

三、和谐民族关系中的和谐社区

随着韩国人聚居望京,从幼儿园到医院、商店,韩国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颇负异国情调的“韩国生态”。在望京西园四区,是韩国人最初入住的小区,这里的韩国人以其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韩式生活循环系统,不仅超市、餐馆等商业设施体现浓郁的韩国味道,而且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备有适合韩国人的设施。在小区的居民楼里有好几个韩国幼儿园、接送韩国小学生的班车、医院、专为韩国人服务的房屋租赁中介,甚至韩文报纸、广告杂志以及专门为他们服务的邮递员。望京的这种社会氛围,吸引了更多的韩国人入住。与此同时,各家韩国大公司的入驻望京让大量的韩国人集中于此。2002年,LG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落户望京科技园,该中心是LG电子在韩国以外的最大研发中心,2005年研发经费高达4100万美元。韩国大公司的入驻,不仅吸引了许多优秀的韩国人才,而且让驻华韩国人“心里有了依靠。”[5]而完善便利的韩式生活环境及设施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此定居,望京逐渐形成北京最大的韩国人聚居区。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激增,韩国人对北京情有独钟,据笔者在当地调研了解,居住在望京的韩国人已有十多万人。他们在望京经营的餐厅、超市、茶馆、美容院等超过5百家,走在商业一条街上,韩文、中文招牌比比皆是,很难分辨身处韩国还是中国。

四、几点启示

1.社区管理中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局限于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也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将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缩小与汉族发展的差距,增进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实践“两个共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方式开始从规范管制向科学管理转变,既要包容多元,又要塑造一体,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的联系,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语言、心理适应及其在社交、就业、创业、恋爱婚姻等方面与城市社会的协调,逐步增强其文化的认同感和生活的归属感,”[6]促进各民族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

2.举办丰富的社区活动,促进民族交往。社区作为一个城市基层社会的街区空间,托载着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社区建设是适应城市发展与建设趋势的一种必然,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城市中族际交往呈开放式、多方位的态势。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网络决定着交往的内容和深度。基于地缘、血缘、业缘上的交往的少数民族人士,能够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与不同民族的人多方面交往,由于文化差别、风俗习惯不同,语言、民族心理,形成交往边界,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中不断体现出来。

城市民族工作应以协调民族关系为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点在于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城市中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宫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舞蹈、合唱、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等,“在各民族的平等交往和频繁沟通中消除戒备、隔膜、猜忌的心理。”[7]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多以家庭、学校、籍贯、民族等社会关系为纽带,社团和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在沟通信息、对本民族成员提供帮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应注重充分发挥民族社团及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民族交往朝着和谐、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

3.树立社区形象,提高多民族社区自豪感。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是创造文明城市新形象的基础性工作这个观念,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加快创建文明社区的进程,提升社区形象。与此同时,社区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创建进程,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兴建文化体育场所,加强绿化工作,为社区群众创建便利、祥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发挥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典型示范作用。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身份多样化和社区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面临着更高、更复杂的挑战与考验。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上档次、上水平,就必须学会培养“社区人”意识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同民族居民的心理活动,捕捉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期望值,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动力,尊重社区多民族的文明创建的主体地位,让多民族家园的文明之花各显千秋、相得益彰。充分运用社会化教育机制改进社区教育工作,探索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网络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社区服务新路子,大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努力实现社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社区化科学管理,加强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社区的联系,增强社区意识,促进其心理的适应和与社区的协调。不断提高各民族对多民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徐荫培,王文阁.跨世纪的现代新区――望京新城[J].城市开发,1994,(12).

[2] 张丽娜,朴盛镇,郑信哲.多民族、多国籍的城市社区研究――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主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3] 祖秀丽.望京新城吧:一个韩国社区的前世今生[J].社区,2005,(6).

[4]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汪挺.北京望京居住区正在变成“韩国城”[N].中国商报,2006-04-04.

篇7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087-01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是指城市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种地下管线以及相关的地下工程,包括给水、排水、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燃气、工业管道、热力、人防等几大类。随着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成倍增长,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由于地下管线属于隐蔽工程、只见投资不见效益等原因,使地下管线管理手段和水平滞后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地下管线的管理与现状

(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地下管线的不断更替

一个城镇就像一个人,它要成长和发展。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它的物质输送管,也随着一起发展。国外有的学者,通过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将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比作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镇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城镇地下管线是该系统中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城镇的生长过程中,各种能量必须要同时赋予,否则就像人缺少能量供应而变成一个无法动弹的人。城镇地下管线这些人造血管,不仅要配置合理,而且要发展稳妥。一个现代化城镇要发展,必须保证与发展一致的“动脉”建设相协调。城镇道路的建设、管线建设与两边的高楼大厦的需要,不是简单的敷设和配置,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安排。所以,城市的长大速度过快,地下管线反复地更替变化,地下的反复扰动,会直接影响到其它管线的安全。如果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线发展是盲目的,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二)城市各类设施的变化,让地下管线承受了压力

城市的道路,其功能主要是通行能力。在道路设计中应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城市的道路一般都在水泥混凝土等刚性路面下。所以,综合管道的埋设深度与结构强度应满足道路施工荷载与路面行车荷载的要求。旧路扩建时,管线应按规划位置敷设。当不能按规划位置敷设且水平净距及垂直净距等又不符合有关技术规定时,应结合城市建设逐步改建使其符合规划要求。而且,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与结构强度应满足道路施工荷载与路面行车荷载的要求。城市发展,随着道路拓宽,过去在路边的管线,跑到马路的中间;如果规划没有计划到,施工管理不严格,道路建设对管线维护监管不到位,客观上的物理干扰,将很大程度上,对管线承受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压力。

(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观念和行政能力还不能够适应变化的需要

政府对城镇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是非常重视的。从全国来看,已经立法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省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测绘管理条例》、《燃气管理条例》等。还有一系列相关行政管理的政策规章,保证政府依法行使相关的审批权利。但是,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管理中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协调、操作方便、依法管理的机制,导致了城市化建设发展很快,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仍然存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管理、道路挖掘审批、竣工测量备案管理等行政管理手段,处于相互职责和工作衔接的错位,其在时间和管理中的隔离,导致了行政管理上的缺陷。

(四)科学管理城市地下管网的意识比较淡薄

在当前城市化发展中,政府有关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上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每年道路建设、背街小巷改造时,新建改建的专业管线将近上百公里。由于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地下管线埋下后竣工完成就视为大功告成。政府部门也比较注重道路的通行,建设单位也注重任务的完成,所以竣工测量的管理相对滞后。

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各自为阵。竣工测量是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城市地下管线要实现科学管理,基础工作是需要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而地下管线的信息主要是竣工测量成果。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搞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没有重视管线建设时的竣工测量,造成了地下管线科学管理的断层。纵观临安市各专业管线单位,都将各自的专业管线视为命宝。但是,事实上没有一家单位能够拿出真正完整、准确、科学的地下管线资料。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作用发挥,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由于垄断行业的原因,又借口保密的需要,所以各地下管线垄断了自己的资源,配合和协调比较被动,妨碍了政府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政府在地下管网信息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地下管线的现状与科学管理的要求存在不对称。地下管线深埋地下,不借助档案资料很难把握其确切位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管好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对实现地下管网的科学管理,避免各种管线事故的频繁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拿出一份详尽的、与现状一致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地下管网图。近些年,城市发展速度很快,道路、管线不断增加,但由于地下管网档案信息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力,导致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在施工中挖掘地下管线,造成水电运转中断,煤气泄露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管线和电缆破坏事故逾万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几十个亿。

城市地下管线成果与政府需求不对称。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的数字化成果,也是政府各部门需求的重要信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的施工许可、城市道路的挖掘、城市地下管线的维护等环节都需要利用地下管线信息。出于各自政府管理的职责需要,希望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地下管线工程信息由于没有实现统一集中管理,没有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信息成为“孤岛”现象。不实现地下管线动态的建设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就缺少有效的保证。

二、对城市地下管线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首先要理顺管理上存在的矛盾

目前各城市在地下管线管理上,都有现成的法规和规章。关键的是城市政府在地下管线管理上,如何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

规范的运行监督方式、开放的信息利用平台、严格的行政处罚措施。从而强化城市管线工程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程序,理顺管理的关系,建立和谐协调的机制。建议成立城市管线工程建设管理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对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形成管线按规划建设,克服反复开挖道路和野蛮施工等现象发生。

(二)加强地下管线规划的龙头作用的发挥

地下管线规划是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依据,是科学管理的前提。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城镇的总体规划,及时编制各种管线工程专项规划。并且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各种管线专项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成为一种法定的不可以任意改变的执行依据。为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城市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超前管理,进行共同沟的规划,规划走入式和非走入式共同沟,将各类管线集中统一于一个走廊内,这样保证地下管线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是城市地下管线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规范城镇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认真贯彻《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明确临安市全部地下管线竣工前的测量备案管理,让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在竣工前,获得第一手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建设系统的各单位,建立一个大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让政府各部门能够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克服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上的孤岛现象。尤其要加强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动态维护管理,让地下管线信息在城市科学管理,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在政府提高行政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

1.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目前,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了各专业管线单位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验收,这样容易引发野蛮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所以一定要有个行政主体来统一协调、管理、制约管线建设,加强竣工验收管理。建议,今后在道路建设中的管线建设,应该由道路建设单位统一协调管理。

2.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审批和竣工后的规划验收还要进一步加强。满足规划审批对管线信息的需求,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篇8

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不断的改进发展模式,做到科学化管理学生,而大学生档案是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每一位在校学生从入学后到毕业前的学习轨迹和在校活动轨迹,它上面显示了每一位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个性特点等信息,会反映出每一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会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选拔的重要标准。管理好大学生档案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做得效果会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大学生档案功能的有效发挥。

2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意义

2.1 利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为的是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依照标准检查和矫正自己的问题。而大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政治、学习、道德、日常生活中的详细记录,它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都非常关注自己的档案记录,他们希望自己的档案记录都是对自己优秀的评价。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以严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档案添光增彩。

2.2 利于全面评价大学生的表现

每一位学生的档案记录都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从个人档案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的表现,可以让所有人通过档案记录对每位学生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2.3 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聘人才

目前,招聘单位高校毕业生主要看学历、个人简介、能力等方面,对毕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远远不够。而学生档案的各种材料可以作为基本要素为用人单位判断毕业生是否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范的档案会有可信度,并且还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出优质人才。

3 目前大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目前,大学生到学校后就会按要求吧自己的档案都交到学校,随后档案就会被分散到各系保管,到了快毕业时,班主任或者相关人员就会把学生在校情况的档案内容收集起来然后归档,再由相关人员寄到用人单位或存放到人才市场。可是学生这样日常管理不规范的档案很难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大部分都是很固定的评语,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2 内容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

每个大学生的档案都应该有学校对他们在校期间的所有材料,同时也包括了学生素质的内容,同时也要有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洋溢的风貌。但是当前的大学生档案大部分都是传统的老样子。而需要反映出一个学生能力、水平、综合素质,能吸引用人单位的内容却未能进入归档的范围。如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社会实践活动材料等。

3.3 管理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大学生档案大部分还是以纸质档案为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还没有得到推广,管理手段很落后。比如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情况。现在大学生的档案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等特点,原有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展,所以要尽快推进大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

3.4 管理薄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为班主任等兼任。而他们对档案管理的知识相对欠缺,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档案管理中所出现的一些状况,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有关。

4 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对策

4.1 宣传加大,共同提升师生意识

大学生的档案是关乎他们一生的重要东西,所以学校作为档案管理的负责人,需要通过媒介来宣传它的重要性,比如每天定时的通过电台广播、学校的报纸、还有宣传栏的公告都可以宣传。平时校长开会的时候也应向老师传达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和举办各种竞猜类活动宣传档案管理,目标就是让大学的所有老师和各级领导干部充分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自觉把档案管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积极把学生的档案作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看到学校教书育人业绩的成果,也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要针对性地向学校的广大学生宣传人事档案的知识,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认真的了解到档案的有关知识,毕业后走向社会也不会吃亏,会为自己维权。

4.2 完善体制,规范档案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说新学生入学后,管理人员要很认真的登记整理其学生档案,要仔细核查档案是否有遗漏的材料。毕业后,每位学生的档案将会放入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市场或者单位,这时就应建立严格的转递手续,做好记录,以免丢失。学校的相关人员要制定学生的档案管理制度,要有专人管理、分开存放、便于查找或者补充。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防止假档案出现。

4.3 扩大收集范围,增强档案内容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内容已经不能完全的反映出现在的学生素质了,已经很难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了。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负责,扩大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比如说各种英语、计算机、会计、普通话的考级证书,参与社会实践报告等等。还要创建大学生诚信档案,对用人单位有很重要的意义。

4.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高校应加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这些专门选出来的人员要符合热爱档案工作人来胜任。并且要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专职人员专业培训,要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学习,互相切磋,提高业务水平。

4.5 推进现代化,提高利用率

现在,随着大学生档案数量的增多和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招聘信息,已经成为了学校对学生档案的客观要求。如果继续用传统的模式管理,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所以,我们必须发展互联网为核心的档案管理建设,开发出适合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以互联网代替手工,可以让档案内容及时得到使档案内容及时得到更新,并且方便查找。

篇9

关键词:全面预算;目标;行为引导;企业监控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活动的管控手段。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一、相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传统预算的局限性

与全面预算管理相比,传统预算的局限性主要有:

1.传统预算无法反映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传统预算目标与长期战略基本没有联系,企业预算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的战略。

2.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只关注表象,而不是挖掘深层原因。传统预算目标通常设定为“增加收入、减少费用成本”,而不仔细研究如何实现目标;侧重于预算结果而不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3.传统预算导致预算松驰。传统预算偏重于财务数据,并预算执行者薪酬挂钩的事实,会引导预算执行者做“数字游戏”,制造或提供虚假业绩信息以达至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目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管控的重点环节及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管控的重点环节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及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监控两方面。

1.通过预算明确企业战略、落实企业年度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未来的结果,企业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积累。要企业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分阶段的贯彻阶段性目标,才能使企业战略最终得以实现。由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所以必须根据当时情况对战略进行阶段化的分解,由战略目标分解为企业当年预算目标,再由年度预算分解为季、月预算目标。

企业年度预算目标正是对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和落实。企业年度预算,就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引导、约束下制订年度预算目标,并应在以预算的方式表达企业经营年度生产经营活动思路与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企业战略的实现,不仅仅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还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需要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企业员工对年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落实,共同承担责任,是企业实现年度目标及企业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

2.通过预算编制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引导

通过预算编制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引导,在于将预算的编制应视为企业为实现年度预算目标而制订行动计划的过程,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和落实目标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估和思考的过程。

(1)通过预算编制过程,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情况,使可能的问题提前暴露;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2)预算编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①“谁花钱,谁编制”,确定预算编制负责人。

②“谁做事,做什么事”,确定收支预算项目。

③“为什么是这个金额”,确定预算金额。

通过预算的编制,企业各级人员可以深入思考并制定实现年度的业务计划,确定计划实施方案,并以业务计划预测财务成果,根据财务成果判断计划是否能够达到预算目标。

3.加强预算监控,保障预算目标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预算目标的实现,以预算执行为基础。全面预算执行监控,针对的是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是全面预算目标实现的保证。

(1)建立全方位监控体系

全面预算执行的监控,所监控的对象是全面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有效的监控,应当是一个预算执行者的自我监控与相互监控结合的全方位监控体系。该体系由全面预算管理的各责任主体为基础,实行自我监控;以上级监控下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监控整体,作为互相监控。

(2)全面预算执行监控的内容及监控重点

监控的内容包括到预算是否落实、各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责任预算是否与总预算协调一致;企业生产、销售的进度;企业资金流动等。

监控重点包括业务监控和资金监控。

①业务监控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监控,监控重点通常包括:销售与收款、生产成本、采购成本、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等。

在全面预算模式下,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监控,不但要监控收支金额的合理性,更要监控收支业务行为的合理性。既要禁止“先占后奏”,未事先预算而执行;还要防止“挂羊头卖狗肉”,杜绝预算项目与执行不一致。全面预算管理监控的意义就是在于以“监控收支”的形式,对业务活动行为进行事中控制,避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业务活动的发生;其对成本费用的支出是控制而不是压制,是要求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②资金监控主要是对资金的流动进行监控,以保障对资金进行动态管理。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273-01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从而采用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宏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一项职能,指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

详细来看,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组织设定的目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激励、协调以及控制等现代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利益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有序发展;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管理行为,必须使相关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进而实现企业员工的高效运行和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其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企业对企业员工的配置和管理,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扩大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加强业务和能力的培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所以说,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个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过多的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力度不够。同时,企业员工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不愿意去参加个人的培训,进而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说,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人才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的单一。在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是注重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而忽视企业人才能力、技术、业务水平的重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学历,认为学历就可以代表这个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但是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历只是人力资源水平的静态表现,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只是重视企业的人才的显能,而轻视人才潜能的挖掘。显能就是人才通过一定的工作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的潜能站到人的能力的绝大部分。人的潜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单纯地从学历上来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而应该重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3.当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企业发展的高低。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相对而言,有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有的企业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束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只是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术开发,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只对员工的某一项工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和开发,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开发。

三、创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最终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有利于简化管理程序和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进而为人力资源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前提。首先,企业要认真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知识,重视先进管理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员工培训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开展各种业余培训班和专业辅导班,不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

2.加强企业员工的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专业化管理,将日常纯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机构。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二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三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四是懂得如何推动和领导企业的变革与重组,通过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战略服务。

3.创建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带来的人员流失以及经济损失,调整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同时,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让其为企业创造利润,关键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选择到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人才,同时,各方面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使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要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各种管理机制,留住人才,让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