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4 05: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亮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亮的诗词

篇1

2、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赵嘏《江楼有感》: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4、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篇2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学作品,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步骤

一、资料收集

收集时间为四星期。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别按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词语,并了解月亮的名称、别号;

(2)第二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感悟中国文学中描写月亮的诗词的情韵;

(3)第三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散文,品读咏月的美词佳句;

(4)第四组收集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感受神话传说中古人对月亮寄予的深情;

(5)第五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歌曲,聆听赞月的歌声,用歌唱的方法寄托对月的情思;

(6)第六组收集有关月亮的图片,从色彩、构图和意境上直接感知月亮的美姿;

二、资料共享

1、每组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列出专题,装在资料袋里,并加以命名,如(1)“晶莹的月词语”(2)“清秀的月诗词”(3)“芳香的月散文”(4)“浪漫的月传说”(5)“逍遥的月歌声”(6)“多彩的月图画”;

2、小组交流时间为一周,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心得,小组合作交流、协作学习、资源共享、提出建议,学生课下对资料袋再进行整理。

三、交流汇报

课堂展示成果两节课,分六组进行,小组互相补充、探究、质疑。

1、负责收集图片组的学生任务:一是装饰黑板,黑板正中写上美术字:“明月千里寄相思”,黑板的右上方画一轮散着清辉的满月。二是在教室后面布置一个画展,将收集的图片装饰后展出来,展板上写上“起舞弄清影”。通过教室布置,为汇报课营造氛围。评出“月光画家”。

2、歌声导入。播放《水调歌头・中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3、每个主题都由学生自己主持:

(1)词语比拼,评出“月词脱口秀”;

(2)故事比赛,评出“月亮故事王”;

(3)诗词赏析。看谁背出关于月的诗词多,通过朗诵,看谁读得有节奏、有情感,通过赏析,看谁能品出诗的韵味,并评出“月亮诗人”;

(4)歌声荡漾,评出“月亮美声家”;

(5)对月抒怀,在看了月画、赏了月诗、听了月歌之后,你想对月亮说点儿什么?请你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感悟。要求:想象奇特、有新意;富有创造精神。从语言、内容、意境等方面评出“月光才子”;

(6)全体同学伴随VCD共同演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活动反思

(1)此活动主题渗透了课程综合化思想;

(2)为文学欣赏和写作提供了平台;

(3)学习过程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热点综述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大门,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文学教育重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重在文学素质的积累养成,重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性。

中考所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其实主要不是在考“文学”,多种现实因素在淡化着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文学”意味。基于此,我们大可不必将文学作品阅读过于理论化、浪漫化、神秘化甚至玄虚化。中考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文学修养”“文化底蕴”,不如说是考“思维意识”―――再说得透彻些,是以“文学”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必备的语文知识、原理,沿着科学的思维路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的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但是,作文题目中大都会提到让学生“自选文体”,这为同学们充分发挥文学才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实际上,每年中考作文的优秀作品中,诗歌、散文、小小说、戏剧文体的文章屡见不鲜。

新闻盘点

关键词一:巴金逝世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人民作家巴金先生在上海去世,噩耗传来,文学界几代作家无不深情地怀念他。

巴老是一代文学巨匠,是名符其实的人民作家,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巴老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紧跟时代,追求真理,创作勤奋,著作等身。他以自己的人品文品,确立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文学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道路,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探求真理的历程。

关键词二: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对他的评语是:他小说里的人物揭示了闲聊中的深刻,带人们进入压抑的空间。

关键词三:“Q版”文学

从起初的“大话”“水煮”,到如今的“Q版”,一些文学名著不断被拿来戏谑、调侃,并愈演愈烈,几乎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阅读时尚。面对这些被“大话”“水煮”“Q版”后的作品,一些专家学者分析了这个流行之风背后的实质和原因,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篇4

【关键词】月亮;意象;唐代诗歌;博尔赫斯

意象作为诗的意境构成单位,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亦即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月亮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一种意象,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和空间的阻隔,给中西方诗人的情感提供了一种表现载体。本文拟就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和阿根廷作家及诗人博尔赫斯的咏月诗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成诗的背景,借月抒发的感情及作者生平的有关经历,从而探究月亮在中西方诗人眼中所代表的不同意象及所体现的思想与文化差异。

一、李白之“逸”月

李白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作多而佳,其诗如其人,飘逸且不羁,浪漫且狂放。有人说“月无白无味,白无月不逸”,李白诗中写月亮的佳词丽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反映了诗人作诗时的心境,寄托了诗人身处不同境遇时的情感。

1.借月思乡怀友

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怀着深深的眷念,念出了“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待他离别家乡,客居他乡时,“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在《静夜思》中把对“月”的寄托表露得直白无遗,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是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载体。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中,诗人在抒发壮志中夹杂了对友人的情谊。

2.借月抒发壮志豪情

李白生活在道教盛行的时代,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却又时时鼓舞着他“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他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诗化。从少年时代“养奇禽千计”被举到十年浪游中的任侠之风,再到他四十二岁时重获玄宗垂青,李白毫不隐讳地道出了喜从天降的兴奋:“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借月叹怀才不遇之意

李白虽然终于受玄宗赏识,但当时朝廷黑暗,奸臣当道,玄宗已从励精图治转变为昏聩骄纵,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孤傲、清高的李白不愿会甘作附庸,同流合污。《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此间他倍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无奈;《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长空叹”是他遭诽谤离开长安时写的,通过刻画相思之苦,表达政治抱负难得施展的郁闷。在经历过自我麻醉,违心写应景词章的痛苦后,他最终在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儒吏之争中败下阵来,哀叹着“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随后自请归隐,重作游侠。然而,“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安史之乱的爆发时李白重燃报国激情,毅然受召于永王,“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可是此次却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打击,最后被捕入狱,流放夜郎。

4.借月谴孤独寂寞之情

李白的一生沉浮,颠沛流离中,皎皎明月曾多少次清润了他的寂寞灵魂。千古名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无人可语,心头愁绪挥之不去,只得与月同醉,邀月共舞。诗中的月亮成了他寂寞灵魂的抚慰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迁客此时空寂寞,常州孤月向谁明?”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孤单寂寥的写照。李白在怀才不遇,政治失意之后,借隐居山林,求仙访道,借诗酒与明月自遣,如“天上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都是他内心孤寂廖楼的明正和排遣,借月发人生感慨。

人生坎坷失意多;知己难求独飘零,豁达洒脱的李白在《把酒问月》中,问了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之后,接着便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思索中的诗人将人与月进行比较,感悟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以及表现了“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人生感慨。但对于这份永恒,李白并不在痴想“不知乘月几人归”而是干脆“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都搁置一边,只希望短短人生里总有美好的晨光便已是足够,展示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二、博尔赫斯之“玄”月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以及在西班牙居住期间,与极端主义派作家过往甚密,因而他的作品基调一方面孤独、迷惘、彷徨、失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先锋派的影响,其中描绘的景色,事物都带有神秘色彩,如他的第一首涉及到月亮的诗是《界限》(Limits),其中提到“谁也不会见到你走下那处泉水,无论是朗朗白日还是黄金的圆月。”陈东飚、陈子弘等人翻译如下:

……

某一扇门你己经永远关上

也有一面镜子在徒劳地把你等待;

十字路口向你敞开了远方,

还有那四张脸的不眠者,雅努。

在你所有的记忆里,有一段

已经失去,已经远不可及;

谁也不会见到你走下那处泉水

无论是朗朗白日还是黄金的圆月

……

在黎明我仿佛听见了一阵繁忙的

喃喃之声,那是远去的人群;

他们曾经热爱我,又遗忘了我;

此刻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正将我离弃。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抒发的也是一种对时空、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透露着迷茫与彷徨,在沉思默想中同样也渗透着一丝的神秘气氛。

博尔赫斯另外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月亮——给玛丽亚.儿玉》,是他献给爱人的诗,译文如下: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众多的夜晚,

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的月亮。

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

看她,她是你的明镜。

虽然此诗是诗人写给爱人的,某种程度上是一首情诗,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诗中的月亮意象倒像是诗人对人生所发出的感悟。博尔赫斯一生为精神、为知识、为一个更广阔的未知世界而存在。在失去光明的晚年,他对颜色的感知是纯主观的,他在诗歌中所呈示的一切意象也源自于其虚幻的精神,“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月亮。”在他的想象中,那轮亘古高悬于天际的皎洁明月,也许代表了一中精神,代表了历史和时间的变迁,同时也代表了爱的流逝与传承:“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看她,她是你的明镜。”此外,诗篇也传达了博尔赫斯对世界和生命的冥想:神圣而不可捉摸。

三、月同人易,其情各现

李白和博尔赫斯各自诗中出现的月亮描写不同,风格各异,表达的意象也因各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生境遇而迥然相异。

1.社会文化背景之异

李白处于封建社会鼎盛的唐朝,经历了社会稳定到战乱的动荡,经历了背井离乡求功名到春风得意获赏识,到黯然落魄遭流放,再到隐居山林悟人生的变迁,月亮意象也随着诗人生活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从辞亲离乡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到功名在身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得意,到怀才不遇时“何用孤高比云月”的无奈沮丧,再到流放夜郎时“长州孤月向谁明”的寂寥惆怅,最后到归隐山林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感慨。诗人改造、雕塑了月亮,月亮也见证了诗人的人生沉浮、喜怒哀乐。

博尔赫斯所处的时代离我们较近,诗人有关月亮的诗不多,但同李白一样,他的人生也经历了战乱(两次世界大战)的颠沛流离。博尔赫斯在这些不断的迁移中,受过尼采、叔本华的影响,也受过卡夫卡、爱伦.坡及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的影响。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有异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因而即便是在写给爱人的诗中,也隐隐弥漫着这种神秘色彩。不过,在李白和博尔赫斯的人生的最后阶段,两人分别在《把酒问月》与《月亮——给玛丽亚·儿玉》的诗中都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沉重思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它填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月亮在此时人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

2、抒发感情的对象不同

李白的咏月诗中多借月思乡念友,借月言志抒怀,从未涉及爱情;而博尔赫斯的诗虽未直接写爱情,却的的确确是献给爱人的,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想差异决定的。总的来说,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高,教育也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契合,在中国得益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也可得之于妇人女子。如玛丽亚.儿玉原来就是追随博尔赫斯多年的日裔女秘书,他们在工作上相得益彰,在感情上也是琴瑟相谐。而且,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份量极重,而中国则侧重国家集体利益,因而写君臣、政治抱负及友情的诗篇较多。其次,东西方思想观念差异大。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的平凡中,因而西方诗人多借诗表达爱情,而中国诗人则多借诗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诗人产生了对同一实体——月亮的不同意象,月亮给了诗人们美妙的灵感,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意蕴。照耀古今的月亮还沟通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从超时空的角度俯视古今中外的悲欢离合,渗透心灵的各个层面。明月意象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拓宽了诗词的思想境界,更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变幻之美,形成了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唯其妙处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钟芒.唐宋名篇吟诵系列[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2]霍达.天涯倦客[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篇5

从古至今,中秋节是少不了月亮的。相传,月亮上有一座美丽的广寒宫,广寒宫里住着嫦娥仙子和一只漂亮的玉兔,远处传来一阵阵伐树的声音,这大概是吴刚又在伐树吧!有许多形容月亮美丽的名字,什么玉兔啊,玉盘啊,玉轮啊,婵娟啊……这些都是人们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这个中秋节,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中秋节。这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楼顶赏月,爸爸闲得无聊,也跟着上来了。我凝视着月亮:“我们来比个赛怎么样?比比看谁积累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得多。”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爸爸的挑战。“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好不得意地说出了一句。爸爸也不愿甘拜下风,马上对出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终于,我和爸爸分出了胜负,爸爸以一局的优势战胜了我。我装作不服气的样子,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孩,我哪有你知道的多啊!”爸爸狡辩道:“所以你要积累更多的知识来打败我呀!”“你知道人类第一次上月球的故事吗?不知道吧,我来给你讲讲。”爸爸的神情突然严肃了起来。“在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郎,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他们可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土星一号”火箭推动“阿波罗号”飞船进入太空。7月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三个大型降落伞打开后,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这代表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全世界人民都为之自豪。”“我将来也要当宇航员!”我开心的叫到。

篇6

又是一个中秋节了,天文学家说今年是名副其实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下一次要等到2021年。我可不想不想错过这几年一遇的机会。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坐在阳台上吃着月饼赏月。

虽然天不作美,不像往日那般的皓月当空,却让我欣赏到了月亮的另一种美。起初月亮还只是一个小月牙,慢慢地从云雾中露出半边脸,像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月亮慢慢的移动,云雾遮住了月亮,顿时觉得天空空虚起来,心里也不免有些失落,以为今晚要和月亮“失之交臂”了。不想一会儿工夫,月亮又出现了,仿佛是重新梳妆过的小姑娘,更皎洁,更明亮了。我呆呆的望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还在对着我笑呢!

我正对着月亮发呆,爷爷对我和弟弟说:“你俩来比赛背一背关于月亮的诗词吧,一人一首,看谁背得多。”“这还不简单!我先来。”弟弟抢先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也太小儿科了!”我不服的说,“看我的!”接着我就背起了这学期刚学的那首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弟弟又背了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接着我又背了一首。就在我们背得起劲的时候,爷爷说该睡觉了,于是我们就上床睡觉了。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着月亮从一开始的圆缺到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圆盘,中间它努力了许多,我又想到了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也是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后不断的成长,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之才。

初一:快乐abc2002

篇7

一、让学生明确摘抄的目的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只喜欢读书而不愿意摘抄,觉得读书很快乐,而摘抄却太费事。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摘抄“望而生畏”,并可能会找到很多不摘抄的理由。比如:“作业太多,摘抄既累人又费事还费时,不如不抄。”“摘抄有什么用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此一举!”……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对摘抄的意见。但是,他们却不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中,撷取你最欣赏或最需要的精华,品味之后,摘录下来,需要之时又可拿出并加以运用,多么方便。当你拥有一本认真摘抄的大容量摘抄本时,就等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既实用又经典的精华本。学生若真正认识到了摘抄的意义,明确了摘抄的目的,也就为以后的摘抄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看到摘抄的好处

平时,我除了积极鼓励大家摘抄外,更注意几位在学习上始终起表率作用的学生,让他们在摘抄上也起带头作用,以此来影响并带动同学们认真地进行摘抄。最关键的是,我也身体力行进行大量与教学、学习有关的摘抄。每当检查学生时,也让学生检查我。从摘抄的格式到内容,从摘抄的数量到质量,我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外,我还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而又恰当地引用我摘抄积累的内容。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风筝》这课时,我问:“谁能不看注释而简介作者?”同学们都表示不能。我说:“我能!”随即,我流利地对鲁迅先生的简况介绍了一遍。当我一气说完后,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趁机告诉学生,这是我平常摘抄积累的结果,并现场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摘录成果。

课后,我带来了自己从初中到师范直至今天的摘抄本,让大家传看,同学们看后都变得非常安静。从此以后,大家摘抄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并且还暗暗背诵自己摘抄的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初步运用自己摘抄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写作时,也尝试运用摘抄到的优美词句、格言警句,并且开始积极摘录平常学习时可能用到的资料。特别是每次考试,都有诗词积累、格言警句等题型,我便根据常见题型让学生摘抄跟考试密切相关的一些内容,比如:关于月亮的诗词、关于四季的诗句、关于勇气或学习的名言等,这样一来,更激发了学生摘抄的积极性。至此,摘抄的好处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同学们摘抄的主动性和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摘抄时还要让学生在摘抄中尝到“甜头”。在平时的摘抄活动中,我除了言传身教、检查监督外,还定期举行“诵摘抄”活动。每次活动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立奖项,对那些坚持摘抄时间长和摘抄内容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既让其他同学看到好处,更让认真进行摘抄的同学尝到摘抄的“甜头”。比如,我们班的张宇、徐金锐等同学,他们的摘抄一直非常认真,我便在检查时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小小奖励。有时是一个笔记本,有时是一本科普书籍,但更多的还是口头表彰和鼓励。所以,在每期“诵摘抄”比赛中,总有一些同学敢于也勇于“露脸”,这既大大提高了他们摘抄的兴趣,又间接地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可谓一举两得。其他同学自然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这样,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摘抄,共同诵记,参与比赛的风气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生们不但变得能“抄”了,而且爱“抄”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自觉地记忆自己摘抄的东西,这就极大地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量。

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摘抄的方法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确摘抄目的,不能为摘抄而摘抄,不能让学生刻意地找寻摘抄的内容;而在平时的阅读欣赏中,发现最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时,学生要及时摘抄下来,以备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我还选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摘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学习《巴东三峡》时,我指导学生摘抄描写长江的诗词;学习《周庄水韵》时,让学生摘抄描绘江南水乡的诗词、佳句;在中秋节时,我让学生摘抄关于月亮的诗词、月亮的美称、中秋的佳句等。我班同学全部都会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峨眉山月歌》等古诗词,这就是中秋节进行摘抄的功劳。

三、让学生灵活运用摘抄内容

篇8

古诗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古诗有“神韵”说,神韵贵在含蓄,如高超画师,往往淡淡几笔,便可展现万里云山:写诗圣手,只用短短几句,便可使读者玩味无穷。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说:“诗之道情景,不贵详尽,皆须留余地,耐人寻味。”如“潇潇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漠漠水云外”(《江上》)“清晨出西郭,招提过微雨,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语。”(《早至天宁寺》)王士禛的两首诗,意境凄清迷离,所寻之人不知何处,只有满院风铃之声,令人遐思天外。

正因为古代诗歌的凝练、思维的跳跃,鉴赏诗歌便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单独的镜头组合成画面,从一个个意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见一叶而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阴阳之变。从看似简单的表层语言去探求诗的意外之境,品味诗的弦外之音。

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欣赏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大意的阶段,更不能浅尝则止,而应该带领学生探求诗的深层含义。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其暗示性和象征意义,领会词语深层意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在讲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根据“轻罗小扇”“画屏”等词语去推断人物性别,根据“天阶”(宫殿中的台阶)去推断人物身份,这样,学生便可以想象出诗中人物是一位年轻的宫女(或嫔妃)。学生了解任务外在清醒之后,老师还需要带领他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根据“小扇”“扑流萤”“看牵牛织女星”去推断人物内心感受。秋天到了,小扇还有用吗?萤火虫飞来飞去,是热闹还是冷清?牛郎织女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渐了解到,这是一位受冷落的宫女(或嫔妃)。她身处深宫大内,没有自由,倍受冷落,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天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不仅心驰神往,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因此,她虽然向往民间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却又无可奈何。

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在古诗教学中,对于那些较含蓄的诗,老师要学会诱导,不能急于求成。古诗表情达意往往不直接说,而是通过动作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关键词,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李白诗《玉阶怨》就是如此。“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女主人公,始终在“望月”,即使露水打湿罗袜,也痴心不改,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后来又将水晶帘放下,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人物又是怎样的心理?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打开学生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仅仅设计成具体问题还不够,老师还需要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还是《玉阶怨》,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通过已知的诗,体会月亮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望月”的含义。月亮,象征美好,团圆;望月,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许,她从月的清冷想到自身的孤独;从月的圆满,想到人生的缺憾。将水晶帘放下,就是以此消除这种愁绪,但月光依旧穿帘而入,这种无边的愁绪,却挥之不去……这样,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欣赏古诗要注意抒情角度的变化,主体与客体的移位。

如杜甫的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面上写,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身陷长安狱中的丈夫,直到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实际上是作者思念远方的妻子儿女。

四、学习古诗中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古人云:“诗无达诂”,它永远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联想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本来故乡有很多事情要问,比如土地、房产、农事、亲情、人迁等,为何只问梅花?围绕这个疑点,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联想:也许梅花凝聚着少年的生活的快乐,也许梅花象征着家运的兴衰,也许梅花引发他一段辛酸往事,,也许梅花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文学就是这样,通过“旧时王谢堂前”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来表现朝代的兴替。诗歌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认真品味,反复训练。

篇9

特点。本文将以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香菱学诗》为例,来分析香菱所写的

三首诗歌对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的意义。

【关键词】香菱学诗情节发展人物描写

《香菱学诗》《群英会蒋干中计》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共同属于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

教材中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就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学习。我国古典小说在写人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

点就是通过人物外在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这可以说是这三篇节选小说的在写

人方面体现出的共性。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有关《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一段文字如下:

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道:"吾中计矣!"

后人有诗叹曰:

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

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

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

以上这段文字选入教材后,这首即兴感叹人物命运诗歌被编者删除了。

在《水浒传》的原文中,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段文字如下: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

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

密了,但见:

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

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

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以上这段文字选入教材后,这首描写大雪的诗歌同样被编者删除了。

这两首诗歌虽然在感叹人物结局、渲染环境方面起到一些作用,但总觉得不如正文重要,删除之后,并

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小说行文反而更加紧凑、干净。但如果我们也依样画葫芦将《香菱学诗》中的三首

诗歌删除,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变得何其单薄!或许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这本书

中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的组成部分,这也是

它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①《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诗词曲赋的艺术形式

在小说中的运用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我们读《红楼梦》,万万不可走马观花,对于诗词

曲赋一扫而过,而应该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它是否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否也是塑造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

《香菱学诗》中,曹雪芹模拟初学者的口吻,揣测初学者在学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展现了香菱学诗进

步的过程。第一首诗歌是香菱学诗的起点,最后一首诗歌是香菱就《香菱学诗》这一节选小说中在写诗

方面所达到的终点。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我们或许可以对香菱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在我们今人看来,香菱所写得第一首诗歌语言典雅,"玉镜""冰盘""翡翠楼""珍珠帘"等意象多么精致而

华丽。但林黛玉的评价是措辞不雅,主要指的是本诗歌更多的是辞藻的堆砌,讲了半天,无非是讲月亮

很亮很圆很大,如果诗歌仅仅满足于写出自然之物的客观状态,却不能融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样

的诗歌是不能感染他人的。虽然也写道诗人助兴和野客添愁,但这样的情感表达过于直接和空泛。语言

是立意的载体。在香菱写诗之前,林黛玉就已指导过她:"第一立意要紧",措辞不雅的背后,反映出的

还是诗歌立意的肤浅,也缺乏情景交融的意境,关键还是在于此时此刻,香菱还并不明白写诗"寄情寓兴

于景"的道理。

香菱苦志学诗,写诗成痴,日思夜想,废寝忘食,最终有了以下这首诗歌: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诗歌起句就很不平凡,乌云想要掩盖月亮的精华,恐怕是很困难的。尽管月亮所在的环境黑暗重

重,但月亮依旧保持着自己外形的美好,精神的高洁。读者脑海中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无

际的黑暗中,在层层叠叠的乌云下,月亮不甘于自己的光华被埋没,凭着一股不屈的倔强,孤独地与乌

云抗争,即便最终不能破云而出,光照大地,但依然自持高洁,这不单单是写月,而是托物言志,写人

的气节。

颔联颈联两句是由月及人,月亮孤独苦寒的形象让香菱想到了人世间那些孤独苦寒之人。香菱的进步在

于她避免了第一首诗歌的情感的空洞,而是将离别相思之情寄于萧瑟苍凉的秋景之中。"一片砧敲千里白

"凡是月光笼罩之处,皆有砧敲;凡是砧敲所在之地,皆有月光。砧敲月光惹人愁绪,愁绪之广之深可见

一斑。半轮鸡唱五更残似乎又暗示有情人彻夜未眠,相思成疾的忧苦。"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

栏。"同样是通过画面来展现在外漂泊的游子和在家等候的思妇彼此思念之苦。情景交融,感染读者。

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更是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立意深刻所在。"博得嫦娥应借问,

篇10

在作者笔下,月亮是美丽的,是多情的,是寄托思念的,是引人遐想的……

月亮这个词,常常出现在各类作文题当中,是值得同学们关注的。现在,我们就一起积累一下和月亮有关的素材吧!

素材积累・文章

晒月亮

池 莉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年纪,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因为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因为有一首唐人的诗歌。诗歌的特点是到现在还非常流行。我曾经好几次听见父母们教导幼儿背诵这首唐诗,有一次是在麦当劳快餐厅。这首诗歌我也记得,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是湖北人,十分任性和疯狂。他有洁癖,好奇装异服。他的性情渗透在字里,诡异又憨厚。漂亮!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清早起床,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

兴福寺的茶是兴福寺的。沏茶的水也是兴福寺的,泉水。水杯是一般常见的玻璃杯。水瓶也是一般常见的塑料外壳的水瓶。水瓶上用油漆写了号码,油漆已经斑驳,暗中透着沧桑。我这个不喝茶的人,破例喝茶了,一杯接着一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茶水香气扑鼻。无需精致的茶具烘托和引导,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生活中有时候,去掉刻意讲究的形式,内容会更好。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虎气,谈吐却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我当然是想有所进步。我努力了,但不知进步了没有。这就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够证明。可以肯定的是,想进步总比不思进取好,努力了总比不努力好,至少努力是一种健康的姿态。

夜深了,在寺内散步。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立体图案。看老藤椅疑惑深夜的寂寞。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你的眼睛里面有我的眼睛,你的笑意包含我的笑意,你的心情可以覆盖我的心情。朋友们和我自己,变得都很透明和简单。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烟垢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就是兴福寺的月亮。

兴福寺的月亮是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提供的一切人文环境,有兴福寺的院墙作为我们获得某种特定感受的保障。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我越来越不需要单纯的东西,我已经是成年人。我在新疆看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沙漠。那种月亮适合失恋少女、行吟诗人和深受声名富贵所累的成功者。而我,还是要等待机会和缘分,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评点:

作者下笔舒缓,开始既未写到夜晚,亦未写到月亮,而是描写兴福寺竹林的幽美,写在其中悠闲舒适品茶时感悟到的“清澈和香甜”。看似闲笔的文字,交代了“晒月亮”的特殊环境,为后文享受月夜作了铺垫。

作者连用多个“看”字,虽然是从“我”的眼睛中看去,却将周围的环境写得极其真切,静中有动,动中见静。

文章以月亮收束,感情细腻,意味深长。

赵翠翠

素材积累・片段

【片段一】

山里的夜,特别黑。就在我们开始担心今晚也许看不见月亮的时候,天地间却突然亮堂起来,一轮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静静地悬在幽深的空谷上,仿佛离我们很近很近。

――杨红樱《笑猫日记》

【片段二】

月亮出来了!夜已经降临,那里,就在那里,是在月光中的河。“河!月亮照在河上。”巴尼叫道。妈妈和爸爸自豪地点头,好像是他们把月亮和河放在那里的。

――迈恩德特・德容《一只兔子般纯白的猫》

素材积累・词语

皓月 新月 残月 婵娟 银钩 白玉盘

披星戴月 月影婆娑 玉兔东升 嫦娥奔月

明月如镜 月色迷人 皓月千里 晓风残月

春花秋月 月明星稀 明月当空 月满西楼

吟风弄月 风花雪月 花容月貌 众星捧月

素材积累・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