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范文

时间:2023-03-24 13: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峡郦道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峡郦道元

篇1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白板笔

学习目标的确定及评价任务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资源与建议

(1)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拓展资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学习目标

(1)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评价任务

《同步解析》第10课

重点

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难点

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一、趣引三峡

师:(PPT放一张10元人民币封面)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

生:三峡

PPT展示余秋雨的《三峡》引出课文: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余秋雨《三峡》

师: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三峡、描写山水美景的美好诗词、文章,明朝文学家张岱说:“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师:张岱认为郦道元是描写纪录山水最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正好是郦道元的三峡。昨天我们第一课时只是梳理了文中字词句的意思,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上郦道元是如何描写三峡的,他笔下的三峡到底有多美。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二、理清层次

师:我们先看“三峡”中的峡,峡的本义:两山夹水处。有峡的地方一般有山有水。因此,课文主要是写三峡的山和水。

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水的呢?

生:季节。

师:第一段有具体的季节吗?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明确: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的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水是峡的筋骨,所以2、3段重点写水;最后一段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拍摄“山水短视频”

假如郦道元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短视频达人,喜欢用镜头记录美景。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将《三峡》这篇文章用视频拍摄出来呢?

既然要拍摄视频,第一步肯定是确定拍摄对象。

(一)确定拍摄对象

1、师:对象有哪些?

明确:我们刚才梳理的结构中,每段写的内容。

2、师:时间有哪些?

明确:每段对应的季节

3、学生自行思考1分钟,举手发言。

4、教师引导。

明确:

(二)明确拍摄方法

师:确定拍摄对象和时间后,接下来我们要明确拍摄方法,也就对应文章写景的手法。

1、学生分小组自行完成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引导。

【拍摄提示——视角:俯拍/仰拍/】

明确:

(三)展现景物特点

师:通过这些拍摄方法,我们能拍出对象的什么特点呢?

(四)优化拍摄顺序

师:郦道元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明确: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的迅疾,与第1段一脉相承,因为有这样的山势,所以水流特别的湍急;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将春冬合为一体描绘,所以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天,逐渐沉静,文脉转缓。

(五)根据我们已经拍摄的4个山水短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其中一个场景吗?

1、师举例:至于深秋时节,峡中清冷肃穆,风萧林寒。猿猴在峭壁叠嶂间攀缘,似也耐不住这凄凉,时时引吭长啸,悲鸣不已。怪不得渔人在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唉,当郦道元只身一人,独立于船头猎猎风中,念及漂泊辛酸、人生沧桑之时,想必也会天涯孤旅青衫湿吧?

2、学生自行思考3分钟。

3、举手分享自己的描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

这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结束语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三峡是美景,也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相信同学们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拿出纸写下你的体会,课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解析》第10课。

2、写一段“三峡风光”解说词,150字左右。

3、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高俊

夏:迅疾

三峡水 春冬:清幽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山:凄婉

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篇2

图景・图画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古称巴郡、渝州,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先封恭王,后即帝位,遂取“双重喜庆”之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如“火炉”“山城”“雾都”等。重庆靠近长江,很多名胜都与之有关,如三峡、小三峡 、小小三峡、乌江画廊、白帝城、张飞庙等。

解说・解读

巴东三峡巫峡长

张成刚

诗人杨炯在《巫峡》中写道:“重岩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正是这“青峰列屏障,翠峦出大江”的险恶的山居环境,铸就了巴人顽强、坚韧的性格。“房如积水顺山盖。” 他们依山而建的楼阁,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在高山掩映中,缀出美丽山城亮丽的风景。

独特的山水孕育了长江上游最富鲜明个性的巴渝文化。

(一)

重庆的山美,重庆的水更美,美在嘉陵江的轻盈灵秀,美在母亲河长江的奔腾浩荡。三千多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横贯东西,浇灌着巴渝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乘船畅游长江,你会醉心于古老而绚丽的山水文化。郦道元《水经注》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再现了三峡山体高峻、水流湍急的宏伟气势。

在这山与水之间,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轻快,有“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的忧伤,还有“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的豪迈。

诗仙李白取道长江三峡,途经瞿塘峡、巫峡时,抒写了自己“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李白《巫山枕障》)的真切感受;诗圣杜甫也有“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的殷殷情愫。三峡的险峻优美之态和苍凉雄峻之势,彰显出巴渝山水的神秘性灵,凝结成巴渝文化的主要元素。

(二)

从古至今,巴渝的青年男女总喜欢借山水歌咏爱情。听,一位男子唱着: “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不一会,峡江岩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起来:“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爱的刺芭林。鱼儿爱的三峡水,情妹爱的拉船人。”好一幅生动的爱情生活画面!其中浸透着山里小伙的耿直与忠厚,也传达出姑娘的羞怯与期盼,更映射出清新淳朴的巴渝风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巴族民歌就走出了巴境,传至楚国等地。据《昭明文选》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以想见巴山调在楚国千人合唱的壮观景象。不仅如此,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巴山调(亦称“竹枝词”)还深受迁客骚人青睐。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为著名。此后,竹枝词便开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洋溢着浓郁民歌风味的诗体形式,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

古代巴族人能歌善舞,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巴文化。据说,早在殷商时期,英勇顽强的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难怪古代典籍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后来,这种“战舞”不断在巴地民间发展演绎,形成巴渝舞。唐以后,巴渝舞逐渐从宫廷乐舞中消失,而在民间仍遗风犹存。现在的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等仍融入了巴渝舞曲的诸多元素。

如今,当夜暮降临,万家灯火,站在朝天门广场,极目远眺,不必说那南滨路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也不必说那北滨路上长虹卧波,银龙飞舞,单就那南山上,繁星点点的灯火,扑朔迷离,交相辉映,你就会清晰地感受到巴渝重庆奋进的步履。品一口“巴乡清”,任凭思绪翻飞,听着“赤脚短衣半在腰,裹饭寒吞掬江水”的纤夫们起伏跌宕的悲壮号子,沐浴古朴凝重的巴渝风情,看着重庆的山水,品味巴渝文化,心里定然会平添几多骄傲与自豪。

名迹・名篇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唐・杜 甫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

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年级上)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人教版四年级上)

夔州歌十绝句(节选)

唐・杜 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夔州险过百牢关。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上巴东。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初至犍为作

唐・岑 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篇3

1、绝:消散,消失的意思。哀转久绝:荡漾回转在空中。这里指的是,哀叫声凄凉荡漾回转在空中,久久不的消散意思。

2、出自: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 元认知 高三生物复习 有效性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江苏高考试卷的多数试题都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切入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不仅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考查学生能力,以知识为载体,更较注重能力考查。在高三的复习课上采取“满堂灌”或者“题海战”的复习策略都是不可取的,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活起来,促使元认知理论在一些复习课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元认知训练的理论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大要素,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是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认识,它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关于自己或他人的作为认知加工过程的知识;二是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即人们对认知活动中的任务要求的认识;三是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能认识到进行认知活动存在哪些策略,各策略使用的条件,根据不同任务和情境选用有效策略。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对完成认知任务有重要影响,如怀疑自己所解答的题项有误而进行的重新审视,题干解读遇到障碍进行反复阅读。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不断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这种评价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笔者尝试性地在高三复习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取得较好效果。一般的学习策略多为单纯的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的学习策略可以对信息加工进行监控,获得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使自己的活动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2.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具体措施

2.1对待基本知识:打破原有框架,重新整合,提升学生知识识记的有效性。

高三复习本来就有点“枯燥”,学生打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在试卷中碰到具体题目时全然不会。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在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纳,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以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知识网络。

2.2通过书写学习心得训练学生的元认知。

教师指导学生定期书写并记录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和方法,在授课时间需要交给教师,并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反思和修正。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书写学结的习惯,每学完一个模块后,学生要善于发现学习的问题,详细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环节,并学会对自己生物学习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进一步加强认知活动。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反馈和监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对教师而言,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和策略;对学生而言,可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缺漏,以便及时补救。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效进行合理评价和总结。对学习策略和方法不断总结,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自我评价一方面是检查自己是否读懂材料,另一方面是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否有所进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是进行元认知监控的重要手段,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丰富元认知体验,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反馈条件。

2.3精心设计“复习讲评课”,提高复习反馈的有效性。

从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开始,定期都会有大量周练、模拟考试等测试。阶段性的测试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考试后的评卷比考试本身更重要,它可以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化和发散,解决学生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阙 嶂 曦 襄 溯 属引

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 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 夏:急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篇6

三峡是重庆著名的景点,到三峡就等于来到了重庆,虽然至今已商业化不像以前那般壮阔,但在千百年间,文人笔下,传诵着不少关于他的诗句。

乘在小舟上两排的陡峻的大山,为我们开路,郦道元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联想一番山中有水流水靠山,头顶是澄澈的蓝天,嵌着几朵白云,脚下是你,是流水,泠泠作响,在伴着船夫高亢辽远的歌声,谁不曾醉其中,融入这山水图中,仰望高山顶上,一股股透明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岩垂而下,犹如一条拴在山上的大绷带直直泻入宽阔的江河中,流水顺着狭长的道路,由折前行倒映着山的影子,春冬之时,水流缓慢,但夏季如水,欢畅的小孩活蹦乱跳,我想夏季万物生机盎然,也不甘落后,追上大不贵的脚,向远方奔去,我虽没见过它澎湃激荡的时候,但能想象出那是如此壮观,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忙客人的小船,也止不住它的脚步,

如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山下瞧瞧他的样子是否是真的像我所说的呢。

篇7

xī。部首日,多指早晨的阳光。南北朝郦道元在《三峡》中用过此字: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通羲,如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组词:斑斓若曦、晨曦若梦、东曦既驾。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典作品郦道元的《三峡》,文辞优美,如诗如画,但所描绘的景象抽象。初中学生无论如何无法把它想象得具体、形象、生动,总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难得有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对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解决这一难题。我搜集了有关三峡山水风光雄奇状美的一些图片制作了几幅画面构成一组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眼见为实,一睹为快。使学生对三峡雄奇优美的风光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目不转睛,赞叹不已。激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问这问那,探究不止,学习氛围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动感显题,理解句意

多媒体的应用,最终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峡》中如诗如画的优美文句,学生单对文字的阅读,难以把它形象化,难以产生真切的独特感受,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给文中画面性较强的文句配上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十二幅画面,为满足学生的强列要求,让他们一幅一幅地欣赏够,他们如身临其境,百看不厌,赞不绝口,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很透彻了,很轻松,很愉快,流露出惬意之色。通过多媒体手段学生很直观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优美风光,使学生受到深深地浓浓地美的享受,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入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改进和完善,是教学改革质的飞跃。对于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懂并重,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是疲于奔命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无所适从。因为文言文课文的作者与现实距离久远,以现代人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思想有一定难度。借助网络媒体,可以跨越时空,使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现象等生动、具体、直观地再现出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促进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向的、差异的、立体的新气象。

(一)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信息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我适时地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使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教《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在学生朗读背诵时,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的心情,营造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这都是创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三)利用视音频,激趣。

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音频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例如教《破阵子》时,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遥远的古战场。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可用网络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集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师难以用平面语言创设的情境得以再现,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二、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的便利,学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协作学习、探索创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

比如在教学《论语》时,可以建立班级论坛,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习,也可以组织QQ群,进行文言文知识的讨论交流,将学习由课堂拓展到网络中。这种不受时空限制、更开放的交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不必按某个固定的顺序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的速度、顺序和难易程度。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学科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此提出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以供思考。

(一)以影像代替文字。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形象性、生动性,殊不知,过于形象化的诗文内容其实极大地限制了文本本身带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文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思想意义变得浅薄无味,特别是对这些经历尚浅还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中学生,这样教学会产生“千人一面”的恶果。

(二)重激趣忽略要点。

篇10

关键词: 《水经注》 郦学 研究综述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水经》是我国第一部专记河道水系的地理学著作。北魏郦道元有效地充实了这部书,其注文不仅在文字数量上远超原书,而且在内容上也摆脱《水经》格局而自成体系。其因突出的价值和特色,引来历代学者的研究和探讨。

对《水经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自九零年以来出版的《水经注》新版本及研究专著有14部,发表的相关论文近190篇,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考据学等多个学科,还包括对《水经注》版本、《水经注》体例、历代郦学家治郦过程、回归原典等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也有零散的查漏补缺。笔者现兹及所见,择要作一综述。

一、《水经注》版本与专著

近二十年来研究《水经注》的专著,最应介绍的就是陈桥驿的著作。陈先生出身郦学世家,从事《水经注》校释工作也已四十多年,《水经注校释》是他毕生研究郦学厚积薄发的成果。该书以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水经注》版本33种,地方志120余种,其他文献近300种,其中包括残宋本《水经注》等一批不易获见的珍本或孤本,可以说是“《水经注》众多校释版本中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作”[1],该书问世后,在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评论文章也不断问世。周筱云在《郦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浙江学报》,1999年06期)中高度赞扬了《水经注校释》在版本校勘、历史地理学上的成绩,及在校记中对地名差异的重视和每卷卷末的《释》,同时也指出该书没有索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实用价值。《水经注校证》则继承了《水经注校释》的优良学术品质,并增补了近代郦学研究成果及中外学术成果,是研究《水经注》不可多得的佳本。当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水经注校证》也不例外。宋震昊《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校点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4月)择出该书标点错误二十余条,颇有补益之效。王先谦先生的《合校水经注》则是便于一般读者使用的版本,该书影印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原刻本《合校水经注》,弥补了1985年巴蜀书社以新化三味书室的翻刻本为底本,而没有采用王氏原本的遗憾。但其没有对校像残宋本和《永乐大典》本等早期传本,颇以为憾。

《郦道元评传》、《水经注研究四集》、《郦学札记》、《水经注图》、《水经注论丛》等则是陈桥驿先生近二十年来的《水经注》研究专著,分别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作者的郦学成果。《郦道元评传》从郦道元所处时代及其家世出发,在《水经注》中寻索郦氏业绩,同时也阐发了《水经注》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该书末附有按笔画编排的索引,使得查找极为便利。《郦学札记》则汇集了陈先生多年的郦学心得。《水经注图》分为图本和文本两册,校勘注释,深入浅出,精思密致,经纬厘然。《水经注论丛》则精选了以往四集郦学论文中侧重版本知识和郦学家两方面的部分成果结集出版。此外陈先生还有一些版本方面的论文问世,如《〈水经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师范学校学报,2000年01期)使读者对《水经注》各版本的源流以及校勘成果有了清楚的认识。

此外,《水经注全译》、《水经注选译》、《水经注选评》使得《水经注》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起到了普及读物的作用。《水经注农桑辑要》、《图解水经注》、《〈水经注〉与北魏史学》则从农桑、地理、史学的不同的角度对《水经注》进行了解读。

二、考证与诠释

因为时代、版本、传抄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水经注》原书引用前代的典籍数量巨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差错。陈桥驿《〈水经注〉之误》(《中国地名》,2001年04期)从河流水道方面列举了《水经注》中以黄河河源错误为代表的河流记载之误,并阐述了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金文明《〈水经注〉标点差错举偶》(《编辑学刊》,2001年03期)、王浩《三版〈水经注〉标点商兑》(《文教资料》,1996年05期)、以及前文提到的宋震昊《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校点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4期)对不同版本中存在的标点问题及错误予以分析考证。王勇《〈水经注疏〉校读札记(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02期)、嘉昆《杨守敬〈水经注疏〉纠谬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分别纠正了《水经注》中有关文字和澧水县的错误。杨世灿《杨守敬〈水经注疏〉稿本辨伪》(《三峡大学学报》,1995年04期)对诸稿本源流及关系进行了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郦学研究中所谓“誊清正本”之讹。

关于《水经注》中河流的考证也一直是学术的热点。鲍善淳《〈水经注〉“乱流”考释》(《古汉语研究》,2001年03期)、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广西地方志》,2002年04期)、朱圣钟《〈水经注〉所载土家族地区若干历史水文地理问题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6期)、张晓东《〈水经注〉所载漕运史与运河史资料及问题考述》(《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朱士光《论〈水经注〉对(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2009年01期)、罗平《〈水经注〉中的白渠水即今洼阳河》(《文物春秋》,2004年01期)等文章通过史料的考证,指出了《水经注》中词汇、水文记载等的相关问题或存在的谬误。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

《水经注》是一部包罗广泛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它对历史人文地理及历史自然地理的记载历来受到郦学家的重视。刘不朽《〈水经注・三峡〉之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价值》(《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05期)、梁中效《〈水经注〉中的三国经济地理》(《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刘景纯《〈水经注〉流域地理的发现与撰述》(《西夏研究》,2011年02期)、汪一鸣《〈水经注〉黄河银川平原段若干历史地理问题讨论》(《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3月)、刘景纯的《〈水经注・漳水〉记载的区域山水地理》(《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9期)等文章分别从不同流域、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论证了《水经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历史价值,一些文章颇有见地,如《〈水经注〉黄河银川平原段若干地理问题讨论》讨论了五个历史地理问题,其中重点探讨了黄河银川平原段不同时期的古河道位置,指出所谓“东枝”实为人工灌渠。

刘景纯《〈水经注〉祠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丛刊》,2000年04期)则对《水经注》所载近二百个词庙作了研究,从而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祠庙解释作了进一步说明。陈隆文《〈水经注〉与祖国江河的生态危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徐中原、王凤《郦道元〈水经注〉生态思想管窥》(《江南大学学报》,2010年04期)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经注》中表达的生态保护思想及今日的河流生态危机。

四、语言及文学价值

范文澜先生说“《水经注》不仅是水道变迁、地理沿革的重要记录,就是叙事写物,文章也极精美,读来没有枯燥繁杂的感觉”[2]对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王东的《〈水经注〉词语拾零》(《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水经注〉词汇性质浅论》(《唐都学刊》,2006年09期)、《试论〈水经注〉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03期)几篇论文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研究了《水经注》中的词汇系统,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语言特色提供了重要参考。方向东教授的《〈水经注〉词语举隅》(《语文研究》,2002年04期)、鲍善淳《〈水经注〉词语札记》(《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则就《水经注》中几个多次出现而又意义较为特殊的词语作出深层次的考释,补充修订大型辞书及现有校注本中存在的一些疏误。

罗明月与王东的《〈水经注〉地名反映的词汇现象》(《学术探索》,2006年03期)、赵永慧《〈水经注〉地名词语浅析》(《渤海大学学报》,2011年03期)、刘建《〈水经注〉复音形容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1年)等分别从《水经注》中的地名词语、方位词、复音形容词入手,归纳中古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诸多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句式的语法特征,如刘光明《〈水经注〉“是”字判断句考察》(《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张延俊《〈水经注〉引文被动式语料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学价值》(《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03期)、钱光华《〈水经注〉的文学价值》(《治淮》1997年12期)、张涛、罗明月《〈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南都学坛》,2006年11期)、黄华南《〈水经注〉山水景物描写的特点》(《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7期)、张鹏飞《片言只字妙绝古今――〈水经注〉山水文学价值探析》(《船山学刊》,2010年03期)均高度赞扬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高建新《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颂扬了《水经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写作观,并认为其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

五、概述类

对于“郦学”这样一门宏博之学,做总体研究确属不易,即或做一全面介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桥驿《〈水经注〉概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则凭借深厚的郦学功底,深入简出地介绍了《水经注》的撰述与流传、郦学的形成等情况。《郦学札记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2期)则通过对《水经注》若干名本校勘次数、《水经注疏》初稿、《水经注图》、方志等七个不同方面展开对《水经注》的论述。

郦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资料的不断涌现,也促使一些综述文章的出现。陈桥驿《民国以来研究〈水经注〉之总成绩》(《中华文史论丛》53辑,1995年)赓续汪辟疆《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总成绩》,全面总结了民国以来八十余年郦学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郗志群《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05期)、徐中原《二十世纪以来〈水经注〉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9期)等文章则关注了不同时期的郦学研究。

六、其它

近二十年来研究《水经注》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数量大、范围广,上文提到的五个方面并不能将其全部囊括其中,仍有一些文章从新角度阐释《水经注》中所蕴含的价值。

张鹏飞《〈水经注〉引〈诗〉考》(《文史博览》,2006年09期)对郦道元引《诗》的独到之处作了阐述和讨论。钟少华《电脑与考据学与〈水经注〉》(《博览群书》,2009年08期)论述了电脑考据带给《水经注》的便利与变革。李艳凤、王嘉川《回归原典:学术批评的必要与必须――由〈水经注〉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09期)以《水经注》“万城”之说而引发的千年聚讼为例,严肃指出回归原典,重读原典的必要与必须。严燕子的《〈水经注〉案与现代思想史上两条道路的争论――重订〈水经注〉案的学术动机再探》(《湘潮》2009年03期)是对晚年重新考证赵戴相袭案的学术动机的探讨。

基于以上介绍,笔者认为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硕的,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版本与专著方面,尽管由于历代学者的努力,已难以出现集大成之作,但仍有《水经注校释》、《水经注校证》这样的优秀作品问世,不能不说是郦学界的一大喜事。考证与诠释、历史地理学研究、语言及文学价值、概论等方面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有不少的考证文章来论述《水经注》存在的问题,非常值得提倡。《水经注》在语言及文学价值、编目特点、回归原典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是零散的查漏补缺。除此以外,《水经注》的生态意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重视,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表明,《水经注》研究正日趋完善,其空白与疏漏也在不断减少。然而,如果从更为深刻而立体的层面对《水经注》进行阐释,那么将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的去开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