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日记范文

时间:2023-03-31 00: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蚯蚓的日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蚯蚓的日记

篇1

妈妈说我应该永远记住三件事:

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

2.我们钻地道的 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地球.

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

3.29今天我努力教蜘蛛怎样钻地,一开始,他全部的脚都卡住了.后来他又吞了一堆土.

明天他要教怎样倒立行走.

4.1蚯蚓没办法倒立行走.

4.4钓鱼季从今天开始.我们全部都钻到更深的地方.

4.10

下了整晚的雨地上湿透了.我们一整天都待在人行道上.跳房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游戏.

4.15今天我忘记带午餐.肚子实在太饿了,只好吃回家功课.老师叫我写十次"我以后不吃回家功课了"写完以后我把那张纸也吃了.

4.20今天我偷偷靠近公园里的一些小孩,他们没听到我来了.我在他们面前扭来扭去,他们大声尖叫.我就爱看他们这个样子.

5.1爷爷教过我们,礼貌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对遇到的第一只蚂蚁说:"早安."队伍里还有600只蚂蚁.我在那儿站了一整天.

5.8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最可怕的噩梦-------巨大的鸟在玩跳房子!妈妈说我睡觉前不可以再吃那么多垃圾了.

5.15今天我和蜘蛛吵架.

他跟我说有脚才叫酷,然后他跑了,我追不上他.

也许他说得没错.

5.16我逗蜘蛛笑,他笑得太厉害了,结果从树上掉下来.谁说一定要有脚呢?

6.5今天劳美课我们做通心项链.我把我的作品带回家,大家把它当晚餐吃了.

6.15我姐姐觉得自己美极了!我告诉他,不管花多少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

蜘蛛觉得这真的很好笑.

妈妈可不这么想.

7.4我长大以后想要当秘密情报员.蜘蛛说我得非常小心,因为总统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我.

7.28作为一只蚯蚓,有三件事我不喜欢:

1.不能吃口香糖.

2.不能养狗.

3.功课那么多.

7.29作为一只蚯蚓,有三个好处:

1.永远不必看牙医.

2.永远不会因为拖着泥巴进屋而被骂.

3.永远不必洗澡.

篇2

关键词:儿童绘本;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 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81-01

图画是人类使用最久远的书面交流方式,然而文字和文明的发达,却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比如用图画给尚未识字的孩子讲解知识,常常让现代已经习惯于使用文字的成人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一些大师们的知识绘本在情节构思、故事表述上煞费苦心,达到精巧美妙的境界,从而成为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经典。

《金老爷买钟》,为英国凯特・格林威奖首奖得主美国作家佩特・哈群斯的作品。这是一本让阅读和知识学习成为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探秘”活动的书。故事里憨憨的金老爷在自家阁楼里找到了一只钟。为了弄清楚这只钟准不准,他买回了一只新钟,并把它摆在三楼的卧室里。金老爷先看了这只钟的时间,然后爬到阁楼上再去看那只旧钟,结果,发现两只钟的读数相差一分钟。。这下他不知道该相信哪只钟了,他只好再去买一只钟……这样接二连三地买回了几只钟之后,金老爷还是搞不清究竟哪只钟是准确的。最后,受到钟表师傅的指点,他上街买了一只怀表。从那以后,他所有的钟都准确了……

主人公金老爷憨实得可爱,本来只需要一只表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却大费周章,不停地买钟,楼上楼下地来回核对……这样一个懵懵懂懂的人,作者写他,当然不会仅仅是为了取乐读者。这本书的一个隐性目的,便是教会孩子认识钟点。 金老爷尽管每次都是赶紧跑,然而后看的钟还是比先看的多显示一两分钟(其实是爬楼花了时间造成的)。正是这小小的一两分钟时间差,引导小读者去学习对他们而言颇具难度的“认钟点”。不同于普通的知识读物抽象地说教知识,《金老爷买钟》的知识传授若有若无地见诸于主人公生活的故事之中,藏在有趣的文字和画面里,留给最善于发现细节的孩子去发现。

对幼小读者来说,绘本中知识传达的人文关怀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阅读便成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探秘”活动。时间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作者设下的一个谜局,答案到最后才会揭晓,原来所有的钟其实都是准确的!

时间如流水,一刻也不会停滞;空间无边无际,绵延不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时空的概念是模糊空洞、难以理解的。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觉。在他们看来,时间归时间,空间归空间,空间的变化对时间没有影响,正因为如此,金老爷这个老小孩才搞不明白为什么每间房间的钟不一样。故事看似简单,却有着小小的悬疑和趣味盎然的推理思考。小读者会在这样的思考中初步建立起正确的时空概念。

《蚯蚓的日记》则是美国作家克罗宁和漫画家布里斯合作的作品,纽约时报畅销绘本排行榜榜首图书,亚马逊网上书店年度畅销图书。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绘本,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只小小的蚯蚓的生活。人格化的小蚯蚓用尾巴夹着铅笔,坐在啤酒瓶盖凳子上,一本正经地在书桌(蘑菇)上记着日记。“桌”上赫然放着一个地球仪,暗示着蚯蚓和地球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故事的层面而言,这本书记述的是一只蚯蚓的日常生活;就知识的层面来看,这本书展示的是小蚯蚓与大地球之间的依存关系。

小小蚯蚓的日记,从3月20日开始。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二月惊蛰又春分”,3月20日前后,正是春分之日,惊蛰也才刚刚过去,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蚯蚓的活动也开始了。书中并不明说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然而通过日记的日期以及蚯蚓在这一天的活动,已经把这个知识传递给小读者了。

接下来,日记写到蚯蚓妈妈要小蚯蚓记住的三件大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前两条很明显是在传授知识,而第三条,似与知识不相干,纯属蚯蚓妈妈给孩子立下的私房家规,但是稍加思索,依然是一条重要的知识。后面的情节也提到了吃纸――忘记带午餐的小蚯蚓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纸吃掉了,连老师罚他抄写的作业也止不住吃掉了。这些大胆而有趣的行为,兴奋着小读者的神经,在它们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向孩子吐哺知识的细微心思:通过这些描写,孩子知道蚯蚓是喜欢吃纸的,进而,他们还能领悟到,人类给地球制造的废纸垃圾,有一些是由蚯蚓帮忙清理掉了。

谈到动物的长相问题,文字描写往往不如绘图那样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在《蚯蚓的日记》中,我们却看到文字在配合图画时绝妙地展示了它的讲解才能:小蚯蚓怀着小男生恶作剧的心态,对在镜子(水坑)前留连的姐姐说,“不管花多少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这固然不是什么文雅的说词,却精妙地点出了蚯蚓首尾相同的外貌特征,令人拍案叫绝。小读者在哈哈大笑之后,一定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一点。

《蚯蚓的日记》的知识传导,隐藏在妙趣横生的情节、自白和图画之中,就像一根藤上随意结出的瓜,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既不系统也不连贯,然而却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地深入到小读者的心田。

优秀儿童绘本的知识传导没有定式,大都以浅显、生动、风趣的情节做形象化的展示,决不做概念说教,却又能收到隽永的效果。重要的是,它还给小读者们身后的大读者――教师和家长带来有关教育方法的人文与美学启示。

参考文献

[1]吉姆.崔利斯美.朗读手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

篇3

这会儿,哥俩攀坐在草根上,慢悠悠地荡着秋千,哥哥给弟弟读起了《蚯蚓的日记》,当读到这一段――

我姐姐觉得自己美极了!我告诉她,不管花多长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

小哥俩笑得直打颤,蚯蚓弟弟笑得前仰后合,一不小心从秋千上摔了下来,爬上来又笑,笑了又摔,蚯蚓哥哥早笑得卷成一团了。

“趁妈妈不在家,我们去外面玩玩吧。”弟弟恳求哥哥。

“我也想出去。”哥哥歪着脑袋想了想。

小哥俩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外面细雨蒙蒙、绿草如茵,每棵青草尖上都顶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小雨珠儿。空中散发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香味。

小哥俩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开心地在草地上翻起跟头、打起滚来。

咦?这是什么地方?小哥俩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地面的颜色不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哥哥用头磕了一下地,额头上立刻鼓起了一个大包。

走来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生,蚯蚓小哥俩对视了一下,学着《蚯蚓的日记》书中蚯蚓的样子,恶作剧般地在她们面前扭着身子跳舞,“呀――”小女生惊叫着逃散开来,小哥俩也爱看她们这个样子。

“呜呜呜――”什么声音,一个有着两个轮子的家伙飞奔而来。小哥俩还没有反应过来,两个轮子的家伙已经朝它们碾了过来,蚯蚓弟弟吓得捂住了眼睛,当“呜――”的声音远去的时候,蚯蚓弟弟睁开眼睛,他发现哥哥已经成了两半。

蚯蚓弟弟推了推哥哥,哥哥没有声音,弟弟哇哇地哭了起来,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别哭,你忘了妈妈说过,我们可以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是哥哥的声音,受伤了的哥哥这会儿好像正在努力地思考“四个可以变成几个”的问题。

“我们还是回家吧?”弟弟哭着说,他心里很害怕,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像自己的家那么安全。

哥哥点了点头,可是他这个时候还不能挪动自己受伤的身体。哥俩无助地互相望着。

正在这时,一片绿色稳稳地飘到了他们眼前。弟弟赶紧爬了上去,有绿色的地方离土地不会远的,奇怪的是,受伤的哥哥被一根粗粗的树枝轻轻地推送到绿色上。

哦,这绿色是片树叶,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用两只小手把这片树叶举了起来。他用黑黑亮亮的眼睛看着树叶上的小哥俩。小哥俩吓得缩成了一团。小男孩轻轻地捧着这片树叶,小心地向绿草地走去。

乘着这像飞机一样的树叶,惊恐眩晕中的小哥俩落地了,哇,太熟悉了,软软的泥土,香香的青草味。

回到家啦!

篇4

一. 写生字表每天一张,要求每天都有进步。

二. 背《三字经》《356夜儿歌》,写日记或看图说话。

三. 每天看课外书。另7月《我有友情要出租》《小猪唏喱呼噜》8月《蚯蚓日记》《月亮,生日快乐》

四. 每天做数学题目3页。

五. 听读英语半小时以上。

六. 暑假班学习

七. 每天跳绳.溜冰.仰卧起坐

八. 参加家务劳动,学会整理抽屉,擦桌子,扫地,拖地。

九. 暑期旅游

篇5

关键词:绘本;科学活动;探索点;兴趣

一、合理地为幼儿选择科学绘本

科学绘本五彩缤纷、神奇有趣,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绘本。我们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根据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以图画为主,并具有一定情节、直观形象、趣味性浓、吸引力强的绘本。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所选绘本《蚯蚓的日记》《上面和下面》《水是从哪里来的?》《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以生动幽默的故事呈现,以图为主,文字简练,从幼儿的视角,以幼儿喜爱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启迪智慧,吸引幼儿轻松阅读。前期我们与家长共同搜集科学类绘本,并根据幼儿发展的水平及需要进行了筛选,共搜集了25本绘本,在我们的共同商讨下筛选出了16本优秀的科学绘本供幼儿阅读。筛选出的部分绘本与主题内容相融合,如:科学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与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种子藏在哪里》相融合,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选择了科学绘本《我喜欢你》《母乳是最棒的》《胡椒生长在哪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身上所隐藏的秘密。

二、为幼儿找寻“探索点”,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1.寻“点”――激趣

每一个科学活动和科学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探索点,有的探索点很深奥,没有必要让幼儿去探索,有的探索点尽管很深奥,但却值得去探索。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利用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让幼儿了解动物嗯嗯的秘密,本来难以启齿的大小便却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让幼儿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地面对正常的生理问题。我们利用嗯嗯调查表,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嗯嗯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并利用餐前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

在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前,我们又结合主题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蚯蚓”,小朋友将捉到的蚯蚓带到幼儿园来观察,我们又利用图片、视频来让幼儿了解蚯蚓的主要外部特征,知道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那么蚯蚓到底吃什么呢?这个问题刚刚抛出,便有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为此我们与小朋友共同准备了许多不同的食物,如:面包屑、报纸、树叶等,通过小朋友们的自主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什么东西都吃,小朋友们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科学活动其实就是通过自主的观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仅使幼儿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家长助教――提趣

考虑到主题活动中有《化冰实验》,所以我们围绕水开展了科学活动,借助绘本《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幼儿了解雨水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生活中的水是如何净化而来的。绘本中形象的画面和有趣的实验都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以幼儿最能接受的方式回答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邀请了一位家长助教来园做了一些关于水的小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第一个实验是浮起来的鸡蛋,在把鸡蛋放入水中之前我们请小朋友进行猜测,鸡蛋是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小朋友们都说会沉下去,果真当鸡蛋放入清水中时是沉下去的,但是再往水中加入很多很多的盐时,鸡蛋却浮了上来,看到这一现象时小朋友一时都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家长的介绍,原来加入盐的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就浮在了水面,小朋友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很感兴趣。第二个实验是倒不出的水,把玻璃杯里装满水,然后盖上卡纸。左手托住杯底,右手紧紧压住卡纸,将玻璃杯迅速倒转过来,将托卡纸的右手慢慢移开,纸吸在玻璃杯上,水一点也没有倒下来,看完了实验,小朋友们很诧异,为什么纸不会掉下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纸被水吸住了,所以倒不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杯子装满水用卡纸盖上后,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空隙。当杯子倒转过来时,外部空气的压力托住了卡纸,所以,卡纸就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通过观察这些小实验,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有好多小朋友都回家自己尝试起了做科学小实验。

三、抓住幼儿的“探索点”,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科学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也随之加深,无意中的一些科学发现都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就可抓住幼儿的发现,进行随机的科学教育。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有一个小朋友无意间发现地上有一道道彩色的光,他开心地大叫起来:“哇,有彩虹,有彩虹,真漂亮。”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围观着,拍着手大喊着:“彩虹,彩虹。”我站在旁边并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仔细地听着他们的交流,有一个小女孩说:“不对,不对,这不是彩虹,彩虹怎么可能在地上呢,应该在天上。”另外一个声音也响起:“对呀,彩虹是应该在天上的,而且要在夏天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听完小朋友们的交流,我走到他们中间问,那这些彩色的光到底是什么呢?随即我们进行了讨论,且获取了答案。原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彩虹,而是太阳通过水和鱼缸而折射出来的光。

篇6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2、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4、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篇7

【一】 学习、阅读、作息、运动计划

一, 晨诵。虽然放假,儿子每天还是习惯性的按上学时的作息时间,早上6:30准时起床。每天早晨半小时的时间朗诵《日有所诵》、《中外儿童诗精选》、《会写字的梧桐叶》中的各两首小诗。通过诵读其中清新、经典的小诗,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审美力,让文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拓展思维。

二, 下午、晚上各阅读半小时。诸如绘本类的《蚯蚓的日记》,《圆圆的肚脐》,《神奇校车》,《小绿狼》,《女巫扫帚排排坐》等,自己独立阅读。我在他读后加以引申指导,汲取其中精髓,写出读后感。此项也是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写5篇读后感,重于修改,发表在博客上。儿童文学类的《笨狼的故事》,《绿野仙踪》,《我和姐姐克拉拉》,《一百条裙子》,《木偶奇遇记》,需要通过对话式、亲子剧场式、倾情演绎式等不同的方式,陪孩子一起共读。共读的过程,作以整理记录。

三, 上午和下午分别半小时上网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支配。或玩网络游戏;或拜访博友;或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页。

四, 中午午休不少于两小时。保证充分睡眠,养精蓄锐,提高做事效率。

五, 每天择时户外活动一小时。接受日晒,呼吸新鲜空气,适量运动,强身健体。

六, 其余时间为自由支配时间。玩魔尺;练字;看动画片;练习口算(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周100道口算题,总共800道);适当预年级课程;做手工等自由选择。

【二】 旅游出行计划

暑假,我们依然选择出行旅游,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彻底放松身心,在游玩中汲取更多知识。

关于选择旅游城市,我们不谋而合,依然选择美丽的三亚,第三次重游。一路行程与度假期间,儿子毛遂自荐与我互换角色,由他担任家长,全力安排具体事宜。我掌控大方向,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辅佐儿子。这种互换角色,生活中我们经常来做。无形中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主决策能力,处事领导能力,辨别是非与变通能力。

在三亚度假期间,学习作息时间,稍作调整。添加晨起海边跑步和傍晚海边散步或游泳。尽享海的浩瀚无际,放飞心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 需要注重的环节

一, 注重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进步。除了亲子共读外,充分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小学生家庭教育》,《朗读手册》等教育类书籍,提升教育理念。阅读《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窗边的小豆豆》等经典儿童文学,弥补幼时的缺憾。阅读《林清玄散文精选》,《席慕容全集》等经典散文,拓宽阅读范围。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进步。

二, 注重引导孩子从“说”到“写”的衔接过渡。借助老师布置的5篇读书笔记,10篇日记。悉心引导孩子从“说”作文慢慢过渡到“写”作文。让孩子渐渐学会拿起笔来书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 注重引导孩子捕获生活中的精彩和感动。让孩子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不至于真正写作时,无从下手,无话可说。

四, 注重以兴趣为主,“诱惑”孩子自愿写作或者阅读,绝不强求。孩子看了《小屁孩日记》,很是感兴趣,也要试着写日记。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要有一个过程,需潜心引导。

五, 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提供实践的机会。“劳其筋骨”让孩子亲身体验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带来的愉悦,充分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篇8

一、做足绘本的“无中生有”

绘本凭借精心绘制的图画和适宜的文字空白,给学生以最新鲜的视觉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绘本教学中,学生常在精美的、有情节的、富有想象的图画视觉中美美享受,由无字处生发出诸多的自发性语言,也在读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绘本文字后,学生“喋喋不休”,自然生成富有学生个性特点的言语,由“简”化“丰”。绘本预留了足够的文字空白,唤醒了学生的言语生成。因此,选择有话可说的图画或文字空白处,因势利导,做足“无中生有”,是“习”作的抓手。

《蚯蚓的日记》中有:4月1日,蜘蛛教蚯蚓学倒立走路。全文两幅图,蜘蛛和蚯蚓表情丰富,童趣味浓,画面夸张,极具童话色彩。故事中,叙述语言仅有一句:蚯蚓没办法倒立走路。

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1.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在一棵大树下,蚯蚓看到谁在倒立着走路?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虫子在倒立走路呢?会怎么想呀?蜘蛛会怎么和蚯蚓说呀?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想象蜘蛛是怎么教蚯蚓倒立走路的。蚯蚓爬得上大树吗?他碰到什么困难?蜘蛛想了个什么办法?结果发生了怎样的惊险故事?

3.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交流,说说蚯蚓学倒立走路的故事。

在设计中,教师紧扣绘本图片的特质,引导学生观察夸张、富有童趣的画面,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于图片无字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关注绘本语言的简约和童趣,于叙述语言中丰富故事情节,于情节中学习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无声中有声,无字处有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表达欲望,激活了绘本语言,演绎了故事情节。作文教学革命者管建刚提出,说故事本身就是写作。利用绘本的“无中生有”,读懂、演绎故事的过程,是在做着习作的事。

二、制造绘本的“表达残缺”

绘本的情绪和主题具有连续性,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前言后续。学生读懂每一个“续点”,才能获知故事的全部情节。绘本在故事的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故事的每个“续点”,都按照这样一些逻辑关系安排故事材料的。如果其中的“续点”出现残缺,学生的阅读就会出现断裂,对于读完整故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我的表达”,其作用是强大的。因为孩子天生是个创造师,想象力与生俱来,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推进想象、丰富想象,让学生深度想象,在“续点”上制造“表达残缺”,从而促成“我的表达”。 维纳斯的残缺,就是一种“美”,“美”在于给人无限的遐想,让我们也为学生无尽的遐想而制造一点“残缺”。

日本绘本《小蜡笔头儿》,讲的是一支蜡笔头被小主人遗弃后所发生的故事。在流浪中,它为球鞋上褪了色的小鸡图案、陈旧脱色的玩具车、草丛里的小石头卖力地涂色,最后为天上一微弱的星星涂完了自己,自己和小星星一起绽放美丽的光彩。故事“续点”采用并列式安排。有教师在放映绘本图片和故事叙述时,呈现了小蜡笔头为小石头涂色的画面,但缺少相应的文本表达。于是,请同学学着前面绘本的表达方式,想象、迁移这一“续点”的表达。学生在读中学会了表达,给“残缺”的故事进行了“修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另外,顺势引导:小蜡笔头还会碰到谁,它又是怎么做的呢?亲近绘本,超越绘本,将故事最终引向“我的表达”中。

三、再生绘本的“壁虎断尾”

壁虎的尾巴断了,它具有再生能力,能重新长出一条新尾巴。在绘本读写中,断了绘本的“尾巴”,这个结尾怎么“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给人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尾,这样的设计,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在绘本读写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壁虎断尾”策略,不光能激起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将阅读引向纵深和自我,而且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支持。

如教学《卡夫卡变虫记》,卡夫卡变成六脚虫子后,在学校生活了一天,除了他的朋友迈克尔,大家都没有发现他变成虫子,就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发现。这让卡夫卡非常的难过,自己成了世间无人关心的人,在他经历如此痛苦的遭遇时,大家仍不关心其到底是“虫”还是“人”,他彻底绝望了。就在故事似乎达到的时候,也即读者对卡夫卡深切同情到最高点时,故事会怎样延续呢?是像丑小鸭一样在孤独中离家出走,是在“人”的世界里孤独地过着“虫”的生活,还是有了梦寐以求的关爱,产生了奇迹?教师在此,毅然“断尾”,让学生蓄积的同情开始酝酿、膨胀、诉求。卡夫卡最后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大胆地假设结尾,给卡夫卡一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来把这个故事讲完。

四、开发绘本的“‘人’‘本’对话”

绘本 “读文”与“读图”的有机结合,给绘本增加了很强的“人”“本”对话空间。儿童在阅读、观察、想象、推理中,不仅仅获知故事,收获语言,更重要的是引发儿童情感的体验、共鸣、呼应,产生一种强烈的对话意识。对话过程,是迁移读写、发现生活的过程。开发绘本的“‘人’‘本’对话”,是绘本中“写”作的又一着力点。

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环衬还是封底,都是学生对话的精美素材。发现这些“神秘”,对话由此启动。如《风到哪里去了》的封面,描绘了月亮、群山、小鸟、房屋、雨点等事物,事物组合的空间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结合书名,让学生猜测:风到哪里去了,躲在哪儿?(有些学生说:风跟着雨点走了/风躲进了深山睡觉去了/风托着脑袋不闹了,在听月亮姐姐讲故事/风陪着小鸟学习飞翔……)教师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文,写在封面上,成了一首小诗。

讨论故事是绘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开展形式可以个人、班级,或合作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将绘本的核心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自己理解、表达,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改写故事结局或改编故事情节,在扉页处写前言,写信给书中人或作者,谈谈阅读的心得体会等,是“人”“本”对话的具体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将“人”“本”对话延伸至生活。有位教师教学《树逃走了》,设计了对话活动:(1)师生对话画家画《树逃走了》有什么目的吗?你懂得了什么?(室内) (2)室外调查: 学校中哪棵树开花了,哪棵树最大?找一找哪棵树想逃走。观察校园里树的生长状况揣摩树的心情。(3)选择其中的几棵树,写写这些树的长势、开花、结果及其心理。(4)分享,评价,激励。

绘本中的“人”“本”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元的习作材料和表达形式,也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纸上“生活空间”。

篇9

一、什么样的绘本适合幼儿阅读

1.可以从故事内容方面选择。

故事的取材要贴近孩子生活,最好是孩子熟悉的事情,情节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独特的心理状况、思维方法和语言特色。但要有一些异于常态、常理、常情的变化,使儿童感觉到熟悉而奇特,新颖而有趣。故事的主题须合乎孩子的概念水平和生活经验。

如:《搬过来搬过去》,故事里长颈鹿住进鳄鱼家,碰到了一堆的意外,进门的问题:一进门就撞到了头。吃饭的问题:吃东西时,只能把头赛进鳄鱼家的烟囱里,连吃饭也都是问题。睡觉问题:睡觉时,只能把头伸到外面,一点也不安全。最后通过搬家,将问题解决了。在这个充满爱的故事里,矮小的鳄鱼和高大的长颈鹿,为了住在一起,可谓是困难重重,不过,它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大胆的创新,把问题一个个的解决。这本绘本中故事的语言浅近、具体、形象;句子单纯、短小、口语化;朗读时明快、活泼、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

2.可以从图画表现方面选择。

图画要富有视觉美,这样故事中的形象才会更感人,也更能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

如:《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主人公大卫那椭圆型的大脑袋顶在细小的身子上,摇摇欲坠;占了面部三分之一大的咧开的嘴巴里有六颗稀稀落落的尖尖的牙齿;三角形的鼻子鼻孔朝天;小小的眼睛、一高一低的两道短眉毛,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我什么都不怕。做出来的事情更让人胆战心惊。通过夸张、大胆的绘画手法,将绘本中的大卫调皮淘气、爱搞恶作的形象表现出来了。我觉得这种大胆的实践,更能使在咿呀学语的幼儿所接受。

总的来说,早期阅读选择绘本的基本要求是: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应该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应该关注儿童心灵世界,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

二、教师应该如何合理应用绘本,来发展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采用不同方式引入故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故事的导入方式往往决定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和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1)从封面入手:每一本绘本的封面总是独具一格,总能深深吸引孩子。教师可以从封面着手,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的内容,并联系幼儿实际经验,展开一系列话题。

如:绘本《好饿的小蛇》,是一本简单生动却寓意深刻的经典绘本,教育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习小蛇,啊呜一口吞下去,小肚皮要撑坏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聊聊封面上有谁?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以此自然地边观察边导入,让孩子带着揣测和期待的心情来看故事,我觉得一定是别有一番风味。

(2)从标题入手:绘本故事的标题一般都比较醒目清新,能激起幼儿认读的兴趣,如果就从标题作为线索来展开,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

如:绘本《爸爸和我》,都是很大的图, 很大的字体.,简单的字,孩子很容易记住。教师不妨和幼儿一起用手指着那几个醒目的字大声地朗读,你会发现幼儿也会饶有兴趣地跟着你念。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愿望,更能加深幼儿对绘本的印象。

(3)从角色入手:每个绘本故事中都会有极具个性的角色,教师可以从其中一个或多个角色来导入,猜想角色之间的关系,故事情节的展开,调动幼儿阅读故事的积极性。

如绘本《我的连衣裙》,可以直接从故事中的角色我展开,猜猜我的连衣裙怎么了。让幼儿猜猜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呢?这样幼儿会带着悬念和思考,会更有了解故事内容的兴趣。

2.采用开放性提问,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开放性提问的时候,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绘本《蚯蚓的日记》中,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我给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蚯蚓在日记里写了些什么?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围绕这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幼儿积极地观察画面,分析思考,进而推测故事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思维活跃,积极热情,广开思路,发散出各种狐狸与母鸡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3.整合多元化教育,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1)模仿动作。幼儿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大多数图书的内容都较幽默,可让幼儿学学模仿人物的表情、动作,让幼儿在模仿过程中加深体验,为理解故事打下基础。

如《一步一步走啊走》描述小男孩走路时发生的事情。在阅读中,幼儿学小乌龟爬、大白鹅踱步、小兔子蹦蹦跳、鸵鸟迈步的样子,了解了动物的特征、性情,加深了印象。

(2)自编歌曲。儿童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易记深受幼儿的喜爱。可将图书的内容,改编成简短易记,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选择一曲优美的旋律,提炼故事内容,进行填词,一首与故事配套的歌曲就诞生了。当然歌词也可以是故事中比较经典的对话,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的爸爸》就可以编成一首好听抒情的歌曲。在老师多次的示范下,幼儿有一定感知经验后,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创编,幼儿会感到其乐无穷,会有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绘画创作。绘画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老师可以根据大图书的内容,有选择和针对性的与绘画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3

1 提前布置好实验周围的环境

实验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受到周围的环境、器材、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等因素影响。为此,组织学生实验活动时,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有些实验活动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教师一定要先去观察环境,对寻找生命物体的地方的环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场所划出一定的范围(校园花圃、田野等),使学生既能找到有生命的物体,又能达到“寻找”的目的,且要保证学生安全。

2 做好实验活动中应付偶发事件的必要预备

在实验活动教学过程中,出现偶发性事件的现象在所难免。偶发性事件具有不可确定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偶发性事件往往跟实验活动内容密切相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前就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凡是使用酒精灯的实验,事先要准备一块大而湿的抹布,以防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出后灭火时急用;凡是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如认识岩石实验应在旁边准备好一盆清水,以备学生万一污染后立即稀释。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带学生到教室外要注意安全,并可能出现手划破的情况,就要带些必要的药品(创可贴等)。《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由于观察实验有许多残渣汁水故要准备好水桶等,以免学生到处倾倒。

3 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4 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5 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6 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一般一个地方的范围是一种土壤。为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机会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机会也可带学生多去几个地方,选取不同的土壤,观察认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种类土壤的差异。《纺织材料》一课,纺织材料有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让学生选取多种不同的纺织品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纺织品的多样化然后展开发散思维,想象设计未来的衣服样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