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发明范文

时间:2023-03-25 22: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发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发明

篇1

一、观察是发明的源头

观察是小发明入门的源头。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觉察那么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就启发我们:要搞小发明作品,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观察要有目的。就是说,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主要弄清楚被观察事物的特性、特点和原理。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最本质特征,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怎么办”。有时甚至还要针对事物的某一缺点进行专门观察、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观察要深入仔细。观察事物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用“放大镜”看问题,还要用“显微镜”看问题,要从外部深入到内部去观察,要从整体分解到部分去观察,不放弃任何一点值得探求的线索,才能发现某种事物现象的某些微小变化,把握事物的内部特征、局部的特点、整体的特性,才能启发学生们的灵感,使他们产生新的的构思。

观察要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明。通过深入仔细的观察,才能比较几种事物之间的不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且通过比较,构想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

总之,观察既要以科学眼光看,又要以科学眼光想,才能观察出名堂,看出奥妙,提出行得通、办得到的发明新课题。

二、联想是发明的动力

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地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创造发明离不开联想,联想犹如给创造发明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联想能力强的人容易捕捉发明课题,容易形成新的构思。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自然界最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苹果落地联想到引力,又从引力联系到质量、速度、空间距离等因素,进而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可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学习用品用具采用“拼一拼”、“凑一凑”、“改一改”的办法,可以使学生接收到更多信息的启示,激发灵感,加速小发明的进程,以显示出新的特点特色,创造出新的发明。

三、实践是发明的分娩

任何发明成果都必须以实物、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无论该构思如何新颖、独特、奇巧,也只能是一种设想,因为发明课题、设计方案及图纸最终要通过做出的实物到实际中去检验是否科学。

小发明课题的产生与选择:我们所接触到的发明课题,主要是生活用品、生产劳动工具、工艺、种植技术及学习用具等方面。选择课题时,应注意:(1)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2)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条件能力来决定课题大小及复杂程度等;(3)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4)切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的个性追求,要具有趣味性。这时需要指导学生从大量的联想中进行认真的筛选,淘汰那些不切合实际或暂时达不到的想法。通过精选,才能获得基本可行的课题。

课题的构思与设计。在进行课题设计中,要突出一个“新”字,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把产品设计、市场需要和生产工艺要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思设计。在对某一课题的各种构思设计中,又会出现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情况;既有创造性、先进性的,也有没有创造性、过时的;既有有使用价值的,也有没有使用价值的。这时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分析问题的内在因素,根据问题的因果关系,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再从程序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入手解决问题。寻找确属小发明的可行的最佳设计方案。

绘图制作与检验。设计出的方案往往也只是一个想象物的粗浅轮廓,无论想象多么简单,都必须绘出加工图纸或结构图。这是制作发明前的必要步骤。有了加工图纸、准备好各种材料和各种制作的工具,然后按图纸去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要辅导学生寻找困难的原因,有时也可以修改图纸或者重绘图纸。

课题作品制作后,要进行检验。在检验中证实或修订自己设计的方案,保证作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明作品完成后,公开时,要写出说明书,以便推广使用,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包含功能、结构、器材、制作、原理等几个方面。

篇2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而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强化课堂教学目标

追求教学有效性,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有效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

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教师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 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或■或■,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孙悟空说,我吃■,沙僧就只好拿■的了. 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而我们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而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我们的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 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 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内容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兑现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控制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设计教学内容的难度,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现行的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进行整合后加以教学,达到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 同时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科研牵动校本研修教学反思 评价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中永恒的主题之一,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水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一所学校抓住了教师发展之本,学校发展就有了保障,也有了不竭的原动力。因此,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从而推进学校的发展,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根本宗旨。

一、创设展示平台,形成发展梯队

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支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培养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1~2人,市骨干教师5~6人、区骨干教师6~8人。使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甘井子区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不同要求。

一是要培育一支“能吃苦、肯干事、敢创新”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要在实践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主要领导具有较高的研究、指挥、决策和协调能力,分管领导成为某一方面的权威或专家,中层干部成为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坚;,干部要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二是培养一批青年优秀教师。对于新上岗教师要求他们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对于具有发展潜力青年教师,要求他们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转变。并安排他们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等职务,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成长。

三是培养一批骨干研修教师。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安排他们帮带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并使其在各年级中担任一定的要职,使其尽快成长为省、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促成这部分教师尽快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目标。

二、加强行为规范,提高师德修养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要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教师教学中要“以情育人,以美育人,以德育人”。要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晋升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抓好课题牵动 ,实行校本研修

1、科研先导,营造研究氛围

科研对教师的成长乃至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抓好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牵动,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十二五”期间,我们除了强化《分组分享“4X”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外,将整合学校的课题,力争用课题来牵动学校的科研工作,力争让每位教师都参与研究,60%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理想课题。形成一个人人积极参与研究的喜人局面,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2、强化校本专题研讨,形成浓厚教研氛围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不仅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还努力做到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活动效益。每个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必须拟定专题进行研究,每学期的校本专题研讨必须解决1-2个本学科存在的问题。教研日活动之前,对专题研究要做到有准备,有专人做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专题研讨会上人人发言。教研处要及时展示优秀的专题研讨案例,推广优秀专题。在开展校本专题研讨中,科研主任要为教师搭好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反思交流平台。

四、优化反思过程,提高管理策略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开源节支,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搭建反思实践的舞台。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召开教师专业成长汇报会、师德演讲会、反思交流会,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讨、主题或专题讲座、三级教科研等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以年级教研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五、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潜能

篇4

关键词:母语、儿童、教师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精品课例展示交流会,历时两个整天的回忆,听了窦桂梅、盛新峰等四位教育名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领略到了名家的教学风采,受到了心灵的启迪。现在就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和她的讲座中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汇报。

        窦桂梅的这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届绘本语文课。书中以图画为主体,配以简单的文字,述说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珍惜的、快乐的。

        他告诉电影院的伯伯、热狗店的阿姨、比萨店的邻居、图书馆的姐姐、车站的人,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的就是他爸爸。“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简单的表达,在不同的场景中先后出现五次。窦桂梅通过让学生场景再现、体会着表述,一遍一遍地引导,最终使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枯燥无味”逐渐体会到小主人公的不同感情,让学生们知道用简单的语言同样表达丰富动人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从中感受并真实地理解母语的丰富。

        在这个环节中,窦桂梅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尊重很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课堂上说道:“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得出属于自己的滋味好不好?再比如,她课堂上交给苏俄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科学态度。”再比如,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交际技巧:“你得评价呀,说说人家答的怎么样?”“握握手,说声谢谢。”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

        听了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好的课堂是行云流水、余音绕梁、是高山仰止,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触动。 

        要和大家汇报交流的第二方面内容是: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讲座长达两个小时,会场热气冲天,却亚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窦桂梅的语言魅力、崭新的教育理念,不凡的教育生涯而折服!内容很多很多,提炼出几点自认为有价值更贴切我们课堂教学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我在窦老师的讲座中提炼出了一些精彩语录和大家分享:1. 大国小语;2. 先出彩,后说话;3. 作文是做人的过程;4. 别只读人家的书,而不想自己的事;5. 现在的教育是培养“愤青”的教育;6.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窦老师在报告的开始就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现在“大国小语”、“拿母语不当回事”、“中国人不注重中国文化”等严重畸形的社会现象。 她还幽默地说:“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听两遍,《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速度!阅读理解全是是政府工作报告,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

        请大家看屏幕,这是北京某小学老师发考卷,喊了多少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领取考卷,到最后老师问还有哪个小朋友没有领取考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名小男生很委屈地走到老师跟前:“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叫楚中天。”窦老师的这个让人发笑的案例让我思索,让我汗颜。这一幕不也是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么。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确不容易。窦老师教学中先从学生的写字姿势抓起。请看屏幕: 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开写……每次她要求学生写字前都要求学生读口诀。汉子的识与写,是语文学习的奠基工程,贯穿于小学1 到6 年级,是常抓不懈的工作。这就是回到教育原点的教育,这就是母语教育。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与生成 生命 精彩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那么,如何促进“生成”,抓住“生成”,正确处理“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精心的预设。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的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为学生的学。

二、着眼生成,成就语文教学的精彩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个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们要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1、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沃克医生对的评价,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受伤时是怎样的感受,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着,让学生在回忆体验自己受伤时有着怎样的疼痛。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刀在没有打麻醉剂的条件下,忍着剧痛,让医生割了七十二刀,而且还一刀一刀地数着医生的刀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我让学生想象这每一刀都是割在自己的身上,这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很多学生都说:“疼得受不了!”有些学生甚至做出了疼得龇牙咧嘴的动作,还有一些学生做出痛晕过去的样子。但是却一声不哼,为了忍受剧痛把崭新的白垫单都抓破,这是多大的疼痛呀!学生就是在回忆生活的基础上,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体验感悟到了的意志非同一般,就象钢铁一般的坚硬。

2、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

当学生理解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追问其思维的过程,将学生引入到文本中深入阅读,判断思考。

我在教学《林海》时,有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一个字的字序不同,一不留心确实很容易念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为了缓解他的尴尬,也为了提醒其他学生,我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我问他哪里读错了,他红着脸说是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我又接着问:“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举高小手,争着回答:“‘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并不怎么大。”我马上紧接着说:“仔细读读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这一连几个问题,一个紧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深入文本,也问出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热情,马上从书本中找到了答案。我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秦岭和大兴安岭的样子。通过图的比较,一个险峻,一个温柔,当我说:“二者确实是——”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大不一样。”就这样,学生理解了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区别,印象也特别的深刻。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但生成可以让错误变得美丽。能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课堂也会更充满人文性。

3、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

一次在做阅读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题目不要加“必须”这个词。我并没有对学生的“浅见”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在这一细节上做了一番“文章”——

生:老师,我想建议作者把“必须”这个词去掉。

师:(一愣)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太长了,读起来有点拗口,而且有没有“必须”这个词,题目的意思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去掉反而显得更简洁一些。

师:同学们能不能联系短文内容比较一下,加“必须”与不加“必须”的意思一样吗?

(一番阅读思考后)

生:不一样,文章中说:“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爸爸对汤姆说的话,这里的“必须”有一定得这样做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个词,命令的语气就弱了。

生:汤姆钓到这条大鲈鱼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用上“必须”强调12点之前钓到鲈鱼是非放掉不可的。

生:汤姆爸爸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必须”是强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章守纪。

生:“规定”就是“法”,用了“必须”,表现了汤姆爸爸在原则问题上是决不会让步的!

师:比较得好!晚上12点之前不允许钓鲈鱼,是钓鱼人必须遵守的“法规”,的确也可以说是原则问题。

生:还有,用上“必须”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汤姆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

师:“斩钉截铁”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形容汤姆爸爸说话的时候毫不犹豫、坚决果断。

师:那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注意读出低沉的、坚决果断、斩钉截铁的语气。

(生齐读)

师:(对提问题的同学)你认为要去掉“必须”这个词吗?

(该生连连摇头)

篇6

一、当前无效教学存在的相关表象

全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进入“高原期”后的一种课堂深度变革,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师生生命主体生长的需要。

但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的表象却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课堂教学要素不统一,诸要素没有形成合力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教师、环境、资源(含课本)、方法等各个教学要素各自为战,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的问题。如教师在情境设置上与教学内容不一致,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与教学内容不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张皮”,学生的课堂学习得不到有效指导。

2.课堂中的“问题”往往单向来自于教师

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学中的“问题”应该首先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学习后的困惑、疑问,是学生知识建构和生命成长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在现实的很多课堂中,“问题”往往首先来自于教师。教师由于有了中心统领意识,上课之初就会抛出一个话题或问题,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牵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路子走,思维被老师的问题“框框”所束缚,无法纵横驰骋。因而,这样的课堂就完全是老师自己的课堂,是老师主宰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

3.“满堂问”所带来的课堂表面繁华

“满堂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又一种被动学习现象。有的教师特别善于连续追问,往往就一个学习主题不断深挖。课堂一问到底,学生小手如林,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一头雾水。教师觉得如果没有提问就不是教学,好像没有了提问就无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我们姑且叫做“问答式”教学。“问答式”教学表面热闹的背后是学生主体的缺失,是学生课堂生命发展的缺失。教师这边发问,那边提问,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整理的时间,没有语言组织的时间,完全是被动应付。试想,这样的“满堂问”又能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

4.学生课堂学习的无层次性

有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无选择性,更无层次性。教师的教学目标只考虑全班整体,而没有进一步考虑全班整体上的个体差别。教师因考虑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出示的练习题缺乏系列性和阶梯性,“有差异”的学生却没有“有差异”地选择。教师的教学和作业设置没有梯度,没有考虑因材施教。

5.课堂教学中的模式化倾向

现在,非常流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四步式教学模式、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六模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不反对教学有模式,因为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教学特点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但是,我反对模式化,反对套模式。每一个充满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特点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二、“关键问题”在课堂深度变革中的具体把握

“问题”意识很重要,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基本要素。有效地利用好“关键问题”,对于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生命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问题”是“全效课堂”的重要特征。课堂中的“关键问题”,总的来讲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教材的问题,二是学生的问题,三是教师的问题,四是教学的问题。四类问题在教学中体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如何去驾驭四类问题是“全效课堂”理念的重要体现。

1.关于教材的问题

教材的问题从难易程度上看,主要体现在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两个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问题。一是要从学科层面和整册教材的角度去宏观把握。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数学学科整个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时如何瞻前顾后。二是教学内容所在的“单元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如何在单元备课时得到重视,以便在教学时可以体现;三是“课时重点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问题化转换,以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2.关于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学生理解的起点问题,备课时老师站在学生理解的起点预估到的学生问题,包括课堂中有可能生成的问题;二是学生难点问题,是指站在深度理解或深入学习的角度对学生构成学习障碍的瓶颈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教学问题的主题,教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决定教学的走向。学生自学中产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3.关于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方面,教师的问题体现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或者承上启下的链接阶段,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或某一教学环节开始之时启动思考的问题,通常需要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以达到与学生的经验产生链接,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体现在围绕课本核心问题不断深化的问题,如分解的问题、拓展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归纳的问题、演绎的问题、反思的问题等。

4.关于教学的问题

教学的问题是“教”与“学”综合因素的核心问题,是指在教材基本问题的观照下,依据学科特别是课时重点问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问题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与认知冲突、学习动机与兴趣点等方面后,产生的统领性问题。它最能体现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疑难为起点、教学意图为指向的课时教学方案设计导向。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这样的问题必须是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拥有一定的自学体验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筛选出来。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以全新的面貌、非凡的气势走进了课堂,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特别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与广阔的展示平台。巧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构建起开放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引趣、激趣并增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小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喜欢愉快的学习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泼、新颖的刺激情境。巧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感觉表象,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小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巧用动画,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搞一些趣味活动,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例如:在上复习课或练习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习题变成一些趣味游戏;送水、颁奖、小猫钓鱼、摘果子、青蛙吃害虫------还可以利用课件教学生进行一些小制作,这些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是感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光靠讲解是无味的,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乐。因此,多媒体课件显示四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车轮中间;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但车轴没在中间;小猴的车轮是椭圆的;小羊的车轮是方的。教师问:"这四个小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谁是冠军吗?"这时学生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趁机引入新课"今天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这样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首先,巧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学会的目的。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全面具体。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如果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可使学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次,小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巧用信息技术教学,变"抽象"为"具体",提供感知属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我在教学圆的特征时,通过几何画板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生动地演示出多种车轮前进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圆形车轮阻力最小,最稳定的优点,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而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具体过程、组织形式、质量效益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巧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它的工具性,不可替代性。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堂,一起来感受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它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维。

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巧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学生实验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05-02

由于语言障碍问题,世界网络开放课程(open course)在我国一直乏人问津。2010年初,随着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等国内知名字幕组合给这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配上了中文字母,使得这些课程在网络上走红,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瞄准名校公开课在线内容,新浪网在视频频道推出“世界顶级名校视频公开课”产品;搜狐网在视频频道推出“名校公开课”;网易在视频频道推出“公开课”。这些网站提供的公开课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等8所名校的课程,课程涵盖经济、人文、社会、工学等多门学科。

一、探索背景

近年来在网络上接触了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分别从网易,搜狐,新浪以及在Tunes-u等公开课平台上学习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等高校的Alan Cannistraro与John Shaffer的《Iphon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Eric Grimso与John Guttag的《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David J.Malan的《Developing Moblile Apps》,Steven Dow的《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minar》,Julie Zelenski 的《Programming Abstractions》等课程,除了汲取国外的异于国内的教学内容,还发现国外工科课程上课的一大特点,几乎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除了介绍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外,还为正在学习的学生介绍课程组的除了任课教师以外的多位学生实验助教。这点一般是国内课堂较为少见的。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以为我国高校实验课借鉴的一种好模式。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纵观我国高校实验课堂内外的一些情况,高校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实验课堂活跃,让实验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相继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学习[1],尝试变革实验教学方式[2],改变实验教学方法[3],加强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4],实行分组实验[5],聘请校外兼职实验指导老师[6],采取任务驱动法[7]、实验激励和实验评价等方式。但是这些改革方式的实施却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不在于学生对实验本身没有兴趣或者改革方式的问题,而是在于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答,从而丧失了对后续实验的兴趣,因为局限于上机时间以及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情况,实验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于以上情况,教师也是无能为力,分身乏术。这里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使实验效果实现最大化,显然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其实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已经学习过了本课程的高年级的学生,或是自学过本课程的本年级本专业的学生,这两种学生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两部分的学生,为教师所用,并服务于实验课堂,将对实验课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根据笔者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担任实验课助教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把工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带进工科专业低年级的实验课堂

一般高校同一个专业前后两个年级之间的教学计划相差不多,这就意味着一门课程在现在的年级开课,而上一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习过本课程,这就使探索课题的实践成为可能,为此,可以把工科同一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带进低年级的实验课程。如笔者所在电信系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活跃实验课堂和提高实验的效果。

(二)把工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带入工科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实验课堂

针对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科类专业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的特点,虽然同一门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所差异,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及深度肯定要比其他理科类专业要来的高,所以把学习过此课程的高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带进现开课的理科专业学生的实验课堂,是可行的。

(三)把非工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带入非工科专业的低年级实验课堂

针对医学类、经济类、管理类以及文科类的学生开设《VFP程序设计》,在教学计划中这些专业的开课时间都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高年级的非工科学生带进低年级的非工科学生实验课堂,在解答实验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把他们学习过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同学。

(四)把工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带入非工科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实验课堂

针对方式(三)中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安排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辅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年级或是高年级学生。虽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开设这些课程,但是因为课程知识比较简单,对于有数据库知识和其他程序设计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边自学边辅导即可胜任辅导任务。

笔者已经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分别使用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来改善实验过程。

三、本探索的优势

把高校学生带进工科实验课堂充当实验助教,是具有多方面优势的。主要体现在:1.对于学生实验助教而言,辅导学习过的课程实验内容可以再次检验他们所学的知识;2.学生实验助教与被辅导的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其他课程甚至同专业的学习方法;3.对于师范类的学生实验助教来

说,这是教育实习前一次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4.提高他们的解说能力,为以后找工作提供筹码。对于他们竞选工作岗位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帮助;5.增进不同年级及专业之间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工作就业也是一种莫大的帮助;6.教师与学生实验助教之间达到双赢的效果,助教实践可以让学生明白教与学的区别,并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深入思考问题;7.在给当前班级上课的同时提出该实验教学方案,从而激励学生更为努力的学习,争取成为下一轮的学生实验助教;8.学生实验助教在参与实验课堂辅导的同时,可以把他们对实验设计的想法融入进新一轮的实验设计中,使得实验内容的安排更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参与的本质。

四、本探索的激励机制

虽然学生实验助教实践探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仍然需要各高校提出配套的激励机制,目前,笔者所在院校主要采取以下的激励办法:1.适当的经济补助方式,学生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在经济上得到相应的回报;2.给上辅导课的学生适当的实践学分予以鼓

励,学分奖励更能证明该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以后的实习及工作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应聘筹码。

五、案例分析

笔者已经将学生实验助教探索分别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和《VFP程序设计》的实验课,试行学生实验助教辅导。研究对象均是相同专业,几乎相同授课内容,考试难度几乎等同。唯一不同的是: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秘书专业的《VFP程序设计》课程与电信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辅导只有主讲教师和另外一名辅导上机的教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这两门课程的实验在原来的教师辅导基础上,分别增加了两名学生实验助教。以下是两个学期不同的成绩对比图。

图 1 试行学生实验助教辅导实验课前后的成绩对比

(注:成绩分别来源于2011年6月份及2011年12月份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根据图中数据显示,试行学生试验助教后的两门课程的成绩优秀率和合格率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六、本探索的评价

为了检验课题的可行性,笔者对所在院校学生参与实验课辅导听取了多方评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评价:1.学生对学生实验助教的评价;2.教师对学生实验助教的评价;3.学生实验助教对自身参与实验辅导的感

受。

其实该实践探讨还可以延伸到课堂教学,虽然很多学校也设置年轻教师助教,但是由于年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学历及职务上的差距,不利于师生间的无缝沟通,而学生实验助教却可以避开年龄、学历及职务的差距,更好地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学生实验助教是一个鲜为人知或者有人提出但并未真正推行的一项工作,此项工作不仅适用于工科实验教学,也适用于大部分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Pamela R.Jeffries,Sandy Rew,and Joni M.Cramer(2002)A COMPARISON OF Student―Centered VERSUSTradi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Basic Nursing Skills in a Learning Laboratory[J].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January,2002,(1).

[2]李旭玫.变革实验教学方式 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高教探索,2004,(1).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4]赵建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高教探索[J].2005,(3).

[5]Joan B.Garfield.Beyond Testing and Grading:Using Assessment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1994,(2).

篇9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设想,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体验科学。

2、以创新、节约、环保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要求:

1、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活动环境,发动全员参与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展现自我。

2、以班为单位,个人为主体,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个性特色,创建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氛围。

3、请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责,筹划赛程,有始有终地做好工作。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及时做到资料收集,成绩汇总,发放证书,确保科技节活动成功圆满的进行和完成。

4、各项活动负责人要及时制订好活动方案和竞赛规则,以利于活动正常、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四、活动时间:10月15日——11月19日

五、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六、活动内容:

1、科技知识竞赛:3-6年级每班派5人参加,分中、高年级组进行评比。

2、小制作、小发明:2-3年级每班至少1个小发明,2个小制作。4-6年级每班至少2件小发明,3件小制作,一年级请积极参与。小制作、小发明要具有一定创新性,实用性。

3、科学幻想画:1年级每班至少3幅,2-3年级每班至少5幅,4-6年级每班至少5幅。作品可用水彩、油画、蜡笔等不同材料表现纸张建议为8K,横竖均可。评选标准:想象力、科学性、绘画水平,作品内容需表现本次活动主题。

4、科普小报:作品主题围绕“节约”、“环保”。2-3年级每班至少2件,4-6年级每班至少5件。要求版面清晰整洁,报头突出,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协调。

5、科技征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小调查形式。3年级每班至少2份,4-6年级每班至少4份。文章简短有力,内容新颖,字数不限。

6、科技知识讲座。

7、黑板报评比:出一期以“节约、环保”或“科技创新”的黑板报。

8、班会活动:以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节约或利用新能源为主题。

七、有关说明:

1、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作品在背面贴上同意标签。小制作、小发明需附上一份简短的介绍说明,并配上学生的生活照片。

2、参赛作品可在家长、老师的辅导下,自己独立完成。

3、所有作品择优选送区里参评市创新大赛。

4、所有作品请按时上交负责人。

八、具体分工:

1、科技小报、幻想画右美术组老师负责指导、评选。

2、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由科学组负责指导、评选。

3、科技小论文语文负责指导、评选。

4、各班主任负责室内黑板报,作品的收集。

5、广播站及时作好各班活动进行情况的追踪报道。

6、各班、广播站做好活动宣传。

7、以上各项活动鼓励一年级同学积极参与。

九、奖项设置:

1、本次活动获奖作品占总上交总数的50%,按年级分设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45%)。

2、根据累计积分,将评选优秀组织班级若干,用于奖励积极组织活动的先进班级,学校在考核中给予奖励

3、积分方法:

篇10

1.循循善诱唤醒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愉快的情景,寓教于乐,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说话的行列。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唤醒生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求知。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唤醒,它恰如生命中的阳光与空气,为潜在的种子的萌芽与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关注他们,唤醒学生的灵智和求知欲。

在学习《水乡歌》时,对“帆”字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我们这样教:师:“‘帆’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猜一猜。”生:(沉默。一只手举了起来。)“是船?”(语气有点不自信。)师:“为什么这样说?说说你的理由。”我打破砂锅了。生:“前面千条渠,万条河,渠和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师:“对呀。”(这孩子可真是聪明,我不禁暗暗叫好。)生:“这里,千条船,万条船,所以我想帆大概就是船。”师:“是吗?”“还有什么地方是这种情况?”生:(许多手在一阵沉默之后都举了起来。)“千首曲,万首歌中的‘歌’‘曲’”“千条渠万条河中的‘渠’‘河’”(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陶先生说得好:“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

教育。”看来,的确如此!

2.飞扬个性欣赏生命

《新课标》认为要学好语文,学生是关键。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索、思考,激扬生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语文课堂其实是最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的平台。

记得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当我和学生还陶醉在课文所描绘的美景时,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出现“老师,我觉得书上描写的不是最美,我不太喜欢。”“那你喜欢什么?”“可不可以喜欢省略号里的内容?”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传来了笑声,当他听出的笑声的含义时,伸了伸舌头,不好意思正准备坐下时,我鼓励他勇敢地把自己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山坡上羊成群,像白云飘飘;远处,绿树成排,向我微笑。他说得确实很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他。这事使我体会到:学生在创造性阅读时,会遇到一些阻力,教师要制止其他同学取笑他,并且要理解、尊重、鼓励和引导他,激励他敢想敢说。

3.自由空间放飞生命

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慎用教师权威,不以教师本人、课本、教参等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在教学民主中培养学生自由民主精神。我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个性化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课本剧,再进行汇报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改动,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在表演中,学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台词,无不带着他们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本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升华。

有了这次经验,我在教授《妈妈的葡萄》这一课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把狐狸妈妈的爱子之心,小狐狸的无助和猎人的冷漠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七嘴八舌虽然使课堂显得有些乱,但正是有了这一些思维的,才有了一个情感积累的过程,才有了一个让教师都没想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答案。

4.在多维互动中进行个性对话

阅读教学是交流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中介”(知识或教材)的互动,在互动中体验,在互动中思辩,在互动中想象,总之,互动过程是生命流动的过程。在精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体验文本,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说(成语),说出智慧火花;唱(春天的歌),唱出真情实感;画(景色),画出美好天地;演(冻僵),演出个性理解。在“互动”中的“个性化体验”,使生成的内容更为鲜活,情态更为开放,结果更为多元,对话更有个性。

5.体验“非我”,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