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范文
时间:2023-03-17 18:2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但教学改革的原创性成果甚少,教学实效性难以从根本亡得到提高。对此,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尝试,只有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样式、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丰富内涵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制订创新方案,通过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把教学内容播送到各个教学环节,集成至目标点上,促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性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顷利地实现把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此种教学活动应内在具有两个相互关联和制动的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创造性地学。其中,教师的创造性地教是基础和前提,正是由教师的灵活多样赋有创新的教学启动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从而自我焕发出蕴含着创新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创新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强化剂。
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务必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创造性教学是在其政治性框架下施展的,保证其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决议一致,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坚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学时安排,强调课程应有的规范性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造性教学应体现出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知道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应是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其高贵的品质,发展则是永恒的主题;而体现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要义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既是其内在驱力使然,也是其本性外化表征。它本质上是展示了该理论及时代思想的精神真谛和文化创造力,这应是一种内涵特质的自觉显现。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应立足于整合,即教师是对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形态、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据一定“条件”(创新计划)重新编排组合,即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继承与创新、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整合。如:受课时限制和教材信息容量限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都有一个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所侧重,设计针对性强,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讲授内容,同时对教学方法也始终存在着如何设计、实施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从现实意义上讲,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整合诸种因素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内涵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目标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内控因素,它不仅仅是确立新教学理念的价值前提,同时也是规定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方向、基本任务和要求。因此,目标性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前提。我们知道,目标本身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结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教学之前预设要在一定阶段的奋斗方向,是要在教育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回应和解决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关系,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从而驱动教育者百折不挠,达到目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创造性教学的目标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序列,无论是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理论内容、背景信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都是目标。我们把这种多级分层、序列相关的全方位“目标树”统称为目标系统,可是创造性教学不可能一下子整体完成目标,只有通过许多阶段性目标和部分性目标,形成一个阶梯,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终极目标,即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个体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获得内驱力。
2.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教学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凭借一定理念及对理论与思想品德的充分把握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首创性地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如:由传统课程设置向新课程设置转化;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等等,都要经过创新主体的感知、判断、决策、理想、实践等自觉的、能动的、创造的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结果。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现代寓意上,这个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它是超越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体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与主体”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我们在这里所主张的创造性教学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主体与客体”提升到“主体与主体”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当然,这还有赖于创造型教师的创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可见,创造型教师是整个创造性教学的灵魂。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即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技法,同时还应该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最新教育成果、见解独到、知识广博、观念新颖、心态宽容、想象丰富、激情高涨等。由此,才能实现引领学生完成创造性教学,从而造就个性鲜明、自主性强、创新能力高的现代人才。
3.超越性。人的生命存在特质表现为人即是现实的存在又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存在的现实。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生活。人在现实的存在活动中,以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构造出超越现实,企求理想的生命活动,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内蕴着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无论从它是教育人,培育人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外在的客观要求来看,超越性不仅是教育活动所必须的,而且还是教育发展的固有张力。特别是在新世纪里,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精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和实施创造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育已明显不适应变化的社会要求,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就是对原有教学的超越,它需要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学主体(包括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超越陈旧传统的模式,进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篇2
(一)学生理解、认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程度
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是否通过教师传授,了解并接受了社会期望给予学生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首要标准。
(二)学生是否将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意志和信念
学生在接受、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是否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理论,并顺利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第二个标准。
(三)学生是否在行为上实践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政治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应用于实践,达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重要标准。认可某种道德规范并不意味着在主观行为上会按照这种要求行事,只有学生在道德认知的作用下,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真正将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才达到了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从实践主体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点
我们在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接受能力;有的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理论联系不上实际;有的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制约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3]。
(二)从另一实践主体的学生来看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意志力较差,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意识。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价值观念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淡化,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思想走上歧途。这必然会损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带来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三)从实践客体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公共基础课相比,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较多强调理论,对大学生来说太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致使思想政治理论相对滞后于现实,不能满足解释现实社会问题,指导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敢于面对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开展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关怀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新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
(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爱国主义和道德知识的局限,在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加强文化的融合性与学术性,突出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增加授课的实效性。同时,内容设置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同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适时将新的社会信息和时事材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增加经典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程的内容既有高远的理论,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从而感受到课程的有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加、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性也随之提高。
(三)丰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多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发现式、演讲式、辩论式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与刺激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与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其次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应用于教学。教师要学习掌握并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次要引入实践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思考的意义,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4],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篇3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4]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2007.85.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化的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大力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着眼于培养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道德化的高职人才,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普遍没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则是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对于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针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步入更加良性轨道,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开展互动教学,能够进一步创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特别是通过设计形式有效的互动模式,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多元化和特色性,进而对于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互动教学”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能够通过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进而能够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为重要的目标,这就需要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来,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特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缺乏重视。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然有个别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的举措,虽然也开展了互动教学,但互动教学仍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开展。比如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重视,而且也积极引导教师要大力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但一些教师还没有将互动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的互动模式,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方法受限。对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来说,不可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根据课程设置和安排,采取切合实际的互动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来看,互动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简单互动,还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现象较多,即使有一些互动教学模式但其效果也只能是表现现象,无法实现长远影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载体较少。要想更好的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必须创造更多的互动教学载体,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就会成为“空谈”。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多元化”的互动教学载体相对比较薄弱。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网络教学载体建设严重滞后,尽管高职学生上网频率较高,但还没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通过统一的“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沟通和互动,微博、微信、QQ等互动平台还没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重要载体,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是创新互动教学理念。对于高职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来说,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需要在互动教学理念创新上取得一定的突破,通过理念创新推动互动教学模式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互动教学理念,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教学创新的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新。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更要在理论创新上狠下功夫,要把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紧密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应当成为互动教学的重要目标。二是创新互动教学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突出表现为不能就思想政治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和应用,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创新互动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首先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这样能够提升互动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三是创新互动教学平台。要想进一步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创新互动教学平台,这一点至关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创新和打造一些互动教学平台和载体,比如要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立“思想政治教学互动平台”或“互动社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应当建立以学校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的QQ、微信、微博互动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互动工作。还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要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比如可以到红色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再比如还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并要求学生撰写思想汇报,这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互动性。四是创新互动教学机制。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创新互动教学机制,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互动教学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使其连接更加紧密,更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以简单的掌握多少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看学生的有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学生的思想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比如应当对学生参与多少互动活动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参与互动活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创造条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互帮互助、社团活动、勤工俭学以及评比表彰、沟通交流、座谈讨论等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已经将互动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而且互动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平台也需要加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互动教学作为重要的模式,特别是要在创新互动教学理念、创新互动教学方法、创新互动教学平台、创新互动教学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耀志,陈媚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6).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
[3]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4]梁伟莹,卢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有效性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篇5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Tongren University Guizhou,Li Ke-qiang
Abstract: high school is society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is the "cradle" of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social reserve forc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high school, Marx's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ehavior optimization functi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
Keywords: political theory class;moral education;thought oriented function;optimization function;andbehavior development
高等学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高校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是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主要表观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导向,就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是德育的生命,是德育的灵魂。有教育家说过:“一个学生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思想不健康是个危险品。”高等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今日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历史的未来,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此,应该努力突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导向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臾不可偏的政治原则和方向,我们要将近几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事迹贯穿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基层的导向教育,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为献身家乡的各项事业作出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行为,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突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二、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所谓优化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理,它是以内心修养(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为基础,通过实际行动外化为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综合发展过程,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知到情、到行”的转化过程。一般地说,“知”是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感情”和“意志”是“知”的外在表现,“行”则是“知、情、意”的综合结果;同时,通过“行”的训练和养成,实现道德认识的升华;再则,通过道德认识的升华,经过道德情感的催化、意志的努力逐步转变为道德行为。如此往返、往复,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升华。
今天的大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科学的理念、观点规范行为。政治理论课就应起到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突出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三、政治理论课的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篇6
国际政治理论有三大主流,即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自由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并为国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和权力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的思想起源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现实主义;发展
1现实主义的思想起源西方的国家
随着历史的沿袭和传统的变更,为国际政治理论下的现实主义思想的发展培育了肥沃的文化土囊。不管是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中世纪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还是近代的霍布斯,都曾对现实主义发表过独到而精彩的言论,其中涉及权利、利益、冲突、战争以及和平等,他们都和现实主义息息相关,现代的现实主义者吸取了历史长流中智慧者们的思想言论,并在国际政治理论基础上对现实主义进行相应的研究。
1.1修昔底德提出权力政治理论
作为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出生于古希腊时期,并被尊称为现实主义之父,甚至有人授之于国际政治学科之父的名号。修昔底德的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芳百世,这部巨作描写了古希腊时期两个强国之间的战争,并通过战争揭示了引起战争的根源。修昔底德分析巨作中的两国关系提及,其一,国家的本性来源于人性的恐惧,由于恐惧对方国家实力强于本国而引发了战争;其二,国家需要权利欲望的填充,例如,新生国希望获得更强大的权利,成立已久的大国想要保持权利用不被侵犯,以此导致战争的上演。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部巨作中,作为西方强国的霸主雅典与小国米洛斯人发生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最终以胜利即代表正义,强权取代公理的思想获胜。这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贯穿了整个历史朝代的国家政治理论——权利和利益的追逐,奠定了国际政治理论下现实主义中权利和利益理论的思想基础。
1.2马基雅维利提出道德观
西方国家中世纪晚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家是马基雅维利。在此时期,人文意识开始萌发,神权意识逐渐减弱,既然君权神授的思想理论已经被打破,那么如何维护和加强君王的实力成为了人们所思考的问题。马基雅维利根据《君主论》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他认为保护国家是君主的道德职责所在,君主应不惜一切代价的维护国家的权利。马基雅维利把政治道德比作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的具有震慑力和领导力,又需像狐狸一样灵活多变。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里,君主的利益即国家的利益,二者是等同的。他认为君主的道德应以国家或自身利益为标准,为发掘国家利益,君主可以背弃人类道德基准,例如,如果君主曾许诺的誓言不能和国家利益相一致时,君主可背弃其誓言。
1.3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
霍布斯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也是西方政治学创始人之一,他的重要功绩是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学说。在此学说中他认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们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权利,并且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权利的追求使得人们彼此嫉妒、相互猜疑,人们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敌对状态,即“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也是自然状态。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的调节好这种战争状态,人类必将走向灭亡,于是霍布斯构思出了一套理论:人们相互之间割舍一部分自己的权利,达成协议,并成立一个利维坦式的权利中心来维护人类权利的平衡以及人类相互之间的人身安全和世界和平。虽然基于国际格局观霍布斯认为全世界统一的使命难以实现,但是他认为等级秩序能解决一切无政府状态的战争,而君主拥有最高权利。
2现实主义的发展研究
2.1摩根索建构了现实主义的理论
汉斯•摩根斯是权力政治理论的提出者,即现实主义。他提出的现实主义理论观点被视为西方国际交往中的精华。摩根斯认为国际政治的根本即是权利的斗争,实现国家的利益需要获取强大的权利。摩根斯创作《国家间政治》一书,其中提出六大原则,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社会和行为体关系的基本准则。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以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他认为人生而自私,总是希望获得无上的权利以控制他人,国家如同人类,要维护国家的利益,需要不断的扩充国家的权利,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否则将难以保护国家的安全。与此同时,摩尔根对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战作了相应的对比和总结,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2.2沃尔兹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
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新现实主义成为了国际政治理论倍受欢迎的思想之一,其科学的修补了传统现实主义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创新出新思维,其代表人物为肯尼思•沃尔兹。肯尼思•沃尔兹的代表作为《国际政治理论》,在此理论著作中承袭了权力政治说的部分观点,修改了部分的理论假设,但其理论仍然以权利为中心思想。其修改分四部分:一、沃尔兹认为人性是捉摸不透的,不能依据古典现实主义的性本恶思想来分析政治理论,于是创造了从体系层面来分析国际政治权利的格局观;二、权利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而使用的手段。与古典的现实主义不同的就是,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利益需要不断的追求权利和扩充权利,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权利的运用只是为了应对国家可能遭受的威胁和安全问题。三、将国家划分为体系结构的构造,即每个国家的权利追求等行为受到结构层面的大国的实力大小的影响。
2.3现实主义产生了新的气象
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现实主义出现了新的思想理论,如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由米尔斯海默等国际政治学者共同提出,理论中融合了古代现实主义权利的斗争历史和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的观点。其思想理论认为,对于无政府的国际政治理论,更好地生存是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只有不断的扩充国家权利,增强国家各方面的实力,才能让国家感到安全国民感到幸福。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则认为国家需要不断的加强实力和扩充权利是为了缩小与他国竞争权利的损伤,减少他国对本国的威胁,保护本国的安全。
3总结
现实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他开启了国际政治的大门。其理论基础以及政治观点对当今国际社会影响仍然非常深远。虽然现今世界各国处于和平无硝烟的时代,但是他对于世界各大国间关系的建立以及世界各国间引发的局部战争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实主义与新兴的新自由主义、构建主义等思想体系中分析和维护各国权利平衡上发挥着同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超.国际政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嬗变[J].法制与社会,2016(02):145-146.
[2]焦兵.新现实主义及其评价[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 政治理论课 课堂授课 教学评价 迎接检查
近年来,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针对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检查评比也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些检查评比的目的旨在“以评促建”。从实际的效果看,形成了对政治理论课教学高度重视的良好氛围,全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授课的质量无疑是检查评比的主要内容。为此,受检方都希望通过接受检查展示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那么,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员,如何搞好迎检授课呢?笔者认为,主要抓好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做到充分准备、精美设计、优化细节。
一、教学准备充分
教学准备分为六个方面:思想准备、身心准备、礼仪准备、环境准备、知识准备、教具准备。
(一)思想准备
思想重视是搞好迎检授课的首要条件。对于一名普通教员来说,思想重视,就是要做到积极参与、团结协作。
1.积极参与。做到积极参与,思想上必须对迎检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教员思想上有顾虑,怕讲不好,怕出问题,因此,三十六计,“躲”为上策。能不在迎检期间上课的就尽量不上课,能不被听课的就尽量不要被听课。这种思想最要不得,会使自己产生惰性,导致准备不充分。我们常说迎检要“补齐短板,展示亮点”,短板是怎样产生的?就是这种思想导致的。其实,迎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学校是机遇,对个人更是机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迎检为我们,尤其为年轻教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迎检期间要接受很多领导、专家的听课,如果我们讲得好,就会脱颖而出,迎来发展的春天。
2.团结协作。迎检是对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检查,它不是针对某个人。因此,一枝独秀不行,几枝争艳也不够,只有满园芬芳,才能四处飘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团结一心,集体攻关。一是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每个人把自己的绝活拿出来,把自己的法宝亮出来,相互学习借鉴,就能讲出精彩的一堂课。二是要集体听课,逐一把关。做到一个人一个人地过,集中专题会诊,不要怕问题提得很尖锐,常言道:不经火炼,难成真金。
(二)身心准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好迎检授课,也要进行身心的调适和准备,如果恰在迎检期间嗓子哑了,身体病了,关键时刻顶不上去,就打乱了整个迎检阵脚。至于怎样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适,可以咨询专门的医生。但要补充一点的是,这里的身心准备还包括学员的身心准备。授课时,学员和教员是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一堂课,哪一方出了问题,都不能成为精品课。所以教员除调适好自己的身心外,还要关心本教学班次学员的身心状况。如课堂中有学员想上厕所,这种情况平时可能有,但专家听课时则应避免。这就要求教员从平时做起,关心学员的饮食睡眠及心理等情况,引导学员提前做好调适。
(三)礼仪准备
礼仪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一是课堂外。课堂礼仪有:专家进出教室时的迎送、汇报、交流和倾听等。课堂外礼仪有:见到专家时的礼仪、接受专家的检查问询等。这些礼仪最好学校统一,由个人勤加练习。
(四)环境准备
环境准备,主要是指熟悉教室的设备。比如:音响、投影、电脑、空调、黑板、教鞭、座位、开关、光线等。
(五)知R准备
虽然教员的主要职责是上好课,但有时专家难免会提一些问题,因此,还必须进行一些课程以外的知识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悉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改方向,这反映出你是不是按纲施教。二是熟悉授课的对象,有哪些专业、多少名学员、前导课程学了哪些、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等,这反映出你授课是否贴近学员、有没有针对性。三是熟悉当前的一些时政大事,这反映出你授课是不是能联系实际、有说服力。四是熟悉机关的教学管理情况,这反映出学校是否做到合力育人。五是熟悉学校迎检进展和专家的一些情况,做到掌握动态、知己知彼。这些方面的知识,在与专家交流时都有可能涉及。怎样做好准备呢?可以由机关统一组织准备,并制成小册子,让大家平时多了解。
(六)教具准备
这里讲的教具,是指教员需要自己准备的一些东西。如:坚持上课时带齐五大件,即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情况表(含课表)。有条件的单位还可配发统一的教学包,教员在教学包里装上这五大件和知识小册子,教材要多带一本,以便专家听课时呈给专家使用。
二、教学设计精美
搞好教学设计,是打造精品课堂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到精心精美,包括确定内容、拟定思路、设计环节、制作教具。
(一)确定内容
虽然是同一门课的不同章,有时甚至是同一章的不同节,都有易讲和不易讲的内容。由于一般不会出现专家临时要求你讲哪一节的情况,因此,虽然课表已下,但具体专家进校时,作为某一门课的教员,我们讲哪一节,仍然有较大的余地,可以自主选定、提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风采,一般尽量选取与近期理论热点相关联的、相对生动的、联系实际的、容易互动的章节,作为迎检授课的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内容上的“新”,又容易联系实际,抓住学员关心的重点,容易讲得生动有趣,并体现“实”的效果。
(二)拟定思路
教学一定要有思路,才能深刻动人。因此,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拟定思路:
1.逻辑框架。即一定要清楚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展开,从哪几个方面来讲,哪个方面是重点、哪个方面是难点。做到内在的逻辑要突出,讲授的框架要完整。所谓逻辑突出,就是说通过你讲的几个方面,可以逐步深入地回答好所讲课的题目,使大家信服、印象深刻。所谓框架完整,就是说无论专家连续听两个学时,还是只听其中一个学时,内容都相对完整,都有头有尾,重点突出,能够很好地展示授课水平。
2.教学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专家非常重视的,能使专家对你这堂课很产生深刻印象。总的说来,一堂课一定要体现教学互动。可以说,没有教学互动的课是失败的。那么,怎样实现教学互动呢?一是注意互动的时机及分布。两个学时的课,一般可设计4次互动,每学时2次,1长1短,长的互动大致5分钟,是针对重点问题的理解,短的互动大致3分钟,一般安排在每学时的行将结尾处,是为了将本节课的情感调到,引起学员共鸣。二是注意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由于很少能将实验带入政治理论课堂,因此互动一般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较多。但这绝不是说随意选取一个案例或问题叫学员来回答。比如说开展讨论,从内容上说,必须是重点且有一定深度,具备讨论的必要,还要是学员关心的问题,有现实性、针对性。一般来说,长的互动大多是理论认识的互动,一般针对重点理论,采取讨论的方式,加深理解;短的互动大多是情感互动,一般是结合现实,采取观看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员自觉实践。
(三)设计环节
设计环节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每学时课方法应该多样,生动有趣。一般说来,1学时课,可设计2次互动、3个案例(例证)、4段小视频,具体应当依照实际内容进行安排。二是使整堂课连接紧凑、思维展开。首先应对素材进行筛选,视频、案例等不但内容准确,而且符合时间要求;其次对导入词、小结词、总结词、陈述词、分析词等精心策划、不断润色,使其与教学内容和各项素材融为一体。
(四)制作教具
制作教具,包括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在设计环节完成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教案要注意格式规范、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制作多媒体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简洁而不花哨,字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不是多媒体,而是电子黑板;不要太花哨,以免喧宾夺主,如:有的教员喜欢在幻灯底板上添入动画,如:红旗飘飘、地球转转等,这样学员习惯性地看这个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反而影响了学员听课的注意力和效果。二是要醒目,即字要亮丽、图片要干净、录像要清晰。文字最好也用软件制成图片,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同电脑系统的差异而引起文字或排版的混乱。图片应选自政府或权威网站,娱乐网的图片,容易影响真理的说服力。录像要清晰,并根据内容裁剪好,去掉无关部分。
教具做好后,可以试讲。试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改进提高。
三、教学细节优化
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教学实施建立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是对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的总结展示。因此,教学实施的好坏,决定了迎检授课的成败。
教学时要优化细节、勤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对迎检授课,笔者认为,应重视8场36环节。8场,是指上场、迎场、开场、中场、休场、接场、收场、送场,8场内包括36个环节。
(一)上场
上场是指从教员走向教室到专家进入教室之前。上场包括6个环节,即注意6个方面。
1.穿戴规范。着装应当统一要求,除规范外,还要整洁。有的教员衣服穿皱了也不熨,皮鞋脏了也不擦,影响了形象。
2.礼仪得体。在去教室的路上,可能遇到专家,一定要礼仪得体,不要绕道躲行。
3.准备充分。首先,该带的教具一定带全,除教材等五大件外,一般还要带上手表、润喉片、湿纸巾、笔等,做到万无一失。其次,设备一定事先调好,以防上课时手忙脚乱。
4.提前入场。一定要有提前量,通常至少提前10分走进教室,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5.摆放整齐。带来的教学包、教具等摆放整齐,这是一个教员的门面,能够反映你讲课能否条理清楚,不可忽视。
6.简单演练。以便将身心调适到最佳状况。
(二)迎场
迎场是指从专家进入教室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迎场应注意6个环节。
1.礼貌迎入。根据情况注意好礼节,并可简单自我介绍等。
2.呈送教具。主要是呈送教材、教案、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表等,便于专家核对。
3.汇报讲题。简单向专家汇报教学安排和本讲进度,使专家心中有数。
4.回答问题。专家进入教室后,有时会提一些问题。如:这个班有多少人,有哪些专业等,这些问题只要你课前认真走访调研过,都比较好回答。但千万注意,有的问题可能有陷阱,一定要回答得体。
5.谈吐得体。谈吐得体是指既大方交谈,又不言谈过度。如果有领导陪同,不要抢领导的话头。没有领导陪同时,不要粘着专家套近乎,说些不沾边的事情。
6.回场准备。上课铃响之前,得回到讲台,悉心准备上课。
(三)开场
开场是指从上课铃响到讲解第一个问题。开场也要注意6个环节。
1.请示报告。根据要求决定是否需要请示报告,如果需要,则动作一定要规范、大方、利落,这是给专家的第一印象,体现出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的精神面貌,也可间接反映出教员是否有具真爱的热情和宣讲的激情。
2.安顿开场。所谓安顿开场,是指不要请示完一回讲台,就叽里呱啦地开讲,而是先用目光扫视一下全场学员,其用意有三点,一是安顿一下学员,告诉大家,我们要开始了,请做好听课准备;二是借机略略调整好气息,想想开场白,使自己进入最佳状态;三是展示自己处变不惊,有条不紊,有熟练驾驭课堂的教师风范。
3.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就是用简短的时间回顾上一次课的内容,交代本次课与上次课的逻辑联系,表达要简洁清晰。
4.板书标题。即板书本课标题,一定要提前设计好,做到排版合理、字迹工整。板书应该预先设计好,一般地说,板书要注重授课的逻辑,多媒体注重授课的知识点。
5.新课引言。主要是陈述学习本讲的重要意义、本讲知识在该门课理论体系的重要地位等,以便引出具体要讲述的几个方面问题。
6.交代内容。向学员说明本次课讲述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应注意的重点、难点和讲授方法等。
(四)中场
所谓中场,就是具体讲授某个方面问题。中场同样应注意6个环节。
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将学员聚焦的过程,同时让学员了解提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2.分清条理。按照教材的观点,讲解清楚。注意不要撇开教材,只讲某个学者的观点。
3.抖下包袱。即联系实际,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员深入思考。
4.实施互动。互动应提前设计好,比如:开展讨论,可以提前告诉学员讨论的大致题目,选一些声音洪亮而座位不在一起的学员重点准备,但不要告诉学员按照什么框架去思考、怎样回答,以免互动性不强。
5.深入说理。通过互动和总结,进一步将理论引向深入。
6.精辟小结。某个问题讲完了,要加以小结。小结用词要准确精辟,联系实际,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启发性。
(五)休场
休场是指从第一学时下课铃响到第二学时上课铃响之间的时段。需要注意3个环节。
1.时机恰当。下课铃响时,应是某个问题,至少是某一小点刚好讲完并小结完。时间把握准确、讲述完整反映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中间休场一般不向专家请示,因为你不知道专家是否还会继续听课。
2.安顿学员。迎检授课休场时,很多学员仍很紧张,有时会出现下课时,学员不出教室,休而不息的情况,尤其天气冷时更会这样。出现这种情况,会给专家觉得学员不够活跃、精神不饱满的印象,坐时间长了,还容易疲劳。这时,应当招呼大家出去活动一下,使课堂有张有弛。
3.聆听指教。安顿好学员,应抓紧与专家交流、虚心请教。
(六)接场
接场是指专家仅仅听你后一课时的情况。接场包括2个环节。
1.迎场同前。
2.开场。要注意交代讲课的进度,并进行简单的内容串接。
(七)收场
收场是指课程内容讲完了,开始回顾总结直至下课铃响。收场有3个环节。
1.时机恰当。如前,要掌握的时间。注意教室里面要悬挂钟表,且与教学指挥中心时间一致,便于教员掌控。
2.回顾内容。要根据时间,Q定详略。
3.总结升华。总结升华是政治理论课讲授的最终概括和提炼,是政治理论课的应有特色。从更高的高度,告诉同学们要学以致用、自觉实践,要注意语言优美,以情动人。笔者很多课程结尾都引用一首诗或自己作首诗,以概括升华,传情达意,引起共鸣,加深学习印象。
4.请示报告。同前。
(八)送场
送场是指从已经下课后到专家离开教室。送场有3个环节。
1.安顿学员。注意让专家先离开教室。如有专家走上前台,对学员讲话时,一定要引导好学员回应专家的讲话。
2.聆听指教。同前。
3.握手送别。注意礼貌得体。
一堂精彩的政治理论课绝不是课上几十分钟的检验,其实是对整个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综合评价。因此,哪一个环节都不可放松,一定要有长期攻关的奋斗精神和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当然,检查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建,不断改进和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原则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2]叶荣国,钱广荣.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
篇8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十分乐观,在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必须采取措施予以逐一解决。
1.教师队伍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队伍结构上,高校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敬业精神上,一些教师尚不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对于上课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无法真正做到“爱一行、专一行与精一行”。业务水平上,一些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优化。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要求的满足,所沿用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能将理工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课程体系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促进当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作用甚微。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思政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尽管许多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在评价方式上,多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来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1.充分实施爱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构建高效思政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爱”是大爱,不仅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爱,更有对自身专业、学生的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否投入充足的精力、上课认不认真、对学生有没有爱心与责任心等等,而教师所呈现出来的这些态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投入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这种爱。此外,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们必须充分注重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同样也要体现在对自身专业的爱。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之所在,尤其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开来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传道、授业解惑者。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有可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等,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们在课堂不能一味滔滔不绝,而应认真研究思政课程的特点,通过认真讲解与耐心启发,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渴望与兴趣。
2.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要想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必须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们应积极建立思政教学创新的意识,不断尝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来开展实际教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思政课上多沿袭“灌输式教学法”,这种单一、枯燥、抽象、乏味以及空洞的“单边政策”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模式,以一种更为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实际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准备知道什么”“实际了解什么”,以及“最终解决什么”等问题。同时,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教师们应精心备课,尤其是面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基础课与概论课,在认真查阅最新的、大量的参考资料后,做好资料的筛选工作,给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与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此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避免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厌烦感,以致思政课堂上频繁开小差。例如,为了让思政课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除了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外,笔者还将全班学生按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小组长与多名组员构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速度比赛、美观比赛以及成功率比赛等诸多项目,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实践证实,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变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调研,笔者发现,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制作PPT讲解以及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给予学生锻炼自身胆量、口才及能力的良好机会,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更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基于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思政教师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效组织并调节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课前自己单独搜索到的案例来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言语启发、鼓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第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过激思想及言论,对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偏激思想与错误观点,教师应及时、明确说“No!”,并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意见。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弄懂、弄透课本,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与筛减。合理把握课本中应精讲、略讲、不讲以及学生自学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通过这样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逐步养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这种“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当老师的新鲜感与满足感,所讲述的话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4.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名言,强调当前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品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所谓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其实就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尽量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只有将现实生活融入思政课堂中,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生活课程,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源自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真切感受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而并非来自表面的、肤浅的和虚假的道德熏陶。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与当前社会生活焦点,积极挖掘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思想及生活,赋予思政课教材较为广阔的现实背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震撼力、说服力与驱动力。所谓思政课教学“实践化”,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外化,让学生所拥有的思政知识与判断能力转化为一种有效行为。这就意味着,广大思政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初步形成,往往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真切体验与感悟;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形成,则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具体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生存、合作。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孤儿院等地方,让学生与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推己及人,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困难,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同情心与爱心的逐步养成。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与成长,有助于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5.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必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事实上,只要是学生能够涉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教室延伸至家庭、社区与大自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这样一来,当学生身处于不同的活动场所时,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生活,更快、更好地学会做人办事的准则。
三、结语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而且也应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然而,近年来经济不景气,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加剧,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利益驱使下,挥动教学改革的大旗,在课程开设及学时分配上,往往倾向于重视对学生谋生技能的传授,关注作为工具性人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则被边缘化,甚而流于形式。从高职大学生的入学群体分析,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滑坡,高职录取分数线的降低,加上单招学生群体的出现。我们在教学中明显感受到:由于高职录取学生的文化分数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令人堪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当肤浅,而且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自律性较差,公德意识不强,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审美情趣不高,人生理想追求淡化,精神世界相对空虚。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难以体会生活的幸福和尊严。掌握知识与技能,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借助人文教育,尤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识、完善人格,这是一个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目的就是让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二、发掘传统道德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现实价值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融合,既是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新的补充,也是培养品德高尚合格人才,提升人文修养的有效举措。
1.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一向推崇儒家的“仁爱”原则,崇尚“仁者爱人”,尤其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因此“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现代社会人和人的相处中,我们应当学会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不愿意别人强加于我的一切事情,也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伤害到他人;我希望做成实现的事情,也允许和帮助别人去实现。而“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我国则长期以来是百姓的生活处事哲学,今天尤其应当广泛推广。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长远目标来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这在天、地、人、物、我日益疏离和紧张的当今现实社会,尤显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助人为乐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流传久远的格言。把帮助他人看作自己的份内之事,看作自己的人生快乐之源,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公德,是富有爱心的表现。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乐于助人的精神,把助人为乐看成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进而养成为一种习惯,上升到精神境界,将会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如有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一直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左传》中也曾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与谦敬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长、成效慢的工作,文化化人、素质培养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伟业。要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传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宏大”走向“细节”,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老三样”:照本宣科、树典型、学英雄,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而是要改革方式方法,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德育知识与学生生活行为融为一体,让德育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土壤,引导学生“知行统一”,知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实践考核力度,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礼节开始,通过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训练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老师要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结合,切实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细节化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规范的具体,权利的明确,首先可以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自满;其次是发现别人的长处,能宽容地看待他人的缺点,尊重他人;第三是正确对待名利,不居功,不争名夺利,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调的关系。传统与现实的融合,人文的熏陶,胸襟的开阔,长此以往经过努力,营造出一种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提倡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终建成自由平等、敬老携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宽容礼让的和谐社会。
3.践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首先“义然后取”,“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被否定。这种倡导“先义后利”和否定“见利忘义”的思想,强调奉献牺牲和责任担当的传统,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当前对提高我国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校园里,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朴实的与人为善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友好地和谐地与人相处,但现实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诸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及各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校园,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少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片面偏向个人一边,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甚而为了一己私利,黑白是非不分,又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有帮助的、有影响的交往对象,并以之提高充实自己。古人云:“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更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来决定的。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器者,都具有一些共同的优秀品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进取心、自信心,爱国、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勤奋上进、勇于奉献。一个内心缺乏精神信仰、道德低下、意志品质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物欲泛滥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堕落沉沦。欲立事,先立人。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说,想要载物必须要有厚德,即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人生在世,修德第一。
篇10
一、政策落实和现状
(一)学院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到位
1.明确领导责任,列入工作议程
2.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统管协调课程建设
3.设立独立部门,理顺管理体制
4.整体统一规划,给予重点支持
5. 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管专用
6.办公设施齐全,工作环境良好
(二)注重师资建设,完善人才队伍
1.师资来源
2.师资构成(2008年第一学期——2012年第二学期)
3.师资培养
4.获奖情况:
(三) 强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
1.总的工作要求
2.课程设置、学分标准和课时分配的文件依据
3.课程实施方案
4.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互动信息化
5.具体管理办法
6.教学效果
(四)提升科研水平,教研相互促进
1.已获科研成果
2.创新科研机制
二、几年来的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指导思想上的特色和亮点
1.工作设计指导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工作主要路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提高上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
4.工作上讲求协调性和全局性
(二)教学改革上的特色和亮点
1.形成完整的专题教学结构
2.创新教学理念,提出贯彻课堂教学“六大关系”原则
3.开创稳定的实践教学模式
4.走出学院,面向社会,服务属地
三、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理论基本功仍需进一步夯实、深化
2.教学经验的理论升华、总结不足,对外宣传、交流不够
3.对外宣讲工作仍囿于前期准备阶段,步伐小,速度慢
4.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针对问题的应对措施
1.学习马列经典,夯实理论根基
2.锐意创新,探索钻研,及时在理论上梳理总结并交流推广成功教学经验